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国医论坛杂志

国医论坛杂志

省级期刊

  • 主管单位:河南省中医管理局
  • 主办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 国际刊号:1002-1078
  • 国内刊号:41-1110/R
  • 影响因子:0.36
  • 创刊:1986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河南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163.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万方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 已连续5届荣获河南省自然科学优秀期刊奖
  • 中医学
国医论坛杂志   2001年3期文献
  • 蒲兰五苓散加减治疗慢性肾炎36例

    1临床资料本组36例为1993年以来用自拟蒲兰五苓散加减治疗的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其中男24例,女12例;年龄10岁~60岁,平均35岁;病程1年~8年,平均4.5年.根据1985年第二届全国肾脏病学术会议修订临床分型意见,分为普通型20例,肾病型10例,高血压型6例.

    作者:张西相;徐淑凤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克栓散内服配合艾灸治疗下肢深部静脉血栓形成46例

    下肢深部静脉血栓形成为临床常见的一种深部静脉阻塞性疾患.本病多由湿热流注于血脉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瘀阻脉络而形成.2年来,我们运用自制克栓散内服,同时配合艾灸治疗,收到满意疗效,兹报道如下.

    作者:崔书克;陈登朝;刘成藏;张霞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推拿疗法治疗小儿疳积20例

    1临床资料本组20例中,男12例,女8例;年龄小8个月,大3岁;积滞伤脾型15例,气血两亏型5例.

    作者:唐垂霞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26例中风病无效原因分析

    中风一病,发病急骤,复杂多变,预后险恶,被列为内科四大证(风、劳、臌、膈)之首.历代医家靡不重视,对其探究总结出很多经验,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无效病例教训总结较少,现就我院1996年~1999年住院治疗无效的26例中风患者总结如下.

    作者:王德润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文金散治疗胆囊息肉28例

    1临床资料本组28例全部为门诊病人.其中男16例,女12例;年龄17岁~68岁.本组病例均经B超检查确定为胆囊息肉,其中合并胆囊炎者11例,合并胆囊结石者6例,合并胆囊多发息肉者7例.治疗前均有右侧胁下疼痛,食欲不振等症状.

    作者:王其政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从毒论治银屑病60例临床观察

    银屑病是以红斑、鳞屑性皮损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顽固性皮肤病.我们于1994年5月~1999年10月从毒论治本病60例,疗效满意,并与西药治疗的54例作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作者:孙修合;秦元业;陈富医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香砂枳术汤加味促进肛肠术后排便80例疗效观察

    排便困难为肛肠科术后病人常见并发症.笔者自1996年~1999年,运用香砂枳术汤加味治疗肛肠术后排便困难病人80例,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现小结如下.

    作者:尹玉锑;辛学知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蝼蛄粉内服治截瘫后尿潴留7例

    笔者从《江苏中医》1997年第7期翟锦芳报道《蝼蛄治疗产后尿潴留36例》文章中得到启发,于1998年起尝试用蝼蛄粉治疗截瘫后尿潴留7例,均获得成功,现介绍如下.

    作者:姜国军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CSEA-1659型多功能整体治疗仪治疗颈性眩晕症88例

    1临床资料176例均依据临床症状、X光片及CT检查确诊.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88例.治疗组88例中,男50例,女38例;年龄26岁~35岁者8例,35岁以上~45岁者28例,45岁以上~55岁者44例,55岁以上者8例;病程短者2个月,长者2年;单纯眩晕症38例,伴有右肩及右上肢症状者22例,左肩及左上肢症状者28例.对照组在年龄、病程、病位等方面与治疗组相比,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作者:朱立正;王晓伟;郭建韬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自拟舒平更年汤治疗更年期综合征93例

    1临床资料本组93例中,年龄45岁~55岁,平均51岁;中医辨证肝肾阴虚型82例,脾肾阳虚型11例.

    作者:陈淑萍;杨利敏;冯静克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针刺人中穴合推拿治疗脊柱小关节紊乱症80例

    1临床资料本组80例为1997年~1999年收治的患者,其中男55例,女25例;年龄小15岁,大60岁,平均32.5岁;病程短1天,长7天.所有病例均经X线诊断排除骨病,均无明显外伤史.

