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头颈部坏死性筋膜炎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加强对这一罕见疾病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1992~2002年10年收治的7例头颈部坏死性筋膜炎的病例资料并复习文献.结果 7例全部行积极的内科保守治疗和外科处理(包括局部切开引流、清创术和气管切开术),其中2例死亡.结论临床上对该病应有足够的认识,以期早期诊断.及时有效的外科处理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作者:薛刚;尚小领;林彦涛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构建靶向性基因治疗载体pcDNA3.1(-)CMV*Egr-1CDglyTK并进行转染研究.方法采用PCR、RT-PCR、融合PCR、酶切、连接等技术构建pcDNA3.1(-)CMV*Egr-1CDglyTK表达载体,成功转染鼻咽癌CNE-2细胞,绘制细胞相对存活率曲线,初步研究该载体在前体药物干预下对CNE-2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表达pcDNA3.1(-)CMV*Egr-1CDglyTK的CNE-2细胞在5-FC/GCV干预下生长受到抑制.结论 pcDNA3.1(-)CMV*Egr-1CDglyTK可作为鼻咽癌基因治疗的载体.
作者:唐瑶云;肖健云;赵素萍;唐爱发;夏昆;陈主初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c-fos癌基因在喉鳞癌(LSCC)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SABC免疫组化法检测42例LSCC及10例手术切缘正常组织中c-fos表达,并与LSCC发生部位、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及有无颈淋巴结转移相比较.结果 c-fos在LSCC中阳性檬为69.0%,正常喉组织阳性率为10.0%,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c-fos阳性率与肿瘤分级密切相关(P<0.05),但与肿瘤发生部位、分期及转移比较,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fos表达异常可能与喉鳞癌的发生有关.检测c-fos可作为判定喉鳞癌恶性程度的潜在指标之一.抗c-fos可能为肿瘤治疗提供一个新途径.
作者:石磊;李贵泽;朱春生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研究影响突聋预后的相关性因素.方法对146例(167耳)突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应用SAS system 计算机系统进行预后相关因素的研究.结果年龄小于50岁、发病14 d以内就诊治疗以及单耳患病的病人预后较好;伴有眩晕症状、未患病耳既往曾有感音神经性聋病史、初诊时听力损失曲线为全聋型、高频听力(4 kHz及8 kHz)损失较重以及高频听阈(4 kHz+8 kHz)大于低频(250 Hz+500 Hz)听阈的病人预后不佳;治疗方案的选择并不影响病人的预后;多因素分析显示8 kHz的听阈水平与预后关系为密切,其它依次为眩晕、4 kHz听阈、就诊时间、损失类型及未患病耳的既往病史.结论从单、多因素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突聋研究应采用多因素逐步分析的方法进行分析,以使预后和疗效评估更具准确性和客观性.
作者:周彬;韩国钧;隋虹;王丽妍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鼻中隔偏曲伴窦口鼻道复合体(OMC)解剖变异的差异.方法对103例不同部位鼻中隔偏曲病人作鼻内镜检查和鼻腔、鼻窦冠状位、轴位CT扫描, 比较OMC解剖变异的差异.结果单纯高位偏曲组甲泡、Haller气房及钩突偏曲的发生率分别为50%、56.3%和28.1%,显著高于低位嵴组及前部偏曲组(P<0.05);甲泡在单纯高位偏曲对侧发生率为62.5%,同侧为37.5%,其同侧与其它各组间无明显差异,其对侧则差异显著(P<0.05);前部偏曲筛泡过度气化发生率为8.3%,明显低于其它各组(P<0.05);中鼻甲反常曲线、鼻丘气房、钩突气化等的发生率在各组之间没有明显差别.结论不同部位的鼻中隔偏曲伴随的某些OMC解剖变异存在较大的差异.
