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杂志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杂志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药理学会
  • 国际刊号:1009-2501
  • 国内刊号:34-1206/R
  • 影响因子:0.97
  • 创刊:1996
  • 周期:月刊
  • 发行:安徽
  • 语言:中文
  • 邮发:26-165
  • 全年订价:28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医药卫生科技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杂志   2004年11期文献
  • 去甲肾上腺素对幼犬股骨头血流量的影响

    目的:观察去甲肾上腺素对髋关节引起的病理变化,探讨髋关节一过性滑膜炎的发病机理.方法:40只2~3月大小的幼狗,随机分为10组,分别在髋关节内注入2‰的去甲肾上腺素,在不同时间用99m锝亚甲基二磷酸盐(99mTC-MDP)三相骨显像,观察股骨头局部循环血流变化,同时测定关节内压变化、病理组织学检查,观察整个髋关节的病理变化及发展过程.结果:注入2‰去甲肾上腺素引起股骨头局部血管短暂收缩,血流量下降,3 h后小血管扩张、充血、滑膜水肿,关节渗出,关节内压升高,血流量下降,持续2周左右,4周后逐渐恢复正常,无滑膜、股骨头坏死.整个过程表现与髋关节一过性滑膜炎临床表现极为相似.结论:2‰去甲肾上腺素可引起小血管扩张、充血、滑膜水肿,关节渗出,关节内压升高导致股骨头局部一过性缺血,产生与髋关节一过性滑膜炎临床表现极为相似的炎性反应.去甲肾上腺素在髋关节一过性滑膜炎发病机理中可能起重要的作用.

    作者:卢小虎;刘新琼;肖德明;卢红;徐忠世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川芎嗪联用左旋精氨酸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兔肝脏能量代谢的影响

    目的:探讨川芎嗪(LGT)、左旋精氨酸(L-Arg)联合使用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HIRI)时肝细胞能量代谢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实验兔40只,建立肝缺血-再灌注模型后随机分4组:模型组,LGT组,L-Arg组和LGT+L-Arg组,每组10只.再灌注45 min时,分别检测肝组织内三磷酸腺苷(ATP)、二磷酸腺苷(ADP)、一磷酸腺苷(AMP)含量、总腺苷酸量(TAN)、能荷(EC)、丙二醛浓度(MDA)、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SOD)、一氧化氮代谢产物(NO2-/NO3-)水平、血栓素B2(TXB2)、6-酮基-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含量和TXB2/6-keto-PGF1α比值.结果:与模型组比较,LGT组、L-Arg组、LGT+L-Arg组肝组织内ATP、EC、NO2-/NO3-、6-keto-PGF1α含量及SOD活性均明显增高(P<0.05和P<0.01),MDA、TXB2含量及TXB2/6-keto-PGF1α比值均显著减少(P<0.05和P<0.01).结论:LGT联用L-Arg可通过降低体内氧自由基水平、提高一氧化氮水平、纠正TX2与PGI2的平衡,而改善缺血-再灌注损伤肝脏的能量代谢.

    作者:王万铁;金可可;王卫;陈锡文;徐正祄;许益笑;潘雪蓉;谢克俭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氮酮和薄荷醇对联苯苄唑体外经皮渗透性的影响

    目的:研究透皮促进剂氮酮和薄荷醇对外用抗真菌药联苯苄唑体外经皮渗透性影响.方法:在离体透皮实验装置上进行透皮吸收试验和贮库效应的研究,采用正交函数分光光度法消除皮肤浸出物的吸收干扰.结果:1%氮酮明显促进联苯苄唑经皮渗透作用,并可明显缩短时滞而增加贮库效应.结论:氮酮对亲脂性极强的药物联苯苄唑的促透皮吸收作用较强,而薄荷醇无明显的促透作用,但可增加贮库效应.

