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 主办单位:安徽医科大学;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
  • 国际刊号:1001-7399
  • 国内刊号:34-1073/R
  • 影响因子:0.77
  • 创刊:1985
  • 周期:月刊
  • 发行:安徽
  • 语言:中文
  • 邮发:26-54
  • 全年订价:40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Pж(AJ) 文摘杂志(俄), 万方收录(中),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知网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维普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文摘杂志,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哥白尼索引(波兰)
  • 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
  • 基础医学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2011年7期文献
  • FAP患者心脏组织淀粉样变形成机制分析

    目的 探讨转甲状腺素蛋白(transthyretin,TTR)在家族性淀粉样变多发性神经性损害(familial amyloidotic polyneuropathy,FAP)中的淀粉样变形成机制.方法 (1)利用质量分析装置法(matrix 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 ionisation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MALDI-TOF/MS)测定TTR基因突变类型.(2)刚果红染色(Congo red,CR)结合偏振光显微镜检查鉴定心脏组织是否发生淀粉样变沉积.(3)免疫组化染色鉴定淀粉样变沉积蛋白类型.(4)组织形态学分析确定TTR淀粉样变沉积程度及其分布特点.结果 (1)MALDI-TOF/MS分析结果说明基因突变类型为ATTRVal30Met.(2)FAP患者心脏组织CR染色与偏振光显微镜检查确定淀粉样变沉积阳性,且心肌纤维间隙存有明显淀粉样变沉积.(3)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淀粉样变沉积前蛋白为TTR.结论 FAP ATTRVal30Met患者心肌间隙与疏松间质处,淀粉样变沉积明显,提示机体内TTR的载体运输或蛋白化学修饰等因素在淀粉样变形成机制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宋林;Mitsuharu Ueda;段红茹;马玉株;倪敏;孙续国;Yukio Ando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胃肠道间质瘤64例免疫标记物应用分析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免疫组化标记物的表达特征,为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85例确诊的胃肠道及腹、盆腔间叶源性肿瘤标本,其中GIST 64例.免疫组化法检测CD117、CD34、DOG1、NSE、S-100、SMA和vimentin的表达.结果 GIST组中CD117、CD34、DOG1、NSE阳性率分别为89.1%、76.6%、96.9%及87.5%;非GIST组中的阳性率分别为4.8%、33.3%、28.6%和50.0%.CD117阴性的GIST组中CD34、NSE、DOG1阳性率分别为28.6%、71.4%和85.7%.结论 GIST中DOG1表达的敏感性高于CD117,在CD117阴性的病例中DOG1优于其他标记物.DOG1与CD117及NSE等联合应用于免疫组化检测足以明确绝大多数GIST的诊断.

    作者:夏庆欣;赵驰;庄競;乔思杰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涎腺多形性低度恶性腺癌和腺样囊性癌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对比

    目的 探讨涎腺多形性低度恶性腺癌(polymorphous low-grade adenocarcinoma,PLGA)和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ACC)的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10例PLGA和12例对照组ACC,对比观察2组肿瘤的临床和组织学特征,并行c-kit、Galection-3、α-SMA、p63和 Ki-67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该组PLGA占同期小涎腺恶性肿瘤的6.9%,肿瘤全部位于口腔内,80%发生在腭部.组织学上呈筛状、管状和实性生长方式,浸润性边缘和嗜神经性为PLGA和ACC所共有,但PLGA瘤细胞形态单一、圆形或立方状,细胞核呈温和的泡状核,排列成多种结构,包括管状、梁状、乳头状、乳头囊状、小叶状,筛状、细索状等,常可见形态一至的单层细胞导管、单排溪流样和靶环状生长方式.免疫组化染色显示5种标记物在PLGA和ACC中均有表达,但表达程度和方式有所不同.结论 PLGA是少见的小涎腺恶性肿瘤,好发于腭部;组织病理学特点是鉴别PLGA和ACC的可靠标准,温和的细胞形态和高度变异的生长方式是PLGA的特征;c-kit、Galetion-3、α-SMA,、p63均非PLGA或ACC的特异性标记物,只能在支持形态学诊断时作为辅助参考.

