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肝胆外科杂志

肝胆外科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 主办单位:安徽医科大学
  • 国际刊号:1006-4761
  • 国内刊号:34-1143/R
  • 影响因子:1.18
  • 创刊:1993
  • 周期:月刊
  • 发行:安徽
  • 语言:中文
  • 邮发:26-115
  • 全年订价:163.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 1995年安徽省优秀科技期刊
  • 外科学
肝胆外科杂志   2003年6期文献
  • 21例胰腺脓肿的治疗

    目的探讨胰腺脓肿的外科治疗. 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胰腺脓肿的临床治疗资料,脓肿数目1~7个,直径3.2~11.7 cm,所有病人均经手术清除脓肿及胰腺坏死组织,并行引流及腹腔灌洗.结果 19例痊愈出院,2例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3例并发胰瘘,7例脓肿复发再次手术(其中1例行5次手术,2例行3次手术).结论胰腺脓肿是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严重并发症,明确诊断后应立即手术治疗,术中尽可能清除坏死组织并根据具体情况决定引流管的大小、数量及放置部位,保持充分有效的引流至关重要.

    作者:朱爱军;石景森;孙学军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闭合性胰腺外伤的诊治体会(附19例报告)

    目的探讨闭合性胰腺外伤的早期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我院1994~2002年收治19例闭合性胰腺外伤的病例资料. 结果 19例患者中16例合并其它器官损伤,9例在剖腹探查术中才发现胰腺损伤.胰十二指肠切除2例、全胰切除1例、十二指肠憩室化2例、胰体尾脾切除5例、胰腺清创与外引流7例、拒绝手术1例.并发胰外瘘和胰腺假性囊肿4例.治愈16例,死亡3例.结论剖腹探查术是早期诊断简单可靠的方法.闭合性腹外伤中保持对胰腺外伤的警惕,并在剖腹探查术中常规探查胰腺是早期发现和避免漏诊胰腺外伤的关键.术式的选择应综合考虑胰腺损伤的类型,合并伤和病人全身情况选择合理手术方式.

    作者:张国伟;周杰;廖彩仙;赵国湘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脾转移性肿瘤临床分析(附22例报告)

    目的分析脾转移性肿瘤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2例脾转移性肿瘤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原发灶分别为卵巢癌、肺癌及结肠癌各4例,胃癌3例,乳腺癌及肝癌、胰腺癌分别2例,肾癌1例.4例为单纯脾转移,伴多发脏器转移18例,分别经B超、CT、MRI、选择性脾动脉造影术前诊断,手术切除7例,探查活检10例,5例未手术.目前死亡16例,其中1年内死亡11例. 结论脾转移瘤少见,影像学检查是脾转移瘤主要术前诊断方法,强调以手术中心结合化疗、放疗的综合治疗方案是提高脾转移瘤预后关键.

    作者:涂朝勇;章平禄;邵初晓;朱景德;方基兴;周新木;陈君;回充中;王向阳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腺苷蛋氨酸对肝叶切除术后急性肝损害作用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腺苷蛋氨酸对肝切除时急性肝功能损害的保护作用.方法自2002年7月~2002年11月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特需科收治的、肝门阻断后肝切除术的40例肝肿瘤患才,进行术后护肝治疗.随机分成三组:A组(n=10),腺苷蛋氨酸+甘利欣;B组(n=10),腺苷蛋氨酸+甘利欣+苦参碱;C组(n=20),腺苷蛋氨酸.治疗从手术当天开始,连续7天,除使用1,6-二磷酸果糖(FDO)外,均不用其他保肝药物.术后第3、7天测定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γ-GT)、碱性磷酸酶(ALP)和前白蛋白(PAB);术后第4、8天评估患者的食欲和疲劳状况.11例Caroli病人,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肝功能各指标在手术前后均发生明显变化.术后3天TBil、DBil、ALT、AST、ALP均有不同程度升高,PAB均有不同程度下降;术后7天趋向于恢复,同术后3天比较,除ALP和A、B组的PAB外,均有显著性差异.γ-GT变化无规律.A组和C组、B组和C组的肝功能恢复速度无显著性差别.三组的食欲、疲劳程度在术后4天、8天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腺苷蛋氨酸对肝叶切除术后急性肝功能损害有保护作用,单独使用腺苷蛋氨酸同联合应用部分保肝药物相比,疗效基本相同.

