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呼吸道炎症性疾病,为儿童时期常见的慢性疾病,以反复发作性呼吸困难为其主要临床表现,尽管经有效的积极治疗,绝大多数患儿预后良好,但部分病人仍在短时间内出现急性病情加重,如控制不良则迅速恶化,甚至威胁生命,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
作者:洪建国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反复呼吸道感染(RRI)是一种常见病,也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疾病,它不仅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也使家长承受巨大的精神与经济负担.如何治疗小儿RRI是儿科医师所必需面临的问题.
作者:张廷熹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抗生素的不适当使用中存在的问题是非细菌感染患儿普遍使用不必要的抗生素治疗,而细菌感染患儿又得不到适宜的抗生素治疗,抗生素的不适当应用中滥用(无应用指征的病例使用抗生素)已成为医院感染的第二大危险因素.急性呼吸道感染是儿童常见疾病,也是抗生素不适当使用为常见的领域之一.儿科临床应用抗生素主要存在下列误区.
作者:陆国平;张灵恩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慢性咳嗽是儿科常见临床问题之一,也是呼吸道疾病的常见临床表现,其可能仅为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所致,但也可能是一些严重基础疾病的早期表现之一.
作者:王立波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血脂紊乱儿童的血浆硫化氢(H2S)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随机选取常规体检时发现血脂增高的儿童40例(男31例,女9例)为血脂紊乱组,血脂正常儿童60例(男38例,女22例)为对照组.通过对其身高、体质量的测量得出肥胖指数(BMI);并对其家族史进行调查.应用敏感硫电极法测定血浆H2S水平.结果血脂紊乱组儿童血浆内源性H2S水平较对照组儿童H2S水平明显降低(P<0.01);男童组与女童组血浆H2S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脂紊乱组与对照组儿童的身高、体质量、BMI、腰围、上臂围及坐高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脂血症儿童血浆H2S水平明显降低,H2S可能参与儿童高脂血症的发病过程.
作者:刘颖;米杰;杜军保;丁亚光;唐朝枢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莪术油注射液对腹泻病的临床疗效.方法122例秋季腹泻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74例采用莪术油注射液10 mg/(kg·d)治疗,对照组48例给予阿昔洛韦片口服,5 mg/(kg·次),4次/d,连用5~10 d.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95%)高于对照组(68.75%),经统计学处理,具有显著性差异(x2=15.64 P<0.05).结论莪术油注射液治疗腹泻病的疗效确切.
作者:李亚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儿童肺炎支原体(MP)感染致皮肤损害的特点.方法MP感染患儿526例,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进行5种病原体联检.观察血清抗-MP-IgM阳性伴皮肤损害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526例MP-IgM阳性患儿中,95例在呼吸道感染的基础上伴皮肤损害,其中表现荨麻疹样皮疹35例,红斑或斑丘疹21例,猩红热样皮疹18例,麻疹样皮疹15例,水疱疹4例,紫癜样皮疹2例.MP感染后皮疹发病率与年龄呈负相关.阿齐霉素针静滴3~5 d,之后换用罗红霉素口服,皮疹均在数小时至14 d内消失,预后好.结论MP感染不仅是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体,也可致皮肤损害,呼吸道感染并有皮肤损害的病例,要考虑到MP感染的因素.
作者:熊雁;吴茜;王艳春;陆念英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肌电图检查在儿童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对354例神经系统疾病患儿进行肌电图检查,包括周围神经传导速度、针极肌电图及重复频率刺激,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肌电图检查结果异常166例,其中肌源性损害36例,神经源性损害47例,神经性损害69例,重复频率刺激异常3例,界线性改变11例.36例肌源性损害中,确诊为进行性肌营养不良18例,多发性肌炎2例,线粒体脑肌病1例,未确诊15例.47例神经源性损害中,脊肌萎缩症29例,急性脊髓炎4例,脊髓灰质炎后遗症2例,12例诊断不明.69例神经性损害中,臂丛神经损伤23例,格林-巴利综合征9例,腓总神经损伤6例,面神经损伤4例,遗传性运动感觉神经病2例,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神经病、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各1例,23例诊断不明.3例重复频率刺激异常者均诊断为重症肌无力,其中全身型2例,眼肌型1例.界线性异常11例均未确诊.肌电图检查正常188例,其中临床诊断为重症肌无力眼肌型21例,脑性瘫痪5例,急性脊髓炎2例,多发性肌炎1例,神经系统其他疾病21例,余138例诊断不明.结论1.肌电图检查有助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脊髓性肌萎缩、神经损伤等疾病明确诊断;2.为侵犯下运动单位的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可提供重要依据;3.重症肌无力患儿重复频率刺激检查阳性率不高;4.对主要侵犯上运动神经元的疾病诊断意义不大.
