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 主办单位:安徽医科大学;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
  • 国际刊号:1001-7399
  • 国内刊号:34-1073/R
  • 影响因子:0.77
  • 创刊:1985
  • 周期:月刊
  • 发行:安徽
  • 语言:中文
  • 邮发:26-54
  • 全年订价:40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Pж(AJ) 文摘杂志(俄), 万方收录(中),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知网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维普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文摘杂志,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哥白尼索引(波兰)
  • 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
  • 基础医学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2015年2期文献
  •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Cyclin D2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 DLBCL)中Cyclin D2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分型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79例确诊为DLBCL,每例分成两组:(1)石蜡标本制成组织芯片,应用光镜观察、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CD3、CD20、CD10、BCL-6、MUM1、Ki-67、Cyclin D2蛋白,根据Hans分型法分型.(2)新鲜冷冻标本应用实时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 qRT-PCR)法观察 Cyclin D2 mRNA在不同亚型 DLBCL中的相对表达量.应用 Kaplan-Meier 法分析Cyclin D2 mRNA相对表达量及各临床病理特征与生存期的关系.结果 79例DLBCL中,生发中心B细胞样(germinal cen-ter B-cell-like, GCB)型26例(32.9% ),非生发中心 B细胞样(non-germinal center B-cell-like,non-GCB)型53例(67.1% ).13例(16.5% )表达Cyclin D2蛋白,其中2例为GCB型(15.4% ) ,11例为non-GCB型(84.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Cyclin D2 mRNA的相对表达量在non-GCB型组显著高于GCB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分析显示高临床分期及Cyclin D2 mRNA高表达组预后差.结论 检测Cyclin D2蛋白及基因表达有助于提高DLBCL临床病理分型的准确性,并可能成为提示预后的重要指标.

    作者:黄文涛;张惠箴;周晓燕;陈杰;刘亮;施达仁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口腔鳞状细胞癌中VaSohibin-l、LGR5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检测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SCC)中血管生成抑制蛋白-1 (Vasohibin-1,VASH-1)和 LGR5的表达及两者的相关性,分析两者与OSC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EliVision法检测223例OSCC和80例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中VASH-1和LGR5的表达.结果 在OSCC组织中,VASH-1和LGR5的阳性率分别为59.6%、6%;正常口腔黏膜组中VASH-1和LGR5的阳性率分别为12.5%和13.8%,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VASH-1和LGR5的阳性率与OSCC肿瘤大小、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均呈显著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OSCC患者年龄、性别、肿瘤位置、吸烟及饮酒等无相关性(P>0.05).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发现,VASH-1与 LGR5表达呈正相关(rs =0.718,P<0.001).结论 VASH-1和LGR5在OSCC中表达均增高,可能参与OSCC发生、发展,并可能在OSCC的浸润、转移和预后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吴志刚;杨东昆;刘畅;洪虓;俞岚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乳腺癌中LAT1和p-s6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 探讨L型氨基酸转运子1(LAT1)和磷酸化s6(phospho-s6,p-s6)核糖体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意义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178例乳腺癌组织和78例乳腺良性病变组织中LAT1蛋白和p-s6蛋白的表达,分析两者的表达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乳腺癌组织中LAT1的阳性率为5%,显著高于乳腺良性病变组织(23.1%,P<0.05);p-s6在乳腺癌组织中的阳性率为33.2%,显著高于乳腺良性病变组织(12.8%,P<0.05);乳腺癌组织中LAT1蛋白和p-s6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0.345,P<0.05).乳腺癌中LAT1蛋白表达与肿瘤直径、腋窝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和HER-2水平相关(P均<0.05),与患者年龄、组织学分级、ER、PR水平均无关(P均>0.05);p-s6蛋白表达与腋窝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患者年龄、ER水平相关(P均<0.05);与肿瘤直径、组织学分级、PR、HER-2水平等无关(P均>0.05).多因素分析显蛋白表达与肿瘤直径、HER-2表达水平有关;p-s6蛋白表达与腋窝淋巴结转移有关.结论 LAT1蛋白和p-s6蛋白在乳腺癌中表达上调,且两者的表达呈正相关,提示LAT1和p-s6在乳腺癌发生、发展的过程可能发挥一定的协同作用.

