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中医药院校学生背景,从3个维度对现有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配套选修课进行课程改革,设计新的教学形式,分别为:设计四大专题讲座、制作相关微视频、运用出题优教学软件.通过讲座形式,将马克思主义与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相结合,更好地向学生阐释马克思主义的时代价值;通过微视频的形式,实现网络技术与课堂教学同构,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热情;借助出题优软件,弥补目前师生沟通和试卷考核中存在的不足.
作者:谢朝丹;陆向荣 刊期: 2019年第01期
实践创新能力是中药制药专业学生的培养重点,其中实验课程是沟通课程理论与实践的主要手段[1]. 中药制药专业基础实验部分主要强化学生的基础操作能力,存在实验单元间沟通性差,造成学生在专业性实验开展时操作能力欠缺和理论知识断层的现象. 因此开放性实验的开展将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实践操作能力带来更高的挑战.
作者:李存玉;郑云枫;潘林梅;彭国平 刊期: 2019年第01期
中医药学在代有传承、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凝聚着深邃的中国传统文化、历史以及哲学智慧.顺应时代要求,中医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需要由中医药文化引领发展方向,通过中医药知识创新的方式鼓舞内生动力,并在走入民众,走向世界的广泛传播过程中搭建起宽广平台.实现文化自信与实现中医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成为新时代的命题.在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医药高等教育以特色发展、创新发展、辐射发展为路径,体现了内涵式发展的本质要求,即继承传统文化,彰显特色发展;融会贯通、古为今用,推动创新发展;传播、推广传统文化,促进辐射发展.可见,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和辐射发展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过程,也为实现文化自信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丰富的内容,对以上路径的探索与实践也将为中医药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提供有益的实践经验.
作者:王旭;崔轶凡 刊期: 2019年第01期
为了解我校培养的呼吸病学研究生质量,为今后培养出更高层次人才提供对策,对我校附属第一医院2004—2015届100名呼吸病学已毕业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研究生对在校期间的临床能力、科研能力指导满意度较高,但其临床决策能力、医患沟通能力和科研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据此,对研究生的培养提出建议:进一步深化改革教育方案,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重视理论、实践和科研的联系,加强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
作者:杨珺超;高芸;王真;李秋爽;周林水;吕昕 刊期: 2019年第01期
为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高等医学院校中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积极顺应医教协同要求,在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方面取得一定成绩,也积累了一定经验.梳理中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践过程中新情况,并着重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导学关系再构建、中医特色能力培养及科学研究素养的差异性培养等方面展开讨论,提出相关思考和建议,以期提升中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
作者:廉波;赵家有;宋春生 刊期: 2019年第01期
中医思维乃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关键.当代中医药高等教育的中医思维培养,必须坚持经典为根、传承为本、疗效为魂之路径.经典为根、传承为本、疗效为魂,对于中医人才中医思维的培养来说是3个重要组成部分,三者是相辅相成的,是三位一体的.在经典中获取滋养,找到中医理论的自洽性与逻辑起点,这是中医思维建立之根;在传承中找到一种与中医的血肉联系,找到一种中医看得见、摸得着的感觉,这是中医思维建立之本;在临床疗效中找到中医思维的活力及其体现,找到中医思维的基本归宿,这是中医思维建立之魂.
作者:唐农;唐梅文;莫雪妮 刊期: 2019年第01期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培养方式,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现代社会需求的结合点.立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和两者结合的必要性,从宏观与微观的角度,对大学生创业教育内涵展开释义,对建设思路进行构划,通过联系实际和筹划方向这两个角度,结构化地分析大学生创业教育内涵建设在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改革背景下的思考与探索,对高校创业教育工作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作者:艾华;郭雅茹;孟妍;田润平 刊期: 2019年第01期
国内中医药院校对卓越医师培养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多种模式的探索[1-2] ,其研究的热点为如何从自身优势特色出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模式,并能持续深入地开展下去,打造富有传承与创新精神的临床型中医卓越人才. 近年来不断有人尝试将迷你临床评估训练Mini-CEX ( mini-clinical evaluation exercise )作为一种评估实习医师临床能力的新方法,其及时的反馈性能,对提高医学生的自我认知水平、检查自己的技能状况、发现需要改进的环节具有重要的意义[3].