    作者:沈伟峰;杨甲梅;童颖;耿利;朱斌;吴孟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胰十二指肠切除治疗胰腺良性疾病的体会

    目的了解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例中胰腺良性病例所占的比例,探讨术前、术中诊断及其它治疗方案的可能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1996年~2001年5月共作206例术前诊断为胰头或壶腹周围肿瘤而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例中,术后病理结果证实为胰腺良性病变17例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术后病理检查结果发现慢性胰腺炎14例;慢性胰腺炎占整个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例6.8%左右.胰头囊腺瘤2例;十二指肠乳头异位胰腺1例. 结论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胰腺良性病变中慢性胰腺炎占大多数.术中冰冻切片作病理检查是鉴别良、恶性病变的有效方法.对这些良性病变作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或局部切除术是一种合理的治疗措施.

    作者:郑本波;李波;李敬东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Caroli病11例报告

    目的探讨Caroli病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方法 11例Caroli病人,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曾有胆道手术史3例,合并胆道结石6例,癌变4例,合并肝外胆管囊肿5例,左肝局限囊状扩张5例,中肝5例,弥漫性胆管囊状扩张1例.手术治疗9例,采用胆总管囊肿切除+中肝部分切除或左肝外侧叶切除+胆肠内引流4例,单纯肝外囊肿切除+内引流1例,另4例合并癌变病人,胆总管切开清除癌组织+T管引流2例,探查活检2例.结论提高对Caroli病的认识,减少误诊误治,降低癌变率,手术切除囊状扩张病灶,重建胆肠通道是有效治疗手段.

    作者:黄长玉;黄建富;沈娟;陈燕凌;王弼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壶腹部癌的临床病理分析(附41例报告)

    目的探讨壶腹部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提高对壶腹部癌的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经手术及病理确诊为壶腹部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寻找其特点及联系.结果 41例壶腹部癌以梗阻性黄疸和上腹部不适、疼痛为突出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主要表现为壶腹部肿物及胆、胰管扩张、狭窄、中断;内镜对十二指肠乳头及附近粘膜病变发现率高,活检阳性达83%;病理上以腺癌多见,呈浸润性生长,易侵犯胰头和十二指肠. 结论上腹部不适、疼痛是壶腹部癌的早期症状,对早期诊断有重要的提示作用;超声及内镜,尤其是内镜和活检对壶腹部癌的发现和诊断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朱光建;廖彩仙;林建华;杨进城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前应用立体定向适形放疗的价值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适形放疗对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效果及其术前应用的价值.方法 1998年5月至2001年10月,25例肝癌行术前短程大剂量立体定向适形放疗2周后手术切除,与同期单纯手术切除的病例对照,进行病理、肝功能、血常规、AFP、术中出血量、术后复发率及生存率的分析研究.结果立体定向适形放疗能有效杀灭肿瘤细胞,导致癌周小血管、淋巴管闭塞及纤维机化带形成,显著缩小肿瘤体积(P<0.01),减少术中出血量(P<0.05),提高术后近期AFP转阴率(P<0.01),降低术后1年复发率(P<0.01),提高术后2年生存率(P<0.01).同时,没有严重副作用. 结论立体定向适形放疗是治疗肝癌的有效手段,术前短程大剂量冲击放疗可以提高手术切除率,改善预后,增加二期切除的机会.

    作者:王健东;全志伟;周旭宇;张晓华;金冶宁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合并肝硬化的胆囊结石

    目的探讨在合并肝硬化的胆囊结石病例中,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应用价值.方法总结分析62例合并肝硬化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结果 62例中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54例,胆囊次全切除术8例.术后发生并发症2例,均为腹壁戳孔活动性出血.住院天数5~12 d,平均6~7 d.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Child A级肝硬化的胆囊结石患者是一种安全的手术方式.

