学术投稿
徐州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徐州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省级期刊

  • 主管单位:江苏省教育厅
  • 主办单位:徐州医科大学
  • 国际刊号:2096-3882
  • 国内刊号:32-1875/R
  • 影响因子:0.39
  • 创刊:1979
  • 周期:月刊
  • 发行:江苏
  • 语言:中文
  • 邮发:28-156
  • 全年订价:22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CA 化学文摘(美)
  • 1992年徐州市科技期刊一等奖
  • 医药卫生综合
徐州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2005年6期文献
  • 大鼠FasL基因克隆及重组慢病毒载体pLO134-FasL的构建

    目的克隆大鼠FasL基因全长序列,构建其用于真核细胞表达的重组慢病毒载体pLO134-FasL,为进一步研究FasL蛋白生物学功能奠定基础.方法根据大鼠FasL cDNA序列设计合成上、下游引物,以大鼠脾细胞提取的总RNA为模板,行RT-PCR扩增.扩增片断经限制性内切酶BamHⅠ和EcoRⅠ双酶切后,插入慢病毒载体pLO134中并转化感受态细胞JM101.扩增后酶切鉴定,对正确的阳性克隆行DNA全序列分析.结果 RT-PCR扩增获得870 bp DNA片段,DNA序列分析结果与发表于GenBank上的序列(U03470)完全一致.结论成功克隆大鼠FasL基因并构建其用于真核细胞表达的重组慢病毒载体pLO134-FasL.

    作者:李望;孙晓青;张成静;胡书群;裴东生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不同宣教模式对小学生钙营养知识、态度、行为的影响

    目的了解不同营养宣教方式对小学生钙营养知识、态度、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式随机抽取4所小学的三~五年级的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按析因设计原理随机分成4组后分别进行不同模式的营养宣教,在营养宣教前后分别调查他们的钙营养知识、态度、行为(K-A-P)方面的变化.结果对小学生及其家长进行营养宣教对小学生的钙营养知识、态度和行为具有交互作用.小学生及其家长都接受营养宣教的小学生的钙营养知识、态度和行为得分营养宣教前后变化大,在营养宣教前、后得分均值的95%可信区间分别为:钙营养知识0.441~0.464、0.538~0.561,营养态度0.684~0.723、0.743~0.780,膳食行为2.835~2.940、3.080~3.180.结论为提高小学生的钙营养知识水平,端正营养态度,养成良好的膳食习惯,必须对小学生及其家长都进行营养宣教.

    作者:赵华硕;王灿楠;刘沛;许爱芹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尿白细胞介素2测定在肾移植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通过定量测定尿白细胞介素2(IL-2)含量,为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科学依据和简便无创方法.方法 61例次肾移植患者尿样分为3组(稳定组、急性排斥组、环孢素中毒组),尿IL-2含量测定采用双抗体夹心法,对3组尿IL-2含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急性排斥组尿IL-2含量明显高于稳定组和环孢素中毒组,而环孢素中毒组尿IL-2含量与稳定组相近.结论尿IL-2测定取材容易,测定方法简便、稳定,可作为辅助诊断和鉴别诊断移植肾排斥反应的良好指标.

    作者:马萍;张颖;崔续玲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脑动脉瘤破裂急性期的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脑动脉瘤破裂急性期的手术治疗.方法回顾分析14例脑动脉瘤破裂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14例患者中,前交通动脉瘤6例,后交通动脉瘤4例,大脑中动脉瘤4例.所有患者均在发病后24 h内行DSA检查,48 h内进行显微手术,直视下夹闭动脉瘤.结果术后1例病情恶化自动出院,1例植物生存,2例有不同程度的偏瘫,其余恢复良好.结论脑动脉瘤破裂急性期手术效果明显,可有效防止再出血,降低病死率.

    作者:刘惠祥;高嵘;徐平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猪血细胞表面多糖抗原α-Gal与人ABO血型抗原的比较

    目的探讨猪血细胞表面多糖抗原α-Gal与人ABO血型抗原的相似性.方法人全血A、B、O、AB 4种血型的健康人的新鲜血,肝素抗凝,1 800 r/min离心,取白细胞富集层,利用confocal及流式细胞技术(FCM)检测猪及人ABO 4种血型血细胞与BSI-B4-FITC结合的情况.结果以A型血细胞为阴性对照,4种血型血小板、RBC、单个核细胞均为阴性,而粒细胞,B型有14%为(+),AB型约有8%为(+),O型约有2%为(+).结论 4种ABO血型抗原中B抗原与α-Gal的结构为相似.