    作者:邵波;吴正升;吴强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三阴型乳腺癌中S1PR1、S1PR4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1-磷酸神经鞘氨醇受体1(sphingosine-l phosphate receptor 1, S1PR1)和1-磷酸神经鞘氨醇受体4(sphingo-sine-1 phosphate receptor4, S1PR4)在三阴型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rcinoma, TNBC)中的表达,分析两者与 TNB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和图像分析软件检测72例TNBC中S1PR1、S1PR4和CD68的表达,分析 S1PR1、S1PR4与TNBC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S1PR1高、中、低表达组的Ki-67增殖指数分别为48.89%、36.11%和26.48%,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S1PR4高、中、低表达组的Ki-67增殖指数分别为42.83%、31.43%和28.93%,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7).S1PR1高、中、低表达组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31.4%、48.6%和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2).S1PR4高、中、低表达组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54.3%、40.0%和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0). S1PR1高、中和低表达组的CD68阳性率分别为47.22%、42.59%和31.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36).不同S1PR1表达组间和不同S1PR4表达组间的TNBC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209,P=0.593).结论 S1PR1、S1PR4高表达的 TNBC具有高增殖活性和淋巴结转移率,且肿瘤间质巨噬细胞数量增加,S1PR1、S1PR4表达与TNBC的生存无关.

    作者:王娟;邬万新;陈彩萍;郭志琴;王振;陆宁;温晓伟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涎腺分泌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分析

    目的 探讨涎腺分泌癌(secretory carcinoma, SC)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SC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组织化学染色和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检测ETV6-NTRK3融合基因.结果 10例SC中,男性8例,女性2例;发病年龄22~62岁,平均45岁.9例发生于腮腺,1例发生于颌下腺;首发症状均为局部无痛性肿块.眼观:肿瘤呈结节状和分叶状,多数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肿物直径1 ~3.5 cm,平均1.8 cm;切面呈实性,其中1例伴囊性变,灰白、灰黄或灰红色.镜检:肿瘤组织呈推挤式浸润性生长,少数呈膨胀性生长;肿瘤细胞排列成微囊状、囊性乳头状和腺泡状,微囊和腺泡腔内可见均质红染的嗜酸性分泌物.免疫表型:10例CKpan均弥漫强阳性,9例 S-100、Mammaglobin、vimentin 和 CK7均弥漫强阳性,CD117、Dog-l、p53、p63、SMA和 GATA3等均阴性.组织化学染色:肿瘤细胞PAS阳性,黏液卡红阴性.10例中4例行ETV6-NTRK3融合基因检测,3例阳性.1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个月~35年,除1例术后16年复发和转移死亡外,其余9例均健在.结论 SC是新近认识的罕见涎腺肿瘤,其恶性程度低,生长缓慢、预后良好.组织学上微囊状结构和嗜酸性分泌物的存在是SC的重要组织学特征,免疫组化标记S-100和Mamma-globin均呈弥漫强阳性,有助于其诊断和鉴别诊断.分子遗传学上,有ETV6-NTRK3融合基因可确诊该肿瘤.

    作者:邹玉玮;张伟;于文娟;李宏;蒋艳霞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胎盘间叶发育不良5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胎盘间叶发育不良(placental mesenchymal dysplasia, PMD)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 对5例PMD的临床、病理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5例患者因自觉胎动消失或妊娠期常规超声检查时发现异常而就诊,可见患者胎盘增大,不同范围水肿、呈葡萄状.组织学表现为胎盘绒毛间质不同程度水肿,伴异常的厚壁小血管;绒毛膜板血管扩张并充血,部分绒毛间质成纤维细胞过度增生,无滋养细胞增生.免疫组化标记P57呈阳性,Ki-67增殖指数低.PMD需与葡萄胎进行鉴别诊断.2例伴有胎死宫内.结论 PMD确诊需经病理学检查,当超声检查发现囊性胎盘时,应在鉴别诊断中考虑PMD的可能.

