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高致病岛(High Pathogenility Island,HPI)的irp1基因在ETEC菌株中的分布状况。方法利用小肠结肠耶尔森菌HPI的irp1基因,设计合成引物,对ETEC菌株进行PCR(多聚酶链反应)检测。结果 94株ETEC菌中有10株呈现阳性。结论 HPI的irp1基因在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与ETEC(肠致病性大肠杆菌)之间存在着基因的水平转移,但其转移机制如何及转移过程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作者:王斌;叶冬青;吴爱军;王红;俞守义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将弓形虫14-3-3(Toxo14-3-3)信号转导蛋白基因亚克隆入表达载体pBK-CMV,用于寻找弓形虫新的诊断和候选疫苗分子以及寄生虫-宿主相互作用等研究。方法根据Toxo14-3-3核苷酸序列设计并合成一对引物,以弓形虫速殖子mRNA为模板,RT-PCR法扩增Toxo14-3-3 DNA片段,通过TA连接将其克隆入pGEM-T载体、经测序证实序列完全正确。再将该目的基因亚克隆入表达载体pBK-CMV中,转化大肠杆菌XL1-blue,提取质粒,经双酶切法和以该质粒为模板PCR法证实。结果 Toxo14-3-3信号蛋白基因ORF含798 bp,编码265个氨基酸。结论获得表达质粒pBK-CMV/Toxo14-3-3阳性重组体,为原核和真核基因表达奠定了基础。
作者:王维;汪学龙;沈继龙;蒋作君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nm23基因表达与肺癌转移及预后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82例肺癌组织中nm23基因的表达并结合肺癌的转移及预后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82例肺癌组织中有60例有nm23基因表达,其阳性表达率为72.3%。在有局部淋巴结或远处器官转移或邻近脏器侵犯的肺癌组织中,nm23基因表达率为20.0%,而在无局部淋巴结、远处器官转移或邻近脏器侵犯的肺癌组织中,其表达率为96.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术后生存时间>3年的肺癌组织中,nm23基因表达率为90.6%,而术后生存时间<3年的肺癌组织中,其表达率仅为57.8%,两组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P<0.01)。结论 nm23基因表达降低不仅与肺癌转移有关,而且与肺癌的不良预后有关,有转移的肺癌患者预后凶险,因此检测肺癌组织中nm23基因的表达水平可作为判断肺癌转移和预后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
作者:马冬春;疏元善;魏大中;范军;魏鲲鹏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摘要目的观察金丝桃苷对抗心肌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观察金丝桃苷对冠状动脉结扎造成的急性心肌梗塞大鼠的梗塞面积以及对损伤大鼠血清中CPK、LDH和血清游离脂肪酸水平的影响;对用心电图ECG(LⅡ)记录注射垂体后叶素的大鼠心电图T波升高的幅度变化值;以及对异丙肾上腺素所致的大鼠心肌缺血的影响。结果金丝桃苷(12.5、25 mg*kg-1*d-1×3,ip)降低冠状动脉结扎造成的急性心肌梗塞大鼠梗塞面积,抑制血清中CPK、LDH的升高和降低血清游离脂肪酸水平;对注射垂体后叶素的大鼠心电图T波升高有抑制作用;对异丙肾上腺素所致的大鼠心肌缺血模型动物可以抑制心肌组织中CPK释放,减少心肌组织中MDA生成和提高心肌组织中SOD的含量。结论实验结果表明金丝桃苷对心肌缺血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作者:李庆林;孟刚;陈志武;马传庚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研究高效表达葡激酶载体的构建及其体外表达与产物的纯化。方法用PCR方法扩增葡激酶cDNA,插入质粒pET-22b中构建成表达载体,转化入大肠杆菌BL21(DE3), 经IPTG诱导表达,表达产物用Q-Poros和S-Sepharose纯化。结果经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图谱分析和DNA序列测定证明所构建质粒为葡激酶重组质粒,体外表达产物经离子交换纯化后HPLC纯度达98%以上,SDS-PAGE和Western Blot实验证实该产物为葡激酶。结论成功构建了重组葡激酶表达载体,并经表达纯化获得高纯度葡激酶,为产业化和临床应用奠定了良好基础。
