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窒息是人类从胎儿到新生儿过渡过程中危害健康的常见疾病之一.近年来我国各级医院在卫生行政部门指导下大力推广了新生儿复苏,并已取得重大成绩.但至今产房内新生儿复苏尚急需加强管理,主要内容应包括:1.专业人员复苏技术培训项目的开展;2.各种复苏设备的完善与管理;3.产房内复苏制度与组织应加强;4.产科、儿科的配合与复苏后的处理与转运等.
作者:魏克伦 刊期: 2007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情绪障碍对1型糖尿病儿童代谢控制及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 以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及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为工具,评估90例1型糖尿病患儿的情绪状况,任一量表分≥划界分者为情绪障碍组,余为情绪正常组.以糖化血红蛋白(HbAlc)为代谢控制的指标比较二组差异,并对患儿在血糖监测、饮食控制及运动3方面的治疗依从性进行比较.结果 1.情绪障碍组HbAlc平均水平显著高于情绪正常组(8.82%±2.10% vs 7.79%±1.53%,t=2.496 P<0.05),HbAlc≤7.0%比例显著低于情绪正常组(26.5% vs 41.1%,P<0.01).2.情绪障碍组在血糖监测、饮食控制及运动3方面的治疗依从性均显著差于情绪正常组(Pa<0.01).结论 情绪障碍对1型糖尿病儿童代谢控制及治疗依从性有显著影响,伴情绪障碍者代谢控制状况及治疗依从性差.
作者:王爱华;朱逞;洪宝瑟;张纪水 刊期: 2007年第14期
目的 比较不同机械通气方式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效果.方法 选择2003年10月~2007年4月诊断为新生儿呼吸衰竭并采用机械通气治疗患儿64例,按常规机械通气(CMV)治疗31例为对照组;采用高频震荡通气(HFOV)者33例为治疗组;比较二组疗效.结果 对照组治愈率61.3%,治疗组治愈率为87.8%,二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HFOV是治疗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呼吸衰竭有效和安全的一种通气方式.
作者:张进夫 刊期: 2007年第14期
目的 评价经口气管插管术抢救新生儿呼吸衰竭的疗效及选择插管时机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2001年7月~2005年12月新生儿呼吸衰竭经气管插管治疗36例作为治疗组,插管后即刻恢复自主呼吸、心律正常者8例,仅酌情给氧,血气正常后拔管,另28例插管后仍无自主呼吸或呼吸微弱而不规则,需配合复苏囊加压给氧16例,应用机械通气12例;未经气管插管治疗的35例作为对照组,采用托背人工呼吸、面罩、头罩或简易CPAP吸氧.结果 治疗组治愈率为75.0%,对照组为51.4%,二组治疗后血气值改善、治愈率及平均住院天数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a<0.05).结论 气管插管是开放呼吸道、抢救新生儿呼吸衰竭的措施,能明显降低新生儿呼吸衰竭的病死率,且插管时机的掌握相当重要.
作者:谢邦贵;郑丽华;韦海霞;李庆宣 刊期: 2007年第14期
目的 了解新生儿多脏器功能障碍(MODS)发生的高危因素及预后,探讨阻止其发展的有效措施.方法 86例患儿均采用原发病治疗加一般支持治疗,62例在此基础上采用间歇正压通气(IPPV)+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的方式进行机械通气治疗.结果 在不同的胎龄和出生体质量中发生MODS的病死率无明显差异性(Pa>0.05).MODS中肺损害、胃肠道损害及肾损害的发生率较高.器官损害数目越多,病死率越高(r=0.953 P<0.001).结论 早期干预,及早机械通气,迅速纠正低氧血症,减慢MODS进展速度,可赢得治疗时间.机械通气为治疗新生儿MODS有效措施之一.
作者:张清义 刊期: 2007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的治疗措施.方法 本院1995年1月~2005年12月收治的52例甲亢患儿,根据病情采用他巴唑治疗46例,6例出现不良反应后改用丙基硫氧嘧啶;29例采用双侧甲状腺次全切术.结果 52例患儿中,药物治疗23例,手术治疗29例.所有患儿治疗后病情完全缓解,随访6个月~5年,未见复发.手术治疗术后并发症有音调降低、手足抽搐各1例,经处理后症状消失.结论 甲亢一般首选内科治疗,一旦有适应证,应行手术治疗.