    作者:宋晓陵;张玮;陈盛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皮肤瘢痕及瘢痕癌组织中cyclin A、p21WAF1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cyclin A、p21WAF1在皮肤病理性瘢痕和瘢痕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以病理性皮肤瘢痕、皮肤瘢痕癌组织为研究对象,以正常皮肤组织为对照.采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cyclin A、p21WAF1蛋白的表达,采用核酸分子原位杂交法检测cyclin A mRNA、p21WAF1 mRNA的表达,结合图像分析,分别观测3组被检组织中所检各项指标的表达(平均光密度和阳性面积);所有数据输入计算机后运用SPSS 16.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cyclin A、cyclin A mRNA在正常皮肤表皮和病理性皮肤瘢痕上皮中的表达呈阴性或弱阳性,在瘢痕癌组织中呈强阳性.瘢痕癌组的表达(平均光密度和阳性面积)与正常皮肤组及皮肤瘢痕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正常皮肤组与瘢痕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p21WAF1蛋白、p21WAF1 mRNA在正常皮肤表皮和病理性皮肤瘢痕上皮中的表达呈阴性或弱阳性,在瘢痕癌组织中呈强阳性.瘢痕癌组的表达(平均光密度和阳性面积)与正常皮肤组及皮肤瘢痕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正常皮肤组与瘢痕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相关分析显示,在皮肤瘢痕癌中,cyclin A 与cyclin A mRNA(r=0.766,P<0.01)、p21WAF1与p21WAF1 mRNA(r=0.791,P<0.01)的表达呈正相关;cyclin A与p21WAF1蛋白(r=0.656,P<0.01)的表达呈正相关;cyclin A mRNA与p21WAF1 mRNA的表达呈正相关(r=0.475,P<0.05).结论 (1)cyclin A及其mRNA的高表达,可能与皮肤瘢痕癌的发生有关;(2)在瘢痕癌中,cyclin A、p21WAF1同时存在蛋白水平和基因水平的异常表达;(3)p21WAF1及其mRNA在瘢痕癌中的高表达可能与细胞周期调控的反馈机制有关.

    作者:周开梅;郭瑞珍;陈世玖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胃肠道间质瘤124例DOG1、WISP-1表达与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DOG1和WISP-1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中诊断及预后的意义.方法 收集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病理科124例有完整临床病理资料的GIST,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了DOG1和WISP-1蛋白在124例GIST中的表达情况,并与非GIST进行对照研究;应用χ2检验及Spearmen检验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24例GIST中DOG1的阳性表达率为96%(119/124),CD117的阳性变表达率为91.0%(111/124),两者在GIST中的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IST与非GIST中DOG1的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本组病例中WISP-1阳性率为80.6%(100/124),其中极低风险性、低风险性、中风险性和高风险性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4.4%(4/9)、66.7%(26/39)、86.9%(17/20)和95.0%(38/40),其阳性表达率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风险分级呈正相关关系(P<0.001);GIST与非GIST 中WISP-1的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OG1是GIST中一个敏感又特异的标记物,与CD117联用能提高GIST的诊断准确率,临床上可将其作为鉴别消化道间叶源性肿瘤的一线抗体;WISP-1的表达可能和GIST恶性进程有关,有可能作为评估GIST生物学行为的指标.

    作者:蹇顺海;黄一凡;文彬;刘钧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结直肠不同异型增生腺瘤与癌的关系

    目的 探讨腺瘤在结直肠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经全结肠镜检查的290例腺瘤和腺瘤癌变或伴发腺瘤的结直肠癌病例,检测检出的300枚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ow-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LGIN)腺瘤、96枚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gh-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HGIN)腺瘤、36枚腺瘤癌变和9个结直肠癌灶在结直肠的分布.结果 与LGIN腺瘤相比,HGIN腺瘤和浸润癌灶由近端部位向远端部位迁移(P<0.01);与近端结肠相比,HGIN腺瘤数目在远端结肠增加(P<0.03);与LGIN腺瘤相比,HGIN腺瘤数目在直肠增加(P<0.02).LGIN腺瘤、HGIN腺瘤、腺瘤癌变或伴发腺瘤的结直肠癌患者平均年龄分别为58.2、59.2和63.7岁;病变的中位数大小和四分位数间距分别是0.8、0.4、1.5、1.45、4、2 cm;秩相关分析rs值分别为0.826,P<0.05;0.970,P<0.01.直径>1.0 cm组中,与LGIN腺瘤相比,HGIN腺瘤的发生率增加(P<0.001);与管状腺瘤相比,HGIN腺瘤的数目在管状绒毛状腺瘤中增加(P<0.001);与管状绒毛状腺瘤相比,腺瘤癌变的数目在绒毛状腺瘤中增加(P<0.02).表明HGIN腺瘤所具有的恶性潜能介于LGIN腺瘤和浸润癌之间.结论 不同上皮内瘤变(异型增生)腺瘤在结直肠呈不同分布,提示:不同上皮内瘤变(异型增生)腺瘤对结直肠癌的发生呈现不同的恶性潜能.这一现象更像是发展中的上皮内瘤变(异型增生)-癌序列.