作者:智强;周青;任斌;朱年春;赵丽萍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癌基因c-erbB-2蛋白p185和抑癌基因蛋白p16在乳腺癌中表达的生物学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9例乳腺癌组织中p185和p16蛋白的表达状况。结果 p185 和p16阳性率分别为47%和34%。两者无相关性(P>0.05)。p16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无明显相关。淋巴结转移组的p185阳性率为64%,是无淋巴结转移者的两倍(32%)(P<0.05)。结论 p185过表达和p16失表达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中各自发挥独立的作用。p185是乳腺癌重要的肿瘤标志物。
作者:罗玉莲;吴强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研究GM-CSF诱导人脐血CD34+造血干细胞上CXCR3的表达。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实时定量逆转录PCR(RT-PCR)分析,及其配体γIP-10和Mig诱导的趋化和粘附作用分析。结果 CXCR3也表达在受GM-CSF刺激后的CD34+造血干细胞上,但它在新鲜分离的CD34+造血干细胞上不表达。应用实时定量逆转录PCR技术检测新鲜分离的CD34+造血干细胞有较低水平的CXCR3 mRNA表达,而GM-CSF能上调CXCR3的表达。用抗CXCR3单克隆抗体(mAb)能阻断γIP-10和Mig诱导的造血干细胞趋化作用,证实γIP-10和Mig是通过CXCR3而发挥作用的。γIP-10和Mig通过CXCR3不仅可诱导趋化作用而且还可诱导GM-CSF刺激后的CD34+造血干细胞粘附和聚集作用,而抗CXCR3 mAb能阻断γIP-10和Mig这些功能,但不能阻断SDF-1α的作用。γIP-10和Mig能提高整合素(CD49a和CD49b)的表达,这在GM-CSF刺激后CD34+造血干细胞的粘附作用中发挥重要作用。结论在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微环境中,CXCR3-γIP-10和-Mig受体配体复合物及GM-CSF对CD34+造血干细胞分化成淋巴干细胞和髓系干细胞以及后来的免疫/炎症细胞的生理和病理过程起特别重要作用。这些过程包括CD34+造血干细胞的迁移、再定位、分化和成熟。
作者:谭锦泉;黄保军;王红艳;王明军;郭克泰;秦卫兵;张学军;Per S.Skov;Lars K.Poulsen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细胞介素(IL-6)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55例肺癌患者和40例健康对照人血清中TNF-α和IL-6水平。结果肺癌患者TNF-α和IL-6活性水平均高于健康组(P<0.01),肺癌未手术患者(伴淋巴结转移)TNF-α和IL-6水平均高于术后复发者(P<0.05)。结论血清中TNF-α和IL-6活性水平可能与肺癌发生、发展有关。测定其水平可作为临床病情观察和监测疗效的辅助手段。
作者:孙昕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微创切口在胸心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随机选用的114例心胸外科微创切口手术(微创组)资料,并与同期完成的150例常规手术(对照组)相比较。结果两组在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缓解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主要并发症等方面差异有显著性(P<0.01),畸形愈合发生率两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微创切口进行心胸外科手术具有多方面的优势。
作者:何维来;周汝元;葛建军;陈孝银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观察部分脾栓塞(PSE)治疗小儿血液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经皮穿刺股动脉插管行部分脾栓塞治疗小儿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cITP)、先天性红细胞丙酮酸激酶缺陷症及脾功能亢进共13例,栓塞材料选用明胶海绵,栓塞范围在60%~80%之间。结果术后2周外周血象恢复,血小板升至正常。本组中cITP的有效率为80%。结论该方法既保存了脾脏的免疫功能,又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无严重并发症,是治疗部分小儿血液病的理想方法之一。
作者:王宁玲;刘芝璋;徐有和;张爱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气单胞菌基因种与表型生化反应关系。方法建立气单胞菌基因种鉴定方法;本实验采用被筛选的9种表型生化反应,鉴定45株气单胞菌基因种;采用MicroScan Gram Negative Panel 21微量液体稀释法报告气单胞菌基因种体外对各种抗生素的敏感性。根据NCCLs文件报告MIC、敏感、耐药。结果本地区气单胞菌基因种主要是HG1、HG4、HG9、HG12、HG13;未见HG2、HG3、HG5、HG6、HG7、HG8、HG10、HG11。结论气单胞菌基因种对头胞噻肟、头胞曲松、环丙沙星、替卡西林、复方新诺明敏感性为100%,对头孢噻吩耐药,对其它抗生素呈现不同程度的耐药。
