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丙乾;杜郭佳;汪永新;朱国华;赵恒;王鑫;张慧端;更·党木仁加甫
目的 探讨有效的实体性造釉细胞型颅咽管瘤细胞原代培养方法,检测体外培养的颅咽管瘤细胞生物学特性.方法 采用胰酶消化法建立实体性颅咽管瘤细胞株,并通过滤膜过滤纯化细胞;倒置显微镜、HE染色观察生长情况及细胞形态,免疫组化证实其细胞来源,噻唑蓝比色(MTT)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并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结果 肿瘤呈典型上皮样形态,免疫细胞鉴定颅咽管瘤细胞原代培养成功,肿瘤细胞增殖速度缓慢,且均为二倍体细胞.结论 造釉细胞型颅咽管瘤细胞通过酶消化及改良的血清培养基法成功建立,且滤膜过滤可以提高所培养细胞的纯度和成功率.
作者:周杰;漆松涛;潘军;张超;颜小荣;陆云涛 刊期: 2012年第04期
患者 女,55岁.因左眼球结膜充血伴有水平运动障碍,左侧偏头痛和搏动性耳鸣入院.患者首诊于外院眼科,经1个月的保守治疗后,症状未缓解,转来我院.查体:复视,左眼球外展不能,左侧眼部及头部听诊有搏动性杂音,考虑颅内高流量病变.DSA示:左侧海绵窦瘘,高速血流通过同侧的眼上静脉和双侧岩下窦引流;同时,发现该患者存在左侧原始三叉动脉(PTA),造影显示PTA的海绵窦内段有一动脉瘤(图1),左侧椎动脉造影显示PTA自基底动脉中上段左前壁发出,海绵窦通过基底动脉- PTA迅速染色(图2).确诊为PTA-海绵窦瘘.应用弹簧圈对海绵窦进行栓塞.全麻后,静脉给予3000单位肝素进行全身肝素化,通过6F股动脉鞘将6-F指引导管置于左侧颈内动脉,接高压水持续滴注.以0.010英寸SilverSpeed微导丝导引Echlon - 10微导管通过左侧颈内动脉进入PTA,行微量造影证实微导管位于海绵窦内.
作者:潘显辉;刘恋;贺红卫;张建斌;张书仁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岩斜区脑膜瘤手术治疗及长期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426例岩斜区脑膜瘤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采用KPS评分对术前后状况进行评估,并对预后及远期生存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有效随访314例,男85例,女229例,术前KPS评分72.9±10.5.主要手术入路为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53.5%),肿瘤大小为(4.1±1.0)cm,全切53.8%(Simpson Ⅰ或Ⅱ级),手术死亡率2.1%,术后KPS评分为65.5 ±16.1.平均随访71.2个月,复发28例,死亡23例.随访KPS评分为74.2±28.2.术前KPS评分、肿瘤与脑干粘连和与血管神经关系等均为预后KPS(≥80分)和远期生存的独立因素.5年、10年和15年的总生存率分别为93.0%、90.6%和70.0%.结论 手术为首选治疗策略.以保留患者神经功能和改善预后生活质量为前提,行个体化治疗,未全切者应规律复查,以决定是否辅助放疗.复发病例则应积极治疗.
作者:张俊廷;李达;郝淑煜;王亮;林久銮;杨阳;汤劼;肖新如;吴震;张力伟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延髓血管网织细胞瘤的诊断及显微外科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的16例延髓血管网织细胞瘤的临床资料、影像学、病理学资料,并进行随访.结果 术后复查MRI证实所有肿瘤均完全切除,随访15例,失访1例,随访期2- 120个月,平均33个月,1例康复出院后2个月因肺部感染死亡,另1例于术后第16个月因肺部感染死亡,余13例均生活自理.结论 延髓血管网织细胞瘤是一类良性肿瘤,通过积极显微外科治疗可以获得良好的预后甚至达到治愈.
作者:漆松涛;万贻绿;方陆雄;邱炳辉;李伟光;冯文峰;徐书翔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病例报告例1女,38岁.头痛、头晕2年,1年来坐位弯腰时突发意识丧失2次.每次晕厥发作约数分钟后意识即自行恢复,无明显其他不适;否认系统性疾病病史.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头颅CT示松果体区有一圆形囊性肿物,大小约1.4 cm,囊壁有钙化.MRI示松果体囊性占位,囊内容物信号均匀,较脑脊液信号稍高,无增强;囊壁呈薄层,信号均匀光滑,均匀增强(图1a,b).行全身检查,排除引起晕厥发作的原因,考虑为松果体囊肿引起.采用右侧枕下幕上经小脑幕入路(Poppen 入路),术中见囊肿呈灰白色,囊壁约2mm厚,内容物清亮,较脑脊液稠,似胶冻状,囊肿前壁与第三脑室后壁融合予保留,行囊肿次全切除,可见四叠体板两上丘之间受压明显凹陷.术后恢复良好,复查MRI示囊肿已切除(图1c,d).病理检查:囊肿壁有两层细胞结构,内层为正常形态的胶质细胞层,外层为松果体细胞层,可见钙盐沉着,符合松果体囊肿的诊断.术后随访5年,头痛、头晕消失,未再有晕厥发作,正常生活和工作.
