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脑室外引流术后并发颅内感染的因素分析

姜莱;赵东刚;韩晶;姚龙飞;郑刚;管玉华

关键词:
摘要:脑室外引流术应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脑室出血及急性脑积水.由于脑室外引流管将颅内外沟通,致使颅内感染常不可避免,本文旨在分析脑室外引流术后并发脑室感染因素,以期对降低术后颅内感染有所帮助.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锂剂通过阻遏STAT3激活而抑制星形胶质细胞分化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锂剂抑制神经干细胞向星形胶质细胞分化是否与胶质分化经典调控通路JAK/STAT3有关.方法 采用Western blot和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分化时STAT3通路激活标志性蛋白P-Tyr-705 STAT3的表达及锂剂的作用;再用激动剂5-氨基咪唑-4甲酰胺核苷酸(AICAR)上调该通路活性,于不同时间点观察锂剂对其是否有拮抗作用.结果 神经干细胞分化时,对照组磷酸化STAT3上升约17倍,3 mmol/L锂剂组仅上升约4倍(P<0.01);AICAR可显著诱导磷酸化STAT3表达及GFAP表达(P<0.05),但上述诱导作用可被锂剂所阻断.结论 锂剂影响神经干细胞向星形胶质细胞分化与其对JAK/STAT3通路活性抑制有关.

    作者:朱振中;张长青;金东旭;历强;贺西京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急性颅脑损伤后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的病理机制

    生理情况下,结构完整的肠黏膜屏障可有效地阻止肠内细菌及内毒素易位;但创伤性颅脑损伤、卒中、蛛网膜下腔出血等急性颅脑损伤所致的应激状态下,肠黏膜成为极易损伤的器官,肠黏膜屏障功能受损常引起肠道细菌和内毒素易位,诱发肠源性感染,从而激发炎性反应级联反应,甚至诱发全身炎性反应,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

    作者:刘斌;骆健明;郭燕春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复杂动脉瘤

    颅内复杂动脉瘤破裂出血具有很高的病死率及致残率,手术夹闭及介入栓塞均有较大难度.血管内支架在颅内的成功应用,使宽颈或不规则形状等复杂性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成为现实.河南省安阳市第六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10年1月至2011年5月应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复杂动脉瘤56例,获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任瑞明;冯雷;蔡明俊;潘力;杨铭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破裂前期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的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分析

    目的 明确破裂前期颅内动脉瘤的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特征,评估颅内动脉瘤的破裂风险因素.方法 构建特异性破裂前期动脉瘤计算流体力学模型,并将其与破裂组后交通动脉动脉瘤进行了形态和血流动力学的数值模拟结果进行比较研究.结果 破裂前期组与破裂组在形态学指标及瘤体低壁面切应力面积比(LSA)、瘤体剪切震荡指数(OSI)等血流动力学指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破裂前期组平均瘤体壁面切应力(WSS)较破裂组显著降低(P=0.024);其中颈体比(AR)与LSA和OSI存在正相关关系,体径比(SR)与平均瘤体WSS存在负相关关系.结论 处于破裂前期的颅内动脉瘤与破裂颅内动脉瘤有着相似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特征,较低的WSS和子囊的形成可能是促进动脉瘤破裂的重要因素.

    作者:于瀛;徐瑾瑜;黄清海;刘建民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脑胶质瘤实验动物模型及研究进展

    脑胶质瘤起源于神经外胚层,是颅内常见的恶性肿瘤,占颅内肿瘤的35.2%~61.0%[1].大多数胶质瘤呈浸润性生长,与周围脑组织边界不清,手术难以彻底清除,患者的平均生存期仅为12 ~ 14个月,只有不到10%的患者诊断后可生存5年左右[2].因此,对脑胶质瘤的研究引起了人们极大地关注.而建立理想、可靠、重复性好的脑胶质瘤模型,是研究胶质瘤的病因、病理和生物学行为及其颅内生长特性的基础.