作者:王穗;张春风 刊期: 2007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引起早产的原因和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62例早产主要原因,分析出生孕周及不同分娩方式对早产儿预后的影响.结果 胎膜早破、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多胎妊娠是引起早产的主要因素;在本院进行定期产前检查组比无产前检查组新生儿病死率明显降低,二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胎龄愈小,出生体质量愈低,其病死率愈高,特别是胎龄<32周者;阴道分娩与剖宫产2种分娩方式早产儿结局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定期产前检查能及早发现异常,及时治疗预防发生早产;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及重度窒息是早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
作者:孙力;李新玲;李玉洁;何全中;杨新春 刊期: 2007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不同胎龄胎脑皮质枕叶神经干细胞(NSCs)的发育特征.方法 收集胎龄16~36周的水囊引产胎儿9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及光镜技术对人胎脑皮质枕叶NSCs的分布、形态、生长方式及数量进行检测.结果 NSCs主要分布在锥体细胞层及内颗粒细胞层,呈圆形,中等大小,0、1个突起,核相对较大,2~4个核仁,染色质疏松.NSCs呈明显的区域性分布,大部分NSCs以群状、簇状或数个细胞形成的小集落样生长方式存在,少数NSCs以单个形式存在于其他神经细胞中,各胎龄组NSCs在分布、形态、种类、生长方式等方面无明显差异.随着胎龄的增加,皮质枕叶NSCs逐渐减少.结论 不同胎龄人胎脑皮质枕叶存在NSCs,其数量随着胎龄的增加而减少.
作者:胡波;李爱华;安育林;封志纯 刊期: 2007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早期干预对正常新生大鼠神经生长相关蛋白(GAP-43)表达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采用配对设计,30只正常新生鼠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对干预组大鼠采用早期触摸14 d,随后置于丰富环境14 d的干预方式,对照组未予干预.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和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染色)分别检测二组大鼠海马和额叶皮质GAP-43的表达情况和凋亡神经元数量.脑功能评估采用水迷宫测验.结果 干预组大鼠额皮质和海马区神经元GAP-43免疫反应阳性反应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额皮质及海马区凋亡神经细胞中位数干预组(0;2.0 个/HP)较对照组(1.0;6.5 个/HP)明显减少(P<0.01).水迷宫测试成绩干预[(5.71±1.73) 次]明显优于对照组[(7.77±1.74) 次] (P<0.01).结论 促进GAP-43的表达和减少神经元凋亡,与早期干预促进脑发育与脑功能的机制有关.
作者:陈燕惠;刘玲;陈敏榕;陈达光 刊期: 2007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3岁以下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围术期治疗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6年8月3岁以下接受心脏畸形矫治术的109例婴幼儿临床资料.男56例,女53例;年龄31 d ~3岁,平均13.6个月;体质量2.1~16.0 kg,平均8.6 kg.93例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心脏畸形纠正术;16例采用深低温低流量体外循环.62例术中采用超滤技术.结果 术后死亡8例(7.3%),死亡原因为低心排血综合征4例、肺动脉高压危象3例和肺部感染1例.有并发症25例(22.9%).其中低心排血综合征6例,呼吸系统并发症18例和心包积液1例.结论 提高手术和体外循环技巧,提高术后预防和治疗低心排血综合征和呼吸系统并发症是婴幼儿心脏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张红;吴朝光;李儒正;洪萍 刊期: 2007年第14期
目的 比较小剂量舒芬太尼和枸橼酸芬太尼预防儿童直接喉镜经口气管插管心血管反应的效果.方法 选择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Ⅰ级、拟在经口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择期整形外科手术的儿童90例.随机平分为对照组、枸橼酸芬太尼组和舒芬太尼组,气管插管前5 min采用盲法分别应用9 g/L盐水0.2 mL/kg、枸橼酸芬太尼2 μg/kg和舒芬太尼0.2 μg/kg.麻醉诱导后采用直接喉镜实施经口气管插管操作.监测麻醉诱导前(基础值)、后(麻醉诱导后值),气管插管时和气管插管后5 min内血压和心率(HR),计算二重指数(RPP)及观察期收缩压(SBP)和HR的变化率,记录观察期SBP和HR达大值的时间及其气管插管后恢复至麻醉诱导后值的时间.结果 经口气管插管导致血压、HR和RPP较基础值显著升高(Pa<0.05),且以对照组为明显,枸橼酸芬太尼组次之,舒芬太尼组轻.气管插管时和气管插管后的血压、RPP及观察期它们的大值在3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a<0.05);观察期枸橼酸芬太尼和舒芬太尼组HR无显著性差异(Pa>0.05).3组观察期出现SBP和HR大值的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a>0.05),气管插管后舒芬太尼组SBP和HR恢复至麻醉诱导后值的时间显著短于枸橼酸芬太尼组(Pa<0.05).舒芬太尼组观察期SBP和HR增加>基础值30%的发生率和RPP>22 000的发生率显著低于枸橼酸芬太尼组(Pa<0.05).结论 与小剂量枸橼酸芬太尼相比,小剂量舒芬太尼能更有效地减轻儿童经口气管插管时的心血管反应.
作者:薛富善;刘鲲鹏;杨泉涌;刘毅;廖旭;佟世义;许亚超 刊期: 2007年第14期
例1,社会性别女,15岁3个月,外周血染色体核型45XO,双乳Ⅰ期,阴毛Ⅰ期.B超示子宫1.4 cm×0.9 cm×0.8 cm,未探及宫腔线,双侧卵巢未探及,双腹股沟未及异常回声.胰岛素低血糖生长激素兴奋试验血生长激素峰值34 μg/L.骨龄11岁.