    作者:蔡军;梁久银;侯辉;李凯琅;李勇;曹葆强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断流范围对自由门静脉压力影响的研究

    目的研究不同断流范围对自由门静脉压力(FPP)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在行经腹食管下段胃近端切除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手术不同阶段测量FPP.结果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与模拟食管下段胃近端切除术对FPP的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他们之间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Sugiura手术及经腹食管下段胃近端切除术为代表的联合断流术断流效果彻底,应该成为治疗门静脉高压症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出血的首选.

    作者:徐振辕;陈振生;齐生伟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胰头癌的早期诊断分析

    目的探讨胰头癌的早期诊断措施和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的合理应用.方法对我院1998年1月~2002年12月间,42例胰头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诊治过程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 结果所有病例均经剖腹手术和病理检查证实为胰头癌,92.8%的患者出现上腹饱胀不适的时间早于黄疸1~2月,胰头癌的ERCP、MRCP、CT等检查的影像学特征明显.对其中16例患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手术切除率为38.1%.结论重视胰头癌早期非特异性症状,及时行B超检查.若B超发现阳性征象,应进一步综合、有序地运用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力争达到早期诊断的目的.

    作者:孙凯;刘志苏;孙权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致高位胆管损伤的处理

    目的左、右肝管及其汇合部损伤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胆管损伤的严重类型,处理十分棘手,通过对16例胆管损伤的分析,总结经验教训.方法回顾性分析LC致16例左、右肝管及其汇合部损伤的原因及处理方法.结果 LC术中发现胆管损伤11例,行肝门部胆肠Roux-ey-Y吻合5例,无症状随访1~58个月;行胆管断端对端吻合5例,均再次行胆肠Roux-en-Y吻合,4例无症状,随访16~56个月,1例手术失败,先后5次手术.1例左、右肝管外引流,等待再次手术.LC术后发现胆管损伤5例,行胆肠Roux-en-Y吻合1例(术后第1天);行左、右肝管引流2例,术后3月行胆肠Roux-en-Y吻合,无症状随访12~18月;2例行右肝管外引流,等待再次手术.结论术者的过于自信,求速度,操作不当是造成此类胆管损伤的主要原因,左、右肝管成形,胆肠Roux-en-Y吻合是此类胆管损伤修复的佳方式.

    作者:刘昌;于良;杨威;吕毅;潘承恩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胰腺纤维化结石性糖尿病(附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胰腺纤维化结石性糖尿病(fibrocal culous pancreatic diabetes,FCPD)是一种以胰腺内、外分泌功能受累,胰管结石、胰腺钙化及糖尿病为特点的疾病,亦是慢性胰腺炎的一个亚型,病因不明,临床上非常罕见[1],国内文献报道非常少,缺乏足够的认识,常易误诊.近来本人曾收治1例FCPD,现结合文献将本例诊治情况报道分析如下,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作者:施勇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乏特壶腹癌局部切除术7例报告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仍是目前治疗壶腹周围癌的标准术式,但因手术难度大,并发症及手术死亡率高,不适于高龄、一般情况差、有严重合并症的高危因素患者.笔者1992年以来施行壶腹癌局部切除术7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仇方信;吴祥秀;于俊波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原发性脾脏肿瘤34例的外科治疗

    原发性脾脏肿瘤临床少见.我院1982年6月~2002年12月共收治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脾肿瘤患者34例.现就其外科治疗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武清华;朱为尧;杨秋凤;向桂桥;粟美栖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医源性门静脉损伤6例治疗体会

    医源性门静脉损伤多发于肝、胆、胃、胰十二指肠等手术中,损伤后出血凶猛,难以控制,处理不妥,将直接威胁病人的生命.我院1993年1月~2002年12月间发生6例医源性门静脉损伤.现将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徐永宏;郑群丽;王剑;汤浩;金建媚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老年急性重症胆管炎的治疗体会(附176例)