    作者:刘焕龙;冯小龙;王新宇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异甘草素脂质体的制备及其对宫颈癌细胞体外增殖的抑制作用

    目的:研究异甘草素(ISL)脂质体对宫颈癌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超声波薄膜分散法制备ISL脂质体;葡聚糖凝胶层析法分离含药脂质体与游离药物并测定包封率;离心加速试验考察其稳定性;活细胞计数法测定生长曲线;MTT法测定细胞增殖.结果:ISL脂质体的平均粒径为233.1 nm,跨距为0.74,包封率为(70.8±2.5)%,稳定性好;ISL脂质体(5~80 μmol·L-1)浓度依赖性地抑制宫颈癌细胞HeLa和SiHa细胞增殖,并呈时间依赖性,于d 3达高峰,其抑制率高分别为83.44%和96.14%;浓度依赖性(5~80μmo1·L-1)抑制HeLa和SiHa增殖,IC50分别为34.24和29.82μmol·L-1(ISL的IC50分别为75.39和69.33 μmol·L-1).结论:该制备工艺与处方可行,所制备的ISL脂质体对人宫颈癌细胞体外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作用明显强于ISL.

    作者:张晶;杨静;吴基良;张琳;詹春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胆碱对小鼠中枢镇痛效应的特征

    目的:研究胆碱中枢镇痛效应的药效学特征.方法:通过小鼠热板实验观察不同剂量胆碱的镇痛作用及多种拮抗剂对其镇痛作用的影响,探讨胆碱镇痛作用的可能途径.结果:胆碱(90~120μg/只)可以产生镇痛作用,且能被MLA(50 μg/只)、α-银环蛇毒素(2μg/只)和阿托品(0.1μg/只)所拮抗,但不能被美加明(5μg/只)和纳洛酮(2μg/只)所拮抗.结论:胆碱镇痛作用可能通过α7烟碱受体亚型介导,且可能与M受体有关.

    作者:苏冬梅;刘跃;王越;王汝欢;汪海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桂枝汤有效部位A对IL-1刺激的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前列腺素E2及其主要信号转导元件的影响

    目的:探讨桂枝汤解热有效部位A(Fr.A)对IL-1刺激的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rCMEC)PGE2信号转导通路主要元件的影响.方法:制备大鼠含药血清,通过放射免疫法测定PGE2含量,酶反应底物法测定PLA2活性,ELISA法测定COX活性,比色法测定NO含量.结果:Fr.A含药血清处理rCMEC后,在IL-1刺激下,孵育液中PGE2和NO含量、总COX和COX-2活性均显著减低,对升高的sPLA2活性无明显影响.结论:Fr.A可通过影响PGE2信号转导通路主要元件COX及NO,进而影响PGE2水平.

    作者:姜楠;霍海如;李兰芳;郭淑英;姜廷良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丹参酚酸盐在健康志愿者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研究

    目的:研究丹参酚酸盐在健康人体的药代动力学,以及血药浓度与血小板粘附性和聚集率的关系.方法:9名健康志愿者根据交叉设计,静脉滴注丹参酚酸盐200、300、400 mg,用药后不同时间采血样,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丹参酚酸盐血药浓度;玻球法测定血小板粘附率;比浊法测定血小板聚集率.结果:丹参酚酸盐药动学代谢呈二室模型,消除半衰期约1 h,表观分布容积较大,提示为全身分布,峰浓度约为14 mg·L-1.血小板粘附率在用药后呈波动性下降,5 h(即用药后4 h)药效渐渐消失,可见一个药效滞后环,在停药后3 h、血药浓度在1.91 mg·L-1时药效达峰值.血小板粘附率在静滴药物期间与药浓相关,药效峰值与药浓峰值吻合,也呈现药效滞后环.结论:丹参酚酸盐在健康人体消除快,对血小板聚集率和粘附率均有降低作用,前者达峰时间在滴注给药末,后者在停滴后3 h,均呈现较好的滞后效应.

