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铁鹰;张峻青;刘永兰;肖振中;武智刚;冯燕国;陈静;韩小龙
目的 比较5-氟尿嘧啶(5-Fu)或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以转移性结直肠癌、奥沙利铂、5-Fu、卡培他滨为检索词,查阅201 1年6月前发表的有关5-Fu或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的随机对照研究.由2名作者各自独立对入选文献中试验设计、研究对象的特征、研究结果等内容按照预先制订的数据表进行摘录.采用RevMan 4.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按照筛选标准,共有6篇文献入选,全部研究共计21 89例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两组患者基本特征均衡可比.临床疗效方面,有效率合并相对危险度(RR)为0.92 [95 %CI( 0.82,1.02),P=0.12],中位无疾病进展生存时间、中位生存时间合并加权均数差(WMD)分别为-0.19 [95%CI (-0.73,0.35),P=0.49],-1.91[95%CI( -2.53,0.16),P=0.08],综合分析结果两组间均无优劣.Ⅲ~Ⅳ级毒副作用的比较中,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综合分析显示卡培他滨组的发生率显著低于5-Fu组,合并RR为0.24[95%CI( 0.11,0.55),P=0.0007],而手足症状发生率高于5-Fu组,合并RR为2.83[95 %CI( 1.66,4.82),P=0.0001].结论 5-Fu或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疗效无优劣.在Ⅲ~Ⅳ级毒性方而中性粒细胞减少在5-Fu组更易发生,卡培他滨组主要以手足症状为主.
作者:王晓元;梁小波;卢艳军;岳亮;王振华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青少年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疾病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4例青少年SPTP病例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与性激素受体及生长发育的关系、治疗方法及预后,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青少年SPTP患者的临床表现与成年患者大致相同,但表现出明显的生长发育障碍,如本组病例中患者的第二性征发育迟滞等表现.手术切除肿瘤后生长发育迟缓可得到逆转.治疗方法为保证肿瘤完整切除的前提下保留尽可能多的脏器,以减少对术后生长发育的影响.本组4例患者手术治疗的前提均为手术创伤小化.预后目前尚无定论.结论 青少年SPTP患者的诊治应充分考虑到患者的未成年人特点,以保证其术后继续生长发育及长期生活质量.
作者:田伟;武飚;武苗;杨军凯;张章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顺铂针经热灌注机治疗恶性胸腹腔积液的疗效.方法 恶性胸腹腔积液患者112例,随机分为联合组(66例)和单药组(46例).单药组胸或腹腔内均单注入顺铂60 mg溶于0.9 %NaCl溶液40 ml中;联合组顺铂60 mg溶于0.9 %NaCl溶液(胸腔内量为1000 ml,腹腔内量为1500 ml)中,用体腔热灌注治疗机加温(灌注液温度分别为胸、腹腔内42~44℃和45℃)后,注入胸、腹腔,再加复方苦参注射液20 ml胸、腹腔注入.两组均1周1次,平均连用3次为1个疗程.观察2组的胸、腹腔积液消失情况及Karnofsky评分变化情况.结果 联合组有效率为97%,明显高于单药组有效率的56%.2组总有效率及治疗前后Karnofsky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顺铂注射液胸腹腔内热灌注化疗法治疗恶性胸腹腔积液疗效肯定,明显优于传统的单纯化疗药灌注,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代新幼;曾学富;黄舒;袁利梅;李会;袁亮;梁英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肝动脉栓塞化疗联合氩氦刀冷冻消融治疗不能手术的中晚期肝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对3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首先进行动脉栓塞化疗治疗,2~3周后进行氩氦刀冷冻消融治疗,氩氦刀冷冻消融治疗后1~2周再次进行动脉栓塞化疗,治疗结束后评价近期疗效,并随访生存情况.结果 35例患者均可评价疗效,其中完全缓解7例,部分缓解21例,稳定4例,进展3例,临床有效率为80.00%(28/35),疾病控制率为91.43%(32/35).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PFS)为8.9个月,中位总生存(OS)为16.3个月.结论 肝动脉栓塞化疗联合氩氦刀冷冻消融治疗不能手术的原发性肝癌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疗效可靠.
