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中国1型糖尿病病儿血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的变化.方法糖尿病组46例,测定胰岛素治疗前、后血IGF-l、IGFBP-3等指标.对照组为正常儿童78例,测定空腹血IGF-1,IGFBP-3.结果 1.糖尿病组胰岛素治疗前血IGF-1和IGFBP-3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l.经过胰岛素治疗,血IGF-1和IGFBP-3的水平随血糖水平的下降和C肽水平的升高明显上升,仍低于对照组,P<0.05.2.糖尿病组使用胰岛素治疗前血IGF-1和IGFBP-3分别与治疗前血糖浓度呈高度负相关关系,P<0.05.胰岛素治疗前、后血IGF-l与血C-肽水平呈高度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1型糖尿病病儿血IGF-l和IGFBP-3明显下降,青春期前血胰岛素和G肽可能对IGF-1和IGFBP-3起主要调节作用.
作者:吴玉筠;倪桂臣;朱逞;吴迪;刘颖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儿童哮喘缓解期合并结核感染、支原体感染对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哮喘缓解期患儿107例,分无感染、结核感染、支原体感染三组.对照组28例.观察FVC、VC、FEV1、PEF、V50、V25 6项指标的变化.结果三组6项指标均值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01).结感组、支感组FVC、VC、FEV1较无感组降低,两者差异显著(P<0.05).结论儿童哮喘缓解合并结核感染、支原体感染者以中重度较多,并以限制性通气障碍为主的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多见.
作者:吴美思;田曼;张中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血清胆红素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中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对33例确诊HIE的患儿于极期测定血清胆红素,并与正常新生儿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HIE患儿血清总胆红素和未结合胆红素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有显著性意义(P<0.01),且与HIE的病情程度有关;但结合胆红素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1).结论血清未结合胆红素水平与HIE病情程度有关,可作为抗氧化剂被大量消耗.
作者:李树军;朱凤莲;梁东良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吸入糖皮质激素对哮喘儿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检测28例哮喘儿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前、吸入1个月、1 a时血CD3、CD4、CD8,B细胞百分率、CD4/CD8,及血清IgG、IgA、IgM含量.结果哮喘儿吸入糖皮质激素前血CD3、CD4、CD8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而CD4/CD8、B细胞百分率则高于正常对照组;吸入治疗1个月、1 a时哮喘儿CD3、CD8渐增高,而B细胞百分率渐下降,CD4/CD8恢复到正常对照组水平.吸入治疗后IgG、IgA、IgM均无显著变化.结论哮喘病人存在严重T细胞亚群、B细胞失调,且伴有低免疫球蛋白血症;吸入激素可能通过减轻气道局部炎症反应,调整T细胞亚群,使哮喘长期缓解.
作者:贾云义;潘贻珍;赵启华;刘凤;冯学斌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高胆)病因及相关因素.方法对447例高胆行回顾性临床分析.结果发病率男多于女;感染因素为病因首位,次为围生因素.重度黄疸出现神经系统症状重,随血胆红素下降,其症状减轻.光疗效果优于非光疗组,两组差别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 1周内新生儿重度黄疸发生率高,高胆早期间接胆红素对神经系统的损伤是可逆的,故此期治疗是预防核黄疸的关键,可提早实施光疗.
作者:陈慈纳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了解糖尿病儿童血糖及中远期并发症控制情况;探讨胰岛自身免疫性抗体在儿童1型糖尿病诊断中的作用.方法用追踪调查法观察28例儿童l型糖尿病患儿.结果糖尿病组与对照组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胰岛素自身抗体(IAA),胰岛细胞抗体(ICA)三者联合检测阳性率比较均差异显著(P均<0.05);饮食控制组和一般控制组糖化血红蛋白值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两者与不控制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三者空腹血糖值比较差异不显著(P均>0.05).结论GADA、IAA、ICA均可作为儿童1型糖尿病诊断的指标.联合检测更具互补性.饮食控制能降低糖尿病患儿中远期并发症的发生.糖化血红蛋白则更能反映饮食控制情况.
作者:蔡振伟;贾琳琳;沈永年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NS)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动态变化和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lL-2R)、T细胞亚群、IL-l、IL-6及IL-8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ELISA方法对25例NS活动期和缓解期患儿检测血清和尿液sIL-2R和血清IL-l、IL-6和IL-8浓度.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1.NS活动期组血清和尿液sIL-2R分别高于缓解期组(P<0.01);2.NS活动期组血清IL-l、IL-6和IL-8明显高于缓解期组(P<0.01);3.NS活动期组CD3+、CD+3、CD+4/CD/、NK[CD(16+56)]+细胞明显低于缓解期组(P<0.01).结论 NS患儿细胞免疫功能减低,促进IL-l、IL-6和IL-8的产生,血和尿sIL-2R及细胞因子的变化可作为NS活动指标之一.
作者:于力;卓美瑛;杨小苏;翁志媛;张又祥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高频振荡通气在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HMD)中的应用价值及其安全性.方法分别以常频机械通气(CMV)和高频振荡通气(HFOV)治疗HMD患儿,并比较其治疗前后血气指标的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 1.HFOV组患儿治愈率明显高于CMV组(68.0%vs 38.8%,P<0.05);2.HFOV治疗后肺通、换气功能迅速改善,表现为PaCO2迅速下降(6.8±0.4 vs 5.5±0.6 kPa,P<0.05),PaO2明显上升(5.8±1.1vs 9.2±1.7 kPa,P<0.05),同时所需吸入氧浓度(FiO2)、血氧合指数(OI)等均迅速明显下降(p均<0.05);3.HFOv组并发症及后遗症等均少于CMV组.结论 HFOV用于治疗HMD,是一种疗效肯定、安全性好的新型机械通气方法.
