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军;秦叔逵;何泽明;王琳;陈映霞;邵志坚;刘秀峰
患者男,50岁.无明显诱因后腰部持续性疼痛并向右下肢放射4个月,双下肢麻木、走路不稳、着地空虚感3个月.查体:T10平面以下针刺感觉减弱,以右侧为主,右下肢精细触觉弱,双下肢肌萎缩,肌张力正常,左下肢肌力Ⅴ-,右下肢肌力Ⅳ,Babinski(±).MR表现:平扫T11、12椎管内外偏右侧有不规则分叶状混杂信号影,以长T1长T2信号为主,边界不清,T11椎体及T11、12椎弓棘突椎间关节骨质结构破坏,信号不均匀降低呈蜂窝状,相应阶段硬膜外脂肪受压消失,蛛网膜下腔受压闭塞,脊髓明显受压变形移位.增强扫描呈不规则强化(造影剂为北陆公司磁显匍胺,0.1 mmol/kg).
作者:陶晓娟;孙波;戴建平 刊期: 2001年第06期
自1997年5月至2000年5月间,我们对36例支气管残端潜在有极大危险及有大量胸腔积液和心包积液的肺癌患者,术中采用带蒂大网膜胸腔内移植,有效预防了支气管残端瘘发生,并起到胸腔积液和心包积液重吸收的作用,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德康;吴哲凡;陈汉章;葛林虎;肖东;成向阳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了解定位新基因1A6在不同组织来源肿瘤中的状态.方法用单色FISH法将载于质粒的1A6基因小片段cDNA定位于C组某一染色体长臂, 根据该基因测序结果设计8对引物,通过PCR在PAC文库中筛选目的基因的基因组DNA.用切口翻译法分别用红绿荧光直接标记12号α-卫星重复序列和1A6基因组DNA,采用双色荧光共杂交的方法定位1A6基因,并对其及12号染色体进行了数量分析.结果 1A6基因定位于12q23.2-23.3.1A6基因在乳腺癌、卵巢癌及胃癌细胞株中双色FISH的绿红信号比(R值)为0.96~1.01,在胃癌组织印片中R值为0.93~1.11.12号染色体在乳腺癌细胞株BMI中的双体率87.7%,三体率7.4%;在卵巢癌细胞株SKOV3中的多体率100%,其中五体率67.6%;在胃癌细胞株BGC823中的多体率为83.1%,其中三体率为71%.在实体瘤胃癌组织印片中,86.4%(19/22)的病例12号染色体以双拷贝为主.结论 1A6基因在实体瘤胃癌组织及肿瘤细胞株(BGC823、SKOV3、BMI)中均无明显扩增和缺失,推测其在肿瘤中的作用方式不是扩增或缺失.12号染色体数目在不同组织来源肿瘤细胞株中各异,意义有待探讨.
作者:郑淑芳;柯杨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比较中国人肺鳞癌和肺腺癌中抑癌基因丢失的情况,分析抑癌基因在肺癌发生中的不同作用.方法选取位于13个抑癌基因侧翼(与基因紧密连锁)或位于基因内含子区的22个微卫星位点,对28例肺鳞癌和13例肺腺癌标本进行杂合缺失分析.结果 FHIT、p53、IFNA、VHL和p16基因在肺鳞癌和肺腺癌中均有高频率的杂合缺失,而PRLTS、PTEN和p57基因的杂合缺失率在肺鳞癌和肺腺癌中有明显差异.结论在肺鳞癌和肺腺癌发病过程中可能有不同的抑癌基因失活,其中PRLTS可能对肺腺癌的发生有重要作用.
作者:安倩;刘勇;程书钧;高燕宁;黄进丰;张德超;冯晓莉;刘乐尧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观察托泊替康(Topotecan)单药及联合用药对复发卵巢癌患者的疗效和毒性.方法 18例晚期上皮性卵巢癌患者分为3组:(1)单药组:Topotecan 1.2 mg/m2,静脉滴注,连续5 d,30 min内,每21 d重复;6例次,14个疗程.(2)双药组:Topotecan 0.7 mg/m2静脉滴注,连续5 d,30 min内;顺铂20 mg/m2第2,3,4天,每28 d重复;共4例次,7个疗程.(3)三药联合组:Topotecan 0.7 mg/m2静脉滴注,连续4 d;紫杉醇100 mg/m2第1天静脉滴注,3 h;顺铂20 mg/m2静脉滴注,第2,3,4天,每28 d重复;共12例次,27个疗程.全组共18个疗程,平均2.7个疗程.结果 18例中,部分缓解3例(单药治疗1例;三药联合2例,其中1例为单药失败后改三药联合),稳定5例,进展10例,有效率16.7%.主要不良反应为Ⅲ~Ⅳ度白细胞减少10例(55.6%),发生在16个(33.3%)疗程;Ⅲ~Ⅳ度血小板减少6例(33.3%),发生在8个(16.7%)疗程;Ⅲ度红细胞减少6例(33.3%),发生在8个(16.7%)疗程上.结论 Topotecan系晚期卵巢癌经铂类及紫杉醇类药物治疗失败后的有效药物.单药Topotecan治疗失败后,可试用三药联合.
