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 男,65岁.突发持续性剧烈腹痛8 h入院.体检:P 120次/min,Bp 85/42 mmHg(1 mmHg=0.133 kPa),神志清,精神差,呼吸稍促,贫血貌,皮肤略湿冷,心音低钝,心率120次/min,律齐.左侧腹肌紧张,压痛,反跳痛不明显,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减弱.实验室检查:红细胞2.89×1012/L,血红蛋白84 g/L,血细胞比容0.265.
作者:李兆栋;王爱华;徐桂军;翟慎国 刊期: 2007年第01期
患者 女,46岁.脑瘤术后4年,间断性头痛1个月.4年前因间断头痛行CT扫描,发现左顶枕颅板下椭圆形等低混杂密度影,考虑肿瘤占位,手术完整切除.术后4年来病情平稳,近1个月来又出现症状.体检及实验室检查均未见异常.
作者:李雪庆;祁振国;徐莉 刊期: 2007年第01期
患者 男,62岁.头痛、头晕2天.1年前头部曾受外伤,当时着力部位不详,伤后无头痛、头晕,无恶心、呕吐.体检未见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均正常.否认患有免疫疾病,无器官移植史及艾滋病临床表现.
作者:王凤志;高凤霄 刊期: 2007年第01期
患儿 男,5岁.发现左眼黄白色反光2个月,无任何不适.体检:左眼有白瞳症,眼球运动自如,眼压正常,裸眼近视力=0,矫正视力无助,眼眶无肿块、无压痛,眼睑无内外翻、元倒睫,泪器通畅,结膜无充血,巩膜、前房正常,虹膜纹理清晰,角膜、晶状体、玻璃体均透明,瞳孔对光反射正常,眼底镜检查显示视网膜高度隆起.实验室检查无阳性发现.
作者:郑海军;徐宏刚;汤嘉泉;罗学军;王向日;陈华平;张新保;黄小伟 刊期: 2007年第01期
患者 男,37岁.左侧持续性鼻塞1年,近2个月加重,伴咽部异物感.无流涕、喷嚏、鼻出血,无嗅觉、听力减退.体检:外鼻正常,鼻中隔右偏,左嗅裂有淡红色、光滑肿物垂下,起自蝶筛隐窝,突向右侧后鼻孔.
作者:毛永征;王振常;梁熙虹 刊期: 2007年第01期
患儿 男,1岁.系足月剖宫产,出生时无明显发绀及皮肤巩膜黄染等情况.11个月时因腹泻及排白陶土样便按消化不良治疗,疗效不佳.继而出现皮肤、巩膜黄染及腹胀并逐渐加重.发病以来无呕吐.体检:腹部膨隆,皮肤、巩膜中度黄染.实验室检查:AST 419.5 U/L、ALT 251.7 U/L、TBil 112 μmol/L、DBil 57.5 μmol/L、TBA 171.8 μmol/L、ALP2703.7 U/L、GGT 1577.8 U/L、BUN 1.9 mmol/L、Cre 23.8 μmol/L、UA 110.3 μmol/L.术前尿常规示:BIL(++).
作者:李宗芳;田伟;孙春涛;顾青;徐江波;李江 刊期: 2007年第01期
患者 女,45岁.间断性吞咽困难4年伴右颈部肿物6个月.体检:右侧颈部可触及大小为4 cm×5 cm肿块,与皮肤有粘连,质软,轻触痛,不随吞咽而移动,局部皮肤无破溃.
作者:罗沛霖;李龙 刊期: 2007年第01期
患者 男,61岁.头晕,语言障碍2年,精神障碍1个月并出现言语性幻听和继发被害妄想.有30年饮烈性酒史,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
作者:马辉;杨宝军;樊建平;张有智 刊期: 2007年第01期
患者 女,46岁.尿频、尿急、尿痛,伴肉眼血尿5天.实验室检查:尿红细胞(+++),白细胞(+++),蛋白(++).X线腹部平片示:盆腔左侧见一约1.0 cm×1.2 cm大小密度增高影,边缘欠规整,密度欠均匀.肾分泌造影:双侧肾盂、肾盏显示良好,杯口清晰,双侧输尿管显示良好,未见梗阻征象.膀胱呈椭圆形,壁光整,其内左侧可见1.0 cm×1.2 cm椭圆形致密影,随体位转动而移动(图1、2).X线诊断:膀胱结石.
