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诊断病理学杂志

诊断病理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北京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 主办单位:北京军区总医院
  • 国际刊号:82-882
  • 国内刊号:1007-8096
  • 影响因子:0.66
  • 创刊:1994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82-882
  • 全年订价:304.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维普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万方收录(中)
  • 国家科学技术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临床医学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13年10期文献
  • 脾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6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脾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ANT)的临床病理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 对6例SANT的临床、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特征进行观察并文献复习.结果 SANT主要表现为局部有多个血管瘤样结节,结节周围可有增生的纤维组织包绕,结节中心为裂隙样、不规则的血管腔,内衬肥胖的内皮细胞,管腔周围可见梭形细胞和卵圆形细胞,结节之间亦可见密集的梭形细胞和卵圆形细胞,有淋巴细胞、浆细胞和组织细胞浸润.免疫组化:血管样腔隙内皮细胞显示3种不同的免疫组化表型CD34 +/CD31 +/CD8-、CD34-/CD31 +/CD8+和CD34-/CD31 +/CD8-,结节内梭形细胞CD31、SMA和CD68(+),结节间梭形细胞和卵圆细胞SMA和CD68(+).结论 SANT是一种少见的脾良性病变,有特征性的临床病理表现,预后良好,尤其需要与脾的交界性或恶性肿瘤鉴别.

    作者:颜红柱;李维卿;刘惠敏;何金;余宏宇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原发性前列腺孤立性纤维性肿瘤临床病理观察

    目的 探讨原发性前列腺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FT)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表型.方法 对1例原发性前列腺SFT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和免疫组化检测,复习临床资料及相关文献.结果 本例临床主要表现为进行性排尿困难,会阴部胀痛不适.镜下形态多变,由不同比例的梭形和卵圆形肿瘤细胞构成,间质胶原纤维丰富伴细胞稀少区和细胞丰富区交替分布,分支状的血管外皮瘤样结构.免疫组化:肿瘤细胞CD34、vimentin、bcl-2和CD99(+),desmin、S-100、CD117、CK、p53、SMA和ER(-).结论 SFT可发生在全身各个部位,其大部分为良性.原发于前列腺的肿瘤罕见,应与其他梭形细胞肿瘤鉴别.肿瘤一般可以完整手术切除,但必须进行长期随访观察.

    作者:赵久飞;任力;李德昌;岳颖;郑吉春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宫颈病变诊断中TCT和HPV联合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 探讨液基薄层细胞学(TCT)技术联合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检测在宫颈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2150例患者进行TCT和HPV检测,其中有1项或2项检测异常者同时进行阴道镜下活体组织检查,并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方法及其联合检测的敏感度、特异度、诊断正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 TCT检测阳性171例,敏感度95.9%,特异度56.5%,诊断正确率83.3%,阳性预测值82.5%,阴性预测值86.7%;HPV检测阳性178例,敏感度94.6%,特异度43.5%,诊断正确率78.2%,阳性预测值78.1%,阴性预测值78.9%;TCT和HPV联合检测阳性162例,敏感度98.6%,特异度75.4%,诊断正确率91.2%,阳性预测值89.5%,阴性预测值96.3%.TCT与HPV检测结果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TCT或HPV检测结果与两种方法联合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显著(P<0.05),联合检测的特异度和诊断正确率与上述一种方法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 TCT与HPV检测是筛查宫颈病变的有效方法,两种方法联合应用可提高宫颈病变的诊断正确率和特异度.

    作者:赵丽华;林竞;林秋兰;位嘉;王燕;吴倩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大肠癌组织中K-ras基因突变的检测

    目的 探讨大肠癌石蜡包埋组织中K-ras基因突变状态及其与年龄、性别、病理组织学分型和分化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用ADx-ARMS法检测84例大肠癌石蜡组织中K-ras基因7个突变热点.结果 82例大肠癌样本中共发现K-ras基因突变30例,突变率为36.6%.K-ras基因突变与患者年龄、性别、大肠腺癌组织学类型及分化程度无关(P>0.05).结论 K-ras基因在大肠癌中的突变率与肿瘤类型、分化程度、患者年龄及性别无关.

