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津生;阿不都克尤木;陈浩;薛少杰;阿里木
目的 探讨中枢神经系统脑脊膜黑色素细胞瘤(PMM)临床及病理学特征.方法 结合文献复习,回顾性分析3例中枢神经系统原发的脑脊膜黑色素细胞瘤.结果 2例肿瘤位于椎管内,1例位于小脑脑桥角.肿瘤外观呈黑色,部分肿瘤包膜完整.光镜下见瘤细胞由上皮样细胞和梭形细胞混合而成,细胞无明显异型,核仁明显.大部分瘤细胞质内含有大量黑色素颗粒.例1、例3肿瘤核分裂像无或偶见(0~1个/10 HPF),例2核分裂像较多(2~3个/10 HPF).免疫表型HMB45、MelanA和S-100蛋白呈阳性表达.例1、例2肿瘤完全切除,例3部分切除,随访均无复发.结论 原发性脑脊膜黑色素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交界性或低度恶性肿瘤,具有一定的病理学特征,可局部复发或发生恶变,需要与原发或转移的恶性黑色素瘤、黑色素性脑膜瘤及黑色素性神经鞘瘤进行鉴别.
作者:崔华娟;王卓才;王炜;赖日权;彭大云;陈敬文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颞下-经岩前硬膜外入路操作中定位内听道的方法.方法 国人成人尸头湿标本10例(20侧),经福尔马林固定,红、蓝硅胶灌注动、静脉系统.颞下-经岩前硬膜外入路开颅.掀起中颅窝底硬膜,暴露并磨除岩尖骨质,保留内听道(IAC).观察并测量颞骨颧突起点后缘(TOZP)、岩浅大神经(GSPN)、弓状隆起(AE)、棘孔(FS)与内耳门前缘、后缘的解剖关系.结果 颞骨颧突起点后缘、棘孔及内耳门前缘所成角度为97.6°±11.4°(81.3°~114.7°),颞骨颧突起点后缘、棘孔后缘与内耳门后缘所成角为82.6°±10.8°(67.0°~105.0°).颞骨颧突起点后缘、棘孔后缘与内耳门前缘所成角约为90°.GSPN与AE所成角度为122.7°±7.6°(108.1°~137.5°),GSPN与内听道内侧壁所成角度为46.6°±4.9°(35.0°~55.2°).结论 利用颞骨颧突起点后缘、棘孔后缘为定位标志,可用于经硬膜外处理岩斜区病变时内听道的定位与保护.定位标志直观,是一种定位内听道的新方法.
作者:何鹏;李胜东;田继辉;刘仲涛;孙涛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主要研究迷走神经刺激(VNS)对癫痫大鼠脑内多药耐药蛋白(P-gp)表达的调控作用.方法 采用氯化锂-匹鲁卡品制备颞叶癫痫大鼠,苯巴比妥钠(PB)诱导建立药物难治性癫痫(RE)大鼠模型.在此模型基础上,大鼠按随机数字表顺序分为四组:单纯VNS(A)组、VNS+ PB(B)组、假VNS+PB(C)组、生理盐水(D)组.VNS组行刺激电极植入术,通过改进的VNS参数(频率30 Hz,波宽500μs,电流0.75 mA,刺激时间30 s,间歇5min,12 h/d)进行电刺激,观察各组大鼠VNS前后发作次数,检测各组P-gp表达含量的变化.结果 (1)A、B组癫痫平均发作次数分别减少79.6%和85.9%,C、D组无明显改善;(2)B组P-gp过表达量与C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P-gp表达量较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NS疗法可以有效降低RE的发作次数,对由药物引起的P-gp的过表达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与药物联合应用可以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张元杰;徐纪文;田鑫;王桂松;周洪语;李骁雄;赵晨杰 刊期: 2013年第01期
患者 女,26岁.孕足月第2胎,自高处坠落伴意识不清1h入院.患者入院前1h在3 m高处行走时不慎摔下,当即昏迷,伴有恶心、喷射性呕吐.体格检查:体温36.8℃,脉搏110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50/95 mm Hg,双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刺痛肢体过伸,双侧巴氏征阳性,GCS评分4分;腹部膨隆如孕足月,宫高30 cm,腹围100 cm,胎位左枕前(LOA),胎心率135次/min,规律.颅脑CT平扫提示:右枕骨骨折,左额颞脑挫裂伤,中线结构右偏1.5 cm(图1).产科彩超示:宫内孕单活胎LOA,胎盘Ⅱ级,羊水未见异常,脐带绕颈1周.入院后,予以气管插管,并快速静点20%甘露醇250 ml;先全麻下行剖宫产术(同时准备颅脑手术),胎儿于伤后2h顺利剖出,Apgar评分10分.再行开颅术,术中见左额颞顶硬膜下血肿75ml,左额叶后部及左颞大面积脑挫裂伤,清除血肿及坏死液化脑组织,并去骨瓣减压,同时行气管切开术.
