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脑深部电刺激治疗肌张力障碍

李建宇;张宇清;庄平;李勇杰

关键词:肌张力障碍, 脑深部电刺激, 苍白球内侧部, 丘脑底核
摘要:目的 探讨脑深部电刺激术(deep brain stimulation, DBS)治疗全身性、偏身性和节段性肌张力障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肌张力障碍患者治疗和术后程控的策略.方法 采用微电极记录下丘脑底核(subthalamic nucleus, STN)、苍白球内侧部(globus pallidus intemus, GPi)和丘脑腹中间核(ventrointermediate nucleus, Vim)埋置脑深部刺激器治疗肌张力障碍患者15例,同时记录患者对侧受累肌肉的电活动.其中13例患者的刺激靶点为STN(11例为双侧,2例为单侧),1例刺激靶点为单侧GPi,1例为Vim.结果 除1例严重全身肌张力障碍患者外,其余患者因随访时间长短,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改善率从22.0%~95.8%不等.其中随访时间超过12个月的患者症状改善率均大于48.6%.1例因全身扭动造成电极外露,颈、胸腹部切口感染,终将DBS装置取出.另有1例患者因双侧上端的两个触点断路,再次手术将电极位置上移.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因穿刺造成的颅内出血的永久并发症.结论 通过对现有DBS治疗肌张力障碍病例资料有效性和安全性的总结,DBS成为治疗肌张力障碍的一种新方法.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脑室-腹腔分流术后分流管断裂15例分析

    脑室-腹腔分流术是治疗儿童脑积水的主要方法,分流术后分流管断裂是分流手术的主要并发症之一.1990年11月至2006年5月南京儿童医院共进行了327例儿童脑积水脑室-腹腔分流术,其中15例分流管断裂,现报告如下.

    作者:何俊平;王刚;吴玉新;高喆;钱静;耿昌平;贺利祯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隔蛋白7对胶质瘤细胞系U251细胞周期的影响

    目的 检测SEVT7对胶质瘤细胞系U251的细胞周期、增殖、侵袭以及凋亡的影响.方法 流式细胞术分析转染SEPT7对细胞周期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周期因子表达变化,MTT法和Annexin V法评价SEFT7对U251细胞的增殖活性和凋亡的影响,Martrigel三维立体培养分析转染SEPT7后U251细胞侵袭能力的变化.结果 SEPT7使U251细胞G0/G1期阻滞,S期细胞比例(SPF)降低,增殖活性和侵袭能力明显受到抑制,并可诱发细胞凋亡.结论 SEPT7抑制U251细胞侵袭、增殖,促进凋亡.结果 提示,SEPT7是对胶质瘤具有抑制作用的基因.

    作者:贾志凡;浦佩玉;康春生;王广秀;张志勇;裘明哲;黄强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Hallervorden-Spatz病一例及文献复习

    目的 观察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1例Hallervorden-Spatz病的手术效果.方法 将脑深部刺激电极植入双侧丘脑底核,分别于术前、开机后1个月、开机后3个月,12个月时对其进行BFM及BFMDMS评分,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术前、开机后1个月、开机后3个月、12个月的BFMDMS评分分别为114、35、28、14分,症状改善率刺激1个月时为69%、3个月为75%、12个月为88%.持续刺激未引起任何不良反应,患者不再服用相关药物.结论 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能够有效的改善严重的全身性肌张力障碍Hallervorden-Spatz病症状,是一种可供选择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马羽;张建国;张凯;葛明;胡文瀚;孟凡刚;张颖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43例颅脑损伤双瞳孔散大病人的手术治疗

    1999年1月至2007年2月手术治疗颅脑损伤双瞳散大患者43例,报告如下.

    作者:崔凤启;王守利;刘国栋;陈盟;闫立民;李会华;夏钦平;郝怀宇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颅脑创伤现场急救与并发症处理及康复治疗

    一、颅脑创伤的现场急救四川省汶川地震造成的颅脑创伤主要是由于建筑物倒塌所致,伤情比较复杂、全身复合伤比较多见.

