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颅内血肿的穿刺坐标立体定位分析

鞠伟;上官继勇

关键词:颅内血肿, 穿刺, 坐标, 立体, 治疗费用, 手术时间, 定位法, 病人, 准确性, 抢救
摘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根据抢救病人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坐标(象限)定位法,提高了血肿定位的准确性,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病人的治疗费用.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原发性脑实质淀粉瘤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淀粉样蛋白是一种不溶性的纤维状蛋白,不贮积在正常组织中,在病理状态下,沉积在细胞外和细胞间隙产生淀粉样变.若淀粉样蛋白在组织局部沉积,形成瘤样团块,则称为淀粉瘤[1-2].脑实质内淀粉瘤罕见,我们收治1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现报告该病例并结合文献复习,讨论其特点.

    作者:伊志强;闫昕;张秀茹;贺峰;胡世文;林贵军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出血型烟雾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

    目的 分析出血型烟雾病病例的临床特征,探讨烟雾病出血的病因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61例出血型烟雾病发病特征、出血部位及类型、脑血管造影特点及治疗结果.结果 61例病例中成人57例,以脑出血破入脑室发病居多.52个出血半球存在脉络膜前动脉异常扩张合并后交通动脉扩张.61例患者共行硬脑膜颞浅动脉血管融通术116例次,行硬脑膜枕动脉血管融通术2例次,2例未行手术治疗,后因再发脑出血死亡,手术后无再发出血病例.结论 脉络膜前动脉合并后交通动脉扩张是造成烟雾病出血的重要原因之一;行脑硬膜动脉血管融通术可能有益于预防再出血的发生.

    作者:段炼;史万超;赵峰;杨伟忠;冯捷;宗睿;韩聪;张正善;高山;邹丽萍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应用自膨式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

    目的 探讨应用颅内自膨式专用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 61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直径狭窄率>70%)接受了65枚颅内专用支架治疗,其中Wingspan支架40枚,Neuroform支架25枚.结果 技术成功率达100%,病变动脉的狭窄程度纠正50%~90%,平均为72%,无血管撕裂、急性动脉闭塞、远端血管栓塞事件等并发症出现,术后3-24个月复查,2例出现完全闭塞,但无明显临床症状.结论 自膨式颅内专用支架的应用,有效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但长期疗效需要进一步观察.

    作者:李宝民;王君;李生;曹向宇;刘新峰;葛爱丽;张阿兰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大鼠脊髓损伤及N2a细胞株缺氧后Rho-ROCK通路的变化

    目的 观察脊髓损伤(SCI)后RhoA活性变化和体外模拟脊髓缺血再灌注诱导的神经元损伤中Rho激酶(ROCK)下游底物肌动蛋白(F-actin)细胞骨架的重组,探讨ROCK通路对于SCI后轴突萎陷的作用机制.方法 成年SD大鼠Allen's制模,Western blot检测Rho A蛋白表达,GSTPull down assay RhoA活性变化;培养N2a细胞,置于含90%N2的37℃培养箱中模拟脊髓继发损伤中缺血缺氧和再灌注过程,MTT检测细胞活力,并用FITC标记的鬼笔毒环肽染色神经元F-actin,免疫荧光观察其重组.结果 SCI后RhoA总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但活性逐步增高(P<0.05);正常N2a细胞F-actin主要分布于细胞周边,应力纤维少,缺氧后胞质周边肌动蛋白丝带模糊,轴突回缩,胞质内应力纤维增多;而加入Y-27632的N2a缺氧后无此过程,且缺氧后再加入Y-27632亦可明显逆转此过程;MTT显示Y-27632能显著提高N2a缺氧和再灌注24 h后的存活率(P<0.05),且保护作用在一定范围内和浓度成正比.结论 SCI后神经元轴突中RhoA的活性增高并过度激活ROCK,影响轴突内F-actin细胞骨架的重组,从而导致生长锥萎陷和轴突回缩;对ROCK进行抑制可以预防轴突塌陷和神经元死亡,促进轴突再生.