作者:宋燕飞;孙国柱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癫痫是一种慢性脑部疾病,它是以突然反复和短暂的运动、感觉、意识、行为、精神、自主神经等方面的障碍为特征的顽固性疾病,这些障碍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脑部神经元过度放电所导致.我国约有800万~900万癫痫患者,患病率达0.7%[1].目前常见的癫痫治疗手段有药物治疗、手术治疗、迷走神经刺激等治疗.对于不适合手术或者不能接受手术治疗的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通过电刺激治疗可能得到控制和减轻发作的效果.利用电刺激颅内其他靶点(如丘脑或致病区)治疗癫痫的研究也在积极地开展中,其中基于应答性电刺激原理开发的各类闭合环路刺激系统已经在动物模型和人类研究得到了有效的结果[2].本文就应答性电刺激治疗癫痫进行综述.
作者:郑宇新;朱君明;郑筱祥;张建民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病例报告患者女,67岁.既往有10余年高血压病史.9h前因突感头部胀痛且渐进性加重,伴有频繁恶心、呕吐至当地医院就诊,血压为210/120 mm Hg,余无明显阳性体征.头颅CT检查:弥漫性脑肿胀,轻度脑积水.诊断为高血压脑病,给予甘露醇降颅压和硝普钠降低血压后,患者自感头痛明显减轻,恶心、呕吐症状消失.自行返回家中休息.3h前患者家属发现患者神志不清,呼之不应,遂转至我院.入院查体:浅昏迷,查体不合作.血压220/120 mm Hg.双瞳等大等圆,光反应灵敏.双侧巴彬斯基征阳性,余无明显阳性体征.急行头颅CT:双侧侧脑室及第三脑室均增大,第三脑室后部有一类圆形高密度团块状影(图1a).侧脑室周围有明显间质性脑水肿,第四脑室大小正常.入院诊断:急性梗阻性脑积水.
作者:李江安;李传峰;鲁晓杰;李兵;钱硕;严正村 刊期: 2013年第01期
大脑大静脉(Galen静脉)动脉瘤样畸形的分类方法甚多,主要包括先天性Galen静脉瘤和继发性动脉瘤样扩张,约占颅内血管畸形的1%,常合并脑发育异常和(或)脑积水等神经功能损害及充血性心力衰竭,有较高致残率和病死率[1].本文报道1例通过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成功病例,并进行文献复习.病例报告患儿男,18个月.主因头颅增大,不能行走6个月入院.患者于1周岁后家属发现患儿仍不能独立行走,而且头颅直径远较同龄儿童大,观察数月上述情况无改善.查体:神清,语言正常,双瞳等大等圆,光反应灵敏,头围54 cm,颈软;双上肢活动好,肌力V级,双下肢肌力Ⅲ级,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作者:李志强;杨军;石祥恩;马顺昌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致痫性局灶性脑皮层发育不良(FCD)的PET-CT与MRI检查特点,评价其在癫痫外科术前致痫灶定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10月珠江医院神经外科癫痫病灶切除术后病理证实为FCD患者临床资料,总结其中39例资料完整患者的病灶分布、病理亚型、MRI及PET-CT影像特点、预后等指标,分析各指标间的相互关系.结果 本组MRI阳性31例,主要表现为灰白质交界不清、局部皮层增厚和形态异常、T2WI与Flair 像上白质信号增高等特点.其中T2、Flair高信号在FCDⅡb型非常常见,而FCD Ⅰ型则鲜有表现.PET-CT病灶阳性表现36例,略高于MRI阳性率.按照Engel预后分级法,本组Ⅰ级74%(29/39),Ⅱ级18% (7/39),Ⅲ级5% (2/39),Ⅳ级3%(1/39).结论 在致痫性FCD病例中,MRI主要表现为灰白质交界不清、局部皮层增厚和形态异常、T2WI与Flair像上白质信号增高等特点.PET-CT检查可提高单纯MRI检查的准确性.