    作者:詹阳;郑兴征;阴赪宏;谷玉春;朱力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食管黏膜原发性Paget病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食管黏膜原发性Paget病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 分析4例食管黏膜原发性Paget病的临床病理特征、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化标记的表达,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均为男性,年龄61 ~74岁,均发生于食管黏膜,光镜下Paget细胞于食管黏膜内呈单个或小巢状、腺泡状分布,2例伴原位腺癌,其中1例伴远隔部位的食管鳞癌;免疫组化EnVision法染色显示Paget细胞均强表达CKpan、CKL、CK7,不表达CKH、CK5/6、CK14、p63,与食管鳞癌免疫组化标记相反.结论 食管黏膜原发性Paget病非常罕见,可单独发生,或可伴原位腺癌、食管鳞癌,确诊需详细的病理形态学观察、免疫组化染色,并结合临床病史排除继发性、转移性可能,避免误、漏诊.

    作者:黎喜梅;张智弘;范钦和;潘敏鸿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缺氧诱导因子-2α与MMP-2启动子结合位点的确定

    目的 探讨缺氧诱导因子-2α (hypoxia inducible factor-2α, HIF-2α)与基质金属蛋白酶-2 (matrixmetallo proteinases-2, MMP-2)基因中缺氧反应元件(hypoxia-response element, HRE)的体外结合,并确定该结合位点.方法 采用凝胶滞留电泳迁移率实验(electrophoretic mobility shift assay, EMSA)鉴定HIF-2α与MMP-2基因中HRE的体外结合;同时利用染色质免疫沉淀技术(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 assay, CHIP)进一步验证并确定该结合位点.结果 成功预测2条MMP-2启动子区潜在的HIF-2α结合位点,分别为-217 ~-204、-1 029~-1 007;探针标记效率检测结果显示,正义链和反义链标记效率均为50%以上,可用于EMSA实验;结果显示,MMP-2启动子区存在HIF-2α的结合位点,位于-217 ~-204.CHIP结果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均扩增出约bp MMP-2启动子中含HRE区域的片段,提示HIF-2α蛋白与MMP-2启动子中的HRE区域存在活体内结合的关系.结论 HIF-2α与MMP-2基因中的HRE存在体内外结合.

    作者:梁文辉;原志庆;王志慧;李娜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子宫腺肉瘤伴肉瘤样过度生长的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子宫腺肉瘤伴肉瘤样过度生长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 分析4例子宫腺肉瘤伴肉瘤样过度生长的临床病理资料,行病理形态学观察及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4例患者均发生于子宫内膜,临床表现为绝经后阴道出血,或经期延长;宫腔内见息肉样结节,有蒂或无蒂;或内膜粗糙,切面呈鱼肉状,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镜下见肿瘤由良性腺体成分和恶性间叶成分构成,肉瘤成分占以上,4例肿瘤中2例含有异源性的横纹肌肉瘤成分.肉瘤成分:vimentin(+),CD10部分(+);伴异源性横纹肌肉瘤成分:desmin、MyoDl 、Myogenin均(+).3例患者术后随访5、10、19个月后死亡,1例随访3个月无瘤生存.结论 腺肉瘤伴肉瘤样过度生长,预后相对较差.