作者:肖志辉;孙斌;詹晓斌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研究联用单磷酸阿糖腺苷(Ara-AMP)和病毒唑对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的抑制作用.方法用细胞培养法,采用Vero细胞先感染病毒2 h后给药法观察细胞病变(CPE).结果当Ara-AMP和病毒唑均以100μg/ml联用时,对RSV的抑制呈大协同作用,当两者均以3.125μg/ml联用时,表现出小协同作用,两药联用的治疗指数(TI)为32,部分抑制浓度(FIC)值为0.25,小于0.75.结论联用Ara-AMP和病毒唑对RSV的抑制呈显著协同作用.
作者:廖传胜;余道文;董继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研究红细胞免疫与小儿急性白血病的关系.方法对13例小儿急性白血病并与20例健康同龄儿童作对照,对其进行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RBC-C3bRR)及免疫复合物(RBC-ICR)和红细胞免疫调节因子进行测定.结果急性白血病患儿RBC-C3bRR和红细胞免疫调节因子促进因子(RFER)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均<0.01,而红细胞免疫复合物和其免疫调节抑制因子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均<0.05.结论小儿急性白血病患儿红细胞免疫功能低下.
作者:申桂莲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一氧化碳(CO)对缺氧性大鼠肺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4组:常氧对照组(7只)、低氧组(6只)、低氧+锌原卟啉组(低氧十ZnPP组)(6只)及低氧+低浓度一氧化碳组(低氧+低浓度CO组)(5只).应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单克隆抗体、Fas多克隆抗体经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技术及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对大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进行增殖与凋亡定位及半定量分析.结果 1.低氧+低浓度CO组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指数(PI)明显低于低氧组和低氧+ZnPP组(P<0.01),低氧+znPP组PI高于低氧组(P<0.01);2.TUNEL检测低氧+低浓度CO组凋亡指数(AI)明显高于其余三组(P<0.01);3.低氧+低浓度CO组Fas表达高于其余三组(P<0.01);4.低氧+低浓度CO组PI/AI与常氧对照组PI/AI相近约等于l.结论 CO对缺氧大鼠肺血管平滑肌细胞有抑制增殖和促进凋亡的作用.
作者:宫丽敏;杜军保;石云;唐朝枢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研究颅内感染性疾病粒细胞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双抗夹心ELISA法测定不同标本GM-CSF含量.结果正常组GM-CSF含量为26.5±42.49 ng/L,<100 ng/L者占90%,其中<10 ng/L者占80%;病毒性脑炎GM-CSF为32.5±40.17 ng/L,其中<100 ng/L者占97.1%,<10 ng/L者占61.8%;细菌性脑膜炎为218.9±134.73 ng/L,其中>100 ng/L者占86.96%.正常组与病毒性脑炎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正常组与细菌性脑膜炎组、病毒性脑炎与细菌性脑膜炎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判定细菌性脑膜炎以GM-CSF>100 ng/L为标准,其特异性为94.44%,敏感性为86.96%,准确性为93.51%.结论 GM-CSF在抗感染的非特异性细胞免疫中起重要作用,细菌及产物是刺激和调节GM-CSF产生的主要物质,GM-CSF在细菌性脑膜炎中升高明显,可作为临床诊断的一项客观指标.
作者:罗云;李志方;刘金生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母乳性黄疸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1.228例住院期间均停母乳改配方奶;2.每天监测血清总胆红素(TB);3.TB≥220.6μmol/L者蓝光治疗;4.对黄疸消退较慢或出院时黄疸未完全消退者进行随访.结果 TB>255μmo1/L者108例,其中>340 μmol/L者36例;停母乳后胆红素降至原来水平50%的天数为4.0±1.4 d;黄疸完全消退时间为7.0±2.0 d;随访110例中除4例外余病例出院后黄疸逐渐消退.结论诊断母乳性黄疸可靠的依据是停母乳后未经病因治疗黄疸完全消退,但黄疸消退的时间有个体差异.
作者:常立文;刘婕;陈晔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用I-Stat微量血分析仪监测窒息新生儿血气及电解质变化情况.方法取54例窒息新生儿入院时及入院后24 h的足跟动脉化血0.5 ml,及时注入G7十试片后插入I-Stat分析仪,比较其血气及电解质结果.结果窒息新生儿47例有程度不一的血气或电解质失衡,入院后的基本治疗能有效改善机体酸中毒.15例本院出生的重度窒息儿入院后24 h的血钠、钙明显低于入院时.结论窒息新生儿的血气、电解质变化是一个动态过程,I-Stat微量血分析仪可协助其诊治,且方便、准确.
作者:何爱兰;许建文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荧光半定量技术检测肺炎支原体DNA(MP-DNA)在诊断小儿呼吸道支原体感染的临床价值.方法运用荧光半定量PCR技术检测呼吸道感染患儿咽拭子MP-DNA,并与临床治疗和诊断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对968例肺部感染的住院患儿进行了咽拭子MP-DNA的检测,307例(31.7%)阳性.185例临床诊断为支原体肺炎.临床诊断符合率为60.26%;相关分析表明:MP-DNA半定量的结果与临床诊断呈正相关,r=0.98.结论荧光半定量PCR法检测咽拭子MP-DNA是一种快速、简便、易行、比较敏感的方法.且荧光半定量结果与临床诊断符合率呈正相关关系.
作者:赵维玲;李长钢;石红松;易滨晖;刘灿霞;罗红英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为评价国产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治疗生长激素缺乏症(GH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用国产r-hGH对62例GHD患者进行了为期6个月的临床治疗.结果患儿平均身高从治疗前116.23±15.54 cm增加至122.53±15.30 crn,平均6个月净增高数为6.3±1.79 C1m,有显著性差异(P<0.01),生长速率从2.46±0.87 cm/a提高至12.61±3.58 cm/a,净生长速率为10.15±3.31 cm/a,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0.01),提示r-hGH治疗GHD的促身高增长效果显著.完全性GH缺乏者治疗6个月身高净增高了6.58±1.68 cm,较部分性GH缺乏者治疗6个月身高净增高了5.28±1.91 Cm,有显著性差异,说明r-hGH治疗完全性GH缺乏者较部分性GH缺乏者更为有效.结论 r-hGH治疗GHD的疗效确切,有明显的促身高增长的作用,而对骨龄成熟无明显加速影响,该药使用安全,无明显副作用.