    作者:肖卫东;陈娟;易成腊;喻爱喜;陶圣祥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慢病毒载体VP22-EGFP的构建及其对大鼠神经干细胞转染及表达的研究

    目的 研究VP22穿梭蛋白对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NSC)转染效率的影响.方法 通过酶切质粒pUL49ep获得VP22片段后克隆到含有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fluorescent protein,EGFP)的慢病毒(Lentivirus)pHIV-EGFP质粒载体上,并采用PCR及基因测序技术对VP22基因进行鉴定.病毒包装采用三质粒系统共转染293T细胞后感染经体外原代培养、扩增的SD大鼠胎脑NSC,荧光显微镜下观察EGFP在NSC中的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EGFP的表达,PCR检测基因组中VP22-EGFP基因的表达,MTT法测定转染前后单纯NSC、含有EGFP及含有VP22-EGFP的NSC的增殖活性.结果 PCR和DNA测序证实,外源基因VP22成功插入到质粒载体pHIV-EGFP的骨架结构中的启动子CMV和EGFP序列之间;荧光显微镜下均见有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流式细胞仪测定结果:Lentivirus-EGFP及Lentivirus-VP22-EGFP转染的NSC的EGFP的表达率分别为(23.1±1.8)%及(34.9±2.9)%(P<0.01);PCR结果显示VP22整合入NSC的基因组DNA中;MTT结果显示转染前后单纯NSC、含有EGFP及含有VP22-EGFP的NSC的细胞生长曲线无明显改变.结论 VP22能够提高慢病毒对NSC的转染效率,且不影响其生长特性.表明VP22作为一种短链蛋白可以与编码的治疗基因形成融合蛋白增强基因治疗的疗效,在基因修饰的工程化干细胞中具有良好应用前景.

    作者:金贵善;刘福生;柴奇;苏伟;朱贵东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人脑胶质瘤中垂体瘤转化基因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 探讨垂体瘤转化基因(PTTG)在胶质瘤的诊断及恶性程度和预后判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T-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对65例胶质瘤患者进行PTTG mRNA和PTTG蛋白检测.结果 (1)65例胶质瘤组织中PTTG蛋白和PTTG mRNA表达全部呈阳性.(2)计算分组的标本PTTG mRNA和与β-actin mRNA灰度比值:Ⅰ级和Ⅲ、Ⅳ级之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Ⅲ、Ⅳ级之间PTTG mRNA表达均高于Ⅰ级;Ⅱ级和Ⅲ、Ⅳ级之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Ⅲ、Ⅳ级之间PTTG mRNA表达均高于Ⅱ级.计算分组的标本PTTG蛋白和与β-actin吸光度比值:四组之间任意两两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相关性分析:PTTG蛋白和PTTG mRNA表达水平与胶质瘤病理分级均呈正相关性(P<0.001).结论 (1)PTFG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与胶质瘤病理分级呈正相关.检测FTTG的mRNA和(或)蛋白的表达,可以作为胶质瘤诊断、判断预后的一个可靠指标.(2)检测PTTG的mRNA的表达,从分子病理方面将可以弥补传统病理的局限性,在脑肿瘤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中将发挥重大的作用.

    作者:王宏勤;刘晓东;范益民;聂晓冬;乔彬峻;郝解贺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伽玛刀及显微手术治疗的对比研究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理想的治疗方法,应具备安全性好、有效率高、侵袭性小、并发症少、复发率低等特点.现以伽玛刀和显微手术治疗为代表[1],本文对两种治疗进行对比研究.

    作者:尹浩;游朝;雷町;王伟;丁昊;李强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脑胶质瘤相关的全长新基因PPIL-3的克隆和蛋白质特性的研究

