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674-845X
  • 国内刊号:11-5909/R
  • 影响因子:0.78
  • 创刊:1999
  • 周期:月刊
  • 发行:浙江
  • 语言:中文
  • 邮发:32-108
  • 全年订价:50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知网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哥白尼索引(波兰),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上海图书馆馆藏
  • 双效期刊
  •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2002年1期文献
  • 眶内海绵状血管瘤手术前后视力分析

    目的:探讨眶内海绵状血管瘤手术前后的视力情况.方法:对1986~2000年住院的214例眶内海绵状血管瘤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着重分析术前术后视力变化.结果:49.5%(106/214)的患者就诊时视力下降.31%(67/214)的患者术前有视网膜与视神经受肿瘤压迫的改变.全部病例经开眶手术后23%(50/214)术后视力增进,17%(36/214)术后视力减退(其中完全丧失视力者9例),60%(128/214)术后视力无变化.7例作了术前术后屈光学检查,71%(5/7)术后有远视减少或近视增加的趋势.结论:眶内海绵状血管瘤可因肿瘤压迫视神经与眼球致视力下降,术后绝大部分患者视力保持不变或有增进.因此,眶内海绵状血管瘤宜尽早手术取出,如此术后视力预后则好.

    作者:颜建华;吴中耀;韩姬;杨华胜;陈智聪;毛羽翔;艾思明;庞友鉴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角膜塑型术相关性角膜感染的病因学分析

    目的:分析角膜塑型术(Orthokeratology,简称OK镜)相关性感染性角膜并发症的病原体种类.方法:总结分析从2000年3月至2001年8月间发现的28例与配戴角膜塑型镜有关的角膜感染病例及其致病病原体的种类.结果:28例角膜微生物检查结果:细菌培养阳性11例,(其中铜绿假单胞菌属8例、星形奴卡氏菌1例和革兰阴性杆菌2例);真菌2例;棘阿米巴属11例;培养阴性4例,培养阳性率为87.5%(24/28).结论:配戴角膜塑型镜可导致角膜多种微生物的严重感染,应该引起眼科临床的高度重视.

    作者:孙旭光;金秀英;王智群;李然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近视眼角膜形态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与近视眼角膜形态有关的因素.方法:分别测量875例(1711眼)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的角膜地形图、非接触眼压、角膜中央厚度,进行检影验光,记录近视、散光度数及散光轴位,将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随年龄的增长,角膜厚度(r=-0.06,P<0.05)及眼内压(r=-0.15,P<0.01)减低,角膜规则性下降(SAI:r=0.06,P<0.05;SRI:r=0.11,P<0.01).②SAI、SRI均随屈光度的增加而增大(SAI:r=0.07,P<0.01;SRI:r=0.09,P<0.01).③角膜中央厚度与眼内压呈正相关(r=0.42,P<0.01),斜率为0.029 mmHg/μm,角膜中央厚度大约每增加34.48 μm,眼内压上升1 mmHg.④角膜中央厚度与屈光度有正相关关系,r=0.14,P<0.01,其线性回归方程为Y=0.013X+1.249(F=36.18,P<0.01).结论:随着年龄及屈光度的增加,角膜形态会发生某种程度的变化.对患者作出诊断及处理之前,应进行全面的眼科检查.

    作者:张士胜;李翠萍;廉井财;王康孙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柔红霉素对兔晶状体上皮细胞及眼前节组织的影响

    目的:观察柔红霉素对兔晶状体上皮细胞和眼前节组织的影响.方法:20只家兔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行ECCE+IOL植入术.实验组截囊前于前囊下注入8 μg/ml柔红霉素0.2 ml,对照组用同量乳酸林格氏液,作用5 min.术后观察眼前节变化及眼压.于术后第7、第14、第28天共处死18只家兔,行后囊膜、角膜、虹膜、睫状体行光学显微镜观察.两组各有1只家兔于术后第28天处死,行后囊膜透射电镜观察.结果:①光镜下,对照组术后各组后囊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数量较多.实验组术后7天时其与对照组相同.第14天,实验组后囊可见细胞增生,细胞核退变,细胞密度明显降低.28天时细胞退变,密度进一步降低.②电镜下,对照组细胞结构完整.实验组细胞变形,内部结构不清,核质溶解.③两组眼前段组织显示一般手术反应,其严重程度、持续时间相同.裂隙灯下术后第28天后囊膜混浊实验组明显轻于对照组.结论:8 μg/ml柔红霉素于截囊前注入晶状体前囊下,作用5 min,可破坏残留的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微结构,短期内抑制家兔晶状体后囊上皮细胞增殖,减轻后囊混浊.同期内未观察到对正常眼组织的毒副作用.该药作为抑制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临床用药,具有乐观的前景.

