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观察香砂六君子汤加味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门诊病例,按随机数字表单盲法分为对照组34.例和治疗组34例,对照组用西药多潘立酮治疗,治疗组用中药香砂六君子汤加味治疗.结果:治疗组的有效率为94.12%,对照组为85.29%,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疗效和症状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结论:香砂六君子汤加味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具有良好的疗效,尤其是能够明显地改善临床症状.
作者:陆强益;洪文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总结小儿外感发热的中医外治法.方法:分析近15 a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外治法文献.结果:治疗小儿外感发热方法主要有:针灸、推拿、刺血疗法、刮痧、拔罐、敷贴、滴鼻、雾化、直肠给药、擦浴等.结论:中医外治法治疗小儿外感发热方法多样,疗效较好.
作者:魏理珍;许丽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用温阳益气法治疗香港地区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自拟方药(党参15 g,北沙参15 g,茯苓10 g,炒白术10 g,炙甘草10 g,当归10 g,白芍10 g,黄芪10 g,炙黄芪10 g,桂枝6 g,熟附片10 g,生姜6 g,红枣10 g)随症加减,治疗香港地区过敏性鼻炎50例.结果:痊愈28例,占56%;显效17例,占34%;无效5例,占10%;有效率达90%.结论:阴盛阳衰确是当今多数疾病所呈现的重要病变机理和发展趋势.符合现代人的体质状况和发病特点及趋势,故临证注重温阳扶阳,在处方中适时的灵活运用姜、桂、附之类温扶通达阳气药物,可以显著提高疗效.
作者:叶丹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调胃四合汤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84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单盲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每日口服2次,20 mg/次,莫沙必利每日口服3次,5 mg/次,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药调胃四合汤加减口服(药物组成:姜半夏10 g,黄连10 g,黄芩10 g,干姜10 g,甘草5 g,党参20 g,旋覆花10 g,代赭石20 g,吴茱萸5 g,海螵蛸20 g,浙贝母10 g,柴胡10 g,茯苓20 g).结果:治疗8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治愈率分别为88.9%和66.67% (P <0.05),治疗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0.5 a复发率治疗组为19.05%,对照组为35.71%,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调胃四合汤治疗反流食管炎疗效显著,复发率底.
作者:谢有良;谢谋华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血府逐瘀口服液联合转移因子治疗干燥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干燥综合征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单盲法分为3组,每组各30例.A组口服血府逐瘀口服液10 mL,日3次;B组口服转移因子胶囊6 mg,日3次;C组口服血府逐瘀口服液和转移因子胶囊,用法用量分别同A、B组.3组均连续服药3个月后判定疗效.结果:3组有效率分别为66.67%、63.33%和86.67%.A组与B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C组与A组、C组与B组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府逐瘀口服液联合转移因子治疗干燥综合征疗效显著.
作者:韩冰;闫磐石;殷沛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星状神经阻滞(stellat ganglion bcocr,SGB)配合微波治疗急性面神经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8例急性面神经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单盲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静脉滴注活血化瘀、抗病毒药物结合微波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另行患侧星状神经节阻滞前侧入路法治疗.结果: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SGB配合微波治疗急性面神经 炎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
作者:张光翠;姚永玲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舌下络脉与门脉血流动力学相关性,将舌下络脉作为肝硬化诊断的客观性指标.方法:搜集近10a舌下络脉及门脉血流动力学相关文献并进行分析.结果:肝硬化患者舌下脉络曲张与门脉系统的改变密切相关.结论:舌下络脉的改变作为早期肝硬化的诊断指标之一,能够指导临床用药.
作者:赵文霞;王振静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观察附子蜂房汤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6例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单盲法分为两组.对照组在常规处理的基础上,给予低蛋白饮食、控制血压及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配合口服附子蜂房汤治疗.治疗2月后观察两组的血脂及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血红蛋白(Hb)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80.55%,对照组有效率38.89%,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附子蜂房汤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的疗效显著.
