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乳腺癌组织中Survivin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刘春富;董琦;纪艳超;许军

关键词:乳腺肿瘤, survivin, 预后
摘要:目的 探讨Survivin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SP法免疫组化对50例术前未行放、化疗的乳腺癌蜡块标本及其癌旁组织进行Survivin检测,以及对10例正常乳腺组织进行Survivin检测.结果 乳腺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Survivin阳性率分别是68%、4%.正常乳腺组织中无Survivin表达,三者之间的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Survivin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上调,提示该基因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检测Survivin、有助于提高对乳腺癌预后判断的准确性.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乳腺血管肉瘤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分析乳腺血管肉瘤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 对2例乳腺血管肉瘤进行光镜及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结果 乳腺血管肉瘤组织学形态呈多样性.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血管肉瘤表达血管内皮标记物FⅧRAg、CD31、CD34及淋巴管内皮标记物D240.结论 乳腺血管肉瘤十分罕见,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病理形态多样,诊断困难,组织学形态结合免疫组化染色对于确诊有意义.

    作者:张伟;张帆;李佳嘉;梅晶晶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和纤维组织细胞瘤中MMP-11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研究MMP-11在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和纤维组织细胞瘤中的表达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 对30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30例纤维组织细胞瘤组织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MMP-11和CD34的蛋白表达以及Western Blot检测MMP-11的蛋白表达.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MMP-11在纤维组织细胞瘤中的阳性表达率为93.3%(28/30),在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中阳性表达率为3.4%(1/30),二者之间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34在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中的阳性表达率为90.0%(27/30),在纤维组织细胞瘤中阳性表达率为6.7%(2/30),二者之间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检测显示,MMP-11在纤维组织细胞瘤中的表达水平是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的6.18倍,二者之间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MMP-11有望作为鉴别诊断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和纤维组织细胞瘤的新型标记物.

    作者:金建强;范钦和;郑亮;宋国新;贡其星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乳腺良恶性肿瘤新生血管超微结构及血管生成相关分子的表达

    目的 探讨乳腺良恶性不同肿瘤在新生血管超微结构及其血管生成相关分子表达方面的差异性.方法 应用透射电镜观察乳腺良恶性肿瘤新生血管超微结构改变,免疫组化技术检测CD34、VEGF及其受体Flk-1/KDR在两组肿瘤中的表达特性.结果 恶性组新生血管内皮细胞紧密连接开放,基膜不连续,缺乏平滑肌成分.内皮细胞胞体大,细胞核大,畸形,核仁增大、边集,核质比例增大,胞质内吞饮泡多.较多的单个内皮细胞呈裂隙状,血管腔闭塞或明显狭窄.恶性组MVD高于良性组(P<0.05),微血管丰富区位于痛巢边缘.VEGF在乳腺癌性上皮细胞及癌周血管内皮细胞呈强阳性表达,Flk-1/KDR在乳腺恶性肿瘤m管内皮细胞旱强阳性表达,VEGF及Flk一1/KDR尤其在癌灶边缘呈强阳性表达,良性组几乎不表达(P<0.05).结论 乳腺癌新生血管内皮细胞在超微结构及分子表达上具有异质性,VEGF或受体Flk-1/KDR可能是乳腺癌早期诊断及治疗的分子靶标,癌灶边缘可能是下一步进行乳腺癌分子影像观察的重点靶区.

    作者:李颖嘉;张庆玲;孙学刚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保乳手术冷冻切片的制作体会

    术中冷冻快速病理诊断对外科手术方案的制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乳腺肿瘤的发生人数在逐年递增,尤其是乳腺癌已越居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的首位,这种疾病不仅仅是在威胁着女性朋友的健康和生命.同时根治手术也带给病人及家人心理上的摧残.自2006年以来,我院就开展了乳腺癌保乳手术治疗,保乳手术与传统意义上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手术大的区别在于在切除肿瘤的基础上保留了乳房.

    作者:杨会钗;刘世正;王永军;王珩;苏萍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嫌色细胞型肾细胞癌

    许多文献显示嫌色细胞型肾细胞癌(RCC)是一种具有低恶潜能生物学特性的肿瘤,其5年和10年生存率分别为78%~100%和80%一90%.决定肿瘤预后的常规参数包括肿瘤发展过程中的所有特征.145例的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相关.患者的平均年龄59岁(27-82岁),男女比例1.1:1.