作者:潘惠茹;陈吉庆;张丽娜;龚海红;陈凤生;朱逞;郑足珍;沈永年;林汉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评价布地奈德和博利康尼雾化溶液联合应用治疗婴幼儿哮喘急性发作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对15例婴幼儿哮喘急性发作进行布地奈德(0.5 mg/ml)加博利康尼雾化溶液(2.5 mg/ml)雾化吸入治疗,另18例用甲基强的松龙(1~2 mg/kg)静点加博利康尼雾化溶液(2.5 mg/m1)吸入治疗,进行疗效观察.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显效率分别为60%和77.78%,两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雾化吸入布地奈德和博利康尼雾化溶液联合应用与静点甲基强的松龙加雾化吸入博利康尼雾化溶液疗效相同.
作者:宋红艳;崔玉涛;刘世英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研究神经生长因子(NGF)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的作用.方法应用新生7日龄SD大鼠制备HIBD模型,于缺氧缺血(HI)后即刻腹腔注射NGF 100 U/只或等量生理盐水,用放射免疫法测定缺氧缺血后24、48 h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脑组织NSE蛋白表达变化.结果 NGF可降低血清NSE,增加左侧(缺血侧)脑组织中NSE蛋白水平表达.结论腹腔注射NGF对HIBD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胡勇;邬建荣;孔元原;俞海国;汤云珍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L-精氨酸对高肺血流量所致肺动脉高压的防治作用.方法21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6)、分流组(n=7)和分流+L-精氨酸组(n=8).对分流组和分流+L-精氨酸组大鼠行腹主动脉-下腔静脉分流术.1l周后以右心导管法测定肺动脉平均压(mPAP).检测右心室/体重(RV/BW)和右心室/左心室+室间隔(RV/LV+S)比值.并且观测肺血管结构的变化.结果分流组大鼠mPAP、RV/BW及Rv/(LV+S)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且分流组大鼠肺小血管肌化程度明显增强,肺中、小肌型动脉相对中膜面积及厚度明显增加.而分流+L-精氨酸组大鼠mPAP、RV/BW及RV/LV+S比值明显低于分流组(P均<0.05),L-精氨酸缓解了肺血管结构重建的形成.结论 L-精氨酸对高肺血流量所致肺血管结构重建及肺动脉高压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作者:齐建光;杜军保;李简;魏冰;唐朝枢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苯那普利时幼龄肾病大鼠起降尿蛋白作用的同时对其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将SD幼龄大鼠(1个月龄,体重100 g左右)行单侧肾切除后加阿霉素(5 mg/kg)注射建立动物模型,术后即给予苯那普利6 mg/(kg@d)治疗12周,观察大鼠尿蛋白及血肌酐、尿素氮的变化.结果治疗第7、9、12周,苯那普利组尿蛋白与同期模型组相比分别为(7.4±4.4)、(2.0±1.2)、(5.2±3.5)mg/24 h比(14.4±1.8)、(17.5±10.0)、(15.2±4.7)mg/24 h(P均<0.01).苯那普利组与模型组肾功能相比:实验中期,血尿素氮为(11.1±2.5)mmo/L比(8.5±1.9)mmol/L;实验结束,血肌酐为(63.8±6.3)μmol/L比(54.5±6.3)μmol/L(P均<0.05).结论在单侧肾切除后1周注射阿霉素的幼龄肾病大鼠模型上,苯那普利在实验过程中显示降尿蛋白作用的同时,尚致血肌酐或尿素氮升高,此点值得重视.
作者:胡波;李红叶;杨霁云;丁洁;张敬京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观察高压氧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治疗效果.方法对35例HIE患儿在常规治疗同时予婴儿氧舱治疗,对照组32例采用常规治疗,以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NBNA)进行疗效评价.结果轻度HIE两组NBNA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中、重度两组NBNA评分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高压氧治疗新生儿HIE,尤其对中、重度患儿近期疗效理想,NBNA可作为高压氧治疗新生儿HIE疗效评价的近期指标.
作者:曹严勇;夏锡仪;吴宁生;缪小辉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儿童巨细胞病毒(CMv)肺炎发病率.方法用间接ELISA方法测定189例肺炎患儿巨细胞病毒特异性IgM(CMV-IgM).结果 189例肺炎患儿中,CMV-IgM阳性57例,占30.16%,其中1~3个月31例,3个月~3 a 17例,>3 a 9例.结论 CMV是1~3个月肺炎患儿重要病原体.
作者:罗征秀;陈坤华;刘渝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高原地区小儿超高热并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方法对高原地区40例小儿超高热并发MODS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超高热发病率低,占同期住院病人的2.13%,3 a以内婴儿发病率为60%,感染是超高热发生的主要原因,受累器官频度顺序为脑衰、呼衰、循环衰、心衰、肾衰、胃肠衰等.结论感染、超高热、高原缺氧是引起MODS的重要因素,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原发病重受累器官数目越多,病死率越高,愈后越差.
作者:杨在东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测定抗心肌磷脂抗体(ACA)对婴幼儿肺炎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综合指数方式定量测定循环中的心磷脂抗体IgG、IgM、IgA,并用单克隆抗体,正确区分ACA的类别.结果 68例中ACA阳性32例(47.1%),其中ACA-IgG阳性16例,ACA-IgM阳性18例,ACA-IgA阳性¨例,且重症肺炎阳性率明显高于轻症肺炎,两者比较P<0.01,有显著差异.结论 ACA可能参与了重症肺炎的病理生理过程.
作者:岳保珠;李海涛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提高对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CVA)诊断的认识,进一步推行<全球哮喘防治方案>,有计划施行哮喘治疗.方法对曾误诊延治的136例儿童CVA施行哮喘治疗,进行分析.结果有效率74.6%,治愈率47.8%.结论对儿童CVA能正确、早期诊断,坚持治疗,效果良好,应尽量避免滥用抗生素及全身皮质激素.
