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髓母细胞瘤分子分型和临床治疗的研究进展

王保成;马杰

关键词:
摘要:髓母细胞瘤(medulloblastoma,MB)是儿童常见的恶性脑肿瘤,4~7岁为发病高峰,也可累及婴幼儿和老人,成人相对罕见[1].MB是胚胎源性肿瘤,其病因学研究尚无结论.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小儿外伤性硬膜外血肿临床分析

    硬膜外血肿是临床上常见的颅脑外伤类型,目前关于小儿硬膜外血肿的临床研究比较少.2002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共收治小儿硬膜外血肿106例,治疗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作者:王林林;李宗正;杨振兴;王亚平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改良颞下和额颞断颧弓颞下入路切除海绵窦肿瘤的临床对比研究

    目的 比较改良颞下入路和传统额颞断颧弓颞下入路切除海绵窦肿瘤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改良颞下入路即耳前直切口(保留颧弓)颞下入路组(A组)26例,男12例,女14例,脑膜瘤9例,三叉神经鞘瘤17例;传统额颞断颧弓颞下入路组(B组)22例,男9例,女13例,脑膜瘤8例,三叉神经鞘瘤14例,比较两组病例的全切除率、术后海绵窦侧壁脑神经并发症的发生率、开颅时间等,并进行术后定期随访.结果 两组病例的肿瘤全切除比率,A组为73.08% (19/26),B组为81.82%(18/22),术后海绵窦侧壁脑神经并发症的发生率A组为80.77%(21/26),B组为86.36%(19/2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开颅时间为(34.85±6.27) min,B组为(60.86±6.60) 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远期随访面神经颞支损伤和颞肌萎缩发生率A组较B组显著减少.结论 耳前直切口颞下入路海绵窦暴露充分,保留了颧弓,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是切除海绵窦区肿瘤的一种良好选择.

    作者:毕智勇;房晓勇;刘畅;赵敏;张鹏飞;贾旺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婴儿化脓性脑膜炎合并硬膜下积液外科治疗

    目的 探讨婴儿化脓性脑膜炎合并硬膜下积液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170例化脓性脑膜炎合并硬膜下积液患儿的临床资料,选用个体化的治疗方式.结果 30例行间断穿刺中15例治愈(50.0%);30例行静脉留置针管引流中17例治愈(56.7%);69例行钻孔引流中治愈55例(79.7%);30例行钻孔引流+药物冲洗中19例治愈(63.3%);6例行积液囊-腹腔分流术治愈(100%);5例行开颅手术中4例治愈(80.0%),1例脑膜炎复发治疗无效死亡.结论 婴儿化脓性脑膜炎合并硬膜下积液应选用个体化治疗方案,微创钻孔引流术效果肯定,必要时加药物冲洗效果更佳.难治性病例行积液囊-腹腔分流术、开颅手术可获满意效果.

    作者:王贤书;张晓茹;曹红宾;景世元;杨志国;程征海;刘叶;李鑫;高飞飞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亚低温影响受损神经元蛋白质组改变的研究

    目的 利用神经元损伤模型和蛋白双向凝胶电泳技术研究亚低温脑保护机制.方法 细胞裂解液浸融法建立神经元损伤模型,分别置于33℃和37℃温控培养箱中培养,测定培养上清液中乳酸脱氢酶含量,TUNEL细胞凋亡法比较两种培养温度下细胞凋亡情况.提取细胞总蛋白,蛋白双向凝胶电泳技术筛选差异蛋白质点,质谱分析法完成蛋白鉴定,Western blot方法进行蛋白质确认,统计学方法解析检测结果.结果 处于亚低温培养条件下的受损神经细胞乳酸脱氢酶水平和发生原位凋亡的细胞数量均明显低于37℃培养组(p<0.05).利用双向凝胶电泳共筛选出14个差异蛋白质点,其中12个得到有效认证,它们参与细胞能量代谢、再生、氧化应激等多种病理生理过程.结论 亚低温通过干预调节细胞能量代谢、再生、氧化应激等多个分子事件发挥肯定的神经保护作用.