作者:裴志东;倪明立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顺铂( DDP)、5-氟尿嘧啶(5-Fu)、亚叶酸钙(CF)联合羟基喜树碱(HCPT)治疗局部晚期及复发转移性鼻咽癌(NPC)的临床疗效和患者不良反应.方法 22例局部晚期及复发转移性NPC患者采用DDP 20 mg、5-Fu 375~500 mg/m2和HCPT8 mg静脉滴注(其中5-Fu和HCPT均静脉滴注4h),每天1次,并分别于用5-Fu前1h、后3h和7h口服CF 60 mg;以上均连用5d,每3~4周为1个周期,至少完成2个周期.结果 22例NPC患者共接受58个疗程的化疗,其中2例化疗6个疗程,其余每例完成2~3个疗程化疗,缓解率为72.7%(16/22),中位生存期为11个月;不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恶心呕吐和腹泻,腹痛轻微,脱发较轻,除1例(化疗1个疗程)发生Ⅳ度白细胞下降外,未发现其他Ⅳ度不良反应.结论 DDP、5-Fu、CF联合HCPT治疗NPC患者,特别是复发转移、体质较弱以及老年患者,疗效和安全性较高,化疗不良反应可以耐受,值得临床进一步观察和研究.
作者:刘驯炎;傅俊惠;陈焰 刊期: 2012年第07期
PTEN是迄今发现的第一个具有双特异性磷酸酶活性的抑癌基因,其主要通过PIP3途径、FAK途径、MAPK途径等发挥其脂质磷酸酶和蛋白磷酸酶活性,诱导细胞凋亡、抑制细胞生长、调节细胞迁移与黏附.PTEN蛋白在胃癌组织中表达下降,提示PTEN基因的异常改变参与了胃黏膜细胞的恶性转化过程,PTEN蛋白表达水平可作为评价胃癌病理生物学行为的客观指标之一.
作者:巩方明 刊期: 2012年第07期
胰腺癌是一种致死率高、治疗困难的恶性肿瘤.近期虽然吉西他滨等化疗药物用于其治疗取得一定的疗效,但生存率改善不明显.在过去的十年里,诸多学者了开展大量涉及胰腺肿瘤对吉西他滨代谢及耐药机制的研究.近有资料报道影响胰腺癌治疗疗效的相关分子和基因的检测,对于应用吉西他滨治疗胰腺癌预测疗效有很大的应用价值,特别是在个体化治疗领域.就影响吉西他滨治疗胰腺癌疗效的相关分子和基因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林浩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左卡尼汀对胃肠肿瘤LFP方案化疗不良反应的防治作用.方法 60例胃肠肿瘤交替入两组,治疗组采用左卡尼汀加LFP方案化疗,对照组采用单纯LFP方案化疗.2组患者均化疗3个周期,对其胃肠道毒性、神经毒性、血液学毒性、体能状态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组发生外周神经毒性12例(40.0%),对照组发生21例(7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4545,P=0.0195).治疗组发生贫血17例(56.7%),对照组发生26例(86.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698,P=0.0351).治疗组化疗后Karnofsky评分增加≥10分4例,Karnofsky评分未变化19例,Karnofsky评分减少≥10分7例;对照组Karnofsky评分增加≥10分1例,Karnofsky评分未变化13例,Karnofsky评分减少≥10分16例;两组患者化疗后体能状态变化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711,P=0.0169).两组胃肠道毒性、血小板减少和中性粒细胞减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左卡尼汀能减轻LFP方案化疗的外周神经毒性和血液学毒性,改善患者的体能状态.
作者:朱静娟;齐卫卫;邱文生;丁爱萍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不可切除或转移性胃肠道间质瘤( GIST)患者伊马替尼治疗前后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IGF-1)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7例不可切除或转移性GIST患者伊马替尼治疗前(治疗前组)、伊马替尼治疗3个月后(治疗后组)及20名健康志愿者(健康对照组)血清标本.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血清标本IGF-1水平.结果 不可切除或转移性GIST患者伊马替尼治疗前组血清IGF-1平均水平为(463.61±120.98 )ng/ml,高于健康对照组的(115.75±39.27)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355,P=0.000).伊马替尼治疗后组血清IGF-1平均水平为(244.64±100.11)ng/ml,较治疗前组的( 463.61±120.98 )ng/ml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82,P=0.000).结论 血清IGF-1水平可能有助于判断GIST的疗效、进展、复发或转移.
作者:高伟;薛春燕;王雅杰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和评价卡培他滨单药治疗老年晚期胃癌患者的近期疗效.方法 25例老年晚期胃癌患者应用卡培他滨单药1000mg/m2,2次/d,持续2周,休息一周.每3个周期评判疗效.结果 25例患者有效率为16%,疾病控制率为36%.生存质量改善,治疗3周后主要不良反应为口腔炎、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手足综合征,均可耐受.结论 卡培他滨单药对于老年晚期胃癌患者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高彤;王晓燕;薛银萍;冯景见;檀军丽;张童;吴小良;郭燕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比较手术治疗与放射治疗对上段食管癌的疗效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8年3月在安阳市肿瘤医院接受治疗的500例上段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法结果 全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0%、74%、56%,其中手术组为90.2%、74.0%、53.3%;放疗组为90.3%、73.4%、58.2%.手术组和放疗组中位总生存期(97个月、112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56,P=0.693).接受交叉治疗患者(86例)的中位生存期为306个月,较未接受交叉治疗者(237例)的87个月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893,P=0.009).手术组化疗与未化疗患者生存期均为97个月,放疗组分别为306个月、172个月,化疗的参与对于手术组和放疗组的生存期没有明显影响(x2值分别为0.242、0.048,P值分别为0.623、0.826).结论 手术治疗和放射治疗对上段食管癌的疗效没有明显差异,两种治疗手段联合较单一治疗手段有更好的临床效果.化疗在上段食管癌治疗中的意义尚不明确.
