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炼;史万超;赵峰;杨伟忠;冯捷;宗睿;韩聪;张正善;高山;邹丽萍
目的 观察脊髓损伤(SCI)后RhoA活性变化和体外模拟脊髓缺血再灌注诱导的神经元损伤中Rho激酶(ROCK)下游底物肌动蛋白(F-actin)细胞骨架的重组,探讨ROCK通路对于SCI后轴突萎陷的作用机制.方法 成年SD大鼠Allen's制模,Western blot检测Rho A蛋白表达,GSTPull down assay RhoA活性变化;培养N2a细胞,置于含90%N2的37℃培养箱中模拟脊髓继发损伤中缺血缺氧和再灌注过程,MTT检测细胞活力,并用FITC标记的鬼笔毒环肽染色神经元F-actin,免疫荧光观察其重组.结果 SCI后RhoA总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但活性逐步增高(P<0.05);正常N2a细胞F-actin主要分布于细胞周边,应力纤维少,缺氧后胞质周边肌动蛋白丝带模糊,轴突回缩,胞质内应力纤维增多;而加入Y-27632的N2a缺氧后无此过程,且缺氧后再加入Y-27632亦可明显逆转此过程;MTT显示Y-27632能显著提高N2a缺氧和再灌注24 h后的存活率(P<0.05),且保护作用在一定范围内和浓度成正比.结论 SCI后神经元轴突中RhoA的活性增高并过度激活ROCK,影响轴突内F-actin细胞骨架的重组,从而导致生长锥萎陷和轴突回缩;对ROCK进行抑制可以预防轴突塌陷和神经元死亡,促进轴突再生.
作者:肖卫东;陈娟;易成腊;喻爱喜;陶圣祥 刊期: 2009年第03期
患者 男,29岁.因头痛20 d,双眼视物模糊半个月入院.体检一般情况良好,脑神经检查正常,双眼视力左眼1.0,右眼1.2,肌力、肌张力正常,无共济失调,病理反射未引出.头颅CT示:右额叶团块状高密度灶,大小约8 cm×8 cm×5 cm,边界清楚.
作者:张青松;周毅;敖祥生;甘志强 刊期: 2009年第03期
枕大孔区腹外侧病变位置深在、周围解剖结构复杂,手术时显露比较困难.2004年6月至2007年8月,我们采用激光辅助的显微神经外科技术,选择远外侧入路切除位于枕大孔区腹外侧的肿瘤,术中肿瘤的暴露满意,手术取得良好的效果.
作者:黄红光;万曙;郑秀珏;周永庆;詹仁雅 刊期: 2009年第03期
1983年1月至2006年6月,我院神经外科共收治脑膜瘤598例,其中非凸面的大型(≥5 cm)、巨大型(≥7 cm)脑膜瘤109例,现总结如下.
作者:陈建;倪兰春;顾志恺;周非;沈剑虹;施炜;高宜录 刊期: 2009年第03期
患儿男,11岁.3周前出现水痘病毒感染,行抗病毒治疗,3 d后患儿感觉肩背部广泛针刺样疼痛,在外院诊治,考虑病毒所致神经性反应,未予特殊重视.当晚,患儿出现发热,上下肢无力,二便失禁,肩背部及胸部紧缩感,行脊髓MRI检查发现C4~T6多节段椎管内硬膜外病变,混杂信号,脊髓受压(图1a),考虑椎管硬膜外脓肿.
作者:朱振云;梁建锋;韩磊;任佳刚;高飞;王晓松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索全麻手术下适宜皮层脑电图(ECoG)监测的脑电双频谱指数监测(BIS)值范围.方法 随机前瞻性研究.选择13例在全麻下接受颞叶癫痫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术中行颞叶ECoG监测、靶控给药技术持续泵入丙泊酚4~6 mg·kg-1·h-1,瑞芬太尼0.05~0.15μg·kg-1min-1,麻醉深度以BIS值为标准分:BIS>60、BIS 51~60、BIS 40~50三个阶段逐渐加深,分别观察三种条件下的ECoG放电特点,并对发作间期癫痫异常放电(IEDs)和爆发性抑制(BSRs)的频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总共208个记录电极点的分析中,90%的ECoG放电形式以独立棘波和重复棘慢波类型为主.IEDs放电频率比较发现,BIS 40~50与BIS>6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0.05),三组间伴有棘波或尖波放电的BSRs频率分析显示,BIS 40~50组分别与BIS>60(P=0.00)和BIS 51~60组(P=0.0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1)不同麻醉深度下手术区域ECoG探测到的棘波、尖波或棘慢波出现频率发生变化,随着麻醉深度的加深痈样放电频率有增加的趋势;(2)麻醉深度加深可诱发脑电BSRs,出现周期不固定、在慢波背景上的BSRs波,同时伴有痫样放电;(3)在靶控给药技术下BIS监测可以很好地控制麻醉深度,当BIS值处于40~50区间时,我们发现更有利于研究和分析ECoG的放电特点,为准确定位致痫灶范围提供依据;(4)我们推断麻醉药物特别是瑞芬太尼(阿片类)可能存在着诱发致痫灶异常放电的作用,而镇痛药物丙泊酚浓度与BIS临测下的麻醉深度存在正相关性.