    作者:党欢;王济;王鹏远;王晓娟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利用预变性神经移植物行舌下神经-面神经吻合术治疗完全性面瘫的实验研究

    目的 观察利用预变性神经移植物行舌下神经-面神经吻合术修复完全性面瘫的治疗效果.方法 30只大鼠分为四组:A组:健康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B组:离断面神经后不做任何处理;C组:离断面神经后1周即刻修复;D组:离断面神经后9周延迟修复.鼻尖偏离指数实验检测面容对称性;神经电生理检测肌动作电位;半薄及超薄切片观察髓鞘再生;逆行示踪法检测舌下神经的再生.结果 鼻尖偏离指数实验检测α角度,修复术后4个月C组比D组α角恢复明显(P<0.01);肌动作电位检测C组的振幅和峰面积值明显高于D组(P<0.05).半薄切片显示C组和D组神经移植物内新生髓鞘的数量分别为(1 239±192)个和(559±224)个.超薄切片观察可见C组和D组大鼠神经移植物和与其吻合的面神经中,绝大部分(>90%)为有髓鞘神经纤维,髓鞘直径为1.0~6.5 μm.逆行示踪显示,在修复术后4个月,C组的舌下神经核中CTB-Alexa555和FG双标记神经元数量明显多于D组(P<0.05).结论 利用预变性神经移植物行舌下神经-面神经吻合术早期治疗完全性面瘫,有助于受神经支配的面肌功能恢复,能够有效地治疗完全性面瘫.

    作者:冯洁;苏迪娅;历俊华;李德志;万虹;刘松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腓浅神经预变性桥接面神经和舌下神经治疗不完全性面瘫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改良的舌下神经-面神经端-侧吻合术修复不完全性面瘫的治疗效果.方法 28只大鼠分为6组,A组:健康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B组:完全性面瘫组,完全离断面神经后不做任何处理;C组:不完全性面瘫组,损伤结扎面神经后不做任何处理;D组:不完全面瘫修复组,术后4个月离断神经移植物;E组:不完全面瘫修复组,术后4个月离断面神经近侧端.鼻尖偏离指数实验检测面容对称性;神经电生理检测肌动作电位;逆行示踪法检测舌下神经的再生;半薄切片观察髓鞘再生.结果 鼻尖偏离指数实验检测α角度,D组比C组β角恢复明显(P<0.01);肌动作电位检测D组的峰面积值明显高于C组(P<0.01).半薄切片显示D组面神经远端内新生髓鞘的数量多于C组(P<0.01).逆行示踪显示,在修复术后4个月,D组大鼠的面神经核和舌下神经核中检测到(284±80)个和(83±48)个CTB-Alexa55标记的神经元.结论 利用预变性腓浅神经移植物桥接舌下神经和面神经这个改良的吻合术修复不完全性面瘫,能够明显改善不完全损伤的面神经功能,有效治疗不完全性面瘫.

    作者:郝淑煜;王世炜;马俊艳;历俊华;万虹;刘松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脊髓栓系综合征的外科治疗

    脊髓栓系综合征(tethered cord syndrome,TCS)是指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脊髓纵向牵拉、圆锥低位、脊髓发生病理改变而引起的神经损害症候群.传统上认为TCS是脊髓圆锥末端受牵拉引起,近其概念被扩展,包括了部分颈段和胸段脊髓被牵拉以及脊髓末端持续高张力而圆锥位置正常的患者[1-2].

    作者:刘红举;张黎;于炎冰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普通冷光源在基层医院开颅术中的应用

    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2012年6月至2013年5月,将普通医用冷光源用于12例开颅术中深部操作时的照明.其中男9例,女3例;年龄17~68岁,平均37.3岁;高血压脑出血5例,外伤性颅内出血7例(脑内出血2例,颅前窝出血1例,颅中窝出血4例).2.方法:冷光源为膀胱镜用冷光源或腹腔镜用冷光源.

