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同济医院
  • 国际刊号:1001-1420
  • 国内刊号:42-1131/R
  • 影响因子:0.73
  • 创刊:1986
  • 周期:月刊
  • 发行:湖北
  • 语言:中文
  • 邮发:38-124
  • 全年订价:40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知网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 湖北省优秀期刊
  • 泌尿科学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2007年12期文献
  • 微创经皮肾镜碎石术治疗有功能萎缩肾肾结石15例报告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肾镜碎石术(mini-Percataneous nephrolithotripsy,mPCNL)治疗有功能萎缩肾肾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有功能萎缩肾肾结石患者接受mPCNL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平均手术时间(100±45)min,估计术中出血量(30±15)ml.采用单通道取石13例,双通道取石2例,其中一次取石12例,二次取石3例.15例有功能萎缩肾肾结石手术取净率80.0%(12/15),结石终排净率为93.3%(14/15).所有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结论:mPCNL是一种治疗有功能萎缩肾肾结石患者安全有效的方法,但技术要求较高;对萎缩肾肾结石解剖特点的掌握是避免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的关键.

    作者:夏强;赖建生;赵国平;郑东升;陈虎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小儿腹腔镜术中并发症的处理(附43例报告)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在小儿泌尿外科的临床应用及其并发症的处理.方法:对2000年1月~2006年12月间的43例小儿腹腔镜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3例患者涉及6种以上术式,结果8例出现术中并发症,主要发生在前期30例中,其中中转开腹手术1例,腹膜前气肿1例,皮下气肿1例,穿刺孔大网膜痛1例,膀胱损伤1例,腹内肠管损伤1例,大血管损伤2例,未出现穿刺孔感染、出血、麻醉意外等并发症.结论:小儿泌尿外科的大部分疾病可以使用腹腔镜手术治疗,但其手术适应证有待进一步探讨.小儿腹腔镜手术中转开腹手术的比例较大,熟练的常规手术经验是腹腔镜手术重要的安全保障.

    作者:麦海星;王禾;武国军;于磊;刘飞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相关临床操作对血清PSA、FPSA影响的研究

    目的:探讨相关临床操作对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PSA)、游离PSA(FPSA)的影响.方法:对103例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了解直肠指诊、留置尿管、膀胱镜及输尿管镜操作、前列腺穿刺活检、TURP和开放性前列腺手术等相关因素对血清PSA、FPSA的影响程度及时间.结果:直肠指诊后,PSA改变(0.18±1.36)ng/ml,FPSA改变(0±0.23)n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留置尿管后,PSA、FPSA值分别升高1.6倍和1.23倍(P<0.05).膀胱镜及输尿管镜操作后,PSA、FPSA值分别升高73%和42%(P<0.01和<0.05).前列腺穿刺活检后,PSA、FPSA值分别升高1.04倍和1.74倍(P<0.01和<0.05).TURP术后,PSA、FPSA值分别升高2.23倍和2.82倍(P<0.01).开放性前列腺手术后,PSA值升高2.32倍(P<0.05),FPSA值升高2.28倍(P>0.05).各组F/T均值变化范围为-7%~2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周后测定PSA、FPSA、F/T值,与操作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前列腺切除术后PSA、FPSA有下降趋势.结论:本研究认为直肠指诊对血清PSA和FPSA值的改变无影响.留置尿管、膀胱镜及输尿管镜操作、前列腺穿刺活检、TURP和开放性前列腺手术等操作均可引起血清PSA和FPSA值显著改变,重复血清PSA和FPSA的测定在这些操作后4周进行较为妥当.