作者:范杰;黎明娟;姚必凤;冯幸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观察自拟方龙葵散治疗口腔溃疡的疗效.方法:选择口腔溃疡患者共6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每日3次,用龙葵散涂撒溃疡面,对照组用冰硼散涂撒.5d后观察两组患者疼痛程度和溃疡愈合情况.结果:在治疗后第5天,治疗组较对照组疼痛感觉减轻明显(P<0.01);治疗组治疗后溃疡直径显著小于对照组(P<0.01).结论:龙葵散局部治疗口腔溃疡有良好的止痛和促愈合作用.
作者:谷群英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确定影响中药药浴疗法对小儿外感发热退热疗效的关键因素.方法:药浴方药(柴胡20 g,青蒿20 g,薄荷20 g,连翘20 g,荆芥20 g,炒牛蒡子10 g,川芎10 g)粉碎煎煮对小儿外感发热进行退热治疗.采用多水平析因设计,研究不同药液温度、药液浓度、药浴时间对药浴临床疗效的影响.结果:质量浓度为20 g·L-1的药液退热疗效明显优于0浓度,药液温度(38±1)℃、(40±1)℃二水平的药浴疗效无明显差异,药浴时间15 min、25 min二水平的药浴疗效无明显差异.结论:优的药液浓度为20 g/L,适宜的质量温度为(39±1)℃,适宜的药浴时间为15 ~25 min.
作者:单海军;田春贤;任玉梅;侯江红;董志巧;李玮;朱珊;陈建设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分析中医药治疗小儿厌食症的近况.方法:从中医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经方论治、自拟方药、中成药、敷贴法、针灸疗法、耳穴法、推拿捏脊疗法等方面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中医药治疗小儿厌食症存在优势,同时目前的研究中亦存有待解决的问题.
作者:张志巧;夏以琳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血府逐瘀汤在妇科临床的应用.方法:应用血府逐瘀汤治疗经期呃逆、乳癖、(癓)瘕、崩漏等症,观察疗效.结果与结论:血府逐瘀汤在妇科临床中临床疗效良好,应用广泛.
作者:王兵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分析中药镇阳现代研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其应用前景.方法:综合锁阳已有的现代研究,归纳其研究特点及存在问题,并展望其未来研究方向.结果:锁阳含有黄酮类、三萜类、甾体类、糖和糖苷类、挥发性成分等成分,有增强人体性功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清除自由基、抗氧化及抗衰老、耐缺氧、抗应激、抗疲劳等作用,临床报道多见锁阳入复方用于男性肾阳虚证及女性肾阳虚证治疗.结论:镇阳的药理作用为其治疗女性肾阳虚证提供了理论基础,在妇科疾病治疗方面有一定价值.
作者:于舒雁;刘会丽;苗明三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对古今中外中医药外治的发展与现状进行研究.方法:按时间顺序对中医药外治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进行了回顾,对每个时期的中医外治、中药外用与机理理论3个方面进行总结.结果:回顾中医药外治从古发展至今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中医药外治的思考与展望.结论:古今中外中医药外治的发展与现状的研究促进中医药外治在现代医学临床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宰炎冰;刘丹丹;吴巍;苗明三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对河南地区野生白头翁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为合理采收野生白头翁药材以及开发利用白头翁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实地考察植物生长习性;高效液相包谱法测定野生白头翁中白头翁皂苷B4质量分数、2010年药典项下方法测定水分、灰分、酸不溶性灰分、醇浸物含量及其培养皿法测定种子千粒质量、发芽率、发芽势.结果:描述了白头翁的生物学特性,了解其生长发育规律及白头翁皂苷B4动态积累变化规律;种子发芽率、发芽势较低.结论:本实验为确定野生白头翁的适宜采收期以及保护开发利用野生白头翁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作者:代震;陈随清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晕痛定胶囊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色谱柱为Zorbaxl C18,流动相为乙腈-0.085%磷酸溶液(17∶83),检测波长316 nm,流速为1.0 mL/min.结果:阿魏酸进样量在2.407-24.070 m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9,n=6).阿魏酸的平均回收率为99.68%,RSD为0.27%(n=6).结论:本法简便、准确,重现性好,可作为晕痛定胶囊的质量控制方法.