    作者:贾仰春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辨证治疗胆系感染及胆石症56例临床观察

    1临床资料本组56例为1996年以来所治病人,其中男26例,女30例;年龄26岁~72岁,平均42岁;病程短8天,长20年.全部病例均根据其临床表现并经B型超声探查而确诊为胆囊炎、胆石症,其中急性胆囊炎10例,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46例.伴见胆石症者34例.

    作者:李秀年;王杰方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智能电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迟发性运动障碍28例

    迟发性运动障碍(TD)是由于长期、大量服用抗精神药物引起的一种锥体外系副反应,以面部或肢体不自主的、有节律的刻板式运动为特点,睡眠时可消失,情绪紧张、激动时加重.笔者采用电针加穴位注射治疗该病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作者:阚瑞云;马玉红;林源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治糜灵糊治疗子宫颈糜烂112例

    1临床资料本组112例为1995年1月~2000年11月所治病例.年龄20岁~25岁者12例,25岁以上~35岁者59例,35岁以上~45岁者38例,45岁以上者3例;已婚105例,未婚7例.据自述症状分为3型.轻型:多无症状或自觉症状较轻,52例;中型:白带量多,色浊质厚,夹有血丝,49例;重型:白带量多,赤白相兼或有腥臭味,阴部瘙痒甚至灼痛,伴见腰骶部酸痛,小腹隐痛,体倦乏力,11例.

    作者:马巧娥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从气论治女性尿道综合征50例

    尿道综合征多见于女性,现代医学尚无特效疗法.近年来笔者从气论治本病50例,取得了一定疗效,兹报道如下.

    作者:贠清亮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辨证敷脐治疗小儿腹泻85例

    小儿腹泻为儿科常见病之一,多见于夏秋季节,西医常采用抗菌和液体疗法,效果均不甚理想,且易导致肠道菌群失调.我们自1997年~2000年,采用中药敷脐治疗该病85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朱金荣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三黄含漱液治疗癌症化疗后口腔溃疡18例

    自1994年以来,我院采用三黄含漱液治疗癌症化疗后继发口腔溃疡18例,收到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禚洪云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26例

    1一般资料1998年10月~2000年2月,我院共收治50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患者,均符合1989年济南会议制定的HIE临床诊断依据和分度标准[1].分为治疗组26例和对照组24例.治疗组26例中,男19例,女7例;入院日龄《24h者23例,24h~72h者3例;出生1min阿氏(Apgar)评分0分~3分者21例,4分~6分者5例;5min阿氏评分≤3分者7例,4分~6分者19例.对照组24例中,男15例,女9例;入院日龄《24h者19例,24h~72h者5例;出生1min阿氏评分0分~3分者17例,4分~6分者7例;5min阿氏评分≤3分者8例,4分~6分者16例.两组的窒息程度、出生体重、胎龄等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作者:朱凤兰;樊纪民;王波;高瑞琴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性脑病20例临床观察

    肝性脑病是严重肝病引起的以意识行为异常和昏迷为主的中枢神经功能失调.主要由于肝功能衰竭时,毒性代谢产物(如血氨)无法清除,经血液循环进入脑部而引起.上消化道大出血、感染、利尿、大量摄食蛋白质食物、大量放腹水、手术等是诱发本病的常见原因.早期表现精神欣快或烦躁、白天倦睡、夜间失眠,进而精神失常,扑翼样震颤及锥体束征,严重者则昏睡、昏迷.由于本病以不同程度的昏迷为特点,口服药物治疗难度极大.我们尝试用中药静脉点滴、灌肠、敷脐、针灸四联疗法介入西医的综合疗法中,提高了本病的救治成功率,现报告如下.

    作者:颜玲;刘培民;张严周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减食性闭经76例

    笔者自1997年~2000年,应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因减肥而节食所致闭经病人76例,获得满意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刘洪波;焦光海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顽固性心绞痛48例

    我院自1993年1月~1999年12月,共收治冠心病患者326例.其中顽固性心绞痛48例,经中西医综合治疗,结果能缩短治疗周期,提高疗效,减少复发率,现报道如下.