作者:黄会坚;杨晓光;孔玲玲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肺炎患儿血清NO代谢产物(NO-2/NO-3)和白细胞介素-8(IL-8)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硝酸酶还原法和ELISA法分别测定40例肺炎患儿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NO-2/NO-3和IL-8水平,23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结果治疗前肺炎组NO-2NO-3和IL-8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治疗后无显著性差异;肺炎组治疗前后比较NO-2/NO-3和IL-8水平显著增高(P<0.05).结论 NO和IL-8参与了支气管肺炎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作者:洪建国;程国强;王乃礼;洪庆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无症状性茵尿对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NS)疗效的影响.方法将46例NS并无症状性菌尿随机分成两组,A组采用抗生素进行细菌清除治疗,8周后B组作细菌清除治疗,分析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A组总有效率为78.3%,B组总有效率为43.5%.A组有效率明显高于B组(x2=6.18 P<0.05).B组细菌清除后的疗效与A组无差异.结论无症状性菌尿可影响NS的疗效.
作者:郭德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新生儿期生理及常见疾病时胆汁淤积情况.方法用酶法测定健康早产儿、足月新生儿各20例血清总胆汁酸(TBA)水平,并与63例正常儿童比较;测定生理性黄疸及消退后TBA水平变化及新生儿窒息(28例)、感染(41例)、溶血(14例)TBA水平与健康新生儿比较.结果新生儿期血TBA水平增高(P<0.01),以早产儿为高,生理性黄疸消退后血TBA水平无变化;新生儿窒息、感染、溶血时血TBA明显升高.结论新生儿期存在生理性胆汁淤积,多种病理因素可加重淤积;诊断胆汁淤积,血TBA较胆红素更准确.
作者:罗晓明;周馥英;王欣欣;张学军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我院1992年5月~1999年3月共收治先天性膈疝病人15例,现将术中麻醉管理介绍如下.
作者:梁效安;刘清英;郭晓文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我院自1994年10月~1999年5月对38例阑尾炎患儿进行了麦氏切口抽线缝合切口,预防切口感染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赵友军;史晓琳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支气管哮喘由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多种炎性细胞参与[1],患儿体内IgE升高.本文检测哮喘患儿血嗜酸性粒细胞(EOS)和白细胞介素(IL-4)水平,并与血清免疫球蛋白E(IgE)的含量进行了探讨,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素英 刊期: 2001年第05期
儿童腭裂手术修复是恢复儿童口腔功能的主要方法,由于其技术条件和安全性等原因,在基层开展受到一定的限揶制,我院自1994~2000年共收治先天性腭裂患者80例,现分析如下.
作者:刘仁卿;魏凤斌;张玉梅 刊期: 2001年第05期
为探讨心理治疗和行为矫正对多动症患儿的效果,本文对32例多动症患儿实施药物和行为矫正方法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赵新喜;于涛;古玮娜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我院儿科自1998年1月~2000年12月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654-2、参附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联合治疗新生儿硬肿症32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段东印;刘世峰;王玉环 刊期: 2001年第05期
为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患儿脑脊液(CSF)乳酸脱氢酶(LDH)、谷草转氨酶(GOT)、肌酸磷酸激酶(CPK)与预后的关系,我们检测了HIE儿CSF中上述酶水平,并进行随访,报告如下.
作者:王凤枝;高凤兰;牛玉贞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我院2000年6月~2000年11月,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经压缩雾化吸入机雾化吸入氨溴索针剂佐治婴幼儿肺炎,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郑敬阳;陈志宏;杨俭治;朱振宏;卓志强 刊期: 2001年第05期
在危重疾病的应激状态下,内分泌系统可帮助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而强烈的内分泌反应又可加重代谢紊乱,高血糖即是其中之一.本研究对80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患儿进行血糖监测,发现高血糖23例,现总结如下.
作者:李灵郑;崔红英;徐磊 刊期: 2001年第05期
为探讨重症监护病房(NICU)在新生儿重症抢救中的作用,现将本院NICU成立前后3 a的新生儿重症疾病情况做一临床分析.
作者:王振西;刘玉荣;陶维娜;徐笑英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我院于1998年1月~2001年1月收治78例新生儿出血症,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立止血,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李桂花;冯琦云;宋凯 刊期: 2001年第05期
为探讨心肌酶谱在小儿呼吸道感染时的变化规律和临床意义,我们对154例各类呼吸道感染患儿心肌酶谱进行测定和比较,报道如下.
作者:师天元;刘福喜;周伟强;王吉寿 刊期: 2001年第05期
近年来有学者研究发现新生儿脑损伤时血清乳酸脱氢酶(LDH)、肌酸肌酶(CK)升高,可作为脑实质损伤的评价指标.
作者:牛保太;王艳;霍春景;王艳喜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我院自1995年l0月~2000年l0月共收治小儿药疹218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作者:朱智玲;务永勤;娄素琴;吴焕卿 刊期: 2001年第05期
自体上皮异体真皮混合皮浆移植,可解决大面积深度烧伤自体皮源不足问题.鉴于基层医院异体皮缺乏,自1991年起,我们采用自体皮浆播种新鲜猪皮覆盖治疗儿童大面积III度烧伤31例,效果良好.
作者:蔡玉娥 刊期: 2001年第05期
学校恐怖症是恐怖症的一种特殊类型,我院门诊1996年2月~2000年7月诊断儿童恐学症86例,现分析如下。
作者:胡广秀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我科对1500例正常足月新生儿及548例窒息新生儿生后d1、3、5、7、9经皮胆红素(TCB)变化进行了动态监测,报告如下.
作者:崔新芳;申孟平;常太芳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生长性疼痛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发生在小儿生长旺盛期之前的一种肢体痛症.我院1993~2000年诊断为儿童生长痛158例,经临床治疗,效果较好,报道如下.
作者:李林生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我院自1995年开展心血管手术以来,共实施婴幼儿先天性心脏手术92例,现将麻醉处理总结如下.
