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观察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在慢性鼻窦炎病人鼻窦粘膜中的表达.方法将实验分为两组:对照组为正常成人,无鼻窦病变.实验组为确诊为慢性上颌窦炎的病人.在局麻鼻内镜下行鼻窦黏膜活检,石蜡包埋、切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观察iNOS在两组上颌窦黏膜中的表达.结果iNOS在正常上颌窦炎黏膜呈阴性表达,在慢性上颌窦炎黏膜呈阳性表达,阳性区域主要在黏膜上皮细胞.结论iNOS在慢性上颌窦炎黏膜呈阳性表达,提示一氧化氮在慢性上颌窦炎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汪建;熊敏;何青莲;邓恒山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前炎症细胞因子(proinflammatory cytokine)、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mRNA在慢性鼻窦炎病人和健康人鼻黏膜上皮细胞中的表达,分析鼻黏膜上皮细胞在鼻粘膜天然免疫中的作用.方法应用核酸分子原位杂交技术检测30例慢性鼻窦炎病人和21例健康人鼻黏膜上皮细胞中TNFα和IL-1βmRNA的表达.结果TNFα和IL-1βmRNA在30例慢性鼻窦炎上皮细胞中均有表达,且分别与健康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13,P<0.01)和(t=7.74,P<0.01).结论鼻黏膜上皮细胞可通过产生前炎症细胞因子、TNFα和IL-1β主动参与粘膜炎症.表明鼻黏膜上皮不仅是单纯的物理屏障,同时在黏膜天然免疫中扮演重要角色.
作者:王成硕;董震;关桂梅;杨占泉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研究新生儿的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和瞬态诱发耳声发射(TEOAE)的特点,评价其在新生儿听力筛选中的作用.方法应用Capella耳声发射分析仪对正常新生儿组、剖腹产儿组、新生儿监护病房组三组新生儿进行DPOAE、TEOAE检测.结果得出正常新生儿的诱发性耳声发射(EOAE)的正常参考值和正常新生儿的DPOAE图;三组新生儿EOAE筛查的通过率分别为96.1%(123/128)、90.8%(109/120)、81.6%(93/114),其中新生儿监护病房组的通过率与前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组间DPOAE与TEOAE的筛查通过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正常新生儿与剖腹产儿的DPOAE的幅值和信噪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病房内(非隔音)进行听力筛选时,可明显降低假阳性率;剖腹产因素对新生儿耳声发射未见影响;对高危新生儿进行听力筛选更有意义.
作者:欧阳顺林;张建国;肖健云;冯永;严小玲;翟锦明;卢洁贞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为临床上保留半规管功能和听力处理小脑桥脑角区病变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在20例40侧国人成人尸头上模拟单纯后半规管切除及后、上半规管切除处理小脑桥脑角区病变,对暴露的范围进行解剖测量,比较相关数据.结果岩上窦下缘至颈静脉球顶的垂直线距离为(15.02±3.69)mm(7.80~21.30),乙状窦内侧至内淋巴管起始处的水平距离为(10.62±2.09)mm(6.20~16.80),颞骨岩部后硬脑膜至外半规管后壶腹后缘的水平距离为(6.21±1.78)mm(3.80~10.10),至后半规管中点后缘水平距离为(4.07±1.26)mm(2.10~6.60).乙状窦内侧至内听道口后缘中点水平距离为(19.89±3.10)mm(14.70~24.60),岩骨后硬脑膜至上半规管前壶腹后缘间水平距离为(12.60±2.73)mm(8.20~19.10).结论颞骨径路处理小脑桥脑角区病变同时保留听力和平衡功能是可能的,相对而言,后上半规管切除比单纯后半规管切除所得的术野大,暴露好且操作相对简单,不易发生并发症.