作者:李青柏;吴向东 刊期: 2007年第01期
患者 女,46岁.反复发作右上腹及剑突下剧烈疼痛4天,伴寒战、高热、黄疸及呕吐.既往因胆囊结石已行胆囊摘除术.体检:右上腹及剑突下压痛.实验室检查:白细胞6.34×109/L,中性粒细胞0.73,淋巴细胞0.18,红细胞4.54×109/L,血红蛋白129 g/L,ALT 270 U/L,AST 100 U/L,GGT 278U/L,AKP 227 U/L,T-BIL 23.4 U/L,D-BIL 13.4 U/L.
作者:圣文;赵军;罗会银;刘志兵 刊期: 2007年第01期
患者 女,35岁.突发右上腹疼痛10 h余,为持续性疼痛,伴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无发热,无明显外伤史;曾在当地卫生院抗感染治疗,症状无明显缓解.体检:T 36℃,P 78次/min,R 20次/min,Bp 100/60 mmHg,全身皮肤轻度黄染,巩膜未见明显黄染,右上腹肌略紧张,右上腹压痛,无反跳痛,墨非氏征(+),肝区叩击痛,无移动性浊音.实验室检查:N 0.86,RBC 2.89×1012/L,Hb 88 g/L,PLT 84×109/L;AFP 18.39 ng/ml;ALT 202 U/L,AST 238 U/L.
作者:黄华清;罗琼;梁华波;刘正义;向志雄 刊期: 2007年第01期
患者 女,35岁.反复右膝酸痛1年,扭伤后加重伴活动受限2个月.体检:右膝略肿胀,伸屈活动受限,右胫骨近端内侧压痛,未及肿块,无肿胀,局部皮温无增高,未及静脉曲张,纵向叩击痛(-),股四头肌未见明显萎缩.关节间隙无明显压痛.
作者:闵庆华;刘伟 刊期: 2007年第01期
患者 女,49岁.左肾区肿块1周入院.患者无腰痛、血尿及发热等症状.实验室检查无异常.B超示左肾区约7.2 cm×8.1 cm×7.5 cm稍高回声团块,内见少许点片状暗区,边缘清楚.直接增强CT扫描:左肾区软组织肿块,大小约8.5 cm×9.0 cm×10 cm,呈中等度不均匀强化,中央见星形稍低密度影,肿块轮廓光整,有完整包膜且与部分肾皮质分界清楚.腹膜后未见肿大淋巴结,肾静脉内未见瘤栓(图1).CT拟诊:左肾癌可能性大.
作者:罗德品;曹存友 刊期: 2007年第01期
患者 女,28岁.左下肢渐进性肿胀8个月,发现腹股沟肿物2个月余.体检:左腹股沟区触及一长条形肿块,质硬、固定、皮温升高.近半个月下肢严重肿胀,肿块较前明显增大,且会阴部出现红肿.
作者:魏根霞;张雪林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的CT表现及鉴别诊断要点.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的CT资料.20例均行CT平扫,19例行增强扫描.结果 (1) 肿瘤大小约10 cm×14 cm×16 cm~15 cm×17 cm×30 cm;肿瘤的形态绝大多数不规则.所有肿瘤均位于腹膜后间隙.(2) 20例脂肪肉瘤中,17例肿块中含有典型的脂肪成分,其CT值为-20~-130 HU,增强扫描时肿块内的脂肪成分无强化,软组织成分轻度强化,其中1例伴有钙化;1例肿瘤的上部呈软组织密度,下部呈囊性改变;另2例为黏液型脂肪肉瘤,平扫CT值为20 HU,1例增强无强化,另1例未行增强扫描.结论 CT在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的定位诊断以及判断肿瘤与邻近器官的关系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而且对分化型脂肪肉瘤或含脂肪的其他类型脂肪肉瘤能够明确诊断.