作者:王凤丹;李欣;杜宏伟;朱慧娟;龚凤英;潘慧;伍学炎;邓洁英;史轶繁 刊期: 2007年第14期
患儿,男,5个月,因呼吸不畅5 d,门诊以先天性喉喘鸣收入院.5 d前出现呼吸不畅,咽喉部有痰鸣,故入院.查体:圆脸、下颏短,前囟2.5 cm×2.5 cm,平坦,枕秃(+),乒乓球感(+),咽稍红,双肺呼吸音可闻及喉鸣音,未闻及干湿啰性音,心脏、腹部及神经系统未见异常.
作者:张称心;吴金霞;梁发强 刊期: 2007年第14期
患儿,女,5 h,因皮肤黄染5 h入院.系G2P2,孕39周自然分娩,出生体质量3 400 g,1 min Apgar评分9~10分,患儿未开奶,已排胎便,生后不久即出现皮肤黄染,并渐加重,无发热,无抽搐,无呕吐.体检:体温36.2 ℃,心率120次/min,呼吸42次/min,体质量3 400 g.
作者:孙建新;肖志辉;何海龙;李晓忠;胡绍燕 刊期: 2007年第14期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病因尚未完全清楚.目前公认早产儿、低出生体质量儿、吸氧为本病的主要高危因素,国内外众多关于ROP发病因素的报道已证实,早产儿诸多发育的缺陷是导致ROP的基础的结论是没有争议的,其中吸氧与ROP的关系仍是临床上争论的焦点问题,本文结合国内外新科研成果,对吸氧与ROP的关系等问题进行综述,以寻求解决方案.
作者:任常军;刘桂玲;杨振儒;张晶;李静;李彦敏 刊期: 2007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1,6-二磷酸果糖联合维生素C治疗急性重度有机磷中毒并心肌损害的效果.方法 将 40例急性重度有机磷中毒并心肌损害的患儿分为治疗组25例和对照组15例.均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则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1,6-二磷酸果糖及维生素C治疗,疗程均为14 d.分别检测并比较二组治疗前及疗程结束时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和血清肌酸激酶心型同工酶(CK-MB).结果 治疗及对照组治疗前血清cTnI和CK-MB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疗程结束时,与对照组及治疗前比较,治疗组血清cTnI和CK-MB水平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a<0.05).结论 1,6-二磷酸果糖联合维生素C可改善急性重度有机磷中毒患儿的心肌损害.
作者:薛国昌;王毅力;李国锋 刊期: 2007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补充蛋白质对儿童术后蛋白质代谢和伤口愈合的影响.方法 对手术治疗90例3~7岁患儿分为3组包伙供膳,分别供给普通膳食、高蛋白膳食和高蛋白+蛋白果冻膳,连续3周.观察各组血清清蛋白、血红蛋白及伤口愈合情况.结果 实验组摄入蛋白质食品高于普通膳食组供给标准蛋白质35%,术后患儿的血清清蛋白和血红蛋白水平显著提高;伤口愈合率高于其他二组,但无显著差异(Pa>0.05).实验组体质量增长均高于其他二组(Pa<0.05).结论 给术后患儿补充蛋白果冻可促进肌肉蛋白质的合成,降低肌肉蛋白质的分解,促进伤口愈合,对术后机体康复有一定意义.
作者:田曦;杨军红;陈颖新;徐宗鲁;赵文卓 刊期: 2007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纳洛酮联合氨茶碱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的疗效.方法 符合诊断标准的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7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38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予纳洛酮注射液0.1 mg/(kg·次),稀释后静脉滴注,12 h 1次;氨茶碱注射液2 mg/(kg·次),稀释后静脉滴注,12 h 1次;对照组氨茶碱用药方法同治疗组.结果 治疗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60.0%、92.5%,对照组分别为36.8%、71.1%.二组显效率、总有效率比较均有显著差异(χ2=4.18,6.08 Pa<0.05).结论 纳洛酮联合氨茶碱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疗效明显,优于单用氨茶碱.
作者:赵素香 刊期: 2007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1,6-二磷酸果糖治疗新生儿窒息后心肌损害的效果.方法 新生儿窒息并血清心肌酶谱变化85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40例;二组患儿均采用综合治疗.治疗组予1,6-二磷酸果糖0.10~0.25 g/(kg·次),2次/d,快速静脉滴注(10 min 内滴完),疗程7~10 d,入院12 h内及治疗后查血清心肌酶谱.结果 治疗与对照组治疗后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α-羟丁酸脱氢酶(HBDH)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a<0.05).结论 1,6-二磷酸果糖对新生儿窒息心肌损害有一定预防及治疗作用.