    作者:杨元元;刘俊玲;李娟;赵利敏;王志永;刘晓博;岳伶俐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MCP-1及其受体在wAMD小鼠模型视网膜中的表达及作用机制

    目的 探讨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 (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MCP-1)及其受体CCR2在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et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wAMD)小鼠模型视网膜中的表达及作用机制.方法 制备wAMD小鼠模型,摘取眼球制作冷冻切片,使用MCP-1和CCR2单克隆抗体行免疫荧光检测.使用CDllb和CD68单克隆抗体分别与CCR2抗体进行免疫荧光共表达研究以检测CCR2阳性细胞的来源.制备视网膜的总蛋白和总mRNA提取物,经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视网膜中MCP-1及其受体CCR2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 正常对照组小鼠视网膜中无明显的MCP-1表达,wAMD小鼠模型中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 RPE)层下有显著的新生血管网形成,且RPE层连续性被破坏,其中RPE细胞有明显的MCP-1表达上调.正常对照组小鼠视网膜中无明显的CCR2的表达,wAMD模型小鼠的视网膜中CCR2阳性细胞显著增加.与正常对照组小鼠相比,wAMD模型小鼠眼内MCP-1和CCR2的蛋白和mRNA表达明显上调.免疫荧光共表达结果显示CCR2与CDllb有显著的共表达,双阳性细胞集中在RPE层和视网膜外层;而CCR2与CD68无明显的共表达.结论 MCP-1及其受体可能与wAMD小鼠模型视网膜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 CNV)的形成及其炎症机制相关.

    作者:周全;肖琳;徐景美;徐冰;Karen Wu;刘晶;卢艳;褚利群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IgA肾病系膜细胞-足细胞轴在肾小管间质病变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IgA肾病系膜细胞-足细胞轴在肾小管间质病变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40例经肾穿刺活检明确诊断的IgA肾病,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足细胞表面特异性标志物WT-1、肾组织TNF-α、IL-6的表达;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患者尿 TNF-α、IL-6的活性水平.结果 IgA肾病患者肾小球系膜增生评分与WT-1的表达呈负相关(r=-0.763,P<0.05),与肾组织 TNF-α 及 IL-6表达、尿液 TNF-α 及 IL-6活性水平均呈正相关(r =0.674、r =0.853、r =0.819、r=0.763,P均<0.05),IgA肾病患者随肾小管间质病变加重,肾组织WT-1的表达逐渐降低;而TNF-α、IL-6的表达逐渐升高,且尿液TNF-α、IL-6的活性水平逐渐升高(P<0.05).肾组织WT-1表达与肾组织IL-6、TNF-α表达及尿液IL-6、TNF-α活性水平均呈负相关(r=-0.603=-0.564、r=-0.563、r=-0.544,P均<0.05),与尿渗透压呈正相关(r=0.821,P<0.05),且与肾小管间质损害程度分级呈正相关(r=0.793,P<0.01).结论 IgA肾病系膜细胞增殖产生的细胞因子作用于足细胞并诱导足细胞凋亡、加重肾小管间质损伤.

    作者:高原;杨林;王建荣;杨万霞;张丽萍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甲状腺乳头状癌中BRAFV600E蛋白表达与基因突变的一致性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BRAFV600E蛋白表达与基因突变的一致性及其临床病理相关性.方法 分别采用免疫组化SP法与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BRAFV600E蛋白表达与基因突变情况,分析两种检测方法间的一致性;采用χ2检验分析 BRAFV600E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相关性.结果 BRAFV600E基因突变率为89.3%,蛋白阳性率为88.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种检测结果的符合率为97.0%,Kappa值为0.847,一致性较强.患者年龄<45岁与≥45岁组的BRAFV600E基因突变率分别为96.8%、8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种检测方法在有被膜侵犯组的阳性率均高于无被膜侵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两种检测方法存在较强的一致性,免疫组化法可以作为检测基因突变的初筛工具.因突变与患者年龄、被膜侵犯相关,与其他临床病理特征无相关性.

