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脂肪瘤型脂肪脊髓脊膜膨出的手术方法

鲍南;顾硕;陈其民

关键词:脂肪瘤型, 脂肪脊髓脊膜膨出, 神经管缺陷, 皮下脂肪瘤, 脊髓栓系, 混合生长, 先天性, 神经根, 椎管, 种类, 硬膜, 压迫, 髓内, 软膜, 缺损, 皮肤, 筋膜, 棘突, 表面
摘要:脂肪瘤型脂肪脊髓脊膜膨出为先天性神经管缺陷中的一种类型,表现为一个由皮肤覆盖的皮下脂肪瘤,向内部延伸,通过腰骶筋膜、棘突、硬膜及软膜的缺损,进入到椎管腔内,与低位的脊髓及神经根混合生长,部分附着在脊髓、神经表面,部分长入脊髓内部,由此压迫、牵拉脊髓造成脊髓栓系(图1).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超低温断血流对猴脑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的影响

    目的 研究猴脑选择性超深低温断血流复苏过程中脑组织细胞外液的谷氨酸(glutamate, Glu)和γ-氨基丁酸(gamma-aminobutyric acid, GABA)的动态变化.方法 恒河猴7只,随机分为两组:四血管(双侧颈总动脉及椎动脉)阻断冷灌注组(简称四血管组,n=4),两血管(双侧颈总动脉)阻断冷灌注组(简称两血管组,n=3).将微透析管置入右顶叶脑组织内,自缺血前30min开始收集细胞外液,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法测定脑选择性超深低温断血流复苏前后脑组织细胞外液Glu及GABA的浓度.结果 四血管组Glu在常温断血流缺血后即迅速升高(P<0.05),低温冷灌注后较常温缺血时明显下降至低于缺血前水平(P<0.05);恢复血流后行再灌注复温,早期即开始升高,迅速达到并超过灌注前水平.GABA则变化不大.两血管组Glu在常温断血流预缺血后迅速升高(P<0.05),低温冷灌注后较常温缺血时明显下降(P<0.05),下降幅度较四血管组明显;恢复血流后行再灌注复温,和行低温冷灌注时相比,Glu变化不明显.GABA在常温断血流预缺血、低温冷灌注及恢复血流复温时均变化不大.结论 脑选择性超深低温断血流复苏通过抑制谷氨酸等兴奋性神经递质的释放而抑制其细胞毒性作用.

    作者:蒲军;傅西安;冯忠堂;姜涛;周杰;方绍龙;高永军;江基尧;徐蔚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儿童胼周动脉创伤性假性动脉瘤一例

    患者男,13岁.头部外伤6h入院.查体:右眶周肿胀青紫,右枕头皮裂伤,右顶凹陷性骨折.CT:胼胝体压部附近出血,右顶凹陷性骨折.治疗2周,复查CT示出血吸收.遂行颅骨复位术.

    作者:何安慰;邓培刚;张铁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颅内生殖细胞瘤的诊断与治疗

    颅内生殖细胞瘤(intracranial germinoma)多发于儿童和青少年,以10~25岁多见,男女比例约为2.24:1,国外资料统计发生率占颅内肿瘤的0.2%~1.7%[1],国内天坛医院统计为1.15%[2].

    作者:李强;张玉琪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写好中国神经外科发展史

    前不久,我有幸阅读了<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8年第2期刊出的王忠诚院士和赵雅度教授撰写的关于纪念赵以成教授诞辰100周年的文章.

    作者:刘泉开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小儿难治性癫痫的外科治疗(附108例报告)

    目的 探讨小儿难治性癫痫的手术时机、病例选择、手术方式及疗效.方法 对108例难治性癫痫患儿进行全面的术前检查并实施与之相应的手术治疗,术后分段随访,并做回顾性分析.结果 手术治疗后6-24个月,全部病例得到随访.44例(40.7%)患儿术后癫痫发作完全消失,41例(38.0%)症状显著改善,11例(10.2%)改善较好,10例(9.3%)改善较差,2例(1.8%)无明显改善.结论 小儿难治性癫痫可以选择早期手术治疗,预后优于成人.对不同癫痫患儿选择正确的手术方式,可以控制癫痫发作,提高患儿生活质量.