    作者:李磊;李岩;张仁亚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乳腺良恶性组织中MMP-26表达及其与MMP-9、VEGF和MVD的关系

    目的 检测人乳腺良恶性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6(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6,MMP-26)、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metalloproteinase-9,MMP-9)、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计数微血管密度(micro vesseldensity,MVD),探讨4项指标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nfiltrating ductal carcinoma,IDC)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分析MMP-26与MMP-9、VEGF表达的相关性及与MVD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正常乳腺组织、普通型导管增生(usual ductalhyperplasia,UDH)、导管内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和IDC组织中MMP-26、MMP-9、VEGF的表达并进行评分,以CD34标记肿瘤间质微血管,计数MVD.结果 (1)54例IDC中,MMP-26,MMP-9及VEGF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62.96%、68.52%和75.93%;3种蛋白相关性分析显示:MMP-26与MMP-9表达呈正相关关系(F=0.32,P<0.05),MMP-26与VEGF表达未见相关性(F=0.23,P>0.05),MMP-9与VEGF表达呈正相关关系(F=0.44,P<0.01).(2)3种蛋白表达均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在其他各临床病理参数间差异未见显著性(P>0.05).(3)MMP-26阳性表达率随着MVD的增高而增高,但在高、低MVD组差异未见显著性(P>0.05),高MVD组MMP-9和VEGF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低MVD组(P<0.05).结论 MMP-26在乳腺癌浸润、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MMP-26可能通过激活MMP-9参与肿瘤血管生成和促进肿瘤的侵袭和转移.

    作者:许华;邓一平;杨洪发;李一雷;梁珊珊;张丽红;李伟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乳腺浸润性小叶癌女性生殖道转移3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目的 乳腺浸润性小叶癌转移到女性生殖道罕见,探讨其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结合文献分析报道3例乳腺小叶癌女性生殖道转移,并进行临床资料、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标记观察.结果 3例患者在乳腺癌切除后,出现腹部不适及包块、不规则阴道出血,行姑且性子宫切除和(或)输卵管卵巢切除术.组织学见卵巢、输卵管、子宫内膜及肌层和平滑肌瘤内单线状癌细胞浸润生长,破坏卵巢白体,浸润输卵管黏膜和子宫内膜间质,输卵管腺上皮和宫内膜腺体完好.免疫组化标记:瘤细胞ER、PR(+),E-cad-herin(-),GCDFP-15、CK(+).结合乳腺癌切片与转移癌形态基本一致.结论 乳腺浸润性小叶癌女性生殖道转移具有组织学显著特征,根据病史及免疫组化标记可明确诊断.

    作者:张发顺;侯红敏;王方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对福尔马林固定剂相关理论的再认识

    福尔马林是组织病理学技术常规应用的组织固定剂,传统组织病理学技术理论[1-6]普遍认为:40%甲醛水溶液为福尔马林,40%甲醛水溶液是饱和溶液,40%浓度时甲醛主要由聚合形式构成,4%浓度时甲醛主要由单体形式构成,甲醛水溶液久存易自行分解形成白色副醛沉淀可过滤后使用,出现三聚甲醛沉淀物表示已变性不宜使用等.本文基于基础化学理论知识,总结了福尔马林固定剂相关理论的新认识.

    作者:赵宝忠;孙智才;刘增辉;李恩鸿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浸润性乳腺癌及转移淋巴结中RKIP和Ki-67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RKIP和Ki-67在浸润性乳腺癌及其淋巴结转移灶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RKIP和Ki-67在52例浸润性乳腺癌及其淋巴结转移灶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灶与原发灶相比,RKIP表达水平明显下降,两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Ki-67指数在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灶明显高于原发灶(P<0.01);但RKIP与Ki-67之间,无论是原发灶,还是转移灶,都无相关关系(均P>0.05).结论 RKIP具有抑制浸润性乳腺癌转移的作用,属于转移抑制基因;Ki-67可反映乳腺癌的增殖活性及转移和预后,但RKIP的表达对乳腺癌细胞的增殖无明显影响.