作者:王爽;米春兰;刘晓燕;秦炯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早期干预和康复治疗对围生儿脑损伤智能发育的疗效.方法将50例围生期脑损伤患儿随机分为干预组27例和对照组23例,干预组从新生儿期接受早期干预,对照组按常规育儿,两组从新生儿起观察至18个月,并使用Gesell发育量表测查精神运动发育商(DQ).结果干预组6、12个月DQ显著高于对照组(6个月龄时P<0.05,12个月龄时P<0.01).干预组后遗症发生率为3.7%(1/27),对照组后遗症发生率为26.08%(6/2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x2=5.17 P<0.05).结论对围生儿脑损伤予以正确的早期干预能有效地促进其智能发育,是改善预后、降低后遗症发生率的有效手段.
作者:李宏;周媛;覃小兰;韦联彬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地塞米松(DEX)对缺氧缺血新生大鼠脑组织兴奋性氨基酸(EAA)和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的影响,探讨其在HIE致脑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建立HIE动物模型,应用高效毛细管电泳和荧光分光光度法,分别检测假手术组、HIE组、小剂量DEX干预组(0.5 mg/kg)及大剂量DEX干预组(10 mg/kg)脑组织EAA及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结果HIE组EAA及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均较假手术组明显升高(P均<0.01);小剂量DEX组EAA及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与HIE组无明显变化(P>0.05);大剂量DEX组EAA含量较HIE组明显减少(P<0.01),较小剂量DEX组减少(P<0.05);大剂量DEX组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较HIE组及小剂量DEX组均明显降低(P均<0.01).结论缺氧缺血促进脑组织EAA及单胺类神经递质的释放;大剂量DEX干预可能通过抑制EAA及单胺类神经递质的释放,对HIE脑损伤起保护作用.
作者:王宝宏;金玉;安彩霞;叶新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对体外血脑脊液屏障(BBB)模型通透性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方法利用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与星型胶质细胞共培养建立大鼠体外BBB模型,并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TNF-α干预组和Y-27632预处理组.采用γ计数仪检测125I-BSA的通透量观察TNF-α对血脑脊液屏障通透性的影响.结果TNF-α使体外BBB模型对125I-BSA通透量明显增加,Y-27632预处理能明显拮抗TNF-α的上述作用(P<0.01).结论TNF-α可导致BBB通透性增高,Rho/Rhok细胞信号传导通路可能参与此过程的调控.
作者:尹飞;曾卫民;彭镜;甘娜;张红媛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浅低温心脏不停跳下心内直视手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6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年龄2~14岁,随机分为低温停跳组(28~30℃,对照组)和浅低温心脏不停跳组(33~35℃,观察组),观察组维持鼻咽温度33~35℃,阻断上、下腔静脉,但不阻断升主动脉,使心脏处于跳动状态下,进行心脏内直视术,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对两组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术后并发症、气管插管拔管时间、住院天数进行对比.结果60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1例死亡,观察组在体外循环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均<0.05),其他指标均无明显差异(P均>0 05).结论浅低温心脏不停跳下心内直视术对小儿常见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效果要优于传统的低温心脏停跳手术方式.
作者:邹刚强;邹湘莉;程兆云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分析食管闭锁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的相关因素,以提高其防治水平.方法通过对12例食管闭锁术后吻合口瘘患儿临床资料的回顾性分析,总结对此并发症诊治的经验及教训.结果12例患儿,3例瘘口较小者,无1死亡;9例瘘口较大者,7例死亡.结论吻合口瘘是食管闭锁术后严重的并发症,术后再次气管插管是其发生的一个危险因素;瘘发生后加强营养支持、保持引流通畅是治疗的关键.