    作者:高蕊;张颖;王书臣;许羚;郑青山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汉族与侗族受试者地西泮中枢效应的比较

    目的:比较汉族和侗族健康成人服用地西泮(安定)后的中枢神经系统效应,探讨药物作用的种族差异性.方法:采用双盲随机交叉给药方法,给予汉族和侗族受试者各10人以安慰剂、地西泮7.5 mg或15 mg一次口服,所有药丸置于红色胶囊中,各次服药间隔至少2周.受试者检测前均用早餐,检测时间为9:30am,记录服药前及服药后0.5、1、1.5、2、3、5 h的数字符号匹配试验(DSST)成绩和脑电图.结果:汉族受试者服7.5 mg地西泮后60~90min及服15 mg地西泮后30~90min的血药浓度显著高于侗族受试者,但侗族受试者服15 mg地西泮后3~5 h的血药浓度显著高于汉族受试者,汉族和侗族受试者服用同一剂量5 h后的血药浓度曲线下面积均无显著差异.汉族受试者服15 mg地西泮后1、1.5、3、5 h的DSST下降值和5 h的DSST得分改变曲线下面积均显著低于侗族,经血药浓度校正后这种差异便消失.应用每人的效应-浓度曲线来计算使脑电图快波比重增加50%所需的地西泮浓度,汉族受试者使快波比重增加50%所需的地西泮血药浓度为543.8±371.7μg·L-1,侗族为547.0±590.7μg·L-1,两民族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汉族和侗族口服相同剂量地西泮在不同时间的血药浓度有显著性差异,但产生的中枢效应程度相同.

    作者:万捷;周宏灏;何彬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大鼠胰岛细胞原代培养模型的研究

    目的:建立一种客观的用于糖尿病和降血糖药物研究的大鼠胰岛细胞原代培养模型.方法:大鼠胰腺经胶原酶消化后,利用细胞贴壁时间、紧密程度及存活时间的差异,获得较为纯净的胰岛细胞.通过胰岛素含量测定,葡萄糖刺激实验及移植实验评价该细胞的功能.结果:分离得到的胰岛细胞成活率可达95%以上;双硫腙染色表明大部分细胞团为含有β细胞的胰岛细胞团;经RPMI 1640培养的细胞,其上清及细胞内的胰岛素含量均高于DMEM组,且对葡萄糖刺激的敏感性优于DMEM组;培养的胰岛细胞移植入1型糖尿病模型小鼠体内,可使糖尿病小鼠的血糖降至正常.结论:利用该方法得到的胰岛细胞活力和纯度均较高,体外培养后细胞功能正常,有望成为一种实用的降糖药研究的细胞模型.

    作者:张雅丽;肖梅芳;谭焕然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国产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妇科恶性肿瘤化疗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国产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在妇科恶性肿瘤化疗中的疗效,并与进口rhG-CSF比较.方法:98例卵巢癌、宫体癌和宫颈癌患者随机分成3组,分别按75μg·d-1和150μg·d-1剂量皮下注射国产rhG-CSF和进口75μg·d-1rhG-CSF,直到白细胞或中性粒细胞绝对数升至正常水平以上.结果:不同剂量国产或进口rhG-CSF均能使3组患者血WBC和ANC水平在用药d 4后升至正常水平以上;在初次化疗时,用不同剂量(75μg和150μg)国产和进口(75μg)rhG-CSF升WBC至正常水平的天数无显著差异(P>0.05),但重复化疗期间150μg国产rhG-CSF升白细胞的疗效显著优于75μg国产或进口rhG-CSF;同等剂量国产rhG-CSF与进口rhG-CSF升WBC效果一致.结论:75μg小剂量国产rhG-CSF在妇科恶性肿瘤初期化疗中升WBC的疗效肯定,重复化疗时较大剂量(150μg)rhG-CSF升WBC的效果优于小剂量rhG-CSF.同等剂量国产rhG-CSF与进口rhG-CSF的疗效无明显差异.