    作者:胡其泰;胡凤英;田旭阳;杨莉;陈言东;党彤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的临床病理特征

    目的 探讨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clerosing angiomatoid nodular transformation,SANT)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和发生机制.方法 对5例脾脏SANT进行常规HE及免疫组化(SP法)观察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眼观病变呈单发或多发性结节,边界清楚,切面斑彩状.显微镜下特征性的表现是多发性血管瘤样结节形成,其周围被增生的纤维组织包绕.结节中央为裂隙样、不规则形或略扩张的血管腔,内衬肿胀的内皮细胞.血管腔隙之间为梭形细胞和卵圆形细胞.结节周围的纤维化组织中有淋巴细胞、浆细胞和组织细胞浸润.免疫组化显示结节内毛细血管内皮细胞CD34和CD31(+),CD8(-);窦内皮细胞CD8和CD31(+),CD34(-);结节内的小静脉CD31(+),CD34和CD8(-);结节周围梭形细胞vimentin、SMA(+),desmin(-);其内的炎细胞CD68(+).其中1例伴发腹腔多发性钙化性纤维性肿瘤.结论 脾脏SANT是一种少见的特殊的脾脏血管病变,有其特征性的临床病理特征,可以伴发腹腔多发性钙化性纤维性肿瘤,预后良好,应注意与脾脏其他类型肿瘤及瘤样病变鉴别.

    作者:胡勇;王星星;徐军;王健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鼠不同部位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病理形态学分析

    目的 通过建立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鼠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动物模型,分析其不同部位AS病变的病理形态学特征.方法 用高脂高胆固醇饲料喂养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鼠,并行右颈总动脉套环术建立AS动物模型.连续石蜡切片,HE染色观察套环侧和未套环侧颈总动脉及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行病变分型.结果 未套环侧颈总动脉未见病变,套环侧颈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明显,属于Ⅰ、Ⅱ型病变的共10例,Ⅲ、Ⅳ、Ⅴ型病变的共14例;主动脉无病变的共8例,属于Ⅰ、Ⅱ型病变的共10例,Ⅲ、Ⅳ、Ⅴ型病变的共6例.结论 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鼠套环形成的AS病变严重且发生、发展迅速,主动脉自发形成的AS病变发展缓慢.

    作者:唐雅玲;黄韬;冬毕华;许增祥;杨永宗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塞来昔布对鼻咽癌CNE-2Z细胞株CD44v6表达水平的影响

    目的 研究塞来昔布(COX-2选择性抑制剂)对鼻咽癌CNE-2Z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 噻唑蓝(MTT)法检测塞来昔布对鼻咽癌CNE-2Z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不同浓度塞来昔布作用鼻咽癌CNE-2Z细胞24 h后,通过重组人工基膜实验检测细胞侵袭力的改变;RT-PCR检测鼻咽癌细胞CD44v6 mRNA的表达情况;用Western blot和免疫细胞化学检测鼻咽癌细胞CD44v6蛋白表达变化.结果 MTT法结果显示,塞来昔布对鼻咽癌CNE-2Z细胞增殖有明显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关系(P<0.01).塞来昔布作用细胞24 h后,肿瘤细胞的侵袭力明显下降(P<0.05).RT-PCR结果显示,塞来昔布可以明显抑制CD44v6 mRNA的表达水平(P<0.01).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结果显示,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CD44v6蛋白表达水平逐渐减少(P<0.01).结论 塞来昔布可能通过下调CD44v6表达而降低鼻咽癌CNE-2Z细胞侵袭能力.

    作者:罗伟仁;黎思怡;李丽霞;邓惠华;姜汉国;陈小毅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胰腺导管腺癌中CD74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检测CD74蛋白在胰腺导管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PDAC)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59例PDAC和23例慢性胰腺炎(chronic pancreatitis,CP)的存档石蜡包埋标本.HE染色、镜下观察神经纤维周围淋巴细胞病灶.免疫组化检测CD74的表达,统计分析其与PDAC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 PDAC神经纤维周围淋巴细胞病灶发生率为67.8%.CD74在肿瘤细胞中阳性表达率为61%(36/59),明显高于CP导管上皮(13%,3/23,P=0.000).CD74表达与神经纤维淋巴细胞病灶密切相关(P=0.009),与其它临床病理参数无关.CD74阳性的PDAC患者术后生存时间明显短于CD74阴性患者(P=0.006 9).CD74在肿瘤细胞中的表达(P=0.009;rs=2.590)及Pt(P=0.022;rs=1.482)为影响PDA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CD74在胰腺导管腺癌组织中高表达与神经纤维周围淋巴细胞病灶及肿瘤预后相关,可能成为PDAC预后相关的分子靶标.