    作者:陈镭;刘晓智;李罡;王骏飞;苏治国;刘振林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Onxy胶栓塞颈外动脉分支为主要供血海绵窦区动静脉瘘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经动脉入路Onyx胶栓塞治疗颈外动脉分支为主要供血的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CSDAVF)的可行性、并发症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8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15例(其中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科13例,榆林市第二医院神经外科2例)Onyx胶栓塞治疗颈外动脉分支为主要供血的CSDAVF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结果 术后即刻造影提示12例完全栓塞,3例瘘口部分残留.术后眼部症状缓解14例,并发同侧面部麻木3例,面瘫1例,复视1例.随访3 ~ 24个月,造影结果提示13例完全治愈,1例造影提示复发行二次栓塞治疗,1例残留较前无变化.临床随访提示眼部症状均缓解,无出血,并发症状均缓解.结论 经颈外动脉分支入路微导管可到达瘘口的CSDAVF,Onyx胶栓塞治疗CSDAVF是可行的,是经静脉入路不能到位或者治疗失败后的替选方案.

    作者:纪文军;康慧斌;刘爱华;吴中学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显微镜下整体切除中低位骶部脊索瘤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神经外科显微技术与整体切除(En-bloc)理念相结合在中低位骶部脊索瘤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仅累及S3以下(包括S3)的脊索瘤称之为中低位骶部脊索瘤,自2007年10月至2012年12月手术治疗中低位骶部脊索瘤11例.术中以En-bloc整体切除理念为指导原则,在具体切除过程中应用神经外科显微技术进行截骨、神经解剖及肿瘤分离,观察手术效果及并发症.结果 在保持包膜完整的情况下肿瘤均全切,平均手术时间141 min,平均失血量420 ml.显微镜下神经辨识清楚,双侧S3以上神经前根保留完整9例,保留单侧S3神经前根2例,术后6个月大小便功能完全存在10例,部分存在1例.平均随访3.7年,有2例局部复发.结论 中低位骶部脊索瘤手术中,En-bloc与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相结合,有利于肿瘤完整切除及保护神经功能,减少手术失血量,复发率低.

    作者:顿志平;王成伟;马传青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不同性别垂体催乳素腺瘤患者临床差异与雌激素受体表达的关系

    目的 探讨不同性别垂体催乳素(PRL)腺瘤患者雌激素受体(ER)表达的差异及其与PRL水平、肿瘤大小的关系.方法 纳入2013年3月至2014年7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垂体PRL腺瘤患者26例,其中男7例,女19例.收集患者术前的PRL水平、肿瘤大小等临床资料,采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ERα和ERβ mRNA的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ERα和ERβ蛋白的表达.分析不同性别患者术前的PRL水平、肿瘤大小与ERα和ERβ mRNA表达的关系.结果 术前男、女患者PRL值的中位数(范围)分别为1 574(224 ~4 305)、270(129 ~1 000) ng/ml,肿瘤体积的中位数(范围)分别为3.496(0.150~13.13)、0.832(0.100 ~ 16.20)cm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男性患者肿瘤标本中ERα和ERβ的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女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ERα-mRNA、ERβ-mRNA的表达水平与术前PRL水平均呈正相关(R2值分别为0.8753、0.2601,均P<0.01),与肿瘤大小同样呈正相关(R2值分别为0.4598,0.3740,均P<0.01).结论 垂体PRL腺瘤患者的PRL水平和肿瘤体积具有性别差异,引起差异的机制可能与ERα和ERβ通过多种途径参与PRL腺瘤的增殖有关.

    作者:刘阳;时璇;王任直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侧脑室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目的 探讨侧脑室脑膜瘤手术入路选择和显微外科技巧对术后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环湖医院神经外科自2006年10月至2014年10月8年间,手术治疗47例侧脑室脑膜瘤患者临床资料.依肿瘤的位置和发展方向不同,分别采用顶枕部入路38例和颞中回皮层入路9例,其中32例应用神经导航技术,26例应用术中超声技术.结果 38例患者采用顶枕部入路,37例肿瘤全切除(Simpson Ⅰ级),大部分切除(SimpsonⅣ级)1例;9例颞中回皮层入路,均为肿瘤全切除.术后颅内高压症状不同程度缓解30例;偏盲症状术后得到改善9例,2例加重及新出现1例;共济失调等运动障碍好转8例;2例患者因脑积水分别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和穿刺引流术.本组29例术后随访3个月~8年(平均47个月),2例复发再次行手术治疗.结论 侧脑室脑膜瘤首选手术治疗.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辅助神经导航及术中超声等技术,可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并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作者:王红光;张述升;贾强;蒲珂;周煜;李庆国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高生长激素水平诱导的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及盐酸法舒地尔的干预作用