作者:朱杭军;廖建春;丁学华;孙爱华;王海青;林顺涨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通过对作为β-tectorin编码的基因TECTB进行结构分析并探讨它与耳聋发生的关系,以鉴定其是否为新的耳聋基因.方法27个语前聋家系病人用直接测序的方法进行突变检测;40个语后聋家系则用PCR-SSCP进行突变检测,对发现异常构象带者进一步行TECTB因的DNA测序.结果27个语前聋家系病人发现三种核酸改变,但通过对这种改变的家系进一步检测时证实这些改变均未与耳聋共分离,为正常多态.40个语后聋家系先证者用SSCP进行突变检测,未发现致病突变.结论本研究的结果虽未能终证明TECTB为耳聋的致病基因,但从该基因背景来分析它仍是很好的耳聋候选基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冯永;贺定华;夏昆;李崎;贺楚峰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侵袭性和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中MMP-9与VEGF mRNA的表达,以进一步阐明MMP-9在肿瘤侵袭性行为中的机制.方法应用逆转录PCR(RT-PCR)方法检测侵袭性(20例)和非侵袭性(10例)垂体腺瘤组织标本中MMP-9与VEGF的表达,分析侵袭性垂体腺瘤、非侵袭性垂体腺瘤的关系及两者的相关性.结果侵袭性垂体腺瘤组的MMP-9、VEGF mRNA表达均较非侵袭性腺瘤组显著增高(P<0.01).侵袭性腺瘤组中MMP-9与VEGF表达水平成正相关(P<0.05).结论侵袭性垂体腺瘤的生物学行为与MMP-9基因表达增高及血管生成正调节因子VEGF表达上调有关.MMP-9与VEGF在新生血管形成过程中存在着内在联系.
作者:王翦;刘运生;刘景平;陈立华;朱建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头颈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总结1980年1月~2002年12月在我院手术治疗的6例头颈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分析其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过程.结果6例病人的共同临床表现均为局部肿块合并或不合并肿块引起的功能障碍.病理表现为轮辐状排列的纤维母细胞,混杂有其他多种细胞成分,细胞有明显的异型性.6例病人均接受了局部扩大的手术切除,术后3例病人复发,其中2例死于颅内转移.1例有可疑胸壁转移,行局部放疗和手术切除.1例无瘤存活.1例术后失访.结论头颈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在临床上少见,易于与其他肿瘤混淆;其临床特点是容易复发,容易转移;预后差.因此,对病情反复的可疑头颈部肿瘤病人应警惕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可能.对确诊为头颈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病人应行扩大的手术切除和放疗,术后严密随访.
作者:韩红蕾;张连山;崔全才;詹阳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侵犯前颅底的鼻窦骨化纤维瘤的手术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侵犯前颅底的鼻窦骨化纤维瘤的手术方式,其中3例采用冠状切口加鼻侧切开,3例采用冠状切口加鼻内镜手术.结果术后无并发症,随访1年6个月~7年无复发.结论冠状切口加鼻侧切开术式能大限度暴露病变,彻底切除肿瘤,减少并发症.冠状切口加鼻内镜手术术式不仅兼具上述特点,还可避免颜面部遗留手术瘢痕,符合微创和美容要求.
作者:陈良嗣;陈少华;彭解人;谭平国;邱前辉;黄晓明;邹华;张鸿彬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研究颅颈交界区的显微外科解剖,评价寰椎横突(TPA)在颅颈交界区病变手术中的定位意义.方法成人头颈标本10例,男8例,女2例,红色乳胶灌注颈总动脉和椎动脉.手术显微镜下(×3~×20)逐层显露颅颈交界区结构,明确不同解剖结构与TPA的位置关系.结果颅颈交界区所有重要的解剖结构均可以TPA为参照标志予以明确.二腹肌后腹位于其浅层.TPA的后方为枕下三角,枕下三角内有椎动脉、椎静脉丛和C1神经通过.头侧直肌起始于TPA的上表面,止于枕骨颈静脉突的下表面,可作为确定颅外颈静脉孔、茎乳孔的解剖标志.茎突位于TPA的前方,颈内静脉、迷走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穿行于茎突与TPA之间,颈内动脉位于颈内静脉的前内侧.结论TPA是颅颈交界区病变手术的重要外科解剖标志,利用这一标志有助于明确此区域重要的解剖结构,避免术中不必要的损伤.
作者:刘庆;袁贤瑞;潘亚文;姜维喜;罗端午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外耳道耵聍腺源性恶性肿瘤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效果.方法对13例耵聍腺源性恶性肿瘤手术病例进行随访和回顾性分析.结果随访5年以上11例,随访3年以上2例,其中失访4例,无瘤生存7例,复发死亡2例.结论对耵聍腺源性的恶性肿瘤,应早期行局部扩大或根治手术.放疗可作为手术切除后的辅助治疗.对所有病例应进行长期随访.对腺样囊性癌病例,尤其应注意肺部随访.
