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 主办单位:安徽医科大学;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
  • 国际刊号:1001-7399
  • 国内刊号:34-1073/R
  • 影响因子:0.77
  • 创刊:1985
  • 周期:月刊
  • 发行:安徽
  • 语言:中文
  • 邮发:26-54
  • 全年订价:40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Pж(AJ) 文摘杂志(俄), 万方收录(中),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知网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维普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文摘杂志,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哥白尼索引(波兰)
  • 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
  • 基础医学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2009年3期文献
  • 乳腺癌组织中Survivin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目的 探讨Survivin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SP法免疫组化对50例术前未行放、化疗的乳腺癌蜡块标本及其癌旁组织进行Survivin检测,以及对10例正常乳腺组织进行Survivin检测.结果 乳腺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Survivin阳性率分别是68%、4%.正常乳腺组织中无Survivin表达,三者之间的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Survivin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上调,提示该基因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检测Survivin、有助于提高对乳腺癌预后判断的准确性.

    作者:刘春富;董琦;纪艳超;许军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乳腺良恶性肿瘤新生血管超微结构及血管生成相关分子的表达

    目的 探讨乳腺良恶性不同肿瘤在新生血管超微结构及其血管生成相关分子表达方面的差异性.方法 应用透射电镜观察乳腺良恶性肿瘤新生血管超微结构改变,免疫组化技术检测CD34、VEGF及其受体Flk-1/KDR在两组肿瘤中的表达特性.结果 恶性组新生血管内皮细胞紧密连接开放,基膜不连续,缺乏平滑肌成分.内皮细胞胞体大,细胞核大,畸形,核仁增大、边集,核质比例增大,胞质内吞饮泡多.较多的单个内皮细胞呈裂隙状,血管腔闭塞或明显狭窄.恶性组MVD高于良性组(P<0.05),微血管丰富区位于痛巢边缘.VEGF在乳腺癌性上皮细胞及癌周血管内皮细胞呈强阳性表达,Flk-1/KDR在乳腺恶性肿瘤m管内皮细胞旱强阳性表达,VEGF及Flk一1/KDR尤其在癌灶边缘呈强阳性表达,良性组几乎不表达(P<0.05).结论 乳腺癌新生血管内皮细胞在超微结构及分子表达上具有异质性,VEGF或受体Flk-1/KDR可能是乳腺癌早期诊断及治疗的分子靶标,癌灶边缘可能是下一步进行乳腺癌分子影像观察的重点靶区.

    作者:李颖嘉;张庆玲;孙学刚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三阴性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

    目的 分析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 将382例可手术乳腺癌患者根据淋巴结转移情况分组,有淋巴结转移的为阳性组,无转移的为阴性组;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ER、PR、Her-2蛋白表达进行检测,根据其结果分别将淋巴结阳性组和阴性组再分为两组,一组为TNBC,另一组为非三阴性乳腺癌(non-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non-TNBC),比较TNBC和non-TNBC的临床病理特征,Kaplan-Meier法分析乳腺癌的5年无瘤生存率.结果 21.5%(82/382)的病例为TNBC,淋巴结阳性者为163例(42.7%),其中TNBC占43例,淋巴结阴性者为219例(57.3%),其中TNBC为39例.TNBC的淋巴结阳性率(52.4%)高于non-TNBC(40.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4).在淋巴结阳性组中,TNBC较non-TNBC肿瘤直径大(P=0.014),在淋巴结阴性组中,TNBC中有乳癌家族史的比例要高(P=0.030),其它临床病理特征差异无显著性(P>0.05).淋巴结阳性组5年无瘤生存率TNBC组为60.5%,non-TNBC组为7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淋巴结阴性组5年无瘤生存率TNBC组为74.4%,non-TNBC组为8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结论 无论淋巴结转移情况,TNBC比non-TNBC易发生复发和转移,临床预后差.

    作者:徐静;孙正船;李玉军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胰腺癌中CXCR-4和MMP-2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CXCR-4和MMP-2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和互相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PV6000法检测47例胰腺癌组织中CXCR-4和MMP-2的表达.结果 47例胰腺癌组织中CXCRd及MMP-2的阳性率分别为72.3%、66.0%,二者均与胰腺癌的转移、临床分期和预后有关(X2值7.26~12.69,P<0.05).CXCR-4和MMP-2阳性表达率与胰腺癌大小、性别、年龄和组织学分级无关(x2值0.03~4.27,P>0.05).胰腺癌组织中CXCR-4的表达与MMP-2的表达呈正相关(r=0.587,P<0.01).结论 CXCR-4可能通过上调MMP-2的表达,共同促进胰腺癌的浸润和转移;CXCR-4及MMP-2可作为判断胰腺癌生物学行为的指标.