作者:吴爱兰;韩萍;冯敢生;郑金龙;史河水;田志梁;刘永华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青年抑郁症患者胼胝体可能存在的细微结构异常.资料与方法 对54例青年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组)和38名年龄和性别匹配的正常志愿者(对照组)进行扩散张量成像(DTI)检查,测量胼胝体膝部、体部和压部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和各向异性分数(FA),并对两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抑郁症组患者胼胝体膝部和体部的ADC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FA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值均<0.01;胼胝体压部的ADC值和FA值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抑郁症组内ADC、FA值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青年抑郁症患者胼胝体膝部和体部白质纤维束可能存在细微结构的改变.
作者:李建军;孔祥泉;林明方;王桂华;蒋湘玲;李传资;余宁;赵应满;郭敏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颅内多发性脑膜瘤的CT和MRI特征.资料与方法 对2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多发性脑膜瘤的CT和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多发性脑膜瘤双发16例,多发7例(平均4.7个),共61个肿瘤.CT平扫为颅内多发的等或略高密度病灶,MRI T1WI病灶呈等或略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增强扫描明显均匀强化.结论 CT和MRI对颅内多发性脑膜瘤有重要诊断价值.
作者:宛四海;张雪林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线粒体脑肌病的脑部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13例线粒体脑肌病患者的临床、实验室及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3例头部MRI检查均显示异常,对病变的检出率为100%,主要MRI表现为3类:(1)大脑半球多发单侧或双侧病变(7例),4例呈对称性,病变呈片状等长T1、长T2信号,以一侧或两侧颞顶枕叶皮层和皮层下白质常受累.(2)大脑半球皮层和深部灰质核团同时出现片状等长T1、长T2信号2例.上述两类脑内病变有5例合并脑萎缩. (3)脑实质信号正常,但有脑萎缩4例,其中桥脑、延髓及小脑萎缩3例,大脑半球、脑干、小脑萎缩1例.结论 MRI对线粒体脑肌病的脑内病变显示敏感且准确,对其早期诊断、指导治疗、判断疗效和提示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马梦华;王海平;韩德昌;李香春;王余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多体素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在脑胶质瘤、单发转移瘤、体积较大脑脓肿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胶质瘤瘤体周围的微观结构的改变.资料与方法 搜集脑胶质瘤26例、单发转移瘤9例、大体积脑脓肿4例,均行1H-MRS检查.比较脑胶质瘤与单发转移瘤瘤体及瘤周胆碱(Cho)/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Cho/肌酐类物质(Cr)、NAA/Cr值的差别,并做统计学分析;用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电镜检查等重点观察胶质瘤瘤周微观结构改变.结果 各个级别的胶质瘤与单发转移瘤瘤体之间Cho/NAA值分别为3.14±1.61和2.46±0.83,Cho/Cr值分别为2.57±0.93和2.90±1.93、NAA/Cr值分别为0.96±0.53和1.21±0.80,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瘤周之间的上述比值为1.74±0.98和0.98±0.23,1.72±0.51和1.09±0.35,1.11±0.30和1.11±0.25,除NAA/Cr外均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值<0.05).脑脓肿内部出现特征性波谱,扩散加权成像(DWI)上脓腔显示为高信号.胶质瘤瘤周在光镜及电镜下发现已有瘤细胞浸润.结论 使用多体素1H-MRS结合常规MRI可鉴别胶质瘤、单发转移瘤、不典型脑脓肿,胶质瘤的瘤细胞可以通过毛细血管转移浸润至瘤周.
作者:张开元;牛广明;韩晓东;高阳;张颖;郭冬玲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确定多层螺旋CT(MSCT)上健康成人主肺动脉-升主动脉直径比(rPA)的正常值.资料与方法 140名健康成人作了胸部CT检查,根据性别、年龄分为4组,每组35名.在CT同一层面上,两名放射科医师独立测量主肺动脉和升主动脉的直径.结果 rPA的大小与性别无明显相关性(P>0.05).<50岁者,rPA范围0.684~0.988,平均值为0.833;≥50岁者,rPA范围0.555~0.965,平均值为0.76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在MSCT横断面图像上可很容易获得rPA,健康成人rPA<1.