    作者:曾令宇;李幼平;李胜富;程惊秋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C臂引导下射频温控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临床应用

    1997年1月至2004年10月,采用C臂引导下射频温控热凝术配合局部药物注射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治疗200余例,其中住院治疗及有完整资料保存的门诊病例103例,现报道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诊断根据国际头面痛学会分类委员会确定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诊断标准.(1)阵发性发作的面部疼痛,持续数秒.(2)疼痛至少包含以下5种标准:①疼痛只限于三叉神经的一支或多支分布区;②疼痛为突然的、强烈的、尖锐的、皮肤表面的刺痛或烧灼痛;③疼痛程度严重;④刺激扳机点可诱发疼痛;⑤具有痉挛发作间歇期.(3)无神经系统损害表现.(4)每次发作形式刻板.(5)排除其他引起面部疼痛的疾患.

    作者:于勇;孟箭;王旭光;张成彬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脑性瘫痪高危儿早期干预与预后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早期干预对6个月以内脑性瘫痪(脑瘫)高危儿预后的影响.方法将100例脑瘫高危儿分为干预组50例,对照组50例.干预组接受系统的干预治疗,对照组随访及家庭指导未做干预.2组患儿的随访及智力测定由专人进行.结果干预组脑瘫、智力低下、运动障碍、癫(疒间)的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干预组智力发育和运动发育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对脑瘫高危儿实施早期干预能有效地改善预后,降低脑瘫等后遗症的发生率.

    作者:杨忠秀;王冀平;朱萍;张影;宋耀惠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治疗百草枯中毒21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在治疗百草枯中毒方面的作用和疗效.方法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法治疗并观察疗效,联合治疗2~7次.结果 21例中死亡15例,死亡率为71.43%,副作用主要是灌流后血小板一过性减少,所有病例均未见新鲜出血.结论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治疗百草枯中毒可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怀中;徐建华;舒苏湘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AO张力带固定治疗尺骨鹰嘴骨折131例

    我院于2002年至今应用AO张力带钢丝治疗尺骨鹰嘴骨折,有随访者131例,疗效比较满意,现报道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资料本组131例,男94例,女37例.左臂尺骨鹰嘴骨折63例,右臂67例,双臂1例.骨折类型:横型骨折125例,粉碎性骨折6例,均为闭合性新鲜骨折.骨折断端均分离移位,骨折线波及半月状关节面.

    作者:张伟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一次性根治高位肛周脓肿136例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一次性根治高位肛周脓肿的临床效果.方法单纯挂线法、切开挂线引流法或切开挂线对口引流法治疗高位肛周脓肿136例.结果 136例高位肛周脓肿患者均经临床一次手术治愈,随访半年无复发及后遗症.结论一次性单纯挂线法、切开挂线引流法和切开挂线对口引流法治疗高位肛周脓肿疗效可靠.认为高位肛周脓肿一旦确诊,宜早行一次性根治术.

    作者:杨光;王莉;查鸿博;任洪宁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袖式肺叶切除术联合肺动脉成形术治疗中央型支气管肺癌

    目的研究袖式肺叶切除术联合肺动脉成形术治疗肺癌的疗效.方法回顾性总结15例行袖式肺叶切除联合肺动脉成形术支气管肺癌患者临床资料及手术方法.结果 15例患者住院期间无吻合口出血、瘘发生,未发生肺不张、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均顺利痊愈出院.术后随访1年,患者均生存.结论对于肿瘤侵犯肺动脉的中央型肺癌患者,采用肺叶袖式切除联合肺动脉成形术,既可较彻底切除肿瘤组织,又大限度地保留肺功能,扩大了手术适应证,疗效满意.

    作者:张宜乾;张中明;王伟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室间隔缺损患儿血浆脑钠素浓度与心功能关系的探讨

    目的研究室间隔缺损(VSD)患儿血浆脑钠素(BNP)水平的变化与心功能的关系.方法将48例VSD患儿分成2组,A组(室间隔缺损>0.5 cm)和B组(室间隔缺损≤0.5 cm),并按照小儿心衰改良Ross标准进行临床评分,同时选择正常对照组2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浆BNP浓度,彩色多普勒测定左室舒张末期容量指数(LVEDVI)、左室收缩末期室壁应力(LVESWS)、心脏排血指数(CI)、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 A组患儿血浆BNP浓度显著高于B组及正常对照组(P<0.01),其心功能参数(CI、LVEF、LVEDVI、LVESWS)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而B组与正常对照组血浆BNP浓度及心功能参数比较均无明显改变.结论 VSD>0.5 cm的患儿血浆BNP水平明显升高,VSD≤0.5 cm患儿血浆BNP水平无明显变化.提示血浆BNP水平能较好地反映VSD患儿的左心室功能的状态.