作者:周梁;刘少锋;王正敏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观察环磷酰胺对人喉鳞状细胞癌Hep-2细胞端粒酶活性及其p16表达的影响,以揭示环磷酰胺的抗癌机制.方法运用体外细胞培养、端粒酶重复序列扩增-酶联免疫吸附法(TRAP-ELISA)及流式细胞技术观察、分析不同浓度的环磷酰胺作用72 h的Hep-2细胞.结果环磷酰胺能以浓度依赖方式下调端粒酶活性并诱导细胞p16基因的表达增强.端粒酶活性下调与p16基因表达紧密相关.结论环磷酰胺能下调端粒酶活性、诱导细胞增强p16的表达,这可能是环磷酰胺抗癌作用的重要机制之一.
作者:庞荣清;王力;刘春生;曹现宝;张悦;潘兴华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低温等离子射频(Temperature-controlled 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应用于打鼾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症(Obstructive sleep apnea-hypopnea syndrome,OSAHS)时间虽然不长,但是已显示了准确、便捷、有效、安全等优越性.像其他疗法一样RFA不能替代所有方法.RFA治疗OSAHS的疗效各家报道不尽相同.我科于2002年4月~2002年9月选择部分病例采用RAF治疗31例,现就本组病例按呼吸紊乱指数(apnea-hypopnea index,AHI)、低血氧饱和度SaO2、年龄、阻塞平面、及组织类型分组分别对照分析,以探索RFA治疗的佳适应症.
作者:缪东生;常英展;姜凤娥;苏开明;张岚;何飞 刊期: 2003年第06期
我们自2000年2月~2003年5月采用鼻内镜检查出血部位,局部填塞Merocel高分子止血棉压迫止血进行鼻出血治疗,收到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施小恬;叶霞;石喜年;袁兆霁 刊期: 2003年第06期
1998年4月~2001年8月笔者于鼻内镜下应用半导体激光治疗顽固性鼻腔出血52例,效果令人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周彬;王丽妍;袁慧钧 刊期: 2003年第06期
随着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经验的不断丰富和积累,对单纯大前庭水管畸形的极重度或全聋病人的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特性已有明确的认识,达到满意的手术效果[1].笔者在开展人工耳蜗植入以来,共对6例大前庭水管畸形的极重度以上听力障碍患儿进行了人工耳蜗植入,报道如下.
作者:胡宝华;张道行 刊期: 2003年第06期
回顾性分析1991年1月~2002年6月我科治疗32例先天性耳前瘘管术后复发的临床资料,以探讨其手术治疗方法.
作者:伍启刚;戴熙善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lgia,TN)为中老年人常见多发病,治疗方法甚多,但以神经根微血管减压术效果佳.由于老年人高龄体弱且并发有其他疾病,加之该术式为小脑桥脑角幕下的开颅术,故对高龄TN病人的手术治疗趋向保守.回顾总结我院1989~2000年收治168例中的30例65岁以上TN手术治疗临床资料,以探讨老年人三叉神经痛围手术期处理及其治疗.
作者:桂训海;朱立章;宋美荣;海占兵 刊期: 2003年第06期
后鼻腔顽固性鼻出血,是耳鼻咽喉科的难题之一.出血来势凶猛,危及病人生命.我科自1999年6月~2002年8月,对20例重度后鼻腔顽固性鼻出血病人应用鼻内镜及气化电烧头施行电凝止血术,疗效令人满意,现将有关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蔡志毅;吕静瑶;张国强 刊期: 2003年第06期
行鼻内镜手术时如果中鼻甲基板或中鼻甲前端基底部去除过多,往往会发生中鼻甲向外漂移而与外侧壁粘连,造成鼻窦引流不畅,鼻窦炎复发.如何解决中鼻甲漂移,以往文章中多述及的是在手术中预防,而对于已经发生中鼻甲漂移的病例如何处理则述及较少.笔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从1999年开始对发生中鼻甲漂移的病例进行了中鼻甲内移固定术,经观察3例,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作者:宋文光;曹磊;廖涛 刊期: 2003年第06期
外伤性鼓膜穿孔临床多见,为避免鼓膜在修复过程中发生继发感染,促使鼓膜早期愈合,提高听力,我们在1997年10月~2001年10月间采用酚甘油棉片贴补加微波理疗的方法治疗外伤性鼓膜穿孔83例84耳,鼓膜愈合率100%,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丽君;曲玲;吕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重症监护病房(ICU)的病人常因病情危重需行气管切开术辅助治疗.回顾性总结我院ICU 1997年10月~2002年12月的床边气管切开术100例,探讨气管插管后继行床边气管切开术的并发症防治.
