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单采血小板献血员体温降低导致的不良反应原因分析及对策

吴永政;赵广超;齐清;严京梅;栾建凤;姚根宏

关键词:单采血小板, 体温
摘要:机采血小板由于纯度高、输血传播疾病及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概率低,其临床疗效好于手工采集血小板.因而,机采血小板日益受到重视[1-2].但是,机采血小板体外循环血量大,并且需要输入一定量的抗凝剂和生理盐水,一部分献血者会出现献血反应.以往的研究中,对于单采血小板献血员的不良反应,多集中于头晕、面色苍白、恶心或呕吐等[3].目前为止,国内尚未见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体温降低的报道.而献血员体温的下降会导致人体不适,扰乱身体动态平衡,并可能导致献血员发生血小板抑郁症[4].因此,低温控制与其他措施一样有很重要的预防作用.我们观察了2例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的单采血小板献血员的体温变化情况,现报告如下.
临床血液学(输血与检验版)杂志相关文献
  • 急性红白血病64例生物学特点及预后分析

    目的:探讨急性红白血病的生物学特点并对预后进行评价.方法:回顾分析2001-07-2011-07的64例急性红白血病患者,针对其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MICM)特征及生存期进行分析.采用病例对照方法,分为原发组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转化组,针对2组患者化疗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的疗效和生存预后分析.结果:原发组缓解率为62%(24/39),MDS转化组缓解率为47%(8/17),2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染色体核型异常组和正常组的缓解率分别为41%(10/24)和69%(22/32),2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DS转化组17例,化疗与移植1年总生存率(OS)分别为25.0%和8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染色体核型异常组24例,化疗与移植组1年OS分别为25.0%和8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64例患者中常规化疗疗效差、生存期短、预后差,Allo-HSCT显著延长生存期,改善预后,染色体核型异常患者诊断后宜早期行Allo-HSCT.

    作者:费新红;武淑兰;赵杰;杨君芳;殷宇明;张弦;赵艳丽;卢岳;孙媛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白细胞过滤及血浆病毒灭活后血液容量控制标准的探讨

    目的:探讨在白细胞过滤、血浆病毒灭活等新技术应用后的血液容量的质量控制标准.方法:用电子天平准确称重按标准进行采集的400 ml、300 ml原料全血各100袋及其制备的成分血液的重量,与理论值进行比较.结果:200袋原料全血及其制备成成分血液的实际重量均在理论值范围内.结论:白细胞过滤、血浆病毒灭活等新技术的应用对血液容量有一定损耗,应采用有效措施保证成分血液的容量.

    作者:水波;王忱;侯治兵;宋冬云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不同血清盘对Anti-HCV ELISA试剂的确认分析

    目的:分析Anti-HCV ELISA试剂确认结果,保证血液检测安全.方法:2个厂家各抽取2盒Anti-HCV ELISA试剂,分别做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国家参考品和做卫生部临检中心血清盘.结果:2个厂家Anti-HCV ELISA试剂做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AntiHCV国家参考品,有假阳性和漏检.2个厂家Anti-HCV ELISA试剂做卫生部临检中心Anti-HCV临床科研血清盘都有不同程度漏检.结论:血站ELISA试剂确认以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Anti-HCV国家参考品为试剂质量控制合格标准.卫生部临检中心Anti-HCV临床科研血清盘不宜作为试剂质量控制合格标准,可以作为参考.

    作者:彭冬菊;田方;舒群峰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西安地区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干预

    目的:了解西安地区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自愿接受调查的单采血小板献血者进行测定,并与国内常规模式比较其心理健康水平.结果:301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各因子分数均显著高于正常人群(P<0.01),献血者的年龄、对献血知识的认识水平对其心理有较大的影响.结论: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由于各种顾虑,可能存在心理卫生问题,为保证我国无偿献血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应对无偿献血者加强心理疏导与关怀.