作者:张剑宁;陶泽璋;吴玉珍;杨强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应用神经导航对颅底部肿瘤的显微手术治疗效果.方法采用Vector Vision和Stealth Station神经导航系统,显微手术切除58例颅底部肿瘤,总结神经导航定位的准确性与手术治疗效果的关系.结果58例颅底部肿瘤,在满足神经导航注册准确性和术中导航持续准确性的前提下,54例(93.1%)获全切除,4例(6.9%)达次全切除.术后病人症状明显改善,无病情恶化与死亡.结论使用神经导航系统,在术前可制定详细的颅底部肿瘤手术计划,术中可辅助术者追踪瘤体并准确定位,有助于切除肿瘤和降低手术并发症.
作者:章翔;付洛安;费舟;张剑宁;顾建文;屈延;高大宽;甄海宁;曹卫东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为颞下经岩骨入路手术处理斜坡及脑干腹侧病灶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模拟颞下经岩尖-小脑幕入路的手术操作,在手术显微镜下对20侧(10具)福尔马林固定的国人成年带颈头颅标本进行解剖,并观测各主要解剖结构的相互关系.结果颞下硬脑膜外经前内侧的三叉神经压迹、外侧的岩浅大神经沟及岩上窦所形成的三角区磨削岩骨尖.其周围结构的测量结果为:上半规管垂直于岩骨嵴,位于弓状隆起下方,耳蜗位于内听道前方、岩骨颈内动脉膝后方,内听道位于上半规管与岩浅大神经夹角中央.20侧中有2侧面神经膝裸露,耳蜗至膝状神经节的距离约为3.30 mm±0.79 mm,耳蜗距颈内动脉膝约2.48 mm±1.14 mm,内听道距岩斜缝约16.03 mm±1.94 mm,颈内动脉水平段距岩上窦约10.73 mm±2.00 mm.结论颞下经岩尖-小脑幕入路能增加岩斜坡及脑干腹侧的显露,但显露范围有限,且需一定程度的颞叶牵拉.同时可能因为不熟悉解剖而误伤耳蜗、颈内动脉及第Ⅶ脑神经、第Ⅷ脑神经,选择应用时应审慎考虑.
作者:丁锡平;袁贤瑞;曹美鸿;奚健;黄军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了解颈静脉球的解剖变异对颞骨径路在内镜下行桥小脑角区病变手术的影响.方法在20例40侧成人尸头上模拟颞骨径路内镜手术,测量相关数据.结果颈静脉球高度为左侧(7.39±2.11) mm,右侧(9.05±3.10) mm;宽度为左侧(6.28±1.25) mm,右侧(6.34±0.79) mm;颈静脉球顶距鼓室天盖、后半规管上、下缘、上半规管顶点、内淋巴囊上缘、面神经锥段中点、内听道下缘之间距离分别为:(16.05±3.34) mm、(8.73±3.11) mm、(3.13±1.83) mm、(14.63±3.33) mm、(5.01±2.88) mm、(3.70±3.36) mm、(5.03±3.19) mm.结论高位颈静脉球对内镜手术有一定影响,但相对非内镜手术而言要小,高位颈静脉球的定义依不同的术式而不同.
作者:朱杭军;廖建春;丁学华;王海青;林顺涨;郎军添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一种头颈部少见肿瘤--侵袭性纤维瘤病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治疗选择及转归.方法报告3例头颈部侵袭性纤维瘤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①侵袭性纤维瘤病是一种纤维增生性良性或低度恶性肿瘤,生物学上呈局部浸润性和破坏性生长;②病理学表现为细胞中心和胶原周围成纤维细胞单克隆增生,由分化良好的成纤维细胞和肌成纤维细胞组成,缺乏恶性的细胞学特征和有丝分裂相,电镜示丰富的胶原网包绕多形态细胞增生,免疫组化波形蛋白和肌动蛋白阳性;③手术是主要治疗措施,多数病例需多次手术,术后复发率可高达70%,常需配合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④1例接受3次手术仍复发,另2例手术后随访3~6个月未复发.结论侵袭性纤维瘤病是一种少见的纤维增生性肿瘤,头颈部少见;以手术治疗为主,有高度复发倾向,但预后较好;对于复发或难以完整切除的病例,常需配合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
作者:刘国辉;伍伟景;谢鼎华;曾益慈;李代强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慢性肉芽性鼓膜炎的病因及治疗方法.方法总结经治的29例慢性肉芽性鼓膜炎,分析其病因、主要临床表现、误诊情况及治疗方法,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外耳道进水及外伤各占69%、13%,细菌及真菌感染各占60%、35%;用耳科杯状咬钳直接清除肉芽组织,或用固体硝酸银烧灼肉芽,能有效地消除肉芽;用自制的冰黄散纱条填于外耳道深部,2周后29例均治愈,其中1例1.5个月内复发.结论外耳道进水及外耳道皮肤受损为本病的主要诱因;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真菌是主要致病微生物;误诊是由于局部清洁不彻底,对本病认识不足;显微镜下清除肉芽或用固体硝酸银烧灼肉芽安全可靠,冰黄散纱条局部填压能缩短治疗时间.