作者:孟宪慧 刊期: 2001年第05期
为观察黄芪注射液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疗效,我们采用与综合疗法治疗作比较,现报道如下.
作者:闫琴 刊期: 2001年第05期
肾病综合征(NS)由于蛋白质丢失,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低下,加之患儿用皮质激素或(和)免疫抑制剂治疗等原因,极易发生医院感染.我院儿科十余年来收治NS119例,62例发生医院感染,现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贾俊荣;李秀珍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本文对156例小儿肺炎心电图进行分析,旨在探讨心电图改变与病情的关系及对预后的价值.
作者:张瑞;孙梅朵;李军丽;何勇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我们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纳络酮治疗重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作者:石根山;高大汉;吕德祥 刊期: 2001年第05期
临床上小儿烧伤较为常见,我们就5 a来收治的333例小儿烧伤的发病率、致伤原因、临床特征等作了统计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蔡玉娥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我们从1998年~2001年用高频超声结合临床对门诊拟诊为阑尾炎的儿童患者进行探查,认为超声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作者:丁旭萌;尹清澄;杜学丽 刊期: 2001年第05期
近二十多年来,由于我国广泛使用麻疹疫苗,麻疹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显著下降,但非典型的麻疹发病率渐增高,我院1989~1997年收治的麻疹病人中有66例非典型麻疹,现分析如下.
作者:李美华;张家伟;潘春香;董宇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母乳性黄疸的早期干预治疗非常重要,现将我院产科分娩的新生儿786例,发生母乳性黄疸177例,总结如下.
作者:王秀丽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我院在使用退黄药的同时,加用妈咪爱、思密达治疗新生儿母乳性黄疸,获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高立品;尹清澄;惠震昊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本研究采用经皮监测的方法,观察带氧与不带氧超声雾化吸人对100例婴儿肺炎经皮血氧饱和度(SPO2)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丽梅;胡素君;李丽 刊期: 2001年第05期
1990年12月~2000年12月我们收治急性中毒患儿102例,分析如下.
作者:侯梅荣 刊期: 2001年第05期
为深入了解病毒性心肌炎心电图特征,提高临床治愈率,本文对1994~1999年间收住我院的116例病毒性心肌炎心电图分析如下.
作者:张赣赣;许雪辉;常瑶;黄芳 刊期: 2001年第05期
为探讨铁缺乏和婴幼儿惊厥之间的关系,我们对1996~1998年门诊6个月~3 a的患儿100例进行观察,现报告如下.
作者:高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肺炎临床诊断并不困难,但有些患儿因缺乏肺部体征而易被误诊、漏诊,为提高该类患儿的早期诊断,现将96例无肺部湿罗音的肺炎作一临床分析.
作者:朱崇峰;轩振宇;卫中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1998年1月~2000年6月我科共行婴幼儿腹部手术1028例,术后切口裂开7例,总结如下.
作者:霍春梅;李义莲;张爱玲;张根岭 刊期: 2001年第05期
反复性腹痛(RAP)为影响青少年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反复发作性腹痛,病程至少超过3个月,发作3次以上者方可诊断.多为肠激惹综合征(IBS)引起,又称痉挛性结肠炎、功能性结肠炎、功能性腹泻.有资料证实10%~20%的学龄期儿童存在RAP,本文对初、高中507名学生的胃肠症状、焦虑、抑郁情况进行了填表、问卷调查,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亚娟;梁杰;刘平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本文对102例学龄期儿童因受到各种精神创伤后的心理-行为状况进行调查评定,现报告如下.
作者:赵敏;赵新喜;赵琳;张宁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测定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可作为肾小管损害的敏感指标.为了解不同新生儿疾病时肾小管的损害情况,我们对104例住院新生儿尿RBP进行了测定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丽枝;贾冬梅;闫奇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我们医院收治了深部真菌感染的四胞胎极低体重儿,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吴辉文;李红燕 刊期: 2001年第05期
小儿由于自我保护能力差,发生电击伤的机会较多,尤其是手部的电击伤,常引起深部组织损伤,过去多采用肉芽创面植皮,致残率很高.我们两院1990~2000年对15例小儿手电击伤实行早期扩创,腹股沟皮瓣移植,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吕敏;刘秀云;程金江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新生儿窒息可引起多脏器功能损害和电解质紊乱,我们对1996年10月~2000年10月我院收住的窒息新生儿58例作了血生化测定,现报告如下.
作者:牛玉贞;郭亚肖;郭海亭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我院自1988年2月~1999年6月采用阴囊纵隔皮瓣代尿道术治疗尿道下裂64例,一次成功率89.1%,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吴健明;李俊霞;元长栓;李明;井新中 刊期: 2001年第05期
小儿急性重型肝炎发病急,病情重,死亡率高,只有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才能及早诊断,合理治疗,有效地降低病死率.现将我们1992年以来收治的22例患者分析如下.
作者:郑桂兰;张帮杰;赵巍峰 刊期: 2001年第05期
引起咯血的原因很多,但因支气管动脉畸形引起的咯血报道较少,现将我们1996~1999年收治的4例报告如下.
作者:岳文涛;孔令春;范启运;李慧;闫瑞香 刊期: 2001年第05期
随着母乳喂养率的提高,新生儿母乳性黄疸的发病率也随之提高,母乳性黄疸也会出现胆红素脑病[1],为避免高胆红素对神经系统的毒性,应早期治疗和早期干预.为探讨切实有效的家庭治疗方案,我们对56例母乳性黄疸儿给予家庭治疗,现报告如下.
作者:薛前进;李银伟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惊厥后大脑皮质N-甲基-D-门冬氨酸(NMDA)受体兴奋性的改变与癫癎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利用配基结合实验观察听源性惊厥大鼠P77PMC惊厥前后大脑皮质突触膜对3H-MK 801的结合改变以及不同激动剂组合对其结合的影响.结果反应体系中无任何NMDA受体激动剂时,惊厥后大脑皮质突触膜对3H-MK 801的结合有增加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当反应液中加入NMDA受体激动剂时,惊厥后大脑皮质突触膜对3H-MK 801的结合明显增加,除惊厥后4 h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外,其他惊厥后各时间点与正常对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听源性惊厥大鼠P77PMC惊厥后,大脑皮质NMDA受体活性增高,对其激动剂的敏感性增加,受体通道更易被打开.