    作者:高颖;昌红;沈兵;石峰;张建英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卵巢交界性Brenner瘤4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卵巢交界性Brenner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对4例卵巢交界性Brenner瘤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1例辅以免疫组化分析,结合临床资料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年龄均> 50岁,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和盆腔包块.肿块可为囊性、囊实性或实性,体积较大;镜下囊壁内衬上皮细胞,实性区的上皮巢大小不一、层次增多,细胞具有轻度异型性,与低级别尿路上皮癌相似.细胞巢排列紧密,可见分支,但基底界清,无间质浸润,可见良性成分,可出现明显黏液上皮化生,可合并黏液性囊腺瘤.结论 交界性Brenner瘤是一种少见的卵巢上皮性肿瘤,预后良好,诊断主要根据组织病理和免疫组化标记,但须除外恶性.彻底切除肿瘤是治疗的主要手段.

    作者:贾静;刘从容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腮腺硬化性多囊性腺病临床病理观察

    目的 探讨涎腺硬化性多囊性腺病(SPA)的临床及病理形态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对1例SPA进行临床、组织学形态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并文献复习.结果 SPA临床主要表现为腮腺区缓慢生长的无痛性肿块.组织学结构与乳腺纤维囊性病相似,表现为不规则的导管及腺泡分布于丰富的硬化性胶原间质中,形成模糊的小叶结构;腺上皮细胞形态多样,局部导管上皮增生伴轻度非典型性.免疫组化显示腺上皮EMA弥漫强(+),c-erbB2中度(+),CEA、ER、PR局灶(+),CD68(-);导管及腺泡周围肌上皮连续SMA和S-100(+);Ki-67增殖指数<1%.结论 硬化性多囊性腺病是一种具有独特病理形态学特征的罕见涎腺疾病,需要与慢性硬化性涎腺炎等其他涎腺病变鉴别.

    作者:洪良利;秦杰升;黄杰雄;邱前程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淋巴结外Rosai-Dorfman病3例临床病理观察

    目的 探讨原发性淋巴结外Rosai-Dorfman病(RDD)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分析3例结外Rosai-Dorfman病的临床特点,并行HE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3例中男性1例,女性2例,年龄40~72岁,平均57岁.病变分别位于右鼻腔、左大腿皮下软组织及子宫内膜.组织学特点为组织细胞明显增生,细胞体积大,胞质丰富淡染,与间质内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形成(淡染、深染相间)类似淋巴窦隙样的结构,组织细胞胞质内可见吞噬的淋巴细胞、浆细胞.免疫组化示组织细胞S-100蛋白(+),部分CD163(+).结论 结外Rosai-Dorfman病较为少见,有特征性的病理学特点,系统累及可能性较小,预后较好,有一定的局部复发率.组织学上应与Langerhans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等鉴别.

    作者:徐佳佳;张丽华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软斑病4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软斑病的发病机制、临床病理学特征、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 分析4例软斑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病理学和免疫组化特征,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 4例软斑病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5~ 69岁,平均44.8岁;其中2例病变位于膀胱,1例位于右肾周和右肾下极,1例位于腹膜后.组织学形态均以淋巴细胞、浆细胞为主的慢性炎症背景中,见大量泡沫状组织细胞及少量的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组织细胞胞质嗜酸性、颗粒状,其内散在一些蓝色钙化小体,部分呈靶环或同心圆样结构,即软斑小体(M-G小体).PAS和普鲁士蓝染色(+),免疫组化示组织细胞CD68和AACT弥漫(+),浆细胞CD38和CD138(+);AEl/AE3、S-100蛋白、CD1a、CD21和CD23均(-);Ki-67增殖指数为1%.随访5~18个月,均预后良好.结论 软斑病是一种可以治愈的慢性肉芽肿性疾病,影像学常表现为占位,临床易误诊为肿瘤,确诊主要依靠病理诊断.临床治疗主要应用抗生素和/或手术切除.鉴别诊断包括颗粒细胞瘤、分化差的癌和Langerhans组织细胞增生症等.

