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光;薛继秀;单永治;王天龙;王玉平;凌锋
目的 探讨血管内治疗后循环动脉瘤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本组收治后循环动脉瘤47例,其中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25例,小脑上动脉瘤4例,小脑后下动脉瘤5例、小脑前下动脉瘤2例,椎动脉解离性动脉瘤9例,多发动脉瘤2例,其中23例采用微弹簧圈栓塞治疗,7例采用球囊辅助微弹簧圈栓塞,16例采用Neuroform支架结合微弹簧圈治疗,1例椎动脉小宽颈动脉瘤采用单纯Neuroform支架瘤颈成形术.结果 100%栓塞37例,95%栓塞9例.死亡1例.短期随访无再次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复查脑血管造影,显示载瘤动脉通畅,动脉瘤无复发,1例单纯支架成形患者复查造影动脉瘤消失.结论 血管内治疗是治疗后循环动脉瘤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对于宽颈动脉瘤应采用球囊辅助或支架成形栓塞以提高栓塞率.
作者:李志清;梁国标;唐新华;林军;高旭;薛洪利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报告应用Neuroform支架治疗颅内宽颈和梭形动脉瘤的治疗结果.方法 15例病人17个梭形及宽颈颅内动脉瘤,分别位于颈内动脉8个,椎动脉5个,基底动脉顶端1个,大脑中动脉1个,大脑后动脉1个,小脑后下动脉1个.所有的病例,球囊再塑形技术术前均认为存在困难,均使用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动脉瘤直径在4~30 mm之间.结果 所有病例支架均成功释放,均是先释放支架,再填弹簧圈.完全栓塞及次全栓塞(>95%)的有6例,部分栓塞的有9例.无围手术期脑卒中及死亡,10例病人获得随访,病人神经状况均良好,平均随访时间是(6.2±3.2)个月.结论 使用Neuroform支架治疗首发及复发的梭形及宽颈颅内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未发现与释放支架相关的长期神经系统并发症.大部分病例在短期随访中载瘤动脉瘤通畅,栓塞部位稳定.
作者:李冠海;杨金炜;独建库;姜除寒;吕宪利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出血型烟雾病病例的临床特征,探讨烟雾病出血的病因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61例出血型烟雾病发病特征、出血部位及类型、脑血管造影特点及治疗结果.结果 61例病例中成人57例,以脑出血破入脑室发病居多.52个出血半球存在脉络膜前动脉异常扩张合并后交通动脉扩张.61例患者共行硬脑膜颞浅动脉血管融通术116例次,行硬脑膜枕动脉血管融通术2例次,2例未行手术治疗,后因再发脑出血死亡,手术后无再发出血病例.结论 脉络膜前动脉合并后交通动脉扩张是造成烟雾病出血的重要原因之一;行脑硬膜动脉血管融通术可能有益于预防再出血的发生.
作者:段炼;史万超;赵峰;杨伟忠;冯捷;宗睿;韩聪;张正善;高山;邹丽萍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脊髓损伤(SCI)后RhoA活性变化和体外模拟脊髓缺血再灌注诱导的神经元损伤中Rho激酶(ROCK)下游底物肌动蛋白(F-actin)细胞骨架的重组,探讨ROCK通路对于SCI后轴突萎陷的作用机制.方法 成年SD大鼠Allen's制模,Western blot检测Rho A蛋白表达,GSTPull down assay RhoA活性变化;培养N2a细胞,置于含90%N2的37℃培养箱中模拟脊髓继发损伤中缺血缺氧和再灌注过程,MTT检测细胞活力,并用FITC标记的鬼笔毒环肽染色神经元F-actin,免疫荧光观察其重组.结果 SCI后RhoA总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但活性逐步增高(P<0.05);正常N2a细胞F-actin主要分布于细胞周边,应力纤维少,缺氧后胞质周边肌动蛋白丝带模糊,轴突回缩,胞质内应力纤维增多;而加入Y-27632的N2a缺氧后无此过程,且缺氧后再加入Y-27632亦可明显逆转此过程;MTT显示Y-27632能显著提高N2a缺氧和再灌注24 h后的存活率(P<0.05),且保护作用在一定范围内和浓度成正比.结论 SCI后神经元轴突中RhoA的活性增高并过度激活ROCK,影响轴突内F-actin细胞骨架的重组,从而导致生长锥萎陷和轴突回缩;对ROCK进行抑制可以预防轴突塌陷和神经元死亡,促进轴突再生.