    作者:李霞;孙玲玲;李宏;付伟伟;邢晓明;李玉军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表达CD10的非特殊类型乳腺肉瘤3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表达CD10的非特殊类型乳腺肉瘤的病理形态学、免疫表型特点以及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 应用光镜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等方法对3例表达CD10的非特殊类型乳腺肉瘤进行分析,并复习文献.结果 肿瘤境界清楚,主要由梭形-胖梭形细胞组成,与数量不等的胶原束交错呈流水样或席纹状排列,胞质红染或空淡,核梭形,染色体粗颗粒状,部分有细小核仁.1例伴大片坏死,1例伴出血及破骨细胞样巨细胞反应.免疫组化染色3例均CD10(+),2例EGFR(+),上皮标记物cK(AEl/AE3)、CK5/6、CK7、CKl4、CK8/18、3413E12及其他肌上皮标记物SMA、p63、ealponin等则(一).结论 表达CD10的非特殊类型乳腺肉瘤是一种罕见而具有独特免疫表型的肉瘤,诊断时须借助免疫组化与化生性癌、叶状肿瘤等鉴别.

    作者:杨光之;蔺会云;李静;丁华野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和纤维组织细胞瘤中MMP-11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研究MMP-11在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和纤维组织细胞瘤中的表达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 对30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30例纤维组织细胞瘤组织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MMP-11和CD34的蛋白表达以及Western Blot检测MMP-11的蛋白表达.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MMP-11在纤维组织细胞瘤中的阳性表达率为93.3%(28/30),在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中阳性表达率为3.4%(1/30),二者之间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34在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中的阳性表达率为90.0%(27/30),在纤维组织细胞瘤中阳性表达率为6.7%(2/30),二者之间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检测显示,MMP-11在纤维组织细胞瘤中的表达水平是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的6.18倍,二者之间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MMP-11有望作为鉴别诊断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和纤维组织细胞瘤的新型标记物.

    作者:金建强;范钦和;郑亮;宋国新;贡其星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乳腺良恶性组织中MMP-26表达及其与MMP-9、VEGF和MVD的关系

    目的 检测人乳腺良恶性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6(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6,MMP-26)、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metalloproteinase-9,MMP-9)、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计数微血管密度(micro vesseldensity,MVD),探讨4项指标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nfiltrating ductal carcinoma,IDC)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分析MMP-26与MMP-9、VEGF表达的相关性及与MVD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正常乳腺组织、普通型导管增生(usual ductalhyperplasia,UDH)、导管内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和IDC组织中MMP-26、MMP-9、VEGF的表达并进行评分,以CD34标记肿瘤间质微血管,计数MVD.结果 (1)54例IDC中,MMP-26,MMP-9及VEGF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62.96%、68.52%和75.93%;3种蛋白相关性分析显示:MMP-26与MMP-9表达呈正相关关系(F=0.32,P<0.05),MMP-26与VEGF表达未见相关性(F=0.23,P>0.05),MMP-9与VEGF表达呈正相关关系(F=0.44,P<0.01).(2)3种蛋白表达均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在其他各临床病理参数间差异未见显著性(P>0.05).(3)MMP-26阳性表达率随着MVD的增高而增高,但在高、低MVD组差异未见显著性(P>0.05),高MVD组MMP-9和VEGF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低MVD组(P<0.05).结论 MMP-26在乳腺癌浸润、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MMP-26可能通过激活MMP-9参与肿瘤血管生成和促进肿瘤的侵袭和转移.

    作者:许华;邓一平;杨洪发;李一雷;梁珊珊;张丽红;李伟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骨肉瘤组织中MICA、MMP-9和NF-Κb蛋白的表达及相关性

    目的 探讨骨肉瘤组织中MHC Ⅰ类链相关蛋白A(MHC class Ⅰ chain-related A,MICA)、MMP-9和NF-KB的表达及相互间的关系,为研究骨肉瘤组织中MICA蛋白表达和脱落机制提供组织学依据.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6例骨肉瘤、11例骨母细胞瘤,8例骨化性纤维瘤和6例正常骨组织中MICA蛋白的表达情况,并检测66例骨肉瘤组织中MMP-9和NF-KB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1)MICA蛋白在骨肉瘤组织、骨母细胞瘤、骨化性纤维瘤和正常骨组织的表达率分别为51.6%(34/66)、9%(1/11)、0(0/8)、0(0/6),骨肉瘤组织中MICA表达与骨母细胞瘤(P=0.01)、骨化性纤维瘤(P<0.01)和正常骨组织(P<0.05的差异有显著性.(2)骨肉瘤组织中MMP-9和NF-KB表达率分别为55%(36/66)和73%(48/66);NF-KB与MICA(r=0.373,P<0.01)和MMP-9(r=0.536,P<0.01)的表达呈正相关关系.结论 MICA蛋白可作为骨肉瘤诊断的分子标志物;NF-KB可能参与MICA蛋白表达和脱落的分子机制,NF-kB可作为骨肉瘤免疫治疗的候选靶点.