    作者:书玉萍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急性肾炎42例

    1 临床资料全部病例均为我科门诊及住院患者,共82例,均符合1993年《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分型与治疗及诊断标准专题座谈会纪要》中急性肾炎的诊断标准.治疗组42例中,男31例,女11例;年龄3岁~13岁,平均7.5岁;病程3周~11个月,平均8.6个月.对照组40例中,男28例,女12例;年龄4.5岁~12岁,平均6.2岁;病程2周~10.5个月,平均7.2个月.两组临床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作者:赵希云;魏玉娇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重症腹泻88例

    1997年7月~2000年6月,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小儿重症腹泻88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马便会;赵书瑜;庞金敏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用升华法鉴别天南星

    天南星、半夏、白附子均为天南星科不同属植物的块茎.三者个头相似,从外形上不易区分,制成饮片后更难分辨.笔者根据天南星中含有安息香酸具有升华的特点,利用微量升华法可从三者中区分出天南星,反应明显,操作方便.

    作者:李绍东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天麻乌头酒制备工艺介绍

    自1996年以来,我们用自制天麻乌头酒治疗风湿痹证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将药酒制备工艺介绍如下.

    作者:杜友明;张震;孙连哲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瓜子金的生药学研究

    瓜子金又名瓜子草、来麻回,早见载于《植物名实图考》,名金锁匙、地藤草,为远志科植物瓜子金的带根全草,具有祛痰止咳、活血化瘀、解毒消肿等作用.民间常用于治疗咳嗽、咽喉痛、牙痛、无名疖肿等,近年来用于治疗肺结核、食道癌等疾病也取得了良好的疗效.鉴于本品疗效确切,我们对其原植物形态、药材性状、显微特征、理化反应等作了系统的鉴别研究,现介绍如下.

    作者:郝海鸥;杨转云;王灿岭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五脏功能系统略图

    观其中医基础理论教材,或是历代医家有关中医基础理论的专著,或是有关中医基础理论的论文,有五行的生克制化图示,也有经络系统图示,有手足阴阳经脉走向交接规律示意图,又有十二经脉流注次序表,但未曾见到五脏功能之间的关系以图而概之者.

    作者:刘丹卓;赵新广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中医药抗衰老实验研究进展

    衰老(Senility)通常与老化(Aging)并提,是老年期变化的简称.老化或衰老是任何生命过程的必然规律,不能抗拒,但是能够延缓.随着国际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快,探讨衰老机理及抗衰老研究已成为医学领域中的热门课题之一.现将中医药拮抗衰老机理综述如下.

    作者:黎鹏程;周小军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经方合用验案举隅

    1当归芍药散合桃仁承气汤治腹痛所致不孕黄某,女,23岁,1989年10月22日就诊.主诉:腹痛2个月余,婚后半年未孕,多方求治无效.刻诊:症见脐周围及少腹胀痛、喜按,大便秘结,纳差,头晕,带下量多、色黄,舌质淡,苔薄黄,脉弦数.妇科检查诊为慢性附件炎.证属肝脾不和,气血郁滞.遂投当归芍药散合桃仁承气汤治之:当归15g,白芍15g,川芎10g,白茯苓20g,泽泻15g,漂白术12g,桂枝10g,光桃仁15g,炙甘草6g,生大黄10g(后下),芒硝10g(冲服).日1剂,水煎服.服药5剂后大便通,腹痛随之减轻,余症明显好转,又守方续服5剂以巩固疗效.2个月后随访,诸症皆除,已怀孕.

    作者:陈建军;高金保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麻杏甘石汤加味治疗急慢性支气管炎78例

    1临床资料近年来共治疗我院门诊急诊患者109例,诊断标准符合《实用内科学》中急慢性支气管炎的诊断,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78例中,男47例,女31例;年龄小3岁,大65岁,平均35岁;病程1天~7天32例,7天以上46例;急性支气管炎者33例,慢支急性发作者45例.对照组31例中,男17例,女14例,年龄、病程及病情轻重程度与治疗组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作者:王晶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浅探《伤寒论》养阴十法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主要论述了寒为阴邪,易伤阳气,治疗以温阳法占主导地位.但寒邪化热亦可耗损阴液,故治疗又当滋养阴液.温阳与养阴,各有所宜,不可偏废.兹将《伤寒论》之养阴措施归纳为十法浅探如下.