    作者:丁宁;严义培;刘淑华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阳离子脂质体介导小干扰RNA转染EOMA细胞时转染条件的优化

    目的优化在阳离子脂质体LipofectamineTM2000介导下将小鼠NF-κB的小干扰RNA(siRNA)转染入EOMA细胞时的转染条件.方法将1.0 μl和1.5 μl的LipofectamineTM2000与20 pmol、30 pmol、40 pmol、50 pmol 、60 pmol的带荧光标记的siRNA分别组合,制备成相应的转染混合物,转染小鼠血管瘤内皮细胞(EOMA细胞),于转染24 h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计数阳性细胞率、MTT法检测各转染条件下EOMA的细胞活性.结果在siRNA量相同的情况下,分别采用1.0 μl和1.5 μl的LipofectamineTM2000进行转染其转染效率、细胞毒性无明显差异(P>0.05);转染混合物中siRNA浓度为50 pmol时,转染效率高达到86%,继续增加siRNA的浓度,转染效率提高并不明显;siRNA浓度为60 pmol时转染混合物表现出较高的细胞毒性.结论以1.0 μl LipofectamineTM2000与50 pmol的siRNA组成转染混合物可以实现对EOMA细胞高效转染并保持较高的细胞活性.

    作者:周晓彤;沈振亚;于曙东;余云生;叶文学;黄浩岳;焦鹏;滕小梅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非洛地平或硝苯地平与美托洛尔合用的降压疗效观察

    目的研究和评价非洛地平缓释片或硝苯地平控释片与美托洛尔合用降压疗效.方法 120例1、2级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A(n=40)、B(n=38)、C(n=42)3组.全部患者开始均服用美托洛尔12.5 mg bid,B组合用硝苯地平控释片20 mg qd,C组合用非洛地平缓释片2.5 mg qd,然后每周依据血压调整1次药物剂量,尽量使血压控制在140/90 mmHg(1 mmHg=0.133 kPa)以下.大剂量控制在美托洛尔A组50 mg bid, B、C组25 mg bid;非洛地平缓释片10 mg qd,硝苯地平控释片20 mg bid,8周为1疗程.观察3组治疗前、后偶测血压(OBP)和动态血压(ABP)变化、药物不良反应、心电图和生化指标.结果降压总有效率、血压下降幅度、24 h血压谷/峰比(T/P):B、C组显著优于A组(P<0.01),C组显著优于B组(P<0.05).治疗前后生化指标无明显改变.结论非洛地平缓释片或硝苯地平控释片合用美托洛尔降压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单用美托洛尔,且治疗前后生化指标无明显改变.

    作者:李香超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EH)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392例EH患者(EH组)和368例正常血压者(NT组)作对照,用聚合酶链反应方法(PCR)检测2组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EH组DD型占132例(33.67%),与II型比较和与NT组比较均P<0.01,有显著性差异,但2组未显示性别间的显著性差异.EH伴左心室肥厚(LVH)的104例中DD型44例与不伴LVH的288例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ACE基因缺失多态性与EH和EH伴LVH有关.

    作者:王晋;蒋民复;王星;吴娴玲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survivin 反义RNA的克隆及慢病毒载体的构建

    目的克隆小鼠survivin cDNA,构建survivin反义RNA的慢病毒载体.方法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从肾癌786-0细胞中扩增出survivin cDNA,反向克隆到慢病毒载体转移质粒pLO134中.结果 RT-PCR扩增出约370 bp片段,经酶切鉴定显示survivin反义RNA慢病毒载体(survivin pLO134)构建成功.结论 survivin反义RNA与已发表的的序列相同,我们已成功地把survivin反义RNA克隆到慢病毒载体转移质粒pLO134中.

    作者:杨宇娟;裴冬生;徐开林;潘秀英;何徐彭;张成静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异基因骨髓移植与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慢性髓系白血病的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HLA相合同胞异基因骨髓移植 (allo-BMT) 与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PBSCT)治疗慢性髓系白血病(CML)的临床疗效.方法 allo-BMT 24例,allo-PBSCT 29例.预处理采用全身照射加环磷酰胺(TBI/Cy)或白消安加环磷酰胺(Bu/Cy)为主的方案.结果 BMT组造血重建23例(95.8%),PBSCT组29例;PBSCT组外周血象恢复至中性粒细胞(ANC)>0.5×109/L、WBC>1×109/L、PLT>20×109/L的速度快于BMT组(P均<0.01).BMT组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15例(62.5%),PBSCT组21例(72.4%),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BMT组慢性GVHD(cGVHD)4例(18.2%),PBSCT组14例(53.8%),PBSCT组高于BMT组(P<0.05);BMT组移植相关死亡(TRM)3例(12.5%),复发4例(16.7%),5年无病生存率(DFS)(76.6±11.8)%,而PBSCT组TRM 7例(24.1%),复发1例(3.4%),5年DFS(75.5±8.1)%,2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结论 allo-BMT和allo-PBSCT治疗CML疗效相当,allo-PBSCT组造血重建迅速,但cGVHD发生率高.