    作者:刘丽燕;刘永建;邓永敏;陈虹;张声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K-ras基因突变两种检测方法的比较

    目的 通过比较ARMS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和DNA直接测序法,分析K-ras基因突变检测结果的一致性,确立临床K-ras基因突变检测的适方法.方法 应用ARMS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及DNA直接测序法检测34例石蜡标本的K-ras基因第12位和第13位密码子的基因突变,结果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这两种方法对K-ras基因第12和第13密码的基因突变检测结果无统计学差异,ARMS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比测序法操作简便,敏感度更高.结论 相较于DNA直接测序法,ARMS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更适用于临床检测.

    作者:许洁;李丽;张科平;骆新兰;庄恒国;刘艳辉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淋巴结血管肌瘤性错构瘤临床病理观察

    目的 淋巴结血管肌瘤性错构瘤(AHL)罕见,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对1例淋巴结血管肌瘤性错构瘤进行探讨.方法 对肿瘤进行组织病理学特点观察,行免疫组化染色以及Masson三色染色和银染色,并结合文献复习讨论.结果 镜下淋巴结部分结构尚存,可见少量淋巴窦和淋巴滤泡及散在灶性聚集的淋巴细胞,残存的淋巴组织多位于淋巴结被膜下或边缘区.淋巴结实质被血管、平滑肌和纤维组织取代,但无富于细胞的纤维束或平滑肌束形成.淋巴结门部有大量增生的厚壁血管,并向实质内延伸,延伸过程中血管壁由厚变薄,血管腔逐渐变小,在血管周围可见增生的平滑肌细胞围绕.部分间质纤维组织增生,伴有胶原化,可见较细的胶原纤维束,其纤维母细胞与增生的平滑肌有时不易区分.免疫组化:血管内皮细胞CD34(+),血管外周梭形细胞束SMA和desmin(+),HMB45、ER和PR(-).Masson三色染色:胶原纤维和黏液呈蓝色,分布在胶原纤维间不成束的肌纤维呈红色.银染显示有残存的淋巴组织网状纤维.结论 该病继发于淋巴结炎症性病变,淋巴结窦的血管转化和淋巴结血管肌瘤性错构瘤均由淋巴回流受阻引起,且两者具有伴发的特点.

    作者:周宾;曹晓哲;曹志星;李玉梅;赵晔;谢亚峰;黄曦长;郑嘉雯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十二指肠原发性腺鳞癌临床病理观察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原发性腺鳞癌病理学特征及其诊断、治疗.方法 对1例十二指肠原发性腺鳞癌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并结合文献讨论.结果 肿瘤紧邻十二指肠乳头,大小4.5 cm ×3.5 cm.镜检:肿瘤由分界清楚、形态典型的多角形鳞状细胞和腺癌细胞组成,癌巢内可见坏死组织.肿瘤细胞侵犯十二指肠全层,其中黏膜层和黏膜下层以腺癌成分为主,而肌层和浆膜层则主要是鳞状细胞癌,胰腺周围淋巴结见鳞状细胞癌成分转移,胰腺内亦可见到鳞状细胞癌成分,而其余组织均未见肿瘤成分.结论 十二指肠腺鳞癌是一种少见的恶性肿瘤,具有明确的形态学特征,即肿瘤由腺癌和鳞癌成分共同组成,且每种形态超过肿瘤的1/3.

    作者:郑洪彦;石艳宏;张丽芳;陈英准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17例HCC术后生存30年以上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分析

    目的 分析肝癌术后生存>30年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与长期生存的关系.方法 用术后生存>30年的病例(A组)与术后生存<3年的病例(B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7例长期生存患者中男性10例,女性7例;年龄17 ~46岁,中位年龄29岁;其中1例死亡(术后34年),16例健在.A组中普查发现肿瘤患者15例,临床T2NoMo分期13例,肿瘤≤5 cm 12例,术后AFP转阴16例,癌周纤维包膜16例,无癌栓及残癌16例,无肝硬化或轻度硬化14例,切缘距离>1 cm 13例;组织结构细梁型排列占64.71%,粗梁型占5.88%;以上各项A组显著优于B组(P<0.01).而两组的临床症状、肝炎史、家族史、肝癌数目、组织学分级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普查病例、临床T2N0 M0Ⅱ期内患者、肿瘤≤5 cm、有纤维包膜、无癌栓及残癌、细梁型排列结构、无肝硬化、术后AFP转阴性和切缘距离>1 cm与长期生存密切相关,说明加强复发/再生肝癌的早诊早治、重视慢性肝病的治疗和远离烟酒、霉变食物等措施对肝癌术后长期生存都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政红卫;王能进;孙燕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睾丸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临床病理观察