作者:李洪君;刘丽影;章文华;吴令英;张蓉;王桂香;李晓光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直肠类癌属少见病,诊断则常因未能见到结构上的特征被延误,治疗也尚存分歧.现结合我院1979~1999年收治的8例直肠类癌患者的诊治情况及国内外的一些报道,就其诊断与治疗进行分析讨论.
作者:孙英信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初步探讨重组人白细胞介素(rhIL)-15诱导的黏附NK细胞的免疫学特性.方法首先经淋巴细胞分离液、贴壁黏附及尼龙毛柱黏附对外周血NK细胞进行初步分离,然后联合使用Percoll不连续密度梯度离心法和T细胞Panning法进一步纯化NK细胞,流式细胞仪鉴定NK细胞并检测其纯度.应用rhIL-2(6 000 U/ml)和rhIL-15(6 000 U/ml)诱导纯化的NK细胞(R-NK)转变为黏附NK细胞(A-NK),再用细胞计数法、MTT法和RT-PCR方法检测两种细胞因子诱导所得A-NK细胞的增殖和杀伤活性等.结果 rhIL-15诱导的A-NK细胞在黏附率、增殖活性和细胞毒活性方面均显著高于rhIL-2诱导的A-NK.结论 IL-15是优于IL-2的A-NK细胞诱导剂.
作者:房静;田志刚;张彩;魏海明;孙;孙安源 刊期: 2001年第06期
小肠肿瘤由于解剖部位的关系,目前尚无较理想的检查方法,而影像检查的发展,使小肠肿瘤尤其腔外生长的肿瘤能得以发现.我们收集近10年经手术病理确诊的小肠腔外型平滑肌肉瘤15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江容坚;骆江红;李勇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经动脉化疗栓塞(TACE)是肝癌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采用免疫组化技术研究不同化疗栓塞方法对nm23、ras癌基因表达产物的影响,以便从分子水平探讨TACE对肝细胞癌(HCC)转移潜能的影响.
作者:肖恩华;李锦清;张亚奇;陈敏山;郭荣平;李升平;林小军;李国辉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建立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标记的结肠癌细胞系.方法构建含EGFP单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载体G1FP,用脂质体转染结合交互感染的方法获得高滴度的双嗜型EGFP病毒,并转导人结肠癌细胞系LoVo;EGFP基因的转移与表达分别以聚合酶链反应(PCR)和流式细胞术(FCM)分析.结果将G1FP载体转染的GP+E-86和GP+envAm12细胞共培养2周后,取单嗜型EGFP病毒感染双嗜型包装细胞获得病毒生产细胞Am12/G1FP,所有细胞均表达高水平的EGFP,其滴度为1.1×105感染性颗粒/ml.双嗜型EGFP转导的LoVo细胞可稳定发出明亮的绿色荧光信号.PCR分析显示,LoVo/GFP细胞内整合有EGFP原病毒.结论 LoVo/GFP细胞可长期表达荧光,可为体内研究结肠癌微转移提供有效模型.
