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冬丽;巩俐彤;郭晓宇
芒果是世界范围内广泛栽培的热带水果,其所含有的过敏原可能危及人体健康.本文对芒果过敏的临床症状、流行情况、芒果过敏原及芒果过敏原与其他过敏原之间交叉反应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作者:吴序栎;张红云;刘志刚;王琳琳;邓志琼 刊期: 2010年第02期
各有关单位:<食品安全法>的规定,经新资源食品评审专家委员会审核拟批准雨生红球藻和雪莲培养物为新资源食品(见附件).现公开征求意见,截止时间为2010年4月15日,请将意见反馈至卫生部卫生监督中心.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我国单一原料保健食品注册现状.方法 分析了2003-2007年期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注册的419个单一原料保健食品的注册概况、功能分布、原料类别与特点及功效成分特点等情况.结果 单一原料保健食品占此期间注册的功能类保健食品数量的13.1%,增强免疫力功能声称占50.3%,标志性成分特异性不强,以粗多糖、总皂苷、总黄酮等一类威分为常见.原料类别以动植物原料、普通食品类及菌藻类为主.结论 提取物原料的普遍使用给保健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带来一定隐患.急需对提取物原料实施标准化管理.以单一原料保健食品为试点,简化审评模式,探索保健食品分类管理制度.
作者:周素娟;宛超;白鸿 刊期: 2010年第02期
通过对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及其法典标准的介绍,让读者了解国际食品法典的目的 、角色和运行机制等,从而对国际标准有更清晰的认识.通过分析国际食品法典的上述特点,进一步为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建设提出如下建议:构建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时正确认识并灵活运用国际食品法典;应优先考虑基础标准;制定更加实用、合理的各类卫生规范;正确处理基础标准与产品标准的关系;积极借鉴方法标准;建立综合性的营养类标准;加强相关的风险评估能力建设.此外,还对如何有效地参与法典工作提出了如下建议:规划国家法典委员会的结构和运行机制;建立专门的国际事务追踪部门;建立长期稳定的参会机制;熟悉法典的议事规则;重视专家参与国际事务的作用;发挥主持国的作用等.
作者:樊永祥 刊期: 2010年第02期
本文主要介绍了将快速、灵敏、方便、准确的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应用在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中的意义和作用,以及时控制、减轻、消除食品突发事故及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潜在的危害、降低食物中毒发生率,提高工作效率,探索新的食品卫生监管模式,为促进我市食品安全监督保障工作的进一步顺利开展起到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
作者:周海燕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建立克洛诺菌属溯源分析数据库.方法 应用BioNumerics软件,建立包括克洛诺菌属生物分型、抗生素敏感性、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核糖体分型、165 rDNA全序列分析等方法的溯源分析数据库.结果 应用BioNumerics软件可以建立比较完整的克洛诺菌属溯源数据库,井可对所研究菌株进行系统分析,以及对各种分型方法进行比对分析.结论 利用该数据库的技术基础和不断完善的数据信息.可以及时有效地比较不同地域克洛诺菌属分离株的相似性.并估计种群内部变异程度等,为克洛诺菌属食源性疾病的散发、暴发事件及常规监测中的追踪和溯源等提供有效的科学研究资料.
作者:裴晓燕;郭云昌;周正;刘秀梅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北京市大兴区部分食品中镉的污染状况.方法 按照GB/T 5009.15--2003(食品中镉的测定方法>对样品进行前处理,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镉含量.结果 2008-2009年共监测248件样品,镉的检出率为74.19%,超标率为6.45%.结论 大兴区各类食品中都检出镉.说明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需要加强监测.
作者:赵冬丽;巩俐彤;郭晓宇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确定一起食物中毒事件的中毒原因.方法 现场调查与实验室检验.结果 事件中进食可疑食物史者200人,累计发病95人,发病率47.5%,均治愈.结论 经流行病学调查及实验室检验,确定为一起沙门菌污染食物引起的中毒事件.
作者:郑国旗;郭超;陈光旭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2006-2008年广州市食源性疾病暴发的特征,提出针对性的防控策略和措施.方法 确定食源性疾病暴发的标准,利用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与报告系统收集2006-2008年暴发资料,建立excel食源性疾病暴发数据库,按季节、月份、致病因素、致病食品、就餐场所、引发因素等进行分析.结果 2006-2008年食源性疾病暴发共189起,发病2678例,死亡6例,平均每起发病14.17例,罹患率13.47%,病死率0.22%.查明致病因素共166起,占总数的87.83%;微生物性暴发起数和发病人数多,分别占总数的58.20%和70.95%;有毒动植物性暴发死亡人数多,占总数的66.67%.微生物性(17.27例)平均每起患者数多;化学性罹患率(91.83%)高;有毒动植物性病死率(1.86%)高.结论 应提高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与报告系统的效率和质量,开展针对性防控,降低食源性疾病负担.
作者:景钦隆;毛新武;何洁仪;刘建平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银杏外种皮多糖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以银杏外种皮多糖为受试物,设立1.11(低)、3.33(中)、10.00 g/kg(高)3个剂量组和水对照组.给样方法为灌胃法,试验周期为30 d.观察银杏外种皮多糖对小鼠免疫指标的影响.结果 银杏外种皮多糖各剂量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CD3+ CD19‐)、Th细胞(CD3+ CD4+ CD8‐)、Th/Ts(CD4+/CD8+)比值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其他指标较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本研究剂量下,银杏外种皮多糖对正常BALB/c小鼠免疫功能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作者:齐丽娟;宋雁;贾旭东;张文众;向钱;张晓鹏;杨辉;李宁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我国现有预包装食品营养成分表、营养声称和营养成分功能声称的标示现况.方法 通过现场调查方法,在北京和上海大型超市用照相机拍照、抄写及购买的方式记录标签标识状况.结果 输入计算机,用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食品营养标签标示率为59.5%;核心营养成分营养素参考值(NRV%)的标示率按<食品营养标签管理规范>标识后超过50%;营养声称标示率为40%;营养成分功能声称标示率为16.9%;不同类食品间标示率存在较大差别;标识营养素的名称和单位不统一.结论 与2008年<食品营养标签管理规范>发布前相比,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标示有所增加,但营养标签标识尚不规范,政府应加强食品营养标签的监督检查.