    作者:何祎;冯四洲;王玫;魏嘉;周征;翟文静;邱录贵;韩明哲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自体髌韧带加可吸收螺丝钉重建膝交叉韧带

    交叉韧带是膝关节屈曲及旋转活动的主要稳定结构,其损伤后易引起膝关节失稳及载荷传导紊乱而使膝关节功能丧失.我院自1999年4月~2004年8月共收治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29例,采用中1/3自体髌韧带移植+可吸收螺丝钉内固定治疗交叉韧带损伤,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晓峰;张鸣;王飞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糖尿病合并脑梗死危险因素探讨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对15年内住院的567例糖尿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根据是否合并脑梗死分为单纯糖尿病(DM)组与糖尿病合并脑梗死(DCI)组,分析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果高血糖、高血压、高胰岛素血症、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均为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论严格控制血糖、血压,纠正脂质代谢紊乱,降低高尿酸血症和高胰岛素血症,对糖尿病患者防止脑梗死的发生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刘苏霞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水氯酊的制备

    目的探讨水氯酊的制备与质量控制.方法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主药水杨酸和氯霉素的含量.结果水杨酸和氯霉素在0.01~0.1 g/L浓度范围内,浓度与样品峰面积均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水杨酸=0.999 94,r氯霉素=0.999 89);高、中、低三浓度两药的平均回收率(n=5)分别为101.5%~104.0%和100.0%~102.4%;日内、日间RSD(n=5)均小于5%.结论本制剂工艺简便,制剂性能稳定,质量易于控制.

    作者:许萍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PTCA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求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CHD)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形成术(PTCA)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ISR)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351例行PTCA加支架置入术的上海籍汉族CHD患者,根据术后再狭窄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再狭窄和未狭窄2组.抽提患者外周血基因组DNA,利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和聚合酶链反应-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PCR-APLP)分析法进行血管紧张素原(AGT)基因分型,结合病史、临床指标,探讨RAS系统基因型和ISR的关系.结果 PTCA支架置入后再狭窄患者AGT基因3种基因型频率分别为MM型10.7%,MT型57.1%,TT型32.1%;未狭窄患者MM 型、MT型、TT型的频率分别为4.7%、56.3%、39.1%.经χ2检验,AGT基因多态性与ISR无明显相关性(χ2=1.34,P=0.512) .结论中国上海籍汉族冠心病人群中,RAS系统中AGT基因多态型不可能是PTCA后ISR发生的遗传指标.

    作者:成海龙;高璀乡;常唐喜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下丘脑室旁核对大鼠胃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细胞机制

    目的研究电刺激下丘脑室旁核(PVN)对胃缺血/再灌注损伤(GI/RI)大鼠胃黏膜细胞凋亡和增殖的影响,探讨电刺激PVN对GI/RI保护作用的细胞机制.方法采用电刺激、电解损毁PVN的手段,以夹闭大鼠腹腔动脉30 min、松开动脉夹恢复血流灌注1 h制备GI/RI模型,计算胃黏膜损伤指数,检测胃黏膜细胞的凋亡和增殖情况.结果夹闭大鼠腹腔动脉30 min,再灌注1 h后可造成胃黏膜的明显损伤,电刺激PVN后GI/RI明显减轻,而且胃黏膜细胞的增殖增加,凋亡减少.结论电刺激PVN对GI/RI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这种保护作用是通过促进胃黏膜细胞增殖、抑制胃黏膜细胞凋亡而实现的.

    作者:李俐;张建福;张咏梅;乔伟丽;王琳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垂直喉部分切除术修复方式对喉功能的影响--28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声门型喉癌垂直部分喉切除术后修复方式对术后喉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声门型喉癌垂直、额位及扩大垂直部分喉切除术的临床资料及利用甲状软骨膜、颈阔肌皮瓣、带状肌瓣3种残喉修复方式.结果术后3年生存率89.29%,拔管率89.29%,全部获得中等以上发音功能,短时误吸率25%,4例复发再行手术切除.结论手术切除范围取决于肿瘤侵犯范围,且是决定术后喉功能恢复好坏的主要因素.手术修复方式各有优缺点,对喉功能恢复的影响略有差距.