作者:张永东;刘钧澄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蛋白基因产物(PGP 9.5)、组织蛋白酶D(CAD)和S100蛋白(S100)在先天性巨结肠(HD)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PGP 9.5、CAD及S100对35例正常结肠和30例HD狭窄段结肠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利用图文分析系统观察染色表达情况.结果 1.对照组结肠中,CAD对神经节细胞特异性表达.其他神经组织包括神经胶质细胞、雪旺细胞与神经纤维都不表达CAD,但对PGP 9.5和S100均阳性表达.PGP 9.5对神经节细胞强阳性着色,表现为棕褐色细胞状团块.S100对神经节细胞阴性表达,在神经丛中形成细胞状空白区.2.HD狭窄段组结肠中,免疫组织化学表达情况与对照组明显不同.CAD对肠神经组织表达缺失.PGP 9.5染色中棕褐色的细胞状团块及S100染色中的细胞状空白区均未观察到.扭曲增生的神经纤维对PGP 9.5与S100强阳性着色.S100染色的神经纤维着色强度[(146.70±10.87)灰度值]及直径(57.81±14.99)μm与对照组神经纤维的着色强度[(169.25±9.53)灰度值]及直径(23.15±5.56)μm比较,差异显著(P均<0.01).结论PGP 9.5、CAD、S100在HD狭窄段的异常表达证实肠神经组织发育异常是HD主要病理改变.3种抗体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标记肠神经组织对HD的诊断有重要帮助.
作者:陈卫坚;贺新玉;周小渔;刘朝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应用手术方法治疗隐匿性阴茎的疗效.方法选择14例阴茎体发育正常而显露异常的患儿,内分泌及染色体核型检查均正常,分别采用Devine及Maizels手术方法进行矫正.结果经过3~24个月随访,无1例出现阴茎勃起疼痛及阴茎血供损害等并发症.均获得满意疗效.结论手术治疗是治疗隐匿性阴茎的重要手段.
作者:李春明;徐凤梅;杨国三;王红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患儿,女,11个月.因发热、呕吐5 d,血糖增高3 d入院.入院前5 d出现发热,高39.4℃,伴非喷射性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2~3次/d,多为进食后,到当地医院住院,曾出现呕吐少许咖啡样物,血糖51.79 mmol/L,尿糖++++,酮体+++,红细胞+++,血酮(+),血淀粉酶456 U/L,尿淀粉酶1477 U/L,血气分析示:pH 7.155,pa(CO2)1.8 kPa,pa(O2)13.8 kPa,HCO3- 4.7 mmol/L,拟诊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糖尿病并酮症酸中毒.
作者:单庆文;韦丹;庞玉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例1,男,9岁,以发热2个月余入院,体温高39.8℃,为弛张热,热前无寒战,无关节痛,无咳嗽、呕吐、腹泻及泌尿系症状,精神食欲可.无结核接触史,无外地居住史及特殊嗜好.查体:体温39.2℃,发育正常,营养中等.无皮疹,浅表淋巴结不大.咽部轻度充血,扁桃体不大.肺部、心脏、腹部、神经系统未见异常.血WBC(4.5~5.6)×109/L,分类正常,Hb、PLT正常.尿、便常规、肝肾功能、抗结核抗体、PPD试验、类风湿因子、ASO、肥达、外斐反应均阴性.血沉23 mm/1 h,腹部B超、头颅CT、胸片未见异常.骨穿示正常骨髓像,2次血细菌培养莫拉菌生长(外院血培养2次阴性).诊断:莫拉菌败血症.按药敏试验给硫酸阿米卡星注射液(齐鲁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生产批号:0306115)10 mg/(kg·d)静脉滴注,利福平片15 mg/(kg·d),顿服,治疗2周热退.
作者:赵亚宁;李强;王玲;曾令超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患儿,男,19 d,因皮肤黄染18 d,咳嗽4 d入院.查体:皮肤及巩膜中重度黄染,双肺呼吸音粗,无啰音,余未见异常.血WBC 15.0×109/L,N 0.50,L 0.34.总胆红素376.5μmol/L,直接胆红素117.3 μmol/L.头颅CT示脑白质密度低.胸片示双肺纹理增多.