    作者:吕艳婷;张海勇;赵飞行;卢徐涟;郦秀芳;胡孟钧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鼻腔鼻窦原发分泌性癌2例临床病理学观察

    目的 探讨鼻腔鼻窦原发分泌性癌(secretory carcinoma, SC)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2例鼻腔鼻窦原发 SC,采用 PAS、DPAS染色、免疫组化 EnVision 法检测 CK、vimentin、S-100蛋白、SOX10、Mamaglobin、Calponin、DOG1、 p63等的表达,并应用FISH法检测ETV6基因断裂.结果 镜下肿瘤呈腺泡状、管状、实性及微囊状生长.细胞形态一致、温和,核小至中等大小,有时可见小核仁.胞质丰富呈泡状,核分裂象罕见,可见嗜酸性、胶样分泌物.PAS染色结果示瘤细胞内未见酶原颗粒,胶样分泌物阳性.瘤细胞弥漫表达CK、vimentin、S-100蛋白、SOX10、PAS,Mamaglobin、Calponin及p63不表达. FISH检测显示ETV6基因断裂.手术局部切除后,分别随访41、53个月,均无瘤存活.结论 鼻腔鼻窦原发性SC属于少见的低度恶性肿瘤,组织学形态与部分涎腺肿瘤相似,结合免疫组化染色及ETV6基因检测可明确诊断.

    作者:岳常丽;董格红;赵晓丽;韩一丁;赵艺哗;刘红刚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前后病理组织学及分子指标变化

    目的 观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CT)前后病理形态学改变和ER、PR、HER-2及Ki-67等分子指标表达的变化,分析化疗效果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收集93例经NCT的浸润性乳腺癌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Miller-Payne(MP)法分级系统对化疗效果进行病理评价.结果 乳腺癌NCT后肿瘤细胞、间质以及腋窝淋巴结均出现不同程度形态学改变.患者年龄(Z=-1.993,P=0.046)和肿瘤组织学分级(χ2 =7.261,P=0.027)以及分子分型(χ2 =8.289,P=0.040)与NCT效果有关,而肿瘤直径(Z=-1.091,P =0.275)和淋巴结状态(Z =-1.107,P= 0.268)与NCT效果无关.治疗前后,ER、PR、HER-2和Ki-67可出现不同程度变化,表达一致率依次为81.0%、72.2%、83.5%和55.7%,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0.428,P=0.934).结论 NCT对肿瘤细胞、间质和淋巴结组织学形态均有明显影响,分子指标也可出现一定改变.客观评价化疗后病理形态学和分子指标变化,对临床预后判断及个体化治疗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汤红平;荣磊;梁冠男;陈国艳;魏欣;黄新翼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甲状腺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并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甲状腺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intravascular large B-cell lymphoma, IVLBC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分析1例甲状腺IVLBCL的临床病理特征,并系统性复习我国1991 ~2017年文献报道的IVLBCL.结果 甲状腺肿块病检示病损区小血管腔扩张,并充满大异型淋巴样细胞.免疫表型:淋巴样细胞CD20、Pax-5、BCL-2和MUM1均阳性,增殖指数85%.结论 IVLBCL临床较罕见,无特殊性表现,易误、漏诊,明确诊断依靠病理检查.IVLBCL预后较差,早期诊断并及时接受有效化疗可延长患者生存期.

    作者:陈佳梅;李文鹤;刘杰;曾盼;谢永辉;章宏峰;罗波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中肾管附件肿瘤2例

    例1,女性,56岁,体检发现盆腔肿物,查体:盆腔扪及肿物,大小4 cmx5 cmx3 cm,实性,质软,界清,无压痛.MRI检查示:盆腔左侧附件区异常信号灶,边界较清,考虑左侧附件占位性病变,囊腺瘤可能.术中见肿物位于输卵管系膜处,完整切除后患者恢复良好,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证据.例2,女性,66岁.绝经后阴道出血20天,查体子宫上方扪及一直径约12 cm肿物,上缘达脐上3 cm,质硬,界清,活动度尚可,无压痛及反跳痛.MRI检查示盆腔肿物,分叶状,界清,大小11.3 cm × 10.4 cm × 12.7 cm,Tl呈等信号,T2呈稍高信号,DWI呈高信号影,病灶侵犯左侧输尿管.术中见肿物来源于右侧卵巢,与子宫、小肠、盆底紧密粘连,并见小肠上散在结节,粘连致密,肿物无法完整切除,术后患者未接受辅助性化疗或放疗,随访1个月患者基本情况良好,全身其他部位未发现转移灶.