作者:马俊枝;王爱华;刘琳 刊期: 2007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金双歧辅治早产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效果.方法 将76例高胆红素血症早产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用金双歧0.25 g/次,2次/d;苯巴比妥钠片5 mg/(kg·d),3次/d,经胃管注入,连用5 d;对照组仅用苯巴比妥钠片治疗.结果 治疗和对照组血清胆红素下降分别为(62.26±10.17)、(45.21±12.23 )μmol/(L·d),二组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1);治疗、对照组d5胆红素分别为(111.52±24.31)、(176.21±28.44)μmol/L,二组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1);黄疸治愈时间分别为(4.65±1.32)、(5.37±1.45)d,二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金双歧可有效降低早产儿血清胆红素水平.
作者:周丽 刊期: 2007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高氧暴露新生大鼠肺组织结构的变化和连接蛋白Connexin26(Cx26)的表达情况及维甲酸对其影响.方法 24只3日龄SD大鼠随机分为3组:高氧暴露维甲酸组(维甲酸组)、高氧暴露安慰组(高氧组)、空气暴露对照组(对照组);采用950 mL/L氧体积分数条件下制作新生大鼠高氧肺损伤模型;观察大鼠一般情况,用HE染色法观察肺组织结构变化及辐射状肺泡计数(RAC),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x26的表达.结果 体质量、RAC等方面与空气组相比,高氧组、维甲酸组均有显著差异[(13.53±1.27)、(13.38±1.29)、(17.37±0.89)g,F=30.19 P=0;(11.15±1.33)、(12.49±1.47)、(13.94±0.98),F=9.59 P=0];Cx26蛋白在空气组表达比较局限,高氧组弥散表达,而维甲酸组更多表达;阳性细胞分别为(13.68±1.28)%、(17.82±1.72)%、(19.69±1.77)%,F=29.36 P=0.结论 维甲酸对新生大鼠高氧肺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可能与间隙连接蛋白Cx26表达的改变有密切的关系.
作者:赵赛;李玉红 刊期: 2007年第14期
目的 观察核因子κB(NF-κB)在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新生大鼠脑细胞凋亡中的表达,探讨其HIBD后NF-κB与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 新生7日龄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2组:假手术组和缺氧缺血(HI)模型组,各24只.HI组大鼠采用Rice方法建立新生大鼠HIBD模型,分别于手术后6、24、48、72 h取脑组织切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NF-κB在海马区的表达、TUNEL方法检测神经细胞凋亡.假手术组不作缺氧缺血处理,采用同样方法检测NF-κB.结果 假手术组海马区有少量NF-κB表达,且有少量凋亡细胞,各时间点无明显变化(Pa>0.05);HI组NF-κB的表达在6 h后开始增加,48 h达高峰,并持续至72 h(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a<0.05);细胞凋亡在6 h即开始增加,在24、48、72 h逐渐增加,随时间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a<0.05),与假手术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a<0.05);直线相关回归分析HI组NF-κB表达与细胞凋亡呈显著正相关(各时点的r=0.478,0.552,0.641,0.627 Pa<0.05).结论 HIBD后NF-κB在海马区的持续活化对促进神经细胞凋亡起重要作用.
作者:谭玲;陈娟;廖志 刊期: 2007年第14期
目的 通过对近3年的质控结果进行分析,探讨影响检测结果的因素及应对措施.方法 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每年提供4批氨基酸质控干血滤纸片,利用串联质谱技术检测干血滤纸片中氨基酸水平.以美国CDC检测结果为标准,分析本实验室氨基酸质控结果偏差及其他实验室质控结果(213个实验室的均值)偏差之间的差异.结果 本实验室每次质控结果所有氨基酸均在美国CDC检测结果95%可信区间内,且每一批结果的临床评价与美国CDC质控临床评价完全一致.本实验室质控结果偏差与其他实验室质控结果偏差比较,苯丙氨酸、亮氨酸、甲硫氨酸、酪氨酸和缬氨酸均无显著性差异,瓜氨酸有显著性差异(Z=-2.945 P<0.005).结论 本实验室氨基酸质控结果,达到美国CDC的质控要求,瓜氨酸检测值偏低,其阳性判断切割值设定也相应降低.
作者:高晓岚;王瑜;韩连书;顾学范 刊期: 2007年第14期
目的 观察新生大鼠脑缺血时c-fos蛋白在海马区的表达特点,探讨c-fos蛋白表达与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的关系.方法 48只7日龄新生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6只和实验组42只.给动物吸入含有920 mL/L氮气和80 mL/L氧气混合气体建立新生大鼠HIBD动物模型,分别在脑损伤后不同时间点(0.5、2、4、12、24、48、72 h)断头处死动物,取海马组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海马脑神经细胞凋亡及c-fos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海马区c-fos蛋白阳性细胞在HIBD后立即出现,2 h达到高峰,持续至4 h渐减低并持续至72 h,各时间点阳性凋亡细胞的出现与c-fos蛋白呈负相关(r=-0.57 P<0.05).结论 c-fos蛋白强表达于HIBD新生大鼠的海马缺血区和缺血周边区的神经元,与神经元的存活或死亡有一定联系.