    作者:史敏;陈颖;赵晨燕;张晶;倪灿荣;朱明华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炎症诱导酶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

    目的 检测环氧化酶-2(cyclooxygenase-2,COX-2)和诱导型氮氧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synthase,iNOS)在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rcinoma,CRC)中的表达,为研究炎症与CRC发生的关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术和SP法免疫组化检测100例CRC及11例癌旁正常黏膜中COX-2和iNOS的表达,并结合临床病理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免疫组化显示,COX-2在CRC中表达阳性率为76.00%,而正常黏膜中只有9.10%,差异有显著性(P<0.05).COX-2表达阳性率在CRC淋巴结转移组和无淋巴结转移组分别为87.50%(42/48)、65.38%(34/52),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FCM检测发现,高、中、低分化组平均FI值分别为2.47±1.41、2.70±1.08、3.01±1.26,各组COX-2的表达均高于正常黏膜组(1.00±0.28)(P<0.01);CRC淋巴结转移组(2.45±1.41)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1.61±1.27)(P<0.05).CRC中iNOS表达阳性率(81.00%)高于正常黏膜(27.27%,P<0.05),有淋巴结转移组的阳性率(91.67%)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71.15%,P<0.05).COX-2与iNOS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 在CRC中COX-2和iNOS表达异常增高,在CRC中COX-2和iNOS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可能在CRC的进展及转移中有重要作用.

    作者:武欣;鲁蓓;张林西;王淑强;范婕;左东升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Castleman病临床与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Castleman病(Castleman's disease,CD)的临床特征和组织病理学表现,分析其预后,为诊断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分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2年12月~2010年8月及同期会诊病例中明确诊断的15例CD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对部分病例重新制作HE切片及相关因子的免疫组化补充,并进行随访.结果 15例CD患者中男性8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46岁.临床以多中心型多见(占53.3%),表现为全身多处淋巴结肿大,同时伴随有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或多系统受累表现,病理形态学可表现为透明血管型或浆细胞型,给予CHOP或COP方案化疗,效果良好;局灶型(占46.7%)仅表现为局部淋巴结肿大,病理形态学多表现为透明血管型,手术切除肿大淋巴结后治愈.结论 CD的临床表现不典型,组织病理学形态及免疫组化为该病主要的诊断依据,局灶型较多中心型患者预后好.

    作者:刘铭;王玻玮;苗娜;古丽娜;李俊芝;张巍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EZH2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对中国汉族人群散发性胃癌易感性的影响

    目的 研究EZH2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汉族人群散发性胃癌易感性关系以及胃癌临床病理特征与EZH2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 采用基因测序仪对安徽地区311例胃癌患者及425例正常对照组血样EZH2 rs734004、rs734005、rs2072407、rs6464926和rs12670401多态性测序,用组织芯片技术和免疫组化检测238例同一来源胃癌组织和30例正常胃黏膜EZH2蛋白表达.结果 EZH2 rs12670401基因型CC以及rs6464926基因型TT在胃癌患者中比例较高,可增加胃癌发生风险(P=0.007,aOR=1.786,95% CI=1.172~2.723;P=0.013,aOR=1.721,95% CI=1.123~2.638).胃癌患者中EZH2杂合基因型rs2072407TC、rs734005TC、rs734004CG比例低于对照组,可降低胃癌发生风险.(P=0.034,aOR=0.712,95% CI=0.520~0.975;P=0.033,aOR=0.709,95% CI=0.518~0.972;P=0.035,aOR=0.711,95% CI=0.518~0.976).连锁不平衡分析LD进一步证实上述观察.胃癌不同组织学类型间以及不同临床参数间EZH2免疫组化染色强度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EZH2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中国汉民族人群散发性胃癌易感性相关.