    作者:韩玉贞;吕增华;朱玉红;吴淑华;张燕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三阴性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

    目的 分析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 将382例可手术乳腺癌患者根据淋巴结转移情况分组,有淋巴结转移的为阳性组,无转移的为阴性组;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ER、PR、Her-2蛋白表达进行检测,根据其结果分别将淋巴结阳性组和阴性组再分为两组,一组为TNBC,另一组为非三阴性乳腺癌(non-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non-TNBC),比较TNBC和non-TNBC的临床病理特征,Kaplan-Meier法分析乳腺癌的5年无瘤生存率.结果 21.5%(82/382)的病例为TNBC,淋巴结阳性者为163例(42.7%),其中TNBC占43例,淋巴结阴性者为219例(57.3%),其中TNBC为39例.TNBC的淋巴结阳性率(52.4%)高于non-TNBC(40.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4).在淋巴结阳性组中,TNBC较non-TNBC肿瘤直径大(P=0.014),在淋巴结阴性组中,TNBC中有乳癌家族史的比例要高(P=0.030),其它临床病理特征差异无显著性(P>0.05).淋巴结阳性组5年无瘤生存率TNBC组为60.5%,non-TNBC组为7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淋巴结阴性组5年无瘤生存率TNBC组为74.4%,non-TNBC组为8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结论 无论淋巴结转移情况,TNBC比non-TNBC易发生复发和转移,临床预后差.

    作者:徐静;孙正船;李玉军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睾丸生殖细胞肿瘤干细胞

    Till和Mulloch(1961)先从血液中发现各种血液细胞谱系共同的干细胞.此后,陆续从各种成体组织及早期胚胎组织中识别及分离出干细胞.干细胞的特征是产生能分化为各种不同形态功能类型的子代细胞,并能通过自我更新而保持其多能性.Lapidot等(1994)的实验证实人类急性髓性白血病的单个白血细胞移植于SCID小鼠后可以繁殖成急性髓性白血病.

    作者:张众;李连宏;王丽辉;范姝君;谢丰培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伴有乳头状结构和透明细胞成分的肾细胞癌

    尽管大多数肾癌通过组织学特征能够得到准确诊断,但是一些肾癌之间形态学的重叠使其亚型分类变得困难.虽然一些肾癌表现为乳头状结构,但是大部分由透明细胞组成,无法将他们分为透明细胞肾细胞癌还是乳头状肾细胞癌.

    作者:李磊;李岩;张仁亚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眼睑基底细胞癌与睑板腺癌的临床病理学对比观察

    目的 观察眼睑基底细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BCC)和睑板腺癌(sebaceous carcinoma,SC)临床病理学特点的异同,提高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取发生于眼睑的BCC和SC各50例,进行临床、病理形态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K5/6,CK7、CKS/18,p53,Ki-67).结果 BCC男性多于女性,好发于下眼睑及内眦(44例,88%),细胞较小,核分裂象少见,部分向皮脂腺、汗腺以及毛囊分化;SC女性多于男性,好发于上眼睑(36例,72%),细胞较大,有不同程度的皮脂腺分化,核分裂象易见,可向鳞状细胞、基底样细胞、腺样或梭形细胞分化;BCC组CK5/6强阳性(50/50),CK8/18均阴性(0/50),CK7大部分阴性(38/50),p53大部分阴性(31/50),Ki-67大部分为弱阳性(39/50);SC组CK5/6大部阳性表达(44/50),CK7、CK8/18均有阳性表达,p53大部分阳性(32/50),Ki-67半数以上强阳性(27/50);两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向皮脂腺分化的BCC其CK5/6强阳性,CK7、CK8/18阴性,向基底细胞分化的SC其CK5/6强阳性,但CK7、CK8/18亦阳性.结论 眼睑BCC和Sc在多数情况下根据临床及组织学形态即可诊断,当两者鉴别有困难时,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K5/6、CK7、CK8/18、p53、Ki-67有助于鉴别诊断.

    作者:何春燕;张盛忠;尹鸿雁;刘红刚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猝死致医疗纠纷269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分析猝死致医疗纠纷的原因、特点及疾病分布.方法 收集涉及医疗纠纷的猝死尸检病例269例,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部分做了法医学的毒物分析.结果 269例中男性明显多于女性且高发年龄段为15~60岁.其死亡原因以心血管系统疾病占首位,但其中以肺栓塞多见;其下依次为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和一些其它系统(如内分泌、免疫等)疾病.病例多发生于二、三级医院且临床与病理诊断符合率偏低.结论 引起医疗纠纷的主要原因是未能对致死疾病作出准确的诊断和合理解释,而尸体解剖对于明确死亡原因及准确鉴定医疗纠纷具有重要意义.另外,引起医疗纠纷的猝死病例在年龄、性别和死因的疾病分布方面有其特殊性.