    作者:林云华;姜永光;李明川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输尿管末端粘连:原位新膀胱术后上尿路积水原因之一

    目的:总结原位新膀胱术后输尿管末端粘连致上尿路积水的诊断和处理经验.方法:2000年1月~2007年4月共施行全膀胱切除加原位新膀胱术250例,发现8例原位新膀胱术后患者上尿路积水是由输尿管末端互相粘连或与新膀胱壁粘连引起,在内镜下经尿道切断粘连带予以处理.结果:术后中位随访8个月(1~22个月),7例肾功能和积水程度明显改善,1例稳定,并在密切随访观察中.1例在积水缓解后7个月再次复发,发现输尿管肠吻合口狭窄,行开放手术作输尿管新膀胱再植,随访5个月,积水程度明显改善.结论:输尿管末端粘连是使用输尿管直接种植法的原位新膀胱术后上尿路积水的原因之一.膀胱镜检查既可明确诊断又能同时作粘连带切断而达到治疗的目的,因此,对原位新膀胱术后上尿路积水患者应常规作膀胱镜检查.

    作者:侯国良;周芳坚;刘卓炜;秦自科;韩辉;余绍龙;李永红;陈晓峰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岛状股前外侧皮瓣修复青春期后膀胱外翻腹壁缺损

    目的:探讨一种皮瓣转移修复青春期后膀胱外翻耻骨上腹壁缺损的方法.方法:设计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血管蒂的岛状股前外侧皮瓣,掀起皮瓣后经过皮下隧道将其转移至耻骨上腹壁缺损处.对2例青春期后膀胱外翻患者,均以此法进行治疗,转移皮瓣面积为(9 cm×11 cm)~(10 cm×15 cm).结果:临床治疗2例,转移皮瓣均成活良好,外形恢复满意.结论:青春期后膀胱外翻患者多经历数次手术修复,无局部及邻近组织可利用,岛状股前外侧皮瓣是修复耻骨上腹壁缺损的理想的远位皮瓣.

    作者:刘东明;程开祥;刘毅东;叶惟靖;黄翼然;平萍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手术吊带松紧不同调整方法的探讨

    目的:探讨经阴道尿道中段悬吊术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吊带松紧不同调整方法的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8月~2005年12月收治的399例单纯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mary incontinence,SUI)患者临床资料,其中行经耻骨后通路的经阴道无张力尿道中段悬吊术(Tension free vaginal tape,TVT)4例,经阴道悬吊成形术(Intravaginal slingplasty,IVS)126例,童式前路悬吊手术150例,经闭孔通路的阴道无张力尿道中段悬吊术(TVT-O)58例,改良TVT-O手术61例.对吊带松紧的调整分别采用诱发试验法、组织剪法、尿道棒法和艾利斯钳法,观察各种吊带松紧调整方法的效果及并发症.结果:采用诱发试验法128例,基本无效(偏松)2例(2/128),效果满意124例(124/128),尿潴留(偏紧)2例(2/128);组织剪法98例,基本无效2例(2/98),效果满意93例(93/98),尿潴留3例(3/98);尿道棒法96例,基本无效4例(4/96),效果满意87例(87/96),尿潴留5例(5/96);艾利斯钳法77例,基本无效5例(5/77),效果满意66例(66/77),尿潴留6例(6/77)例.总偏松发生率3.3%(13/399),偏紧发生率4.0%(16/399).四组中以诱发试验法并发症发生例数低,艾利斯钳法高,但经统计学处理,四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VT是治疗压力性尿失禁非常有效的手术治疗方法,治疗效果的关键在于吊带调整的松紧程度.诱发试验法、组织剪法、尿道棒法和艾利斯钳法均为临床实用的有效调整吊带松紧的手段,其中诱发试验法对初学者较易掌握,并有可靠的治疗效果和很低的并发症发生率.在此方法基础上积累一定经验后采用其他方法可提高手术效率.

