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急性红白血病的生物学特点并对预后进行评价.方法:回顾分析2001-07-2011-07的64例急性红白血病患者,针对其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MICM)特征及生存期进行分析.采用病例对照方法,分为原发组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转化组,针对2组患者化疗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的疗效和生存预后分析.结果:原发组缓解率为62%(24/39),MDS转化组缓解率为47%(8/17),2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染色体核型异常组和正常组的缓解率分别为41%(10/24)和69%(22/32),2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DS转化组17例,化疗与移植1年总生存率(OS)分别为25.0%和8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染色体核型异常组24例,化疗与移植组1年OS分别为25.0%和8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64例患者中常规化疗疗效差、生存期短、预后差,Allo-HSCT显著延长生存期,改善预后,染色体核型异常患者诊断后宜早期行Allo-HSCT.
作者:费新红;武淑兰;赵杰;杨君芳;殷宇明;张弦;赵艳丽;卢岳;孙媛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对部分羟乙基淀粉代血浆置换技术应用于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进行治疗性研究.方法:进行血浆置换治疗的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共11例,监测治疗前后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及转归情况.结果:治疗前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生化检查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治疗后患者网织红细胞(Ret)、乳酸脱氢酶(LDH)、血肌酐(Cr)和尿素氮(BUN)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下降(P<0.05),Hb、PLT较治疗前明显上升(P<0.05).11例患者作血浆置换治疗59次,有效出院者8例,无效出院者1例,死亡1例,经济原因放弃1例,治疗次数2~4次者有效达87.5%.结论:应用部分羟乙基淀粉代血浆加新鲜血浆作为置换液进行血浆置换是治疗TTP患者的有效措施之一,对血浆置换的方法和方式进行研究,有利于减少血浆的使用量、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作者:孔繁九;邢曰利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观察RhE抗原分布,探讨其抗原在临床输血中的影响.方法:采用血清免疫学方法对13 200例临床受血者和献血员进行RhE、e表型鉴定,并对其中3 613例RhE血型阴性者接受RhE阳性血液后的血液样本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所有入组患者均于输血前后血红蛋白、红细胞、网织红细胞、血清胆红素及临床症状动态观察.结果:①Dee表型为多见,占51.47%;在3 613例RhE阴性受血者中检出不规则抗体共26例,其中抗-E抗体9例,自身抗体4例,同种特异性抗体22例;②3次以上输血组与3次以下输血组比较检出不规则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3次以下输血组输血后血红蛋白、红细胞较输血前有明显提高(P<0.01).结论:江苏、浙江地区汉族人群中的RhE抗原阴性率远远高于RhD抗原阴性率;不规则抗体产生与输血频率关系密切;RhE阴性患者接受RhE阳性血液的风险较大.建立输血前常规检测RhE抗原及RhE同型输注,对保证临床安全、有效的输血治疗是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陆紫敏;祖亚钧;梁萍;方琦;李雪晨;纪黎明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了解西安地区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自愿接受调查的单采血小板献血者进行测定,并与国内常规模式比较其心理健康水平.结果:301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各因子分数均显著高于正常人群(P<0.01),献血者的年龄、对献血知识的认识水平对其心理有较大的影响.结论: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由于各种顾虑,可能存在心理卫生问题,为保证我国无偿献血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应对无偿献血者加强心理疏导与关怀.
作者:王宝燕;李凤琴;张建耕;黄蕾;权丽;张玲玲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介绍一种新的骨髓细胞分类方法,即“二分类”法.方法:将异常类群骨髓细胞作为一类,其余所有有核细胞作为一类,进行分类计数,计算异常类群细胞的百分比.结果:使用二分类法计数10份标本的平均时间为6.56 min,使用一般方法计数的平均时间为8.61 min;使用二分类法计数10份标本,异常类群细胞百分比为(19.7±4.6)%,使用一般方法计数,异常类群细胞百分比为(19.6±5.3%);使用二分类法计数200个有核细胞的百分比为(19.7±4.6)%,计数500个有核细胞的百分比为(19.5±4.0)%.结论:二分类法完成计数的时间较短,且分类结果更精确,也更接近真实值,值得推广;当计数500个有核细胞时,分类结果更为精确.