作者:司马国旗;蒋志毅;郁波;殷鹏 刊期: 2003年第06期
我科自2001年8月~2002年8月,在慢性鼻炎及下鼻甲代偿性肥大的治疗中开始应用美国安泰等离子低温消除手术系统(ENTTec-coblatorTm)行下鼻甲黏膜下减容术56例,取得令人满意的疗效,报道如下.
作者:吕建刚;梁巧瑾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CT与MRI对鼻咽癌放疗后复发诊断的影像特性及准确性.方法对15例NPC放疗后临床怀疑复发的病人行CT,MRI检查,并经鼻内镜病理活检及随访追踪证实.结果15例病例中,3例经病理活检证实为鼻咽癌放疗后复发,而CT诊断鼻咽癌放疗后复发15例(15/15),假阳性80%,MRI诊断鼻咽癌放疗后复发3例(3/15),与病理切片结果一致,无假阳性.结论MRI对鼻咽复发癌诊断明显优于CT.
作者:李凤萍;王跃建;陈伟雄;何发尧;张剑利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霉菌性蝶窦炎的治疗方法,提高其诊疗水平.方法7例均于鼻内镜下手术治疗,充分开大窦口,彻底清除病灶,同时处理鼻息肉、鼻中隔偏曲、慢性鼻炎、上颌窦筛窦炎等合并症.结果随访3~12个月,除1例术后黏膜水肿明显者继续予以大扶康冲洗及雷诺考特喷鼻好转外,其余全部治愈.结论鼻内镜手术治疗快捷、疗效可靠,术后仍需定期复查.
作者:关志华;王荣光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闭合性喉外伤的合理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1985~2001年收治的24例闭合性喉外伤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24例病人中,17例行气管切开,11例给予急性期修复处理;18例治愈,后遗喉狭窄3例,声嘶6例.结论早期仔细的喉部常规扪诊、纤维喉镜及喉部CT扫描检查是明确闭合性喉外伤损伤程度、范围和制定处置方案的重要依据.在急性期及早进行积极的修复处理是预防术后并发外伤性喉狭窄的关键.
作者:古庆家;梁传余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评价MRI诊断颅底型脑膜脑膨出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膜脑膨出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4例均为颅底型,MRI表现为鼻腔内囊状混杂异常信号影,以长T1长T2脑脊液信号为主,夹杂少量等T1等T2脑组织信号,病灶包膜完整,上方与前颅窝底蛛网膜下腔相通,增强后无明显强化,其内等T1等T2信号稍强化,并与额叶脑组织相延续,鼻中隔受压弯曲.结论MRI能正确诊断颅底型脑膜脑膨出,但对颅底骨质缺损显示欠佳.
作者:魏文洲;黄双炎;刘昌胜;郑晓华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分析掌拳打击所致外伤性鼓膜穿孔的临床特点,探讨影响病人病情恢复的相关因素,为伤情评估和治疗提供指导.方法结合文献复习,对1998~2002年我科诊治的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57例因掌拳打击所致外伤性鼓膜穿孔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耳聋性质以混合性聋为主(89.47%),耳聋程度多为轻度聋(61.40%),听力损失的大阈移主要分布在6 kHz(54.39%),8例病人同时发生有不同类型的合并症.经治疗后31例病人痊愈,其余均遗留有不同程度的永久性聋和耳鸣症状.结论掌拳打击所致外伤性鼓膜穿孔部分可同时损伤中耳、内耳,甚至脑组织;病人受损伤程度,伤前患耳及全身基础状况,伤后有否及时全面的早期综合治疗,与病人病情的恢复及预后紧密相关.