    作者:陈舒;任晓冰;赵霞;程铮;孙珍儿;俞友娟;陈维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角膜内皮抗原及其抗体的提纯

    目的:提纯角膜内皮抗原(corneal endothelial antigen,CEN-Ag)及抗角膜内皮抗原抗体(anti-corneal endothelial antibody,ACEN-Ab),为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理论研究提供基础.方法:用猪角膜内皮做抗原,上皮做对照.经离子交换层析及2B4.14.1单克隆抗体亲和层析制得纯化的CEN-Ag和角膜上皮抗原(corneal epithelial antigen,CEP-Ag).用提纯的CEN-Ag和CEP-Ag分别免疫家兔,取血清经亲和层析得到ACEN-Ab和抗角膜上皮抗原抗体(anti-corneal epithelial antibody,ACEP-Ab).结果: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析,抗原分子质量分别为43kD和53kD,相应的免疫球蛋白是IgG2和IgG3.结论:CEN-Ag和ACEN-Ab可以被提纯并从理论上证明,不同的角膜抗原和抗体穿透房水屏障的能力有所不同和角膜排斥反应的临床分型是正确的.

    作者:唐娜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新型长戴型角膜接触镜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新型长戴型角膜接触镜--Pure Vision(PV)的临床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33例(66眼)隐形眼镜配戴者平均屈光度为(-4.36±1.54) D,配戴Pure Vision连续配戴型隐形眼镜(简称PV),共连续配戴1个月后更换镜片,观察时间为2个月.配戴前检查视力、屈光度,裂隙灯检查眼前段,做镜片配适评估并行问卷调查做主观评价.结果:眼前段检查显示,第1个月连续配戴后,角膜缘充血、角膜新生血管、球结膜充血、巨乳头结膜炎、角膜荧光素染色等程度与配戴前相同的患者所占的比例,分别是88.9%、96.3%、64.8%、50%及57.4%.第2个月连续配戴后,以上指标观察显示,与配戴前相同的患者比例分别是95.8%、87.5%、85.4、70.8%及56.3%.配戴前患者均无角膜水肿,而连续配戴1个月后角膜轻度水肿者占14.8%,第二个月连续配戴则无角膜水肿发生.配戴者的主观评价显示,PV镜片的舒适度、清晰度以及镜片的整体满意度方面均高于以往配戴的镜片.结论:新型长戴型角膜接触镜--Pure Vision的配戴者对该镜片的主观评价满意度较高,连续配戴后未见严重并发症的出现.

    作者:杨晓;龚向明;魏玲;王敏华;戴祖优;李树兴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抗ICAM-1单克隆抗体抑制大鼠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应用抗细胞间粘附分子(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单克隆抗体中和治疗大鼠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效果.方法:应用两种主要组织相容抗原完全不同的大鼠Louis和RCS鼠,建立近交系大鼠穿透性角膜移植动物模型,分三组给药,其分别是抗细胞间粘附分子单克隆抗体组(抗ICAM-1抗体组)、生理盐水组和环胞霉素A(CsA)组.观察角膜移植排斥发生的时间及治疗效果.标本作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免疫排斥反应的程度及炎症程度.结果:三组角膜植片平均存活时间为:生理盐水组角膜移植排斥反应平均发生时间为术后12.1天,CsA组为18.3天,抗ICAM-1抗体组为20.2天.HE染色显示抗ICAM-1抗体组及CsA组的炎症反应较生理盐水组明显减轻,免疫组化染色显示抗ICAM-1抗体组和CsA组的ICAM-1表达较生理盐水组明显减少.结论:抗ICAM-1单克隆抗体中和治疗可减少移植角膜ICAM-1表达及免疫炎性细胞的浸润,减轻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延长移植片的存活时间,是一种有效的新型免疫抑制剂.