作者:韩雪;赵殿江;肖喜刚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采用多层螺旋CT行上气道动态扫描,结合多平面重组后处理技术测量观察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上气道咽腔大小形态改变特点,分析判断阻塞位点,探讨其在指导临床诊治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24例OSAHS患者及12名健康志愿者分别在平静呼吸、深吸气末、深呼气末及闭口堵鼻(Müller)吸气状态下进行上气道CT连续扫描,测量不同时相下各咽部截面积,判断阻塞位点并与临床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OSAHS患者咽部气道面积小于对照组,其中尤以腭后区及舌后区截面积减小程度显著;病情程度不同患者腭后区面积在平静呼吸和吸气末状态下存在显著差异;腭后区平静呼吸和吸气末时的截面积与呼吸紊乱指数(AHI)呈负相关,舌后区吸气末截面积与颈围呈负相关.结论 运用多层螺旋CT进行上气道动态扫描并辅以形态测量可有效判断OSAHS患者上气道咽腔狭窄情况,对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该疾病具有参考价值.
作者:曹艳;刘嘉玲;缪飞;潘自来;陈克敏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MRI所检出的心肌缺血和坏死与供血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资料与方法 47例在1周内完成MRI心脏检查与DSA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判断心肌有无缺血和心肌坏死的程度,并与DSA结果对照分析两者关系.结果 随着DSA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增加,MRI检出相应供血区心肌有缺血改变的阳性率也逐渐增加,两者非常显著相关(P<0.0001).在冠状动脉狭窄程度>70%的56支血管中,MRI仅有2处(3.6%)未检出缺血改变.随着DSA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增加,MRI检出相应供血区心肌有坏死改变的阳性率也逐渐增加,两者亦非常显著相关(P<0.001),在冠状动脉狭窄程度>80%的39支血管中,MRI检出有不同程度心肌坏死改变的共27处(69.2%),在冠状动脉狭窄程度>90%的22支血管中,MRI检出有不同程度心肌坏死改变的共17处(77.3%),其中透壁心肌坏死改变共11处(50%).结论 MRI检查可清晰显示心肌缺血、坏死的位置、程度,其结果与DSA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密切相关,两者的一致性较高且有互相支持和补充作用.
作者:王莉;朱海云;林琳;田建明;汪剑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负荷检查在评估腰椎间孔(LIF)内神经根卡压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利用自行研制的腰椎应力器对30例腰腿痛患者行MSCT检查,负荷前后各作1次螺旋扫描,范围包括整个LIF,在3个正交的平面上分别调整重建中心线使之与人体正交的3个平面平行,在冠状像上重组LIF的矢状平面,观察LIF内神经根的毗邻关系,将其分成4级:0级:神经根周围或前后下缘环绕脂肪;Ⅰ级:神经根前缘或后缘脂肪消失与LIF壁接触;Ⅱ级:神经根前后缘脂肪消失,与LIF壁接触,神经根可变形;Ⅲ级:神经根周围脂肪消失,神经根变形.以0~Ⅰ级神经根无卡压,Ⅱ级可疑卡压,Ⅲ级神经根受压为标准并结合临床评估LIF内神经根卡压情况.结果 30例中,35个平面无椎间盘膨出/突出(A组),负荷前后神经根分级分别为: 0级31个、Ⅰ级39个、Ⅱ~Ⅲ级0个和0级25个、Ⅰ级42个、Ⅱ级3个、Ⅲ级0个.负荷后9个LIF内神经根分级晋级,神经根分级Ⅱ~Ⅲ级3个(χ2=1.87,P>0.05 ) .55个平面椎间盘膨出/突出(B组),负荷前后神经根分级分别为: 0级21个、Ⅰ级49个、Ⅱ级36个、Ⅲ级4个和0级15个、Ⅰ级32个、Ⅱ级47个、Ⅲ级16个,负荷后34个LIF内神经根分级晋级,显著高于A组(χ2=20.42,P<0.01) ,神经根分级Ⅱ~Ⅲ级63个显著高于负荷前40个(χ2=9.66,P<0.01 ).负荷检查时30例均伴不同程度的腰腿痛;常规检查时仅17例伴不同程度的腰腿痛(χ2=9.29,P<0.01),且程度较轻.结论 MSCT负荷检查较有效地评估腰椎退变LIF内神经根受压情况,有助于对隐匿性腰椎管狭窄的检出.