    目的 探讨高生长激素(GH)水平对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HUVEC)功能的影响以及盐酸法舒地尔对相关功能改变的干预效应.方法 体外培养HUVEC,并分为对照组、高GH组、盐酸法舒地尔组.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活力的改变,成管试验检测各组内皮细胞成管能力的差异;荧光法检测各组培养液一氧化氮(NO)含量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内皮细胞NO合成酶(eNOS)总蛋白和eNOS(Thr495)磷酸化蛋白的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长时间的高GH水平孵育对内皮细胞增殖活力无明显抑制作用,但能抑制内皮细胞成管能力(P<0.05);而盐酸法舒地尔能够明显改善高GH水平处理后内皮细胞的成管能力(P<0.05).与对照组相比,高GH水平下内皮细胞eNOS(Thr495)磷酸化蛋白表达明显升高,释放NO明显减少(P<0.05);而盐酸法舒地尔能够抑制高GH水平诱导的内皮细胞eNOS(Thr495)磷酸化,从而促进NO的释放(P<0.05).结论 高GH水平可导致内皮细胞成管能力减弱,并通过内皮细胞eNOS(Thr495)磷酸化减少NO的生成;盐酸法舒地尔能够部分抑制高GH水平的作用,从而改善内皮细胞相应的功能.

    作者:裘慧佳;张朝云;赵曜;毛颖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双血管融合技术在硬脑膜动静瘘诊断和手术计划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双血管融合技术在硬脑膜动静瘘(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DAVF)诊断和手术计划中的应用价值,指导术中准确找到瘘口.方法 在10例DAVF病例采用平板DSA行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病变血管行三维血管成像.在三维工作站采用“双容积重建”技术进行两支血管三维像的融合,研究DAVF的血管构筑.结果 在10例均获得满意的“双血管融合”,具有很好的空间一致性.在双血管融合图像上可以清晰看到来自不同供血动脉的血流汇流到同一瘘口和引流静脉(表现为红白相间的血流融合),可以清晰判断瘘口的部位和形态,指导选择治疗策略、设计外科手术和介入手术计划.结论 基于平板DSA三维血管数据的“双血管融合”可以获得准确的血管融合,更清晰地显示瘘口、供血动脉、引流静脉等DAVF的血管构筑学信息,终有益于治疗外科手术计划.

    作者:盛柳青;李俊;李国栋;李欢欢;陈刚;向伟楚;王强;甘志强;马廉亭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前循环动脉动脉瘤夹闭术中分离前期动脉瘤破裂的处理

    目的 总结前循环动脉动脉瘤手术经验,探讨前循环动脉动脉瘤夹闭术中动脉瘤分离前期破裂的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前循环动脉动脉瘤夹闭术中动脉瘤分离前期破裂的资料,根据术中出血情况分为:进展型出血,即打开硬膜后出血从皮层或者从硬膜下腔快速涌出;稳定型出血,即打开硬膜后发现颅内压力高,和术前意识状况不符合,术中头颅CT或者术中B超检查发现血肿.分析动脉瘤术前,术中处理以及术后临床的资料.结果 进展型出血4例:前交通动脉动脉瘤2例,后交通动脉动脉瘤1例,大脑中动脉动脉瘤1例;稳定型出血9例:前交通动脉动脉瘤3例,额叶血肿并破入脑室,脑室铸型;大脑中动脉动脉瘤6例,颞叶脑内血肿,血肿量30 ~50 ml;13例动脉瘤均完全夹闭.进展型出血中1例存在颅内梗死并发一侧肢体不全性瘫痪,1例术后死亡;尿崩1例.稳定型出血无死亡病例,一侧肢体不全性瘫痪2例.结论 前循环动脉动脉瘤夹闭术分离前期破裂处理困难.进展型出血,快速夹闭破裂口控制出血是手术的关键;稳定型出血,术中B超或头颅CT及时发现血肿,清除血肿后进行夹闭.