    作者:洪兴和;俞瑞兰;宁博;李玉;孔磊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遮盖法与药物抑制法治疗单眼弱视的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遮盖法与药物抑制法治疗单眼弱视的疗效.方法 66例年龄在3~7岁的弱视患儿分成2组,每组33例.通过常规遮盖治疗和阿托品抑制治疗,对这些患儿进行了为期3.5年的临床治疗和观察.结果 2组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常规遮盖治疗和阿托品抑制治疗疗效接近,根据儿童具体情况选择使用.

    作者:张德勇;蔡文茜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不同浓度二氮嗪对离体兔心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观察二氮嗪预处理对高钾停跳离体兔心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离体兔心Langendorff灌注实验模型,离体兔心40只随机等分成5组(n=8).离体兔心4℃标准St.Thomas停搏液(K+ 16 mmol/L)至心脏停跳,45 min后再灌注20 min,药物于心脏停跳前灌注15 min,观察在不同二氮嗪浓度下对再灌注后心功能及冠脉血流的影响以及再灌注末心肌超微结构、蛋白含量、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心肌酶以及腺苷酸含量的变化.结果再灌注后各浓度二氮嗪预处理的离体兔心心功能的恢复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心肌丙二醛的含量、蛋白的漏出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超微结构观察结构损伤较轻.结论二氮嗪预处理和超极化停跳对离体兔心缺血/再灌注心肌具有较好的保护效果.

    作者:叶英;许铁;吕建农;梁高永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辛伐他汀预处理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不同灌注时间窗脑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目的研究辛伐他汀(simvastatin)预处理对不同灌注时间窗脑损伤预防性脑保护作用及机制;探讨通过辛伐他汀预处理延长再灌注时间窗的可行性.方法线栓法制作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实验动物随机分为4组:A组为假手术组;B组为缺血/再灌注组;C组为缺血/再灌注组+辛伐他汀组;D组为缺血/再灌注组+辛伐他汀+L-NAME组.B、C、D组又各分为再灌注后2、4、6 h组.各组在相应时间点进行神经功能评分,测梗死体积,测定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以及丙二醛(MDA)含量.结果 C组各时间点的神经功能评分、梗死体积小于B组(P<0.05);C组各时间点MDA含量、MPO活性均低于B组(P<0.05及P<0.01),而SOD活性高于B组(P<0.05及P<0.01);D组各时间点相应指标与B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辛伐他汀预处理可改善神经功能评分,缩小梗死体积,其发生机制可能与增加eNOS合成,提高脑组织抗炎、抗氧化能力有关.

    作者:程谦涛;项洁;李继珍;耿德勤;沈霞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微创清除术治疗重症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观察

    我院于1999年以来,采用微创术(CT定位锥颅抽吸血肿加尿激酶溶解引流冲洗术)治疗30例重症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和分组微创术组30例,其中男24例,女6例,年龄45~84岁,平均64.2岁.手术时间:发病24 h以内手术9例,24~72 h手术14例,72 h以上手术者7例.CT分型:壳核20例,丘脑6例,壳核丘脑2例,皮质下出血2例.出血量按多田公式计算为30~128 ml,平均52.6 ml.出血破入脑室者8例,中线结构移位者17例.对照组为从同期内科单纯药物治疗的经CT诊断的高血压性高出血患者中随机(单日)抽取30例,其中男23例,女7例,年龄46~85岁,平均年龄65岁.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出血量及GCS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作者:范浙兰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分水岭脑梗死的病因、临床表现及影像学关系分析

    目的探讨分水岭脑梗死(CWI)的病因、临床表现与影像学特点.方法对32例分水岭脑梗死(CWI) 的病因、临床表现及影像学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CWI的主要原因为体循环低血压、脑动脉硬化伴狭窄、血液流变学异常、微栓子,且不同病变部位临床表现有其各自的特点.结论 CWI的诊断主要依赖CT或MRI.本病的治疗主要是针对病因,大多预后较好.

    作者:郭宝荣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肘关节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外科治疗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累及全身多关节的结缔组织疾病,其发病率和致残率均很高.肘关节是类风湿性关节炎常累及的关节之一,它表现为关节的疼痛、肿胀和功能障碍,常给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很多不便.本文对肘关节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外科治疗进行了综述.