作者:徐元宏;马筱玲;陈学民;王中新;李华;温和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改良同步换血疗法在新生儿疾病中的应用。方法采用肱动脉、桡动脉(股动脉)穿刺放血,头皮静脉(大隐静脉)穿刺输血的同步换血途径,替代脐静脉插管或静脉切开换血疗法。结果两组换血后血清胆红素明显下降(分别为45.3%和42.5%),肱动脉、桡动脉(股动脉)组术后贫血程度轻 (P<0.05),住院时间短(P<0.01),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改良同步换血疗法操作简便易掌握,疗效好,副作用少,有输血条件的基层医院均能开展此项技术,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闵红;张琼枝;王丹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ABO血型正反定型结果不符的原因和解决方法。方法 71例ABO血型正反定型不符者采用消除红细胞自凝、红细胞不规则抗体检查、A1抗原检测、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吸收放散试验、唾液血型物质的检测及密切结合临床,以正确进行ABO血型鉴定。结果红细胞因素造成的ABO正反定型不符1 4例,抗体因素造成的22例,红细胞和抗体混合因素造成的35例。结论 AB O血型鉴定出现正反定型不符时,应根据血清学试验并结合临床资料以正确鉴定ABO血型。
作者:张循善;何秀英;许连庆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慢性非甲~庚型肝炎临床与病理特征。方法采用多种血清及组织学方法,并与同期慢性乙型肝炎及慢性丙型肝炎作为对照。结果慢性非甲~庚型肝炎具有以下临床及病理特征:①青年男性发病居多,无输血及输血制品史,无季节性及家庭聚集性;②起病隐袭,无明显急性病程,肝病症状及体征少而轻;③血清ALT呈轻、中度升高,且反复波动;④肝组织炎症改变轻,退行性变明显,不同程度脂肪变性较为突出。结论该型肝炎可能系一种或一种以上新型肝炎病毒感染所致。
作者:何长伦;许家璋;乐美兆;隋云华;汪茂荣;苏长青;杨志国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了解合肥地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的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分布及耐药特点。方法应用纸片扩散法对合肥地区4家较大的综合性医院从临床标本中分离的254株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进行ESBL的确诊试验。结果 254株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共检出69株产ESBL菌株(27.2%) ,其中,血液感染ESBL检出率为54.5%(6/11)、烧伤科ESBL的检出率为48.6%(18/37)。亚胺硫霉素对产ESBL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敏感率分别为94.5%和80%。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头孢西丁对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和产ESBLs的肺炎克雷伯菌的敏感率在40%~70%之间,阿米卡星对产ESBL的大肠埃希菌的敏感率为69.2%。结论 ESBL在血液感染和烧伤科标本中的检出率较高。治疗产ESBL菌株引起的感染可首选亚胺硫霉素,其次,选含酶抑制剂的复方制剂和头霉素类。对产ESBL的大肠埃希菌也可选阿米卡星。
作者:王中新;蒋猛;徐元宏;方有兵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研究超声诊断在先天性输尿管狭窄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3例输尿管狭窄病例行B超检测,并与X线、手术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B超对输尿管梗阻定位率为93.9%,疾病诊断的符合率81.8%。结论 B超对先天性输尿管狭窄的诊断有较大的优越性和很好的临床价值。
作者:陈庆;姜凡;朱建元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自然流产夫妇细胞遗传学特点。方法用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法,进行染色体G带分析,并进一步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染色体畸变是自然流产的一个重要原因,且大Y是其重要方面。结论对不明原因的自然流产、死胎等异常孕产史夫妇进行染色体检查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研究结果提示对不明原因的先兆流产不要盲目保胎。