    作者:樊伯珍;李怀芳;夏红;赵勇锋;童晓文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经尿道输尿管镜下钬激光治疗儿童输尿管囊肿13例报告

    目的:探讨经尿道输尿管镜下钬激光治疗儿童输尿管口囊肿的疗效.方法:2005年1月~2007年1月对13例14侧儿童输尿管囊肿采用经尿道输尿管镜下钬激光治疗.对于直径小于1 cm的囊肿,以钬激光从管口切开直到囊肿根部;而对于直径大于1 cm但小于3 cm的囊肿,则于囊肿膨胀时将囊肿低位切开并切除下1/3囊肿壁,使引流通畅,并使剩余的近侧囊肿成一活瓣样结构,防止输尿管尿液反流.结束手术前检查囊肿在输尿管喷尿期不再膨胀.如果仍存在膨胀,则说明切除量不够,可再切除部分囊肿壁.对于合并囊内结石者,将囊肿切开后用钬激光直接行碎石治疗,然后将碎石冲出.结果:所有患者均一次成功.手术时间20~70 min,平均30 min.无输血与死亡.住院5~12天,平均7天.13例患者术后病理检查报告均示输尿管口囊肿.患者血尿、腰腹疼痛及排尿困难均消失.13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经B超及膀胱造影等检查证实无复发,无输尿管尿液反流,无输尿管开口狭窄.7例7侧肾积水消失,1例两侧肾积水明显减轻.结论:对于直径小于3cm的儿童输尿管囊肿,采用经尿道输尿管镜下钬激光治疗疗效满意,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范海涛;王伟华;费维娟;刘禄成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宁泌泰胶囊辅助治疗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132例报告

    目的:观察宁泌泰胶囊辅助治疗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Overactive bladder,OAB)的治疗效果.方法:将132例女性OAB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66例,用M受体拮抗剂,同时加用宁泌泰胶囊;对照组66例,单用M受体拮抗剂,两组疗程均为2周.结果:实验组的临床治愈率为45.45%,总有效率为93.93%;对照组的临床治愈率为30.33%,总有效率为90.9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宁泌泰胶囊辅助治疗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是有效的.

    作者:刘剑新;夏仁惠;韩孝洲;钱余;周伟帮;田长海;张勇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尿动力学检查及IPSS评分对判断腔内前列腺手术效果的价值

    目的:评价尿动力学检查、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对判断BPH患者腔内手术后短期效果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6月~2006年9月住院接受前列腺等离子体前列腺汽化切除及PVP激光汽化的216例BPH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尿动力学检查及IPSS评估,将IPSS评估分为排尿刺激评分(IPSS1)和排尿梗阻评分(IPSS2)两部分记录,术后平均随访8.7个月,术后6个月再次行尿流率检查及IPSS评估.将术前留置导尿者术后大尿流率超过12 ml/s或手术前后大尿流率改善超过50%视为疗效显著.结果:216例患者的手术前后大尿道压力(Pmax)、IPSS、IPSS1、IPSS2的改变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37例患者术后6个月疗效满意,比较高低两疗效组间术前各项指标,仅有IPSS2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39).结论:通过腔内手术可解除BPH患者的梗阻症状,IPSS中关于排尿梗阻的评估可作为判断手术短期疗效的简便指标.在尿动力学检查中,尿道阻力较高者有可能通过腔内手术获得较满意的疗效.

    作者:张心如;徐月敏;陈宾峰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纵行带蒂岛状包皮瓣治疗尿道下裂44例报告

    目的:总结近4年来应用纵行带蒂岛状包皮瓣一期尿道成形术治疗尿道下裂的临床经验,并评价其疗效.方法:本组44例患者中,阴茎型尿道下裂34例,阴茎阴囊型尿道下裂10例.均采用纵行带蒂岛状包皮瓣一期尿道成形术,平均重建尿道长度2.8 cm.结果:一期手术成功率90.9%(40/44例),尿瘘9.1%(4/44例).所有患者术后1个月复查1次,随访3个月以上,阴茎外观及排尿均良好.结论:纵行带蒂岛状包皮瓣一期尿道成形术对伴有阴茎下曲、尿道板发育不好的阴茎型及阴茎阴囊型尿道下裂患者治疗效果良好,并发症少.