作者:胡红兵;夏维;肖晗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输注血小板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收集505例恶性肿瘤患者939例次血小板输注前后,外周血小板计数,出血改善情况;输血次数;疾病类型及治疗方式.结果:单纯血小板降低者输注血小板后能提高外周血小板数,改善出血,有效率达84%,随输注次数增加有效率降低为79%,但脾大、感染、发热、凝血功能障碍等因素影响输注效果(P<0.01).疾病类型及治疗方式等也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血小板减少病例中因化疗药物导致血小板减少占86%,血液病占13%,放疗导致血小板减少只占0.005%.结论:输注血小板能有效地治疗恶性肿瘤患者因疾病或化疗、放疗导致的血小板减少症,很多因素影响血小板输注.
作者:杨悦饶;何明生;和苗;马娜;陈玲;向睿;王燕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分析人巨细胞病毒(HCMV) AD169株UL115基因序列,预测UL115基因编码的gL蛋白B细胞优势表位.方法:基于UL115基因编码的gL蛋白的氨基酸序列,结合亲水性参数、可及性参数、抗原性参数、柔韧性参数及二级结构方案对HCMV gL蛋白的B细胞表位进行预测,参照已建立的预测方法综合评价B细胞优势表位.结果:①UL115核酸变异集中在序列的N端,大部分是同义突变,氨基酸序列高度保守;②HC-MV gL蛋白B细胞表位可能位于编码蛋白N段197~205、253~261位.结论:多参数预测gL蛋白的B细胞优势表位,为进一步研究蛋白特征、制备单克隆抗体及表位疫苗提供依据.
作者:魏中南;胡洪波;彭巧英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了解本地区孕产妇对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梅毒、艾滋病等4种传染性疾病的感染情况.方法:住院分娩的待产孕妇及门诊孕检者16 348例分别进行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HBVM)、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和梅毒抗体检测.结果:16 348例孕产妇中发现血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1 372例(8.39%),抗HCV阳性17例(0.10%),梅毒阳性(RPR及TPPA)333例(2.04%),抗HIV阳性2例.本地区孕产妇乙型肝炎感染率在逐年上升,2010年和2011年与2009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丙型肝炎感染率较低并呈逐年下降的趋势;梅毒的感染率在逐年上升,由2009年的1.59%上升至2011年的2.34%,2010年与2009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11年与2009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孕产妇是血源性疾病垂直传播的重要因素,对孕产妇人群应该高度重视,以减少血源性疾病通过母婴垂直传播感染,孕妇产前检查HIV、HBV、HCV及梅毒4项传染指标并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对优生优育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陈秀兰;张文虹;袁学华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了解胆道感染患者胆汁中的菌种分布及耐药性现状,为临床医师治疗胆道感染提供参考.方法:无菌手法采集胆道感染患者的胆汁进行细菌培养和鉴定,依据《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操作,药敏试验采用K-B法进行,结果解释参照CLSI2011标准.结果:胆汁标本培养细菌阳性检出率为65.6%(231/352),居前5位的致病菌是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粪肠球菌、阴沟肠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除肠杆菌科细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100%敏感、革兰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100%敏感以外,病原菌对其他常用抗菌药物均显示不同程度的耐药性.结论:临床医师应及时进行胆汁培养,参照药敏试验结果针对性用药,以提高胆道感染的临床治愈率.