    目的 探讨睾丸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MGC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分析1例MGCT的临床表现和组织学形态,并复习相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患者左侧睾丸增大,质硬.MRI显示为多结节样肿块.镜下肿瘤由两部分不同细胞构成,A区肿瘤细胞圆形或多边形,由纤维性间隔将肿瘤组织分隔成巢团状;B区肿瘤细胞由合体滋养细胞和细胞滋养细胞组成.A区肿瘤细胞PLAP和CD117弥漫强(+),Ki-67阳性指数为50%;B区肿瘤细胞CK、α-inhibin、HCG和EMA(+),Ki-67阳性指数为90%.结论 MGCT是继精原细胞瘤之后第二个常见的睾丸生殖细胞肿瘤,镜下肿瘤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殖细胞组成,免疫组化对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作用.MGCT的生物学行为和预后与其组织学类型有关.

    作者:陈红;金木兰;谢燕;黄晓楠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热带地区宫颈癌TCT筛查结果分析

    目的 分析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测(TCT)筛查热带地区宫颈癌的病变特征,探讨TCT在宫颈癌筛查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TCT检测12 231例宫颈细胞标本,根据TBS系统做出判读,并对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 231例宫颈细胞标本中,细胞学阳性检出率从≥16岁组到≥80岁组,呈逐渐上升趋势(r=12.99,P<0.05).活检确诊宫颈癌6例(鳞状细胞癌5例,腺癌1例),占0.05% (6/12 231),平均年龄58.50±9.33岁;CIN2~3占0.33% (40/12231),平均年龄41.35±8.95岁;CIN1占0.21% (26/12 231),平均年龄39.77±9.57岁.结论 热带地区宫颈癌筛查呈现出低检出率和癌症发病高龄化的情况,因此,进行宫颈癌TCT筛查工作时要考虑不同的地区、不同人群的情况,适当延长热带地区筛查的终止年龄.

    作者:陈运春;林丽英;郑春娇;曹晓强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CRABPII和E-FABP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差异性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 探讨CRABPII和E-FABP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差异及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52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CRABPII和E-FABP的表达.结果 CRABPII和EFABP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存在差异(P<0.05),E-FABP 72.4%的阳性率高于CRABPII的33.6%.CRABPII和E-FABP的差异性表达与肿瘤有/无转移、TNM分期有关(P<0.05),与患者预后无关(P>0.05).结论 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E-FABP在肿瘤中的阳性表达率较CRABPII高,伴有癌转移、TNM分期晚的肿瘤阳性率更高.调节肿瘤细胞中CRABPII/E-FABP的比例有望成为乳腺癌个性化靶向治疗研究的新方向.

    作者:刘倩;吴宁;丁兀兀;段芳蕾;孟红;黄晓蓉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高分化脂肪肉瘤样胃肠间质瘤1例

    患者女性,63岁.左上腹不适3天入院.查体:腹平坦,未见胃、肠型,左上腹压痛,无肌紧张及反跳痛.CT示脾胃间隙软组织包块,边缘光滑,与胃边界尚清.术中见肿块位于胃后壁,质软,与胃后壁界限不清,与周围组织无明显粘连,活动度可,距肿瘤边缘2 cm切除.病理检查 巨检:结节性肿物1个,表面呈多结节状,大小8 cm ×6 cm ×6 cm,表面光滑;切面灰黄色为主,灶状灰红色,质细;另附小块胃壁组织,大小4.5 cm×4 cm,其黏膜与黏膜下层分离.