    作者:刘绪堃;张少峰;谢胜;贾洪涛;孙成亮;苏耀武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经尿道选择性绿激光汽化术与电切术治疗输尿管口周围腺性膀胱炎的比较研究

    目的:通过比较经尿道选择性绿激光汽化和电切术治疗输尿管口周围腺性膀胱炎的术后临床指标,探讨经尿道选择性绿激光汽化术治疗输尿管口周围腺性膀胱炎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对46例经病理活检证实侵及输尿管口的弥漫型腺性膀胱炎患者,采用单盲随机的方试,分别运用经尿道选择性绿激光汽化和电切术两种治疗方法,并对治愈率、有效率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经尿道选择性绿激光汽化组较电切组治愈率、有效率明显提高.两组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尿道绿激光汽化术是目前治疗侵及输尿管口的弥漫型腺性膀胱炎较为理想的方法.

    作者:邓刚;张景华;胡万宁;洪宝发;许勇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生物反馈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疗效

    目的:探讨生物反馈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的临床效果.方法:2005年11月~2007年3月,对11例女性SUI患者使用生物反馈治疗仪进行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治疗前通过病史、体检、尿动力学检查诊断为尿失禁.治疗每次20 min,每天1次,5次为1个疗程.结果:11例女性SUI患者中,7例症状消失,4例症状减轻.追踪观察6个月,无一例复发.结论:生物反馈联合盆底肌训练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女性SUI的方法.

    作者:柳懿鹏;章传华;魏继刚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开放手术和内窥镜手术治疗男性尿道狭窄83例报告

    目的:总结83例男性尿道狭窄患者的手术治疗体会.方法:对54例≤1.5 cm尿道狭窄者采用内窥镜技术治疗;对29例>1.5 cm尿道狭窄中的21例行开放手术治疗,其中4例长段尿道狭窄者利用包皮瓣或阴茎皮瓣做尿道成形术,另8例行内窥镜手术治疗,其中5例采用自体包皮片移植术.结果:经6~36个月随访,开放手术排尿通畅者占85.7%,内窥镜手术排尿通畅者为88.7%.结论:临床上应根据尿道狭窄范围及长短选择手术方式,尿道狭窄段≤1.5 cm者适合内窥镜手术,而>1.5 cm者适合开放手术.而包皮皮片、包皮、阴茎皮瓣是非常好的长段尿道狭窄的替代物.

    作者:刘定益;经浩;巢志复;顾炯;王健;唐崎;李汝松;周燕峰;陈荣国;祝宇;张翀宇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T-Doc气体传导系统在尿动力学检查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T-Doc气体传导系统在尿动力学检查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采用T-Doc气体传导系统对14例下尿路功能障碍患者行尿动力学检查,并对测压管的效果进行评估.结果:患者的消毒插管时间为2~4 min,平均3 min;充盈及排尿期检测过程约为15~35 mm,平均23 min.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尿动力学检查,其结果达到临床诊断需求,无并发症发生.结论:T-Doc气体传导系统具有操作简单、测定灵敏精确、受干扰小和并发症少等优点.

    作者:陈忠;刘正清;蔡丹;杜广辉;袁晓奕;陈志强;杨为民;叶章群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人工合成拟Smac融合多肽促低剂量丝裂霉素C诱导膀胱癌细胞凋亡的研究