作者:肖卫东;陈娟;易成腊;喻爱喜;陶圣祥 刊期: 2009年第03期
患者 男,9岁.因情绪改变伴走路不稳1个月入院.MRI提示桥脑及右侧丘脑占位性病变(图1).为明确病理性质,行MRI定位立体定向右侧丘脑病变活检术,病检证实为胶质瘤,术后患儿恢复平稳.
作者:张捷;马超;郭国炳;付锴;熊玉波 刊期: 2009年第03期
患者 男,29岁.因头痛20 d,双眼视物模糊半个月入院.体检一般情况良好,脑神经检查正常,双眼视力左眼1.0,右眼1.2,肌力、肌张力正常,无共济失调,病理反射未引出.头颅CT示:右额叶团块状高密度灶,大小约8 cm×8 cm×5 cm,边界清楚.
作者:张青松;周毅;敖祥生;甘志强 刊期: 2009年第03期
高位颈段椎管哑铃形肿瘤是指发生于C1至C4节段,经椎间孔分布于椎管内外的肿瘤,以神经鞘瘤等良性肿瘤多见.由于肿瘤毗邻颈髓等重要解剖结构,手术涉及到入路选择、椎动脉的保护、脊神经根的保留及术后脊柱的稳定性等问题[1].自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间采用显微手术方法切除16例高位颈段椎管哑铃形肿瘤,收到良好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罗毅男;葛鹏飞;付双林;陈大伟;綦斌;王海峰;李文臣;栾永新 刊期: 2009年第03期
患者 男,30岁.车祸1 h入院.神清,生命体征平稳,右鼻孔流血,头左枕部两处创口,左背部多处条索状红肿.头CT示右侧硬膜下薄层血肿,右额叶脑挫裂伤,右基底节区小血肿,中线居中,蝶窦积液,左枕骨缝分离骨折.
作者:李卫;孙守成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及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手术技巧.方法 回顾分析从2003年11月到2007年1月本组施行微血管减压手术的110例三叉神经痛病例.结果 110例患者中,术中发现有血管压迫者107例,术后疼痛完全消失105例(95.4%),4例明显减轻,部分缓解1例.平均随访35个月,复发1例,经再次手术后治愈.结论 三叉神经根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疗效好,安全可靠,对神经的损伤小,应作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
作者:万亮;华续明;仲骏;李心远;王旭辉;李世亭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经终板入路切除视交叉前置型鞍区肿瘤的手术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2月至2007年5月间,经终板入路显微手术切除视交叉前置型鞍区肿瘤23例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 23例患者镜下全切13例,次全切6例,大部分切除4例,无手术死亡;随访6个月-4年,复发3例.结论 熟悉鞍区各解剖间隙的特点,并根据术中情况合理利用终板入路切除部分视交叉前置型鞍区肿瘤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娴熟的显微技巧,注意鞍区重要结构的保护、围手术期常见并发症的及时处理是获取良好疗效的基础.
作者:张显峰;刘心睿;许海洋;徐保锋;于洪泉;赵刚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垂体瘤转化基因(PTTG)在胶质瘤的诊断及恶性程度和预后判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T-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对65例胶质瘤患者进行PTTG mRNA和PTTG蛋白检测.结果 (1)65例胶质瘤组织中PTTG蛋白和PTTG mRNA表达全部呈阳性.(2)计算分组的标本PTTG mRNA和与β-actin mRNA灰度比值:Ⅰ级和Ⅲ、Ⅳ级之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Ⅲ、Ⅳ级之间PTTG mRNA表达均高于Ⅰ级;Ⅱ级和Ⅲ、Ⅳ级之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Ⅲ、Ⅳ级之间PTTG mRNA表达均高于Ⅱ级.计算分组的标本PTTG蛋白和与β-actin吸光度比值:四组之间任意两两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相关性分析:PTTG蛋白和PTTG mRNA表达水平与胶质瘤病理分级均呈正相关性(P<0.001).结论 (1)PTFG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与胶质瘤病理分级呈正相关.检测FTTG的mRNA和(或)蛋白的表达,可以作为胶质瘤诊断、判断预后的一个可靠指标.(2)检测PTTG的mRNA的表达,从分子病理方面将可以弥补传统病理的局限性,在脑肿瘤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中将发挥重大的作用.