作者:刘晓颖;水玉云;练作宸;沈彤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桥本病的诊断与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自1988年1月~1998年12月收治的59例桥本病的诊断与治疗。结果 59例中有20例诊断为甲状腺其它疾病行手术治疗,误诊率33.3%(20/59)。手术治疗31例,术中行冷冻切片检查29例,误诊5例,误诊率为17.3%。术后病理均证实为桥本病,其中合并甲状腺癌2例,原发甲亢2例,恶性淋巴瘤1例。随访49例。非手术组22例中发生甲减3例;手术组27例中发生甲减8例,其中6例为双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结论桥本病的术中冷冻有一定误诊率,提高对本病的认识,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案使病人得到更合理的治疗。
作者:韦后清;王永征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与肝细胞癌发生的关系。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对淮南地区92例肝癌、117例肝硬化和100例肝癌切除的肝组织标本进行HCV-RNA检测,并以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对其中89例HCV-RNA阳性血清进行了HCV基因分型。结果肝癌组 HCV感染率29.3%,肝硬化组HCV感染率26.5%,肝组织标本组HCV感染率31.0%;各组均以HCV Ⅱ型为主(65.2%),HCV Ⅲ型次之(31.5%)。结论淮南地区肝癌的诱发与HCV感染密切相关,HCV Ⅱ型在本地区HCV相关性肝癌和肝硬化的发生中可能起主要作用。
作者:王克霞;王健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聚乳酸微夹板螺钉系统在口腔颌面部骨折内固定的方法和效果。方法通过临床检查、X片检查评价聚乳酸夹板、螺钉系统在治疗口腔颌面部骨折中的作用。结果骨折愈合正常,无不良反应。结论可吸收聚乳酸微夹板螺钉系统对口腔颌面部骨折内固定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史劲松;魏世成;郑谦;李逸松;程刚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有效术式。方法将1 996年9月~2000年10月采用改良翼点入路术式治疗重型颅脑损伤119例,与1993年1月~1996年8月施行传统颞肌瓣减压术治疗同类病人106例,在术后病死率、病残率等方面作对比研究。结果改良翼点入路降低了手术病死率(P<0.05)和病残率(P<0.01),尤其降低了小脑幕裂孔疝病人的病死率(P<0.01)。结论改良翼点入路是治疗以额颞叶底部损伤为主的重型颅脑损伤病人一种有效手术方式,尤其适用于小脑幕裂孔疝病人。
作者:黄录茂;杨秀伦;倪受松;雍成明;杨代明;宣家龙;徐兵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大肠息肉的内镜下表现与病理特征及其恶变的关系。方法对门诊患者大肠镜普查发现的361例大肠息肉的内镜及病理特征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息肉恶变42例42枚(10.5%)。息肉≤5 mm者无恶变,6~9 mm者恶变率0.9%,10~19 mm者恶变率11.8%,≥20 mm者恶变率38.5%;腺瘤性息肉恶变率9.7%,增生性息肉恶率4.5%,80 例炎性息肉有1例恶变。绒毛状腺瘤性息肉是息肉恶变的高危因素,恶变率(19/80)23.8%;恶变的息肉内镜下均表现为宽蒂或无蒂,表面充血或糜烂。结论息肉恶变与其大小、形态和组织病理类型相关,腺瘤性息肉体积越大,绒毛状结构越多,癌变机会越高;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亦有恶变;大肠息肉不论大小、性质应尽可能予以切除。
作者:吴正祥;吴红阳;张明黎;张开光;郑邦海;王巧民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观察静脉麻醉药氯胺酮和异丙酚对小儿眼内压的影响。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患儿27例,分为氯胺酮组和异丙酚组。肌注氯胺酮4~6 mg*kg-1和氟哌利多0.04~0.1 mg*kg-1基础麻醉后,氯胺酮组单次静注氯胺酮1 mg*kg-1,继之静滴0.04%氯胺酮,必要时间断追加氯胺酮;异丙酚组单次静注异丙酚1 mg*kg-1,继之静滴0.04%异丙酚,必要时间断追加异丙酚和氯胺酮。分别于基础麻醉后10 min、单次静注氯胺酮和异丙酚3 min及手术结束后测眼内压,并监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和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结果两组患儿基础麻醉后眼内压无差异,单次静注氯胺酮眼内压升高,单次静注异丙酚则眼内压下降(P<0.05);手术结束后,氯胺酮组眼内压下降,与异丙酚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基础麻醉后至手术结束,SBP、DBP、HR变化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静注氯胺酮后5 min内,SpO2其中1例<95%,余无下降,静注异丙酚后5 min内,SpO2下降与基础麻醉后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3例<95%。结论单纯静注氯胺酮可升高眼内压,静注异丙酚降低眼内压,两者复合应用可避免眼内压升高,但呼吸抑制作用增强。