作者:王春丽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补肾中药干预骨关节炎的机理研究进展.方法:收集补肾中药单方与复方防治骨关节炎病因病理、治疗原则、实验研究的文献进行分析.结果:补肾中药治疗骨关节炎疗效明确.结论:中医药在治疗骨关节炎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
作者:秦楚;李沛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通过仙龙颗粒对佐荆性关节炎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对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的实验研究,初步探讨其治疗作用机理.方法:将48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强的松组、仙龙颗粒小剂量组、仙龙颗粒中剂量组、仙龙颗粒大剂量组,共6组.建立佐剂性关节炎大鼠动物模型,分别灌服相应药物,并观察一般形态,连续给药28 d后断头取血,测量血清IL-6含量.结果:强的松组、仙龙颗粒大、中剂量组症状改善明显,血清IL-6含量明显降低.结论:仙龙颗粒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有治疗作用,其降低血清IL-6含量可能是该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机理之一.
作者:史永博;郑世成;李彦民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观察石斛合剂对衰老大鼠的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脂质(LPO)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D-半乳糖腹腔注射制备衰老大鼠模型,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衰老模型对照组和衰老模型石斛合剂治疗组(该组分为3组,荆量分别为0.06 g· kg-1、0.2g· kg-1、0.6 g· kg-1)进行对比研究.结果:与正常组及其相应的对照组比较,石斛合剂能降低衰老大鼠的MDA浓度,提高SOD活性,降低LPO活性,增加外周白细胞数和促进T淋巴细胞增殖和提高自然杀伤细胞(NK)活性(P<0.05).结论:石斛合剂具有一定的抗衰老和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
作者:邓敏贞;黎同明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研究益气养阴润肠汤改善结肠黑变病小鼠肠动力效果,为临床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48只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益气养阴剂高、中、低剂量组,福松组,观测各组碳末推进率.结果:益气养阴润肠汤(黄芪20 g,党参10 g,当归10g,陈皮10 g,升麻10 g,白术15 g,玄参10 g,麦冬10 g,生地黄10 g,肉桂2 g,甘草3 g)各剂量组的碳末推进率均明显提高,中、高剂量组优于对照组.结论:益气养阴润肠汤能促进肠动力,是治疗结肠黑变病的有效方法.
作者:陆喜荣;徐进康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比较炒炭法和煅炭法炮制的生地黄炭对小鼠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的影响,为研究生地黄炭止血炮制机理提供合理的制炭方法.方法:以ICR种小鼠为实验动物,采用断尾法及毛细管法分别测定生地黄、炒生地黄炭、煅生地黄炭对小鼠的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影响.结果:与生理盐水组比较,生地黄、炒生地黄炭均能够缩短小鼠出血时间(P<0.01)和凝血时间(P<0.01);煅生地黄炭能够缩短小鼠出血时间(P<0.05)和凝血时间(P<0.05);与生地黄组比较,炒生地黄炭、煅生地黄炭均能够缩短小鼠出血时间(P<0.05)和凝血时间(P<0.05);与煅生地黄炭组比较,炒生地黄炭能够缩短小鼠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炒生地黄炭和煅生地黄炭均具有一定的止血作用,且制炭后地黄的止血作用增强,但两种制炭方法炮制的生地黄炭对其止血作用没有显著影响,故选择易于操作的炒炭法炮制生地黄炭.