作者:朱青山;申静;何志杰;魏涛;冯连杰;张庆富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研究血清磷酸丙酮酸水合酶(PH)在颅内恶性肿瘤患者放射性脑损伤早期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56例颅内恶性肿瘤患者(脑转移瘤26例,脑肿瘤30例)在接受放射性治疗前、后的血清PH水平,比较其差异.同时比较颅内恶性肿瘤患者不同放疗方案(普通放疗组32例,三维适形放疗组24例)、瘤周水肿程度(轻度18例,中度20例,重度18例)对血清PH水平的影响.结果 放疗前对照组与脑肿瘤组血清PH水平分别为(4.12±0.56)、(4.66±0.62) μ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8,P=0.186);脑肿瘤组放疗后PH水平为(7.84±0.72) μg/L,放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9,P=0.001).普通放疗与三维适形放疗组血清PH水平分别为(13.59±0.92)、(6.14±0.52) 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3,P=0.002).放疗后轻、中、重度水肿患者血清PH水平分别为(4.47±0.55)、(6.17±0.62)、(15.21±0.86) 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61,P=0.0001),而放疗前三种水肿程度患者的血清PH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肿瘤患者在接受放射治疗后血清PH水平明显增高,PH可作为放射性脑损伤的临床标志物,为脑损伤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杜丽莉;韩存芝;荆结线;赵先文;田保国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总结晚期(NevinⅣ、Ⅴ期)胆囊癌的外科治疗经验,探讨提高晚期胆囊癌患者生存率的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0年1月间经手术治疗并有病理诊断的127例晚期胆囊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不同手术方式与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 127例患者中,67例行胆囊癌根治术,25例行胆囊癌扩大根治术,根治率为72.44%(92/127).根治性切除并发症发生率为25.00%(23/92),手术死亡率为4.35%(4/92).姑息性切除28例,剖腹探查术7例、随访108例,标准和扩大根治切除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22个月及17个月,与姑息切除组的10个月及探查组的5个月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姑息切除组与探查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45,P=0.15).结论 对晚期胆囊癌应进行积极的手术治疗,标准或扩大根治术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有效手段.
作者:黄庆兴;曹爱红;李钧 刊期: 2012年第07期
腹腔镜手术在胃肠道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日趋广泛,其技术的可行性已经得到认可,但对其安全性的评价尚有分歧.术后戳孔及腹腔内肿瘤种植转移一直是争议的焦点,主要影响机制包括腹腔微环境的改变、机体免疫力、气腹的机械压力和肿瘤细胞生物学行为的改变等方面.所以应规范术前检查,严格掌握腹腔镜胃肠道恶性肿瘤手术的指征,手术时尽量减小气腹压力、缩短手术时间,用He气代替CO2气腹或使用免气腹的腹腔镜技术等有效措施来降低肿瘤种植转移的风险.
作者:汪刘华;陈杰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食管鳞状细胞癌(食管鳞癌)患者血清瘦素、血脂水平以及临床意义,为食管鳞癌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术前未经任何治疗的食管鳞癌患者47例,健康对照组20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测定血清瘦素水平,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脂水平,采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t检验、相关性分析、Logistic分析等统计学处理.结果 食管鳞癌患者及健康对照血清瘦素水平分别为( 13.09±5.94 )ng/ml、(7.58±4.16 )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6,P=0.001);脂质蛋白α(LPα)水平分别为(216.50±152.53 )mg/L和(87.85±10.73) 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51,P=0.001),而食管鳞癌患者三酰甘油(TG)水平[( 1.23±0.46 )m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1.58±0.07) 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42,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瘦素水平的增高,增加了食管鳞癌的发生风险( ORleptm=1.442,P=0.009),而TG、LPα水平的改变并不影响食管鳞癌的发生风险.结论 血清瘦素水平的升高可能增加食管鳞癌的发生风险,LPα水平的升高可能是机体的一个代偿反应.