    老年急性胆道感染在目前外科急腹症中占有很大的比例,由于老年人的生理和解剖特性,一旦在治疗上稍不注意,极易转变成病情危重,变化快和死亡率高的急性重症胆管炎,其次是良性胆道疾病导致病人死亡的常见原因[1,2,3,4].而解除胆道梗阻是抢救成功的关键所在[1].作者现将我院自1979年1月~1999年1月间176例60岁以上的急性重症胆管炎病人,分别给予药物保守治疗,手术治疗和EST及ENBD治疗的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沈焱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胰腺癌的临床病理分析

    胰腺癌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在近年有增加的趋势.目前胰腺癌的根治切除是获得长期存活的重要手段,但切除率仍很低,仅10%~15%,80%以上的病人确诊时已属晚期,失去了行根治性手术的机会[1].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在1990年1月~2002年10月共手术治疗胰腺癌病人126例,其中病灶切除性手术32例,剖腹探查、胃肠吻合、胆肠吻合等非切除手术94例.现将胰腺癌切除病例的临床病理特点报告如下:

    作者:陈太德;廖彩仙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内镜联合腹腔镜治疗胆囊及胆总管结石

    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和腹腔镜在胆道外科中的广泛应用,ERCP与LC两者联合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传统开腹手术已成为可能.在临床上,LC病人术前如何使用临床资料进行ERCP及内镜治疗胆总管结石,我们进行了这方面的探讨.

    作者:汤浩;徐永宏;涂朝勇;王剑;张恒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医源性胆道损伤的原因、处理及预防

    医源性胆道损伤是指发生于手术中的胆道损伤.有关医源性胆道损伤的报道屡见不鲜,但大多报道高位胆管(左右肝管、肝总管、胆总管十二指肠上段)的损伤及处理经验.对胆总管中下段尤其是胆总管远段损伤的报道少见.现就我院11年收治25例胆道损伤(包括2例发生在胆总管远段右后壁,3例发生在胆胰肠接合部)报告如下.

    作者:刘天锡;方登华;高瑞岗;李奎;刘飞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胰腺内分泌肿瘤的外科治疗

    胰腺内分泌肿瘤位于胰岛,胰岛内有多种内分泌细胞分泌不同的激素,由胰岛中的某一种细胞为主所发生的肿瘤,为不同的胰岛肿瘤,现将相对多见或临床更为关心的几种胰腺内分泌肿瘤分述如下:

    作者:王强;吴硕东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降低胰腺外科手术并发症的经验和问题

    胰腺手术特别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因其手术切除范围广泛、创伤较大和重建吻合多,其手术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一度较高,文献报道其并发症发生率可达30%~60%.近年来,随着基础研究的深入、新药的开发和应用以及外科手术技巧的不断提高,胰腺手术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逐渐降低,但其仍是阻碍胰腺外科发展的重要问题,因此,预防胰腺外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石景森;孙学军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脾恶性肿瘤的特点及外科治疗

    脾恶性肿瘤包括原发性和转移性二种,临床上均罕见,文献报道脾恶性肿瘤不超过全部恶性肿瘤的0.64%[1].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进步,从根本上改善了脾肿瘤的诊断水平,使脾肿瘤的诊断率大为提高.

    作者:王忠裕;巩鹏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树突状细胞与肿瘤的免疫治疗

    肿瘤免疫治疗作为恶性肿瘤综合治疗的重要手段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在几种免疫治疗中,利用以细胞为基础的疫苗进行的主动免疫疗法,近年来正逐渐成为免疫学家和肿瘤学家的研究热点,细胞疫苗的高免疫原性可以诱导宿主产生特异性的抗肿瘤免疫,阻止肿瘤的形成、生长、扩散和复发,甚至消除肿瘤.

    作者:汤志刚;王春友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联合检测血清YKL-40和CA19-9在胰腺癌病人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血清YKL-40和CA19-9对胰腺癌手术的意义.方法采用YKL-40 ELISA试剂盒和CA19-9 ELISA试剂盒分别检测血清YKL-40和CA19-9.结果 YKL-40在胰腺癌各期中均较正常组明显升高,尤以Ⅲ、Ⅳ期显著,即胰腺癌侵犯周围组织时血清YKL-40水平高.结论 YKL-40是一个独立的指标,提示我们在判断胰腺癌能否切除时可以结合YKL-40、CA19-9检测和CT检查;YKL-40和CA19-9联合检测有助于胰腺癌的术前预测.