    作者:周渊;吴强;刘弋;王弦;杨枫;杜卫东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会厌部疾病638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总结会厌部疾病的临床病理特点,为临床及病理诊断提供帮助和参考.方法 收集会厌部疾病638例,统计其构成比、发病年龄及性别分布,观察其临床病理变化特点.结果 (1)该组会厌疾病总的构成比排序如下:上皮性肿瘤及瘤样病变>炎症性疾病>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软组织肿瘤及瘤样病变.(2)上皮性肿瘤及瘤样病变497例(77.9%),其中良性者以囊肿多(322例),占总例数的50.5%,占良性病例总例数的63.9%(322/504),多分布在21~70岁;恶性者以鳞状细胞癌多(123例),占总例数的19.3%,占恶性病例总数的91.8%(123/134),以61~70岁为高发年龄段;良、恶性比为2.9:1.炎症性疾病94例(14.8%),男性多见.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41例(6.4%),其中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34例,淋巴瘤7例,良恶性的比例为4.9:1.软组织肿瘤及瘤样病变6例(0.9%),均为良性.结论 会厌部可以发生多种类型的疾病,以上皮性肿瘤及瘤样病变的发病率高,其病理改变与全身其它部位者相同或相似.

    作者:张杨;何春燕;杨冬梅;刘红刚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隐睾伴睾丸曲细精管内生殖细胞肿瘤未分类型伴微浸润1例

    患者,26岁,自幼发现右侧阴囊内睾丸缺失,因右侧腹股沟区酸胀不适1天入院.入院体检:右侧腹股沟区可触及约2.5 cm×2.0 cm×1.5 cm肿块,质软,有轻触痛,无肿胀,右侧阴囊内睾丸缺如;左侧睾丸约4.5 cm×3.0 cm×2 cm.B超检查:右侧睾丸头部、体部、尾部均未见异常.盆腔CT:盆腔内膀胱右前方见软组织影.临床诊断:右侧睾丸下降不至.

    作者:刘永娟;卞国伟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绝经后妇女卵巢硬化性间质瘤1例

    患者61岁,绝经10余年,因不规则阴道流血2年入院.妇科检查:子宫平后位,正常大小,无压痛,双侧附件区未触及明显包块.临床诊断:子宫内膜增生症,子宫肌瘤.行子宫及双侧附件切除术,术中见左侧卵巢大小4 cm×4 cm×3 cm,左侧输卵管无异常.术中冷冻病理诊断:(左卵巢)考虑为硬化性间质瘤.

    作者:韩芳;孙晓东;刘燕;张伟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伴骨小梁形成的肾上腺髓脂肪瘤1例

    患者女性,48岁,因下腹酸胀1个月余就诊.入院查体B超示:子宫内膜增厚,脾肾间隙实质性占位,考虑来源于肾上腺;肾上腺MRI平扫加增强示:左侧腹膜后肾上腺区可见1个椭圆形软组织肿块影,大小9.9 cm×8.2 cm×7.1 cm,T1WI低信号,T2WI压脂不均匀高信号,边界清楚,向下推压左肾上极,向前外推压胰尾及脾脏变形,分界清楚,肾盂肾盏无明显扩张.

    作者:杨文圣;戚沛霖;袁晶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肝脏软骨肉瘤1例

    患者男性,56岁,因上腹不适1个月、发现肝占位3天入院.B超(图1):肝右叶斜径19.5 cm,肝表面光滑,内见12.1 cm×11.0 cm囊性结构,边界欠清,壁厚,不光滑.提示:肝回声增粗,肝内囊性结构;胆、脾、胰、双肾未见异常声像.上腹部CT征象(图2):肝脏体积增大,肝右叶可见一巨大占位性病变,大小约13 cm×15 cm×17cm,边界较清楚,壁薄、不均匀,并可见点状钙化影,内呈水样密度,并可见分隔,其后方可见一结节状病灶,其内可见多发点斑状钙化影,增强后上述病变的囊壁、分隔及后方的壁结节可见强化,囊性成分未见强化.

    作者:郑启忠;肖方星;罗春华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肺原发性腺泡状软组织肉瘤1例

    患者女性,48岁,体检发现右下肺包块,无咳嗽和胸痛病史.胸部X线、CT示:右下肺见大小为8 cm×7 cm×5 cm的肿块,边界清楚,考虑肺癌.四肢未见明显包块,无手术史.行肿块切除术,肿块送病理检查.