    作者:江基尧;张玉琪;刘佰运;费舟;包映晖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儿童期脑膜瘤的特点

    目的 通过对儿童脑膜瘤的病例分析及随访结果探讨儿童期脑膜瘤的特点.方法 1997-2007年北京天坛医院有33例14岁以下脑膜瘤患儿进行手术,对其发病年龄,肿瘤部位,肿瘤大小,影像学特点,Simpson切除分级情况,病理类型以及随访结果进行分析,通过和成人脑膜瘤的对比得出儿童期脑膜瘤的特点.结果 男20例,女13例,33例患儿中有27例肿瘤全切(82%).有14例患儿获得随访,其中9例患儿术后肿瘤未复发或未见肿瘤增大,其中2例患者因术后脑积水或硬膜下积液行分流术;3例因肿瘤复发再次开颅手术,1例患儿在肿瘤复发二次术后2年死亡;1例复发后未手术.结论 儿童脑膜瘤男性多见,术前误诊率高,间变或恶性脑膜瘤发病率高于成人,手术切除程度与预后直接相关.

    作者:贾文清;李大鹏;姜忠利;马振宇;张玉琪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脊柱脊髓损伤病人的现场急救与运送

    由于地震导致建筑物倒塌可造成病人不同程度的颈椎、胸椎和腰椎损伤,从而导致脊髓损伤.如果伤员在受伤的现场已经出现四肢或双下肢的障碍,救助人员应该意识到伤员有脊髓脊柱损伤的可能.在抢救和搬运这些伤员时,一定要小心防止出现脊柱或脊髓损伤进一步加重.

    作者:鲍圣德;张远征;王贵怀;车晓明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儿童颅内蛛网膜囊肿的外科治疗探讨

    目的 探讨儿童颅内蛛网膜囊肿外科治疗的手术方法、适应证及并发症.方法 回顾分析53例手术患儿的临床资料,囊肿切除并脑池交通术42例,囊肿-腹腔分流术10例,神经内镜下囊肿切除并造瘘术1例.结果 患者术后恢复均良好,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术后高热(>39.1℃)及持续发热(>3d)13例;形成皮下积液8例,再次硬膜修补术2例.术后随访3个月以上,CT证实囊肿缩小或消失50例,无明显变化3例.结论 上述三种术式均是治疗儿童颅内蛛网膜囊肿的有效方案,但应综合多种因素采取个体化的治疗,并重视预防其相关术后并发症.

    作者:潘蔚然;徐书刚;董欣明;李钢;刘国军;葛信波;刘云会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影响胶质母细胞瘤切除术后的预后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影响胶质母细胞瘤切除术后的预后因素.方法 对山东省三家医院1999-2004年经手术治疗且随访资料完整的205例胶质母细胞瘤进行回顾性研究,Kaplan-Meier单因素分析筛选预后相关因素,并通过Cox回归模型对筛选出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患者中位生存期为12.0个月,术后6、12、18、24个月的积累生存率分别为82%、52%、27%、17%.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肿瘤部位、术前KPS评分、手术切除程度、术后放疗、化疗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结论 经多因素分析证实肿瘤的切除程度、术后放疗和化疗均能显著影响胶质母细胞瘤的预后,其中放疗是具统计学意义的治疗方式.

    作者:马翔宇;李新钢;刘佳;吕亚峰;王东海;吴鑫;刘卫东;徐淑军;李刚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颅脑术后表皮葡萄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颅脑术后表皮葡萄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危险因素、细菌耐药性特点,探讨预防措施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收集1999年8月至2007年8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外科颅脑术后脑脊液培养证实表皮葡萄球菌生长患者的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6887例颅脑手术患者,术后发生表皮葡萄球菌感染27例,男16例,女11例;年龄2~72岁,平均37.5岁.颅内肿瘤手术4660例,术后感染10例;脑外伤手术787例,术后感染5例;颅内置管性手术577例,术后感染10例(脑室体外引流和脑脊液分流,其中2例为合并脑肿瘤患者);颅内其他手术863例,术后感染4例,其发生率分别为0.21%、0.64%、1.73%、0.46%.置管性手术组与其他手术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总体检出率为70.4%,未有耐万古霉素菌株出现.结论 表皮葡萄球菌是颅脑术后颅内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且耐药性逐年增强.其感染好发于颅内置管性手术及污染手术,万古霉素是治疗的首选药物.术前预防性用药疗效不确切,严格无菌术是重要预防措施.