    作者:王宝燕;李凤琴;张建耕;黄蕾;权丽;张玲玲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恶性肿瘤患者输注血小板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输注血小板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收集505例恶性肿瘤患者939例次血小板输注前后,外周血小板计数,出血改善情况;输血次数;疾病类型及治疗方式.结果:单纯血小板降低者输注血小板后能提高外周血小板数,改善出血,有效率达84%,随输注次数增加有效率降低为79%,但脾大、感染、发热、凝血功能障碍等因素影响输注效果(P<0.01).疾病类型及治疗方式等也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血小板减少病例中因化疗药物导致血小板减少占86%,血液病占13%,放疗导致血小板减少只占0.005%.结论:输注血小板能有效地治疗恶性肿瘤患者因疾病或化疗、放疗导致的血小板减少症,很多因素影响血小板输注.

    作者:杨悦饶;何明生;和苗;马娜;陈玲;向睿;王燕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ABO并发Rh血型新生儿溶血病1例

    新生儿溶血病(HDN)是指母婴血型不合引起的胎儿或新生儿免疫性溶血性疾病.在人类血型系统中以ABO血型不合导致的HDN为常见,其次为Rh血型系统.本文介绍我院出生的1例O型Rh阴性产妇致A型Rh阳性新生儿发生Rh并发ABO-HDN的病例.探索O型Rh阴性母亲相关HDN的实验室诊断,以及HDN患儿的换血治疗,为临床有效诊疗HDN提供借鉴.

    作者:徐玮;邹宏坤;夏勇;李彤彤;田秀英;张月香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微柱凝胶卡检测抗体的灵敏度与移液次序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比较和分析在使用微柱凝胶卡检测的方法中,检测抗体或交叉配血的灵敏度、试剂与血浆或红细胞移液次序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戴安娜微柱凝胶卡与达亚美微柱凝胶卡,测定两类不规则抗体效价,用评分方式对凝集结果进行判断比较其灵敏度,并对交叉配血实例进行评价.结果:两类微柱凝胶配血卡检测抗体效价时,先加血浆或试剂的检测结果均比先加红细胞的好.而在个例报道中确实存在低频抗原由于移液顺序而未被检出.结论:规范微柱凝胶配血卡移液先后顺序,能更有效地解决输血反应所产生的问题.

    作者:金鑫;沈健;施欣慰;王莉雅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全自动酶免分析系统与手工操作方法的应用比较

    目的:比较全自动酶免分析仪操作法(以下称全自动法)和手工操作法检测HBsAg结果的差异.方法:用相同批号HBsAg ELISA试剂盒分别对80份标本用手工和全自动方法检测HBsAg,比较2种方法测定结果的一致性;用2种方法分别对同一份阳性质控血清重复测定20孔,进行批内重复性检测并比较其差异性;用已知含量阳性质控血清,按原倍血清1∶2、1∶4、1∶8、1∶16、1∶32、1∶64、1∶128稀释,检测手工操作法与全自动酶免分析仪操作法线性并比较其差异性;计算相关系数、直线回归方程和2种方法之间的预期偏差.结果:2种方法阳性检出率一致性好;在测定结果和精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全自动酶免分析系统和手工操作方法具有良好的相关性,测定结果在本实验室具有可比性;2种操作方法测定结果存在差异,有一定的预期偏差.结论:自动分析仪测定结果稳定性、精密度、准确性好.当全自动酶联免疫分析系统出现故障时,手工操作可以作为应急替代全自动酶联免疫分析系统进行检测;但要避免采用滴加试剂的方式.手工替代应急操作出现检测结果位于临界值附近,处于“灰区”不易判定时,需要考虑2种操作方法间的预期偏差,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稳定.

    作者:姚勇;相恒泉;石圆圆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胆汁培养的菌种分布及耐药性调查

    目的:了解胆道感染患者胆汁中的菌种分布及耐药性现状,为临床医师治疗胆道感染提供参考.方法:无菌手法采集胆道感染患者的胆汁进行细菌培养和鉴定,依据《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操作,药敏试验采用K-B法进行,结果解释参照CLSI2011标准.结果:胆汁标本培养细菌阳性检出率为65.6%(231/352),居前5位的致病菌是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粪肠球菌、阴沟肠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除肠杆菌科细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100%敏感、革兰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100%敏感以外,病原菌对其他常用抗菌药物均显示不同程度的耐药性.结论:临床医师应及时进行胆汁培养,参照药敏试验结果针对性用药,以提高胆道感染的临床治愈率.