作者:邱萌;郭晓清;安涛;李茜;蒲秀红 刊期: 2006年第04期
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为早产儿所特有的缺氧缺血性脑损伤.PVL发病机制主要与早产儿血管发育缺陷、发育阶段特异相关的少突胶质细胞前体对多种损伤因素高度敏感及早产儿体内缺乏保护机制有关,PVL早期多无明显临床表现,诊断依赖影像学诊断.头颅B超、MRI弥散成像、脑电图、近红外光谱测定有助于诊治.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
作者:贺月秋 刊期: 2006年第04期
黏着斑激酶是细胞外基质和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信号分子,具有调节细胞发育、介导细胞黏附和迁移、调节细胞的增殖和分化、阻止细胞凋亡等生物学活性,可能在肺发育和肺组织损伤修复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王华;常立文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观察细辛脑对支气管哮喘患儿呼吸道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共选取60例支气管哮喘患儿,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予细辛脑注射液0.5 mg/kg,用10%葡萄糖注射液稀释成0.01%的溶液,静脉滴注,2次/d;对照组用氨茶碱针4~6mg/k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100 mL静脉滴注,1次/d,两组均用7 d为1个疗程,共观察2个疗程.结果治疗2周后,两组嗜酸性粒细胞与巨噬细胞治疗前后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均<0.05),同时治疗组的淋巴细胞、CD4+T细胞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均<0.05),两组嗜酸性粒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CD4+T细胞比较也均有明显差异(P均<0.05).治疗后两组肺功能均比治疗前明显改善(P均<0.05),治疗组的肺功能、IL-5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细辛脑注射液对哮喘患儿呼吸道炎症因子的影响优于氨茶碱组.
作者:方声;叶子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甲泼尼龙治疗重型渗出性多形性红斑的疗效.方法重型渗出性多形性红斑20例,采用甲泼尼龙静脉滴注,1 mg/(kg·d),缓解后改为泼尼松片20 mg,口服.总疗程不超过1个月.结果18例患儿皮疹均消退,总有效率达90%,无明显后遗损害.结论重型多形型性红斑患者早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是治疗的关键.
作者:耿建华;刘兴国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罗红霉素对哮喘儿童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两个功能性亚群(TH1/TH2)功能状态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20例哮喘及19名健康儿童PBMC经不同浓度的罗红霉素体外干预培养后,上清中的IFN-γ、IL-4、IL-10和IL-12水平变化.结果哮喘组儿童的PBMC分泌IL-4明显增多,IFN-γ/IL-4比值明显降低,哮喘组50μg/mL的罗红霉素可明显促进哮喘儿童PBMC分泌IFN-γ和IL-12,并可恢复TH1/TH2平衡,亦有促进IL-10分泌的倾向.结论50 μg/mL的罗红霉素可明显促进IFN-γ及IL-12分泌,恢复哮喘儿童体内TH1/TH2平衡,并能促进IL-10分泌,有利于协调机体细胞和体液免疫的功能.
作者:孙立锋;鞠云飞;杨锡强;朱春梅;冯学斌;王莉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国内健康儿童脉冲振荡肺功能的正常参数.方法102名儿童经采用德国Jaeger公司生产的Masterscreen IOS测定仪进行脉冲振荡肺功能测定,并分析其结果.结果儿童随年龄增大和身高的增长,呼吸总阻抗和呼吸道阻力逐步减少,弹性阻力负值减少,与预计值比较部分值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我国儿童脉冲振荡正常值参数与国外预计值有差异性,应尽量采用相应人群的预计值.