作者:曹和涛;施裕新;杨琳;张振岳;贾成;包雪平;曹亮;李敏;浦汉清;叶仲培;李东升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外中耳先天畸形的高分辨CT(HRCT)表现,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准确信息.资料与方法 对临床诊断的外、中耳先天畸形35例行HRCT扫描,单纯横断位扫描5例,横断位加冠状位扫描30例.结果 (1)外耳畸形32例共42耳,其中外耳道骨性闭锁30耳,显示闭锁板为完全性26耳,不完全性4耳.膜性闭锁5耳.双侧分别为不同类型闭锁1例.外耳道狭窄7耳,其中狭窄合并对侧闭锁1例.合并畸形中,面神经管垂直段明显前移22耳,下颌髁状突明显后上移25耳,乙状窦前移4耳,均见于骨性外耳道闭锁.伴发的中耳畸形主要为小鼓室及不同程度的听骨发育不全或缺如.合并内耳发育不全1例. (2)单纯性中耳畸形3例共6耳, 均表现为听小骨异常.合并小鼓室1例,耳咽管和鼓室窦畸形扩大1例.结论 HRCT能准确显示外中耳先天畸形的类型、程度以及合并畸形,为临床治疗方案的正确制定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作者:肖家和;罗敏;刘畅;魏懿;邹翎;李真林;欧阳礼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鼻腔和鼻旁窦神经鞘瘤的CT与MRI表现,提高诊断及鉴别水平.资料与方法 经病理证实的鼻腔、鼻旁窦神经鞘瘤8例,均行CT平扫,其中4例行增强扫描;MRI检查2例,同时行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 良性4例,恶性4例.肿瘤原发于鼻腔4例,上颌窦3例,筛窦1例,无一例发生颈淋巴结转移.肿块在CT上多呈较均匀中等密度,3例密度不均;MRI T1WI呈中等信号,T2WI示中等或不均匀稍高信号,增强扫描肿瘤呈轻至中度强化或边缘强化.结论 鼻腔、鼻旁窦神经鞘瘤的CT与MRI表现无显著特异性,均能很好地显示肿瘤侵犯范围及骨质破坏情况.
作者:余长亮;余永强;赵本胜;刘斌 刊期: 2007年第01期
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肌缺血梗死是临床上重要的死亡原因.以前认为心肌坏死只能通过形成疤痕组织进行修复,近年来,许多动物实验证实,用间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移植治疗心肌梗死,可增加有功能的心肌细胞的数量和现存心肌细胞的质量,改善心脏功能.MRI的分辨率达25~50 μm,接近单一细胞水平,因此可用来对移植的间质干细胞进行活体示踪.应用MR对比剂超顺磁性氧化铁(superparamagnetic iron oxide,SPIO)等对MSCs进行标记,可以对心肌梗死区MSCs移植后的迁徙、增殖情况进行动态观察.
作者:彭旭红;张雪林 刊期: 2007年第01期
原发性软骨肉瘤(primary chondrosarcoma)是一种以肿瘤细胞形成软骨基质并直接形成病灶为特征的恶性骨肿瘤.在原发性恶性骨肿瘤中,其发病率仅次于多发性骨髓瘤和骨肉瘤而居第三位.笔者就其组织病理学特点及影像学表现作一综述.