作者:赵万春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比较全自动酶免分析仪操作法(以下称全自动法)和手工操作法检测HBsAg结果的差异.方法:用相同批号HBsAg ELISA试剂盒分别对80份标本用手工和全自动方法检测HBsAg,比较2种方法测定结果的一致性;用2种方法分别对同一份阳性质控血清重复测定20孔,进行批内重复性检测并比较其差异性;用已知含量阳性质控血清,按原倍血清1∶2、1∶4、1∶8、1∶16、1∶32、1∶64、1∶128稀释,检测手工操作法与全自动酶免分析仪操作法线性并比较其差异性;计算相关系数、直线回归方程和2种方法之间的预期偏差.结果:2种方法阳性检出率一致性好;在测定结果和精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全自动酶免分析系统和手工操作方法具有良好的相关性,测定结果在本实验室具有可比性;2种操作方法测定结果存在差异,有一定的预期偏差.结论:自动分析仪测定结果稳定性、精密度、准确性好.当全自动酶联免疫分析系统出现故障时,手工操作可以作为应急替代全自动酶联免疫分析系统进行检测;但要避免采用滴加试剂的方式.手工替代应急操作出现检测结果位于临界值附近,处于“灰区”不易判定时,需要考虑2种操作方法间的预期偏差,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稳定.
作者:姚勇;相恒泉;石圆圆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研究Rh同表型输注的可能性,探讨Rh同表型输血的输注效果.方法:盐水法检测患者及献血员的Rh表型,凝聚胺法及抗人球法行不规则抗体检测及交叉配血试验.结果:对300例需要反复输血的患者,进行Rh同表型输注,无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结论:对于需要反复输血的患者,Rh同表型输注可以避免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提高血液输注疗效;同时避免Rh血型系统不规则抗体的产生.
作者:金佩;徐凤娟;叶宏辉;王静;金淑蓉;唐若腾;赵英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比较和分析在使用微柱凝胶卡检测的方法中,检测抗体或交叉配血的灵敏度、试剂与血浆或红细胞移液次序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戴安娜微柱凝胶卡与达亚美微柱凝胶卡,测定两类不规则抗体效价,用评分方式对凝集结果进行判断比较其灵敏度,并对交叉配血实例进行评价.结果:两类微柱凝胶配血卡检测抗体效价时,先加血浆或试剂的检测结果均比先加红细胞的好.而在个例报道中确实存在低频抗原由于移液顺序而未被检出.结论:规范微柱凝胶配血卡移液先后顺序,能更有效地解决输血反应所产生的问题.
作者:金鑫;沈健;施欣慰;王莉雅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分析Anti-HCV ELISA试剂确认结果,保证血液检测安全.方法:2个厂家各抽取2盒Anti-HCV ELISA试剂,分别做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国家参考品和做卫生部临检中心血清盘.结果:2个厂家Anti-HCV ELISA试剂做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AntiHCV国家参考品,有假阳性和漏检.2个厂家Anti-HCV ELISA试剂做卫生部临检中心Anti-HCV临床科研血清盘都有不同程度漏检.结论:血站ELISA试剂确认以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Anti-HCV国家参考品为试剂质量控制合格标准.卫生部临检中心Anti-HCV临床科研血清盘不宜作为试剂质量控制合格标准,可以作为参考.
作者:彭冬菊;田方;舒群峰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了解木瓜蛋白酶法、凝聚胺法、抗球蛋白法、微柱凝胶法检测临床上常见的13种IgG类抗体结果情况,以便为临床选用哪种检测方法更为合理提供依据.方法:用4种方法分别检测抗-A、抗-B、抗-D、抗-C、抗-c、抗-E、抗-e、抗-M、抗-N、抗-Jkb、抗-Fya、抗-Fyb、抗-Mur IgG抗体效价,并采用效价评分来比较分析.结果:凝聚胺法、抗球蛋白法和微柱凝胶法均检出所有13种抗体;木瓜蛋白酶法检出抗-A、抗-B、抗-D、抗-E、抗-C、抗-c、抗-e、抗-Jka 8种抗体;微柱凝胶法检测13种抗体效价较其他3种方法更敏感,凝集现象较明显,效价计分较高.结论:针对不同的试验要求选择不同的试验方法.为保证输血安全,对患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时应优先选用抗球蛋白法,必要时好几种方法联合使用,这样不会造成抗体漏检,避免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
作者:王志红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通过对5 138例临床受血患者不规则抗体的回顾性调查,分析不规则抗体产生的比例和性别差异,为确保安全输血,减少溶血性输血反应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受血患者资料,以常规血型血清学检测方法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和鉴定.结果:不规则抗体阳性率0.43%,患者男女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受血患者输血前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和鉴定意义重大,是输血前检查的重要内容之一.