作者:李娴;刘雅琳;卫向龙;石延榜;李凯;张振凌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从细胞炎性因子方面揭示扶正败毒颗粒对脓毒症大鼠的抗炎及保护作用.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模型组、扶正败毒颗粒组、乌司他丁组及扶正败毒颗粒联合乌司他丁联合组(联合组)各36只,假手术组10只.参考文献制备脓毒症动物模型;观察肺、小肠组织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变化变化.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肺、小肠组织IL-1、TNF-α表达水平明显增高(P<0.01);脏器组织学发生了明显的病理改变(P<0.01或P<0.05).与模型组比较,扶正败毒颗粒组肺、小肠IL-1、TNF-α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1或P<0.05);脏器损伤程度明显减轻(P<0.01或P<0.05).结论:降低组织炎性因子IL-1、TNF-α表达水平,从而减轻脏器损伤,可能是扶正败毒颗粒对腺毒症起到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作者:王丁超;高翔;苏秀平;吴桂玲;张韧;陈晓敏;张丽娜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肺脾共为后天之本”的理论意义.方法:参考中医学古典文献及其他相关典籍,从历史发展过程中政治、经济和社会关系对中医理论构建渗透的角度,探讨肺当与脾共为后天之本的理论意义.结果:从人体生命内涵和气血的生成来看,肺脾确应共称后天之本.结论:肺脾共为后天之本的提出,有助于使医者在临床治疗上重视脾肾的同时也重视肺脏.
作者:钟海平;郑红斌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补肾活血法治疗人工流产术后月经过少的中药配伍及机理.方法:对人工流产相关操作、人工流产术后月经过少相应症状进行分析,结合临床并查阅大量相关文献进行总结.结果与结论:肾虚血瘀是人工流产术后月经过少的主要病因病机,使用补肾活血法进行论治切中病机,配伍得当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钱廷婷;付正英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温病学辨证论治方法及其在恶性肿瘤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寻求中医中药治疗恶性肿瘤多元化途径和方法,发掘和整理温病学术思想的外延.方法:查阅近20 a的相关文献及温病理论和中医肿瘤著作,讨论温病学说在恶性肿瘤感染发热、放射病、癌性疼痛、癌症出血4个方面的应用,以及在特殊肿瘤(血液肿瘤)的应用.结果与结论:温病学理论及治法可用于恶性肿瘤的治疗.
作者:王留晏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总结胃癌前病变的中医药研究进展.方法:通过对近年来的文献进行整理、归纳、分析,就有关胃癌前病变的中医药学研究途径、研究方法及治疗机制探讨做一综述.结果:中医药对胃癌前病变的治疗具有独特的优势.结论:中医药对胃癌前病变的治疗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张颜伟;郭喜军;赵见文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中医药对微小残留白血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的认识与治疗.方法:以中医学基本理论为指导,结合历代文献和临床实践,探析MRD的中医病因病机、治疗原则和方法.结果:正虚邪恋是MRD的根本病机,当以扶正培本为主,兼祛徐余毒为治疗原则.结论:中医药能够纠正MRD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缺陷,恢复患者的免疫监视功能,清除残留白血病细胞,预防复发.
作者:仇江辉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中晚期宫颈癌患者同期放化疗患者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将96例住院放化疗的中晚期宫癌颈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心理干预,常规组采用常规护理,两组患者在放化疗前和放化疗7d后采用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心理干预前两组患者SCL-90各因子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心理干预7d后对照组患者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敌对性、恐怖、精神病性等因子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人际关系、偏执等因子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心理干预结同期放化疗治疗中晚期宫颈癌患者的负性心理状况有明显改善作用.
作者:朱丽莎;杜昆;艾彪;王凤玲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中医体质与子宫肌瘤发病的关系.方法: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结合王琦教授的体质学说,分析体质与子宫肌瘤发病的内在关系.结果:30 ~50岁的女性中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是子宫肌瘤的易发人群,尤其是在春季及长夏易发病.结论:在子宫肌瘤的好发阶段,可以有针对性地指导患者通过运用药物、加强锻炼等途径来调整病理体质从而有效减少并预防子宫肌瘤的发生与发展.