作者:吴蓉蓉;戴秀萍;张家东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胸水细胞端粒酶活性对良、恶性胸腔积液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用改良的PCR-ELISA法检测37例恶性、32例良性胸水细胞端粒酶活性,并与胸水细胞学、癌胚抗原(CEA)诊断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37例恶性胸腔积液中有26例端粒酶活性阳性(26/37),阳性率为70.27%,高于良性胸腔积液中端粒酶活性表达(2/32,P<0.01);端粒酶活性检测诊断恶性胸水敏感性为70.27%,特异性为93.75%,与胸水细胞学诊断符合率为54.05%;其敏感性高于胸水CEA诊断结果(敏感性为51.35 %)。结论胸水细胞端粒酶活性检测作为细胞学检查的辅助手段能提高恶性胸水的诊断率,有助于良、恶性胸腔积液的鉴别诊断。
作者:徐晓玲;戴海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超声雾化表面麻醉应用于小儿支气管镜检术的可行性。方法 50例小儿气管异物,随机分为表麻组、静脉全麻醉组各25例,分别20 g*L-1利多卡因经超声波雾化仪雾化后吸入8~10 min,完成表面麻醉;γ-羟基丁酸钠80 mg*kg-1+氯胺酮1 mg*kg-1完成静脉复合麻醉。结果表麻组围术期并发症少,HR、MAP平稳,术毕SpO2>95%,清醒时间(70.1±15.3) min,静麻组并发症较多,围术期HR、MAP下降明显(P<0.05),术毕SpO2<95%(P<0.05),清醒时间(168.4±17.6) min (P<0.01)。结论超声雾化表面麻醉用于支气管镜检表麻完善,围术期MAP、HR稳定,并发症少,术毕低氧发生率低,清醒时间短,是该手术较好的一种麻醉选择。
作者:方卫平;吴蓉蓉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面颊部软组织缺损的佳修复方式。方法选择40例面颊部鳞癌患者,36例病灶切除后缺损分别选用胸大肌皮瓣、胸锁乳突肌皮瓣、硬腭粘骨膜瓣、前额皮瓣、颈阔肌皮瓣、上斜方肌皮瓣、游离皮片等方式进行修复,4例直接拉拢缝合。结果在40例病例中,仅2例瓣出现部分坏死,38例均获满意疗效。结论面颊部软组织缺损依据缺损类型选用不同方式进行修复,可以得到理想结果。
作者:张令达;陈铸石;颜雨春;后军;潘涛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自1998年12月~2000年11月间应用MaxFore TTS球囊导管对食道贲门癌术后吻合口狭窄72例共行118次扩张治疗,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 材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 72例均为1998年12月~2000年11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胃镜确诊的住院及门诊患者,其中男61例,女11例,年龄30~75岁,平均55.3岁。 本组均选择术后狭窄且无癌肿复发病例,其中食道癌术后45例,贲门癌术后15例,全胃切除术后12例。食道狭窄部位(距门齿长度):上段(18~24 cm)13例,中段(24~30 cm)32 例,下段(>30 cm)27例。狭窄程度按Stooler分级[1],Ⅰ级7例,Ⅱ级9例,Ⅲ级 44例,Ⅳ级12例。术后狭窄出现时间为:1~2月24例,3~12月37例,1年以上11例。1.2 仪器设备内镜采用日本奥林巴斯厂产的XQ230型电子胃镜,扩张器采用美国产MaxForc TTS球囊导管(可变直径1.2~1.5 cm)。1.3 操作方法术前准备及患者体位同胃镜检查。先进镜观察狭窄部位,确定无癌肿复发,并测量其距门齿长度,选择适当直径的气囊扩张器。经胃镜活检管道直视下直接放至狭窄部位,使气囊中心位于狭窄部位,用气筒持续充气,气囊膨胀,压力表显示囊内压为4~6个大气压为佳,持续压迫5 min后放气,抽出气囊。后经胃镜观察扩张后狭窄部及残胃情况,退镜。术后禁食2 h,然后进半流质及软食。