    作者:张昊伟;王黎明;桂鉴超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羊水过少47例临床分析

    羊水少于300 ml称为羊水过少,近年来该病在产科临床中逐渐引起重视.羊水过少时常引起胎儿窘迫、产程延长、产力异常,如羊水过少伴有并发症时则需及时行剖宫产而终止妊娠以降低新生儿死亡率.现将我院47例羊水过少分析如下.

    作者:范红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子宫动静脉瘘1例分析并文献复习

    1 临床资料患者,60岁,因绝经6年,阴道流血3天、量多,彩色多普勒提示宫内占位,在我院门诊行诊刮术,术中阴道涌出大量鲜血,立即停止刮宫,同日急诊入院.

    作者:高美兰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再剖宫产术后晚期产后出血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再剖宫产术后晚期产后出血的原因和预防措施.方法对340例再剖宫产(A组)和1 640例首次剖宫产(B组)病例中晚期产后出血的病例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A组的晚期产后出血率为8.24%,明显高于B组的2.44%;导致再剖宫产术后晚期出血的原因依次为子宫切口感染、溃疡、子宫复旧不良、胎盘、蜕膜残留、子宫内膜炎等.结论再剖宫产术后晚期产后出血率明显升高.应严格掌握剖宫产手术适应证,提高手术质量.

    作者:朱翠玲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羟苄羟麻黄碱治疗早产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羟苄羟麻黄碱治疗早产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羟苄羟麻黄碱治疗早产,并与硫酸镁联合硫酸舒喘灵作对照.结果应用羟苄羟麻黄碱治疗早产的成功率明显高于硫酸镁联合硫酸舒喘灵(P<0.05),其起效时间、积累用药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延长孕期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羟苄羟麻黄碱治疗早产安全,其阻断宫缩作用较强,显效快,延长孕期时间长,可以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陈荣芳;赵爱民;於丽娅;丁屹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腹腔镜在女性不明原因不孕症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腹腔镜在女性不明原因不孕症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2002年10月~2005年4月在全麻下对26例不明原因不孕症患者进行腹腔镜探查,并取可疑组织送病理检查,分析腹腔镜探查和所取组织的病理结果.结果腹腔镜手术探查有阳性发现者22例,阳性率达(84.6%),其中卵巢包裹粘连16例(占61.5%);结核性盆腹膜炎4例(占15.3%);解脲支原体性盆腹膜炎2例(占7.7%);未见异常4例(占15.4%).结论腹腔镜探查对不明原因的不孕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诊断方法,通过镜下观察及取病理检查可以确定不孕症的原因.腹腔镜探查术应用于不明原因的不孕症患者的诊断,有其独到之处.

    作者:王涛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妇科附件腹腔镜手术316例分析

    目的回顾性分析316例妇科附件腹腔镜手术临床资料.方法选择妇科附件良性肿瘤、异位妊娠、输卵管粘连及伞端不通、卵巢破裂、巧克力囊肿.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术式根据病情不同,采取卵巢囊肿剥除术、附件切除术、输卵管切除术及造口术.结果腹腔镜手术占同期手术40.79%.腹腔镜手术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手术时间短,住院时间短.结论腹腔镜微创手术,副作用少,减少腹腔粘连机会,腹部无瘢痕,适用于妇科附件手术.

    作者:李荣英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成年大鼠脑内具有神经生发功能的脑室下区细胞核三维数字化形态观察

    目的研究成年大鼠脑内具有神经生发功能的侧脑室外侧壁脑室下区(subventricular zone, SVZ)和室管膜(ependymal layer, EL)各种细胞的形态学特征及其空间排布规律.方法采用半薄切片染色技术和计算机三维重建技术,利用3D Slicer工具软件构建SVZ-EL区各细胞核三维表面模型,并建立相应的数据库.结果①在EL,主要是体积较大且呈球形的成熟室管膜细胞核;另有体积更大的球形细胞核贴近室管膜细胞深方;此外,还有体积较小而形状不规则的细胞核散在镶嵌于室管膜细胞之间.②在SVZ,可见特异性的同型细胞核聚集现象,此类细胞核体积较大且都呈椭圆体,具有迁移中成神经细胞核特征,故称之为成神经样细胞核.它们有的邻近EL、有的邻近纹状体,其周围的细胞核分属不同类型;另有散在分布的大而似球体的未分化细胞特征性细胞核,它们与聚集的成神经样细胞核间无特定空间位置关系.此外,还有大量散在分布的中、小型不规则细胞核.结论在SVZ-EL区含有不同类型细胞核,其中成神经样细胞核呈聚集分布,但其周围没有特定结构包裹现象.此外,本研究实现了成年哺乳动物脑内神经生发区SVZ细胞核形态及其空间位置的数字化,可作为进一步研究SVZ神经生发的基础.