作者:周明锐;李安元;孙亮 刊期: 2012年第04期
岩斜区肿瘤的外科治疗涉及多种手术入路,针对肿瘤主体部位、侵及方向、供瘤血管以及毗邻结构的不同,其手术入路的选择也有所不同[1-3].随着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立体定向技术、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以及影像学的发展,神经外科医生对岩斜区肿瘤常用的手术入路进行了多种探索和改进.本文将对岩斜区肿瘤的各种常用手术入路做一综述.一、经颅底岩斜区前方入路包括(经颧弓或眶颧)额颞(翼点)入路,由翼点入路演化而来.20世纪70年代,Yasargil开创了翼点入路的基础,使得该入路逐渐发展成为常用、有效的颅底手术入路之一[4].此入路在岩斜区肿瘤外科治疗上主要适用于上斜坡肿瘤向鞍上、中颅窝底、海绵窦区和幕上发展者,具有开颅简单、神经解剖结构清晰、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但由于岩骨的阻挡,岩尖后部、小脑脑桥角区、下斜坡区显露欠佳,因此很难应用于主体位于后颅窝的肿瘤[3].
作者:唐勇;王汉东;马驰原 刊期: 2012年第04期
颅底外科从解剖学角度看仅涉及一个解剖结构,从疾病起源发病上看,它又涉及了多个学科,如神经外科、眼、耳鼻喉科、颌面外科、头颈外科、整形外科等学科,所以,很难确定它的学科归属.由于颅底疾病的复杂性,传统意义上的学科划分给治疗带来了极大的局限性,同时也增加了治疗费用和医疗成本的支出.颅底外科历史很短,前辈们不断探索、创新和积累,总结出有价值的经验,为颅底外科发展奠定了基础.近年来由于医疗设备和器械的革新,诊断方法、手术技术、治疗模式的不断改进,各学科相互合作,共同发展,形成了新的学科即颅底外科.
作者:张力伟 刊期: 2012年第04期
不断提高神经外科的整体水平,培养适应新世纪需要的神经外科专科医师,谋求为13亿人健康服务,使神经外科迈向世界先进行列,这是当代神经外科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专科医师培养和准入制度是国际医学界公认的医学生毕业后教育制度,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初全面推行该培训体系和制度,但尚未建立统一、规范、完整的神经外科专科医师培训体系和准入标准.为了全面培养和提高我国神经外科专科医师的水准,建立与国际标准接轨的神经外科专科医师培训制度和准入制度体系,在王忠诚院士倡导和呼吁下,在卫生部及北京市政府的支持下,北京神经外科学院于2004年6月成立,作为卫生部神经外科专科医师培训试点,学院当年成立、当年招生,迄今已迈入第8个年头,现将所做工作做一回顾与总结.
作者:程小燕;王灵枢;王月庚;王忠诚;张亚卓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通过眶上裂路径沟通颅眶的颅底脑膜瘤的特点、手术方式及术中处理要点.方法 总结我院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采用眶-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60例通过眶上裂沟通颅眶的颅底脑膜瘤的临床资料,对该类肿瘤的特殊性及手术方式要点进行分析.结果 显微手术治疗60例肿瘤,全切56例,次全切3例,大部切除1例,肿瘤全切率为93%.结论 对于该类颅眶沟通性脑膜瘤行眶-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是较好的手术方式,术后结合放疗,明显可减少复发.
作者:李钟铭;宋薇;杜长生;封耀辉;秦至臻;刁劲夫;王建祯;唐红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岩斜区脑膜瘤的手术切除程度,总结显微外科手术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大型、巨大型岩斜区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显微外科手术切除肿瘤,其中颞下经小脑幕入路7例,枕下乙状窦后入路15例,幕上、下联合入路(颞下入路联合乙状窦后入路)2例,眶颧入路2例.结果 肿瘤全切(Simpson Ⅰ、Ⅱ级)13例,次全切(SimpsonⅢ级)4例,大部切除(Simpson Ⅳ级)9例.结论 追求肿瘤大程度地切除并尽可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根据肿瘤大小、生长方式、侵犯区域等因素个体化选择不同的手术入路.