作者:姬明丽;千智斌;王煜霞;常全忠 刊期: 2007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新生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无血清培养的佳方法,观察神经干细胞的生长、增殖及分化的特点.方法 分离新生24 h大鼠的海马组织,分别采用含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表皮生长因子(EGF)、及bFGF+EGF的无血清条件培养基进行悬浮培养,采用神经巢蛋白(nestin)免疫荧光染色方法鉴定神经干细胞,通过胎牛血清诱导分化,鉴定分化细胞,进一步证实神经干细胞.结果 bFGF+EGF能更好的诱导神经干细胞增殖,培养细胞呈nestin抗原阳性,分化后的细胞表达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特异性抗原.结论 bFGF+EGF的无血清培养基可用于培养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
作者:杨自金;王海燕;王丽敏 刊期: 2007年第14期
休克是新生儿常见的急症,也是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新生儿休克病因复杂,早期临床症状较隐匿,病情进展迅速,临床诊断和治疗相对较困难,严重危及新生儿的健康和生命.本文就新生儿休克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及治疗等方面进行简要阐述.
作者:母得志;李熙鸿 刊期: 2007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高胆红素血症对新生儿神经行为能力及婴幼儿期智能发育的影响.方法 对43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NHB)患儿,根据血清胆红素水平,将所有观察病例分为3组:NHBⅠ组(205.5~256.5 μmol/L)15例,NHBⅡ组(256.5~341.5 μmol/L)21例,NHBⅢ组(≥342.5 μmol/L)7例.健康新生儿39例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新生儿神经行为评分(NBNA)方法分别在生后3~7 d(黄疸高峰期)、15~25 d(黄疸消退后)进行检测,并在生后18个月时分别对二组受试婴儿进行智力评定[Gesell量表(中国标准化)].结果 NHB组NBNA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01),主要表现在行为能力和肌张力方面.NHB组婴幼儿期智能发育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显著(P<0.01),且早期新生儿NHB(<7 d)比晚期NHB对智能发育影响更大(P<0.05).结论 NHB对新生儿神经行为及婴幼儿期智能发育有一定影响.
作者:陈艳霞;王家勤;许建文 刊期: 2007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窒息新生儿血浆血管活性肠肽(VI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水平与窒息后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关系.方法 足月窒息新生儿68例(单纯窒息组15例,轻、中、重度HIE组分别为17、22、14例), 对照组20例.分别于生后d1及d7采用放射免疫法、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及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血浆VIP、MDA、SOD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各组新生儿d1及d7血浆VIP、MDA、SOD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1);HIE程度越重,VIP、MDA水平增高和SOD水平下降的幅度越大;中、重度HIE组d1血浆 VIP、MDA水平显著高于d7(Pa<0.05),d1血浆SOD水平显著低于d7(Pa<0.05).结论 1.HIE新生儿出生d1血浆VIP、MDA和SOD水平可作为窒息并脑损伤的早期诊断标志物.2.血浆VIP、MDA和SOD水平可反映窒息后脑损伤的严重程度.
作者:刘宝琴;熊虹;王群思 刊期: 2007年第14期
目的 观察重症监护条件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治疗效果,探索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 2006年5~12月50例HIE患儿(NICU组)纳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管理治疗,严密监测生命体征、经皮血氧饱和度、血生化等,以血糖和新生儿行为神经评分(NBNA)为指标评价3项支持和3项对症治疗的效果,并与2005年同期42例(对照组)对照.结果 二组入院时血糖及 3 d 内NBNA比较均无差异(Pa>0.05).治疗后NICU组血糖及NBNA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a<0.05);NICU组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为76%,二组比较差异极为显著(χ2=9.83 P<0.01).结论 NICU治疗环境对改善HIE疗效和预后有积极意义.
作者:董伯云;杜雅斐;张萌 刊期: 2007年第14期
目的 观察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条件培养基(B-CM))对缺氧大鼠大脑皮质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方法 分离、培养、传代Wistar大鼠BMMSCs,细胞融合达90%时更换培养基,继续培养24 h后收集培养上清液即B-CM;取培养8 d的新生Wistar大鼠大脑皮质神经元,分正常对照组、缺氧组、B-CM组,分别于缺氧0、6 h、复氧24 h用四甲基偶氮唑盐微量反应比色(MTT)法检测各组细胞活性,用流式细胞仪和透射电镜技术检测神经元凋亡情况.结果 神经元缺氧6 h细胞活性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复氧24 h后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P<0.01).B-CM培养后细胞活性和缺氧前无差异,细胞凋亡明显较少(P<0.01).结论 B-CM对缺氧-复氧引起的神经元凋亡有明显的防护作用.