作者:田京发;刘达根;周成勇;李伯信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鼻侧切开额眶颧颞联合入路切除累及中颅窝、中颅底、颞下窝的上颌窦恶性肿瘤的效果,并对手术方法做适当改进.方法采用鼻侧切开额眶颧颞联合入路同期对2例侵犯中颅窝、中颅底、颞下窝的上颌窦恶性肿瘤进行了手术切除.结果 2例肿瘤均完整切除,手术后出现暂时性偏瘫1例,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联合入路切除颅、颞下窝、上颌窦沟通瘤,术野显露良好,切除肿瘤更彻底、更安全,重建颅底方便.
作者:葛明华;王可敬;谭卓 刊期: 2003年第01期
鼻腔出血病人临床多见,确定出血部位对治疗很关键.我院1993~2001年收治成人筛前动脉出血57例,总结如下.
作者:陈黎忠;蔡秀华 刊期: 2003年第01期
鼻中隔偏曲治疗上需行手术矫正,但部分病例由于各种原因使鼻中隔偏曲手术效果不佳,需再次手术矫正.但再次手术的难度大,易引起鼻中隔穿孔等问题,处理棘手.笔者在鼻内镜下对16例病人再次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翁祖勋 刊期: 2003年第01期
我科于1999年1月-2000年1月对因舌扁桃体肥大导导致劓症者5例采用微波治疗,获得令人满意效果,现予以报道.
作者:邓萍萍 刊期: 2003年第01期
舌扁桃体肥大或慢性炎症虽在间接喉镜下易诊断,但因部位隐蔽,治疗多棘手.1999年1月~2001年1月作者采用内镜下微波治疗480例,效果令人满意,介绍如下.
作者:刘迎新;刘迎娟 刊期: 2003年第01期
咽部异物特别是残留于咽腔粘膜表面较小的鱼刺,常规检查有相当一部分不易发现.笔者对11例常规检查未能发现的咽部异物,采用棉球擦拭法寻找异物成功,介绍如下.
作者:陈合新;史剑波;王涛;许庚 刊期: 2003年第01期
咽异感症是耳鼻咽喉科病人常见的症状,在临床诊断治疗中常将有该症状的病人按咽炎等病治疗,诊断时大多不够严谨,治疗难取得好的效果,给病人造成精神及经济负担.我科对1999~2000年间以咽部异物感为主诉就诊的200例病人进行了总结,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立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评价鼓室置管术对慢性分泌性中耳炎(SOM)的治疗效果.方法对50例(58耳)保守治疗无效的慢性SOM均用鼓室置管器行鼓室置管术,术后全身应用抗生素、沐舒坦及类固醇3~5 d,用α-糜蛋白酶冲洗鼓室,吸净鼓室分泌物,行咽鼓管吹张.5例合并鼻窦炎病人予对症治疗,1例鼻息肉病人行息肉摘除术.结果 50例病人随访0.5~1年,90%病人(45例49耳),听力明显改善,纯音听阈、声导抗检查恢复正常.结论 SOM的病人病程在2个月以上,积极保守治疗无效后,用置管器行鼓室置管加相关治疗,疗效较好.