    作者:卢善明;薛玲;肖萍;李扬;曹清华;乔慧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TK1、Ki-67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中作用及其相关性

    目的 研究TK1在大肠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并探讨与Ki-67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组织芯片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20例大肠癌(无淋巴结转移44例,有淋巴结转移76例)、19例大肠腺瘤以及11例正常大肠黏膜中TK1和Ki-67的表达情况,并分析二者在大肠癌发生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其与大肠癌患者各临床病理学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 TK1和Ki-67在大肠正常黏膜组织、腺瘤以及腺癌三组中的表达强度均具有明显差异(分别为X2=55.096,P=0.000;X2=53.047,P=0.000),并与大肠癌的恶性演变过程呈明显正相关性(rs=0.462,P=0.000;rs=0.487,P=0.000).在大肠癌组,二者的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组织学分级、肿瘤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以及病理分期之间均无显著相关性,但二者之间却呈显著正相关(rs=0.753,P=0.000).结论 TK1可能参与大肠癌的发生,但与大肠癌的进展无关.

    作者:吴鸿雁;樊祥山;孟凡青;余慧萍;周强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腺癌组织中p-Tyr、P-Akt和p-p70S6K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p-Tyr、P-Akt和p-p70S6K在乳腺癌中的表达以及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2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20例癌旁正常组织,20例导管内癌组织中p-Tyr、P-Akt和p-p70S6K的表达.结果 p-Akt表达与p-Tyr和p-p70S6表达呈正相关(r=0.211,P=0.021;r=0.199,P=0.030),在癌旁正常组织中无表达,在癌组织中呈高表达.P-Tyr、P-Akt和p-p70S6K表达与术后无瘤生存有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P=0.019,P=0.002和P=0.044),与绝经状态、年龄、肿瘤大小和TNM分期无关(P>0.05).p-Tyr、P-Akt表达与ER表达呈正相关(r=0.252,P=0.006;r=0.229,P=0.012),p-Akt和p-p70S6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P=0.004,P=0.022),p-Akt表达还与组织学分级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与PR表达呈负相关(r=-0.201,P=0.028).结论 p-Tyr、P-Akt和p-p70S6K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p-Akt可作为判断乳腺癌预后的参考指标.

    作者:胡江辉;李代强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猝死致医疗纠纷269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分析猝死致医疗纠纷的原因、特点及疾病分布.方法 收集涉及医疗纠纷的猝死尸检病例269例,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部分做了法医学的毒物分析.结果 269例中男性明显多于女性且高发年龄段为15~60岁.其死亡原因以心血管系统疾病占首位,但其中以肺栓塞多见;其下依次为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和一些其它系统(如内分泌、免疫等)疾病.病例多发生于二、三级医院且临床与病理诊断符合率偏低.结论 引起医疗纠纷的主要原因是未能对致死疾病作出准确的诊断和合理解释,而尸体解剖对于明确死亡原因及准确鉴定医疗纠纷具有重要意义.另外,引起医疗纠纷的猝死病例在年龄、性别和死因的疾病分布方面有其特殊性.

    作者:刘伟强;冯菲;白辰光;朱明华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胃肠道间质瘤组织中ESM-1和CD117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endothelial cell-specific moelecule-1,ESM-1)和CD117的表达与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PV-9000法检测69例GIST组织中ESM-1和CD117的表达,分析与各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 69例GIST中ESM-1的高表达率91.3%(63/69),ESM-1高表达与GIST的生物学行为呈正相关(r=0.344,P<0.05),与肿瘤核分裂象及CD117表达存在相关;ESM-1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及分型无相关;CD117的阳性率为86.9%,随着GIST的生物学行为危险性及核分裂象的增加,CD117的表达率逐渐增加,相比差异有显著性.CD117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及分型无相关.结论 ESM-1在GIST中存在广泛高表达,可能是GIST早期分子事件,并可能在GIST的发生发展中具有持续性.CD117和ESM-1的关系密切.

    作者:张婉媛;吴正升;吴强;张晴;黄焰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结直肠癌组织中CD151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组织中CD151的表达及其与结直肠癌发生、发展和转移的关系.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22例肠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CD151mRNA的表达,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此22例及另67例石蜡包埋肠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CD151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与肠癌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 CD151mRNA和蛋白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其蛋白的表达与结直肠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密切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D151可望成为与结直肠癌浸润、转移有关并提示预后不良的指标.