    作者:周连银;唐运林;罗智刚;单健;张永;张奕生;竞花兰;丁宗烽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小脑发育不良性神经节细胞瘤二例

    例1 女,34岁.因间断性头痛、双眼视力下降3个月入院.检查:视力:左0.1,右0.3,双视乳头水肿,双下肢肌力Ⅳ级,肌张力正常.

    作者:崔建军;孙正辉;余新光;闫斌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中国神经外科医师的社会责任

    救死扶伤、发扬人道主义精神是医师的神圣职责,在医院内救治个体病人的同时,也要参加社会性重大伤害病人的救治.<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明确规定:遇有自然灾害、传染病流行、突发重大伤亡事故及其他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健康的紧急情况时,医师应当服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的调遣.

    作者:张玉琪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颅脑术后表皮葡萄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颅脑术后表皮葡萄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危险因素、细菌耐药性特点,探讨预防措施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收集1999年8月至2007年8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外科颅脑术后脑脊液培养证实表皮葡萄球菌生长患者的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6887例颅脑手术患者,术后发生表皮葡萄球菌感染27例,男16例,女11例;年龄2~72岁,平均37.5岁.颅内肿瘤手术4660例,术后感染10例;脑外伤手术787例,术后感染5例;颅内置管性手术577例,术后感染10例(脑室体外引流和脑脊液分流,其中2例为合并脑肿瘤患者);颅内其他手术863例,术后感染4例,其发生率分别为0.21%、0.64%、1.73%、0.46%.置管性手术组与其他手术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总体检出率为70.4%,未有耐万古霉素菌株出现.结论 表皮葡萄球菌是颅脑术后颅内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且耐药性逐年增强.其感染好发于颅内置管性手术及污染手术,万古霉素是治疗的首选药物.术前预防性用药疗效不确切,严格无菌术是重要预防措施.

    作者:张伟;江玉泉;姜政;苗立峰;李俣;王磊;张文华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破裂颅内椎动脉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

    目的 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在破裂颅内椎动脉夹层及梭形动脉瘤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血管内介入治疗的颅内椎动脉夹层及梭形动脉瘤患者,其中8例采用微弹簧圈或球囊进行载瘤动脉闭塞术,13例应用支架辅助弹簧圈进行栓塞治疗.结果 8例载瘤动脉闭塞的患者,载瘤动脉完全闭塞,小脑后下动脉保持通畅;随访3-12个月,未遗留明显的神经功能障碍.13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的患者,术中1例因再出血死亡;余12例中,致密栓塞10例,接近完全栓塞2例.9例患者(包括接近完全闭塞的2例患者)有效造影随访3-11个月,致密栓塞的患者中动脉瘤无复发,载瘤动脉及PICA保持通畅;接近完全闭塞的2例患者中有1例部分复发,给予再次致密栓塞,另1例达稳定状态;另3例电话随访,未发现遗留明显的神经功能障碍.结论 载瘤动脉闭塞术治疗破裂的椎动脉梭形及夹层动脉瘤效果肯定,但有潜在缺血的风险;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近期效果较好,但远期疗效有待长期随访的验证.

    作者:王志刚;张纪庆;王成伟;曲春城;丁璇;郝晓光;潘顺;冀勇;李卫国;秦时强;赵旭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垂体催乳素瘤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2005年6月,在San Diego举行了第九届国际垂体研究大会.大会邀请在催乳素瘤治疗领域被认可的国际知名专家,包括内分泌专家和神经外科专家,特定召开专业委员会,对催乳素瘤的诊断和治疗进行探讨,并形成该指南.指南发表在2006年8月的临床内分泌学杂志上(Clinical Endocrinology, 2006, 65: 265-273).

    作者:Casanueva FF;Moliteh ME;Schlechte JA;Abs R;Bonert V;Bronstein MD;Brue T;Cappabianca P;Colao A;Fahlbusch R;Fideleff H;Hadani M;Kelly P;Kleinberg D;Laws ED;Marek J;Scanlon M;Sobrinho LG;Wass JAH;Giustina A;吴哲褒;张亚卓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隔蛋白7对胶质瘤细胞系U251细胞周期的影响

    目的 检测SEVT7对胶质瘤细胞系U251的细胞周期、增殖、侵袭以及凋亡的影响.方法 流式细胞术分析转染SEPT7对细胞周期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周期因子表达变化,MTT法和Annexin V法评价SEFT7对U251细胞的增殖活性和凋亡的影响,Martrigel三维立体培养分析转染SEPT7后U251细胞侵袭能力的变化.结果 SEPT7使U251细胞G0/G1期阻滞,S期细胞比例(SPF)降低,增殖活性和侵袭能力明显受到抑制,并可诱发细胞凋亡.结论 SEPT7抑制U251细胞侵袭、增殖,促进凋亡.结果 提示,SEPT7是对胶质瘤具有抑制作用的基因.