    作者:李从铸;翟玉霞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氟伐他汀对高脂血症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局部细胞间粘附分子-1的影响

    目的:研究氟伐他汀对高脂血症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局部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30只高脂喂养的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3组(n=10):缺血再灌注组;氟伐他汀组,缺血再灌注前3 h,氟伐他汀10 mg·kg-1口服给药;假手术组.实验中监测心电图及心功能,实验完毕取心肌组织,Evans蓝及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测心肌梗死程度,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T-PCR)测心肌局部ICAM-1 mRNA表达.结果:缺血再灌注后,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氟伐他汀组心肌局部ICAM-1mRNA表达降低(P<0.01),心肌梗死程度降低(P<0.01),心功能显著改善.结论:ICAM-1mRNA表达增高是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重要因素,氟伐他汀短期预治疗可降低ICAM-1 mRNA表达,降低心肌梗死程度,改善心功能.

    作者:秦晋梅;杨波;李建军;陈莉;戴淑华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前列腺素E1对大鼠移植肺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前列腺素E1(PGE1)对大鼠移植肺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12只,即对照组、肺移植组和肺移植加PGE1处理组,观察受体大鼠肺移植前后注射PGE1对移植肺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肺功能指标包括肺湿干重比、肺通透性指数、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白细胞计数和分类.比色法检测各组肺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含量.ELISA法检测受体大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结果:肺移植术后1 h,肺湿干重比、肺通透指数、BALF中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和MD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肺组织中SOD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给予受体大鼠静脉注射PGE1α可明显改善上述指标(P<0.01);肺移植组血清TNF含量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PGE1可明显降低血清TNFα水平(P<0.01).结论:PGE1对移植肺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显著的保护作用,与其抗氧化自由基损伤、抑制中性白细胞激活和炎性因子TNFα分泌有关.

    作者:周勇安;刘锟;张涛;谷仲平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固相萃取HPLC检测生物样品中甲苯磺丁脲和代谢产物及其人体药代动力学研究

    目的:建立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测定人血浆和尿液中的甲苯磺丁脲和代谢产物浓度的方法,并用于研究甲苯磺丁脲人体代谢过程.方法:固相萃取净化和富集样品,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人血清和尿中甲苯磺丁脲和代谢产物的浓度.色谱条件:色谱柱为Waters Spherisorb5 μm Phenyl色谱柱(4.6 mm×250 mm),流动相为甲醇-0.02mmol·L-1pH 3.3乙酸钠缓冲液(28:72),流速1ml·min-1,检测波长:230 nm.用该方法测定10名健康志愿者单次口服500mg甲苯磺丁脲后血清和尿液中药物及其代谢产物浓度,应用3p97计算其的药动学参数.结果:血浆甲苯磺丁脲线性范围为2~100μmol·L-1(r=0.999),回收率为105.1%~103.9%.尿液羧基甲苯磺丁脲、4-羟基甲苯磺丁脲和甲苯磺丁脲的线性范围为2~50μmol·L-1(r=0.999)、1~50 μmol·L-1(r=0.999)和1~50 μmol·L-1(r=0.999),回收率为98.8%~100.1%、95.4%~103.5%和97.7%~106.6%.各样品的日内、日间精密度均≤15%.健康志愿者单次口服500mg甲苯磺丁脲的AUC0-∞为2644.6±472.8 μmol·h-1·L-1,Tmax是1.4±0.6 h,Cmax是235.8±47.3 μmol·L-1,T1/2为6.9±2.1 h,MR0~24=277.5±125.6.结论:甲苯磺丁脲及其代谢产物的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灵敏、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甲苯磺丁脲的体内过程研究.甲苯磺丁脲代谢产物主要经尿液排出.