作者:周道胜;程芃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近年来很多地区剖宫产率有所上升。如何预防剖宫产术中及术后出血是很多产科临床医师所面临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采用术中口服米索(片剂,每片200 μg)的方法,观察对胎盘剥离时间及产后出血的影响。现将结果分析报道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病例选择选择1998年6月~199 9年6月在我院住院因各种原因剖宫产分娩的产妇共12 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产妇的平均年龄、孕周、胎产次、新生儿体重、术前产程处理方法、妊娠合并症及手术时间等条件基本相同。术前常规检查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均无明显异常。两组产妇剖宫产指征见表1。
作者:张曦;佛玮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我院自1983年以来,采用卡介苗(BCG)防治膀胱癌取得了良好疗效,但也出现了一些并发症,并发症与BCG剂量、疗程等有关。在此仅着重讨论由于膀胱灌注操作不当所致的并发症。而笔者采用自行设计的膀胱灌注法后,未再出现严重并发症,且操作简便。1 病例资料 采用BCG膀胱内灌注防治膀胱癌共139例,分BCG组(104例)和BCG+IL-2组(35例)。男126例,女13例。年龄29~79岁,平均55.3岁。G1 43例,G2 78例,G3 18例。T1(含Tis、 Ta)121例,T2 12例,T3 6例。
作者:蒋云仙;施浩强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测量60Co治疗机射野输出因子(Sc),总散射较正因子(Scp)以及各射野的吸收剂量,为临床使用、质量保证和控制提供依据。方法在60Co机上,用指形电离室、模体分别测量Sc、Scp随各射野的变化情况。结果各野吸收剂量测量与计算值相对误差小于1.0%,矩形射野的交换效应对Sc的影响可以忽略。而对Scp有一定的误差其值小于1.0%。结论在计算处方剂量时不可忽略模体散射的影响。
作者:洪浩;任克杰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研究老年人群的健康状况及其日常生活功能的受损情况,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及其作用大小,为当前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样调查安徽省部分城市和农村的老年人口的患病情况及其日常生活功能,应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老人日常生活功能(ADL)受损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年龄、婚姻状况、患病数量和吸烟习惯等是老人ADL损害的主要危险因素,而锻炼身体、月均收入和一般健康保健知识是ADL损害的保护因素。此外,不同的患病种类对老人的ADL功能影响差异较大。结论目前老年人的ADL功能受损情况较为严重,影响因素很多,寻找有效的、切实可行的干预措施以提高老年人的健康生命质量。
作者:吕桦;李盛;倪宗瓒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病理性瘢痕瘙痒的原因及方便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90例瘢痕组织中P物质及肥大细胞的表达,并分析其和临床瘙痒的关系。临床上选择10例病理性瘢痕瘙痒患者,应用0.125%辣椒素霜剂局部治疗,3次/日,疗程1个月,并以安慰剂Vit.E霜剂作为自身用药对照组。结果病理性瘢痕组织表皮层有P物质阳性染色,且P物质染色强度、肥大细胞数明显高于非增生性瘢痕及正常皮肤组织(P<0.01)。以P物质染色等级分组,各组肥大细胞数差异有显著 (P<0.01)。瘙痒等级计分与P物质成正相关(rs=0.6018, P<0.01),以瘙痒等级计分分组,各组上网状真皮层肥大细胞数差异有显著性(P<0.01)。10 min VAS值、1个月后瘙痒等级计分、P物质染色、上网状真皮层中肥大细胞数,辣椒素组均明显低于安慰剂组( P<0.01)。下网状真皮层肥大细胞数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病理性瘢痕瘙痒与表皮中P物质、上网状真皮层中的肥大细胞有关,其可能的机制是P物质直接刺激表皮中的初级传入游离神经末梢(nociceptor),引起上网状真皮层的肥大细胞浸润及活化。辣椒素具有独特药理作用,可作为病理性瘢痕瘙痒的有效、简便的治疗药物,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作者:武建潮;宁金龙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构建人p16基因第二外显子cDNA克隆,制备其cDNA探针,建立p16基因第二外显子PCR-Southern Blot分析方法。研究原发性肝细胞癌(HCC)p16基因第一、二外显子、p15基因第二外显子纯合性缺失,p53基因第七外显子纯合性缺失、点突变以及HBV 前C区、S区、X区在HCC中整合情况。方法用RT-PCR获得p16基因第二外显子cDNA,将其插入质粒pGEM-T中,构建为重组质粒pGEM-pl6。