    作者:李正金;田林波;赵立仙;毕磊;李耀康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腮腺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1例

    患者男性,74岁,发现右腮腺区包块并逐渐增大半年.无头痛及张口受限,无呼吸困难及吞咽困难.专科检查:右下颌角上方可见2 cm×3 cm大小包块,表面皮肤无发热及破溃,触诊包块为类圆形,表面光滑,边界清楚,活动度好,质地较硬韧,微压痛.查体:患者一般状况良好,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全身皮肤,尤其头颈部皮肤、眼及外耳道等处未见色素痣及结节.

    作者:王齐敏;王莉芬;吕丽;唐颖;张丽;冯晓海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脐尿管癌临床病理分析2例

    例1,女性,56岁,因腹部不适就诊.胃镜示浅表性胃炎,CT示肝左叶占位.既往无肿瘤史,无手术史.上腹部CT检查3天后出现脐下方疼痛,发现脐下方腹壁内质中较固定的肿块,有压痛.临床怀疑转移癌可能,行手术探查,术中可见脐孔以下腹膜与腹横筋膜之间有一肿块,大小1.5 cm×0.8 cm×0.8 cm,位置较深,与周围组织粘连,活检后送病理检验.

    作者:周萍;朱正龙;李霞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首发消化道症状的十二指肠转移性肺小细胞癌1例

    患者男性,59岁.因恶心、呃逆、消瘦近2个月就诊.电子胃镜显示:胃窦黏膜色泽红白相间,幽门近圆,开闭良好,无胆汁反流.十二指肠球部下后壁大弯侧可见一枚1.2 cm×1.8 cm隆起,边缘环堤状溃疡,底部覆盖黄白苔,周围黏膜充血、肿胀.降部局部黏膜可见不规则0.8 cm×1.2 cm隆起,其它未见异常.胃镜检查报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及十二指肠降部隆起性质待定,考虑恶性肿瘤.做该两处黏膜活检送病理检查.

    作者:孙岚;谷和林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鼻腔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血管周上皮样细胞分化肿瘤(neoplasm with perivascular epithelioid cell differentiation,PEComa)的临床病理特征,并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复习,以提高对PEComa的认识和病理诊断水平.方法 对1例PEComa进行临床表现分析,对其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染色进行观察,并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复习PEComa的特点.结果 患者发现左鼻腔无痛渐大性肿物伴反复出血1年余.组织病理学形态表现为裂隙状血管周围见片巢状排列的上皮样细胞,细胞胞质透亮,内含淡红色细颗粒状,核小且一致,圆形或卵圆形,核仁小,核分裂罕见.免疫表型:HMB-45、Melan-A、vimentin和SMA(+);S-100蛋白、CK和EMA(-).结论 发生于鼻腔的PEComa罕见,诊断主要依靠病理学,手术切除为首选治疗,其为低度恶性潜能肿瘤,需长期随访.

    作者:杨雅洁;关弘;温文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幼儿肾外肾母细胞瘤1例临床病理观察及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肾外肾母细胞瘤(extrarenal Wilms'tumor,EWT)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1例幼儿右侧腹膜后EWT进行光镜观察、免疫组化及特殊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镜下可见片巢状排列的胚芽,由胚胎样管、肾小球样结构组成的上皮成分,以及黏液纤维样间质,并可见间质中向横纹肌分化的区域.免疫组化胚芽弥漫表达WT-1,向横纹肌分化细胞表达myogenin,PTAH染色可见胞质内横纹.结论 EWT罕见,在我国好发于5岁以内幼儿,以女性多见,诊断依赖于组织病理和免疫组化.

    作者:孙琦;吴鸿雁;陈锦;张冰;王益华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细胞型骨外黏液样软骨肉瘤1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细胞型骨外黏液样软骨肉瘤(extraskeletal myxoid chondrosarcoma,EM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其鉴别诊断.方法 对1例盆腔细胞型EMC进行EnVision法免疫组化标记和影像学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影像学检查示盆腔内巨大占位.镜检示瘤组织呈结节状,由密集排列的瘤细胞及少量黏液样基质组成,局灶少细胞区软骨样小岛形成;瘤细胞呈圆形或多边形,胞界清楚,胞质丰富,强嗜酸性或半透明,其中可见微小空泡,核居中或偏位,圆形或轻度不规则形,染色质细颗粒状,可见1个明显核仁,核分裂象2~3个/10 HPF.免疫组化显示肿瘤细胞表达vimentin、S-100、GFAP及Bcl-2,其他受检的抗体无表达.结论 EMC影像学无特征性表现,组织学上需与多种肿瘤相鉴别,当出现软骨样分化和S-100阳性染色时有助于该病的诊断.