    作者:王睿;陈騉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7-硝基吲唑对兔异丙酚麻醉深度调节的研究

    目的:研究7-硝基吲唑(7-nitro indazolei,,7-NI)对兔异丙酚麻醉深度的调节作用.方法:20只日本大耳兔,雌雄不限,随机分为2组(n=10):对照组经腹腔注射2ml花生油;7-硝基吲唑组经腹腔注射50 mg·kg-1 7-硝基吲唑.20 min后经颈外静脉连接Graseby 3 500注射泵进行靶控输注(TCI),以咀嚼反射消失作为浅麻醉标志,测定达浅麻醉状态所需异丙酚TCI血药浓度、双频指数(BIS)值及心率变异指数(HRVI)值.对照组达浅麻醉状态后再次经腹腔注射50 mg·kg-17-硝基吲唑,观察BIS值、HRVI值变化.结果:50 mg·kg-17-硝基吲唑显著降低兔达浅麻醉状态时所需TCI浓度.对照组达浅麻醉状态后再次注射50 mg·kg-17-硝基吲唑麻醉深度表现加深趋势,但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7-硝基吲唑通过选择性抑制中枢nNOS活性增强异丙酚麻醉效能,提示中枢NO/cGMP信号转导途径在异丙酚全麻作用机制中发挥作用.异丙酚可能通过抑制中枢nNOS活性影响NO/cGMP信号转导系统.

    作者:赵大忠;陈建颜;黄绍农;郑永辉;张云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盐酸氟桂利嗪分散片和胶囊的生物等效性研究

    目的:研究盐酸氟桂利嗪分散片药代动力学及生物等效性.方法:20名健康受试者按体重指数进行分层随机交叉服用盐酸氟桂利嗪试验制剂和参比试剂20 mg,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盐酸氟桂利嗪的血药浓度.结果:口服20mg被试制剂与参比制剂后,盐酸氟桂利嗪AUC0-1分别为424.27±74.01和410.25±72.56μg·h-1·L-1;Cmax分别为67.02±14.89和67.45±15.68μg·L-1;Tmax分别为2.90±0.42和2.98±0.47h;t1/2ke分别为9.73±3.15和8.89±3.08 h.试验制剂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04.12±12.23)%.结论:盐酸氟桂利嗪分散片和胶囊具有生物等效性.

    作者:赵艳;刘振胜;李志平;赵美玲;齐方梅;王少华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氟伐他汀对心衰大鼠基质金属蛋白酶、转化生长因子及左室重构的影响

    目的:了解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心肌梗死大鼠左室重构及心衰发展过程中的改变,以及氟伐他汀的干预作用,探讨心梗后心衰的发生机制.方法:选用雄性SD大鼠67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心梗组和心梗他汀组,经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术建立心肌梗死后心衰模型,手术24h后心梗他汀组大鼠管饲氟伐他汀4 mg·kg-1·d-1,假手术组和心梗组大鼠管饲安慰剂.术后3 d、4周、8周检测大鼠非梗死区心肌MMP-2的含量(Western-b1ot法)、胶原、TGF-β1的改变(免疫组化法),压力传感器记录左室血流动力学改变.结果:术后各时点非梗死区心肌的MMP-2含量,心梗组及心梗他汀组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5),而心梗他汀组显著低于心梗组(P<0.05);术后各组各时点非梗死区心肌TGF-β1表达的变化趋势与MMP-2相同;与心梗组比较,心梗他汀组术后4周和8周的心功能明显改善,胶原容积分数(CVF)及Ⅰ/Ⅲ型胶原比值(Ratio of typeⅠ/Ⅲ)降低(P<0.05).结论:氟伐他汀通过减少非梗死区心肌MMP-2和TGF-β1的含量,而减轻心梗后非梗死区心肌胶原网络的破坏及反应性胶原的过度沉积,从而预防和逆转心室重构,改善心脏功能.