    作者:谢超;邹青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疑为血管母细胞瘤的钙化椎动脉动脉瘤一例并文献复习

    病例报告患者女,55岁.因头昏伴步态不稳1周入院,既往无头痛、肢体感觉及运动障碍.查体:闭目难立征阳性.头部CT平扫提示:延髓前方类圆形占位,大小约30 mm × 28 mm,有壳状钙化,CT值400~899 HU,延髓受压后移(图1).入院后头部MRI提示:脑干前方占位性病变,T1呈等信号,边缘高信号,T2呈高信号,增强后部分强化,延髓受压后移明显(图2).

    作者:吕安康;钟东;张晓冬;唐文渊;孙晓川;谭云;王兵;石爽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外伤性前额头皮血肿继发非霍奇金淋巴瘤一例并文献复习

    40%恶性淋巴瘤可原发于淋巴结以外的淋巴组织.常见的淋巴结以外的淋巴组织区域是胃肠道[1],其次是皮肤[2].皮肤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年发病率是1/10万,然而头皮非霍奇金淋巴瘤却罕有发生,据我们检索,迄今为止国内外文献中仅有23例报道[2-19],其中6例明确与外伤有关[2-5,8,10].本文报告1例前额撞伤后局部出现头皮血肿,不吸收缩小反而进行性增大成为非霍奇金淋巴瘤.

    作者:蒋文斌;张荣俊;邢涛;贡志刚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创伤性急性硬膜下血肿快速消散的临床特点

    颅脑创伤所致的急性硬膜下血肿,常需开颅手术治疗.河南省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一病区2010年7月至2013年7月共收治创伤性硬膜下血肿患者793例,其中17例硬膜下血肿快速自然消散,总结其临床特点,报告如下.

    作者:陈轩;申明峰;姚宏伟;李冰;郭士琨;杨帆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第三脑室底造瘘术在儿童交通性脑积水的应用

    目的 探讨经神经内镜行第三脑室底造瘘术治疗儿童交通性脑积水的适应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7月经第三脑室底造瘘术治疗的儿童交通性脑积水共32例,使用基于基弗评分(Kiefer score)的脑积水恢复比值(RR)结合影像学进行评估.结果 共23例(72%)首次治疗成功,失败9例;失败病例再次手术平均次数为2.76次,平均时间为13.28个月,首次手术成功者RR值平均7.86±1.19.结论 交通性脑积水患儿只要具备第三脑室底造瘘术治疗的条件,应尽量首选第三脑室底造瘘术治疗.

    作者:刘洛同;霍坤良;明扬;张苓;周杰;陈礼刚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囊肿-腹腔分流术治疗小儿颅内蛛网膜囊肿的疗效和分流管结局

    颅内蛛网膜囊肿(intracranial arachnoidcyst,IAC)是儿童常见的一种颅内良性病变,约占颅内占位病变的1%[1].IAC早期症状多不明显,但随着囊肿的增大,其可能压迫脑组织、影响临近脑组织发育并有颅内急性出血的危险[2].近年来,囊肿-腹腔分流术逐渐成为治疗IAC主要方法,但其确切的疗效仍有争议.

    作者:冯书彬;齐林;芦山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咬肌神经-面神经转位术治疗听神经瘤术后面瘫

    目的 探讨应用咬肌神经-面神经转位术修复颅内段面神经损伤所致面瘫的疗效和术后并发症.方法 16例听神经瘤术后面瘫患者均行咬肌神经-面神经转位术.面瘫时间为2~18个月;年龄为22 ~ 70岁.所有患者在术后3个月、12个月接受随访,2次随访结果作为本次研究的分析资料.结果 患者手术前后相比、术后早期随访与晚期随访相比,面肌上唇上提功能均获得显著改善(P<0.05).16例中9例微笑动作获得佳或良好的效果,5例达到中等程度恢复,2例疗效较差.4例出现腮腺咬肌区凹陷,但咀嚼功能未受显著影响.本组患者面肌联动畸形评分均为轻微.结论 咬肌神经-面神经转位术通过较小的供区损伤,使听神经瘤术后面神经损伤患者获得有效的神经修复.