    作者:高殿帅;赵媛媛;周果宏;罗述谦;蔡青;鲁强;徐群渊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早期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的建立

    目的探索建立早期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大鼠模型.方法成年大鼠单侧纹状体内注射6-羟多巴胺(6-hydroxydopamine,6-OHDA).注射后第7天,通过姿势不对称性、前肢始动不能、前肢使用不对称性、阿朴吗啡诱发旋转实验进行行为学评估.观察组织学变化,取鼠脑黑质节段(n=6),固定、石蜡包埋、连续冠状切片.焦油紫(Nissl)染色显示黑质神经细胞;抗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黑质多巴胺(DA)能神经元,光镜下观察并进行细胞计数,统计学分析处理数据.而且,使另一部分模型动物(n=6)继续存活到第28天,鉴定所选动物模型的可靠性.结果纹状体内注射6-OHDA后第7天,动物行为学出现有意义改变,黑质内神经细胞出现肿胀等变性坏死的早期形态变化,DA能神经元出现有意义减少;注射后的第28天,行为学改变更加显著,神经细胞大量减少,DA能神经元数量减少到92%.结论纹状体内注射6-OHDA后第7天,通过行为学方法能确定早期PD动物模型.

    作者:刘洪梅;王炎强;丁艳霞;王红军;高殿帅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GDNF对PD模型大鼠黑质神经祖细胞和神经元前体细胞增殖及分化的影响

    目的探讨胶质细胞系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对帕金森病(PD)模型大鼠黑质内神经祖细胞和神经元前体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方法大鼠右侧纹状体内注射6-羟多巴胺(6-hydroxydopamine, 6-OHDA)建立模型,行为学分析筛选PD动物模型.将动物模型分为4组:动物模型对照组(右侧黑质内不注射);PBS组(右侧黑质内注射PBS);GDNF组(右侧黑质内注射GDNF);EGF+GDNF组(右侧黑质内注射EGF+GDNF).动物继续存活21天.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黑质内酪氨酸羟化酶(TH)、Ⅲ型β-微管蛋白(Tuj1)、巢蛋白(Nestin)免疫反应阳性细胞,光镜下观察并进行细胞计数,统计学分析处理数据.用Western blot方法分析黑质TH、Tuj1、Nestin蛋白的表达,蛋白条带用图象处理仪扫描,用LabWorks软件分析处理.结果在GDNF组及EGF+GDNF组大鼠出现显著的行为学功能恢复的同时,其TH反应阳性神经元数量和TH蛋白表达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能同时检测到这里有Tuj1反应阳性细胞及Tuj1蛋白表达.但仅在EGF+GDNF组检测到Nestin反应阳性细胞及Nestin蛋白表达.结论 GDNF能促进PD模型大鼠黑质内神经元前体细胞向多巴胺能神经元方向分化.

    作者:刘洪梅;丁艳霞;王红军;王炎强;高殿帅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PSD-95结构域PDZ1与腺病毒穿梭载体重组体的构建

    目的构建突触后致密物质-95(PSD-95)结构域PDZ1腺病毒重组体.方法以异硫酸氢胍-酚-氯仿一步法提取的总RNA为模板,采用反转录PCR(RT-PCR)法获得PDZ1的cDNA;与腺病毒穿梭载体用T4 DNA连接酶连接;连接产物转化大肠杆菌JM109进行筛选、序列测定.结果①提取到未降解的总RNA;②经RT-PCR得到了PDZ1的cDNA;③酶切鉴定能观察到PDZ1和pAdTrack-CMV两条带;④PDZ1测序图谱与文献报道完全一致.结论获得了含目的基因PDZ1的腺病毒穿梭载体重组体.

    作者:胡书群;纵艳艳;齐静;邰建敏;侯筱宇;张光毅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多巴胺D1,D2受体激动剂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目的研究多巴胺D1,D2受体激动剂对沙土鼠前脑缺血/再灌注(I/R)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及动物行为学的影响.方法采用沙土鼠前脑I/R模型,缺血时间5 min.动物分为假手术组、I/R组、SKF-38393组、培高利特组.分别于再灌注1天、3天及7天行开阔法行为学和组织病理学观察以及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检查CA1区神经元凋亡.结果行为学检查结果显示,I/R组再灌注各时间点沙土鼠探索活动较假手术组明显活跃(P<0.05),培高利特组探索活动较I/R组明显减少(P<0.05);病理学及TUNEL结果显示, 培高利特组再灌注3天及7天海马CA1区存活锥体细胞较I/R组增多(P<0.01),凋亡细胞较I/R组减少(P<0.05).预先应用SKF-38393对以上结果无明显影响.结论多巴胺D2受体激动剂培高利特能减轻脑I/R海马神经元凋亡及动物行为学异常.