    作者:盛霞;张隆;蔡瑞霞;沈晶莹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浸润性乳腺癌及转移淋巴结中RKIP和Ki-67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RKIP和Ki-67在浸润性乳腺癌及其淋巴结转移灶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RKIP和Ki-67在52例浸润性乳腺癌及其淋巴结转移灶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灶与原发灶相比,RKIP表达水平明显下降,两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Ki-67指数在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灶明显高于原发灶(P<0.01);但RKIP与Ki-67之间,无论是原发灶,还是转移灶,都无相关关系(均P>0.05).结论 RKIP具有抑制浸润性乳腺癌转移的作用,属于转移抑制基因;Ki-67可反映乳腺癌的增殖活性及转移和预后,但RKIP的表达对乳腺癌细胞的增殖无明显影响.

    作者:韩玉贞;吕增华;朱玉红;吴淑华;张燕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皮肤瘢痕癌变组织中Cx43、Survivin表达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皮肤瘢痕和皮肤瘢痕癌与Cx43、Survivin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 用SP法免疫组化对10例皮肤瘢痕癌组织、10例皮肤瘢痕组织、10例正常皮肤组织的石蜡包埋标本的Cx43、Survivin进行检测.利用图像分析系统采集、分析图像,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Cx43在皮肤瘢痕癌、皮肤瘢痕、正常皮肤组织中表达逐渐降低,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urvivin在皮肤瘢痕癌、皮肤瘢痕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皮肤组织(P<0.01),而在皮肤瘢痕癌组织、皮肤瘢痕组织中的表达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Survivin与Cx43蛋白在皮肤瘢痕癌中的表达呈负相关(P<0.05).结论 Cx43、Survivin在皮肤瘢痕和瘢痕癌组织中的异常表达,可能共同促进了皮肤瘢痕癌变的发生和发展.

    作者:王娟;郭瑞珍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胃癌组织中Survivin、TrkB和BDNF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观察生存素基因蛋白(Survivin)、酪氨酸激酶受体B(TrkB)及其配体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在胃癌组织和癌旁黏膜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和分析Survivin、TrkB和BDNF与胃癌临床病理学参数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4例原发性胃癌组织、癌旁黏膜组织和34例淋巴结癌转移组中对应的阳性淋巴结Survivin、TrkB和BDNF蛋白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结果 胃癌组织中Survivin、TrkB和BDNF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1.87%(46/64)、60.93%(39/64)和59.37%(38/64),而癌旁黏膜组织无一例表达.Survivin、TrkB和BDNF蛋白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分化程度等无关(P>0.05),而与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有关.浸润至胃壁全层组、有淋巴结转移组和TNM分期Ⅲ~Ⅳ组的Survivin、TrkB和BDNF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未浸润至胃壁全层组、无淋巴结转移组和TNM分期Ⅰ~Ⅱ组(分别P<0.01).研究还显示,Survivin与TrkB和BDNF的阳性表达率随着肿瘤不同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相关分析表明,Survivin阳性表达与TrkB和BDNF呈正相关(P<0.05).胃癌转移组Survivin、TrkB和BDNF蛋白在淋巴结转移癌中的阳性表达率(82.35%,28/34;76.47%,26/34;70.58%,24/34)均较原发癌(88.23%,30/34;85.29%,29/34;82.35%,28/34)低,但两者差异无显著性(分别P>0.05).结论 Survivin、TrkB和BDNF表达与胃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联合检测Survivin、TrkB和BDNF可有助于判断胃癌局部侵袭和远处转移的能力.

    作者:刘天卿;任海军;温爽;张众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乳腺癌Akt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本研究试图分析乳腺癌Akt的表达状况,并了解与其它有关生物学标记物的关系,为乳腺癌的治疗探索新的方法提供初步的理论基础.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110例有随访资料的浸润性乳腺癌中pAkt和Akt的表达情况.结果 乳腺癌pAkt和Akt2的阳性定位于肿瘤细胞的胞质或胞核.其pAkt和Akt2的阳性率分别为50%(55/110)和35.5%(39/110).Akt2阳性的患者死亡率高于阴性患者,而pAkt阳性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及死亡率均高于阴性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显著意义(P<0.01).pAkt和Akt2均与患者的c-erbB-2的阳性表达率呈正相关.但二者与乳腺癌的癌基因p53、凋亡相关基因bcl-2、ER及PR的表达和肿瘤的组织学分级及患者年龄均无相关性.结论 Akt的表达与c-erbB-2的过表达以及与患者较差的预后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显著关联性,提示Akt的表达情况可能作为评估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参考指标之一;也表明尤其当患者出现对内分泌治疗抵抗时,摧毁PKB/Akt这一细胞内信号转导途径是否将更有利于乳腺癌的治疗值得进一步的研究.