    作者:刘伟强;冯菲;白辰光;朱明华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TK1、Ki-67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中作用及其相关性

    目的 研究TK1在大肠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并探讨与Ki-67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组织芯片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20例大肠癌(无淋巴结转移44例,有淋巴结转移76例)、19例大肠腺瘤以及11例正常大肠黏膜中TK1和Ki-67的表达情况,并分析二者在大肠癌发生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其与大肠癌患者各临床病理学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 TK1和Ki-67在大肠正常黏膜组织、腺瘤以及腺癌三组中的表达强度均具有明显差异(分别为X2=55.096,P=0.000;X2=53.047,P=0.000),并与大肠癌的恶性演变过程呈明显正相关性(rs=0.462,P=0.000;rs=0.487,P=0.000).在大肠癌组,二者的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组织学分级、肿瘤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以及病理分期之间均无显著相关性,但二者之间却呈显著正相关(rs=0.753,P=0.000).结论 TK1可能参与大肠癌的发生,但与大肠癌的进展无关.

    作者:吴鸿雁;樊祥山;孟凡青;余慧萍;周强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免疫组织化学在胸膜肉瘤样间皮瘤和肺肉瘤样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间皮瘤由于较为罕见,病理形态学多样和免疫组化异质性大等特点而导致诊断困难.根据其组织形态学特点,间皮瘤可分为上皮样型、肉瘤样型、双相型和促纤维增生型.其中肉瘤样型间皮瘤与肺肉瘤样癌的鉴别诊断比较困难.

    作者:黄文斌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结直肠癌组织中CD151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组织中CD151的表达及其与结直肠癌发生、发展和转移的关系.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22例肠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CD151mRNA的表达,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此22例及另67例石蜡包埋肠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CD151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与肠癌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 CD151mRNA和蛋白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其蛋白的表达与结直肠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密切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D151可望成为与结直肠癌浸润、转移有关并提示预后不良的指标.

    作者:盛霞;张隆;蔡瑞霞;沈晶莹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表达CD10的非特殊类型乳腺肉瘤3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表达CD10的非特殊类型乳腺肉瘤的病理形态学、免疫表型特点以及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 应用光镜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等方法对3例表达CD10的非特殊类型乳腺肉瘤进行分析,并复习文献.结果 肿瘤境界清楚,主要由梭形-胖梭形细胞组成,与数量不等的胶原束交错呈流水样或席纹状排列,胞质红染或空淡,核梭形,染色体粗颗粒状,部分有细小核仁.1例伴大片坏死,1例伴出血及破骨细胞样巨细胞反应.免疫组化染色3例均CD10(+),2例EGFR(+),上皮标记物cK(AEl/AE3)、CK5/6、CK7、CKl4、CK8/18、3413E12及其他肌上皮标记物SMA、p63、ealponin等则(一).结论 表达CD10的非特殊类型乳腺肉瘤是一种罕见而具有独特免疫表型的肉瘤,诊断时须借助免疫组化与化生性癌、叶状肿瘤等鉴别.

    作者:杨光之;蔺会云;李静;丁华野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聚集蛋白和CD34在良性与恶性肝脏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作用

    聚集蛋白是硫酸类肝素蛋白聚糖家族中的一个成员,因其正常情况下表达于肝脏胆管和血管基膜,而被认为是胆管和血管的标记物.正常肝组织中很少表达聚集蛋白,肝硬化中因胆小管反应性增生和纤维间隔新的血管形成而表达增加,肝细胞癌中肿瘤新生血管形成聚集蛋白也表达增加,提示聚集蛋白可能作为肝细胞癌诊断的一种标记物.

    作者:黄文斌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伴有明显淋巴细胞浸润的几种涎腺肿瘤

    伴有淋巴细胞浸润的涎腺肿瘤包括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淋巴细胞浸润在这些病变中是显著特色,良性肿瘤包括Warthin瘤、皮脂和非皮脂淋巴腺瘤;恶性肿瘤包括皮脂淋巴腺癌、淋巴上皮癌和黏膜相关淋巴瘤等多种肿瘤[1],为了增强对该类肿瘤的认识,笔者特作综述如下……

    作者:刘铁军;王占红;陈砚凝 刊期: 2009年第03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主管: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