作者:安彩霞;金玉 刊期: 2007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妊娠期孕妇糖耐量减低(GIGT)对其新生儿脐血血清脂联素(APN)水平的影响.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并比较18例GIGT孕妇的新生儿及50例糖耐量正常(NGT)孕妇的新生儿脐静脉血血清APN水平,二组新生儿于娩出后1 h测末梢血糖.结果 GIGT组新生儿脐血血清APN水平显著高于NGT组[(61.06±16.85)mg/L vs (48.04±15.47)mg/L,t = 2.38 P<0.05],而其生后1 h血糖显著低于NGT组[(2.31±0.71)mmol/L vs (3.18±0.52)mmol/L,t = -4.46 P<0.001].GIGT组新生儿脐血血清APN水平与其生后1 h血糖不存在相关性(r= -0.125 P>0.05).结论 GIGT孕妇的新生儿脐血血清APN水平升高,GIGT孕母和新生儿的代谢状况应受到更多关注.
作者:戚小红;田莉莉 刊期: 2007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肠三叶因子(ITF)对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新生大鼠肠黏膜组织IL-6水平的影响,分析ITF对NEC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 新生鼠32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各8只,正常对照组(A组);NEC模型组(B组);NEC模型后予以皮下注射9 g/L盐水0.2 mL(C组);NEC模型后予以皮下注射ITF 0.2 mg(D组).取近回盲部1~2 cm肠道组织固定包埋、切片、HE染色做病理学检查,其他肠道组织制备组织匀浆取上清液检测IL-6水平.结果 B、C组组织匀浆IL-6的水平较A、D组显著增高(Pa<0.05,0.01),A与D组无明显差异(P>0.05).病理切片显示C、D组HE染色切片见肠壁损伤轻重不一,可见全肠黏膜绒毛坏死,病理评分的中位积分为3分;D组肠上皮细胞少量脱落,顶端绒毛坏死,病理评分的中位积分为1分.结论 通过皮下注射ITF可减轻NEC后的肠道炎性反应,ITF有可能为治疗NEC提供新的方法.
作者:严彩霞;张丙宏;石磊 刊期: 2007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新生儿ABO溶血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2003年4月~2006年4月收治的新生儿ABO溶血病287例.依据患儿出生后是否即刻行脐血溶血3项检查和是否静脉应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分为4组:行脐血溶血3项检查者,分为常规Ⅰ组(23例)和丙种球蛋白Ⅰ组(丙球Ⅰ组,92例);未行脐血溶血3项检查者,分为常规Ⅱ组(43例)和丙球Ⅱ组(129例).分析4组基本状况(年龄、性别、出生体质量等),血清总胆红素(TB)、血红蛋白(Hb)水平.结果 4组性别、胎龄、出生体质量、血型、黄疸出现时间、发生黄疸高峰时间、光疗持续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等均无显著性差异(Pa>0.05).与丙球Ⅰ组和常规Ⅰ组比较,丙球Ⅱ组和常规Ⅱ组入院日龄明显较大(Pa<0.01),TB水平明显增高(Pa<0.01).与常规组比较,丙球组黄疸高峰值明显降低(Pa<0.01).入院时Hb水平,除丙球Ⅰ组偏低外(P<0.01),余3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a>0.05).住院1周后复查Hb,丙球Ⅰ组Hb水平降低程度较常规Ⅰ组小.结论 脐血溶血3项检查对于新生儿ABO溶血病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静脉应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必须早期(出生48 h内)进行才能更为有效降低患儿胆红素水平和贫血程度.
作者:李文斌;常立文;容志惠;卢红艳;蔡成 刊期: 2007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Ⅱ型呼吸衰竭新生儿高频通气时呼吸力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Ⅱ型呼吸衰竭新生儿31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6例,对照组15例.观察组采用高频通气治疗并行呼吸力学指标监测,对照组采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进行治疗.观察在高频通气治疗前及治疗后2、12、24、48 h及撤机前患儿呼吸系统动态顺应性(C)、呼吸道阻力(R)、肺过度膨胀系数(C20/C)、每分通气量(MV)、平均呼吸道压(MAP)等指标并进行比较.对二组患儿治愈率及病死率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患儿C随疾病的好转逐渐增加,撤机前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R在撤机前明显降低,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MV在撤机前明显升高,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MAP逐渐下降,C、MV及R均与肺部病变的严重程度有关.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愈率(87.5%)较对照组(80%)高,病死率(6.25%)较对照组(13.3%)低,但统计学分析均无明显差别(Pa>0.05).结论 Ⅱ型呼吸衰竭新生儿高频通气时呼吸力学动态监测可判断肺部病变的严重程度,评估通气策略,掌握撤机时机.高频通气是治疗Ⅱ型呼吸衰竭新生儿的重要手段之一.