    作者:王秀玲;益莉娜;丁佩芬;邹珏;洪月琳;郑唯强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眼睑基底细胞癌与睑板腺癌的临床病理学对比观察

    目的 观察眼睑基底细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BCC)和睑板腺癌(sebaceous carcinoma,SC)临床病理学特点的异同,提高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取发生于眼睑的BCC和SC各50例,进行临床、病理形态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K5/6,CK7、CKS/18,p53,Ki-67).结果 BCC男性多于女性,好发于下眼睑及内眦(44例,88%),细胞较小,核分裂象少见,部分向皮脂腺、汗腺以及毛囊分化;SC女性多于男性,好发于上眼睑(36例,72%),细胞较大,有不同程度的皮脂腺分化,核分裂象易见,可向鳞状细胞、基底样细胞、腺样或梭形细胞分化;BCC组CK5/6强阳性(50/50),CK8/18均阴性(0/50),CK7大部分阴性(38/50),p53大部分阴性(31/50),Ki-67大部分为弱阳性(39/50);SC组CK5/6大部阳性表达(44/50),CK7、CK8/18均有阳性表达,p53大部分阳性(32/50),Ki-67半数以上强阳性(27/50);两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向皮脂腺分化的BCC其CK5/6强阳性,CK7、CK8/18阴性,向基底细胞分化的SC其CK5/6强阳性,但CK7、CK8/18亦阳性.结论 眼睑BCC和Sc在多数情况下根据临床及组织学形态即可诊断,当两者鉴别有困难时,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K5/6、CK7、CK8/18、p53、Ki-67有助于鉴别诊断.

    作者:何春燕;张盛忠;尹鸿雁;刘红刚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睾丸旁非典型性脂肪瘤性肿瘤1例

    患者男性,72岁.因右阴囊无痛性肿物3年,加重1年入院.查体:右阴囊内扪及结节状肿块,12 cm×7 cm×7cm,表面光滑,质韧,透光试验阴性.睾丸无法扪及.双侧腹股沟无肿大淋巴结.术中见肿物界限较清,分叶状,质地较韧.手术切除阴囊内肿块.

    作者:聂明豪;李秀荣;佟喜芹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骨外骨瘤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目的 分析骨外骨瘤(软组织骨瘤)的临床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结合文献探讨这种肿瘤是否存在以及确切的命名.方法 对1例特殊的骨外骨瘤进行临床特征及组织病理学观察,结合随访资料,进行相关的文献复习.结果 患者男性,56岁,右肘屈侧软组织的孤立性质硬肿块6年,无疼痛无外伤史.镜下见成熟的骨小梁及骨母细胞,并可看到脂肪组织和造血组织成分,术后30个月未复发.结论 骨外骨瘤是独立存在的良性肿瘤,无外伤史,发病时无疼痛等症状,含骨组织及脂肪造血组织成分等为其形态学特点,手术切除能治愈.骨外骨瘤不应被忽略,应该被列在肿瘤分类中.

    作者:刘元霞;邵萍;朱雅君;钱晨蔚;黄柳柳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乳腺血管肉瘤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分析乳腺血管肉瘤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 对2例乳腺血管肉瘤进行光镜及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结果 乳腺血管肉瘤组织学形态呈多样性.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血管肉瘤表达血管内皮标记物FⅧRAg、CD31、CD34及淋巴管内皮标记物D240.结论 乳腺血管肉瘤十分罕见,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病理形态多样,诊断困难,组织学形态结合免疫组化染色对于确诊有意义.

    作者:张伟;张帆;李佳嘉;梅晶晶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甲状腺嗜酸细胞癌和乳头状癌共存的临床病理观察