作者:宋妮;王佰庆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观察丹栀逍遥散合二至丸加减对乳腺癌患者三苯氧胺(TAM)内分泌治疗不良反应的治疗作用.方法:将64例符合入选标准的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TAM,每次10 mg,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同时配合丹栀逍遥散合二至丸加减浓煎300 mL,日1剂,早、晚各服1次.对照组:TAM,每次10 mg,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治疗2月后评价疗效,比较两组患者库坡曼(kuppermann)症状积分、药物不良反应等观察指标.结果:治疗组kuppermann症状积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临床缓解率(显效+有效)达90.63%;对照组积分较前无改善.两组缓解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应用TAM配合丹栀逍遥散合二至丸加减治疗乳腺癌,能够改善潮热汗出、失眠、疲乏及情绪异常等内分泌治疗后不良反应,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张传雷;郑玉玲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挑刺法合消疣汤治疗传染性软疣的临床疗效.方法:符合诊断标准的124例传染性软疣患者均采用挑刺法配合消疣汤(板蓝根30 g,大青叶20 g,未贼12 g,苦参10 g,生薏苡仁30 g,紫草10 g,白鲜皮30 g,香附12 g,赤芍10 g,百部10g,生甘草10 g.)内服治疗.结果:治愈108例,好转10例,未愈6例,有效率为95.16%.结论:挑刺法合消疣汤治疗传染性软疣充分体现了中医药简、便、廉、验的治疗特色,临床疗效显著.
作者:孙治安;李相中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概述中医治未病理论应用于针灸预防中风的研究进展.方法:搜集并整理近年来关于针灸预防中风的相关文献资料,从理论和临床角度概述中医治未病理在针灸预防中风中的运用.结果:针灸在预防中风的临床实践中,主要体现在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结论:针灸通过治疗中风先兆来预防中风,对一些卒中高危个体确实可以起到积极的预防作用,但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作者:俞年塘;朱玲玲;韩为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观察推拿结合穴位注射黄芪注射液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单盲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5例口服匹维溴胺和培菲康治疗;治疗组35例采用推拿结合穴位注射黄芪注射液治疗;两组均治疗28 d.结果: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组在腹泻、腹痛症状改善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推拿结合穴位注射黄芪注射液治疗腹泻型IBS效果明显.
作者:王全权;黄慧敏;陈海林;宗芳;章茂森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分析影响类风湿关节炎针灸效应的因素.方法:通过对近10年针灸临床文献中影响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针灸效应的多因素作分析、探讨.结果:影响RA针灸效应的因素主要有针灸时机、选穴、针灸方法、针灸疗程、针灸与其他疗法的联用.结论:注意影响RA针灸效应的因素,有益于提高针灸治疗RA的疗效.
作者:颜素珍;徐兰凤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总结路玫教授诊治甲状腺功能低下的临床经验.方法:通过阐述甲状腺功能低下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尤其是中医针灸诊治本病的要点,分析路玫教授善用隔姜灸治疗甲状腺功能低下综合征的取穴依据和作用机理.结果:通过临床观察与疗效分析,发现以隔姜灸为主治疗甲状腺功能低下综合征疗效显著,无不良反应,价格低廉,依从性强.结论:隔姜灸为主治疗甲状腺功能低下综合征不失为一种有效安全,简便经济的绿色疗法.
作者:范家英;玄亨涉;于东东;关伟强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观察中药配合耳穴贴压治疗月经后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7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单纯耳穴贴压对照组24例和中药配合耳穴贴压治疗组23例.治疗组采用中药人工周期疗法配合耳穴贴压主穴子宫、卵巢、内分泌、缘中,配穴肝、脾、肾,治疗月经后期,并与单纯耳压组治疗月经后期对照观察.结果:对照组有效率95.6%,痊愈率65.2%;对照组有效率83.3%,痊愈率16.67%,治疗组痊愈率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中药配合耳穴结合治疗月经后期能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作者:龚义凤;吕美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概述近年来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研究进展.方法:对近5年来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文献进行综述,总结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方法及其疗效.结果: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效果显著.结论: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好,但缺少治疗机理方面的研究,缺乏标准的治疗方案和疗效评价系统,应进一步规范临床研究,优化针灸处方,提高疗效.