作者:王宏勤;刘晓东;范益民;聂晓冬;乔彬峻;郝解贺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应用颅内自膨式专用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 61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直径狭窄率>70%)接受了65枚颅内专用支架治疗,其中Wingspan支架40枚,Neuroform支架25枚.结果 技术成功率达100%,病变动脉的狭窄程度纠正50%~90%,平均为72%,无血管撕裂、急性动脉闭塞、远端血管栓塞事件等并发症出现,术后3-24个月复查,2例出现完全闭塞,但无明显临床症状.结论 自膨式颅内专用支架的应用,有效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但长期疗效需要进一步观察.
作者:李宝民;王君;李生;曹向宇;刘新峰;葛爱丽;张阿兰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运用基因芯片技术获取正常成人脑组织与人脑胶质瘤中差异表达的基因,并对其中一条与脑胶质瘤相关的新基因进行了克隆和表达的研究.方法 抽提正常成人脑组织与人脑胶质瘤组织中的mRNA来制备探针,经杂交、洗涤后,通过计算机观察二者表达谱的差异情况,对681F05克隆子进行了Northern blot,生物信息学分析和蛋白质的表达.结果 通过4次基因芯片筛选,获得15条与胶质瘤相关的新基因,经Northern blot证实681F05基因在人正常脑组织中低表达,而在人脑胶质瘤中高表达.BLASTn和BLASTx分析显示,它们编码蛋白与线虫Cyp-10蛋白同源性分别为52%和72%.cDNA序列分析发现这两个克隆是同一个基因(cyclophilin-like gene,PPIL3)的两个不同的剪切体(PPIL3a和PPIL3b).并在大肠杆菌中得到了PPIL3a和PPIL3b与GST较好表达的融合蛋白.PPIL3b蛋白具有依赖于Ca2+/Mg2+核酸酶活性,其核酸酶活性可被一定浓度的K+/Na+抑制.结论 基因芯片筛选正常脑组织与人脑胶质瘤差异表达的基因具有样品用量少、高质量、高速度、高敏感等特性.681F05基因可能是与人脑胶质瘤形成有关的一条全长新基因.
作者:祁震宇;惠国桢;李瑶;顾少华;谢毅 刊期: 2009年第03期
患者 女,54岁.因右耳鸣、听力下降6个月,加重伴头痛、口角歪斜2个月入院.查体:右面部痛觉减退,右眼球外展受限,右侧周围性面瘫,右侧听力下降,右侧软腭降低,悬雍垂偏左,咽反射减弱,伸舌偏右,左侧上下肢轻瘫试验阳性,肢体肌张力正常,病理征阴性,右侧指鼻试验阳性,闭目难立征阳性,易向右侧偏倒,肢体深浅感觉正常.
作者:晏怡;唐文渊;杨刚;钟东 刊期: 2009年第03期
淀粉样蛋白是一种不溶性的纤维状蛋白,不贮积在正常组织中,在病理状态下,沉积在细胞外和细胞间隙产生淀粉样变.若淀粉样蛋白在组织局部沉积,形成瘤样团块,则称为淀粉瘤[1-2].脑实质内淀粉瘤罕见,我们收治1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现报告该病例并结合文献复习,讨论其特点.