    作者:张伟;江玉泉;姜政;苗立峰;李俣;王磊;张文华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脑深部电刺激治疗肌张力障碍

    目的 探讨脑深部电刺激术(deep brain stimulation, DBS)治疗全身性、偏身性和节段性肌张力障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肌张力障碍患者治疗和术后程控的策略.方法 采用微电极记录下丘脑底核(subthalamic nucleus, STN)、苍白球内侧部(globus pallidus intemus, GPi)和丘脑腹中间核(ventrointermediate nucleus, Vim)埋置脑深部刺激器治疗肌张力障碍患者15例,同时记录患者对侧受累肌肉的电活动.其中13例患者的刺激靶点为STN(11例为双侧,2例为单侧),1例刺激靶点为单侧GPi,1例为Vim.结果 除1例严重全身肌张力障碍患者外,其余患者因随访时间长短,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改善率从22.0%~95.8%不等.其中随访时间超过12个月的患者症状改善率均大于48.6%.1例因全身扭动造成电极外露,颈、胸腹部切口感染,终将DBS装置取出.另有1例患者因双侧上端的两个触点断路,再次手术将电极位置上移.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因穿刺造成的颅内出血的永久并发症.结论 通过对现有DBS治疗肌张力障碍病例资料有效性和安全性的总结,DBS成为治疗肌张力障碍的一种新方法.

    作者:李建宇;张宇清;庄平;李勇杰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中国神经外科医师的社会责任

    救死扶伤、发扬人道主义精神是医师的神圣职责,在医院内救治个体病人的同时,也要参加社会性重大伤害病人的救治.<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明确规定:遇有自然灾害、传染病流行、突发重大伤亡事故及其他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健康的紧急情况时,医师应当服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的调遣.

    作者:张玉琪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脂肪瘤型脂肪脊髓脊膜膨出的手术方法

    脂肪瘤型脂肪脊髓脊膜膨出为先天性神经管缺陷中的一种类型,表现为一个由皮肤覆盖的皮下脂肪瘤,向内部延伸,通过腰骶筋膜、棘突、硬膜及软膜的缺损,进入到椎管腔内,与低位的脊髓及神经根混合生长,部分附着在脊髓、神经表面,部分长入脊髓内部,由此压迫、牵拉脊髓造成脊髓栓系(图1).

    作者:鲍南;顾硕;陈其民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分期不同入路切除儿童颅内巨大肿瘤(附50例报告)

    目的 探讨治疗儿童颅内深部巨大肿瘤的手术方法.方法 分期不同入路切除儿童颅内深部巨大肿瘤50例.结果 肿瘤全切除50例,无死亡、昏迷等其他后遗症.其中颅咽管瘤40例,星形细胞瘤5例,畸胎瘤2例,未成熟畸胎瘤2例,脑膜瘤1例.随访长5年,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儿童颅内肿瘤多位于中线,巨大者多见,儿童生理条件脆弱,血容量少,一次全切除肿瘤风险大,而且很难做到彻底全切除.而分期不同入路是切除儿童颅内深部巨大肿瘤较好的方法,可以获得十分满意的治疗效果.