    作者:李兵;李江安;季卫阳;苗增利;王清;鲁晓杰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小脑脑桥角区内镜下的显微解剖

    颅底外科技术发展至今天,对于颅内某些特定部位的肿瘤,均有其固定的、相对成熟的手术入路,但对于颅内巨大的肿瘤,往往同时涉及到几个重要解剖区域,要想达到肿瘤全切除或次全切除,需要同时几个手术入路的联合进行.不言而喻,这种开颅手术虽然给患者带来了希望,但其巨大的创伤及术后并发症往往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存质量.随着神经内镜技术的发展,逐渐出现了内镜辅助下的手术方式,极大减少了手术所带来的问题.本文就后颅窝-小脑脑桥角(cerebellopontine angle,CPA)区内镜辅助下的乙状窦后入路的显微解剖及手术范围展开讨论.

    作者:缪伟锋;浦毅;羊正祥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脑胶质母细胞瘤干细胞球中标记滞留细胞表型研究

    目的 对悬浮培养的脑胶质母细胞瘤干细胞球中的标记滞留细胞进行表型研究.方法 通过荧光标记滞留分析区分胶质母细胞瘤干细胞球中的标记滞留细胞及标记阴性细胞;通过体外克隆分析比较上述两类细胞的自我更新能力;以Western blot检测分化前后分化标记物的表达,评估其体外分化能力;给予放、化疗处理后检测细胞增殖,评估其放、化疗敏感性;通过免疫缺陷鼠颅内种植,评估其成瘤能力.结果 胶质瘤干细胞球细胞经初始DiI荧光标记示踪2周后,可区分慢增殖的DiI滞留细胞,其比例<10%及快增殖的DiI阴性细胞.DiI滞留细胞经多次传代克隆分析,其克隆成球率保持恒定,而DiI阴性细胞呈显著下降(P<0.05).DiI滞留细胞分化后分化标记物GFAP,PDGFRα以及βⅢ-tubulin蛋白表达相对于分化前显著上调(P<0.05).给予10 Gy剂量照射或500μm/l替莫唑胺处理72 h后,DiI滞留细胞增殖相对于处理前无显著改变,而DiI阴性细胞增殖显著下降(P<0.05).仅约100个DiI滞留细胞在长追踪观察6个月时在免疫缺陷鼠颅内已可成瘤,而相应数量的DiI阴性细胞未能成瘤.结论 胶质母细胞瘤干细胞球中呈现慢增殖特性的标记滞留细胞相对于标记阴性细富集了肿瘤干细胞.

    作者:赵一清;欧阳陶辉;曾令成;于加省;陈坚;雷霆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术中磁共振在岛叶胶质瘤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 评估超高场强术中磁共振(intraoperative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iMRI)联合功能神经导航对于岛叶胶质瘤切除程度以及术后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4月间,接受iMRI联合功能神经导航手术的38例岛叶胶质瘤患者,对切除程度及术后并发症等进行评价.结果 20(53%)位患者通过iMRI发现肿瘤有残留,17例患者扫描后再次进行切除.进一步切除使肿瘤残留容积从17.9 mi减少到1.1 ml(P =0.0002),切除程度从96.9%提高到99.2% (P =0.0013).24%的患者术后出现神经功能障碍.结论 联合iMRI和功能神经导航手术安全有效,可以显著提高岛叶胶质瘤的切除程度,保护神经功能.

    作者:王俊宽;刘献志;周辉;翟广;张智峰;郭付有;陈若琨;王朝艳;阎静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垂体腺瘤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现状

    垂体腺瘤(pituitary adenoma,PA)是常见的颅内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15%.近年来,随着内分泌检查及医学影像学的发展,该肿瘤的检出率呈上升趋势[1-2].垂体腺瘤的临床表现主要由肿瘤占位效应及内分泌功能紊乱所致.根据是否具有分泌功能,将垂体腺瘤分为功能性(又称分泌型)和无功能性两大类,前者包括催乳素瘤、促性腺激素腺瘤、生长激素腺瘤、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促甲状腺素瘤和混合性腺瘤等.