    作者:车潇良;吴红梅;张宏图;蔡媛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乳腺原发性Burkitt淋巴瘤1例

    患者女性,33岁.因双侧乳房肿大、疼痛入院.CT检查示双侧乳腺极度肿大如小儿头,正常的乳腺组织结构消失,左乳见一16 cm ×8.5 cm的软组织包块,与乳腺皮肤及胸大肌分界不清;右乳见多个大小不一的结节.腹部未见肿块及肿大淋巴结.辅助检查:周围血中性粒细胞87.1%,示感染象;血生化乳酸脱氢酶826 U/L,EBV抗原(-);骨髓活检未见明显异常.临床诊断:乳腺肿瘤,考虑为恶性淋巴瘤.乳腺手术后7天,查体发现宫颈有一息肉样肿物,直径约4 cm,手术摘除送检.

    作者:李伟松;陈琥;肖学文;韩巧秀;杨庆春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继发性阴囊Paget病伴复发性膀胱癌1例

    患者男性,75岁.2年前确诊为膀胱移行细胞癌2级,行部分膀胱切除术,近期因阴囊湿疹不愈就诊.查体:见双侧阴囊皮肤糜烂、隆起.行阴囊皮肤组织活检术,同时行膀胱活检术发现膀胱癌复发,形态同原发.病理检查 巨检:右侧阴囊皮肤组织5.6 cm×3.2 cm×1 cm大小,表面糜烂中央散在不规则隆起,3.4 cm×1.5 cm×0.3 cm大小.左侧阴囊皮肤组织2.6 cm×1.5 cm×0.6cm大小,表面糜烂、不规则微隆起.镜检:表皮全层见大圆形细胞,胞质丰富,淡染透亮或轻度嗜酸性,核大而空,可见明显核仁,核分裂象易见(图1);肿瘤细胞局灶排列呈腺样结构.免疫组化:肿瘤细胞CK7(图2)、CK20、CAM5.2、EMA、Her2、CEA和UroplakinⅢ(图3)(+),HMB45、GCDFP15和S-100(-);PAS染色阳性.膀胱移行细胞CK20、CK34βE12、EMA和CD44v6(+),CK14散在(+),p53(++),vimentin(-);Ki-67阳性率25%.

    作者:顾立新;郑小红;任伟民;张友元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卵巢交界性透明细胞腺纤维瘤1例报道

    交界性透明细胞腺纤维瘤是一种少见的卵巢上皮-间质肿瘤,临床诊断困难,需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查阅近几十年国内外文献,仅有30余例报道.现报道我院收治的1例卵巢交界性透明细胞腺纤维瘤,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1 材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59岁.绝经后阴道不规则流血2个月.妇科检查:外阴萎缩,阴道通畅,可见较多暗红色血迹,宫颈光滑,子宫不规则增大似12孕周大小,有压痛.

    作者:段松;李晖;石丹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骨肉瘤细胞核形态与其预后的关系

    骨肉瘤是常见的骨源性恶性肿瘤,临床极易发生肺转移,其中15%y20%的病例通常在确诊后不久就发生影像学可查见的肺转移灶,约有80%的病例存在影像学检查无法查见的微转移灶[1],因而几乎所有的骨肉瘤患者在行手术切除前后都会使用化疗.本文通过测量25例骨肉瘤患者细胞核面积和圆度系数,根据肿瘤组织对术前化疗反应的好坏将患者分为大核组和小核组,分析细胞核大小和形态与各项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为更好的评估患者预后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崔丽娟;刘智;梁海桥;罗启翅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液基细胞学染色质量控制对宫颈病变诊断的影响

    宫颈病变是女性常见疾病之一,严重危害女性身体健康.大量研究显示,从正常宫颈组织到癌前病变、再到宫颈浸润性癌大约需要数年到数十年的时间,表明宫颈癌发生、发展过程漫长.如果在此期间定期宫颈细胞学筛查,可以发现癌前病变,进行早期干预,使广大女性远离宫颈癌.目前,国内宫颈细胞学筛查首选液基细胞学(thinprep cytology test,TCT)检查.制备出一张合格的涂片对后的诊断至关重要,因此在TCT制片过程中有许多细节需要特别注意.本文从TCT染色质量控制方面进行分析,探讨染色对宫颈病变诊断的影响.