作者:张俊杰;张亚铭;何平;沈文力;宋小云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鼻腔毛细血管瘤简便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通过鼻内镜应用微波进行手术治疗鼻腔毛细血管瘤8例.结果术后随访14~54个月,8例均未复发,无并发症.结论微波手术具有手术创伤少,操作简便、安全、出血少、切除彻底、疗效好等优点.
作者:肖章建;吴松林;龙卫东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对中耳手术中的并发症进行总结.方法对414例中耳手术中26例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鼓室闭锁6例,外耳道闭锁或狭窄2例,上鼓室内陷袋3例,迷路瘘口开放4例,面神经损伤4例,感音神经性聋4例,味觉改变3例,未发生镫骨脱位及颈静脉窦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结论成功的中耳手术应建立在良好的理论学习、熟练的颞骨解剖知识和技能、多次观摩手术及精良的仪器设备基础上,以上4点是减少乳突手术并发症的重要因素.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也是减少手术并发症必不可少的因素.
作者:张宇园;李幼珍;王凯;赵侃;沈志森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检测HSP70在喉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53例喉癌(有癌旁组织对照48例)HSP70表达情况进行研究.结果喉癌组织HSP70多为过度表达,其过度表达率为50.9%,癌旁组织为27.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喉癌组织HSP70表达与组织分化有关(P<0.05),但与喉癌的临床分期、发生部位、有无淋巴结转移、病人年龄、性别均无关(P>0.05).结论 HSP70与喉癌的恶性程度密切相关,可用于喉癌的预后评估.
作者:杨淑芝;陈海燕;韩德民;张伟;范尔钟;李颖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总结并探讨颅颌联合手术围术期观察与护理要点.方法分析12例颅颌联合手术切除鼻腔鼻窦及颅底肿瘤的临床资料及护理.结果病人恢复顺利,无严重并发症.结论颅颌联合径路行鼻腔鼻窦及颅底肿瘤摘除术是一种跨学科的治疗手段,对术前,术后,及并发症的护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正确的护理对手术的成功有十分重要的辅助作用.
作者:蒋小红;肖健云;赵素萍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减少鼻内翻性乳头状瘤复发的手术方法.方法根据肿瘤范围分别在鼻内镜下采取相应的手术方式,并将随访资料完整的经传统手术治疗者23例作为对照.结果全部病例随访1年以上,鼻侧切开或经鼻内进路切除肿瘤组23例中5例复发;鼻内镜下手术组11例无复发.结论鼻内镜手术组较传统手术组(鼻侧切开或经鼻内进路切除肿瘤)复发显著减少.
作者:缪东生;苏开明;张岚;何飞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采用耳后进路行鼓膜鼓室成形术的临床效果及其优势.方法对资料完整的112耳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单纯鼓膜成形术,鼓膜穿孔全部一期闭合,听力提高率为96.3%;鼓室成形术,穿孔闭合率为97.6%;改良乳突根治术加一期鼓室成形术,穿孔闭合率93.7%.全部病例随访6个月~2年,新鼓膜成活生长良好.结论耳后进路行鼓膜鼓室成形术具有视野开阔,便于操作,植膜血管丰富,穿孔闭合及听力提高率高,取材于同一术野,可同时探查及处理中耳病变等优点.
作者:周顺华;陈伟;刘贤安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在基层医院开展鼻内镜手术治疗鼻息肉、鼻窦炎的体会.方法对96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病人行鼻内镜手术,术后随访半年以上.结果治愈69例(71.9%),好转24例(25%),无效3例(3.1%),总有效率96.9%.术后并发症主要是鼻腔粘连、上颌窦口狭窄.结论鼻内镜鼻窦手术治疗鼻窦炎、鼻息肉具有良好的疗效,尽管在基层医院条件差,落实好围术期每一个环节,仍可取得满意疗效.
