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静宇;朱红芹
目的:了解无偿献血者血液不合格报废情况,以采取有效措施,降低血液报废率.方法:统计2008-2011年无偿献血者血液采集、检验、制备、储存、发放过程中质量不合格的血液报废原因.结果:4年来血液采集过程报废率为0.12%,血液检测不合格报废率为3.65%,成分制备过程报废率为4.25%,血库供应报废率为0.11%,ALT和脂浆为主要不合格报废项,在4项传染性指标中抗-TP不合格率高为0.65%.结论:加大无偿献血宣传力度,加强献血前的征询体检工作以从低危人群中采集血液,对献血者献血前进行ALT、HBsAg、TP快速初筛,合格后献血可大大降低不合格血液报废率,减少血液资源的浪费.
作者:柏则蓉;掌友湖;季丽丽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输注血小板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收集505例恶性肿瘤患者939例次血小板输注前后,外周血小板计数,出血改善情况;输血次数;疾病类型及治疗方式.结果:单纯血小板降低者输注血小板后能提高外周血小板数,改善出血,有效率达84%,随输注次数增加有效率降低为79%,但脾大、感染、发热、凝血功能障碍等因素影响输注效果(P<0.01).疾病类型及治疗方式等也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血小板减少病例中因化疗药物导致血小板减少占86%,血液病占13%,放疗导致血小板减少只占0.005%.结论:输注血小板能有效地治疗恶性肿瘤患者因疾病或化疗、放疗导致的血小板减少症,很多因素影响血小板输注.
作者:杨悦饶;何明生;和苗;马娜;陈玲;向睿;王燕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了解2006-2010年浠水县青年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血清HBsAg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HBsAg总感染率为4.20%,并呈下降趋势(P<0.05).结论:浠水县青年HBsAg阳性率低于普通人群感染率,但仍应重视乙型肝炎监测与防治工作.
作者:余丽文;冯汉斌;饶国健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了解西安地区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自愿接受调查的单采血小板献血者进行测定,并与国内常规模式比较其心理健康水平.结果:301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各因子分数均显著高于正常人群(P<0.01),献血者的年龄、对献血知识的认识水平对其心理有较大的影响.结论: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由于各种顾虑,可能存在心理卫生问题,为保证我国无偿献血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应对无偿献血者加强心理疏导与关怀.
作者:王宝燕;李凤琴;张建耕;黄蕾;权丽;张玲玲 刊期: 2012年第04期
自1998年《献血法》颁布以来,卫生部对全国采供血机构的质量管理越来越重视.2003年卫生部开始了对全国血站系统行政及质量管理人员大规模培训,如QMP、AQMP、血站质量管理规范、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等的培训.本中心同全国各采供血机构一样,也非常重视采供血全过程的质量管理,继2005年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以来,坚持科学管理,摸索出一套较为有效的全过程管理方法,较好地保持了中心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
作者:周静宇;朱红芹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了解本地区孕产妇对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梅毒、艾滋病等4种传染性疾病的感染情况.方法:住院分娩的待产孕妇及门诊孕检者16 348例分别进行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HBVM)、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和梅毒抗体检测.结果:16 348例孕产妇中发现血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1 372例(8.39%),抗HCV阳性17例(0.10%),梅毒阳性(RPR及TPPA)333例(2.04%),抗HIV阳性2例.本地区孕产妇乙型肝炎感染率在逐年上升,2010年和2011年与2009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丙型肝炎感染率较低并呈逐年下降的趋势;梅毒的感染率在逐年上升,由2009年的1.59%上升至2011年的2.34%,2010年与2009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11年与2009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孕产妇是血源性疾病垂直传播的重要因素,对孕产妇人群应该高度重视,以减少血源性疾病通过母婴垂直传播感染,孕妇产前检查HIV、HBV、HCV及梅毒4项传染指标并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对优生优育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陈秀兰;张文虹;袁学华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在白细胞过滤、血浆病毒灭活等新技术应用后的血液容量的质量控制标准.方法:用电子天平准确称重按标准进行采集的400 ml、300 ml原料全血各100袋及其制备的成分血液的重量,与理论值进行比较.结果:200袋原料全血及其制备成成分血液的实际重量均在理论值范围内.结论:白细胞过滤、血浆病毒灭活等新技术的应用对血液容量有一定损耗,应采用有效措施保证成分血液的容量.