    作者:贾志凡;浦佩玉;康春生;王广秀;张志勇;裘明哲;黄强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婴幼儿头皮血肿钙化12例临床分析

    婴幼儿头皮血肿容易发生钙化,导致头颅畸形.现将2003年9月至2007年12月收治的12例进行总结和分析.

    作者:潘文;刘毅;张金淼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儿童颅内蛛网膜囊肿的外科治疗探讨

    目的 探讨儿童颅内蛛网膜囊肿外科治疗的手术方法、适应证及并发症.方法 回顾分析53例手术患儿的临床资料,囊肿切除并脑池交通术42例,囊肿-腹腔分流术10例,神经内镜下囊肿切除并造瘘术1例.结果 患者术后恢复均良好,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术后高热(>39.1℃)及持续发热(>3d)13例;形成皮下积液8例,再次硬膜修补术2例.术后随访3个月以上,CT证实囊肿缩小或消失50例,无明显变化3例.结论 上述三种术式均是治疗儿童颅内蛛网膜囊肿的有效方案,但应综合多种因素采取个体化的治疗,并重视预防其相关术后并发症.

    作者:潘蔚然;徐书刚;董欣明;李钢;刘国军;葛信波;刘云会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脑动静脉畸形血流动力学分析

    目的 报告脑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 AVM)血流动力学参数的临床实测与理论分析结果,探讨其变化的原因和意义.方法 对37例脑AVM患者和同期15例非心脑血管病患者的大脑前、中和后动脉的阻力、压力、流速、流量、直径和血管壁面切应力进行测量或测算及统计处理.并以电学和优化原理进行推导和解释.结果 病例组参与脑AVM供血的动脉与未参与供血的动脉相比,流速加快,流量增大,压力降低;病例组参与脑AVM供血的动脉与对照组的同名动脉相比,阻力降低,直径增粗,血管壁面切应力趋向守恒;上述变化可由电学原理推导证明或优化理论解释.结论 动静脉直接交通足脑AVM低阻力的结构基础,并导致AVM血管高流速和流量,而参与脑AVM供血的动脉直径增粗和血管壁面切应力趋向守恒是遵循能耗优化普遍性原理的适应性改变.

    作者:王大明;凌锋;孙树津;严宗毅;张洋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儿童颅骨嗜酸性肉芽肿

    儿童颅骨嗜酸性肉芽肿临床较少见,1999年12月至2005年12月,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经手术后病理证实8例,术后随访10个月至6年均无病灶复发,现报告如下.

    作者:朱建堃;杨宏;钱瑞菱;王翦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小儿先天性脑膨出

    目的 总结小儿先天性脑膨出的临床特点和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1997年5月至2006年5月经外科手术及影像学证实48例先天性脑膨出.结果 本组男28例,女20例,年龄1d~15岁.CT和MRI是主要诊断手段.脑膨出位于枕后36例,前颅窝2例,顶部4例,颅底6例.脑膨出合并颅内畸形有灰质异位、胼胝体发育不全、透明隔缺如、脑积水、Chiari畸形、Dandy-Walker畸形和枕大池蛛网膜囊肿.48例中3例末行手术.4例合并脑积水分别于脑膨出修补前及同时做脑室腹腔分流术,2例脑膨出修补术后急性脑积水及时做脑室腹腔分流术,颅底脑膨出中有3例行经鼻内镜下脑膨出切除修补术.结论 脑膨出为先天性疾病.MRI是首选的诊断方法,推荐MRI检查同时作MR血管造影,明确硬膜静脉窦是否随膨出物突出,以利手术.