作者:陈晓玲;刘海涛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使用全自动血型分析仪对批量无偿献血者标本进行血型检测,分析检测结果的可靠性.方法:使用全自动血型分析仪对75 765例标本进行血型检测,ABO正反定型不一致而无法定型、O细胞凝集的标本由本站血型研究室进一步用试管法进行正反定型、亚型检测、冷抗体及其它不规则抗体检测,并对RhD初筛为阴性的标本进行RhD阴性确认和C、c、E、e抗原检测及不规则抗体筛查.结果:对75 765例标本检测发现ABO正反定型不一致30例(0.04%),反定型中仅O细胞凝集8例(0.01%),RhD初筛为阴性348例(0.46%),血型研究室进一步鉴定结果为亚型22例,冷凝集3例,抗-M 6例,抗-Leb2例,其他未确定抗体5例;RhD确认阴性340例,RhD变异型8例.结论:全自动血型分析仪具有全自动化、标准化、网络化等优点,适合大批量标本的检测,检测结果可靠,可以满足血站实验室的工作需求.
作者:王连友;曹红荣;祝凯捷;赵艳梅;王照军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观察手工法和全自动机器在制备洗涤红细胞的质控指标,比较2种方法对红细胞质量保证效果的差异.方法:各取24例保养液为输血用复方枸橼酸钠注射液(ACD-B)的全血,于当日采血离心后制成红细胞制剂,使用手工和全自动机器进行洗涤.结果:与手工法相比,使用全自动机器洗涤的红细胞,其红细胞的回收率、血浆蛋白和白细胞的清除率明显升高,临床输注无不良反应.结论:使用全自动机器洗涤红细胞的效果好、洗涤时间短,可以替代手工方法为临床提供安全、高质量的洗涤红细胞.
作者:凌吟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研究无偿献血拔针后皮下淤血率与按压针眼时间长短的关系,旨在寻求佳按压时间且有效降低皮下淤血率,减轻献血者的痛苦.方法:将2 140例无偿献血者随机分为5组,按压时间分别为3 min、4 min、5 min、6 min、10 min,观察每组皮下淤血的例数并做记录.结果:5组不同按压时间的效果比较,皮下淤血率3 min组与其他4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4 min组、5 min组、6 min组、10 min组4组之间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无偿献血拔针后按压针眼4~5 min较为合适,不但能够有效防止皮下淤血,而且时间不太长,献血者很容易坚持.
作者:张亦弛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比较ML/FAME与URANUS AE150两种全自动酶免分析系统ELISA检测结果一致性.方法:在相同的工作环境下,使用相同厂家的同批号试剂,分别采用XANTUS加ML/FAME组合与URANUS AE150两种全自动酶免分析系统对质控品标本和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进行HBsAg、抗-HCV、抗-HIV、抗-TP四项检测,并采用统计学方法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两种不同厂家的全自动酶免分析系统对同批次连续20个质控品和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的四项检测结果是一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种不同厂家的全自动酶免分析系统检测结果具有一致性,可以同时应用于采供血机构的免疫项目的检测.