作者:王丙乾;杜郭佳;汪永新;朱国华;赵恒;王鑫;张慧端;更·党木仁加甫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伴有癫痫发作的岛叶病变患者癫痫发作特点、手术策略及癫痫预后.方法 分析18例岛叶病变切除患者的临床表现、手术及癫痫预后等情况. 结果 18例患者中14例首发症状为癫痫发作.左侧病变4例,右侧14例.单纯岛叶病变9例.全切11例,次全切7例.星形细胞瘤14例,海绵状血管瘤4例.术后随访11-33个月,13例(72%)癫痫发作完全消失.Engel疗效分级:Ⅰ级13例;Ⅱ级2例;Ⅲ级2例,Ⅳ级1例. 结论 手术切除岛叶病变,安全可靠,癫痫控制满意.
作者:王峰;徐永龙;李宗正;徐军;刘诤;孙涛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利用海绵窦内侧壁的MRI特征,评价垂体腺瘤侵袭海绵窦的术前评估价值.方法 运用Siemens 3.0 T磁共振机扫描39例垂体腺瘤,观察海绵窦内侧壁完整性、Knosp - Steiner分级、颈内动脉被包绕程度、海绵窦间隙受侵犯程度等,手术探查双侧海绵窦内侧壁,活检鞍底硬脑膜,计算肿瘤Ki - 67标记指数,并行相关统计分析.结果 利用MRI海绵窦内侧壁完整性判断垂体腺瘤侵袭海绵窦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PPV 75%,NPV 100%,约登指数0.952,ROC曲线下面积0.976),与Knosp - Steiner分级、颈内动脉被包绕程度、海绵窦间隙受侵犯程度等指标具有一致性(Kappa值0.788、0.611、0.732).MRI海绵窦内侧壁完整性与鞍底硬脑膜受肿瘤侵犯及Ki - 67 LI之间均相关.结论 利用3.0 T MRI显示海绵窦内侧壁,在术前诊断垂体腺瘤侵袭海绵窦具有重要价值,对手术方案的选择、术中操作有指导意义.
作者:曹磊;王守森;马明;钟群;陈宏颉 刊期: 2012年第04期
患者 男,56岁.因双下肢乏力伴头晕5年余,加重伴嗜睡3个月入院.患者5年前因梗阻性脑积水在外院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凤凰中压管),术后3个月再次出现下肢无力伴行走困难,在当地医院行腰大池持续外引流3d后,症状改善,拔管后无加重,4年后再次出现上述症状,仍行腰大池持续外引流后好转,但1个月后出现头痛、倦怠,时有意识模糊,进食差,行走不能,小便失禁,进行性加重,转入我院.既往史:8年前因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行脾切除术.查体:嗜睡,行走困难,头部及腹部可见手术瘢痕,双上肢肌力Ⅳ级,肌张力正常,双下肢肌力Ⅲ级,肌张力明显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
作者:李劲松;王汉东;杭春华;嵇武;李伟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通过回顾性分析,探讨不同神经外科手术成年患者麻醉恢复期恶心呕吐的发生情况.方法 2009年5月至2011年3月麻醉恢复室( PACU)收治的神经外科术后成年患者5 078例,按肿瘤部位和手术种类分组.观察并记录患者恶心呕吐的发生情况.结果 5 078例患者中,发生术后恶心呕吐798例,发生率为15.7%.其中颅咽管瘤组占28.4%(25/88)、脑室肿瘤组26.7%(35/131)、后颅窝肿瘤组24.2%(157/650)、脑血管病组20.8% (87/418)、幕上肿瘤组19.3%(297/1535)、癫痫组15.8%(16/101)、经蝶窦垂体瘤组8.9% (88/991)、脊髓肿瘤组8.4%(52/619)及其他手术组7.5%(41/545).结论 神经外科不同部位手术患者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情况不同,需针对不同的病种严密观察及时处理.
作者:王会文;侯春梅;张雪梅;韩如泉 刊期: 2012年第04期
颅脑损伤后引起垂体功能减退的报道日渐增多[1-3],在急性期和恢复期均可发生,从而导致颅脑损伤恢复延迟或阻碍恢复,部分患者甚至因为严重神经内分泌紊乱引起内环境失调而死亡.因此在颅脑损伤的救治中内分泌障碍、内环境失衡应予以重视.本文将对颅脑损伤后相关危险因素结合文献进行临床分析.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选择2008年12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不同原因外伤所致的颅脑损伤患者119例,其中男87例,女32例;年龄16 ~ 83岁,平均(36.9±14.6)岁.车祸伤61例,坠落伤22例,暴力打击伤15例,摔伤13例,其他伤8例.均有明确头部外伤史,经头颅CT检查确诊,符合国内颅脑损伤诊断标准[4].