    作者:毛荣军;周东华;房惠琼;李启明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支气管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诊断及处理

    目的 探讨经纤维支气管镜(bronchofiberscopy,BF)活检诊断为支气管黏膜鳞状上皮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gh 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HGIN)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支气管黏膜鳞状上皮HGIN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59.6岁,胸部影像可见肿块、肺不张等病变,BF活检均在肺段以上的支气管见病变.11例行各式肺叶切除,手术后病理结果均为鳞状细胞癌(鳞癌);化疗5例,自行出院4例.结论 支气管黏膜HGIN多见于60岁左右男性,其临床表现、病理学改变等类似鳞癌.常因活检、病理检验误差等原因而出现不同病理诊断意见.因此,在诊断支气管黏膜鳞状上皮HGIN时,应根据其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等综合分析,或重复活检.一旦确诊即应采取手术或其他治疗手段.

    作者:邹卫;许栋生;杨如松;曹磊;张浩;邹珏;万明月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血管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血管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angiomatoid fibrous histiocytoma,AFH)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对1例AFH进行组织学及免疫组化观察和文献复习.结果 AFH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多见于四肢,其次为躯干,头颈部.组织学显示组织样细胞、肌样细胞、上皮样细胞多结节状增生;假血管瘤样腔隙;厚的纤维性假包膜及包膜内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免疫组化显示vimentin、CD68在上皮样细胞及梭形细胞中呈弥漫阳性表达,desmin散在阳性表达,CD34、HMB-45、Ckpan、lysozyme及FⅧRag一致阴性.肿瘤彻底切除,随访半年未发现复发及转移.结论 AFH是一种罕见的中间型恶性肿瘤.根据典型的组织学形态特征、免疫组化及基因重排检测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局部适当扩大切除,术后密切随访是主要处理原则.

    作者:程文德;聂鸿;王伟源;陈艳芬;莫超华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卵巢支持-间质细胞瘤3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卵巢支持-间质细胞瘤(Sertoli-Leydig cell tumors,SLCTs)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对3例SLCTs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和病理观察,并进行免疫组化检查和文献复习.结果 3例SLCTs均为青春期女性,均出现闭经、体毛增多、声音增粗等去女性化及男性化临床症状,并有血清睾酮升高.3例均为单侧卵巢囊实性肿物.镜下显示肿瘤细胞由不同分化程度的支持细胞及莱迪细胞构成,其中2例为中分化SLCTs、1例为低分化SLCTs伴有肝细胞样细胞异源成分.免疫组化vimentin、inhibin-α、WT-1、Ckpan蛋白均阳性表达,EMA蛋白均阴性表达,其中1例AFP蛋白阳性表达.均行单侧附件手术切除,术后随访1年,只有1例中分化患者出现复发.结论 SLCTs是一种罕见的卵巢性索-间质肿瘤,根据其临床表现、组织学特征以及免疫表型一般可确诊;治疗以手术为主,术后血清睾酮可作为随访观察指标之一.

    作者:程文德;聂鸿;王伟源;冷敏芳;陈艳芬;林梅英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乳头状胶质神经元肿瘤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乳头状胶质神经元肿瘤( papillary glioneuronal tumor,PGNT)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组化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1例发生在颞叶的PGNT进行影像学、病理形态学观察,免疫组化标记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肿瘤主要由GFAP阳性的星形细胞组成,呈单层或多层以血管为中心排列成特征性的假乳头样结构.乳头之间为成片排列的小圆形Syn阳性的神经元分化的细胞,散在有中等大小的神经节样细胞,未见明显坏死和核分裂象.结论 PGNT是一种新增加的神经元-胶质混合性肿瘤实体,绝大多数呈良性经过,预后良好.

    作者:蔡兆根;王萍;谢群;冯振中;吴礼高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CD117阴性的胃肠道间质瘤中DOG1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CD117阴性的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中DOG1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58例CD117阴性的GIST中DOG1的表达.结果 DOG1的阳性表达率为93.1%(54/58).DOG1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相关因素(性别、年龄、部位、肿瘤大小)无相关性(P>0.05).按危险程度分级分类:极低度8例,低度12例,中度21例,高度17例.DOG1的阳性率在不同危险程度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DOG1是比CD117更敏感、更特异的诊断GIST的免疫学指标,但不能作为判断其危险程度的指标.