    作者:张莉;曾华;白钢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三种衣原体感染与人类角膜结膜炎的关系

    目的:探讨三种衣原体感染与人类角膜结膜炎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套式PCR(nPCR)技术对102例临床诊断为活动期结膜炎或角结膜炎的三种衣原体眼拭子标本进行沙眼衣原体(CT)、鹦鹉热衣原体(CPs)及肺炎衣原体(CPn)联合检测.结果:102例角膜结膜炎中CT阳性检出率为17.65%(18/102),CPs阳性检出率为6.86%(7/102),并有两眼被检出CPn阳性(占1.96%).结论:人类角膜结膜炎与CT密切相关,并与CPs、CPn亦有一定的关系.

    作者:卢江;王秋旭;叶丽珊;顾勇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bFGF反义寡核苷酸抑制大鼠实验性晶状体损伤后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目的:探讨bFGF的反义寡核苷酸对大鼠实验性、外伤性白内障中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和迁移的作用.方法:用注射器经角膜将大鼠双眼晶状体的前囊膜刺破并刺入皮质中,造成外伤性白内障.然后将12只动物分为3组,前房分别注射生理盐水、0.1%反义寡核苷酸和0.1%正义寡核苷酸,在第3、7、10和14天取出眼球,用10%甲醛溶液固定,行病理切片、HE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迁移及赤道部细胞和细胞空泡.结果:晶状体的组织学显示,反义寡核苷酸在第3、7和10天在抑制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及迁移方面的作用强于生理盐水及正义寡核苷酸.在赤道部细胞活跃方面:生理盐水对照组存在3天,正义寡核苷酸存在2天,而反义寡核苷酸没有.在细胞空泡方面:生理盐水对照组有2天存在,而正义寡核苷酸和反义寡核苷酸组则不存在.统计学分析显示,反义寡核苷酸组在抑制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方面的作用显著强于生理盐水组(P=0.0104)和正义寡核苷酸组(P=0.0499),在抑制晶状体上皮细胞向后囊迁移方面显著强于生理盐水组(P=0.0011),而与正义寡核苷酸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830).在赤道部细胞活跃(P=0.4317)和细胞空泡方面(P=0.6188),三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的反义寡核苷酸对抑制外伤性白内障的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与迁移有一定的作用.

    作者:刘宏伟;彭淑玲;周毅;王香兰;刘冬玲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Ⅱ型糖尿病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Ⅱ型糖尿病患者(NIDDM)白内障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PHACO)的优点.方法:选取解放军总医院近2年以来行白内障手术的患者,将其中行PHACO手术的Ⅱ型糖尿病患者32例35眼(A组),与同期行白内障囊外摘除(Extracapsular Cataract Extraction,ECCE)的Ⅱ型糖尿病患者28例30眼(B组)和行PHACO的非糖尿病的白内障患者244例253眼(C组)的术后反应和术后视力进行比较分析.结果:①术后反应:瞳孔区纤维素样渗出和色素沉着,A组6眼,B组13眼,C组有24眼,A、B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A、C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②术后视力:术后反应消退后,所有患者全部脱残,视力≥0.5者A组有27眼,B组有19眼,C组有216眼,A组与其他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手术(PHACO)对Ⅱ型糖尿病患者具有优越性,但应该注意患者的选择和加强术后随访.

    作者:肖建和;李朝辉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双眼搏动性眼球突出综合征1例

    患者,男,49岁.2001年3月5日初诊.1月前因车祸伤突然出现双眼球突出、视力下降、开睑困难等症状,并呈进行性加重.检查:VOD 0.4、VOD 0.3,右眼球、左眼球突度分别为23 mm、24 mm,双上睑下垂,右眼睑裂高4mm,左眼睑不能开启,双眼球固视.双眼球结膜色深红,静脉怒张,以角膜缘为中心呈放射状排列,双角膜透明,前房、房角正常,右瞳孔直径3 mm,直接对光反射迟钝,左瞳孔直径5 mm,直接对光反射消失,双眼视网膜静脉纡曲、粗大,A∶V=1∶2,视网膜后极部反光增强.双眼眶可及与心跳同步的眼球搏动和隆隆样血管杂音,压迫左侧颈动脉则搏动和杂音消失.眼压:右眼25.9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24.9 mmHg.CT和B超显示:双侧眼上静脉扩张.诊断:双眼搏动性眼球突出综合征(颈内动脉--海绵窦瘘).予人工汨液保护双眼角膜,转神经外科拟行血管内栓塞治疗.