作者:李翠玉;陈继昌;陈红兵;覃文华;龙苹;蒋永江 刊期: 2007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血清可溶性E(sE)-选择素对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判断病情、分析预后的价值.方法 败血症组36例和非感染组22例均在入院初及恢复期采空腹静脉血行外周血sE-选择素和CRP测定,败血症组在入院接受抗生素治疗前作血培养.健康对照组(26例)一次性采血测定sE-选择素和CRP.结果 败血症组sE-选择素水平[(29.63±9.88)μg/L]明显高于非感染组[(16.41±8.90)μg/L]和健康对照组[(14.12±5.33)μg/L](Pa<0.01),恢复期显著下降.以sE-选择素≥22 μg/L为阳性标准,其对诊断败血症的敏感度为87.0%,特异度为79.2%.结论 外周血sE-选择素可作为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判断病情的可靠指标.
作者:郝玲;杨恒伟;李艳芝;刘桂玲;高静;李彦敏 刊期: 2007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选择性头部亚低温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疗效.方法 50例中、重度HIE新生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予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予选择性头部亚低温,持续72 h.观察治疗后二组头颅B超大脑中动脉阻力指数(RI)和生后5~7 d及28 d NBNA评分. 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总有效率48%(12/25例)vs 28%(7/25例),中度HIE有效率68.75%(11/16例)vs 41.18%(7/17例),重度HIE有效率11.11%(1/9例) vs 0.生后3~4 d头颅B超大脑中动脉RI<0.55的患儿,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总有效率13.33%(2/15例) vs 0,RI 0.55~0.80的总有效率100%(10/10例) vs 58.33%(7/12例).结论 选择性头部亚低温做为一种脑保护治疗可被用来治疗新生儿HIE;亚低温对中度HIE治疗可能有效.
作者:孙健伟;康莺歌;张家洁;于凤琴;马占敏;崔建坡;孙岩 刊期: 2007年第14期
目的 观察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对新生大鼠远期学习和记忆的影响及尼莫通治疗效果,探讨HIBD影响学习记忆的机制.方法 选择7 d龄Wistar大鼠49只.其中34只通过接扎左侧颈总动脉、吸入氧体积分数为(80±5)mL/L的氮氧混合气体2 h,制作新生大鼠HIBD模型.制模后的大鼠随机分为HIBD组(21只)、尼莫通治疗组(13只).余大鼠为正常对照组(15只).尼莫通用量为160 μg/kg,腹腔注射,1次/d,共5 d.至生后80 d左右进行Y-迷宫分辨学习和记忆能力测试,透射电镜观察各组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 HIBD组大鼠在Y-迷宫中达到学会标准前所需的训练次数为(32.82±8.22)次,明显多于正常对照组(20.67±7.03)次(P<0.01), 而24 h后的记忆保持率[(59.0±21.32)%]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80.0±18.9)%](P<0.05).尼莫通治疗组大鼠的学习能力较HIBD组明显提高 (20.69±7.96 P<0.01),记忆能力[(69.13±22.42)%]亦有所改善,但差异不显著(P>0.05).HIBD组CA1锥体神经元较正常对照组明显破坏,可见部分核膜消失,线粒体嵴模糊、数量明显减少及内质网扩张等改变,而尼莫通治疗组细胞器破坏减轻,核膜较完整,线粒体嵴可见.结论 尼莫通可明显提高大鼠HIBD后的学习能力,对记忆亦有改善,脑缺氧缺血所引起海马组织超微结构的改变是HIBD所致学习记忆脑功能障碍的重要神经机制.
作者:王作军;谢集建;李涛;吕义荣;潘军;陈宝芳 刊期: 2007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新生儿换血治疗中使用血库血的铅暴露危险性.方法 2006年6~12月对本院新生儿科37例因高胆红素血症进行换血治疗的新生儿进行换血前后血铅水平监测,并对换血使用的53份血库血进行血铅检测.血铅测定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结果 53份血库血平均血铅水平为101.02 μg/L,已处于铅中毒水平;而高血铅(≥100 μg/L)的血库血占28.5%(15/53份),其中3份血库血样本血铅量≥200 μg/L,达Ⅲ级铅中毒水平.高胆红素血症患儿换血后血铅值≥100 μg/L的百分率由2.9%升高到19.0%,换血后平均血铅水平明显高于换血前(P<0.01),血铅水平平均增加26.62 μg/L,高1例增加81.0 μg/L.结论 血库血铅污染明显,新生儿换血的血源存在血源性铅暴露的危险,应在采血前进行铅筛检,避免新生儿血源性铅中毒.