作者:郭燕舞;张世忠;柯以铨;张新伟;张旺明;薛杉;谢韬;周谷兰;张柳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总结分析儿童部分性癫痫手术治疗效果和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1月至2009年10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进行切除性手术治疗的278例6~ 14岁的部分性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术后1年(1FU)、3年(3FU)和5年(5FU)癫痫控制情况,1FU时智商和生活质量的变化情况,比较癫痫发作形式、术前年龄、智商和手术方式等对手术效果的影响.结果 1FU、3FU和5FU时癫痫无发作率为82.0% (228/278)、76.0%(130/171)和67.3% (72/107),其中病程≤5年和局限性病理灶对癫痫控制有明显影响.智商和生活质量术后1年复查完成223例,总智商改善93例(41.7%),其中以术后无癫痫发作、术前低智商和病程≤5年者改善明显.生活质量术后改善141例(63.2%),其中以联合胼胝体切开术和智商低者改善明显.结论 手术可使合理选择的儿童部分性癫痫患者,癫痫发作得以控制、长期认知得到改善,有局限性病理灶和早期手术对提高手术疗效有利.
作者:梁爽爽;梁树立;于晓曼;张绍辉;张军臣;胡晓红;蒋虹;王晓朋;张志文 刊期: 2013年第01期
新疆和田地区人民医院于2002年1月至2012年1月共治疗脑结核瘤患者12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男7例,女5例,年龄3 ~ 32岁.发病部位:额顶叶4例,幕下6例,脑干1例,鞍区1例.临床表现:大部分患者有活动性结核病灶,并且出现发热,咳嗽,盗汗,消瘦等全身型结核中毒症状,合并头痛,恶心呕吐,视物模糊,一侧肢体无力,行走不稳,癫痫发作等症状,少数患者出现脑神经功能障碍的表现.2.辅助检查:均行头颅CT或头颅MRI检查(图1,2)以及术中快速冰冻与术后病理检查确诊.脑结核瘤的CT或MRI影像所见因病变的发展阶段而异.
作者:吐尔地阿力木;阿不来提艾则孜;乃比江亚力坤;刘益滔 刊期: 2013年第01期
患者女,60岁.头晕、头痛8年,加重伴右侧脚趾麻木、左侧面部麻木3个月.头部MRI示左侧中颅窝海绵窦旁肿瘤(图1a~c).DSA示左侧大脑后动脉发出一粗大变异血管包绕肿瘤组织,为肿瘤供血.全麻下经翼点入路显微镜下行占位病变切除术,术中见脑压略高,病变从海绵窦侧壁长出,向中颅窝底及蝶骨嵴方向生长,大小约6 cm×5 cm×5 cm,质地坚硬,呈鱼肉状,较脆,内有多处骨化样组织.病变血供丰富,有变异的血管被肿瘤完全包绕.病变内侧长入海绵窦内,前内及前上方内侧与左侧颈内动脉及大脑中动脉紧密粘连.分离侧裂,解剖出左侧大脑中动脉及颈内动脉,显露肿瘤实质,于其内分块切除肿瘤,过程中出现多次汹涌出血,给予压迫和夹闭变异血管后出血停止.瘤体缩小后分离肿瘤的包膜,绝大部分肿瘤实质被切除.病理:软骨瘤(图1d).
作者:李宗喜;唐晓平;张涛;彭华;杨彬彬;赵龙 刊期: 2013年第01期
作者在经额叶侧脑室切除丘脑肿瘤的基础上,自2009年12月至201 1年11月起,采用经胼胝体侧脑室入路切除丘脑胶质瘤8例,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男3例,女5例.年龄14 ~ 37岁,平均23.5岁.临床表现:头痛,呕吐4例,一侧肢体麻木不适1例,癫痫全身性发作1例,记忆减退及昏睡1例,一侧肢体轻偏瘫1例.2.影像学检查:均行头颅CT和MRI检查.肿瘤位于左侧丘脑5例,右侧3例.本组肿瘤主体均突向侧脑室,大长径6.6 cm,小3.5 cm,8例均合并不同程度的脑积水.
作者:张义;庄冬晓;花玮;赵卫东;李文纲;蒋为众;黄山;伍碧武 刊期: 2013年第01期
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 medicine)是近十年来国际生命科学界的一大热点,其目的就是将基础医学的进展快速地转化到临床实践中,为患者服务,为人类健康造福[1].转化医学的实质是将医学理论和一切有价值前沿研究的成果,转化为提高健康、诊治疾病的手段[2].转化医学倡导以患者为中心,从临床工作中发现和提出问题,由基础研究人员进行深入研究,然后再将基础科研成果快速转向临床应用,以提高医疗总体水平[3].功能性神经外科(functional neurosurgery)是神经外科的重要分支,是采用包括立体定向和微侵袭神经外科在内的各种技术,改善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失调,使患者症状得以缓解、神经功能得以恢复,以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的生理功能变化和紊乱所引起的疾病.