    目的 探讨甲状腺嗜酸细胞癌(Hürthle cell carcinoma,HCC)和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合并发生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报道1例罕见的HCC和laTE合并发生的甲状腺双原发癌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患者女,72岁,患甲状腺肿块10余年,左甲状腺内可见11cm×8 cm×5.5 cm大小肿块,棕红色,中心区可见直径约4cm出血坏死灶;镜下诊断HCC,瘤细胞TG(+),CK19(-),calcitonin(-),Ki-67阳性细胞数>10%,bcl-2(-),EMA(+);右甲状腺内可见约1.5 cm×1 cm大小灰白钙化结节,镜下诊断PTC;瘤细胞CK19(+),TG(+),calcitonin(-),Kj-67阳性细胞数>15%,EMA(±),bcl-2(-).HCC向左颈部淋巴结转移(5/37枚);PTC向右颈部淋巴结转移(11/22枚).结论 甲状腺嗜酸细胞癌和甲状腺乳头状癌共存罕见,两种肿瘤成分可独立存在或融合在一起,显示不同的形态学特征和不同的免疫组化标记结果,可有相同/不同的转移途径.两肿瘤合并存在可能代表更具侵袭性.正确认识其临床病理特征对于避免误诊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印;张敬伟;冯爱菊;王志宏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乳腺浸润性小叶癌女性生殖道转移3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目的 乳腺浸润性小叶癌转移到女性生殖道罕见,探讨其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结合文献分析报道3例乳腺小叶癌女性生殖道转移,并进行临床资料、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标记观察.结果 3例患者在乳腺癌切除后,出现腹部不适及包块、不规则阴道出血,行姑且性子宫切除和(或)输卵管卵巢切除术.组织学见卵巢、输卵管、子宫内膜及肌层和平滑肌瘤内单线状癌细胞浸润生长,破坏卵巢白体,浸润输卵管黏膜和子宫内膜间质,输卵管腺上皮和宫内膜腺体完好.免疫组化标记:瘤细胞ER、PR(+),E-cad-herin(-),GCDFP-15、CK(+).结合乳腺癌切片与转移癌形态基本一致.结论 乳腺浸润性小叶癌女性生殖道转移具有组织学显著特征,根据病史及免疫组化标记可明确诊断.

    作者:张发顺;侯红敏;王方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膀胱具有横纹肌样形态的癌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膀胱具有横纹肌样形态的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鉴别诊断,以提高对本瘤的认识.方法 应用光镜、特殊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对1例罕见的膀胱具有横纹肌样形态的癌进行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瘤细胞松散,黏附性差,单个散在或弥漫片状排列,侵犯膀胱肌层.瘤细胞体积较大,圆形或多边形,胞质丰富,嗜酸性,核圆或卵圆形,居中或偏位,核内染色质细,核仁多不明显,核分裂象可见,散在单核或多核瘤巨细胞.免疫组化:瘤细胞呈CK-pan、EMA、CK18及CEA弥漫强阳性,CK20及34BE12散在阳性;而vimentin、SMA、desmin、myoD1、myoglobin、CK7、p63、CD38、S-100、HMB45、melan A、CgA、Syn、CD45、CD30、ALK和CD34均阴性.结论 膀胱具有横纹肌样形态的癌极罕见,可能为尿路上皮癌的组织学变异.诊断时须与其他具有横纹肌样细胞形态的肿瘤鉴别.

    作者:张伟;蒋艳霞;李玉军;赵树超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弥漫性特发性肺神经内分泌细胞增生伴微小瘤形成1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弥漫性特发性肺神经内分泌细胞增生伴微小瘤形成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 对1例弥漫性特发性肺神经内分泌细胞增生伴微小瘤形成进行光镜和免疫组化检测并文献复习.结果 弥漫性特发性肺神经内分泌细胞增生及微小瘤常继发于肺间质性疾病,好发于中年人或非吸烟老年女性,临床表现为干咳和气短等气道堵塞症状,病情进展极其缓慢,体征可不明显.镜下表现为在支气管扩张、慢性炎细胞浸润、肺间质弥漫纤维化的基础上出现多灶性神经内分泌细胞增生(直径<5 mm),增生的细胞可局限于支气管和细支气管上皮或突破基膜向间质浸润.细胞呈短梭形或椭圆形,大小相对一致,核分裂象罕见.免疫组化染色Syn、CgA、CD56强阳性;广谱CK、CK-L、CK-H阳性;增殖指数Ki-67较低,p63、Vim等阴性.结论 弥漫性特发性肺神经内分泌细胞增生伴微小瘤形成是类癌的癌前病变,临床表现不明显,常为偶然发现,确诊主要靠病理学检查及免疫组化,临床处理以密切随访为主,必要时可行外科治疗,预后好.

    作者:林清华;郑智勇;姚丽青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用Bouin液固定不脱钙制作胎儿指骨整体切片

    组织学观察是骨组织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1],通常由于骨组织致密,坚硬,并含有骨胶等成分,所以要切好一张高质量的切片(和软组织相比),有一定的困难[2].近年来推出了塑料包埋等[3,4]不脱钙骨切片及染色技术,但目前尚不够成熟稳定[2].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用胎儿指骨的整体切片做为观察软骨内成骨和骨组织组成及细胞结构的标本,我们在制作此标本时,用Bouin液做为固定液,用氯仿做为透明剂,不需脱钙制作出切片的组织和细胞的形态结构完整,染色鲜明、色泽深浅适当,用于教学效果良好.而连着皮肤和结缔组织等一起固定包埋制作骨切片的文献极少.现将我们的经验报道如下(图1~4).