作者:罗强;左萍萍;赵世刚;吴希如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加深临床医生对儿童恙虫病的认识,提高诊断水平,减少误诊.方法对以神经系统表现为主的28例儿童恙虫病的临床特征、误诊及治疗情况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本组病例发病年龄1 a 6个月~12 a,平均5.5 a.临床表现除具有恙虫病的其他表现如发热、焦痂等外,均有不同程度的中枢神经系统表现,如抽搐、头痛、呕吐、嗜睡、意识模糊、昏迷、脑膜刺激征阳性等.多被误诊为病毒性脑炎(5/28)、脑膜炎(3/28)、乙脑(2/28)、伤寒并中毒性脑病(1/28)等,误诊率为39.3%(11/28).结论儿童恙虫病可以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突出表现,其特殊表现往往使某些病例的诊断变得十分困难,正确认识这些特殊的临床表现,对提高诊断水平、减少误诊、及时治疗有极大帮助.
作者:晏翠芳;麦坚凝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小儿泌尿系统先天畸形的临床表现及误诊原因.方法以回顾统计排列的研究方法,对232例泌尿系统先天畸形患儿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误诊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小儿泌尿系统先天畸形常见的症状是血尿、排尿困难、腹痛、腹部包块、尿失禁,反复尿路感染.门诊/出院诊断符合率仅为24.32%.B超、静脉尿路造影(IVU)、逆行膀胱造影在不同类型病例诊断中各有特点.B超检查的错漏诊率为5.56%,易错诊的仅为肾旋转不良和肾发育不良,IVU检查的错漏诊率为5.50%,易错诊的为肾发育不良和肾囊性变.结论小儿泌尿系统先天畸形的临床表现有不典型性和多样性,对可疑病例需要进行综合检查以提高诊断率.
作者:吴燕祥;熊嗣玉;陈寿康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我院1994年4月~2001年3月收治7例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SMAS)患儿,行手术治疗,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刘新生;郝晓英;卞义博 刊期: 2001年第05期
1990年10月~1999年12月我科收治小儿肠坏死66例,其中10例并急性中毒性脑病,报告如下.
作者:高凌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观察静吸复合麻醉下小儿神经外科手术中血K+、Na+、Cl-和抗利尿激素(ADH)的变化,探讨合理的输液方法.方法 15例择期神经外科手术患儿,术前禁食、禁水6~8 h.依次静注咪唑安定、哌库溴铵、异丙酚、芬太尼麻醉诱导气管内插管.麻醉维持采用七氟醚、异丙酚、芬太尼.分别于麻醉前、气管插管后、切皮时、肿瘤大部分切除时、术毕拔气管导管后10 min采集静脉血查血K+、Na+、Cl-、血糖、尿素氮(BUN)、ADH.结果术中血K+、Na+、Cl-及渗透压无明显变化,血清ADH诱导后降低,术中逐渐升高,拔管时高于基础值160%.术中血糖渐升高,拔管后达峰值.尿量手术后期明显增多.结论小儿神经外科手术中ADH和血糖逐渐升高可能与手术刺激、低温等因素有关.
作者:程灏;曾横宇;韩如泉;王保国;王恩真;王国苏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我们自1983年3月以来,收治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14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魏定夏;徐兵;陈颢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先天性漏斗胸病人血中雌二醇(E)及睾酮(T)在发病及病变过程中的作用,为病因分析及手术时机、内固定时间提供依据.方法采用125I标记抗原双抗体放免法直接测定病人静脉血E、T浓度,并与其他病变及正常同年龄组分别对比统计分析.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E差异非常显著P<0.01,T差异显著P<0.05,E/T与病变对照差异显著,P<0.05;<3岁组E与两对照组差异均显著,P<0.05,E/T与病变对照差异非常显著P<0.01;3~6岁组T与病变对照有差异非常显著P<0.0l.结论漏斗胸的发生发展与E、T变化一致,手术应在3~6岁施行,内固定时间应大于2年并超过6岁.
作者:郭永成;李华;刘东峰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小儿外科病人实施肠内营养的优越性和可行性.方法 87例小儿外科住院病人分别经口、鼻胃管及空肠造瘘管予以小儿安素,自然过渡到正常饮食.对比肠内营养前后患儿的体重、身高、上臂肌围、三角肌皮褶厚度、血红蛋白、血球压积及血清总蛋白,通过前后比较就肠内营养对患儿的营养状态、肠道功能的影响作前瞻性随机化研究.结果受试患儿身高、体重、上臂肌围、三角肌皮褶厚度于2周后开始增加,8周后明显增加.长期测量血红蛋白、血球压积及血清总蛋白均有所增加.结论小儿外科病人施行肠内营养是可行的,能避免负氮平衡,改善机体的营养状态.
作者:郑兴莉;周红;张金哲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继发性肠套叠占肠套叠5%~10%,其病因、病理及临床表现和治疗与原发性肠套叠不同,易造成误诊而延误治疗[1].我院自1986年~2000年共收治肠套叠149例,其中经手术及病理证实为继发性肠套叠38例,现总结如下.
作者:石善奎;康继生;杨胜厚 刊期: 2001年第05期
临床资料患儿,男,2.5 a.因四肢无力伴语言、智力减退4个月入院.双手握物无力,不能上举,行走不稳,易跌倒,下蹲后不能站起,卧床后不能翻身起床.伴有智力减退、语言障碍及构音不清.起病同时出现颜面、躯干皮肤色素增深.人院体检:体温37℃,脉搏120次/min,血压80/50 mmHg.智力较同龄儿低下,构音不清,颜面、躯干皮肤色素沉着.心肺腹部检查无异常.四肢肌力Ⅲ级,近端重于远端.双膝反射未引出,病理征阴性.血钙、磷、碱性磷酸酶,肌酸激酶及其同功酶、乳酸脱氢酶及其同功酶、a-羟丁酸酶、肝肾功能均正常.血皮质醇、尿17-羟类固醇、17-酮类固醇正常.血气分析示代偿性代谢性酸中毒.双肾、肾上腺B超未见异常.EKG、EEG均正常,EMG提示肌源性受损.头颅CT未见异常.