经蓝白选择、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图谱分析、DNA序列分析筛选获得重组质粒的阳性克隆,插入片段经限制性内切酶酶切、纯化后,用随机引物法标记地高辛,以此为探针,用Southern Blot方法分析p16第二外显子PCR产物。应用PCR、PCR-SSCP和PCR-RFLP等方法,对临床38例HCC手术后标本中的p16基因第一、二外显子、p15基因第二外显子、p53基因第七外显子纯合性缺失和点突变进行分析。应用PCR和3' 末端碱基特异性PCR分析肝细胞癌基因组HBV前C区野生型和突变型、PCR分析S区和X区整合的情况。同时检测了血清中HBV 前C区的阳性率。结果重组质粒的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图谱分析表明其酶切位点与原设计相符,插入片段大小为307bp,与引物区间大小一致;地高辛标记探针可与p16 PCR产物杂交。发现在这38例HCC患者中,p16基因第二外显子的缺失率为34.2%,p16基因第一外显子和p15基因第二外显子未发现缺失;未发现p53基因第七外显子纯合性缺失,但4例存在p53基因249密码子点突变,且均为杂合型突变,突变率为10.53%。HBV前C区野生型阳性率为42.1%, 其中10例伴有突变型阳性(26.3%)。HBV X区阳性率为44.7%,HBV S区阳性率为50%。患者血清中,HBV 前C区野生型阳性率为15.8%, 突变型阳性率为18.4%。结论所获重组质粒为pGEM-pl6设计构建,并成功地获得p16第二外显子的cDNA探针和建立了p16 Southern Blot分析方法。所获结果提示在肝细胞癌中p16基因第二外显子的纯合性缺失是p16基因失活的一个重要方式,而纯合性缺失不是p15基因在肝细胞癌中的失活方式,但并不排除存在其它失活方式。p53基因第七外显子的杂合性突变提示有肿瘤遗传倾向。未发现纯合性点突变提示在肝细胞癌发生机制中p53基因第七外显子的点突变并不占据主导地位。HBV DNA 在原发性肝细胞癌基因组中可能存在整合,并在HCC发生过程中起一定作用。
作者:刘虎;汪渊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乡镇合作医疗试点效果,为其他即将实施合作医疗的乡镇提供依据。方法利用纵-横比较的方法对落儿岭镇合作医疗试点1年的效果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主要成效表现在:提高了住院服务利用率,缩小了门诊、住院服务需要与利用的差距,提高了就医的可及性;改变了病人就医机构分布,有利于群众合理利用医疗服务;合作医疗有利于提高村卫生室资源的效率,对稳定村级卫生队伍有积极作用;合作医疗对控制医疗费用上涨,减轻农民医疗费用负担有积极的作用;提高了广大农民群众健康投资的积极性。但由于受当地社会政治环境,特别是认识方面的影响,合作医疗在试点工作中尚存一些问题:合作医疗对乡镇卫生院生存与发展的正效应作用在试点中尚未显现;门诊服务利用有待提高;合作医疗的实施尚未从根本上改变不良的处方行为;农民参加率、资金到位率亟待提高;合作医疗在农村的宣传工作尚不深入。结论总结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的成效与问题,我们认识到合作医疗要持续发展必须做到:进一步做好宣传动员工作,增强群众对合作医疗的认识,提高参加率和资金到位率;强化政府在合作医疗实施中的正向行为和管理职能,加强对合作医疗实施的领导与管理;认真落实乡村一体化管理的具体任务,为合作医疗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完善合作医疗管理制度,建立卫生服务的效率与效益、医疗服务与预防保健协调发展的良性机制和有效的监督机制;进一步加强预防保健工作,转变服务模式,努力开展全科医学服务,为农村居民提供一个高质量的卫生服务模式
作者:汤质如;胡志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探讨雷公藤T4单体(简称T4)、细胞因子对人成纤维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从而为青光眼滤过手术成功率的提高及与瘢痕形成有关的眼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和有效措施。方法人成纤维细胞常规传代培养,分别加入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T4、干扰素(interferon alpha-2b,IFNα-2b)、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进行药物实验,并用四唑蓝(MTT)比色法检测。结果 T4、5-Fu对人成纤维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IFNα-2b、IL-2对人成纤维细胞增殖有促进作用; T4与IL-2联合应用对人成纤维细胞增殖无影响,T+4 IFNα-2b对成纤维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结论雷公藤T4单体可能是青光眼滤过术后抗瘢痕形成的有效药物。T4与IFNα-2b联合应用可能是青光眼滤过术后抗瘢痕形成的有效方法。