作者:杨国辉;甘君学;陆斌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腹部选穴治疗月经愆期的临床疗效.方法:腹部选穴取天枢(双)、中脘、气海、关元、血海(右),通过典型病例的分析,观察腹部选穴治疗月经愆期临床效果.结果:3例均用腹部选穴治愈.结论:腹部选穴治疗月经愆期的疗效显著.
作者:叶青林;唐巍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近年耳穴贴压治疗失眠症的机理研究及临床治疗情况.方法:通过对近年来有关耳穴贴压治疗失眠症的机理研究及治疗情况的文献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耳穴贴压具有调节脏腑经络功能、神经功能、血管功能等多方面作用,临床应用较为广泛.结论:耳穴贴压治疗失眠症,疗效显著,操作方便,无不良反应,患者易于接受.
作者:张旋;陈璇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温肾化痰法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具有温肾化痰功效的汤药(药物组成:仙灵脾30 g,补骨脂15 g,山茱萸15 g,五倍子10 g,桔梗15 g,炙紫菀15 g,炙百部15 g,款冬花10 g,杏仁15 g,焦麦芽、三山楂、焦神曲各15 g,苍术20 g,生薏苡仁15 g;兼肺脾气虚者加黄芪30 g,防风15 g;阴阳两虚者加生地黄20 g,玄参15 g,麦冬15 g;兼有瘀象者加赤芍10 g,丹参15 g;兼有血虚者加鸡血藤30g,当归15 g)口服.对照组常规给予祛痰镇咳及解痉平喘药.观察治疗3月后,两组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温肾化痰为基础的中药汤剂在改善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临床症状方面,有着较好的疗效.
作者:薛瑜峰;薛佳茜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马云枝老师治疗中风合并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经验.方法:通过观察马云枝老师以培元固本为原则,方用八珍汤加减(党参30 g,黄芪90 g,生白术15 g,川芎15 g,当归10 g,生熟地黄各12 g,茯苓30 g,陈皮10 g,石菖蒲15 g,远志15g,炙甘草3g)治疗中风合并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疗效,总结其临床经验.结果:马老认为西药治疗以抗感染,清除脑内自由基为主,中药以健脾益气养血,化痰通络为主,培元固本.结论:培元固本法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疗效显著,并提高生存质量.
作者:范晓歌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总结严道南教授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经验.方法:以严道南教授教授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验案为依据,分析总结其辨证思路及临证经验.结果:严道南教授针对变应性鼻炎患儿多为虚寒体质这一特点,提出益气温阳的治疗大法,并在此基础上针对肺脾虚寒、寒热夹杂、本虚标实不同证型加以辨证治疗,临床疗效显著.结论:严道南教授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方法独特,可资临床参考.
作者:杨祁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总结丁樱教授分期辨治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经验.方法:从病因病机、治则治法、分期施治、典型病例等方面对其分期辨治经验进行总结.结果:丁樱教授认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机为热、虚、瘀三种,以虚为本,热瘀为标,临床施治多以邪实阶段和正虚阶段分期论治,以银翘散、犀角地黄汤、归脾汤、知柏地黄丸、固本止崩汤、大补阴丸、茜根散等灵活化裁,临床疗效显著.结论:丁樱教授认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痰是一种易复发难治性疾病,临床采用中医分期辨治,标本兼顾,气血同治,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熊吉龙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全国名老中医崔公让教授治疗臁疮的临床经验.方法:分析崔公让教授临床对臁疮病因病机的认识以及专方论治方法.结果:崔公让教授认为臁疮的病机以“虚”为本,关键在于“湿”和“瘀”.强调在中医内治的同时应重视外治疗法,自拟赤芍甘草汤和疮疡外洗方用于临床.结论:崔公让教授临床治疗臁疮用药精当,疗效佳.