    作者:赵万春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部分羟乙基淀粉代血浆置换治疗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1例临床研究

    目的:对部分羟乙基淀粉代血浆置换技术应用于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进行治疗性研究.方法:进行血浆置换治疗的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共11例,监测治疗前后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及转归情况.结果:治疗前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生化检查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治疗后患者网织红细胞(Ret)、乳酸脱氢酶(LDH)、血肌酐(Cr)和尿素氮(BUN)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下降(P<0.05),Hb、PLT较治疗前明显上升(P<0.05).11例患者作血浆置换治疗59次,有效出院者8例,无效出院者1例,死亡1例,经济原因放弃1例,治疗次数2~4次者有效达87.5%.结论:应用部分羟乙基淀粉代血浆加新鲜血浆作为置换液进行血浆置换是治疗TTP患者的有效措施之一,对血浆置换的方法和方式进行研究,有利于减少血浆的使用量、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作者:孔繁九;邢曰利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Rh同表型输注的效果研究

    目的:研究Rh同表型输注的可能性,探讨Rh同表型输血的输注效果.方法:盐水法检测患者及献血员的Rh表型,凝聚胺法及抗人球法行不规则抗体检测及交叉配血试验.结果:对300例需要反复输血的患者,进行Rh同表型输注,无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结论:对于需要反复输血的患者,Rh同表型输注可以避免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提高血液输注疗效;同时避免Rh血型系统不规则抗体的产生.

    作者:金佩;徐凤娟;叶宏辉;王静;金淑蓉;唐若腾;赵英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榆林市血液报废原因分析与对策

    自2007年来以来,榆林市中心血站已实现了100%无偿献血.献血人员主要来自一区十一县的居民、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大专院校学生,外地人口占少数.为降低不合格血液的报废率,笔者对2007-2010年度不合格血液报废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现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2007-2010年榆林市无偿献血者114 789人,年龄18~55岁.按《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体检合格后采集血液,并留取约5ml的血液标本进行2遍检测.

    作者:师彩霞;王新文;班永刚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不同全自动酶免分析系统检测结果的比对研究

    目的:比较ML/FAME与URANUS AE150两种全自动酶免分析系统ELISA检测结果一致性.方法:在相同的工作环境下,使用相同厂家的同批号试剂,分别采用XANTUS加ML/FAME组合与URANUS AE150两种全自动酶免分析系统对质控品标本和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进行HBsAg、抗-HCV、抗-HIV、抗-TP四项检测,并采用统计学方法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两种不同厂家的全自动酶免分析系统对同批次连续20个质控品和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的四项检测结果是一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种不同厂家的全自动酶免分析系统检测结果具有一致性,可以同时应用于采供血机构的免疫项目的检测.

    作者:刘正敏;姚海云;韩雪莹;李华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无偿献血拔针后按压针眼时间的研究

    目的:研究无偿献血拔针后皮下淤血率与按压针眼时间长短的关系,旨在寻求佳按压时间且有效降低皮下淤血率,减轻献血者的痛苦.方法:将2 140例无偿献血者随机分为5组,按压时间分别为3 min、4 min、5 min、6 min、10 min,观察每组皮下淤血的例数并做记录.结果:5组不同按压时间的效果比较,皮下淤血率3 min组与其他4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4 min组、5 min组、6 min组、10 min组4组之间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无偿献血拔针后按压针眼4~5 min较为合适,不但能够有效防止皮下淤血,而且时间不太长,献血者很容易坚持.

    作者:张亦弛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安全用血的管理

    输血技术已经成为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输血也有可能引起不良反应和(或)并发症,造成患者罹患新的疾病,严重者甚至可导致患者死亡,如何控制输血风险就成了问题的关键.本文就安全用血方面等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的策略加以阐述,报告如下.1血液安全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1.1病毒的威胁尽管现在的医学技术发展到了比较高的水平,但临床的抗病毒往往缺乏特异性治疗手段,因此防止病毒经血传播是血液安全的-个重要内容.