作者:谢玲;成求国;莫丽亚;黄彩芝;胡彬;江训良 刊期: 2007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胃液检查在新生儿早期细菌感染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随机选择2005年9~12月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母婴医学中心NICU中日龄≤72 h且有围生期感染高危因素的新生儿120例.均在出生1 h内开奶前行胃液涂片镜检、胃液细菌培养检查.按患儿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分为确定感染组、临床感染组及非感染组.以统计学方法分析胃液检查在新生儿早期细菌感染诊断中的价值.结果 胃液涂片镜检、胃液细菌培养2个感染组与非感染组相比,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a<0.01),2个感染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胃液培养结果显示大肠埃希菌为新生儿早期感染的常见致病菌,占46.875%.其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耐药菌株所占比例高达40.0%.结论 胃液涂片镜检及胃液细菌培养检查阳性率高,在新生儿早期细菌感染的诊断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肖群文;梁琨;贺湘英;李琪;徐静;段江 刊期: 2007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H)脱氢酶亚单位1、2、5在早产大鼠高氧肺损伤组织中的动态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早产新生大鼠生后1 d随机分为高氧和空气组,高氧组持续暴露于850 mL/L氧气中,空气组置同一室内常压空气中.分别取二组大鼠高氧或空气暴露后1、4、7、10和14 d肺组织标本,采用HE染色观察肺组织形态学改变,采用RT-PCR法在mRNA水平检测NADH脱氢酶亚单位1、2、5的表达.结果 1.高氧暴露1、4 d,早产大鼠肺组织形态较空气组无明显改变;高氧暴露7、10 d,肺组织渐出现小血管充血扩张,肺泡腔内炎性细胞浸润,肺泡间隔增厚,肺泡数目减少、结构简单化和囊泡化等改变.2.空气组NADH脱氢酶亚单位1(ND1)和亚单位2(ND2)mRNA的表达随日龄增长渐降低,至7 d时低,随后其表达逐渐增高;空气组NADH脱氢酶亚单位5(ND5)mRNA的表达随日龄增长渐降低,至4 d时低,随后其表达逐渐增高.3.与同时间点空气组相比,高氧暴露后1、4和7 d ND1和ND5 mRNA表达显著增强(Pa<0.05),随后其表达渐下降,10、14 d时低于空气组,但二者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a>0.05);与同时间点空气组相比,高氧暴露后1、4 d ND2 mRNA表达二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a>0.05),7 d时较空气组极显著增强(P<0.01),10、14 d时较空气组显著降低(Pa<0.05).结论 高氧可导致早产大鼠肺组织NADH脱氢酶表达改变,提示其可能参与高氧肺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
作者:彭琼玲;常立文;卢红艳;蔡成;姜娜;李文斌 刊期: 2007年第14期
目的 比较产前3 d给盐酸氨溴索、地塞米松及单次给地塞米松对大鼠胎肺形态发育的影响.方法 孕鼠12只随机分为9 g/L 盐水对照组和产前盐酸氨溴索3 d治疗组、地塞米松3 d及1 d治疗组4组,每组3只.孕d19每只孕鼠取6只胎鼠肺组织,通过光镜观察及电镜技术比较2种药物及不同疗程对胎肺形态发育的影响.结果 1.光镜下3个治疗组每视野肺泡计数、平均肺泡表面积均高于对照组(Pa﹤0.01),平均肺泡间隔厚度均低于对照组(Pa﹤0.01).2.光镜下地塞米松3 d治疗组每视野肺泡计数、平均肺泡表面积均高于地塞米松1 d治疗组,平均肺泡间隔厚度低于地塞米松1 d治疗组(Pa﹤0.01).3.光镜下地塞米松3 d及1 d治疗组每视野肺泡计数、平均肺泡表面积均高于盐酸氨溴索治疗组,平均肺泡间隔厚度低于盐酸氨溴索治疗组(Pa﹤0.01).4.透射电镜观察:治疗组Ⅱ型肺泡上皮内多见板层小体,尤以地塞米松3 d治疗组更为多见,且染色深、致密,线粒体等细胞器多;对照组难见板层小体,少见细胞器.结论 产前应用地塞米松、盐酸氨溴索均能显著促进胎肺发育;多次地塞米松优于单次地塞米松治疗;多次及单次地塞米松疗效均优于盐酸氨溴索治疗.
作者:阚清;周晓玉;顾筱琪;刘茹;郭锡熔 刊期: 2007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宫内窘迫新生儿脐动脉血激活素A(ACT A)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生物素-亲和素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40 例正常妊娠对照组及35 例胎儿宫内窘迫孕妇的新生儿脐动脉血ACT A水平,同时行脐动脉血血气分析.结果 宫内窘迫孕妇组新生儿脐动脉血ACT A水平为(1 235.89±178.78)ng/L,对照组为(627.28±75.24)ng/L,二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脐动脉血血气分析,胎儿宫内窘迫组pH、p(O2)、碱剩余(BE)低于对照组,二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a<0.05),而 p(CO2)高于对照组,二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胎儿宫内窘迫组新生儿脐动脉血ACT A水平与pH、p(O2)、BE呈负相关(r=-0.849,-0884,-0.817 Pa<0.05);与脐动脉血p(CO2)呈显著正相关(r=0.835 P<0.05).结论 胎儿宫内窘迫孕妇脐动脉血ACT A水平明显增加,且和脐动脉血气有明显的相关性,可作为一项新的临床指标预测胎儿宫内窘迫.
作者:邱玉芳;余章斌;沙莉;韩树萍;郭锡熔 刊期: 2007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