作者:颜和平;张冰;吴睿钐;袁雄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颈上深部感染的临床特点,以期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对我院1991年3月~2001年10月间收治的26例颈上深部感染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6例经抗感染和穿刺抽脓或切开引流治疗痊愈.结论颈上深部感染根据其临床特点,并结合B超、CT增强扫描可提高判断是否有脓肿形成的准确性,正确用药和选择适当的外科处理方法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作者:秦军志;吕叶 刊期: 2003年第01期
本文综述了近年国外对顽固性鼻腔后部出血手术治疗的相关文献,对前-后鼻腔填塞术、颈外动脉结扎术、血管造影颌内动脉栓塞术、鼻内镜下经鼻腔蝶腭动脉结扎术等手术方法及其疗效进行分析,提出对顽固性鼻腔后部出血病人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治疗方法.
作者:葛圣蕾;伍伟景;谢鼎华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病人,男,45岁,咽部异物感1余年,偶有声音嘶哑,无咳嗽,咳痰及痰中带血病史,无吞咽困难及呼吸困难病史.
作者:张荣强;柴玉艳 刊期: 2003年第01期
先天性胆脂瘤多见于颞骨或小脑脑桥角,原发于上颌窦、额窦、筛窦、蝶窦的先天性胆脂瘤亦有文献报道.但原发于上颌骨壁的先天性胆脂瘤极少见,文献罕见报道.我科曾收治1例,报告如下.
作者:覃艾球;杨建洪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病人男,28岁,于2001年5月27日晚饮酒过量,醒后出现颈、胸前区疼痛、吞咽有梗阻感,自认为扭伤颈部,而就诊于骨科门诊,经服用消炎药后自感症状减轻.但一直存在轻微的肩胛及背部疼痛,吞咽有轻微梗阻感,打嗝有恶臭味.80 d后来我院行X检查示胸部1~2胸椎前食管内有一2.5 cm×2.5 cm金属异物(酒瓶盖)存留,以食管上段异物收住院.
作者:刘国石;门晓光 刊期: 2003年第01期
1 病例报告 病人女,40岁,农民.2001年7月3日在田间劳动时被雷电击伤,10 min后,目击者将其送医院急救.当时病人昏迷,呼吸浅表,心跳停止,枕部头皮裂伤2 cm,左臂多处浅表烧伤,CT扫描示枕部硬脑膜外血肿2 cm×2 cm,余未见异常.立即行心肺复苏、降低颅压、抗感染等治疗.
作者:马丽娟;尹兆富 刊期: 2003年第01期
异位牙很常见,据估计在正常人口中发病率可达1%,少数可生长在窦腔内,现将所见1例报告如下.
作者:姜元芹;赖邵安;李永殿 刊期: 2003年第01期
耳鼻咽喉科学不等于头颈肿瘤学, 这一提法和耳鼻咽喉科学不等于耳科学、鼻科学一样,是一个专业建设与亚学科如何发展的命题.在城市医院内,一个耳鼻咽喉科通才的全科医师(二级专业, 属于一级学科临床医学下)已经不能满足病人的需求;只有努力钻研本专业的三级学科业务,如耳科学(耳神经学)、鼻科学、咽喉科学、头颈肿瘤学、内镜学等,才能充分开展专科专业,解决一些基层不能解决的问题,以提高临床水平.例如:耳硬化症的治疗,不是每一个耳鼻咽喉科医师所能掌握的,需要三级学科耳科学的建设来完成.一个耳鼻咽喉科(全科)医师不能适应头颈肿瘤临床要求,也是客观存在的.这是从20世纪50年代起,当美国耳鼻咽喉科逐步发展成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时就存在,不过,在美国,随着时代进展与客观需要,比较好地组织了专门训练程序和资格审查机构来提高和保证头颈肿瘤学的临床水平.在我国,头颈外科还没有被承认,还谈不上正规的训练日程.在此,我想讨论这一课题是被一些耳鼻咽喉科专家们的非肿瘤外科的行为所惹起;被一些可怜的头颈肿瘤病人已经承受的后果所激动.
作者:屠规益 刊期: 2003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