作者:伊志强;闫昕;张秀茹;贺峰;胡世文;林贵军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对颅内环形强化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53例颅内单发环形强化病例术前行DTI扫描,分别测量病变坏死区、灶周水肿区及对侧正常脑实质的平均弥散系数(MD)值及各向异性分数(FA)值.并通过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iffusiontensor tracking,DTT)观察病灶与白质纤维束的关系.结果 脑脓肿坏死区的MD值为(0.60±0.13)×10-3 mm2/s,FA值为0.18±0.03,高级别星形细胞瘤MD值为(2.76±0.26)×10-3mm2/s,FA值为0.07±0.02,脑转移瘤MD为(2.82±0.29)×10-3mm2/s,FA值为0.06±0.02,前者与后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级别星形细胞瘤水肿区的FA值(0.23±0.06)与脑转移瘤(0.17±0.06)和脑脓肿(0.15±0.03)两者水肿区F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TT可以较准确地反映病灶与白质纤维束的关系,为手术治疗及评估预后提供依据.结论 坏死区MD值及FA值有助于脑脓肿与环形强化脑肿瘤的鉴别;水肿区FA值有助于脑星形细胞瘤与转移瘤、脑脓肿的鉴别;DTT能够为优化手术方案及评估预后提供一定帮助.
作者:石磊;张辉;苏晋生;范益民;刘晓东;刘起旺;杨晓棠;钱丽霞 刊期: 2009年第03期
颅底中央部位置深在,毗邻结构重要,该区的侵袭性病变往往使多结构受累,手术难度较大.经额入路治疗该区病变存在着术野角度倾斜、显露有限、需牵拉额叶等问题.为了克服上述缺点,我们在该入路的基础上,通过切除部分眶上缘、眶顶及筛窦,来降低手术视角,更好地暴露颅底中央部的结构,即扩大经额入路.本研究对该入路可能涉及的颅底中央部结构进行了显微解剖学研究,以期为该手术入路提供直观的形态学基础和详尽的解剖学参数,以此来提高病变的全切率,减少手术相关的并发症[1].
作者:罗俊生;于春江;吴中学;王忠诚;刘兴波;关宁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颈椎病前路融合术后颈椎活动度下降与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加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可在进行脊髓减压并提供稳定的同时保持手术节段颈椎的活动度,为颈椎病的外科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方法 自2005年12月至2008年3月,对16例颈椎病患者进行显微减压后椎间植入Bryan人工颈椎间盘,平均随访时间17个月.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症状均明显缓解,脊髓功能明显改善,颈椎活动度良好,1例术后发生短暂声音嘶哑,无手术死亡率.结论 人工颈椎间盘植入为颈椎病的外科治疗开辟了新的手段,在提供颈椎稳定的同时保持手术节段颈椎的良好活动度,把握严格的适应证和手术技术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作者:王贵怀;陈思源;杨俊 刊期: 2009年第03期
患儿男,11岁.3周前出现水痘病毒感染,行抗病毒治疗,3 d后患儿感觉肩背部广泛针刺样疼痛,在外院诊治,考虑病毒所致神经性反应,未予特殊重视.当晚,患儿出现发热,上下肢无力,二便失禁,肩背部及胸部紧缩感,行脊髓MRI检查发现C4~T6多节段椎管内硬膜外病变,混杂信号,脊髓受压(图1a),考虑椎管硬膜外脓肿.
作者:朱振云;梁建锋;韩磊;任佳刚;高飞;王晓松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丘脑底核(STN)脑深部电刺激(DBS)对帕金森病(PD)非运动症状的治疗作用.方法 102例PD病人接受STN-DBS手术,手术前后分别进行非运动症状(NMS)量表评估,随访时间6个月至6年.结果 PD患者术前有NMS症状3~18项,平均7.1项.NMS评分与患者的Hoehn-Yahr分级明显相关(相关系数r=0.49,P<0.01).手术后频数明显下降的NMS症状是:疼痛、感觉异常、失眠、多梦、不安腿、体质量下降.结论 所有PD患者都具有NMS症状,出现在PD病程的各个时期.随疾病严重程度的进展,PD患者平均NMS评分明显提高.DBS手术不能改善PD患者的所有NMS症状,但可以减少疼痛、感觉异常、失眠、多梦、不安腿、体质量下降等症状.
作者:张宇清;李勇杰;李建宇;马敬红;庄平 刊期: 2009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