作者:易阳;钟闻燕;张正霞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正常足月新生儿7 d内血压的正常值范围及每日变化,研究早期新生儿血压临界值.方法应用美国Omni-TrakTMNVS型监护仪上的DINAMAP测压装置,随机检查50例足月新生儿生后7 d内的血压值.测量右上臂血压,记录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平均动脉压(MAP)数值.结果1)日龄(X1)对正常足月新生儿SBP、DBP、MAP有非常显著的影响.2)SBP、DBP、MAP与X1、出生体质量(X2)、胎龄(X3)回归方程分别为SBP=32 4+0.7X1+3.7X2+0.6X3(mmHg),DBP=13.1+0.6X1+2.9X2+0.6X3(mm Hg),MAP=17.3+0.4X1+2.0X2+0.8X3(mm Hg),MAP=DBP+0.45(SBP-DBP)(mm Hg).3)7 d内不同胎龄、不同出生体质量新生儿DBP、SBP、MAP不同.正常足月新生儿高血压临界值分别为SBP>90 mm Hg,DBP>65mm Hg,MAP>75mmHg.4)低血压临界值分别为:SBP<50 mm Hg,DBP<30 mm Hg,MAP<40 mm Hg.结论明确新生儿7 d内血压范围及血压临界值为新生儿高血压或(和)低血压诊断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作者:范秀芳;刘红锋;董敏;马沛然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心肺复苏指南自1974年制定以来,多次修订改进.2005年心肺复苏和心血管病急诊科学治疗建议国际会议的召开,对心肺复苏指南再次进行了修订,并利用循证程序就心肺复苏的治疗推荐方案达成了一致性意见.本文主要对心肺复苏的程序进行简略介绍,并对历年的心肺复苏指南作以简单比较.
作者:马红秋;辛德莉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本地区引起婴幼儿病毒性肺炎的病原学概况与临床表现特点.方法应用ELISA法检测婴幼儿肺炎患儿急性期血清5种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流感病毒(IFV)、腺病毒(ADV)、副流感病毒(PIV)、巨细胞病毒(CMV)]特异性抗体IgM,按血清病毒特异IgM阳性、C-反应蛋白(CRP)<8 mg/L且无其他病原学感染的临床及实验室证据为条件检测221例肺炎患儿.结果1.检出总抗体阳性104例,阳性检测率为47 1%,其中单一病毒感染75例,占72.1%,混合感染29例,占27.9%.2.RSV感染居首位,其余依次为IFV、ADV、PIV、CMV.3.婴幼儿不同年龄段、不同季节易感病毒的种类不同.结论引起小儿肺炎的病原除细菌性感染外,病毒性感染的种类繁多,其流行季节高峰与临床表现各异.对感染者及早进行病原学检测,明确病原学种类,以利及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作者:翟雪松;刘文君;邹艳;万琴;曾国庆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反复扁桃体炎(RT)患儿缓解期T淋巴细胞亚群及辅助性T淋巴细胞(Th)亚群功能状态.方法采用免疫荧光标记和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27例RT缓解期和21例健康对照组儿童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表面分子表达情况;同时采用双抗夹心ELISA法检测两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培养上清液中IFN-γ和IL-4水平.结果RT患儿与对照组比较,CD4+和CD3+细胞的表达率均显著下降(P均<0.01),CD4+/CD8+比值失调(P<0.01);与Th1细胞功能相关的IFN-γ细胞因子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Th1/Th2比值失调(P<0.01);而CD8+细胞及与Th2细胞功能相关的IL-4细胞因子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均>0.05).结论RT患儿缓解期存在T细胞功能紊乱;Th1亚群功能低下以及Th1/Th2平衡的紊乱可能在RT的发病中起更重要的作用.
作者:杨勇;陈宗波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小儿鼻炎与支气管哮喘发病的关系.方法鼻炎患者130例分成2组,单纯鼻炎组60例,鼻炎并哮喘组70例,分析两组年龄、性别、既往湿疹史、毛细支气管炎史、吸烟家族史、哮喘家族史、变应原检测、外周血总IgE及嗜酸性粒细胞(EOS)计数等方面的差别.并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确定鼻炎患者发生哮喘的危险因素.结果将两组比较,发现既往毛细支气管炎史、哮喘家族史、母亲哮喘及变应原屋尘、粉尘螨阳性在鼻炎并哮喘组中更多见.此外,外周血总IgE和EOS计数在鼻炎并哮喘组高于单纯鼻炎组.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外周血总IgE和EOS计数增高是鼻炎并哮喘的重要的危险因素.结论若鼻炎患者存在既往毛细支气管炎史、哮喘家族史、变应原检测阳性,尤其是外周血总IgE和EOS计数增高者,应视为哮喘的前驱表现,需及早防治.