    作者:金惠明;孙莲萍;杨波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分期不同入路切除儿童颅内巨大肿瘤(附50例报告)

    目的 探讨治疗儿童颅内深部巨大肿瘤的手术方法.方法 分期不同入路切除儿童颅内深部巨大肿瘤50例.结果 肿瘤全切除50例,无死亡、昏迷等其他后遗症.其中颅咽管瘤40例,星形细胞瘤5例,畸胎瘤2例,未成熟畸胎瘤2例,脑膜瘤1例.随访长5年,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儿童颅内肿瘤多位于中线,巨大者多见,儿童生理条件脆弱,血容量少,一次全切除肿瘤风险大,而且很难做到彻底全切除.而分期不同入路是切除儿童颅内深部巨大肿瘤较好的方法,可以获得十分满意的治疗效果.

    作者:马振宇;姚红新;齐巍;甲戈;罗世祺;张玉琪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颅内静脉异常回流致脑积水一例及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先天性颅内静脉回流异常所致脑积水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 对1例先天性颅内静脉回流异常所致脑积水患者,经CT、MRI、MRV及DSA检查明确诊断后,行脑室-腹腔体外可调压分流术治疗,对其病史结合文献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先天性颅内静脉回流异常导致的脑积水临床上非常罕见,患儿常有头颈部皮肤毛细血管扩张,对高颅压耐受较好,回流静脉受损可致颅内压调节失代偿,DSA检查能够明确颅内静脉回流的异常路径,体外可调压脑室-腹腔分流可随时根据患儿反应调节分流压力,分流压力一般需维持在较高水平,以保证静脉回流.结论 出生后有头颈部毛细血管扩张者需考虑先天性颅内静脉回流异常,DSA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体外可调压脑室-腹腔分流可安全有效地控制先天性颅内静脉回流异常所致脑积水引起的头颅进行性增大.

    作者:肖庆;陈国强;李小勇;金永健;韩宏彦;王晓松;孙基栋;左焕琮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视放射显微解剖与颞叶切除术后视野缺损

    目的 经过人尸脑内视放射纤维解剖,研究颞叶切除术后视野缺损的机制.方法 人尸脑标本冷冻2周以上用自来水融冻后作为解剖用标本.用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技术从大脑外侧面由浅入深进行脑内神经纤维的解剖,其中视放射解剖经过用立体照相技术予以纪录.结果 视放射从外侧膝状体起始,途经颞叶和顶叶到达枕叶视觉皮质区.视放射中央束和部分后束纤维集中在侧脑室颞角后部的顶壁和房部前壁之内.成功解剖Meyer袢前界,Meyer袢前方纤维部分向前伸入到杏仁核实质之内.侧裂点与脑岛后角位置相当,在侧脑室房部的外侧,并在外侧膝状体的上后方.结论 向后越过Meyer袢前界的损伤可导致术后视野缺损.因视放射前部纤维伸入到杏仁核实质之内,所以颞叶切除术后视野缺损并发症几乎不可完全避免.术后视野缺损程度与视放射纤维受损程度呈成正相关,轻者为象限性盲,重者为偏盲;视野缺损严重者具有黄斑视力和后束纤维的损伤.

    作者:李小勇;Carolina Martin;Albert L. Rhoton Jr.;王忠诚;陈国强;左焕琮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儿童期脑膜瘤的特点

    目的 通过对儿童脑膜瘤的病例分析及随访结果探讨儿童期脑膜瘤的特点.方法 1997-2007年北京天坛医院有33例14岁以下脑膜瘤患儿进行手术,对其发病年龄,肿瘤部位,肿瘤大小,影像学特点,Simpson切除分级情况,病理类型以及随访结果进行分析,通过和成人脑膜瘤的对比得出儿童期脑膜瘤的特点.结果 男20例,女13例,33例患儿中有27例肿瘤全切(82%).有14例患儿获得随访,其中9例患儿术后肿瘤未复发或未见肿瘤增大,其中2例患者因术后脑积水或硬膜下积液行分流术;3例因肿瘤复发再次开颅手术,1例患儿在肿瘤复发二次术后2年死亡;1例复发后未手术.结论 儿童脑膜瘤男性多见,术前误诊率高,间变或恶性脑膜瘤发病率高于成人,手术切除程度与预后直接相关.

    作者:贾文清;李大鹏;姜忠利;马振宇;张玉琪 刊期: 2008年第06期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