作者:陈少骥;张志德;赵宏;傅建新 刊期: 2001年第06期
乳腺癌传统根治术-Halsted手术创建于1894年,这一术式的诞生对当时肿瘤外科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沿用了一个多世纪.随着生物免疫学的深入研究,人们逐渐认识到乳腺癌是一种全身性疾病,癌细胞转移无固定模式,区域淋巴结虽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免疫作用,但不是癌细胞滤过的有效屏障,血流扩散更具有重要意义,这一观点成为早期乳腺癌行乳房保留性手术的理论依据.1954年Musta-kallio首先报道了乳腺癌行肿瘤局部切除后放疗,在腋窝未触及肿大淋巴结的患者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后,许多学者对乳腺癌行保乳手术进行了研究.多中心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表明,早期乳腺癌行乳房保留性手术及放疗收到了与传统根治术和全乳切除手术同样的效果.近年来,保乳手术在美国占全部乳腺癌手术的50%,新加坡占到70%~80%,日本超过30%,而我国尚占不到10%.究其原因:(1)我国社会舆论的支持力度不够,医患双方对乳腺癌行乳房保留性手术的可靠性缺乏足够的认识.(2)施保乳手术淋巴结解剖的范围不够和保乳形体美容效果差.(3)术后放疗的技术需进一步推广.随着保乳手术在全球的广泛开展,其发展趋势表现为手术适应证的扩大和手术技术的提高.为此,我们就乳腺癌保乳手术的进展及开展中的几个关键性问题做一说明,抛砖引玉,以促进我国该项技术的开展与提高.
作者:张保宁;余子豪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通过临床病例分析,了解脾脏肿瘤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990年1月~2000年12月期间收治的31例脾脏肿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和诊断依据、治疗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 31例脾脏肿瘤中良性肿瘤居多(20/31).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影像学特点为脾实质内单发或多发结节.全部患者均是先行B超检查发现脾脏占位,其中19例又行CT检查,7例行MRI检查.7例脾囊肿通过B超等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其中6例在手术后病理证实;9例脾脏转移性肿瘤通过影像学检查并结合病史在术前明确诊断,有5例经手术切除后病理证实;另外15例脾脏病变,除1例因术前CT检查明确为脾脏淋巴管瘤而放弃手术外,其余14例则以脾脏肿瘤而行脾脏切除手术,术后病理明确诊断.全组31例患者中,25例行脾切除术,术后恢复均较顺利,无手术死亡.结论病史和影像学检查是诊断脾脏肿瘤的重要依据,术前不易鉴别良恶性肿瘤,手术效果佳.
作者:陈永亮;黄志强;冯玉泉;周宁新;顾万清;张文智;黄晓强;刘荣 刊期: 2001年第06期
靠近下腔静脉的肝肿瘤切除易伤及腔静脉,第二肝门的肝静脉和第三肝门的肝短静脉,有导致大出血的可能.1992年7月-1999年12月间,我们通过一种新的途径,对12例患者进行全肝血流阻断,顺利切除肿瘤.该方法简便易行,现介绍如下.
作者:余正平;徐正铿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评价放射性核素89锶(89Sr)内照射治疗转移性骨肿瘤的应用范围、疗效和副作用.方法对56例转移性骨肿瘤患者采用89Sr内照射治疗,分别从缓解骨痛、改善SPECT骨显象病灶和毒副反应三方面进行密切观察、随访.结果缓解骨痛的总有效率为76.8%,对前列腺癌和乳腺癌转移性骨肿瘤患者有效率达到81.8%以上.81.1%患者SPECT骨显象显示原发病灶有所改善.毒副反应主要表现为白细胞、血小板和红细胞轻度降低.结论放射性同位素89Sr内照射治疗转移性骨肿瘤有较好疗效.
作者:楼岑;张大平;余林良;黄华诚;陈亮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用cDNA Array比较鼻咽癌组织及正常组织基因表达谱,研究鼻咽癌组织内p53调节基因表达差异.方法 Atlas人类肿瘤cDNA表达阵列7742-1滤膜杂交后,用AtlasImage 1.01a分析膜杂交结果, RT-PCR反应验证膜杂交结果,免疫组化证实基因在蛋白质水平的表达改变.结果在588个肿瘤相关基因中,共有134个基因表达上调,88个基因表达下调.膜上有p53调节基因 32种,其中13种显示差异表达,有11个表达上调,2个表达下调.结论在鼻咽癌组织内,p53的功能失控,MDM2、p21和 Bax可能对鼻咽癌细胞的生长起重要的调控作用.
作者:李虹;韩为农;张玲;谢鹭;姚开泰 刊期: 2001年第06期
p16基因作为调控细胞周期的抑癌基因[1],在肺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其与Rb基因有可能共同构成肺癌基因分型诊断的基础[2].肺癌早期病理诊断一直是国内外医学界的难题,采用肺癌早期诊断立体定位仪[3],能为1 cm左右肺小病灶快速准确三维立体定位穿刺进行细胞病理诊断.我们采用RT-PCR方法,研究肺癌微小量穿刺标本中p16基因的mRNA表达情况,并与我们前期研究的肺癌标本p16基因表达异常情况进行对比,探索RT-PCR在肺微小量穿刺标本p16基因mRNA表达检测中的作用,以及肺癌穿刺标本p16基因mRNA表达在肺癌早期基因分型诊断中的意义.