    作者:田青青;袁静萍;王渝;况东;王国平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肝细胞癌中DEK蛋白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 探讨DEK蛋白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应用组织芯片技术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92例HCC和58例癌旁肝组织标本中DEK的表达,结合临床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组织芯片检测结果中实际有效146个,其中HCC组织88例,癌旁肝组织58例.HCC、癌旁肝组织中DEK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9.8%、5.2%,HCC组织中DEK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癌旁肝组织(P=0.000);HCC组织中DEK阳性表达与组织分化程度、是否转移密切相关(P<0.05).结论 HCC组织中DEK蛋白的表达对其诊断及预后有一定参考价值.

    作者:林黎娟;蔡英兰;张晓燕;王研;金政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PAS联合苏木精染色在干眼结膜印迹细胞学中应用

    印迹细胞学检查(impression cytology)是一种简单易行、无创伤、重复性高的眼表面细胞学检查方法.1977年Egbert等[1]首次报道该方法,目前已成为眼表疾病研究尤其是干眼疾病研究中的重要方法之一.其检查结果与结膜活检结果相同[2],由于其取材特殊性,与普通石蜡标本切片不同,染色结果易受标本处理、染色周围环境温度及时间影响,染色效果往往不能令人满意.作者对其进行摸索并进行改良,现报道如下.

    作者:孙新成;李如龙;卢国华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MicroRNA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食管癌

    miRNA是隶属于非编码RNA家族并可在转录后水平调控基因表达的一类重要分子,在肿瘤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是基因组上单个核苷酸的变异,是形成肿瘤易感性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研究发现,非编码miRNA基因也存在SNP并与肿瘤有关联,该文就此研究进展做一简要综述.

    作者:尤伟艳;李锋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结直肠锯齿状腺癌的研究进展

    结直肠锯齿状腺癌是结直肠癌的一种亚型,其发病率约占结直肠癌的7.5%,具有独特的组织学与病理学特点,包括癌组织呈浸润性生长,隐窝上皮呈锯齿状形态,胞质呈嗜酸性或嗜中性,具有空泡样核,核质比例低等.锯齿状腺癌分为锯齿状、黏蛋白状、小梁状三种生长模式.其产生机制主要沿两条锯齿状通路即传统锯齿状通路和广基锯齿状通路.该文主要就结直肠锯齿状腺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诊断标准、发病机制、预后等方面做一概述.

    作者:徐升;王鲁平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纤维板层型肝细胞癌的临床及病理研究进展

    纤维板层型肝细胞癌是肝细胞癌的一种特殊类型,多发生于无肝硬化的青少年和年轻人,平均发病年龄为26岁.病因目前尚不清楚.临床表现没有特异性,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诊断.病理组织学主要表现为实性细胞巢,细胞为大多角形,深嗜酸性粗颗粒状胞质,半数病例胞质内可见苍白小体.囊泡状核,核仁明显,显著的板层状胶原纤维.免疫组化:铜结合蛋白、CK7、α1-抗胰蛋白酶可见阳性.苍白小体PAS染色阳性.目前治疗仍以手术切除为主,对于手术不能切除的患者可行肝脏移植和介入治疗辅以化疗,生物治疗有待进一步研究.早期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有望改善纤维板层型肝细胞癌患者的预后.

    作者:龙卫国;吴建农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解读2010年消化系统肿瘤WHO分类(Ⅱ)

    2010年第4版消化系统肿瘤WHO新分类[1]与前一版分类[2]相比,胃肠道上皮性肿瘤发生了较大变化,不仅出现了一些新的疾病类别(如遗传性弥漫性胃癌、阑尾低级别黏液性肿瘤、肠道锯齿状病变等)、新的组织学变异型(如壶腹部胰胆管型非浸润性乳头状肿瘤和胰胆管型腺癌、大肠筛状粉刺样型腺癌和微乳头状腺癌),许多消化道上皮性肿瘤的分子病理学也发生了较大变化或进展.

    作者:周晓军;樊祥山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提高免疫组化染色质量的相关处理和操作

    恰当的组织处理是做好免疫组化染色的先决条件,也是决定染色成败的内部因素[1].在组织细胞准备过程中,不仅要求保持组织细胞形态的完整,更需要保持组织或细胞内的抗原,使之不受损失或弥散,防止组织自溶.很显然,在一张组织或细胞已坏死、抗原已丢失的材料上,再好的技术和抗体也难以成功染色.本文就组织标本及时取材、固定、组织脱水和包埋、切片以及免疫组化规范操作等过程进行分析与讨论,旨在与技术人员一起学习交流,以提高免疫组化染色的质量,为病理诊断提供有力保证.

    作者:马恒辉;周晓军 刊期: 2011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