    作者:陈义柱;马建明;叶玉芳;查荣宝;周建华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采供血机构全面质量管理

    自1998年《献血法》颁布以来,卫生部对全国采供血机构的质量管理越来越重视.2003年卫生部开始了对全国血站系统行政及质量管理人员大规模培训,如QMP、AQMP、血站质量管理规范、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等的培训.本中心同全国各采供血机构一样,也非常重视采供血全过程的质量管理,继2005年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以来,坚持科学管理,摸索出一套较为有效的全过程管理方法,较好地保持了中心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

    作者:周静宇;朱红芹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使用ACP215血液处理仪洗涤红细胞和手工洗涤红细胞的效果比较

    目的:观察手工法和全自动机器在制备洗涤红细胞的质控指标,比较2种方法对红细胞质量保证效果的差异.方法:各取24例保养液为输血用复方枸橼酸钠注射液(ACD-B)的全血,于当日采血离心后制成红细胞制剂,使用手工和全自动机器进行洗涤.结果:与手工法相比,使用全自动机器洗涤的红细胞,其红细胞的回收率、血浆蛋白和白细胞的清除率明显升高,临床输注无不良反应.结论:使用全自动机器洗涤红细胞的效果好、洗涤时间短,可以替代手工方法为临床提供安全、高质量的洗涤红细胞.

    作者:凌吟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4种方法检测红细胞血型IgG类抗体敏感性比较

    目的:了解木瓜蛋白酶法、凝聚胺法、抗球蛋白法、微柱凝胶法检测临床上常见的13种IgG类抗体结果情况,以便为临床选用哪种检测方法更为合理提供依据.方法:用4种方法分别检测抗-A、抗-B、抗-D、抗-C、抗-c、抗-E、抗-e、抗-M、抗-N、抗-Jkb、抗-Fya、抗-Fyb、抗-Mur IgG抗体效价,并采用效价评分来比较分析.结果:凝聚胺法、抗球蛋白法和微柱凝胶法均检出所有13种抗体;木瓜蛋白酶法检出抗-A、抗-B、抗-D、抗-E、抗-C、抗-c、抗-e、抗-Jka 8种抗体;微柱凝胶法检测13种抗体效价较其他3种方法更敏感,凝集现象较明显,效价计分较高.结论:针对不同的试验要求选择不同的试验方法.为保证输血安全,对患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时应优先选用抗球蛋白法,必要时好几种方法联合使用,这样不会造成抗体漏检,避免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

    作者:王志红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RhE抗原分布与临床输血关系的研究

    目的:观察RhE抗原分布,探讨其抗原在临床输血中的影响.方法:采用血清免疫学方法对13 200例临床受血者和献血员进行RhE、e表型鉴定,并对其中3 613例RhE血型阴性者接受RhE阳性血液后的血液样本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所有入组患者均于输血前后血红蛋白、红细胞、网织红细胞、血清胆红素及临床症状动态观察.结果:①Dee表型为多见,占51.47%;在3 613例RhE阴性受血者中检出不规则抗体共26例,其中抗-E抗体9例,自身抗体4例,同种特异性抗体22例;②3次以上输血组与3次以下输血组比较检出不规则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3次以下输血组输血后血红蛋白、红细胞较输血前有明显提高(P<0.01).结论:江苏、浙江地区汉族人群中的RhE抗原阴性率远远高于RhD抗原阴性率;不规则抗体产生与输血频率关系密切;RhE阴性患者接受RhE阳性血液的风险较大.建立输血前常规检测RhE抗原及RhE同型输注,对保证临床安全、有效的输血治疗是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陆紫敏;祖亚钧;梁萍;方琦;李雪晨;纪黎明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单采血小板献血员体温降低导致的不良反应原因分析及对策

    机采血小板由于纯度高、输血传播疾病及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概率低,其临床疗效好于手工采集血小板.因而,机采血小板日益受到重视[1-2].但是,机采血小板体外循环血量大,并且需要输入一定量的抗凝剂和生理盐水,一部分献血者会出现献血反应.以往的研究中,对于单采血小板献血员的不良反应,多集中于头晕、面色苍白、恶心或呕吐等[3].目前为止,国内尚未见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体温降低的报道.而献血员体温的下降会导致人体不适,扰乱身体动态平衡,并可能导致献血员发生血小板抑郁症[4].因此,低温控制与其他措施一样有很重要的预防作用.我们观察了2例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的单采血小板献血员的体温变化情况,现报告如下.

    作者:吴永政;赵广超;齐清;严京梅;栾建凤;姚根宏 刊期: 2012年第04期

临床血液学(输血与检验版)杂志

临床血液学(输血与检验版)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北京大学医学院血研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