作者:汪栋;叶玉坤;苏长青;孙向东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对166例胸腺瘤进行临床分析,以探讨不同分期胸腺瘤手术的特点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分析1985年2月~2000年2月收治的166例胸腺瘤患者.按Masaoka分期法进行分期,Ⅰ期102例(61.4%),Ⅱ期28例(16.9%),Ⅲ期24例(14.5%),Ⅳa期12例(7.2%).对166例患者进行随访,分析不同分期胸腺瘤与生存率之间的关系.用寿命表法统计生存率.结果手术后死亡1例(0.6%),完整切除137例(82.5%).随访所有患者,逐年失访30例.10年生存率为56.8%,其中Ⅰ期为79.8%,Ⅱ期为51.6%,Ⅲ期为33.5%,Ⅳ期为0.结论胸腺瘤诊断仍需依靠临床与病理结合判断,治疗原则应尽可能广泛切除肿瘤,以达到缓解症状、延长生存时间的目的.其预后与分期相关.
作者:葛棣;郑如恒;范虹;仇德惠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分析胸腺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探讨影响预后的因素和分期标准.方法将159例胸腺瘤临床资料输入计算机,运用寿命表法计算生存率,应用Log-rang法和Cox多因素分析模型,进行回顾性预后分析及分期研究.结果经多因素分析,手术方式(OR=2.10)、肿瘤侵犯范围(OR=1.73)为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临床病理分期应将无包膜或包膜不完整但未受侵者、以及与周围器官致密黏连者归入Ⅱ期(Ⅱa).同时,根据预后和手术情况,将肿瘤周围组织器官明显受侵,但常规手术能予完全切除者也归为Ⅱ期(Ⅱb),不能完全切除者为Ⅲa期,不能切除者为Ⅲb期.结论手术方式、肿瘤侵犯范围对预后影响大,可作为分期的佳指标,并根据其制定分期方案.
作者:李鉴;汪良骏;张大为;张汝刚;张德超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研究B超引导下经皮肝穿刺注射无水乙醇(percutaneous ethanol injection, PEI)配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hepatic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方法原发性肝癌87例,其中TACE组45例,TACE+PEI组42例.结果 TACE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66.7%、41.2%和21.4%,组织学检查仅26.1%的病变完全坏死;TACE+PEI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97.1%、85.7%和65.7%,组织学检查81.8%的病变完全坏死.两组间在生存率和肿瘤完全坏死率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 结论对于原发性肝癌,TACE+PEI疗效优于单纯TACE,是一种较好的综合治疗方法.
作者:李忱瑞;史仲华;郝玉芝;刘德忠;郭彦君;曾辉英;姜文浩;李槐;周纯武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TRA)导致瘤细胞多药耐药(MDR)的可能机制.方法以ATRA和IL-4分别处理肝母细胞瘤系HepG2细胞,观察瘤细胞增殖活性、甲胎蛋白分泌及细胞周期分布等生长特性改变;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查p53、bcl-2及P-糖蛋白(P-gp)表达,用原位杂交观察c-jun及c-myc mRNA表达;以四氮甲基唑蓝(MTT)生物活性检查药物敏感性.结果 ATRA及IL-4均能诱导HepG2细胞分化:ATRA处理可导致HepG2细胞对多种化疗药物耐受(耐药倍数1.6~3.1倍),IL-4处理则增加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逆转倍数4~17倍).ATRA处理使瘤细胞P-gp表达从(54.2±8.6)%增加到(98.5±1.4)%,P<0.01;IL-4降低P-gp表达(25.4±7.3)%,P<0.01.IL-4和ATRA处理均能降低瘤细胞c-jun及c-myc mRNA表达.IL-4处理增加瘤细胞p53表达,降低bcl-2表达,而ATRA处理对二者的表达无影响.结论 IL-4和ATRA诱导HepG2细胞分化过程中,药物敏感性变化与分化程度、原癌基因c-jun、c-myc表达无关;ATRA所致的P-gp表达增加可能为 MDR的直接作用因素;p53(或bcl-2)可以参与调节分化过程中药物敏感性变化.
作者:李成荣;付劲蓉 刊期: 2001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