    作者:马静;王虹;哈黛文;徐江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重组副腺病毒介导的大鼠星状细胞激活相关蛋白基因转染对大鼠肝星状细胞表达间质胶原酶mRNA的影响

    目的:研究重组副腺病毒介导的大鼠星状细胞激活相关蛋白(stellate cell activation-associated Protein,STAP)基因转染对大鼠肝星状细胞表达间质胶原酶mRNA的影响.方法:构建并制备rAAV/rSTAP病毒载体.链霉蛋白酶、胶原酶原位灌注法分离纯化SD大鼠肝星状细胞,转染HSC,用半定量RT-PCR法研究对肝星状细胞表达间质胶原酶mRNA的影响.结果:rAAV/rSTAP转染可提高大鼠肝星状细胞表达间质胶原酶Mrna的水平.结论:间质胶原酶与肝纤维化形成密切相关,rAAV/rSTAP转染可提高大鼠肝星状细胞表达间质胶原酶mRNA的水平,提示rAAV/rSTAP上调大鼠肝星状细胞间质胶原酶mRNA的表达水平可能是其抗纤维化的机理之一.

    作者:李欣燕;许瑞安;王广基;谢海棠;赵小辰;陈淼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强力霉素治疗兔实验性骨关节炎的疗效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

    目的:研究强力霉素局部给药对骨关节炎软骨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通过关节内注射木瓜蛋白酶,建立家兔膝关节炎模型.每日关节穿刺给予2、4 mg强力霉素,共4周,观察指标包括软骨大体形态,软骨Mankin's评分,软骨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表达,关节液中NO含量和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软骨面粗糙,见大量裂隙,局部纤维覆盖,边缘骨赘多,Mankin's评分显著增高,MMP-13表达、NO含量和NOS活性均显著升高(P<0.01).给予2 mg强力霉素后,软骨面粗糙稍好转,裂隙数量减少,边缘骨赘小而少,Mankin's评分显著降低,MMP-13表达、NO含量和NOS活性均显著降低(P<0.01).给予4 mg强力霉素后,上述改变更加显著.结论:强力霉素关节腔内给药对家兔骨关节炎软骨退变起到明显缓解效果,且其作用有剂量相关性,作用机制与抑制NO产生、NOS活性和MMP-13表达有关.

    作者:商亮;陈廖斌;郑先念;汪鹏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溴泰君与阿霉素单用和联合应用在Beagle犬的毒代动力学研究

    目的:研究溴泰君(W198)在Beagle犬体内毒代动力学,为临床试验提供依据.方法:采用HPLC紫外或荧光检测方法测定Beagle犬静脉注射溴泰君、阿霉素以及溴泰君与阿霉素联合给药后生物样品中溴泰君和阿霉素的浓度.结果:Beagle犬静脉注射溴泰君15 mg·kg-1·d-1,第1次、第3次、第72次给药后的血清药物浓度-时间曲线下的面积(AUC0-24h)分别为6.15±0.66、26.55±9.43和33.63±2.31 mg·h-1·L-1.Beagle犬静脉注射阿霉素每次1.5 mg·kg-1,第1次和第3次给药后的血清药物AUC0-24h分别为0.70±0.21和1.19±0.19 mg·h-1·L-1.溴泰君与阿霉素联合给药时,溴泰君连续给药3次、阿霉素给药1次和溴泰君连续给药39次、阿霉素给药3次后溴泰君的血清药物AUC0-24h分别为25.52±6.04和42.60±4.14 mg·h-1·L-1;阿霉素的血清药物AUC0-24h分别为0.39±0.05和0.77±0.19 mg·h-1·L-1.结论:溴泰君和阿霉素连续多次给药后药物在动物体内均有明显蓄积作用.联合给药后溴泰君对阿霉素的消除似有促进作用,揭示溴泰君可以使阿霉素的系统暴露量减低,有利于降低阿霉素的毒性.