作者:刘国清;黄信华;许乙凯 刊期: 2007年第01期
脊髓是个圆柱形,具有比颅脑更加明显的各向异性,将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用于脊髓成像应具有更高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然而,由于脊髓体积相对小、骨结构导致的局部磁场不均匀以及呼吸运动伪影的影响,限制了DTI技术对脊髓的应用[1,2].近年来,随着MR软、硬件技术的快速发展,使DTI对脊髓的应用成为可能.笔者拟对DTI在脊髓成像中的原理、序列及其现状进行综述.
作者:王葳;常时新;郝楠馨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肝脏肿瘤MR灌注成像(PWI)表现与微血管密度(MV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相关性,并优选灌注评价指标.材料与方法建立15只新西兰兔肝VX2瘤模型,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5只,分别在肿瘤种植成功后的16、28、45天进行T2*WI的PWI和MVD、VEGF检测,PWI采用信号强度-时间曲线中的几个指标[包括达峰时间(TTP)、大信号下降百分率(SRRmax)、大信号下降斜率(SRSmax)、平均通过时间(MTT)]作为参数用于肿瘤灌注的定量研究,并分别与肿瘤的MVD计数、VEGF表达强度作直线相关分析.结果 SRRmax、SRSmax与MVD呈正相关(r=0.584,P=0.022;r=0.731,P=0.002),其中SRSmax与MVD的相关性更高;3组之间SRSmax和MVD的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352,P=0.013;χ2=9.260,P=0.010),A组的SRSmax、MVD明显高于C组(P<0.05);各项灌注指标与VEGF表达强度不相关.结论 MR-PWI与MVD密切相关,SRSmax可作为优化的灌注评价指标.
作者:梁斌;肖恩华;唐蜜;颜荣华;袁友红;罗建光;司徒卫军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评价海藻酸钠微球(KMG)行部分性脾栓塞术(PSE)治疗肝癌并脾功能亢进(脾亢)的疗效及并发症.资料与方法 58例肝癌并脾亢行PSE患者,依据PSE术所采用的栓塞材料不同分为2组:A组30例,栓塞材料为明胶海绵颗粒;B组28例,栓塞材料为KMG.随访观察两组外周血白细胞(WBC)、血小板(PLT)和红细胞(RBC)计数变化及术后反应.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1周、2周、1个月、6个月的WBC和PLT计数均较术前明显升高(P<0.001).虽然B组术后WBC和PLT计数较A组升高较多,但两组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RBC计数一直无明显变化(P>0.05).随着栓塞程度的增加,外周血WBC和PLT计数升高越明显,但是术后反应加重,并发症也随之增加.结论 KMG可作为PSE术的栓塞材料,将栓塞程度控制在50%~60%可有效治疗脾亢,减轻术后反应.
作者:纪昌学;冯晓波;张勇;陈建生;李子林;刘玉林;邱大胜;陈宪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评价颈动脉造影及介入栓塞在颈部副神经节瘤诊治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颈部副神经节瘤的诊治情况,其中5例行造影及栓塞术.结果 6例颈动脉体瘤(CBT)中4例未行动脉造影均诊断不明确或误诊,2例行颈动脉造影明确诊断并行术前栓塞, 术中出血平均140 ml,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其中有一侧瘤体仅行栓塞术随访半年肿瘤未见增大.6例颈静脉球瘤(JP)中5例行外科全部或大部分切除,其中1例恶性者术中出血500 ml,未完全切除后行介入栓塞残留瘤体,2例经造影明确诊断并行栓塞术,后行切除术中平均出血125 ml,明显少于未行栓塞者.患者随访期间症状未见加重.结论 颈部副神经节瘤诊断中常规行颈动脉造影,必要时予以血管内栓塞治疗,可以减少术中出血及降低手术的风险,同时也可作为一种姑息性治疗方式.