作者:刘正敏;姚海云;韩雪莹;李华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了解无偿献血者血液不合格报废情况,以采取有效措施,降低血液报废率.方法:统计2008-2011年无偿献血者血液采集、检验、制备、储存、发放过程中质量不合格的血液报废原因.结果:4年来血液采集过程报废率为0.12%,血液检测不合格报废率为3.65%,成分制备过程报废率为4.25%,血库供应报废率为0.11%,ALT和脂浆为主要不合格报废项,在4项传染性指标中抗-TP不合格率高为0.65%.结论:加大无偿献血宣传力度,加强献血前的征询体检工作以从低危人群中采集血液,对献血者献血前进行ALT、HBsAg、TP快速初筛,合格后献血可大大降低不合格血液报废率,减少血液资源的浪费.
作者:柏则蓉;掌友湖;季丽丽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在白细胞过滤、血浆病毒灭活等新技术应用后的血液容量的质量控制标准.方法:用电子天平准确称重按标准进行采集的400 ml、300 ml原料全血各100袋及其制备的成分血液的重量,与理论值进行比较.结果:200袋原料全血及其制备成成分血液的实际重量均在理论值范围内.结论:白细胞过滤、血浆病毒灭活等新技术的应用对血液容量有一定损耗,应采用有效措施保证成分血液的容量.
作者:水波;王忱;侯治兵;宋冬云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了解2006-2010年浠水县青年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血清HBsAg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HBsAg总感染率为4.20%,并呈下降趋势(P<0.05).结论:浠水县青年HBsAg阳性率低于普通人群感染率,但仍应重视乙型肝炎监测与防治工作.
作者:余丽文;冯汉斌;饶国健 刊期: 2012年第04期
自2007年来以来,榆林市中心血站已实现了100%无偿献血.献血人员主要来自一区十一县的居民、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大专院校学生,外地人口占少数.为降低不合格血液的报废率,笔者对2007-2010年度不合格血液报废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现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2007-2010年榆林市无偿献血者114 789人,年龄18~55岁.按《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体检合格后采集血液,并留取约5ml的血液标本进行2遍检测.
作者:师彩霞;王新文;班永刚 刊期: 2012年第04期
有临床意义的不规则抗体常引起免疫溶血性输血反应或使输入的红细胞存活期缩短,因此在免疫溶血性输血反应的诊断和预防中,红细胞不规则抗体的筛选是保证临床输血安全的重要检查项目之一.目前《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中仅规定:有交叉配血不合、输血史、妊娠史或短期内需要接受多次输血者必须做抗体筛选试验.但是受血者若接受了外来抗体也会发生同样的健康危害,为保证患者的输血安全,献血者血液成分中进行红细胞不规则抗体的筛选同样重要,应该受到重视,对受血者和供血者都做抗体筛选,以减少输血反应的发生.为了解洛阳地区献血者不规则抗体的情况,我们对洛阳市九县六区163 893份的无偿献血者样本进行了抗体筛选,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善华;王志红;吴宗泽 刊期: 2012年第04期
自1998年《献血法》颁布以来,卫生部对全国采供血机构的质量管理越来越重视.2003年卫生部开始了对全国血站系统行政及质量管理人员大规模培训,如QMP、AQMP、血站质量管理规范、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等的培训.本中心同全国各采供血机构一样,也非常重视采供血全过程的质量管理,继2005年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以来,坚持科学管理,摸索出一套较为有效的全过程管理方法,较好地保持了中心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
作者:周静宇;朱红芹 刊期: 2012年第04期
血细胞分析仪具有快速、多参数、重复性好、工作效率高、标准统一、方便卫生等诸多优势而广泛应用于临床血细胞分析中.在日常检验工作中,由于仪器检测原理的限制及抗凝剂的标准使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血小板时个别血样会出现假性血小板减少现象,为避免仪器的错误计数不能及时被发现,错误的结果误导临床医生的准确诊断,患者因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所产生的身心影响,本文对我中心所遇到的血细胞计数仪检测时血小板假性减少的常见原因作了详细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雁;王雁;汪运山 刊期: 2012年第04期
机采血小板由于纯度高、输血传播疾病及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概率低,其临床疗效好于手工采集血小板.因而,机采血小板日益受到重视[1-2].但是,机采血小板体外循环血量大,并且需要输入一定量的抗凝剂和生理盐水,一部分献血者会出现献血反应.以往的研究中,对于单采血小板献血员的不良反应,多集中于头晕、面色苍白、恶心或呕吐等[3].目前为止,国内尚未见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体温降低的报道.而献血员体温的下降会导致人体不适,扰乱身体动态平衡,并可能导致献血员发生血小板抑郁症[4].因此,低温控制与其他措施一样有很重要的预防作用.我们观察了2例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的单采血小板献血员的体温变化情况,现报告如下.