    目的 运用基因芯片技术获取正常成人脑组织与人脑胶质瘤中差异表达的基因,并对其中一条与脑胶质瘤相关的新基因进行了克隆和表达的研究.方法 抽提正常成人脑组织与人脑胶质瘤组织中的mRNA来制备探针,经杂交、洗涤后,通过计算机观察二者表达谱的差异情况,对681F05克隆子进行了Northern blot,生物信息学分析和蛋白质的表达.结果 通过4次基因芯片筛选,获得15条与胶质瘤相关的新基因,经Northern blot证实681F05基因在人正常脑组织中低表达,而在人脑胶质瘤中高表达.BLASTn和BLASTx分析显示,它们编码蛋白与线虫Cyp-10蛋白同源性分别为52%和72%.cDNA序列分析发现这两个克隆是同一个基因(cyclophilin-like gene,PPIL3)的两个不同的剪切体(PPIL3a和PPIL3b).并在大肠杆菌中得到了PPIL3a和PPIL3b与GST较好表达的融合蛋白.PPIL3b蛋白具有依赖于Ca2+/Mg2+核酸酶活性,其核酸酶活性可被一定浓度的K+/Na+抑制.结论 基因芯片筛选正常脑组织与人脑胶质瘤差异表达的基因具有样品用量少、高质量、高速度、高敏感等特性.681F05基因可能是与人脑胶质瘤形成有关的一条全长新基因.

    作者:祁震宇;惠国桢;李瑶;顾少华;谢毅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三叉神经痛与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的显微解剖

    目的 研究小脑脑桥角区的解剖结构,为三叉神经痛与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16例成人头颅湿标本,采用乙状窦后入路,对小脑脑桥角区行显微解剖研究.结果 (1)上界为上项线中点下2 cm,下界为枕骨大孔上缘1 cm,内侧界距枕窦缘3 cm,外侧界为乳突基底内侧0.5 cm的骨窗中心恰与面听神经垂直对应,是微血管减压的佳骨窗.(2)脑池段三叉神经与面听神经宽距离平均为(11.19±0.12)mm.(3)岩静脉距离面听神经平均为(10.05±0.11)mm.结论 该区手术骨窗中心位置可行佳选择.利用岩静脉与面听神经的间隙行微血管减压术无需切断岩静脉.

    作者:黄建军;马东;伊志强;白永文;武日富;马喜;殷凤义;鲍圣德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Neuroform和弹簧圈治疗梭形及宽颈颅内动脉瘤

    目的 报告应用Neuroform支架治疗颅内宽颈和梭形动脉瘤的治疗结果.方法 15例病人17个梭形及宽颈颅内动脉瘤,分别位于颈内动脉8个,椎动脉5个,基底动脉顶端1个,大脑中动脉1个,大脑后动脉1个,小脑后下动脉1个.所有的病例,球囊再塑形技术术前均认为存在困难,均使用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动脉瘤直径在4~30 mm之间.结果 所有病例支架均成功释放,均是先释放支架,再填弹簧圈.完全栓塞及次全栓塞(>95%)的有6例,部分栓塞的有9例.无围手术期脑卒中及死亡,10例病人获得随访,病人神经状况均良好,平均随访时间是(6.2±3.2)个月.结论 使用Neuroform支架治疗首发及复发的梭形及宽颈颅内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未发现与释放支架相关的长期神经系统并发症.大部分病例在短期随访中载瘤动脉瘤通畅,栓塞部位稳定.

    作者:李冠海;杨金炜;独建库;姜除寒;吕宪利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术中永久性125-Ⅰ粒子植入内放疗脑胶质瘤预后的影响因素

    自2002年3月至2004年3月,我们对27例病人在手术切除肿瘤后将125-Ⅰ粒子植入肿瘤残腔或瘤巢内,经长期随访,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立夫;尹航;李建华;郑秉杰;张俊和;赵钊;杨遇春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脑室-腹腔分流术并发瘤内出血一例

    患者 男,9岁.因情绪改变伴走路不稳1个月入院.MRI提示桥脑及右侧丘脑占位性病变(图1).为明确病理性质,行MRI定位立体定向右侧丘脑病变活检术,病检证实为胶质瘤,术后患儿恢复平稳.

    作者:张捷;马超;郭国炳;付锴;熊玉波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远外侧入路显微外科治疗枕大孔腹外侧肿瘤

    枕大孔区腹外侧病变位置深在、周围解剖结构复杂,手术时显露比较困难.2004年6月至2007年8月,我们采用激光辅助的显微神经外科技术,选择远外侧入路切除位于枕大孔区腹外侧的肿瘤,术中肿瘤的暴露满意,手术取得良好的效果.