作者:赵国光;薛继秀;单永治;王天龙;王玉平;凌锋 刊期: 2009年第03期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理想的治疗方法,应具备安全性好、有效率高、侵袭性小、并发症少、复发率低等特点.现以伽玛刀和显微手术治疗为代表[1],本文对两种治疗进行对比研究.
作者:尹浩;游朝;雷町;王伟;丁昊;李强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检验血管生成因子2(angiopoietin-2,Ang-2)在胶质瘤模型中的表达,应用RNA干扰技术靶向Ang-2,观察胶质瘤治疗效果.方法 建立荷瘤小鼠颅内U87胶质瘤模型,检测Ang-2和PCNA的表达;转染shRNAs表达质粒进入U87细胞,比较受试动物生存期,MRI观察肿瘤体积;脑组织行HE染色及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颅内模型中Ang-2在胶质瘤边缘的表达强于肿瘤内部(P<0.05),围绕于新生血管周围;靶向Ang-2的shRNAs基因治疗可延长受试动物生存期,降低新牟血管数量,但PCNA表达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ng-2主要表达于胶质瘤侵袭边缘,与肿瘤新生血管形成密切相关;靶向Ang-2的shRNAs技术可有效降低胶质瘤的侵袭能力.
作者:刘振林;刘晓智;张文彬;张赛 刊期: 2009年第03期
患者 女,54岁.因右耳鸣、听力下降6个月,加重伴头痛、口角歪斜2个月入院.查体:右面部痛觉减退,右眼球外展受限,右侧周围性面瘫,右侧听力下降,右侧软腭降低,悬雍垂偏左,咽反射减弱,伸舌偏右,左侧上下肢轻瘫试验阳性,肢体肌张力正常,病理征阴性,右侧指鼻试验阳性,闭目难立征阳性,易向右侧偏倒,肢体深浅感觉正常.
作者:晏怡;唐文渊;杨刚;钟东 刊期: 2009年第03期
患者 男,9岁.因情绪改变伴走路不稳1个月入院.MRI提示桥脑及右侧丘脑占位性病变(图1).为明确病理性质,行MRI定位立体定向右侧丘脑病变活检术,病检证实为胶质瘤,术后患儿恢复平稳.
作者:张捷;马超;郭国炳;付锴;熊玉波 刊期: 2009年第03期
淀粉样蛋白是一种不溶性的纤维状蛋白,不贮积在正常组织中,在病理状态下,沉积在细胞外和细胞间隙产生淀粉样变.若淀粉样蛋白在组织局部沉积,形成瘤样团块,则称为淀粉瘤[1-2].脑实质内淀粉瘤罕见,我们收治1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现报告该病例并结合文献复习,讨论其特点.
作者:伊志强;闫昕;张秀茹;贺峰;胡世文;林贵军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颈椎病前路融合术后颈椎活动度下降与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加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可在进行脊髓减压并提供稳定的同时保持手术节段颈椎的活动度,为颈椎病的外科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方法 自2005年12月至2008年3月,对16例颈椎病患者进行显微减压后椎间植入Bryan人工颈椎间盘,平均随访时间17个月.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症状均明显缓解,脊髓功能明显改善,颈椎活动度良好,1例术后发生短暂声音嘶哑,无手术死亡率.结论 人工颈椎间盘植入为颈椎病的外科治疗开辟了新的手段,在提供颈椎稳定的同时保持手术节段颈椎的良好活动度,把握严格的适应证和手术技术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作者:王贵怀;陈思源;杨俊 刊期: 2009年第03期
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根据抢救病人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坐标(象限)定位法,提高了血肿定位的准确性,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病人的治疗费用.