    作者:张波;吕丽红;石学涛;衣龙海;李占元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重组腺病毒介导HOSM基因在胰腺癌细胞中的表达

    目的重组腺病毒介导HOSM基因转染胰腺癌细胞后,用RT-PCR方法检测外源性HOSM基因的表达情况.方法构建了含人抑瘤素M(OSM,oncostatin M)基因的复制缺陷型重组腺病毒载体ad-HSOM,以ad-HOSM转染胰腺癌细胞株后,提取细胞的总RNA,用RT-PCR法检测HOSM基因在胰腺癌中的表达.结果 HOSM基因在转染细胞中有效的表达.结论 RT-PCR法能有效的检测外源性HOSM基因在胰腺癌中的表达,为重组腺病毒介导HOSM基因用于胰腺癌治疗的实验研究奠定了基础.

    作者:胡朝全;孙诚谊;孙连生;王玉芝;王百林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与表达

    目的构建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真核表达载体pcDNA3/iNOS,并以脂质体为介导观察其在肝窦内皮细胞中的转染效率及表达情况.方法先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HincⅡ+ClaⅠ酶切质粒PSP/iNOS和PUC6s,构建PUC6s/iNOS中间质粒,再用HindⅢ+Xhol酶切质粒PUC6s/iNOS和pcDNA3,构建pcDNA3/iNOS重组质粒,鉴定正确后以Lipofectamine为介导将其与pEGFP共转染分离培养的大鼠肝窦内皮细胞,在荧光显微镜下计算转染效率并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iNOS基因的表达.结果成功构建了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真核表达载体pcDNA3/iNOS,以脂质体为介导转染肝窦内皮细胞后其转染效率为35.6%±3.4%,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到相应的iNOSmRNA和蛋白.结论以脂质体介导的iNOS基因能高效转染内皮细胞并表达相应的基因产物.

    作者:邱江锋;吴志勇;罗春霞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血小板活化因子对梗阻性黄疸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对良性梗阻性黄疸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与内毒素、肝损害的关系.方法健康成年白兔25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胆总管结扎组(B组)、胆总管结扎加BN52021应用组(C组).术前及术后采集标本检测.结果①B组血清和肝组织PAF、门静脉和体静脉内毒素明显高于A组和C组,C组门静脉和体静脉内毒素仍高于A组.②B组CD3、CD4细胞数及CD4/CD8比值均低于A组和C组.B组与C组中性粒细胞吞噬率、杀菌率无统计学差异.③B组血清PAF与体静脉内毒素、肝组织PAF呈正相关,肝组织PAF与门静脉内毒素呈正相关.④术后C组肝功能和肝组织病理变化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梗阻性黄疸时细胞免疫功能抑制与PAF增高有关.内毒素是PAF产生增加的主要原因.

    作者:严东旺;张炳彦;王炳煌;郭永章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大鼠小肠组织中一氧化氮在肠道淤血过程中作用的探讨

    目的探讨肝门阻断后小肠淤血状态下一氧化氮(NO)在小肠循环调节中所起的作用和氧自由基在肠道损伤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分别阻断肝十二指肠韧带(B组)、肝右静脉及其伴行动脉、胆管(C组)、肝头静脉及其伴行动脉、胆管(D组),制成肠淤血动物模型.观察小肠壁及其相连系膜的变化.取空肠起始端以下长8cm小肠制成组织匀浆,检测其中NO、SOD、MDA含量.结果 A(对照组)、B、C、D组NO、MDA测定值相互之间无显著差异;A、C、D组SOD测定值相互之间无显著差异,B组SOD测定值较其它组降低,与A、C、D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NO可能不是肝门阻断后肠微循环调节的主要因素.氧自由基在肝门阻断后小肠粘膜损伤中所起的作用可能不大,小肠粘膜损伤的内在机制有待进一步探讨.