作者:黄柳一;莫恩明;蒋小云;林爱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毛细支气管炎(毛支)患儿急性期鼻咽分泌物(NS)IL-2水平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58例RSV毛支患儿急性期NS中IL-2含量.并根据临床评分标准、血氧饱和度、供氧和住院时间等不同标准,对疾病严重程度进行分析.结果入院时77.6%患儿血氧饱和度<95%;吸氧时间(4.8±3.4)d.RSV毛支患儿急性期NS中IL-2含量变化很大(0~3417μg/L),中位数76μg/L.各疾病严重程度组间比较,IL-2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IL-2与各疾病严重因素无明显相关性(P均>0.05).结论RSV毛支患儿急性期NS中IL-2水平与RSV毛支无关,其改变可能系其他原因所致.
作者:常健;梁东;鲁继荣;陈银波;赵红霞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哮喘患儿血管紧张素Ⅱ(AⅡ)的表达及其对正常儿童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表达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和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的影响.方法对21例急性发作期哮喘患儿和11例正常儿童采用放射免疫测定法进行血浆AⅡ测定;后者PBMC经AⅡ刺激,检测MCP-1、ICAM-1的表达.结果21例哮喘患儿急性发作期血浆AⅡ为(113.4±47.1)ng/L,11例正常儿童血浆AⅡ为(45.9±30.6)ng/L,两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11例正常儿童PBMC与不同浓度的AⅡ(10-9、10-8、10-7、10-6mol/L)混合培养,在细胞培养24 h后,MCP-1、ICAM-1的表达均明显高于0mol/L组,以10-6mol/L的AⅡ刺激的表达高.10-6mol/L的AⅡ条件下,刺激2、24、48 h,在24、48 h MCP-1、ICAM-1的表达均明显高于AⅡ刺激组,以24 h表达高.结论哮喘患儿急性发作期血浆AⅡ水平增高,AⅡ可通过刺激MCP-1、ICAM-1的表达,参与哮喘的慢性炎症过程.
作者:张建华;张学兰;季正华;盛锦云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研究超短波在支气管肺炎患儿综合治疗中的效果及其对患儿血清细胞因子(TNF-α、IL-6)的影响.方法支气管肺炎患儿11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6例.对照组采用儿科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除常规药物治疗外加超短波胸部辐射治疗.治疗前后检测患儿血清细胞因子TNF-α、IL-6水平.观察两组病情改善情况及TNF-α、IL-6变化.结果肺部X线改善情况两组无明显差异(x2=1.803 P>0.05);肺部啰音改善情况两组有显著性差异(x2=4.75 P<0.05).各组治疗后TNF-α、IL-6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均<0.01);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更为明显(P<0.05).结论超短波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的疗效与调节机体炎症免疫反应有关,其在支气管肺炎的综合治疗中可加速肺部炎性病灶吸收.
作者:何予工;阮翘;常学民;朱豫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了解重庆地区小儿肺炎常见病原及细菌的耐药性,以便合理应用抗生素.方法吸取780例肺炎患儿下呼吸道分泌物,用Microscan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细菌培养、鉴定及药敏试验,同时行呼吸道常见病毒、衣原体抗原、肺炎支原体抗体测定.结果780例中有明确病原者433例,共培养出细菌364株,病毒阳性116例,肺炎支原体阳性26例,其中混合感染73例.细菌病原中葡萄球菌与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率较高,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等的耐药率较高.副流感嗜血杆菌对头孢菌素较敏感.结论重庆地区小儿肺炎病原以细菌为主,不同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差异较大.积极寻找病原并监测细菌的耐药性,有助于合理选择抗生素,避免耐药菌株的快速增长.
作者:罗蓉;黄英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哮喘儿童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内钙调素(CaM)含量的变化,探讨CaM与儿童哮喘的关系.方法用三氟拉嗪(TFP)作荧光标记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23例哮喘发作期和临床症状缓解期外周血PBMC内活性CaM含量.结果1哮喘儿童发作期外周血PBMC内CaM含量(61.35±15.56)明显低于缓解期(198.73±30.04)及对照组(137.88±20.77),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2.哮喘儿童缓解期外周血PBMC内CaM含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7.86 P<0.001).结论 CaM在哮喘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其机制可能与细胞内调节细胞内外游离钙离子浓度比值的自稳态调节能力有关.