    作者:马振宇;姚红新;齐巍;甲戈;罗世祺;张玉琪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破裂颅内椎动脉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

    目的 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在破裂颅内椎动脉夹层及梭形动脉瘤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血管内介入治疗的颅内椎动脉夹层及梭形动脉瘤患者,其中8例采用微弹簧圈或球囊进行载瘤动脉闭塞术,13例应用支架辅助弹簧圈进行栓塞治疗.结果 8例载瘤动脉闭塞的患者,载瘤动脉完全闭塞,小脑后下动脉保持通畅;随访3-12个月,未遗留明显的神经功能障碍.13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的患者,术中1例因再出血死亡;余12例中,致密栓塞10例,接近完全栓塞2例.9例患者(包括接近完全闭塞的2例患者)有效造影随访3-11个月,致密栓塞的患者中动脉瘤无复发,载瘤动脉及PICA保持通畅;接近完全闭塞的2例患者中有1例部分复发,给予再次致密栓塞,另1例达稳定状态;另3例电话随访,未发现遗留明显的神经功能障碍.结论 载瘤动脉闭塞术治疗破裂的椎动脉梭形及夹层动脉瘤效果肯定,但有潜在缺血的风险;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近期效果较好,但远期疗效有待长期随访的验证.

    作者:王志刚;张纪庆;王成伟;曲春城;丁璇;郝晓光;潘顺;冀勇;李卫国;秦时强;赵旭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人脑胶质瘤细胞系miRNA表达谱初步研究

    目的 确定部分人脑胶质瘤细胞系miRNA表达谱的初步特征.方法 提取人脑胶质母细胞瘤细胞系U251、TJ861、TJ905、TJ899和A172以及星形细胞瘤细胞系H4细胞的miRNA,miRNA微阵列芯片杂交,扫描后分析差异表达的miRNA.选择差异表达的miR-21设计反义寡核苷酸处理U251细胞后原位杂交和Western blot检查SEPT 7的表达.结果 在胶质瘤细胞系中hsa-miR-21等8种miRNA一致表达上调;hsa-miR-1等18种miRNA一致表达下调.miR-21锁核酸修饰反义寡核苷酸处理U251细胞72h后,原位杂交发现阳性信号集中在细胞核的miR-21表达显著下降,Western blot发现U251细胞中SEPT 7的表达明显上调.结论 miRNA的差异表达可能是胶质瘤的重要分子生物学标签,并在基因表达调控中具有潜在的研究价值.

    作者:康春生;浦佩玉;贾志凡;张安玲;周旋;王广秀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重视儿童灾难性癫痫的外科治疗

    我国儿童癫痫(不含热性惊厥)的年发病率约为151/10万,患病率约为3.45%.(Neurology,2003,60:1544-1545).癫痫频繁发作会影响脑发育,会给患儿带来难以预料的、甚至终身的身心残疾.

    作者:栾国明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颅内静脉异常回流致脑积水一例及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先天性颅内静脉回流异常所致脑积水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 对1例先天性颅内静脉回流异常所致脑积水患者,经CT、MRI、MRV及DSA检查明确诊断后,行脑室-腹腔体外可调压分流术治疗,对其病史结合文献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先天性颅内静脉回流异常导致的脑积水临床上非常罕见,患儿常有头颈部皮肤毛细血管扩张,对高颅压耐受较好,回流静脉受损可致颅内压调节失代偿,DSA检查能够明确颅内静脉回流的异常路径,体外可调压脑室-腹腔分流可随时根据患儿反应调节分流压力,分流压力一般需维持在较高水平,以保证静脉回流.结论 出生后有头颈部毛细血管扩张者需考虑先天性颅内静脉回流异常,DSA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体外可调压脑室-腹腔分流可安全有效地控制先天性颅内静脉回流异常所致脑积水引起的头颅进行性增大.

    作者:肖庆;陈国强;李小勇;金永健;韩宏彦;王晓松;孙基栋;左焕琮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儿童胼周动脉创伤性假性动脉瘤一例

    患者男,13岁.头部外伤6h入院.查体:右眶周肿胀青紫,右枕头皮裂伤,右顶凹陷性骨折.CT:胼胝体压部附近出血,右顶凹陷性骨折.治疗2周,复查CT示出血吸收.遂行颅骨复位术.

    作者:何安慰;邓培刚;张铁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写好中国神经外科发展史

    前不久,我有幸阅读了<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8年第2期刊出的王忠诚院士和赵雅度教授撰写的关于纪念赵以成教授诞辰100周年的文章.

    作者:刘泉开 刊期: 2008年第06期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