    作者:陈美静;黄海建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臀部混杂性神经鞘肿瘤1例

    患者女性,51岁,因右臀部皮下发现肿块且疼痛不适2周入院.体检:患者右侧臀部皮下可触及一圆形肿块,鸽子蛋大小,直径约4 cm,活动度尚可,表面光滑,边界尚清楚,无明显触压痛.2016年11月11日于我院行手术治疗,术中见肿块位于右侧臀大肌下,大小6 cm x4 cmx2 cm,质地软到韧,边界清楚,紧贴肿块边缘完整切除肿块后送检.术后切口愈合良好.病理检查眼观:灰黄色组织一块,大小6cmx4cm×2 cm,切面见一灰黄色结节,大小4.5 cm ×2.5 cm x2 cm,切面实性,边界清楚,质地坚韧,包膜完整.镜检:可见两种不同的由梭形细胞构成的区域(图1),部分区域细胞密集,排列呈层状或束状模式,细胞核形态不规则,呈波浪状或扭曲状(图2),亦可见大量的厚壁血管,将肿瘤分割.

    作者:宋红;武世伍;柴大敏;马莉;陶仪声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无功能型间变性垂体腺癌1例

    患者女性,62岁.因间断头晕、头痛2周,恶心呕吐2天入院.入院检查:右眼睑稍下垂,双眼复视,其余体格检查无明显异常;生化检查垂体六项无异常;头颅CT及MRI示垂体腺瘤可能性大(图1、2);PET-CT示:除鞍区外其他部位未发现肿瘤.病理检查眼观:碎软组织一堆,直径1.5 cm.镜检:送检组织可见3种成分——被覆纤毛柱状上皮的黏膜组织、腺垂体组织及肿瘤组织.腺垂体细胞体积较小,细胞排列成团索状,细胞间具有丰富的窦状毛细血管.肿瘤细胞圆形,体积较大、密度高、弥漫分布,大部分胞质透亮;核异型明显,可见核分裂象;多数可见小的红核仁(图3).免疫表型:P53弥漫(图4)阳性,Ki-67增殖指数约80%(图5);EMA部分细胞阳性;CKpan、CK7、vimentin、GH、Prl、Syn、CgA、NSE、 CD45、CDla、CD163、CD3、CD20、CD43、CD79a、Pax-5、Oct3/4、 PLAP、CD30、CD117、CD31、Erg 均阴性.

    作者:康林;马晓丽;陈琛;武江;何磊;赵焕芬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甲状腺乳头状癌气管支气管转移1例

    患者女性,16岁,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咯痰,痰液量多,为白色黏稠痰液,伴气喘、气短明显,活动后加重、声音嘶哑,无发热、胸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查体:精神差,喘息貌,甲状腺缺如,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广泛喘鸣及少许湿鸣音,其余未见明显异常.1年前因甲状腺囊肿于外院行手术切除甲状腺,术后病理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后并发甲减,长期服用优甲乐治疗.复查CT示:双侧甲状腺区未见明显甲状腺,环状软骨后方类圆形软组织密度影,其与食管上端分界不清,同平面气管腔轻度狭窄,腔内凹凸不平.胸廓入口处气管左侧淋巴结肿大.双肺炎症,右肺支气管腔团块状高密度影.右侧局部胸膜增厚,气管狭窄明显.气管镜检查:声门下约1 cm处可见占位性病变,堵塞气道约95%,表面有渗血,肿瘤灰白色,质软(图1),大部分清除,术后病理送检.