    作者:张宗端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痛性眼肌麻痹综合征5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痛性眼肌麻痹综合征(Tolosa Hunt Syndrome)的临床特点.方法:对5例痛性眼肌麻痹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5例痛性眼肌麻痹综合征患者均符合诊断标准,对激素治疗效果佳,4例痊愈,1例并发化脓性脑膜炎.结论:痛性眼肌麻痹病因多样,临床表现复杂,诊断时应慎重.头颅CT、MRI及动脉造影对其诊断有一定的价值.大部分患者对激素疗效好,但需警惕炎症播散.

    作者:柯将琼;王小同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新生儿淋菌性结膜炎65例分析

    近年来,随着淋菌性阴道炎及淋菌性尿道炎发病率的提高,淋菌性结膜炎也常有发现,现将我院眼科门诊1995~2000年收治的65例新生儿淋菌性结膜炎报告如下.

    作者:叶采华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睫状体扁平部造瘘术治疗角膜葡萄肿

    目的:探讨睫状体扁平部造瘘术治疗角膜葡萄肿的效果.方法:对16例16眼角膜葡萄肿施行了扁平部造瘘术,并对术后临床效果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经随访观察3个月~1年,16眼中15眼角膜葡萄肿消失,4眼视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12眼眼压保持在正常范围.结论:扁平部造瘘术是治疗角膜葡萄肿、保留眼球、挽救部分视力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邱四可;秦军;胡爱华;黄长东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翼状胬肉逆行切除加羊膜移植的临床疗效

    目的:观察分析翼状胬肉逆行切除加羊膜移植防止胬肉复发的临床疗效.方法:在角巩缘位置连同表层结膜剪断胬肉颈部。逆行将胬肉头部自角膜上 分离,向泪阜方向及上 下方向钝性分离结膜及其下增生变性组织,钝性分离增生组织与巩膜,接近半月皱襞处离断 胬肉根部。后移植羊膜于巩膜裸露区。 结果:60例翼状胬肉患者的角膜上皮1~2天内全部愈合,随访6~16个月,3 例复发。结论:翼状胬肉逆行切除加羊膜移植可较大程度地降低胬肉术后复发率,有其独到优点。

    作者:王晓幸;黄芳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伊曲康唑联合氟康唑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

    真菌性角膜溃疡是目前眼科临床较为常见、治愈困难及致盲率高的眼科感染性疾病[1].近三年来,我院采用口服伊曲康唑胶囊联合局部滴眼和结膜下注射氟康唑治疗14例确诊的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巧萍;汤学荣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波阵面像差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

    介绍波阵面像差技术的基本概念、评价方法及临床应用.波阵面像差技术是目前临床上较为关注的一项技术,不仅可用于检查屈光手术前后的波阵面像差的改变,还可以指导个体化切削,提高屈光手术后的眼视觉质量.此外,这一技术可用于评估配戴各种不同角膜接触镜前后的波阵面像差的改变,评估白内障、青光眼以及其他角膜手术的波阵面像差的改变等等.

    作者:金红颖;王勤美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第二届中国西部眼科与视光学技术论坛征文通知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第八届全国眼科学术会议通知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温州医学院眼视光学院——六六视觉斜弱视暨同视机应用研讨会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中德合作开展眼电生理教育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单纯近视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散光分析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单纯近视所产生的散光的变化规律及其原因和预防措施.方法:137例(188眼)单纯近视行LASIK手术,分别于术后第1天、第1周、第1、第3、第6个月复查视力、屈光度等.结果:LASIK术后散光度明显高于术前,虽有逐渐减少的趋势,但至术后第3~6个月仍有52眼(占27.66%)具有0.5 D以上的散光,而且裸眼视力低于术前佳矫正视力.角膜切削深度、患者年龄与散光大小成正相关(r=0.372,P<0.001;r=0.245,P<0.05).鼻侧蒂角膜瓣散光的发生率高于上方蒂角膜瓣(P<0.001);散光的发生与性别无关.结论:LASIK术后散光影响术后视力恢复,散光的发生与角膜损伤修复、切削偏中心、角膜瓣移位等因素有关.