    目的:探讨人工合成拟Smac融合多肽(SmacN7)对低剂量丝裂霉素C(MMC)诱导的膀胱癌T24细胞凋亡的促进作用.方法:运用固相多肽合成技术人工合成SmacN7细胞可穿透性融合多肽,将0.05mg/mlMMC诱导的膀胱癌T24细胞与50~500 μg/L的SmacN7融合多肽共同孵育4~48 h,采用Annexin-V荧光染色技术检测肿瘤细胞凋亡情况;应用流式细胞术和MTT比色法检测诱导后T24细胞凋亡率、增殖抑制率与SmacN7的时间和浓度的效应关系.结果:50~500 μg/L SmacN7作用4~48 h,肿瘤细胞出现典型的凋亡形态学改变,随着SmacN7浓度的增加或药物作用时间的延长,肿瘤细胞凋亡率也增加,12 h为5.67%~56.12%,24 h为14.54%~65.24%,48 h为31.48%~87.23%,同时细胞增殖抑制率出现明显增加,药物作用12 h、24 h、48 h后,增殖抑制率分别为9.58%~63.42%、28.94%~72.3%、44.7%~87.12%.结论:SmacN7能够有效地促进低剂量MMC诱导的膀胱癌T24细胞凋亡,并具有时间和浓度依赖性,为膀胱肿瘤的生物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作者:王竞;曾甫清;汪良;杜岳峰;廖贵益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雌性大鼠尿道横纹括约肌的显微解剖研究

    目的:研究雌性大鼠尿道横纹括约肌的显微解剖,以深入了解控尿机制的主要部位.方法:取3月龄雌性Wistar大鼠4只,用水合氯醛腹腔注射麻醉后,解剖膀胱和尿道全长标本,在福尔马林中固定,石蜡包埋,2只做平行尿道长轴的纵行切片,2只做垂直尿道的横行切片,组织切片做常规HE染色、Masson三色染色、Mallory磷钨酸苏木精染色,以观察尿道的显微解剖,重点了解尿道横纹括约肌.结果:雌性Wistar大鼠的尿道为一长1.5~2.0 cm的管状结构.其典型的组织结构由外向内依次为环形横纹肌纤维层、环形平滑肌纤维层、纵行平滑肌纤维层、致密结缔组织层和上皮层.全尿道标本纵切面显示尿道壁内横纹括约肌并不分布于尿道全长,而是仅环绕尿道的中下段.横切面显示尿道壁内横纹括约肌呈封闭环形,约5~10层不等,但并不是均匀分布,后壁横纹肌层较前壁为厚,层数稍多.结论:尿道横纹括约肌呈封闭环形分布于雌性大鼠尿道的中外段,提示此处为控尿机制的主要部位.

    作者:鞠彦合;廖利民;邱志勇;叶云龙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IκBα突变体对激素难治性前列腺癌细胞放疗敏感性的影响

    目的:探讨转染IκBα突变体(IκBαM)基因对激素难治性前列腺癌放疗敏感性的影响.方法:将IκBαM基因转染入激素难治性前列腺癌PC 3M细胞系,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癌细胞IκBαM基因表达.X射线照射后,采用MTT比色法检测癌细胞体外生长活性;采用Annexin V-FITC和碘化吡啶双染色流式细胞仪法检测癌细胞凋亡率;采用NF-κB DNA结合ELISA检测癌细胞核内NF-κB活性.结果:Western blot证实转染IκBαM基因的PC-3M细胞表达高水平IκBαM蛋白.采用12 Gy X射线照射后,pcDNA 3.1/IκBαM转染组PC3M细胞生长活性较未转染组明显减弱;而其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未转染组细胞.与未转染组相比,pcDNA 3.1/IκBαM转染组细胞核内NF-κB DNA结合活性降低.结论:IκBαM能阻断放疗引起的激素难治性前列腺癌细胞NF-κB活化,增强放疗对癌细胞的诱导凋亡作用.

    作者:祝恒成;刘修恒;郭健;陶涛;李壮志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慢性前列腺炎膀胱功能异常神经机制的初步探讨

    目的:探讨慢性前列腺炎引起膀胱功能异常的神经机制.方法:用荧光素逆行双标法进行研究.将17只成年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12只)和对照组(5只),实验组将荧光素碘化丙啶(Propidium Iodide,PI)注入前列腺右叶,双苯甲亚胺(Bisbenzimide,Bb)注入膀胱右侧壁肌层内.结果:在L6~S3和L1~L3的后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a,DRG)中发现荧光素双标细胞,对照组无双标细胞.结论:腰、骶部的DRG细胞周围突有分支同时投射到前列腺和膀胱,说明慢性前列腺炎引起的排尿异常的发生机制可能与发生在DRG水平的轴突反射有关.