    作者:张粉娟;董兵卫;何会女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肝巢状间质上皮肿瘤1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肝巢状间质上皮肿瘤(nest stromal epitheli-al tumor, NSE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分析1例肝NSET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女童,2岁.间断性发热3个月,体温高41 ℃.腹腔镜可见肝脏表面结节2 cm×2 cm×1.5 cm,腹膜可见粟粒状结节,取肝脏结节活检.眼观:灰白、灰红色组织一堆,大小3.5 cmx2 cmx1 cm,切面灰白色、质中.镜检:上皮样肿瘤细胞排列成细胞巢,可见促纤维增生型间质,伴囊性变和砂粒体样钙化;胞质淡染,部分细胞可见核仁,未见核分裂象.免疫表型:EMA、CK7和a-inhibin均阳性.结论 肝NSET属于罕见的肝脏低度恶性潜能肿瘤,需与混合性上皮间质肝母细胞瘤、滑膜肉瘤、促纤维增生性小圆细胞恶性肿瘤、类癌等鉴别.

    作者:吴艳;常晓燕;陈杰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MTX相关性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1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MTX相关淋巴增殖性疾病(methotrexate-associated lymphoproliferative disorders, MALD)的临床病理特征、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MTX相关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lymphomas, PCNSL)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男性,61岁.因行走不稳伴右下肢乏力半个月入院,银屑病7~8年,每天口服MTX 0.25 mg.头颅MR示左侧扣带回及胼胝体体部占位性病变.脑肿物病理结果:非霍奇金淋巴瘤,B细胞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非生发中心型)免疫亚型;老年性EBV+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EBER检测阳性.免疫表型:CD20、CD79a、CD30、BCL-2、CD43均弥漫强阳性, MUM1(70% 阳性),Ki-67(90% 阳性),BCL-6(<10% 阳性). CD3、CD5、CD10、CD15、EMA、CD4、CD2、ALK、CD138、TDT、 Cyclin D1、CD56、TIA-1、c-myc 均阴性.BCR毛细管电泳法显示:IgH基因可见克隆性重排;IgK、IgL基因未见克隆性重排.BCL-2/lgH、BCL-6 BA、c-myc BA荧光原位杂交结果均阴性.结论 MALD临床少见,极易误诊.熟悉其临床病理表现及免疫表型特征,结合临床病史,有助于正确诊断.

    作者:葛岩;许洁;林兴滔;徐方平;刘艳辉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子宫颈鳞癌中MTA1、CDK8、HPV16-E7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 探讨MTA1、CDK8和HPV 16-E7在子宫颈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两步法对10例慢性子宫颈炎、20例子宫颈上皮内病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CIN)和70例子宫颈鳞癌进行MTA1、 CDK8及HPV 16-E7蛋白检测,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结果 在慢性子宫颈炎、CIN及子宫颈鳞癌中,MTA1的阳性率分别为10.0%、35.0%、64.3%;CDK8的阳性率分别为0、10.0% 、74.3%,HPV 16-E7的阳性率分别为20.0%、45.0%、70.0%(P均 <0.05).MTA1和 CDK8的表达与子宫颈鳞癌临床分期、组织分化、淋巴结转移及浸润深度密切相关(P<0.05).HPV 16-E7表达与患者年龄、肿瘤直径、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均无相关性(P>0.05).子宫颈鳞癌组织中,MTA1与CDK8及HPV 16-E7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0.463、r =0.628 ,P均<0.05).结论 MTA1和CDK8的过表达促进子宫颈鳞癌的浸润转移,联合检测MTA1、CDK8蛋白表达可作为预测子宫颈鳞癌的浸润转移及评价患者预后的生物学指标.MTA1可能是HPV16-E7作用的潜在靶基因,在子宫颈鳞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王海清;胡杏军;刘芳;王嵘;詹雪梅;练晓勤 刊期: 2018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