    作者:陈笑;毛羽;郁正亚;王阳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急性胰腺炎急性期胰腺病理与血清细胞因子的关系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急性期胰腺病理与细胞因子的关系.方法逆行胰胆管注射牛磺胆酸钠或生理盐水建立模型,检测3 h和6 h血清TNF-α、IL-6、IL-10和IL-1β.观察胰腺大体和镜下病理的改变.结果血清TNF-α、IL-6、IL-10在3 h和6 h时段的各组间差异均非常显著,P<0.01.血清L-1β未能测出.血清细胞因子与大体病理评分和镜下理评分呈正相关.结论血清TNF-α水平与IL-6和IL-10水平呈正相关,说明后两者与前者的关系密切.IL-10的升高可能系炎症早期的一种代偿性反应.细胞因子水平随急性胰腺炎的急性期局部病变的程度轻重而变化.

    作者:李军成;田斌;陈易人;俞秋兴;吴永友;吴浩荣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胆道梗阻后心脏损害的研究

    目的探讨胆道梗阻后心脏损害及损害机制.方法分动物及临床实验;胆道结扎并离断,大鼠行颈动脉插管测心率、血压、心输出量,动态观测心肌组织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血清总胆红素(TBil)、胆汁酸(TBA)、内毒素(ET)、肿瘤坏死因子(TNFα)含量,ABC免疫组化法定位TNFα在心肌组织中的表达和分布.临床以放射性同位素对胆道梗阻病人行心血池显像,得出左心室功能参数.结果胆道梗阻后大鼠血压、平均动脉压、心输出量下降,血清TBil、TBA、ET、TNFα、心肌组织MDA逐渐升高,SOD逐渐减少,胆道梗阻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心肌组织MDA含量与血清TNFα含量变化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932和0.850,光电镜检查心肌组织细胞,随胆道梗阻时间延长损害加重.胆道梗阻组病人局部射血分数REF3和REF4、轴缩短率RS3和RS4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胆道梗阻后心脏功能受损且随黄疸加深而损害加重,自由基损伤、内毒素血症、TNFα等细胞因子的综合作用是胆道梗阻所致心脏损害的重要机制.

    作者:巩鹏;王忠裕;宝全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脾平滑肌肉瘤1例报告

    患者,男,40岁.因左上腹痛2月,左上腹包块1月入院.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上腹持续性隐痛不适,无发热、畏寒,无恶心、呕吐,在当地医院抗炎治疗,腹痛有所减轻.但患者自己摸到左上腹一拳头大小包块,质硬,按之不痛.发病后包块无明显增大,仅感左上腹持续性隐痛不适,无纳差、消痛,无黑便.

    作者:孙力勇;范西红;张小化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胰十二指肠切除技术的改进与发展

    1898年意大利Codivilla首次为病人实施了胰头和十二指肠的整块切除,切除范围包括了胃幽门部、十二指肠和胰头,术中结扎胆总管,关闭远端十二指肠,并用Roux-en-Y胃空肠吻合及胆囊空肠吻合重建了消化道,残留胰腺是如何处理的并不清楚,但术后病人生存了24天,开创了手术治疗胰腺癌的历史[1].1935年美国Whipple为一名壶腹癌患者分两期(Ⅰ期减黄,Ⅱ期切除)成功实施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之后,吸引了众多医师参与该术式的改进和推广.

    作者:彭淑牖;刘颖斌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诊断性腹腔镜在壶腹部癌的意义评价

    壶腹部癌术前使用腹腔镜结合腹腔镜超声检查,可发现一些影像学不能发现的微小转移灶,包括肝表面病灶以及腹腔内的肿大淋巴结和血管浸润等,从而综合判断肿瘤是否能够根治性切除.这项技术已经应用于临床.为了评价诊断性腹腔镜的价值和意义,作者对297例壶腹部癌病例进行了研究.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胰头切除后胰瘘的发生、表现与处理

    由于手术技术的成熟和围手术期护理的改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发生率已大大降低(<5%),但是胰瘘一旦发生,仍是病人术后死亡的重要原因.本文作者研究了1985-2000年连续70例行胰头切除的病人,其中55例为标准的Whipple手术,15例为PPPD术式.所有患者均在术中胰周放置2-4根引流管.术后病理证实均为壶腹部的癌肿.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