    作者:罗建辉;熊恩庆;宋波;文前军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组织工程技术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的研究进展

    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是泌尿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可见于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群中,其中老年妇女的发病率高达50%以上.本病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增加了他们的心理负担和经济支出,并使其社会适应能力下降,生活质量大大降低.目前治疗SUI的主要手术方式是尿道悬吊术.但由于所使用的悬吊材料自身的物理、化学性质,免疫原性以及和受体组织的相容性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使其有效性和稳定性受到了影响,这也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因此,科研工作者希望利用组织工程技术来恢复括约肌的收缩能力,治疗时除提供物理的支持,同时还可修复括约肌受损和功能障碍.

    作者:宋小飞;傅强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自发破裂出血1例

    患者,男,68岁.主因右侧腰腹部疼痛0.5 h急诊入院.发病前0.5 h饮酒后突发右侧腰腹部疼痛,呈持续性,伴大汗,无明显恶心、呕吐、头痛、头晕,无血尿.体检:血压120/100 mmHg(1 mmHg=0.133 kPa).右肾区叩痛明显.拟诊为泌尿系结石.

    作者:于忠建;张博;邵强;杜伟利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等离子双极柱状电极治疗后尿道狭窄或闭锁

    目的:探讨治疗后尿道狭窄或闭锁安全、微创、有效的手术方法.方法:采用经尿道等离子双极柱状电极及影像监视系统治疗后尿道狭窄或闭锁患者12例.结果:12例均一次手术成功,术中、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2~13个月,排尿通畅,无尿道狭窄复发.结论:经尿道等离子双极柱状电极是治疗后尿道狭窄或闭锁患者的较好方法.

    作者:张贵福;杨金普;王跃强;黄曦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闭塞性干燥性阴茎头炎致尿道狭窄1例

    患者,男,36岁.因阴茎头皮疹伴排尿困难8年,加重4个月入院.患者自幼包皮过长,8年前包皮阴茎头出现棕红色斑丘疹,不伴明显瘙痒及疼痛.半年后皮疹逐渐退色、融合,并出现排尿困难,进行性加重.既往体健,家族中无类似病史.体检:阴茎头表面、尿道口及包皮内板可见白色增厚的扁平丘疹,大部分融合呈斑块状,中央萎缩、变硬,尿道外口狭窄.

    作者:黄盛松;吴登龙;谷宝军;司捷旻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腹膜后支气管源性囊肿1例

    患者,女,32岁.因阵发性头昏3年,左腰痛10天入院.体检:血压110~190/80~110 mmHg(1 mmHg=0.133 kPa).心、肺、肝、脾无异常发现,腹平软,无压痛,肾区无叩痛,局部未扪及包块.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无异常;去甲肾上腺素409 ng/L(正常值174~357 ng/L),肾上腺素<50 ng/L(正常值60~104 ng/L).

    作者:刘勇;范天勇;鲜鹏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经尿道同期处理BPH并发膀胱结石或膀胱肿瘤

    目的:探讨BPH并发膀胱结石或膀胱肿瘤的同期微创手术方法.方法:采用等离子体电切镜(PKRP)、输尿管镜、钬激光和气压弹道碎石机联合治疗BPH并发膀胱结石45例,BPH并发膀胱肿瘤15例.结果:所有患者的手术均一次成功,无膀胱穿孔,无输血病例.术后6个月随访,无一例结石复发,无一例肿瘤复发,IPSS评分、QOL评分、MFR以及PVR均有明显的改善.结论:经尿道同期处理BPH并发膀胱结石或膀胱肿瘤的手术方法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官润云;张建华;罗钰辉;申吉泓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阴茎脂肪肉瘤1例

    患者,52岁.有包茎病史,发现阴茎头部无痛性包块5个月,逐渐增大,影响排尿1个月.体检:阴茎发育正常,包皮口狭窄,无脓性分泌物及血性液外溢,包皮不能上翻显露尿道外口,阴茎头部包皮下可触及一边界不清软组织肿物,直径3.0 cm,无压痛,表面光滑.