    作者:杨娴娴;杨川;王炜;李伟;李青峰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经颅电刺激面神经运动诱发电位在小脑脑桥角区肿瘤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静吸复合麻醉下经颅电刺激面神经运动诱发电位(FNMEP)监测在小脑脑桥角(CPA)区肿瘤手术中是否可预测术后面神经功能.方法 52例CPA区肿瘤患者,术中行FNMEP监测面神经功能,术后参照H-B面神经分级标准,对术前、后面神经功能的改变和FNMEP波幅术后/术前比率之间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FNMEP波幅变化与术后面神经功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FNMEP波幅比率<50%,预示术后面神经功能障碍;比率>50%,预示术后面神经功能正常或仅为轻度功能障碍(H-BⅠ级或Ⅱ级).结论 FNMEP可预测术后面神经功能,可对现有术中面神经功能的监测技术起到完善、补充的作用.

    作者:马思远;乔慧;贾桂军;贾旺;王明然;刘莉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脑室外引流术后并发颅内感染的因素分析

    脑室外引流术应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脑室出血及急性脑积水.由于脑室外引流管将颅内外沟通,致使颅内感染常不可避免,本文旨在分析脑室外引流术后并发脑室感染因素,以期对降低术后颅内感染有所帮助.

    作者:姜莱;赵东刚;韩晶;姚龙飞;郑刚;管玉华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姑息性手术治疗妊娠期巨大囊实性颅咽管瘤一例

    患者 女,30岁,因“孕7个月,头痛、呕吐1个月”入院.查体:嗜睡,反应迟钝,时间、地点定向障碍,视力、视野检查不合作.第二性征发育良好,腹部膨隆,宫高82 cm.头颅MRI示(图1):鞍上囊实性占位,约6.4 cm×3.7 cm×5.0 cm,双侧脑室及第三脑室扩张.垂体激素:催乳素:92.69 μg/L,雌激素:47.0 pg/ml.

    作者:夭晓燕;孙涛;王飞;耿鑫;王焕之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小间隙吻合术结合控释生长因子促进坐骨神经再生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小间隙吻合术结合控释生长因子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 SD大鼠27只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9只.建立大鼠坐骨神经横断模型;A组:以含有神经生长因子与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凝胶的硅胶管桥接神经远近端(间隙3 mm);B组:以含有生理盐水的硅胶管桥接神经远近端(间隙3 mm):C组:采用神经远近端直接缝合.术后8周进行坐骨神经 指数(SFI)、神经电生理、肌肉湿重比检查以及组织学和免疫组化观察.结果 从数据上看,A组在SFI、神经传导速度、肌肉湿重比、再生神经纤维密度及髓鞘化等方面均高于B组和C组,但三组的SFI、肌肉湿重比及新生轴突直径和髓鞘厚度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的神经传导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明显高于C组(P<0.05).再生神经纤维密度,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间隙导管吻合术可为大鼠坐骨神经再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微环境,小间隙吻合术结合控释生长因子对神经再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作者:刘华刚;陈琳;王臻;刘伟强;纪柳;敖强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脑实质内颅咽管瘤一例

    患者 男,55岁.因双眼视力下降伴记忆下降7d入院,病程中无头痛、头晕,无指端肥大及色素沉着,无性功能障碍,大小便正常.查体:右眼视野部分缺损,视力下降,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深浅感觉均正常.其他神经系统未见异常,头颅MRI:右侧颞、顶、枕叶见巨大长T1/T2信号影,大小约7.3 cm ×3.7 cm,DW1像呈低信号,其边缘见不规则条片状长T2及稍长T1信号影,周围脑实质受压,右侧侧脑室受压内收,脑中线稍向左移位.

    作者:赵成斌;徐蔚;曹毅;黄晓斌;高永军;帅永孝 刊期: 2014年第04期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