    作者:唐泽立;谢玲;林坚涛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保乳手术冷冻切片的制作体会

    术中冷冻快速病理诊断对外科手术方案的制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乳腺肿瘤的发生人数在逐年递增,尤其是乳腺癌已越居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的首位,这种疾病不仅仅是在威胁着女性朋友的健康和生命.同时根治手术也带给病人及家人心理上的摧残.自2006年以来,我院就开展了乳腺癌保乳手术治疗,保乳手术与传统意义上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手术大的区别在于在切除肿瘤的基础上保留了乳房.

    作者:杨会钗;刘世正;王永军;王珩;苏萍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对福尔马林固定剂相关理论的再认识

    福尔马林是组织病理学技术常规应用的组织固定剂,传统组织病理学技术理论[1-6]普遍认为:40%甲醛水溶液为福尔马林,40%甲醛水溶液是饱和溶液,40%浓度时甲醛主要由聚合形式构成,4%浓度时甲醛主要由单体形式构成,甲醛水溶液久存易自行分解形成白色副醛沉淀可过滤后使用,出现三聚甲醛沉淀物表示已变性不宜使用等.本文基于基础化学理论知识,总结了福尔马林固定剂相关理论的新认识.

    作者:赵宝忠;孙智才;刘增辉;李恩鸿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伴有明显淋巴细胞浸润的几种涎腺肿瘤

    伴有淋巴细胞浸润的涎腺肿瘤包括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淋巴细胞浸润在这些病变中是显著特色,良性肿瘤包括Warthin瘤、皮脂和非皮脂淋巴腺瘤;恶性肿瘤包括皮脂淋巴腺癌、淋巴上皮癌和黏膜相关淋巴瘤等多种肿瘤[1],为了增强对该类肿瘤的认识,笔者特作综述如下……

    作者:刘铁军;王占红;陈砚凝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B淋巴细胞分化相关的基因调控

    B淋巴细胞是免疫系统中的抗体产生细胞,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细胞.骨髓及胎肝中的多能造血干细胞(pluri-potent hematopoietic stem cells,PHSC)可以分化为具有向髓系以及淋巴系分化能力的多能前体细胞,它进一步分化为早期淋巴祖细胞.早期淋巴祖细胞在骨髓中分化为共同淋巴祖细胞.共同淋巴祖细胞能够分化产生B细胞、T细胞、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NK)以及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B淋巴细胞在骨髓中经历了顺序性分化:原B细胞(pro-B)→前B细胞(pre-B,包括pre-B Ⅰ和pre-BⅡ)→未成熟B细胞(immature B).

    作者:吕晓涛;张继新;李保玉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乳腺与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中Ezrin的表达及意义

    Ezrin是ERM(Ezrin-Radixin-Moesin)蛋白家族成员之一,是一种膜-细胞骨架连接蛋白.上世纪80年代初,Bretscher等学者首次在鸡小肠黏膜细胞刷状缘微绒毛的细胞骨架中发现了Ezrin蛋白.初的10年间并未受到重视,只认定为细胞骨架的组成成分.2004年,Yu等和Khanna等在Nature Medicine同一期分别发表了Ezrin与小儿横纹肌肉瘤,Ezrin与小儿骨肉瘤关系的论文后才引起众多研究者的关注.近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Ezrin在细胞形态形成、运动、黏附、细胞信号转导等多项细胞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而这些细胞活动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转移等密切相关.本文重点对其在乳腺与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中的表达及意义作一综述.

    作者:袁艳龙;何春年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睾丸生殖细胞肿瘤干细胞

    Till和Mulloch(1961)先从血液中发现各种血液细胞谱系共同的干细胞.此后,陆续从各种成体组织及早期胚胎组织中识别及分离出干细胞.干细胞的特征是产生能分化为各种不同形态功能类型的子代细胞,并能通过自我更新而保持其多能性.Lapidot等(1994)的实验证实人类急性髓性白血病的单个白血细胞移植于SCID小鼠后可以繁殖成急性髓性白血病.

    作者:张众;李连宏;王丽辉;范姝君;谢丰培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免疫组化在小圆细胞未分化恶性肿瘤中的应用

    未分化恶性肿瘤通常是指不分化或分化较少的、高度恶性的间变性肿瘤,因肿瘤细胞没有明显的分化方向,形态学上难以确定肿瘤的组织来源,对病人的治疗和估计预后均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在免疫组化问世以前,未分化恶性肿瘤的分类主要依据电镜检查,然而电镜设备昂贵,时间长,难以普及和广泛应用,因此大多数未分化恶性肿瘤都没有能够及时分类.随着免疫组化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抗原修复技术和抗体种类的增加,大约90%的形态学诊断困难的未分化恶性肿瘤都可以做出准确分类.本文主要介绍未分化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常用的抗体及免疫组化在小圆形细胞未分化恶性肿瘤的应用.