    作者:李素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陈亦人教授医话(连载)

    二十六、三泻心因机需究摒玄谈正虚邪实半夏、生姜、甘草三泻心汤,为《伤寒论》治疗痞证而设,千百年来一直广泛用于临床,疗效昭彰,成为千古名方.然就其有关问题,引起了古今医家的争议,对深入探讨仲景学术思想、指导临床实践极为不利,故亟当深究,以辨明是非.

    作者:张喜奎;王旭丽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经络实质新探--免疫调节网络假说

    通过对现代免疫解剖学、生理学与祖国医学针灸经络学说比较研究,分析推测认为,经络实质是免疫细胞、免疫分子循行通路,是免疫系统信息调节传输渠道,是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针灸即是以无毒、无感染力的毫针刺激调控免疫系统并进而恢复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整体协调平衡的治疗方法.针灸可能是通过有丝分裂原途径激活免疫的,细胞因子则是针灸效应的中介物质.

    作者:周东浩;周明爱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加味四君子汤对实验性脾虚证大鼠回肠电-机械活动变化的影响

    采用双银球电极-应变片记录了实验性脾虚证大鼠回肠始段的电-机械活动,发现脾虚组慢波(P<0.05)和运动平均频率(P<0.025)增高,快波明显增多,幅度略有增强.自然恢复组慢波、运动频率及振幅与脾虚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10).加味四君子汤治疗组较脾虚组运动振幅显著下降(P<0.05),快波显著减少.结果提示,加味四君子汤对实验性脾虚证大鼠回肠始段活动功能亢进有一定的调理作用.

    作者:郭华;曲瑞瑶;孟旸;王伟;曲柏林;曾文红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远昭老中医治疗杂病经验举隅

    远昭老中医系内科副主任医师,生于世医之家,幼承家学,业医50余载,擅长治疗中医内、妇科杂证,医术精湛,学验俱丰.现择其验案4则,介绍于下.

    作者:远中熙;秦泳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通腑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探析

    急性缺血性中风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等特点.目前,中风病是人类第二大致死原因,而急性缺血性中风占中风病人总数的75%,因此,对急性缺血中风治疗方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近10年来,通腑法作为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重要治法之一,已被临床广泛应用,并取得了可喜疗效.本文就这方面的研究略作如下分析探讨.

    作者:高祖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病因及分型论治探讨

    1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病因探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简称DR)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本病的特征为:有糖尿病史,视力减退,眼底有渗出,微血管瘤增殖,视网膜或玻璃体出血病变等.属祖国医学视瞻昏渺、云雾移睛、血灌瞳神、暴盲等范畴.现代医学研究表明,DR是糖尿病为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是一种具有特异性改变的眼底病变,其发生发展与多种因素有关,除与高血糖、多元醇-肌醇代谢异常、血液动力学障碍、凝血机制异常等有关之外,还与多种生长因子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表皮细胞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肿瘤坏死因子等密切相关.早期主要病理改变为毛细血管周细胞丧失、微血管瘤增殖、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进一步导致血-视网膜屏障破坏,毛细血管闭塞,动静脉改变,乃至新生血管形成及纤维增殖.

    作者:刘文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癔病性抽搐发作的治疗与护理

    1临床资料本组患者48例,其中男12例,女36例.年龄19岁~67岁,平均38岁.临床表现为发作时突然倒地,全身僵直,角弓反张,有时四肢呈不规则抖动,呼吸急促,呼之不应,烦躁,表情痛苦,双目噙泪,每次发作可持续10min~2h,病情随周围人的暗示而变化;发作结束后昏睡,或双目紧闭,若强行撑开眼睛,可见眼球上吊或左右转动.发作时无咬伤唇舌、跌伤、大小便失禁等.

    作者:谢秋晓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胃脘痛辨证施护体会

    1996年以来,我们采用情志护理、饮食护理、穴位贴敷和兜肚护理等方法对寒邪犯胃和脾胃虚寒型胃脘痛作了临床观察,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小结如下.

    作者:张芳;王会丽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疱疹净散治疗带状疱疹有奇效

    1药物组成雄黄、青黛、黄柏、生大黄、冰片,配伍比例为1:1:1:1:0.2.2制用方法上药共为极细粉末,加香油适量调成稠糊状,用时取适量涂于患处,每日换药2次.

    作者:陈玉贵;张凤玲 刊期: 2001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