作者:胡跃强;黄河;陈炜;梁妮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前中医药院校临床教学查房问题频现,特色不突出.为进一步规范具有鲜明中医临床特色教学查房流程,提高临床教师的教学能力,湖南中医药大学开展了临床教师本科教学查房竞赛.通过竞赛的开展,不仅促使教学医院树立教学工作的核心地位,还进一步规范教学查房的模式和流程,同时良好的示范效应还促使临床教师自觉提高教学能力,为确保后期临床教学质量的提高带来了显著效果.
作者:罗闳丹;何清湖;黄巧玲;卓海燕;李铁浪;陈楚淘 刊期: 2019年第01期
中医护理学基础是高等中医药院校护生重要的中医基础课程,将慕课(MOOC)视域下微课结合翻转课堂引入到中医护理学的教学中,改变了传统形式下教师授课、学生被动学习局面,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和灵活性,促进了学生课前独立思考及对中医护理学习的自主性,增加了师生互动,培养护生在以后的临床工作中能够中西贯通、自我解决问题以及思维创新的能力.
作者:袁亚美;施慧;郝书婕;赵冰倩 刊期: 2019年第01期
我国的护理学本科专业认证自2010 年试点工作开始,从《护理学本科专业规范》的形成、《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护理学专业》的制定、认证工作程序的建立、认证专家队伍的组成及认证经验的积累等方面,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本科护理教育的发展和规范[1]. 根据对教育部高等学校护理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18年颁布的《护理学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及附录《高等中医药院校护理学专业补充标准》(后简称《标准》) ,结合2017 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的学习和自查,形成了对我院实验教学工作的改革思路.
作者:邓寒羽;郝玉芳;李小花;周英霞 刊期: 2019年第01期
为了探索中医师承教育实践中更有效的学习模式及长效管理机制.通过回顾和梳理笔者跟师学习及师承工作管理经验,结合对当前师承教育的现状分析,总结师承教育实践应用及管理工作经验.以医院师承工作建设所取得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发展状况为例证,总结发现将研究型继承理念贯彻到师承教育的每一个环节,对提高中医师承整体科研水平、实现师承工作的良性循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更能促进师徒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在中医师承教育中引入研究型继承有助于提高中医师承教育的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运用研究型继承的师承教育模式,能更好地指导师承人员跟师学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作者:顾润环;陶方泽;周小敏;顾维超 刊期: 2019年第01期
为调查了解目前全国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及基地带教教师情况,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师规范化培训与考核分会通过网络发放问卷进行无记名调查的形式开展调研.共回收有效问卷54份.问卷结果分析表明目前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在全国推广较为成功,多数带教教师对规培大纲内容及文件基本了解,基地管理与后勤保障制度相对完善,结业考核形式较为满意.同时带教教师对规培大纲内容及考核内容提出了意见建议.
作者:杜月辰;徐春军;张永涛;刘中勇;李素云;肖臻;陆华;陈达灿;刘清泉 刊期: 2019年第01期
2018年,北京中医药大学在全校范围内选派部分优秀教师,到西悉尼大学校园进行为期3个月的短暂培训与访问交流. 通过随堂听课、参与试教、临床观摩、教学培训等丰富多彩的形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培训,令人收获颇丰. 兹对目前澳大利亚中医门诊及西悉尼大学教学门诊的情况做部分介绍,并与国内的中医门诊及教学存在的差异进行比较与思考.