    作者:李新敏;古雅丽;李文才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结肠横纹肌样癌1例报道

    结肠横纹肌样肿瘤(rhabdoid colon tumors,RCT)是一种较少见的肿瘤,此病变是一种具有独立临床病理学特征的疾病实体,还是某一种疾病的特殊亚型,仍然存在争议.截止目前,国外文献报道了7例RCT[1-7],这些病例多被诊断为肾外恶性横纹肌样瘤、伴有横纹肌样特征的腺癌或横纹肌样癌;至今国内文献尚未检索到该病,也许未被国内病理学界广泛认识.由于对其了解甚少,易误诊为其他肿瘤,为了进一步提高对该病变的认识,现报道我院收治的1例结肠横纹肌样癌,并结合文献探讨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和鉴别诊断.

    作者:郭静;李岩;赵丽华;张仁亚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影响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的技术因素及改进

    神经棘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疾病,主要以进行性的神经功能异常和红细胞形态异常改变为临床特点.患者周围血中棘红细胞增多是诊断性病理指标,需要在光镜和扫描电镜下确定[1,2].正常红细胞为双凹扁盘状,红细胞离体后,很容易变形,出现突起,状似棘红细胞.这在日常工作的样品采集、光镜玻片处理、涂片方法、染色、电镜制片等步骤中,只要操作不当都很容易出现人工假象,直接影响诊断.为此,我们从下述诸方面进行对比研究,力求建立规范化的、并且简便易行的操作方法,同时也可为其他细胞学涂片提供技术参考.

    作者:张燕;董荣芳;潘怡;钟延丰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免疫组化手工法与自动染色机法的比较

    免疫组化染色是通过抗原修复使组织细胞中的抗原充分暴露出来,根据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利用酶标二抗及底物显色系统对组织细胞内的特定抗原或抗体进行定位、定性、定量检测.目前其染色方法有手工法和自动染色机法两大类,究竟如何选择,本文通过ER、Ki-67、c-erbB-2、CD20、P504S、EMA抗体的染色,对此两种方法进行评估.

    作者:王秋苹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Glypican-3替代α-FP在免疫组化病理诊断中的应用

    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或α-FP)来源于胎儿肝细胞,临床上常用α-FP血清学检查筛查肝硬化、原发性肝癌或生殖细胞肿瘤[1].α-FP免疫组化检测对原发性肝细胞癌(HCC)和卵黄囊瘤有一定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常用于日常病理诊断.为了验证α-FP对HCC和卵黄囊瘤的识别能力,本研究采用多种不同种属、不同克隆的α-FP抗体,同时选用与α-FP作用相近的标记物glypican-3抗体[2],对若干个肝癌组织芯片和生殖细胞肿瘤组织芯片进行测试.

    作者:杨清海;陈惠玲;周洪辉;傅椿辉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环保型染色套液在常规病理组织切片染色中的应用

    在常规病理组织切片染色过程中,二甲苯、含汞苏木精染液等作为病理常规试剂被大量应用,这些试剂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和挥发性,不仅污染环境而且严重危害身体健康.寻找一种对人体无毒、无害且安全的替代品,已成为病理技术工作者的一种迫切愿望.我们将环保型染色套液应用于常规病理组织切片染色过程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作者:田玉旺;朱红艳;朱培双;邢宜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WHO(2012)软组织与骨肿瘤组织学分类a,b

    作者:高爽;侯慧;肖明明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国际病理学会第29届病理学大会头颈部病理专题研讨会内容介绍(二)

    6 鼻腔鼻窦腺癌的遗传学分析(Alessandro Franchi)依据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及病理学改变的不同,鼻腔鼻窦腺癌包括两种主要的类型(肠型腺癌和非肠型腺癌),且每种主要类型都包含几种变型.6.1 基因组分析 到目前为止,针对鼻腔鼻窦腺癌的研究很少.利用针对整个肿瘤基因组进行筛选的分子细胞遗传学方法比较基因组杂交得出,筛窦腺癌的染色体失衡与职业暴露因素木粉有关.在某些基因位点,基因获得比基因缺失更容易发生,如71%的病例在7q11-21发生基因扩增,66%的病例在18p11-2,62%的病例在8q11-22,57%的病例在5p11-13,52%的病例在12q11-13和19p扩增.

    作者:白玉萍;王志强;毛美玲;张旭;吴若晨;何春燕;李雪;武迎;胡晔华 刊期: 2013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