作者:张建国;孟凡刚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唤醒麻醉下联合多种神经功能定位技术切除脑功能区胶质瘤及其致痫灶的方法、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2006年6月至2011年9月,对解放军第153医院31例功能区胶质瘤继发癫痫的患者,结合MRI、fMRI、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制定手术方案,在唤醒麻醉技术下开颅,术中实时B超定位,在患者清醒状态下,通过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IOM)技术定位感觉、运动及语言功能区,皮层脑电图(ECoG)监测定位致痫区,显微镜下切除肿瘤及处理致痫灶.结果 31例中28例顺利经过全麻-唤醒-再全麻的过程,其中18例术中保留喉罩,10例术中拔除喉罩,语言测试后再置入喉罩.术后除1例高龄患者出现短时间谵妄状态外均无痛苦及恐惧回忆.IOM定位出感兴趣功能区23例(82%,23/28),皮层功能定位阴性5例;ECoG发现致痫灶21例,未发现明显异常7例;肿瘤全切21例,次全切7例.术后原有神经功能障碍略有加重5例,术后2d开始出现原有神经功能障碍加重或新发功能障碍17例,均于1个月内恢复至术前水平,无新的神经功能丧失.病理:星形细胞瘤(WHO)Ⅰ~Ⅱ级14例、Ⅲ~Ⅳ级3例,少突胶质细胞瘤4例,神经节细胞瘤及胶质母细胞瘤各2例,间变性星形细胞瘤、间变少枝胶质细胞瘤及混合型(少突-星形)细胞瘤各1例.随访8个月-4.3年,平均2.3年,癫痫发作完全消失(Engel Ⅰ级)18例,发作次数明显减少(EngelⅡ~Ⅲ级)10例,总有效率100%.肿瘤原位复发16例(57%,16/28),9例再次手术,4例放射治疗,2例胶质母细胞瘤及1例间变性(恶性)星形细胞瘤患者(11%,3/28)放弃治疗,2例(7%,2/28)老年患者死于心衰及肺部感染.结论 术中全麻-唤醒状态下联合多种现代神经功能定位技术治疗功能区胶质瘤继发癫痫,是一种精准、安全、有效的微创方法.
作者:郭效东;王本瀚;张长远;熊家锐;李经纶;陆卫风;唐斌;吴艳芝;王振华 刊期: 2013年第01期
腰大池-腹腔分流术(lumboperitoneal shunt,LPS)是脑积水的常用治疗方法之一,与脑室-腹腔分流术相比,具有不穿刺脑室、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近来,其专用分流管已引进国内.作者在LPS手术方面积累了初步的经验,与同道分享.1.手术要点:(1)术前影像学检查:术前应常规行头颅CT和(或)MRI,以明确诊断;行颈椎MRI检查,排除小脑扁桃体下疝;行腰椎MRI检查,排除腰椎间盘突出,腰椎椎管狭窄等可能影响腰大池置管的疾病.(2)术前应行腰穿检查:判断腰大池穿刺、置管的难易程度;并判断颅内和椎管内蛛网膜下腔是否通畅;行脑脊液引流测试,预判分流的效果;留取CSF行常规和生化检查,排除颅内感染.(3)体位:患者侧卧位,右利手术者宜将患者左侧卧位.
作者:马驰原;王汉东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无创颅内压(NICP)监测在高血压脑出血(HICH)后血肿扩大早期预警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 应用NICP监测技术前瞻性地对158例HICH病例进行动态监护,经颅脑CT证实后分为血肿扩大(HE)组和血肿稳定(HS)组,并对两组NICP、脑灌注压(CPP)、血肿侧与健侧NICP的差值(D值)及预后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全组符合血肿扩大诊断59例(37.3%),其中91.5%的病例发生于起病12 h以内;同时,HE组NICP及D值较入院首测均显著增高(P=0.001和0.000),而CPP以及HS组NICP、CPP及D值则均与入院首测无显著改变(P>0.05);对D值≥1.3 mm Hg的病例数分析,入院首测时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73),而血肿扩大或24h后复测HE组为51例(86.4%),较HS组的7例显著增多(P=0.000);GOS评分HE组的良好率显著低于HS组(P=0.000),而植物生存及病死率则显著增高(P=0.005和0.036),但两组中残及重残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604和0.256).结论 NICP因其无创、可连续监测的优点可能成为早期预警HICH后血肿再扩大的有效监测手段;而以D值作为观察指标时,这种预警可更为早期和敏感.