作者:郑颖雯;王惠萍;唐学兵;宋精玲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患儿,女,12 a,因发现右上腹包块1月入院.查体:血压16.0/9.0 kPa,精神佳,浅表淋巴结不大,心肺无殊,肝、脾不大,右上腹肋缘下可触及约7.0 cm×5.0 Cn×5.0 cm包块,上界不清,下界光滑圆钝,内界示超过中线,质地硬,有压痛.实验室检查:血肝功、肾功正常,乳酸脱氢酶668.8 U/L,甲胎蛋白<20 ng/ml,尿儿茶酚胺118.5μmol/24 h,尿香草杏仁酸23.8 μmol/24 h,MRI:右肾下极恶性肿瘤,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并右肾周间隙血肿;全身99mTc-MDP骨扫描:未见骨转移征象;骨穿检查未发现恶性肿瘤细胞浸润.剖腹探查术中见:腹腔内有少量腹水,肿瘤位于腹膜后,起源于右肾,右肾正常结构消失,表面凹凸不平,包膜欠完整,质硬,约15 cmX15 cm×10 cm肿瘤,其包膜为右肾周脂肪囊,并与后腹膜广泛粘连.
作者:古家常;黄东生;程军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患儿,男,12个月,体重5 kg.其母发现患儿体重不增,腹部渐膨隆,可触及一包块就诊.查体:腹部静脉曲张,自脐部向四周放射;肝右锁骨中线肋缘下6.0 cm;脾超过腹正中线1.5 cm,脾尖达左锁骨中线肋缘下8.5 cm,质硬.B超显示肝左叶5.3 cm×6.0 cm,右斜径达11.6 cm,肝内实质回声细密,分布均匀.肝内胆道系统走向正常,门静脉内径1.1cm,三支静脉纤细,肝中静脉内径0.3 cm,脾厚4.0 cm,脾门静脉内径0.7 cm.B超提示:肝脏弥漫性增大,门静脉增宽,肝静脉偏细;脾肿大,脾门静脉增宽.其孪生弟病史、体检及B超检查均相似,唯该例肝右静脉内径约0.2 cm,脾厚4.3cm.
作者:吴丽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患儿,男,3 a 10个月.因言语落后和行为幼稚来诊.1.5 a前动作发育正常,可发双音和表现机灵.此后渐发现眼神茫然、目光不看人,对喜爱的事讲个不停,经常重复使用一个字句.语言简单刻板和重复,自言自语,表达能力差.不喜欢和同伴玩.注意力涣散.常发脾气.不会玩游戏,有特殊的兴趣(如红色的灯笼和鞭炮).不能分清和表达你和我.动作协调性差,步态不稳,不会蹦跳动作,不会踢球.生活自理能力差.依恋母亲.母孕期体健,患儿出生史无异常,混合喂养,1.5 a开始发单音和独走.无严重疾病史.
作者:李蓓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患儿,男,9 a,因间断皮疹、关节肿痛、腹痛20 d,阴囊皮肤红肿2 d 人院.20 d前腹痛,继之双下肢出现皮疹、膝关节肿胀、疼痛.予激素治疗好转.2 d前再次出现皮疹、腕关节肿痛,同时出现阴囊皮肤充血,睾丸肿大疼痛.住院期间惊厥一次,表现为意识丧失,四肢阵挛性抽动,约持续2 min,经5%水合氯醛灌肠后缓解.体检:体温37℃,神清,双下肢膝关节以下、双手背部、腕关节附近散在分布红色斑丘疹,略突出皮面,压之不褪色,双腕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心肺腹无殊,右侧阴囊皮肤充血,右侧睾丸肿大2.5 cm×2 cm,触痛阳性,脑膜刺激征阴性,浅反射存在,膝腱反射正常,双侧巴氏征阴性.
作者:武育蓉;刘源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我院对60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NS)患儿应用阿魏酸钠治疗,收到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世峰;杨福燕;郑石梅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缺氧性心肌损伤在新生儿较常见,本文分别用复方丹参和1,6-二磷酸果糖(FDP)治疗,并观察治疗前后临床及心肌酶的变化,比较二者之间的疗效差别.
作者:赵瑞卿;姜毅;王新科 刊期: 2001年第05期
近3 a来,我们选择症状、体征、肺部X线表现相近,年龄、病情相近的肺炎患儿(诊断按文献[1])96例,分为两组,除常规治疗外,治疗组患儿于恢复期加用钙剂辅助治疗,起到了缩短病程的作用.现报告如下.
作者:周利臣;翟玮;秦爱华;丁晓霞;温丽娜 刊期: 2001年第05期
国内用大剂量干扰素治疗病毒性脑炎(病脑)获得较好效果[1],但应用的方法和疗程不同,对病脑患儿的疗效亦有影响.本文采用不同的方法与疗程治疗病脑,以观察其疗效.
作者:郭呈芳;张志敏;朱玲;钱继萍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我们1997年以来应用钙离子通道拮抗剂尼莫地平治疗小儿偏头痛,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郭学芳 刊期: 2001年第05期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VMC)尚无十分理想的治疗方案,为此我们采用抗柯益心汤(K)(Ⅰ号、Ⅱ号),治疗62例VMC,疗效显著,报道如下.
作者:高广英;于春梅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牛磺酸对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血浆内皮素(ET-1)、丙二醛(MDA)变化的影响.方法 53例患儿随机分为一般治疗组及牛磺酸治疗组.检测治疗前后血浆ET-1(采用放射免疫法)、MDA(采用改良的硫代巴比妥酸法)浓度,观察临床改善情况.结果患儿组与健康组血浆ET-1、MDA有显著性差异(P<0.01);牛磺酸治疗组与一般治疗组的临床改善情况、血浆ET-1、MDA亦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血浆ET-1、MDA参与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病理生理过程;牛磺酸可能通过抑制血浆ET-l的释放及其拮抗作用,减少MDA的生成而实现对心肌的保护.