    作者:周晓军;黄文斌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乳头状肾细胞癌伴低级别梭形细胞区域

    实性乳头状肾细胞癌(PRCC)不同于肾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MTSC),遗传学上表现为7号和17号染色体形成染色三体;更值得关注的是肿瘤之间有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的重叠.肾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的梭形细胞区域呈低级别,而乳头状肾细胞癌的梭形细胞区域通常表现为肉瘤样变,呈高级别,这是两者之间主要的形态学差别.

    作者:李磊;李岩;张仁亚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p16在原发性肺鳞状细胞癌与肺转移性宫颈鳞状细胞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宫颈癌常见的组织学类型是鳞状细胞癌(SCC),据报道有3.1%~8.2%宫颈癌可发生肺转移.区分肺原发性SCC与转移性宫颈SCC对评价病人预后和选择治疗措施非常重要.尽管肺转移性癌为多灶性病变,但有时也可表现为孤立性病灶,导致二者的鉴别非常困难,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可靠的免疫标记物可用于二者的鉴别.

    作者:黄文斌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免疫组织化学在胸膜肉瘤样间皮瘤和肺肉瘤样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间皮瘤由于较为罕见,病理形态学多样和免疫组化异质性大等特点而导致诊断困难.根据其组织形态学特点,间皮瘤可分为上皮样型、肉瘤样型、双相型和促纤维增生型.其中肉瘤样型间皮瘤与肺肉瘤样癌的鉴别诊断比较困难.

    作者:黄文斌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SALL4:一种新的睾丸生殖细胞肿瘤诊断标记物

    90%以上的睾丸生殖细胞肿瘤是生殖细胞源性.尽管睾丸生殖细胞肿瘤(GCTs)是恶性的,但采用现代治疗方法是可以治愈的.然而不同组织学类型的睾丸GCT具有不同的临床生物学行为和预后,临床治疗也不同,因此睾丸GCT准确的病理诊断和合适的分类对选择适当的治疗和判断预后非常重要.

    作者:黄文斌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相关性胆囊炎:一种与淋巴浆细胞性硬化性胆囊炎在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上不同的病变形式

    有文献报道,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累及胆囊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和胰腺导管腺癌引起的胆道阻塞(PDAC)在组织学上非常类似.本研究目的就是寻找特有的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以帮助AIP相关性胆囊炎与PSC和PDACs相关性胆囊炎之间的鉴别.

    作者:樊祥山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伴有乳头状结构和透明细胞成分的肾细胞癌

    尽管大多数肾癌通过组织学特征能够得到准确诊断,但是一些肾癌之间形态学的重叠使其亚型分类变得困难.虽然一些肾癌表现为乳头状结构,但是大部分由透明细胞组成,无法将他们分为透明细胞肾细胞癌还是乳头状肾细胞癌.

    作者:李磊;李岩;张仁亚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p63和XIAP在胸腺增生和胸腺瘤中的免疫检测

    胸腺瘤是胸腺常见的肿瘤,WHO组织学分类对胸腺瘤的诊断有很大的帮助.然而,在活检标本中仅仅根据形态学区分胸腺瘤与非肿瘤性胸腺组织或胸腺增生是很困难的.

    作者:黄文斌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嫌色细胞型肾细胞癌

    许多文献显示嫌色细胞型肾细胞癌(RCC)是一种具有低恶潜能生物学特性的肿瘤,其5年和10年生存率分别为78%~100%和80%一90%.决定肿瘤预后的常规参数包括肿瘤发展过程中的所有特征.145例的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相关.患者的平均年龄59岁(27-82岁),男女比例1.1:1.

    作者:李磊;李岩;张仁亚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聚集蛋白和CD34在良性与恶性肝脏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作用

    聚集蛋白是硫酸类肝素蛋白聚糖家族中的一个成员,因其正常情况下表达于肝脏胆管和血管基膜,而被认为是胆管和血管的标记物.正常肝组织中很少表达聚集蛋白,肝硬化中因胆小管反应性增生和纤维间隔新的血管形成而表达增加,肝细胞癌中肿瘤新生血管形成聚集蛋白也表达增加,提示聚集蛋白可能作为肝细胞癌诊断的一种标记物.

    作者:黄文斌 刊期: 2009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