作者:吴永政;赵广超;齐清;严京梅;栾建凤;姚根宏 刊期: 2012年第04期
为了解患者在输血过程中出现不同输血反应的比例,不同输血反应与所输血液(成分)、输血史、孕产史、年龄及输血反应后再次配血结果进行分析,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调查对象对2004-10-04-2011-02-30乌鲁木齐地区临床输血科提供的140例输血反应反馈信息进行跟踪调查.
作者:方春富;郭伟鹏;吐尔洪 刊期: 2012年第04期
近期1例待产妇因为类B凝集造成血型鉴定错误,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待产妇,于2011-10-02到我院妇科住院,产前做血型鉴定,多次用抗A和抗B标准血清做血型鉴定(正定型)结果,外观及镜下抗A侧凝集4+,抗B侧凝集2+,与室温放置后B侧凝集增强,但仍有部分红细胞游离(以上均未做反定型).似为AB型,因B侧凝集弱和有部分红细胞游离,又做了反定型,结果B侧凝集A侧未凝,该血型是A型,还是AB型,我们做了以下实验予以确定.
作者:张乃忠 刊期: 2012年第04期
新生儿溶血病(HDN)是指母婴血型不合引起的胎儿或新生儿免疫性溶血性疾病.在人类血型系统中以ABO血型不合导致的HDN为常见,其次为Rh血型系统.本文介绍我院出生的1例O型Rh阴性产妇致A型Rh阳性新生儿发生Rh并发ABO-HDN的病例.探索O型Rh阴性母亲相关HDN的实验室诊断,以及HDN患儿的换血治疗,为临床有效诊疗HDN提供借鉴.
作者:徐玮;邹宏坤;夏勇;李彤彤;田秀英;张月香 刊期: 2012年第04期
输血技术已经成为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输血也有可能引起不良反应和(或)并发症,造成患者罹患新的疾病,严重者甚至可导致患者死亡,如何控制输血风险就成了问题的关键.本文就安全用血方面等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的策略加以阐述,报告如下.1血液安全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1.1病毒的威胁尽管现在的医学技术发展到了比较高的水平,但临床的抗病毒往往缺乏特异性治疗手段,因此防止病毒经血传播是血液安全的-个重要内容.
作者:陈义柱;马建明;叶玉芳;查荣宝;周建华 刊期: 2012年第04期
Rh血型系统是目前所有已发现血型系统中复杂的血型系统,在临床输血中其重要性仅次于ABO血型系统.现已发现几十种Rh血型蛋白抗原,其中与临床相关的抗原主要有D、C、c、E、e抗原.Rh血型抗原特别是D抗原是引起溶血性输血反应和新生儿溶血病的重要抗原,具有很强免疫原性.除表达正常D抗原外,RhD抗原也存在多种D抗原变异体,包括弱D、部分D和DEL.实验室常规检测中,当在盐水介质中反应为阴性、抗人球蛋白试验(IAT)为阳性时,可认为弱D表现型(包括弱D和部分D),但其不能区别弱D或部分D.弱D表现型在临床输血和产科中有重要意义.
作者:任本春;张爱 刊期: 2012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