作者:徐美玉;赵建美;张金莲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我科1999年10月~2000年共收治腹泻病96例,其中50例应用培菲康联合思密达治疗,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常爱琴;祁玉英;梁振宇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了解患病儿童维生素A(VA)营养状况.方法对574例患儿血清VA含量进行分析.结果维生素A缺乏(vAD)总检出率79.8%.新生儿、1个月~、1 a~、3 a~、6 a~组VAD检出率分别为81.9%、82.4%、76.7%、70.7%、80.0%.各年龄组血清vA有显著差异(P<0.01).男女患儿VAD检出率分别为81.6%、和76.2%,两者差别无显著性(P>0.05).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血液系统疾病、眼部疾病、支气管哮喘、健康体检儿VAD检出率分别为84.9%、100.0%、91.0%、88.9%、90.0%、51.5%,各组血清vA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患病儿童VA营养状况不良十分严重,VAD可导致或影响多种疾病发生.
作者:陈丽娜;瞿平;刘友学;李廷玉 刊期: 2001年第05期
为了探讨新生儿血铅水平与产妇相关因素的关系,我们对309例新生儿及产妇进行了血铅含量测定,现报告如下.
作者:熊鹰;陈庆中;郭佳;李霞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消化道息肉是儿童便血的主要原因,发生率约1%[1].病理上息肉分为幼年性、腺瘤性、炎症性、增生性等四种.儿童消化道息肉90%以上为幼年性息肉[2]J(简称JP).既往认为JP多为单发,且多位于直肠和乙状结肠.近10余年来随着纤维结肠镜的广泛应用,人们发现多发性息肉亦不在少数,而且可位于右半结肠.多发性幼年性息肉如息肉数≥5枚,有较高的恶变倾向.所谓幼年性息肉病(简称JPS)即是以胃肠道多发性JP为特征的一种少见疾病.1963年Roch等首先报道1例患者结肠有许多JP,1964年McColl提出结肠JPS这一概念,此后人们发现本病除可位于结肠,也可位于胃和小肠,因而命名为JPS,1980年以后越来越多的文献报道JPS可发生癌变[3,4].
作者:薛娟;吴中匡 刊期: 2001年第05期
两变量之间存在线性关系,y=a+bx,是医学实验中经常遇到的研究对象,将医学实验中的两个相关变量x,y的有限次的实验值(xu,yi)(i=1,2,3……),拟合出直接关系y=a+bx就叫做线性方程的回归.
作者:刘保福;庞碧君;焦懿卿 刊期: 2001年第05期
肺功能测定是临床检测与生理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肺功能在儿科领域的广泛应用,掌握我国小儿肺功能正常值对判断肺功能障碍的性质及分度,指导儿科疾病诊断和治疗均有重要意义.现将近20 a来我国小儿肺功能正常值(包括香港)的文献综合如下.
作者:张皓;蔡映云 刊期: 2001年第05期
腹腔镜的出现为腹部外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70年代初Gans等专家积极倡导将内镜用于小儿腹部疾病的诊断,80年代后期随着腹腔镜设备的更新与改进,小儿腹腔镜的临床应用日益广泛,近3~5 a有较快的发展.小儿腹腔镜除可进行临床诊断外,还可完成阑尾切除术、幽门肌切开术、疝修补术以及巨结肠根治术等手术.
作者:席红卫;齐新;陈亚军 刊期: 2001年第05期
川崎病是一种婴幼儿高发的血管炎综合征,日本及美国的统计资料表明,川崎病已取代风湿热成为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常见原因,但其病因至今未明.川崎病的许多临床特征与感染性疾病相吻合,如发热、皮疹、球结膜充血、颈淋巴结肿大、疾病呈自限性等.其流行病学特征也支持感染机制,如在冬春季节多见、地域性流行、幼儿高发而成人不发病,所有这些均表明川崎病可能是由自然界普遍存在的微生物所致,大多数人为隐性感染,成人可获得免疫力,3个月以下的婴儿因为有来自母亲的抗体而获得被动免疫力,很少发病.
作者:胡秀芬;程佩萱 刊期: 2001年第05期
川崎病(KD)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MCLS),临床上以持续5 d以上的发热、球结膜充血、皮肤粘膜弥漫性潮红、颈部淋巴结肿大、指(趾)端的硬性水肿及膜样脱皮等为主要表现,主要危及生命的损害是冠状动脉损害,如冠状动脉狭窄、血栓、梗死、瘤破裂等,可导致猝死.此病由日本的川崎教授在1967年首先报道[1],1972年草川教授对两名有心肌梗死症状患儿进行了冠状动脉造影,首次发现了冠状动脉瘤的改变,当时其发生率为24.4%,近年来由于丙种球蛋白等药物的早期应用,其发病率已降低为13%[2].
作者:刘亚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川崎病(KD)自首次报告以来至今已30余年,目前该病已成为全世界4 a以下幼儿发热性疾病中常见的疾病之一,而且在日本和美国已经取代风湿热而成为儿童获得性心脏病中常见的疾病.KD可产生明显的冠状动脉损害,从而导致严重的心肌梗死和猝死[1].其病因未明,目前认为本病为易患者感染病原后触发的免疫介导的一种全身性血管炎[2].对于其治疗国内外的研究较多,现将其中若干新的观点和方法介绍如下.
作者:杜军保;张清友 刊期: 2001年第05期
川崎病(KD)是一种病因未明全身性血管炎,好发于5 a以下的婴幼儿.自1967年日本川崎富作医师首次报道以来,各国有关该病的报道越来越多.KD目前已取代风湿热,成为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因此引起儿科临床医师的普遍重视.
作者:王宏伟 刊期: 2001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