    作者:金学海;刘汉强;马长荣;张慧;靳瑛;马小力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矫治RK术后欠矫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矫治放射状角膜切开术(RK)后欠矫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LASIK多区扫描技术治疗RK术后(4~6年)欠矫的患者12例17眼,平均随访(21.2±8.9)月.结果:平均近视度数由术前的(-4.12±1.36)DS下降为术后的(0.32±0.33)DS,平均散光度数由术前的(-1.57±1.34)DC下降为术后的(0.32±0.30)DC,所有术眼术前远视力≤0.3,术后一年有10眼(占58.8%)≥1.0,17眼(占100%)≥0.8,无并发症.结论:对RK术后欠矫的患者在适当的时机行LASIK手术是一种安全而有效的方法.

    作者:胡裕坤;高晓唯;李晓虹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改良后巩膜加固术治疗进展性近视疗效分析

    目的:观察改良后巩膜加固术治疗进展性近视的疗效.方法:应用硬脑膜材料对187例近视眼患者(374只眼)行改良后巩膜加固术及2年术后随访,其中169例患者(338眼)有一年以上的完整数据,并进入自身对比研究,另18例中途失访.结果:手术一年后,平均屈光度为(-8.68±3.80)D,与术前(-9.13±4.23)D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3),其有效率为84.0%.平均眼轴长度(25.75±1.45)与术前(25.80±1.48)相比,变化也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1),其有效率为63.3%.结论:改良后巩膜加固术手术切口小,对控制近视的发展疗效确切、安全、简便、不需住院,可在门诊广泛开展.

    作者:顾国贞;盖学良;宋鄂;王勤美;周炳华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299例未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的原因分析

    目的:探讨未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病例的原因.方法:对1599例中经检查后未行LASIK手术的299例(占18.6%)患者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299例中153例对手术有顾虑(占51.2%);角膜厚度不足有44例(占14.7%);角膜屈光力偏大34例(占11.0%);矫正视力不良29例(占9.7%);高眼压18例(占6.0%),眼底病变11例(占3.7%);其他原因10例(占3.3%).结论:LASIK手术有明显的选择性,患者术前存在着明显的心理因素.

    作者:刘汉强;张慧;马长荣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透明晶状体屈光手术的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透明晶状体屈光手术的有效性、预测性和安全性.方法:对屈光不正患者58例87眼行透明晶状体超声乳化摘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患者年龄25~73岁,平均54.32岁.将病例分为3组,A组为高度近视共61眼,眼轴长度(29.57±2.10)mm,等效球镜度数(-11.93±4.64)D,植入人工晶状体屈光度(+9.0±3.82)D;B组为远视共17眼,眼轴长度(22.39±0.96)mm,等效球镜度数(+2.29±1.05)D,植入人工晶状体屈光度(+22.70±2.08)D;C组为屈光参差共9眼,眼轴长度(28.48±1.77)mm,屈光参差度数(-11.25±5.38)D,植入人工晶状体屈光度(+10.62±3.62)D.随访3~36个月.结果:术后佳矫正视力87眼均达到或超过术前佳矫正视力;术后裸眼视力达到或超过术前佳矫正视力者在A、B、C组分别占86.89%、94.12%和88.89%;术后裸眼视力0.5以上者分别为54.10%、41.18%和55.56%;术中未发生后囊破裂.随访中12眼发生后囊混浊,未发现视网膜脱离、黄斑囊样水肿等并发症.结论:透明晶状体屈光手术与目前的角膜屈光手术相比,可能更适宜于中年以上不愿戴镜和戴镜不能矫治的屈光不正患者,但其远期疗效尚需长期随访.

    作者:谢立信;姚瞻;王智鹏;孙洁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眼视光学杂志》投稿须知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本刊关于论著文稿中英文摘要书写格式的说明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循证医学在眼视光学的应用(Ⅰ循证医学的产生和发展)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是当今国际医学临床领域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其核心思想是任何医疗决策的确定都应基于当前所能提供的、客观的临床科学依据,它并不强调根据直觉所得到的非系统的临床经验以及疾病的病理、生理的基础知识,而是强调临床证据.临床医生每天要对许多患者做出诊疗决定,这些决定可能有些是无关紧要的,有些则可能对患者是性命攸关的,因此每项决策都需权衡利弊得失,采取的措施都要考虑到患者的大利益.循证医学的出现使临床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发生了巨大变化,是临床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眼视光学是眼睛医疗和保健的一门临床学科,具有很强的临床实践特征,与其他临床学科一样,循证医学的应用对该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姜丽萍;瞿佳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中国温州医学院和美国新英格兰视光学院联合培养眼视光学博士(OD)项目细则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视光学博士学位强化教育项目欢迎来自中国的医生和学者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