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玉萍
1药物组成雄黄、青黛、黄柏、生大黄、冰片,配伍比例为1:1:1:1:0.2.2制用方法上药共为极细粉末,加香油适量调成稠糊状,用时取适量涂于患处,每日换药2次.
作者:陈玉贵;张凤玲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我院自1993年1月~1999年12月,共收治冠心病患者326例.其中顽固性心绞痛48例,经中西医综合治疗,结果能缩短治疗周期,提高疗效,减少复发率,现报道如下.
作者:书玉萍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小儿腹泻为儿科常见病之一,多见于夏秋季节,西医常采用抗菌和液体疗法,效果均不甚理想,且易导致肠道菌群失调.我们自1997年~2000年,采用中药敷脐治疗该病85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朱金荣 刊期: 2001年第03期
二十六、三泻心因机需究摒玄谈正虚邪实半夏、生姜、甘草三泻心汤,为《伤寒论》治疗痞证而设,千百年来一直广泛用于临床,疗效昭彰,成为千古名方.然就其有关问题,引起了古今医家的争议,对深入探讨仲景学术思想、指导临床实践极为不利,故亟当深究,以辨明是非.
作者:张喜奎;王旭丽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衰老(Senility)通常与老化(Aging)并提,是老年期变化的简称.老化或衰老是任何生命过程的必然规律,不能抗拒,但是能够延缓.随着国际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快,探讨衰老机理及抗衰老研究已成为医学领域中的热门课题之一.现将中医药拮抗衰老机理综述如下.
作者:黎鹏程;周小军 刊期: 2001年第03期
1临床资料本组36例为1993年以来用自拟蒲兰五苓散加减治疗的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其中男24例,女12例;年龄10岁~60岁,平均35岁;病程1年~8年,平均4.5年.根据1985年第二届全国肾脏病学术会议修订临床分型意见,分为普通型20例,肾病型10例,高血压型6例.
作者:张西相;徐淑凤 刊期: 2001年第03期
1临床资料本组20例中,男12例,女8例;年龄小8个月,大3岁;积滞伤脾型15例,气血两亏型5例.
作者:唐垂霞 刊期: 2001年第03期
1临床资料本组80例为1997年~1999年收治的患者,其中男55例,女25例;年龄小15岁,大60岁,平均32.5岁;病程短1天,长7天.所有病例均经X线诊断排除骨病,均无明显外伤史.
作者:贾仰春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迟发性运动障碍(TD)是由于长期、大量服用抗精神药物引起的一种锥体外系副反应,以面部或肢体不自主的、有节律的刻板式运动为特点,睡眠时可消失,情绪紧张、激动时加重.笔者采用电针加穴位注射治疗该病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作者:阚瑞云;马玉红;林源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自1996年以来,我们用自制天麻乌头酒治疗风湿痹证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将药酒制备工艺介绍如下.
作者:杜友明;张震;孙连哲 刊期: 2001年第03期
1当归芍药散合桃仁承气汤治腹痛所致不孕黄某,女,23岁,1989年10月22日就诊.主诉:腹痛2个月余,婚后半年未孕,多方求治无效.刻诊:症见脐周围及少腹胀痛、喜按,大便秘结,纳差,头晕,带下量多、色黄,舌质淡,苔薄黄,脉弦数.妇科检查诊为慢性附件炎.证属肝脾不和,气血郁滞.遂投当归芍药散合桃仁承气汤治之:当归15g,白芍15g,川芎10g,白茯苓20g,泽泻15g,漂白术12g,桂枝10g,光桃仁15g,炙甘草6g,生大黄10g(后下),芒硝10g(冲服).日1剂,水煎服.服药5剂后大便通,腹痛随之减轻,余症明显好转,又守方续服5剂以巩固疗效.2个月后随访,诸症皆除,已怀孕.
作者:陈建军;高金保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尿道综合征多见于女性,现代医学尚无特效疗法.近年来笔者从气论治本病50例,取得了一定疗效,兹报道如下.
作者:贠清亮 刊期: 2001年第03期
1临床资料本组93例中,年龄45岁~55岁,平均51岁;中医辨证肝肾阴虚型82例,脾肾阳虚型11例.
作者:陈淑萍;杨利敏;冯静克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观其中医基础理论教材,或是历代医家有关中医基础理论的专著,或是有关中医基础理论的论文,有五行的生克制化图示,也有经络系统图示,有手足阴阳经脉走向交接规律示意图,又有十二经脉流注次序表,但未曾见到五脏功能之间的关系以图而概之者.
作者:刘丹卓;赵新广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肝性脑病是严重肝病引起的以意识行为异常和昏迷为主的中枢神经功能失调.主要由于肝功能衰竭时,毒性代谢产物(如血氨)无法清除,经血液循环进入脑部而引起.上消化道大出血、感染、利尿、大量摄食蛋白质食物、大量放腹水、手术等是诱发本病的常见原因.早期表现精神欣快或烦躁、白天倦睡、夜间失眠,进而精神失常,扑翼样震颤及锥体束征,严重者则昏睡、昏迷.由于本病以不同程度的昏迷为特点,口服药物治疗难度极大.我们尝试用中药静脉点滴、灌肠、敷脐、针灸四联疗法介入西医的综合疗法中,提高了本病的救治成功率,现报告如下.
作者:颜玲;刘培民;张严周 刊期: 2001年第03期
银屑病是以红斑、鳞屑性皮损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顽固性皮肤病.我们于1994年5月~1999年10月从毒论治本病60例,疗效满意,并与西药治疗的54例作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作者:孙修合;秦元业;陈富医 刊期: 2001年第03期
1临床资料近年来共治疗我院门诊急诊患者109例,诊断标准符合《实用内科学》中急慢性支气管炎的诊断,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78例中,男47例,女31例;年龄小3岁,大65岁,平均35岁;病程1天~7天32例,7天以上46例;急性支气管炎者33例,慢支急性发作者45例.对照组31例中,男17例,女14例,年龄、病程及病情轻重程度与治疗组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作者:王晶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急性缺血性中风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等特点.目前,中风病是人类第二大致死原因,而急性缺血性中风占中风病人总数的75%,因此,对急性缺血中风治疗方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近10年来,通腑法作为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重要治法之一,已被临床广泛应用,并取得了可喜疗效.本文就这方面的研究略作如下分析探讨.
作者:高祖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1临床资料本组患者48例,其中男12例,女36例.年龄19岁~67岁,平均38岁.临床表现为发作时突然倒地,全身僵直,角弓反张,有时四肢呈不规则抖动,呼吸急促,呼之不应,烦躁,表情痛苦,双目噙泪,每次发作可持续10min~2h,病情随周围人的暗示而变化;发作结束后昏睡,或双目紧闭,若强行撑开眼睛,可见眼球上吊或左右转动.发作时无咬伤唇舌、跌伤、大小便失禁等.
作者:谢秋晓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天南星、半夏、白附子均为天南星科不同属植物的块茎.三者个头相似,从外形上不易区分,制成饮片后更难分辨.笔者根据天南星中含有安息香酸具有升华的特点,利用微量升华法可从三者中区分出天南星,反应明显,操作方便.
作者:李绍东 刊期: 2001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