    作者:纵艳艳;纵雪梅;许鹏程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中药巴戟天对晶状体醛糖还原酶的抑制作用

    目的研究中药巴戟天对晶状体醛糖还原酶(AR)的抑制作用,以期找到一种治疗糖性白内障的中药.方法提取了中药巴戟天水溶性成分,以比色法检测其对大鼠和猪的晶状体醛糖还原酶的抑制作用.结果①本实验制备的酶液的比活性分别为:猪晶状体0.166 μmol·min-1·mg-1 protein,大鼠晶状体0.82 μmol·min-1·mg-1 protein;②巴戟天对猪晶状体醛糖还原酶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25 mg·L-1,对大鼠晶状体醛糖还原酶的IC50为46 mg·L-1.结论中药巴戟天水溶性成分对大鼠和猪晶状体醛糖还原酶有抑制作用.

    作者:胡书群;裴冬生;侯筱宇;张光毅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海马神经元中TAT-GluR6-9c-dansyl小肽的荧光观察

    目的研究TAT-GluR6-9c-dansyl荧光小肽是否可以进入细胞内部.方法在培养的海马神经元中加入TAT-GluR6-9c-dansyl荧光小肽和对照肽TAT38-48-dansyl.结果用10 μmol/L TAT-GluR6-9c-dansyl处理的海马神经元在荧光显微镜下可以观到绿色荧光的出现,而对照肽TAT38-48-dansyl无荧光出现.结论 TAT-GluR6-9c-dansyl荧光小肽可以进入细胞.

    作者:纵艳艳;裴冬生;孙亚峰;张光毅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多西紫杉醇联合顺铂治疗晚期乳腺癌24例

    目的观察多西紫杉醇联合顺铂方案治疗晚期乳腺癌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晚期乳腺癌患者24例,多西紫杉醇40 mg/m2,d1,8;顺铂25 mg/m2,d1~3;21天为1个治疗周期,2个周期后评价疗效.结果完全缓解3例,部分缓解13例,稳定4例,进展4例,有效率67%.不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脱发、消化道反应.结论多西紫杉醇联合顺铂治疗晚期乳腺癌疗效较好且不良反应可耐受.

    作者:赵晶;黄广清;赵利红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乳腺癌VEGF的表达与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

    目的了解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对肿瘤组织内微血管密度(MVD)的影响.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VEGF和CD34在42例乳腺癌和相应正常乳腺组织中的表达,计数组织内MVD.结果 42例乳腺癌组织中VEGF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乳腺组织(25/42 vs 7/42,P<0.01).CD34染色显示乳腺癌组织中有大量的新生血管形成,其密度明显高于相应的正常组织,分化差、有转移的癌组织MVD增高,并且,VEGF阳性组MVD明显高于VEGF阴性组(P<0.05).结论乳腺癌组织中存在VEGF的过量表达和大量的新生微血管, VEGF的表达与组织内MVD密切相关.

    作者:黄选东;周雪瑞;沈阳;于爱茸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听神经瘤显微手术中的面神经保护

    目的探讨听神经瘤显微镜下手术中的面神经保护方法.方法 17例听神经瘤显微镜下切除,全部采用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术中仔细辨认面听神经血管束并予以妥善保护避免损伤,术后观察面神经功能.结果肿瘤全切除14例(82.4%),次全切除3例(11.6%),面神经解剖保留14例(82.4%),损伤3例(11.6%).结论熟练的显微外科技术是面神经解剖保留的关键.

    作者:朱从付;孟宪团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肺癌患者血浆白细胞介素18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血浆白细胞介素18(IL-18)水平在肺癌患者及治疗前后相应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对49例肺癌患者在确诊时及化疗前、后和76名正常人血浆IL-18水平进行测定.结果肺癌患者血浆IL-18水平初确诊时,各型之间无差异,而化疗前与正常人亦无明显差异(P>0.05),化疗后则明显低于正常人及自身化疗前(P<0.01),化疗后的2周内低.结论肺癌患者化疗后血浆IL-18水平明显降低,其细胞免疫功能低下,不利于抗肿瘤治疗.

    作者:鄂云翔;张鲁勤;郭玉琳 刊期: 2005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