    作者:肖淑华;魏广力;陆榕;刘昌孝;王锋鹏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替米沙坦片血药浓度的HPLC测定方法及其在健康人体的药动学研究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人血浆中替米沙坦的药物浓度,并研究其在健康人体内的药动学.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色谱柱为Hypersil C18柱(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乙腈-磷酸盐缓冲液(45:55,pH5.8);流速为1.0ml·min-1;激发波长和发射波长分别为305nm和365 nm;进样量20μl;内标物为α-萘酚.结果:替米沙坦在2~1 024μg·L-1范围内线性良好(r=0.9999),回收率,日间、日内差均符合生物样品分析要求.10名健康受试者口服替米沙坦片80mg后的药动学结果表明,其体内过程符合二房室开放模型,主要药动学参数如下:Cmax为0.98±0.44mg·L-1;Tmax为0.83±0.45 h;T1/2α为1.67±1.26 h;T1/2β为26.00±14.43 h;T1/2kα为0.53±0.86h;AUC0-t为3.66±2.10 mg·h-1·L-1;AUC0~∞为3.98±2.40mg·h-1·L-1.结论:此方法便捷,准确,灵敏,适于替米沙坦血药浓度测定和药动学研究,本试验所得药动学参数可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贾琳静;温强;乔海灵;张启堂;张莉蓉;郭玉忠;郜娜;田鑫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小剂量茶碱对原始T淋巴细胞分化的影响

    目的:研究小剂量茶碱对原始T淋巴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分离新生儿脐血原始T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将茶碱(10 mg·L-1)加入植物血凝素(PHA,200 mg·L-1)刺激下的新生儿脐带血原始T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共培养3 d,流式细胞仪检测原始T淋巴细胞分化为Th1和Th2的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培养上清液中白介素-4(IL-4)、白介素-5(IL-5)和干扰素-γ(IFN-γ)浓度.结果:茶碱显著促进原始T淋巴细胞向Th1细胞分化(P<0.05),但对Th2细胞分化没有显著影响,Th1/Th2比例增加(P<0.05);茶碱可使IL-4和IL-5的生成量显著降低,IFN-γ的生成量显著增加(P<0.05).结论:茶碱可调节原始T淋巴细胞分化并可能由此而发挥其抗炎作用.

    作者:聂汉祥;郭卫;杨炯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蝙蝠葛碱在Beagle犬体内的药动学与其对心电图的影响

    目的:建立药动学-药效学结合模型分析蝙蝠葛碱在犬体内药动学与其对心电图影响之间的关系.方法:蝙蝠葛碱6mg·kg-1静脉注射后,8 h内定时取血,同时观察并记录心电图变化.采用反相高效液相-紫外法测定血浆中蝙蝠葛碱的浓度.应用3P97程序药动-药效参数估算程序对血药浓度和效应时间数据进行估算.结果:蝙蝠葛碱在犬体内动力学行为符合二房室开放模型,t1/2α=0.049±0.016 h;t1/2β=2.7±0.6 h.蝙蝠葛碱对HR的大抑制率为(26.4±6.1)%,对PR,QRS,和Q-Tc间期的大延长率分别为(33.7±10.0)%、(35.6±12.0)%和(25.5±9.4)%.效应滞后于血药浓度10~15min.药理效应与效应室浓度之间的关系符合sigmoid-Emax模型.结论:以上模型很好地描述了蝙蝠葛碱在犬体内的血药浓度与其对心电图的药理效应之间的关系.

    作者:师少军;顾世芬;陈汇;曾繁典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特异性p38蛋白激酶抑制剂SB203580对哮喘小鼠气道炎症和Th1/Th2类细胞因子变化的影响

    目的:探讨特异性p38蛋白激酶(p38MAPK)抑制剂SB203580对哮喘小鼠气道炎症和Th1/Th2类细胞因子(IFN-γ/IL-4)变化的影响.方法:BALB/c小鼠30只随机分成3组:正常对照组、哮喘模型组和SB203580干预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IL-4和IFN-γ含量,并观察BALF中炎症细胞和肺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哮喘模型组小鼠BALF中炎症细胞计数和IL-4水平升高而IFN-γ水平降低(P<0.01);与哮喘模型组比较,SB203580干预组小鼠BALF中炎症细胞计数和IL-4水平明显降低,IFN-γ水平明显上升(P<0.01),肺组织病理学改变显著减轻.结论:SB203580能抑制哮喘小鼠的气道炎症反应,纠正IFN-γ/IL-4平衡的失调.