作者:张靖;许林锋;陈耀庭;任强;洪国斌;马海清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儿童眼眶转移性神经母细胞瘤和绿色瘤的特征性MR表现.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儿童眼眶转移性神经母细胞瘤和5例绿色瘤的CT和MRI表现.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以及MRI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 14例CT表现均为眼眶不规则肿块和邻近的眶壁溶骨性骨质破坏,7例骨质破坏区邻近的颅内可见扁平不规则肿块.2例转移性神经母细胞瘤表现为眼眶肌锥外间隙肿块内有与眶外壁垂直的针状高密度影.14例MRI表现为眼眶肌锥外间隙略长T1、略长T2信号不规则软组织影, 7例骨质破坏区邻近的颅内硬膜外间隙可见略长T1、略长T2信号扁平不规则肿块,增强后明显强化.14例双侧眶骨及蝶骨大翼,9例斜坡和双侧岩尖及2例双侧颞骨鳞部骨髓腔脂肪高信号影被略长T1、略长T2信号影取代,采用脂肪抑制的增强T1WI显示均有强化,强化程度与眼眶内肿块相似.结论 儿童眼眶转移性神经母细胞瘤和绿色瘤的眶壁和颅面骨MR表现具有特征,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作者:鲜军舫;王振常;何立岩;杨本涛;刘中林;燕飞;张天明;史季桐;安裕志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螺旋CT低剂量扫描及多平面重组(MPR)在诊断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51例X线诊断不明确的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患儿,应用低剂量螺旋CT扫描及MPR进行检查,依据支气管镜检术异物取出部位为判定标准,将CT诊断与支气管镜检查结果对照.结果 低剂量螺旋CT及MPR图像对气管异物诊断准确性为100%,对3级以下支气管异物诊断准确性为95.65%.结论 螺旋CT低剂量扫描及MPR对诊断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张晓凡;张毅;王芳;徐守成;刘鑫春;蔡静怡;王志伟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电击伤致死、致残率高,严重危害生命健康.笔者搜集9例电击伤性脑损伤病例,分析其CT表现,旨在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高治愈率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韩国武;郭子强 刊期: 2007年第01期
多层螺旋CT(MSCT)扫描速度快,密度分辨率高,尤其重组功能强大.笔者通过对比探讨诊断肋骨骨折的佳影像重组方式.
作者:刘竞艳;万业达;张继扬;张瑞禄;何岸苇;何珍 刊期: 2007年第01期
故障现象 正常扫描时,扫描进度条突然终止,扫描不能进行.错误信息:DAS数据获得错误(DAS data acquisition error).
作者:回文革;李建文;宋静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40层螺旋CT冠状动脉的成像方法.资料与方法 应用40层螺旋CT进行冠状动脉成像,将113例患者分为两组,一组心率<75次/min(90例),另一组心率≥75次/min(23例),将对比剂追踪自动触发感兴趣区(ROI)分别设定在肺动脉主干平面的升主动脉段和降主动脉段,探讨佳冠状动脉成像的方法.结果 将ROI设置在肺动脉平面主干的降主动脉比升主动脉能获得更好的冠状动脉图像.结论 40层螺旋CT对心率<75次/min、选择肺动脉主干平面的降主动脉段作为对比剂追踪自动触发ROI,能够获得高质量的冠状动脉图像.
作者:陈险峰;刘永华;马兵毅;史河水;孙庆军;顾丹;张雪莲;陈艳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初步探索多期双流速注射对比剂-盐水混合物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24例患者进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成像.其中,12例(A组)在团注对比剂后应用生理盐水,12例(B组)在团注对比剂后应用对比剂-盐水混合物(比例为60∶40).由2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分别测量两组升主动脉根部、降主动脉、主肺动脉及右心室的CT值,评价冠状动脉的显示、右心室的均匀性及左心室室壁的显示.结果 经Kappa检验,两名医师均有良好的组内、组间一致性(K>0.75).经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升主动脉根部和降主动脉的平均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主肺动脉和右心室的平均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配对秩和检验,在冠状动脉的显示和右心室的均匀性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左心室室壁的显示方面,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中,团注对比剂后应用对比剂-盐水混合物可以更好地显示右心室心腔和左心室室壁,而不影响冠状动脉的成像效果.
作者:曹丽珍;李坤成;杜祥颖;李鹏雨;刘亚欧 刊期: 2007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