作者:王贤文;田道法;陈协云;孙静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适宜悬雍垂腭咽成形术的全麻方法和利于手术的麻醉要求.方法对72例全麻悬雍垂腭咽成形术围术期麻醉处理的合理性及其对手术的影响进行总结和评估.结果术前全麻气管内插管,54例静脉快速诱导和18例表麻清醒下操作,分别有11例和5例出现插管因难;术中及术后因麻醉管理原因出现不同程度呼吸困难15例,其中2例行紧急气管或环甲膜切开术,无死亡病例.结论术前对插管方法的选择和插管难易程度作出评估是麻醉成功的前提,术中及术后提高麻醉管理水平和把握拔管时机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孙安科;董卫东;唐胜平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听力正常型耳鸣病人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的临床特征.方法对听力正常型耳鸣患者及无耳鸣听力正常者进行DPOAE测试,并进行对比.结果DPOAE引出率二组均为100%,幅值耳鸣组下降,高频段(3~8 kHz)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听力正常型耳鸣的发生可能与耳蜗外毛细胞的早期损伤导致超高频听力损失有关,DPOAE检测可能成为耳蜗早期改变或耳鸣发生发展的监测方法.
作者:邰旭辉;徐振明;孙兴和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儿童开展鼻内镜手术治疗鼻息肉、鼻窦炎的经验、体会.方法对30例儿童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病人全麻下行鼻内镜手术,术后随访1年以上.结果治愈12例(40%),好转14例(46.7%),无效4例(13.3%),总有效率86.7%.术后并发症主要是鼻腔粘连、窦口狭窄和闭锁.结论鼻内镜鼻窦手术治疗儿童鼻窦炎、鼻息肉具有良好的疗效,但术者应十分熟悉儿童鼻窦的解剖特点,手术以纠正鼻腔、鼻窦的解剖异常、恢复其良好的通气和引流为目的,术后加强随访复查和综合治疗以提高疗效.
作者:李淑洁;倪建国;高振锋;张宗珍;赵玉莲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咽旁间隙神经源性肿瘤的术前诊断、手术方法及手术并发症.方法总结1966~2002年收治的88例咽旁间隙神经源性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88例咽旁间隙神经源性肿瘤中神经鞘膜瘤73例,占83%,神经纤维瘤15例,占17%.颈部CT扫描及彩色B超检查对诊断有重要价值.经颈侧径路摘除肿瘤75例,经咽侧径路摘除肿瘤12例,经颈侧及咽侧联合径路摘除肿瘤1例,均完整摘除.术后出现神经麻痹9例.结论颈侧径路是安全、彻底切除咽旁间隙神经源性肿瘤的佳手术人路.对咽旁间隙巨大肿瘤,应行预防性气管切开术.
作者:张晓彤;张向红;郝自力;王建刚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为了解紫杉醇治疗鼻咽癌、喉癌及其他头颈部肿瘤的疗效及作用机理,本文分析了近年来的文献27篇.紫杉醇通过稳定微管、阻断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增殖,从而显著地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并促进细胞调亡,在头颈部肿瘤同期放化疗中能起到放疗增敏作用,单独或联合其他抗癌药物治疗亦有较佳的疗效.紫杉醇是一种具有良好抗癌活性的药物,随着研究的深入,将会在头颈部肿瘤的治疗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者:张帅;肖健云 刊期: 2003年第06期
胆脂瘤多见于颞骨,其他尚可见于肾、皮肤、中枢神经系统、颅顶、眶、下颌骨及鼻窦等部位,发生于鼻窦的胆脂瘤较罕见.因其病变特点及辅助检查缺乏特异性表现,容易误诊误治,我科曾收治2例,报道如下:
作者:李淑洁;王玉芝;赵玉莲;张峰;高振峰 刊期: 2003年第06期
鼻咽癌(NPC)放疗引起耳蜗、前庭功能不同程度损害临床陆续有报道,而导致二者功能完全丧失者却鲜有报道.我们接诊5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其发生原因,旨在预防.
作者:何超;戴熙善;付彦乔;余滋中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病人,女,39岁,因右侧鼻塞、头痛伴发热2天,于2002年8月20日就诊,在当地医院以上呼吸道感染给予抗感染、抗病毒治疗,2日后发现右侧颈部可触及一枣核大小包块,遂来我院就诊.
作者:李桂荣 刊期: 2003年第06期
患儿,女,出生1 h.第一胎足月顺产,出生体重3.25 kg.出生时间2002年6月20日23时,出生时发现左侧唇红到鼻底完全裂开,伴有牙槽突裂,牙槽突外翻,不伴腭裂.
作者:杜国政;张泉颖;姚平 刊期: 2003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