作者:李玲玲;朱晓纾;梁利民;张立平;张丹英;张永生 刊期: 2019年第01期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大学的学科建设重点在于学科的组织建设.河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各家学说学科立足于建设学科系统一体化目标,以古籍文献为学术基础,致力于探索建设一个基于中医各家学说学科的学术共同体,在学术内涵建设的名医经验研究中提升青年教师学术能力,注重科研成果面向教学、临床的转化,提升学术产出能力,形成了新的学科传统.在学术队伍建设、提升科学研究水平、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做出了可喜成绩,提升了学科建设的软实力.
作者:李成文;谷建军 刊期: 2019年第01期
虚拟仿真(Virtual Reality)是一种可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Virtual World)的计算机系统.虚拟仿真技术的发展为制药工程类课程实验教学的改革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和技术支持,用虚拟实验来辅助制药工程类课程的教学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迫切要求,能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具有广泛的实践教学应用前景.将虚拟仿真软件应用于制药工程类课程的实践教学中,能够使学生对药厂的整体布局及不同车间布置、工艺具体流程、设备结构及操作原理等有更加直观的认识和了解,虚拟仿真实践教学是对课堂教学及传统实验室教学手段的重要补充.
作者:王宝华;张杰;周瑞;董洁洁 刊期: 2019年第02期
TBL 教学法(Team-Based Learning ,TBL )是一种以团队为基础 ,以学生为中心 ,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学习转变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教学方法[1 -2] .近年来,TBL 教学法逐渐被应用于国外一些医学院校的主要课程和医学专业教育[3 ] .
作者:李鹏英;贾春华;钟相根;刘丹彤 刊期: 2019年第02期
随着科学的发展 ,现代医学教育也迅速更新迭代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蓬勃发展的现代医学.改进陈旧的教学手段,积极推动新型教学模式与医学教育发展相适应 ,已刻不容缓.
作者:胡琦;朱定耀;肖玉洁;宋炜熙 刊期: 2019年第02期
高等中医药院校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载体,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选用CCR与BCC模型对我国24所中医药院校2017年科研工作进行投入产出分析,分别得出各高校的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根据BCC模型投入和产出为导向计算出的松弛变量值,为非DEA有效单元提出改进方法和措施.24所中医药高等院校中有5所高校达到DEA强有效;19所非DEA有效高校中6所纯技术效率值为1,达到纯技术有效;10所高校处于规模递增阶段,9所高校处于规模递减阶段.
作者:徐嘉颜;杨雨晨;王芳;高艳红;马灿;何威澎;项楠;程薇 刊期: 2019年第02期
要有效促进高校教师发展,首先要了解教师的发展需求.以成都中医药大学教师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形式了解高校教师对自我职业素质的认知、对职业发展的需求.调查发现,高校教师关注自身发展,自我发展需求同中有异,但是参与培训的实际行动不足.针对调查结果及成都中医药大学的实践经验,提出了建立完善的教师培养体系、增加对教师参与培训的激励措施、注重培训活动质量的提升、加强对新任教师的培训、增加对管理与教辅人员的关注等建议以满足教师发展的需求.
作者:丁丹;胡媛 刊期: 2019年第02期
中医内科学是研究中医病证辨证论治的一门课程 ,其理论授课内容主要包括该病证的概念、文献沿革、病因病机、诊断要点及辨证分型论治等内容[1 ] .传统理论教学安排基本比较固定 ,有些内容如病因病机和证候分型部分与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等课程内容重复 ,且不同病证之间也有重复的内容 ,教师授课很难与学生形成有效的互动[2 ] ,按部就班的教学模式也很难培养学生良好的中医临床辨证思维和中医科研创新思维.
作者:王诗源;陈莉军;庄严 刊期: 2019年第02期
中药化学课程是中药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之一 ,也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程 ,其实验教学又是中药化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1 ] .实验教学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鉴定等基本技能的训练,引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释实验原理及现象,进一步理解和验证中药化学的基本理论,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操作技能,以及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并形成严谨、科学的科研工作态度[2 ] ,为今后从事中药相关技术工作及科研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陈友文;窦敏航;王成;姜艳艳;刘斌 刊期: 2019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