作者:王凤玲;杨月欣;王玉 刊期: 2010年第02期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2009年第四季度全国食物中毒事件情况的通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部卫生监督中心:2009年第四季度,我部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络直报系统共收到全国食物中毒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下简称食物中毒事件)报告46起,中毒2145人,死亡18人.与2008年同期相比,报告起数、中毒人数和死亡人数分别减少25.8%、20%和51.4%.现将有关情况通报如下: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福建省地产茶叶中有机氯农药残留现状.方法 2006-2007年在福建省主要产茶地随机抽取不同品种茶叶共72份,参照GB/T 5009.19-2003<食品中六六六、滴滴涕残留量的测定方法>,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进行检测.结果 所测72份茶叶中,六六六残留量合格率为95.8%;滴滴涕残留量合格率为63.9%.六六六的主要残留成分为γ-HCH,滴滴涕的主要残留成分为p,p'-DDE.闽南地区的有机氯农药残留远高于闽北地区.结论 福建省地产茶叶中有机氯农药残留状况不容乐观,应引起重视,加强监管.
作者:叶雅真;王文伟;朱宝平;贾玉珠;白艳艳;骆和东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对HPLC法测定饮料中咖啡因含量的不确定度进行评估;并通过对不确定度的分析,为方法的改进和找到实验中关键控制点提供依据.方法 依据JJF 1059--1999(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找出测量过程中影响不确定度的因素,进行评估和合成.结果 对HPLC法测定饮料中的咖啡因给出了测定不确定度为2.2μg/ml.结论 通过对使用标准曲线法定量的测量方式中不确定度的计算,找到工作中的关键步骤,对提高测量的质量有指导意义.
作者:胡建英 刊期: 2010年第02期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2009年全国食物中毒事件情况的通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部卫生监督中心:2009年我部通过网络直报系统共收到全国食物中毒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下简称食物中毒事件)报告271起,中毒11 007人,死亡181人,涉及100人以上的食物中毒事件13起.与2008年网络直报数据相比,食物中毒事件的报告起数、中毒人数和死亡人数分别增加10.61%、9.89%和11.73%.现将有关情况通报如下: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从政府对食品安全规章制度的角度,寻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食品安全保障的衔接点.探讨农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构建.方法 透过对政府危机管理职能的设计,探求食品安全保障前提下的危机应急系统的整合与升格.结果 在农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中,政府对食品安全的保障是完善应急机制的重要环节.结论 农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的建立,需要重新界定政府的责任空间,实现宏观职能管理与微观制度设计的有机协调.
作者:王艳翚 刊期: 2010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2期
食用色素分为焦油色素、天然色素和其他3类.按化学结构,食用焦油色素分为偶氮类、三芳基甲烷类、氧杂蒽类、荧光酮类、喹啉衍生物和靛系染料,天然色素分为四吡咯(卟啉类)衍生物、异戊二烯衍生物、花青苷类衍生物、酮类衍生物、醌类衍生物和其他类.食用色素的编码有INS、E-Number、CI以及部分国家(地区)对合成色素的代号.本文分类介绍了中国大陆、CAC、俄罗斯、欧盟、美国、加拿大、日本,以及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和中国台湾10个国家(地区)的食用色素管理规定与允许使用品种.对各国(或地区)食品添加荆标准表述方式、禁止使用色素的规定、对焦油色素应用态度差异、允许使用色素(焦油色素、天然色素和其他类)品种的使用差异,以及食用色素使用范围与限量差别进行了比对分析,提出了我国出口食品生产应根据出口国(或地区)标准确定色素的使用,我国对进口食品应根据其来源确定重点关注色素品种与限量的建议,并分析了食用色素应用发展的趋势.
作者:邹志飞;蒲民;李建军;陈永红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2007年温州地区食品中沙门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大肠杆菌O157:H7、空肠弯曲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香港海鸥菌的污染状况,提高温州地区食源性疾病检测、预警和控制能力,有效地预防、预测食源性疾病的暴发.方法 依据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网2007年度工作手册进行.结果 检测生鸡肉、生猪肉、生牛内、生羊肉、散装熟内制品、海水鱼、淡水鱼、冷菜等八大类,共检出各类病原菌74株.其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总检出率为高,检出20株,检出率这15.04%;其次为副溶血性弧菌,检出39株,检出率为9.75%;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和沙门菌分别检出9株和6株,检出率分别为3.77%和2.51%,未检出大肠杆菌O157:H7、空肠弯曲菌、香港海鸥菌.结论 温州地区各类食品存在一定的食源性致病菌污染,其中冷菜、海水鱼、散装熟肉制品是主要污染品种.
作者:吴跃进;李小春;李毅;陈慧燕;章乐怡;洪程基;王良怀 刊期: 2010年第02期
随着转基因技术的商业化发展,直接或间接来源于转基因作物的食品日益增多.对食品中外源性基因表达蛋白质的研究是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工作中的重要部分.本文从安全食用历史、生物信息学分析、体外稳定性研究、作用方式研究、毒理学试验等方面,对目前常见转基因表达蛋白的危险性评估进行了综述.
作者:杨辉;向钱;李宁 刊期: 2010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