作者:邹志浩;张世忠;张文德;吴勤奋;殷捷;王建江;郑玺;莫拉丁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与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治疗大鼠脊髓损伤后的功能恢复和急慢性排斥反应.方法 选取SD大鼠40只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成3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16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16只和PBS组8只.采用脊髓半切手术制作大鼠脊髓损伤模型,损伤后对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进行HUCMSCs移植,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行大鼠BMSCs移植,对PBS组移植同等剂量的PBS.通过BBB评分对各组动物的术后恢复进行评估比较.用ELISA法测定移植后3组动物不同时间点(移植后1周、1个月、2个月及3个月)血中IL-2及IL-10的水平,并通过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移植局部病理切片CD3+细胞浸润的情况.结果 在移植后1周、1个月、2个月及3个月时,检测到干细胞移植组各个时间点大鼠静脉血中IL-2水平较PBS组明显升高,而IL-10水平较PBS组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在移植后1周、1个月、2个月及3个月时大鼠静脉血中IL-2水平较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明显升高,IL-10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在急性期(细胞移植后l周)移植局部均有大量CD3+细胞浸润.而移植的慢性期(细胞移植后3个月)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仍存在大量CD3+细胞浸润,与其他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异体干细胞细胞移植后可发生急、慢性免疫排斥反应.HUCMSCs较大鼠BMSCs有更低的免疫源性,更利于脊髓损伤的功能恢复.
作者:陆士奇;孙海伟;刘励军;张洪高;郭凌川;惠国桢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探索神经内镜下经鼻扩大入路显露前颅底的可行性、手术适应证和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分别运用直径4 mm,长度18 cm的0°、30°和45°硬质内镜(Karl Storz),在神经导航的引导下模拟手术过程,经双侧鼻腔采用经鼻扩大入路对尸头标本进行前颅底内镜解剖.定量测量各个解剖标志之间的距离和显露面积.结果 尸头标本上测量在鸡冠基底部两侧眶内侧壁的距离为平均(34.1 ±4.2)mm,筛板中部两眶内侧壁的距离为(24.7±3.l)mm,两侧前筛动脉之间的距离为(26.8±3.4) mm,两侧后筛动脉之间的距离为(24.3±4.1)mm,前后筛动脉在眶内侧壁的距离为(17.9±2.7)mm.内镜下前颅底可显露的面积是(430.6±53.4) mm2.在磨除筛板骨质后剪开硬膜可见嗅神经、大脑前纵裂和额叶直回.结论 在神经导航辅助引导下,神经内镜经鼻扩大入路至前颅底可提供宽广的手术视野,是处理前颅底病变的一种微侵袭方法.熟练的内镜技术、充分的内镜解剖知识和可靠的颅底重建是保障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
作者:王清;鲁晓杰;严正村;王鹏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Nrf2-ARE在创伤性脑损伤后动态表达和分布情况,探讨其意义.方法 制作大鼠脑损伤模型,应用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大鼠脑损伤后1、6、12、24、48和72 h损伤侧脑皮层Nrf2-mRNA及蛋白的变化,应用免疫荧光观察Nrf2在损伤侧皮层中表达和分布情况.结果 TBI组术后各时间点mRNA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但其Nrf2的蛋白水平均高于假手术组(P<0.01).免疫荧光显示:假手术组中,Nrf2在正常脑组织中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的胞质中有少量表达;损伤后,Nrf2在损伤侧皮质中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的胞核和胞质中表达明显升高.结论 Nrf2在TBI早期即可被激活,提示Nrf2-ARE通路可能参与了TBI后内源性应激防御机制.
作者:郑海燕;洪远;陈高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HPC)与脑膜瘤CT、MRI影像特征的差别.方法 经手术病理证实的HPC16例及脑膜瘤45例.术前均经MRI常规序列平扫、弥散加权(DWI)扫描、增强扫描及CT平扫.对两组肿瘤的CT、MRI表现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统计学方法采用卡方检验.结果 在两者之间,肿瘤外形(x2=22.895)、瘤内坏死囊坏死信号(x2=15.959)、瘤内血管流空信号(x2=8.058)、肿瘤明显强化(x2=7.942)等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临近颅骨无增生(x2=4.821)及DWI等低信号(x2=5.272)等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脑膜尾征(x2=3.816)、瘤内钙化(x2=0.499)等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C与脑膜瘤的CT、MRI表现各有特点,通过征象对比分析,有助于提高两者的CT、MRI诊断水平,并为临床诊治提供帮助.
作者:潘锋;顾晓丽;祝跃明;沈健;黄小燕;周林江 刊期: 2013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