作者:周涛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论治配合艾灸对HIV/AIDS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对经CDC确认的HIV/AIDS患者20例,辨证给予口服中药汤剂,同时配合艾灸治疗,疗程24个月,观察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变化.结果:疗前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为(408.65±162.54) mm-3,治疗后12个月、24个月分别为(462.10±220.07) mm-3 (p≥0.05)和(522.85±260.50)mm-3(P<0.05),CD4 +T淋巴细胞计数有所增加,疗后24个月时CD4计数显著增加.结论:中医辨证论治配合艾灸对HIV/AIDS患者的免疫功能有一定稳定和恢复作用,应进一步深入研究.
作者:毛宇湘;李宝印;路聚更;田军彪;王宏全;樊翠红;牛黎明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流式细胞术在中医药艾滋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患者(HIV/AIDS)研究中的应用及不足.方法:查阅相关文献,根据近年来临床和基础研究中流式细胞术的应用现状,重点探讨流式细胞术在艾滋病中医药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结果:流式细胞术在中医药治疗HIV/AIDS的中医基础医学研究和临床中有着广泛的运用,但也存在着对检测的质量控制缺乏重视、使用仪器陈旧、检测项目较少等不足.结论:流式细胞术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改进.
作者:任周新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结扎挂线法治疗出口梗阻型便秘临床疗效.方法:对210例出口梗阻型便秘患者(直肠前突41例,直肠内脱垂62例,耻骨直肠肌综合征35例,直肠前突合并直肠内脱垂33例,三者均存在39例)采用结扎挂线法治疗.结果:治愈155例,好转37例,无效18例,有效率91.4%,全部患者无肛门失禁或肛管畸形.结论:结扎挂线法治疗出口梗阻型便秘具有操作简便、效果好、痛苦小等特点,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作者:刘磊;刘佃温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探析钱乙有关小儿疳证论治的学术思想.方法:搜集并整理钱乙关于小儿疳证的论述及理法方药,探析其学术内涵.结果:钱氏立脾胃亡津之病机,揭示了疳证本质是“亡津液”,开扶脾养胃法先河,指出治初病侧重养胃阴,疗久疾功擅扶脾阳.并创制治疳证初病而设之白术散及疳证后期之益黄散(又名补脾散).结论:钱乙论治小儿疳证,分析综合,权衡利弊,审慎地制方遣药,为后世儿科临床的理法方药确立了规范楷模.
作者:迟炘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研究《神农本草经集注》的成书概要及其学术价值.方法:从《神农本草经集注》的成书背景、内容、学术价值和版本流传等方面探讨《神农本草经集注》的学术价值.结果与结论:《神农本草经集注》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具学术价值的综合性本草著作,是我国珍贵的古代本草文献.
作者:谢新年;谢剑鹏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医学心悟》中的医学伦理学思想.方法:从医学伦理学的角度对《医学心悟》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其医学伦理学思想.结果:《医学心悟》所体现的医学伦理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严谨诚恳、态度端正,医术精湛、减少失误,乱加指挥、旁人之误等方面.结论:《医学心悟》中蕴含的伦理学思想对当今临床仍有极好的指导意义.
作者:李浩;梁琳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用普通人也能读懂的白话文阐述《伤寒论》成书的历史文化背景、学术渊源风貌、版本流传情况.方法:从东汉末年的社会、自然条件和张仲景家族兴衰及其个人习医、诊治经历等方面入手,参阅《汉书》及《伤寒论序》,以通俗的语言概述《伤寒论》的诞生过程.结果:《黄帝内经》《难经》《汤液经》《易经》等先哲们的理论成果、特殊的时代背景和疫疠流行等严峻现实、张仲景丰厚的临证经验及高尚的道德观念促成了《伤寒论》的诞生.结论:《伤寒论》是一部集理、法、方、药、护为一体的中医学经典著作,对中医理论发展和临证诊治有着重要指导作用.