    作者:方凌凌;贾桂军;王崧权;万伟庆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口服阿司匹林脑出血手术后再出血的风险评估

    目的 探讨口服阿司匹林脑出血手术后再出血的风险以及治疗决策的制定.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神经外科306例有口服阿司匹林史的脑出血手术患者,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对手术后再出血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术前血栓弹力描记术(TEG)检查花生四烯酸(AA)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以抑制率≥75%作为暂缓急诊手术的标准,比较不同治疗方案之间、不同术式之间术后再出血的风险差异.结果 抑制率≥75%组术后再出血率为26.9%,延期手术组为4.1%,OR=8.566,95% CI=2.279 ~ 32.190,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抑制率<75%组的再出血率为7.6%,OR=1.923,95% CI=0.594 ~6.224,P=0.275;抑制率≥75%组与<75%组比较,OR=4.455,95% CI=1.539 ~ 12.891,P=0.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急诊开颅手术组与延期手术组相比,再出血率为15.9%,OR =4.399,95% CI=1.215 ~ 15.919,P=0.0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经AA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75%可做为口服阿司匹林脑出血患者手术后再出血高风险的预测指标,可根据术者自身经验及技术优势合理选择手术方法及治疗策略.

    作者:谭可;李锦平;宋英伦;王宇;李涛;郭鹏;李雄;王嘉炜;王雁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颅脑创伤长期昏迷诊治中国专家共识

    颅脑创伤昏迷主要源于致伤因素对脑干网状结构及其投射纤维的损伤或对皮质的弥散性损害.患者出现认知、觉醒及知觉丧失被称为昏迷,持续1个月以上的患者称为长期昏迷.重型颅脑创伤导致长期昏迷的发生率为0.52%~7.33%,平均为2.90%.一、分类及定义

    作者: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颅脑创伤专业组;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神经损伤专业组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正常大鼠脑组织放射性损伤的病理及影像学对照研究

    目的 研究伽玛射线照射正常大鼠脑组织早期放射性损伤的影像学表现及病理变化.方法 将成年SD大鼠70只随机分为照射组和对照组,利用自制大鼠立体定位头架,应用100 Gy剂量伽玛射线照射大鼠右侧脑组织,在照射后第1、2、3、4、5、6、7周各观察时间点接受7.0T头颅MRI、弥散张量成像(DTI)检查,统计分析表观扩散系数(ADC)值、部分各向异性(FA)值,同时获取大鼠脑组织标本行病理学观察.结果 (1) DTI检查结果:照射组较对照组rADC值、rFA值从第4周开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比值分别为,第4周:1.27±0.06:0.98±0.04、0.75 ±0.05:1.04±0.05;第5周:1.52±0.08:0.98 ±0.03、0.64 ±0.08:1.04 ±.0.05;第6周:1.35 ±0.09:1.00 ±0.02、0.63±0.03:1.04 ±0.05;第7周:1.37 ±0.10:0.99 ±0.05、0.58 ±0.04:1.04 ±0.03.均P<0.01). (2)照射后脑组织病理改变包括2个阶段:早期微血管周围水肿,血脑屏障结构完整;后期靶区病灶改变显著,包括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数量减少,微血管扩张变形,血脑屏障结构破坏明显,髓鞘崩解.结论 大鼠脑组织放射性改变早期主要是血管性水肿,后期出现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微血管的损伤及脱髓鞘改变,且这种显著改变与DTI检测结果相一致,揭示了DTI在放射损伤研究中的价值.

    作者:舒兵;李少武;叶成坤;鲍恩萌;孙异临;高德智;刘阿力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手术治疗椎管内硬脊膜夹层囊肿

    椎管内硬脊膜夹层囊肿是神经外科极为罕见的疾病之一.目前,临床上关于硬脊膜夹层囊肿的报道多为个案分析[1-4],对该疾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治疗方法等进行总结的相关研究较少.本研究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自2003年1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5例椎管内硬脊膜夹层囊肿患者的资料,对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和手术方法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作者:薛亚轲;陈若琨;杜伟;杨凤东;魏新亭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基于三维影像特征对破裂前交通动脉动脉瘤分类的研究

    前交通动脉(an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ACoA)动脉瘤是常见的颅内动脉瘤之一,比其他部位前循环动脉瘤更易破裂[1-2].动脉瘤的大小、形态、瘤体指向、动脉瘤基底等,是影响ACoA动脉瘤治疗的重要因素[3-5].我们曾对ACoA动脉瘤颈位置进行了简单描述[4],但该描述缺乏量化标准,病例数少,未对动脉瘤基底位置进行确切研究.因此,此次研究通过对ACoA动脉瘤患者三维影像资料的观察,根据动脉瘤基底位置对ACoA动脉瘤进行影像分类,并探讨该分类与临床治疗方式及预后的关系.

    作者:范良好;赵兵;钟鸣;谭显西;郑匡;李则群;熊叶 刊期: 2015年第08期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