作者:张双平;汪善兵;陈芸;王春利;贾钰铭;张霞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p1)基因启动子多态性各等位基因及基因型在肝癌(HCC)患者中的分布频率,初步分析其基因型及血清水平与HCC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聚合酶链反应( PCR-RFLP)技术,检测102例HCC患者和110例健康对照TGF-β1的基因多态性,包括TGF-β1基因启动子-800G/A、-509C/T位点,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TGF-β1水平.结果 HCC患者TGF-β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51.06±9.74) μg/L,(22.12±8.67)μg/L,t=22.884,P<0.01],TGF-β1基因-800G/A位点多态性在HCC组和健康对照组中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TGF-β1基因-509C/T多态性各等位基因及基因型频率在两组人群中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等位基因频率的相对风险分析发现,T等位基因携带者患HCC的风险是C等位基因的1.822倍(OR=1.822,95 %CI:1.238~2.682,t=22.884,P<0.01),携带T等位基因的HCC患者血清TGF-β1水平高于不携带者[(53.52±10.07) μg/L,(43.57±9.89)μg/L,t=3.898,P< 0.01].结论 TGF-β1基因-509C/T多态性与HCC之间存在相关关系;携带T等位基因的个体可能通过促进TGF-β1的高度表达而增加HCC的发病风险.
作者:韦忠恒;陆建勋;浦涧;王子锡;牙韩年;唐任光;龙显科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脾脏错构瘤(SH)的临床病理等特点、免疫表型及鉴别要点.方法 回顾分析3例SH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通过常规病理检查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其形态学特征,并结合有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3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41、44和60岁.主要症状为左上腹不适或无症状体检发现.组织学特征是由结构紊乱的红髓组织组成,缺乏白髓结构.肿瘤性纤维样细胞表达Vim,血管内皮细胞表达CD34、CD31及FⅧ因子,不表达上皮标志细胞角蛋白(CK)及上皮膜抗原(EMA).手术切除后恢复良好,无肿瘤复发和转移.结论 手术切除是SH佳治疗手段,预后较好.
作者:曹培龙;王鸿雁;王春宝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评价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联合吉西他滨与吉西他滨单药治疗局部晚期胰腺癌的疗效.方法 对治疗组56例胰腺癌患者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总剂量4000~4500 cGy,10次分割)联合盐酸吉西他滨单药化疗(500 mg/m2第1、8天).对照组50例仅行盐酸吉西他滨单药化疗(500 mg/m2第1、8、15天).结果 治疗结束后2个月CT复查,治疗组及对照组缓解率分别为82%(46/56)、36%(18/50)(P<0.05),疼痛控制率分别为67%(33/49)、15%(7/47)(P<0.05).治疗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14.0个月,较对照组的7.5个月明显延长(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5.8、13.2个月(P>0.05).结论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联合吉西他滨治疗局部晚期胰腺癌较单药化疗近期疾病控制率较高,能延长患者无病生存期,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吴铁鹰;张峻青;刘永兰;肖振中;武智刚;冯燕国;陈静;韩小龙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下咽癌患者的局部扩展特点及其在放射治疗中的意义.方法 回顾分析了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21例下咽癌患者的影像学特点,选取典型影像资料并结合文献加以阐述.结果 梨状窝起源的下咽癌中,86.7%存在咽侧壁侵犯,73.3%存在声门间隙侵犯,60.0%有声带侵犯,梨状窝起源的下咽癌较咽后壁及环后区起源的下咽癌更易侵犯上述结构( P=0.033、0.11、0.043).不同起源部位的下咽癌局部扩展的特点不同,增强MRI对于肿瘤原发灶的界定有优势,而增强CT则对发现颈部小淋巴结内部的微小坏死灶有优势.结论 由于传统二维放疗的同有剂量学缺陷,应参照MRI对不同起源部位的下咽癌进行调强精确放疗.
作者:许建华;黄生富;郭文杰;郭业松;张宜勤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丹参注射液同步三维适形放疗(3DCRT)治疗食管癌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62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丹参注射液同步放疗组(A组)和顺铂同步放疗组(B组).均采用加速器6 MV的X线3DCRT,总剂量60 ~ 70 Gy.A组放疗前3d开始静脉滴注丹参注射液20 ml/d,至放疗结束;B组放疗同时静脉滴注顺铂30 mg/m2,每周3次,至放疗结束.结果 A组的近期有效率为71.0%(22/31),与B组接近[74.2%(23/31)](x2=0.522,P>0.05),多种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A组2、3年生存率分别为66.7%和43.3%,优于B组的55.3%和16.7%(x2=3.18,x2=4.526,均P> 0.05).结论 丹参注射液同步3DCRT方案对中晚期食管癌有较好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彭康明;朱志梅;周江云 刊期: 2012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