作者:水波;王忱;侯治兵;宋冬云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分析Anti-HCV ELISA试剂确认结果,保证血液检测安全.方法:2个厂家各抽取2盒Anti-HCV ELISA试剂,分别做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国家参考品和做卫生部临检中心血清盘.结果:2个厂家Anti-HCV ELISA试剂做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AntiHCV国家参考品,有假阳性和漏检.2个厂家Anti-HCV ELISA试剂做卫生部临检中心Anti-HCV临床科研血清盘都有不同程度漏检.结论:血站ELISA试剂确认以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Anti-HCV国家参考品为试剂质量控制合格标准.卫生部临检中心Anti-HCV临床科研血清盘不宜作为试剂质量控制合格标准,可以作为参考.
作者:彭冬菊;田方;舒群峰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了解木瓜蛋白酶法、凝聚胺法、抗球蛋白法、微柱凝胶法检测临床上常见的13种IgG类抗体结果情况,以便为临床选用哪种检测方法更为合理提供依据.方法:用4种方法分别检测抗-A、抗-B、抗-D、抗-C、抗-c、抗-E、抗-e、抗-M、抗-N、抗-Jkb、抗-Fya、抗-Fyb、抗-Mur IgG抗体效价,并采用效价评分来比较分析.结果:凝聚胺法、抗球蛋白法和微柱凝胶法均检出所有13种抗体;木瓜蛋白酶法检出抗-A、抗-B、抗-D、抗-E、抗-C、抗-c、抗-e、抗-Jka 8种抗体;微柱凝胶法检测13种抗体效价较其他3种方法更敏感,凝集现象较明显,效价计分较高.结论:针对不同的试验要求选择不同的试验方法.为保证输血安全,对患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时应优先选用抗球蛋白法,必要时好几种方法联合使用,这样不会造成抗体漏检,避免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
作者:王志红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了解胆道感染患者胆汁中的菌种分布及耐药性现状,为临床医师治疗胆道感染提供参考.方法:无菌手法采集胆道感染患者的胆汁进行细菌培养和鉴定,依据《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操作,药敏试验采用K-B法进行,结果解释参照CLSI2011标准.结果:胆汁标本培养细菌阳性检出率为65.6%(231/352),居前5位的致病菌是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粪肠球菌、阴沟肠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除肠杆菌科细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100%敏感、革兰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100%敏感以外,病原菌对其他常用抗菌药物均显示不同程度的耐药性.结论:临床医师应及时进行胆汁培养,参照药敏试验结果针对性用药,以提高胆道感染的临床治愈率.
作者:赵万春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研究无偿献血拔针后皮下淤血率与按压针眼时间长短的关系,旨在寻求佳按压时间且有效降低皮下淤血率,减轻献血者的痛苦.方法:将2 140例无偿献血者随机分为5组,按压时间分别为3 min、4 min、5 min、6 min、10 min,观察每组皮下淤血的例数并做记录.结果:5组不同按压时间的效果比较,皮下淤血率3 min组与其他4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4 min组、5 min组、6 min组、10 min组4组之间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无偿献血拔针后按压针眼4~5 min较为合适,不但能够有效防止皮下淤血,而且时间不太长,献血者很容易坚持.
作者:张亦弛 刊期: 2012年第04期
近期1例待产妇因为类B凝集造成血型鉴定错误,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待产妇,于2011-10-02到我院妇科住院,产前做血型鉴定,多次用抗A和抗B标准血清做血型鉴定(正定型)结果,外观及镜下抗A侧凝集4+,抗B侧凝集2+,与室温放置后B侧凝集增强,但仍有部分红细胞游离(以上均未做反定型).似为AB型,因B侧凝集弱和有部分红细胞游离,又做了反定型,结果B侧凝集A侧未凝,该血型是A型,还是AB型,我们做了以下实验予以确定.