作者:张强;杨明飞 刊期: 2012年第04期
垂体腺瘤是发生在腺垂体的良性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10%,近年来有逐渐增加的趋势.系统的放射学检查和尸检结果显示,垂体腺瘤占普通人群的17%左右[1],且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病率逐渐上升.垂体腺瘤虽然是良性肿瘤,但由于垂体特殊的位置和重要的内分泌功能,垂体腺瘤具有双重作用,即内分泌学和肿瘤学的影响.大部分分泌型垂体腺瘤首先出现垂体激素高分泌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如闭经-泌乳综合征、肢端肥大症或巨人症、库欣病或继发性甲亢.随后出现肿瘤占位引起的头痛、视力下降、视野缺损,部分肿瘤还可引起脑积水、癫痫等症状.当垂体腺瘤体积继续增大,压迫周围垂体、垂体柄或下丘脑可引起垂体低功能甚至垂体前叶功能衰竭[2].
作者:代从新;蔡锋;刘小海;马四海;姚勇;王任直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垂体腺瘤临床特点、手术策略及并发症的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319例垂体腺瘤的临床特征,以及经单鼻孔蝶窦入路、眶上锁孔入路、开颅切除肿瘤的治疗效果和围手术期并发症的治疗.结果 垂体腺瘤男女发病比为1∶1.34,发病年龄以30~60岁多,占66.1%.其中侵袭性垂体腺瘤836例(63.4%).病理类型以多激素腺瘤(26.4%)和催乳素腺瘤(21.7%)多.术后症状缓解率为95.6%,治愈率为89.3%,复发率为7.6%,病死率<0.2%.结论 外科手术是治疗多数垂体腺瘤的首选方案,其中经鼻蝶窦入路创伤小、恢复快,是大多数垂体腺瘤患者的首选术式.
作者:余云湖;张大建;张川;俞凯;王志涛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病理特点、临床分型及手术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10年10月接受手术治疗的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颈椎间盘突出症128例,均经手术治疗.其中脊髓型96例,神经根型22例,混合型10例.脊髓型和混合型颈椎间盘突出症使用JOA评分,由术前(12.30±1.05)分至术后(16.70±1.11)分.神经根型颈椎间盘突出症使用VSA评分:由术前(8.10±1.37)分至术后(0.30±0.19)分.结论 认识其游离压迫物和硬膜囊、后纵韧带、神经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正确选择手术方案和手术细节可以确保手术安全性和有效率.
作者:吴洁石;包聚良;徐瑞生;陆华;王刊石;王雪松;薛骏 刊期: 2012年第04期
一、神经外科医师培养原则神经外科学是运用外科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诊治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疾病的医疗实践科学,是外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神经外科学的主要亚专科有:神经肿瘤、神经创伤、脑血管病、脊髓脊柱病、功能神经外科、小儿神经外科、放射神经外科等.由于神经外科学是处理人体高中枢问题的科学,因此对神经外科医师的培训标准要有更高的要求.应该在有完善条件(包括人力资源、设备条件、病源、成就)的单位成立“中国神经外科医师培训基地”,以达到正规化培养合格的神经外科专业医师的目的.神经外科医师的培训为连续性5年制,将医学院毕业的学生培养成掌握神经外科及相关学科基本知识和技能的神经外科医师,为他们今后的事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要求达到能独立诊治神经外科常见病和多发病的水平,能独立完成颅脑外伤、大脑和小脑凸面肿瘤、脊髓外肿瘤、简单型脑动静脉畸形等手术.
作者: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前纵裂入路切除鞍结节脑膜瘤的手术技术以及安全性、有效性,特别关注术后视力的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连续收治的21例前纵裂入路切除鞍结节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MRI评价肿瘤是否全切,眼科评价术后视力变化.结果 随访3 -58个月,肿瘤全切19例(SimpsonⅡ级),l例复发;2例大部切除.21例患者中,视力好转15例,无变化5例,1例恶化.2例患者出现额叶静脉性梗死.结论 尽管病例数较少,随访时间也较短,本研究结果基本可以说明前纵裂入路切除鞍结节脑膜瘤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罗坤;张庭荣;柳琛;更·党木仁加甫;刘波;贾杉;卢俊义 刊期: 2012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