    作者:黄翠萍;杨和平;张珍祥;郭衍坤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吴茱萸次碱对小鼠溃疡性肠炎的治疗作用

    目的:观察吴茱萸次碱治疗小鼠急性结肠炎的药效及对豚鼠肠道平滑肌运动的影响.方法:2,4-二硝基氯苯(DNCB)/乙醇灌肠制作小鼠急性结肠炎模型,经口给予吴茱萸次碱10、30、100mg·kg-1,观察吴茱萸次碱对小鼠腹泻,组织形态损伤,结肠组织PGE2含量、MPO活力以及对乙酰胆碱、组胺作用下豚鼠离体肠管收缩运动的影响.结果:DNCB诱发结肠炎后,小鼠出现腹泻、充血、溃疡、肠壁增厚等变化.经口给予吴茱萸次碱后,可以显著改善小鼠的腹泻、组织损伤,并且能够降低结肠组织中MPO活性和PGE2的含量,对乙酰胆碱及组胺作用下豚鼠离体肠管收缩亦表现出显著的对抗作用.结论:吴茱萸次碱可以抑制炎性浸润、渗出和组织增生,减轻结肠黏膜的病理损害和抑制肠道平滑肌运动,对实验性动物急性结肠炎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作者:刘保林;吴巍巍;靳长峰;王音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泰脂安对大鼠血脂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泰脂安对高脂模型大鼠的降脂作用,探讨泰脂安可能的降脂作用机制.方法:应用SD和SHR大鼠建立高脂血症模型,观察中药泰脂安对高脂大鼠的降脂作用.结果:口服泰脂安对正常饮食的SD大鼠的血清中血脂没有影响.口服泰脂安2周可以使食用高脂饮食的大鼠血清中的胆固醇的含量明显降低,还可以提高SD大鼠血清中的脂蛋白脂肪酶含量.结论:泰脂安对高脂模型大鼠有较好的降脂作用,其降脂作用机制可能与泰脂安升高血清中的脂蛋白脂肪酶含量有关.

    作者:邬楠;张金树;张跃飞;毛一卿;李清漪;阮元;林虎;高德禄;谭焕然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药动药效联合模型定量分析方法的研究现状

    药动药效联合模型在药理学研究中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介绍了近年来该领域定量计算方面的一些新概念和新进展,包括药动学和药效学模型、药动药效联合模型的四个属性、Sheiner效应室理论应用时应该注意的问题及药动药效联合模型的计算程序等.

    作者:黄晓晖;李俊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治疗慢性进展性肾病的研究进展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在慢性肾病的进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阻断RAS作用已成为慢性进展性肾病(CPRD)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以其副反应小、安全性高等特点受到广泛关注.近十年的研究表明ARB可以从多方面确实有效地延缓慢性肾病的进展,并为CPRD的临床治疗提供了循证医学证据.

    作者:吴冀宁;刘必成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临床试验的伦理审查:招募受试者

    招募合格的受试者在临床试验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而且可能是困难、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受试者招募的伦理审查主要包括招募的方式,受试人群的选择与激励补偿措施.招募方式必须考虑尊重隐私与自愿参加的原则,避免强迫和不正当影响.受试人群的选择必须考虑受益和负担公平分担和试验人群的代表性问题.对受试者参加试验的激励补偿必须考虑合理补偿与避免过度劝诱的问题.

    作者:汪秀琴;熊宁宁;刘沈林;李七一;蒋萌;刘芳;邹建东;薛钧;卜擎燕;高维敏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第64届国际药学大会概况

    第64届国际药学大会于2004年9月4日至9日在美国新奥尔良召开,87个国家和地区的1400名代表全程或分段出席会议,我国有47人参会.本人有幸首次参加规模浩大的国际药学盛会,这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大会涉及药学所有分支学科前沿知识的新进展,是世界各国药学科学研究动态的全面展示.由于专业的局限本文难以对会议内容作全面概括,现就大会关于国际药学科学研究概况通报如下.

    作者:钱伯初 刊期: 2004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