作者:张乃忠 刊期: 2012年第04期
血细胞分析仪具有快速、多参数、重复性好、工作效率高、标准统一、方便卫生等诸多优势而广泛应用于临床血细胞分析中.在日常检验工作中,由于仪器检测原理的限制及抗凝剂的标准使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血小板时个别血样会出现假性血小板减少现象,为避免仪器的错误计数不能及时被发现,错误的结果误导临床医生的准确诊断,患者因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所产生的身心影响,本文对我中心所遇到的血细胞计数仪检测时血小板假性减少的常见原因作了详细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雁;王雁;汪运山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介绍一种新的骨髓细胞分类方法,即“二分类”法.方法:将异常类群骨髓细胞作为一类,其余所有有核细胞作为一类,进行分类计数,计算异常类群细胞的百分比.结果:使用二分类法计数10份标本的平均时间为6.56 min,使用一般方法计数的平均时间为8.61 min;使用二分类法计数10份标本,异常类群细胞百分比为(19.7±4.6)%,使用一般方法计数,异常类群细胞百分比为(19.6±5.3%);使用二分类法计数200个有核细胞的百分比为(19.7±4.6)%,计数500个有核细胞的百分比为(19.5±4.0)%.结论:二分类法完成计数的时间较短,且分类结果更精确,也更接近真实值,值得推广;当计数500个有核细胞时,分类结果更为精确.
作者:胡红兵;夏维;肖晗 刊期: 2012年第04期
Rh血型系统是目前所有已发现血型系统中复杂的血型系统,在临床输血中其重要性仅次于ABO血型系统.现已发现几十种Rh血型蛋白抗原,其中与临床相关的抗原主要有D、C、c、E、e抗原.Rh血型抗原特别是D抗原是引起溶血性输血反应和新生儿溶血病的重要抗原,具有很强免疫原性.除表达正常D抗原外,RhD抗原也存在多种D抗原变异体,包括弱D、部分D和DEL.实验室常规检测中,当在盐水介质中反应为阴性、抗人球蛋白试验(IAT)为阳性时,可认为弱D表现型(包括弱D和部分D),但其不能区别弱D或部分D.弱D表现型在临床输血和产科中有重要意义.
作者:任本春;张爱 刊期: 2012年第04期
输血技术已经成为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输血也有可能引起不良反应和(或)并发症,造成患者罹患新的疾病,严重者甚至可导致患者死亡,如何控制输血风险就成了问题的关键.本文就安全用血方面等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的策略加以阐述,报告如下.1血液安全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1.1病毒的威胁尽管现在的医学技术发展到了比较高的水平,但临床的抗病毒往往缺乏特异性治疗手段,因此防止病毒经血传播是血液安全的-个重要内容.
作者:陈义柱;马建明;叶玉芳;查荣宝;周建华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通过对5 138例临床受血患者不规则抗体的回顾性调查,分析不规则抗体产生的比例和性别差异,为确保安全输血,减少溶血性输血反应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受血患者资料,以常规血型血清学检测方法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和鉴定.结果:不规则抗体阳性率0.43%,患者男女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受血患者输血前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和鉴定意义重大,是输血前检查的重要内容之一.
作者:陈晓玲;刘海涛 刊期: 2012年第04期
机采血小板由于纯度高、输血传播疾病及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概率低,其临床疗效好于手工采集血小板.因而,机采血小板日益受到重视[1-2].但是,机采血小板体外循环血量大,并且需要输入一定量的抗凝剂和生理盐水,一部分献血者会出现献血反应.以往的研究中,对于单采血小板献血员的不良反应,多集中于头晕、面色苍白、恶心或呕吐等[3].目前为止,国内尚未见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体温降低的报道.而献血员体温的下降会导致人体不适,扰乱身体动态平衡,并可能导致献血员发生血小板抑郁症[4].因此,低温控制与其他措施一样有很重要的预防作用.我们观察了2例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的单采血小板献血员的体温变化情况,现报告如下.
作者:吴永政;赵广超;齐清;严京梅;栾建凤;姚根宏 刊期: 2012年第04期
自2007年来以来,榆林市中心血站已实现了100%无偿献血.献血人员主要来自一区十一县的居民、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大专院校学生,外地人口占少数.为降低不合格血液的报废率,笔者对2007-2010年度不合格血液报废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现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2007-2010年榆林市无偿献血者114 789人,年龄18~55岁.按《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体检合格后采集血液,并留取约5ml的血液标本进行2遍检测.
作者:师彩霞;王新文;班永刚 刊期: 2012年第04期
为了解患者在输血过程中出现不同输血反应的比例,不同输血反应与所输血液(成分)、输血史、孕产史、年龄及输血反应后再次配血结果进行分析,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调查对象对2004-10-04-2011-02-30乌鲁木齐地区临床输血科提供的140例输血反应反馈信息进行跟踪调查.
作者:方春富;郭伟鹏;吐尔洪 刊期: 2012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