    作者:王民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肾囊肿出血伴感染误诊为囊性肾癌1例

    患者,男,50岁.因左腰部胀痛不适3天入院.无发热及肉眼血尿,无尿路刺激征.体检:左肾区轻叩痛.血常规白细胞10.9×109/L,中性粒细胞0.765.B超显示左肾中上部探及一大小约3.4 cm×2.8 cm低回声团块,边界清晰,内部有稍强回声,诊断为左肾占位性病变(性质待定).

    作者:杨乐;姜睿;粟宏伟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马蹄肾并发其他肾畸形或肿瘤的诊断与处理(附5例报告)

    目的:探讨马蹄肾并发其它类型的先天性肾畸形或肿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马蹄肾并发其它类型的先天性肾畸形或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马蹄肾并发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2例,马蹄肾并发多囊肾1例,并发右侧肾重复畸形且右侧下位肾并发肿瘤1例,并发肾积水及结石形成1例.重点介绍每例患者特殊的临床表现、诊断及其处理方法.结果:5例患者均获得正确诊断,其中4例行手术治疗,得到满意疗效;1例保守治疗并密切随访.结论:提高泌尿外科医生对此类复杂的先天性肾畸形的诊断及治疗水平十分必要.

    作者:尹永生;史葆光;颜东文;陈一戎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附睾平滑肌瘤1例

    患者,男,56岁.自诉3年前无意中发现左阴囊内肿物,未行治疗,近2个月肿物逐渐增大,伴阴囊坠胀不适.体检:右侧阴囊及睾丸、附睾正常,左侧阴囊略增大,表面无红肿,睾丸触诊正常,附睾尾部可触及约3 cm×2 cm×2 cm大小肿物,质硬,活动度良好,无波动,轻微触痛.附睾肿物透光试验阴性.行结核菌素试验阴性,血沉正常.

    作者:曹会彦;刘智明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女性尿道损伤的修复与重建

    严重的尿道损伤的重建对外科医生的专业技能是一种挑战.医生应具备高度的责任心、专业的知识、丰富的手术经验和技巧.尿道重建有很多方法,可以根据病情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一般情况下,利用阴道组织进行尿道重建创伤小,患者恢复快,住院时间短,是尿道重建比较好的方法.巨大尿道缺损需要采用其他方法进行尿道重建,而且同时行抗尿失禁手术非常重要.

    作者:陈敏;孙丰银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经尿道注射自体成肌细胞和纤维原细胞可减轻尿失禁

    <柳叶刀>杂志的一篇论文得出结论:在女性患者中,经尿道注射自体成肌细胞和纤维原细胞可以减轻压力性尿失禁.这一结论将会引起女性泌尿外科领域新时代发展的开始.

    作者:张鸣;陈朝晖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细胞因子治疗在转移性肾细胞癌中的作用

    大约30%的肾细胞癌患者在诊断时就已经有了远处转移,另外,40%在肾切除术后会发生远处转移.在确诊远处转移1年时,只有约50%患者仍然存活.肾细胞癌对放疗、化疗和激素治疗均不敏感.非特异性免疫治疗的目的在于激活患者的免疫系统.细胞因子免疫疗法包括采用干扰素(IFN)、白细胞介素-2(IL-2)以及两者合用的治疗,其在转移性肾细胞癌治疗中已经超过20年.但至今仍没有统一的国际标准.本文的目的在于评价细胞因子免疫疗法的作用.

    作者:刘章顺;徐月敏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泌尿外科腹腔镜手术图谱》出版发行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投稿注意事项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