作者:郑志;陈逖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研究大肠癌患者血清p53-Ab与p53基因突变及蛋白表达之间关系,以探讨p53基因在大肠癌发生与早期诊断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运用ELISA法检测34例大肠癌及10例健康对照组血清p53-Ab,同时运用PCR-SSCP与IHC法分析p53基因第5~8外显子突变及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34例大肠癌中,p53-Ab阳性率为17.6%(6/34),正常对照组均为阴性。大肠癌组织中p53基因第5~8外显子突变及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2.9%(18/34)和55.9%(19/34),正常粘膜未见p53蛋白表达。12例癌组织中有p53基因突变的患者其粪便中基因突变阳性率为41.6%(5/12)。p53蛋白表达与基因突变呈正相关(rs=0.349,P<0.05), p53-Ab存在与p53 基因突变及蛋白表达均无关(P>0.05)。p53基因突变、蛋白表达及p53-Ab存在与腺癌组织分化、淋巴结转移及其它临床病理因素均无关(P>0.05)。结论 p53基因突变是参与和影响p53蛋白表达和生物学功能的主要因素。p53基因突变或蛋白表达可诱导p53-Ab产生,但不是其产生的唯一决定因素。ELISA法检测血清p53-Ab对于诊断大肠癌具有100%特异性,血清p53-Ab 的检测可成为一种新的肿瘤标记物用于大肠癌的诊断及高危人群的筛检普查。
作者:欧玉荣;张洪福;孟刚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了解多药耐药相关类蛋白P-gp、GST-π、TOPOIIα和突变型p53蛋白在乳腺癌化疗耐药机制中的作用及相互间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对91例未经抗肿瘤治疗的原发性乳腺癌和18例术后经化疗复治的乳腺癌组织中检测 P-gp、GST-π、TOPOⅡα、p53蛋白表达。结果 P-gp在原发性乳腺癌中阳性率为40%,术后经化疗复治的乳腺癌中阳性率为61%。两组P-gp阳性率和表达强度有显著性差异(P=0.025)。GST-π在原发性乳腺癌中阳性率为75%,癌旁正常和增生乳腺小叶相应地有程度不等的阳性表达。术后经化疗复治的乳腺癌中阳性率为83%,与原发性癌相比有增高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GST-π和P-gp在乳腺癌组织共同表达且呈正相关(P=0.028)。TOPOⅡα在原发性乳腺癌中阳性率为42%,其中浸润性导管癌组阳性率为48%,而分化好的癌及导管内癌伴早浸的表达水平明显低(P=0.027)。癌组织级别越高,TOPOⅡα表达水平也越高(P<0.001),TOPOⅡα表达与肿瘤大小、临床分期有关(P值分别为0.040和0.022)。术后经化疗复治的乳腺癌中阳性率为17%,与原发性癌相比显著降低(P=0.045)。 P-gp、GST-π与TOPOⅡα表达均无相关性(P>0.05)。突变型p53蛋白在原发性乳腺癌中阳性率为42%,与组织学分级有关(P=0.05)。术后经化疗复治的乳腺癌中阳性率50%。两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p53蛋白表达与P-gp、TOPOⅡα无相关性(P>0.05)。p53蛋白表达与GST-π呈负相关(P=0.047)。结论 P-gp、GST-π、TOPOⅡα均参与其化疗耐药性形成。化疗后复治的乳腺癌比初治的原发性癌具有更普遍的耐药性。TOPOⅡα表达与乳腺癌的生物学特性相关,可作为反映肿瘤增殖和恶性度的指标。
作者:吕正梅;王保太 刊期: 2001年第01期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Rheumatic Heart Disease,RHD)是我国常见的心血管系统疾病之一,其中约有50%的病人有风湿热史,发病年龄大多数在4~25岁。风湿热发展至临床心脏瓣膜病变短只需2年,大多数患者均在5年左右出现症状,严重狭窄的瓣膜病变多需10年以上。风湿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多数认为与A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其病理改变及发展过程大多分为三期:在发病早期主要表现为结缔组织基质的粘液样变性,及胶原纤维的变性坏死(变质渗出期);其后发展至具有特征性改变的由纤维素样变性物质、纤维母细胞、风湿细胞以及少量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组成的风湿小体(增殖期);后由风湿小体变成瘢痕(纤维化期),形成临床上可见的瓣叶增厚、粘连、钙化、瓣下腱索融合、挛缩的心脏瓣膜的基本病理改变。 心脏瓣膜疾病的外科治疗早可追溯到1914年Tuffier等开始进行的主动脉瓣膜切开术,1925年Souttar、Bailey、Brock等便在临床开展经房的二尖瓣分离术。因为此手术的适应证和疗效有限,迫使人们设法对瓣膜进行直接修补和替换。1960年Starr终于成功地进行了首例二尖瓣原位的人工球形机械瓣膜替换手术,开创了瓣膜外科的新纪元。
作者:周久华 刊期: 2001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