作者:周少华;杨后华;罗忠梅;蔡新宇;袁岳沙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远期随访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患儿血清中特异性抗SARS相关冠状病毒(CoV)IgG(SARS-CoV-IgG)抗体,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儿童SARS临床诊断病例16例和患儿的父母及与其密切接触家庭成员(其中包括7例SARS临床诊断病例、12例非SARS病例)19例.在SARS患儿病程1.5年左右,进行随访.采集患儿及其密切接触家庭成员外周静脉血2 mL,常规分离血清.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检测受试者血清中抗SARS-CoV-IgG抗体.结果16例儿童SARS病例中,8例血清中抗SARS-CoV-IgG阳性,其中4例SARS患病期间抗SARS-CoV-IgM阳性,4例未查抗SARS-CoV-IgM抗体.另8例血清中抗SARS-CoV-IgG阴性,其中4例SARS患病期间抗SARS-CoV-IgM阴性,4例未查抗SARS-CoV-IgM抗体.8例血清中抗SARS-CoV-IgG阳性的SARS患儿的8个家庭中均有2例及2例以上SARS患者.8例血清中抗SARS-CoV-IgG阴性的儿童SARS病例的8个家庭中均只有患儿本人为SARS患者.结论在病程1.5年后,实验室确诊的儿童SARS病例的血清中仍能检测到抗SARS-CoV-IgG抗体.家庭聚集发病是实验室确诊的SARS病例的一个重要特征.
作者:谢正德;魏新苗;胡英惠;王惠玲;刘亚谊;刘春艳;张辉;王燕;闫静;孔晓慧;买颖;申昆玲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6(IL-6)在支气管哮喘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29例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32例缓解期患儿血清IL-6水平,并设20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结果1.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血清IL-6水平明显增高,与缓解期哮 喘组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非常显著(P均<0.001).2.缓解期哮喘患儿IL-6水平仍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3.缓解期>3岁哮喘患儿IL-6水平较≤3岁组高(P<0.001).结论IL-6参与哮喘的发病,在哮喘的各个时期发挥不同的生物学效应.
作者:温志红;洪梅;陶艳玲;胡琼燕;苏俐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4~7岁哮喘患儿脉冲振荡肺功能(IOS)异常与正常值的分界点.方法选择正常患儿124例,发作期哮喘儿童160例,采用MastscreenIOS肺功能仪进行IOS测定,计算IOS主要参数在不同预计值水平判断肺功能异常的敏感度与特异度.结果哮喘患儿IOS参数与正常儿童显著不同,以呼吸总阻抗(Zrs)≥115%正常预计值作为肺功能异常时,其对哮喘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均为0.68;以总呼吸道黏性阻力(R5)≥115%正常预计值作为异常时,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则分别为0.61和0.63;而以电抗(X5)≥110%正常预计值作为异常时,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4和0.81.结论对哮喘患儿进行IOS测试时,应将Zrs、R5≥115%正常预计值,X5≥110%正常预计值作为判断异常指标.
作者:刘传合;李硕;宋欣;曹玲;赵京;陈育智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索支气管哮喘儿童细胞免疫状况的变化.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支气管哮喘儿童急性期及正常对照组外周血T辅助淋巴细胞1(Th1)和Th2的百分率、CD4+、CD3、CD8、NK细胞、B细胞百分率及CD4/CD8比值.对10例哮喘缓解期患儿复查淋巴细胞亚群.结果支气管哮喘患儿发作期外周血Th1细胞百分率[(16 28±9.83)%]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20.77±6.89)%](P<0.05);哮喘组Th2细胞百分率[(5.44±1.96)%]较对照组[(4.21±2.12)%]明显增高(P<0.05).Th1/Th2比值,哮喘组为3.41±2.56,对照组为5.91±3.24,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但哮喘组B细胞、NK细胞百分率、CD3、CD4、CD8及CD4/CD8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10例哮喘缓解期患儿淋巴细胞亚群结果表明,B细胞百分率显著下降(P<0.05),其他各项指标在发作期与缓解期无明显差异.结论支气管哮喘儿童重要的免疫异常是Th1/Th2细胞比例和功能失衡,主要表现为Th2细胞应答优势存在,Th1/Th2显著降低.
作者:刘力戈;侯安存;方惠秋;郝艳艳 刊期: 2006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