作者:鞠伟;上官继勇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小脑脑桥角区的解剖结构,为三叉神经痛与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16例成人头颅湿标本,采用乙状窦后入路,对小脑脑桥角区行显微解剖研究.结果 (1)上界为上项线中点下2 cm,下界为枕骨大孔上缘1 cm,内侧界距枕窦缘3 cm,外侧界为乳突基底内侧0.5 cm的骨窗中心恰与面听神经垂直对应,是微血管减压的佳骨窗.(2)脑池段三叉神经与面听神经宽距离平均为(11.19±0.12)mm.(3)岩静脉距离面听神经平均为(10.05±0.11)mm.结论 该区手术骨窗中心位置可行佳选择.利用岩静脉与面听神经的间隙行微血管减压术无需切断岩静脉.
作者:黄建军;马东;伊志强;白永文;武日富;马喜;殷凤义;鲍圣德 刊期: 2009年第03期
自2002年3月至2004年3月,我们对27例病人在手术切除肿瘤后将125-Ⅰ粒子植入肿瘤残腔或瘤巢内,经长期随访,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立夫;尹航;李建华;郑秉杰;张俊和;赵钊;杨遇春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经终板入路切除视交叉前置型鞍区肿瘤的手术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2月至2007年5月间,经终板入路显微手术切除视交叉前置型鞍区肿瘤23例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 23例患者镜下全切13例,次全切6例,大部分切除4例,无手术死亡;随访6个月-4年,复发3例.结论 熟悉鞍区各解剖间隙的特点,并根据术中情况合理利用终板入路切除部分视交叉前置型鞍区肿瘤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娴熟的显微技巧,注意鞍区重要结构的保护、围手术期常见并发症的及时处理是获取良好疗效的基础.
作者:张显峰;刘心睿;许海洋;徐保锋;于洪泉;赵刚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出血型烟雾病病例的临床特征,探讨烟雾病出血的病因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61例出血型烟雾病发病特征、出血部位及类型、脑血管造影特点及治疗结果.结果 61例病例中成人57例,以脑出血破入脑室发病居多.52个出血半球存在脉络膜前动脉异常扩张合并后交通动脉扩张.61例患者共行硬脑膜颞浅动脉血管融通术116例次,行硬脑膜枕动脉血管融通术2例次,2例未行手术治疗,后因再发脑出血死亡,手术后无再发出血病例.结论 脉络膜前动脉合并后交通动脉扩张是造成烟雾病出血的重要原因之一;行脑硬膜动脉血管融通术可能有益于预防再出血的发生.
作者:段炼;史万超;赵峰;杨伟忠;冯捷;宗睿;韩聪;张正善;高山;邹丽萍 刊期: 2009年第03期
高位颈段椎管哑铃形肿瘤是指发生于C1至C4节段,经椎间孔分布于椎管内外的肿瘤,以神经鞘瘤等良性肿瘤多见.由于肿瘤毗邻颈髓等重要解剖结构,手术涉及到入路选择、椎动脉的保护、脊神经根的保留及术后脊柱的稳定性等问题[1].自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间采用显微手术方法切除16例高位颈段椎管哑铃形肿瘤,收到良好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罗毅男;葛鹏飞;付双林;陈大伟;綦斌;王海峰;李文臣;栾永新 刊期: 2009年第03期
患者女,16岁.主因突发头晕头痛,进行性意识障碍2 h入院.查体:昏迷,双侧瞳孔左:右=3.5:3.5,对光反射迟钝,右侧肢体偏瘫,肌力Ⅰ级,肌张力减低,深浅反射消失,双侧Babinski(+).CT检查示右侧颞顶区脑内出血,约40 ml,中线结构左移,脑室受压(图1).
作者:孟建军;杨志强 刊期: 2009年第03期
一、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自2002年8月至2007年12月,我科共收治重型颅脑创伤病人56例,其中男38例,女18例,年龄25~61岁,平均45岁,脑挫裂伤伴同侧急性硬膜下血肿45例,脑挫裂伤伴同侧脑内血肿7例,脑挫裂伤伴对侧硬膜外血肿4例.GCS 3~5分49例,5~8分7例.术前患者一侧瞳孔散大者43例,双侧瞳孔均散大6例.56例病人均行开颅去大骨瓣减压血肿清除术,术后减压窗压力较高,复查头颅CT均有不同程度的脑膨出.
作者:孙吉书;刘国远;毕博学 刊期: 2009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