作者:梁华龙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建立小儿增食片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对小儿增食片中决明子、山楂、甘草进行鉴别.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决明子中大黄素和大黄酚进行了含量测定.结果:本品定性鉴别薄层色谱特征明显,专属性强;采用天津艾杰尔Venusil XBP-C18色谱柱(4.6mm×250.0 mm,5μm),以甲醇-0.1%磷酸(82∶18)做为流动相,流速为1.0 mL·min-1,检测波长254 nm.大黄素在0.0104~0.332 8 μg,大黄酚在0.009 8~0.313 6μg之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大黄素平均回收率为99.15%;大黄酚平均回收率为99.12%.结论:该法简便、准确、专属性强,可作为小儿增食片质量控制方法.
作者:郜新莲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概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与渗出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的研究概况.方法:收集近年来有关VEGF与渗出型AMD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近年来对VEGF的结构和功能及VEGF抗体治疗渗出型AMD等方面有着较为深入的研究,VEGF与渗出型AMD有着密切的关系.结论:血管生长是许多渗出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致盲的关键步骤,VEGF又在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VEGF与渗出型AMD的研究成果,将为渗出型AMD的发病机制、预防及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唐春艳;刘小虎;谢礼丹;莫亚;曾庆华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中医藏象学说自组织原理.方法:通过对藏象学说本质特征的总结,结合现代复杂性科学中的自组织原理,阐析人体是复杂的耗散结构.结果:应根据天人相应的原理,充分发挥“心为君主”对生命的主宰作用,自觉地发挥人体藏象系统“自组织、自调整、自修复、自稳态”功能,恢复和提高生命系统的有序性,从而达到养生康复、健康长寿的目的.结论:中医藏象学说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张敬文;章文春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祝由疗法与森田疗法的异同.方法:查阅文献资料,从祝由疗法与森田疗法的历史沿革、内涵及具体治疗等方面分析二者的异同.结果与结论:祝由的治疗方法、思想、内容等与森田疗法有相似性,然而在操作的具体程序、患者知情度、治疗形式等方面又存在差异.
作者:徐芳;张杰;杜渐;谭曦;吴朝阳;孔军辉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总结近年来苦味理论及苦味药研究的相关文献,探索苦味理论及苦味药的临床应用规律.方法:从苦味理论的研究及苦味药临床应用研究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分析.结果与结论:现代研究进一步明确了《黄帝内经》中苦味理论的正确性,为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实践开拓了思路.而对单味苦味中药和五味联合应用的研究,则开拓了苦味中药临床应用的新领域.
作者:韦大文;张雅薇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五行的组合与化生的关系.方法:通过大量搜集、整理、阅读文献,并运用文献整理、分析、归纳等方法,对五行的组合与化生进行探讨.结果:五行的性质、作用,是百姓赖以生存的物质元素,开物成务,利用厚生.五行由初的组合论实体的合成以兴万物的物质元素,演化为中国古代自然哲学思想体系.结论:阴阳五行作为中国文化的骨架,是从战国后期到西汉中期陆续形成的.
作者:张玉清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介绍吴孟超院士肯定中医药治疗肝癌的思想.方法:分析吴孟超院士有关中医药治疗肝癌的相关言论,归纳其关于中医药治疗肝癌的思想.结果:吴孟超院士认为中医药在治疗肝癌的全过程中均可发挥积极作用.结论:吴孟超院士对传统中医学十分重视,主张要充分利用中医药的优势结合西医治疗肝癌.
作者:王会峰;徐德龙 刊期: 2012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