    作者:黄红光;万曙;郑秀珏;周永庆;詹仁雅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颅内血肿的穿刺坐标立体定位分析

    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根据抢救病人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坐标(象限)定位法,提高了血肿定位的准确性,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病人的治疗费用.

    作者:鞠伟;上官继勇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动静脉血管畸形破裂脑出血合并对侧大脑中动脉动脉瘤一例

    患者女,16岁.主因突发头晕头痛,进行性意识障碍2 h入院.查体:昏迷,双侧瞳孔左:右=3.5:3.5,对光反射迟钝,右侧肢体偏瘫,肌力Ⅰ级,肌张力减低,深浅反射消失,双侧Babinski(+).CT检查示右侧颞顶区脑内出血,约40 ml,中线结构左移,脑室受压(图1).

    作者:孟建军;杨志强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低级别脑神经元-胶质混合性肿瘤MRI及临床特点

    目的 分析低级别脑神经元-胶质混合性肿瘤MRI及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病理证实的18例该类患者临床及影像资料.结果 患者术前均有癫痫史,14例为药物难治性癫痫.MRI上病变边界清晰,均位于或累及皮层;多呈实性,少数为囊实性或囊性,实性成分更靠近皮层;病变呈长T1长T2信号,部分实性成分为等信号;信号均匀少有强化,囊实性者可小壁结节样强化,壁可部分强化;肿瘤无明显占位效应,瘤周水肿少见或轻微.术后平均随访25.6个月无复发.结论 低级别脑神经元-胶质混合性肿瘤位于或累及皮层,多以癫痫起病,手术全切可较好控制症状.

    作者:郭志旺;漆松涛;王浩;方陆雄;潘军;张喜安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56例重型颅脑创伤术后硬膜下积液原因分析

    一、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自2002年8月至2007年12月,我科共收治重型颅脑创伤病人56例,其中男38例,女18例,年龄25~61岁,平均45岁,脑挫裂伤伴同侧急性硬膜下血肿45例,脑挫裂伤伴同侧脑内血肿7例,脑挫裂伤伴对侧硬膜外血肿4例.GCS 3~5分49例,5~8分7例.术前患者一侧瞳孔散大者43例,双侧瞳孔均散大6例.56例病人均行开颅去大骨瓣减压血肿清除术,术后减压窗压力较高,复查头颅CT均有不同程度的脑膨出.

    作者:孙吉书;刘国远;毕博学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非凸面颅内大、巨大型脑膜瘤的手术治疗

    1983年1月至2006年6月,我院神经外科共收治脑膜瘤598例,其中非凸面的大型(≥5 cm)、巨大型(≥7 cm)脑膜瘤109例,现总结如下.

    作者:陈建;倪兰春;顾志恺;周非;沈剑虹;施炜;高宜录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额叶矢状窦旁软骨肉瘤一例

    患者 男,29岁.因头痛20 d,双眼视物模糊半个月入院.体检一般情况良好,脑神经检查正常,双眼视力左眼1.0,右眼1.2,肌力、肌张力正常,无共济失调,病理反射未引出.头颅CT示:右额叶团块状高密度灶,大小约8 cm×8 cm×5 cm,边界清楚.

    作者:张青松;周毅;敖祥生;甘志强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显微手术切除高位颈段椎管哑铃形肿瘤

    高位颈段椎管哑铃形肿瘤是指发生于C1至C4节段,经椎间孔分布于椎管内外的肿瘤,以神经鞘瘤等良性肿瘤多见.由于肿瘤毗邻颈髓等重要解剖结构,手术涉及到入路选择、椎动脉的保护、脊神经根的保留及术后脊柱的稳定性等问题[1].自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间采用显微手术方法切除16例高位颈段椎管哑铃形肿瘤,收到良好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罗毅男;葛鹏飞;付双林;陈大伟;綦斌;王海峰;李文臣;栾永新 刊期: 2009年第03期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