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PCR-荧光探针法检测严重少精子症或无精子症患者Y染色体微缺失的研究

杨洋;王树玉;周丽颖;白万凯

关键词:荧光定量PCR, Y染色体微缺失, 男性不育
摘要:目的:运用基于8位点的PCR-荧光探针法检测人Y染色体AZF区微缺失情况,分析其结果的可靠性并探讨其对严重少精或无精症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随机抽取150例严重少精或无精子症患者的外周血,分别运用PCR-荧光探针法和多重PCR凝胶电泳法进行检测Y染色体微缺失AZFa、AZFb、AZFc和AZFd区共8个位点,统计其缺失情况,并分析两方法检验结果的一致性.结果:Y染色体微缺失总发生率为6.00%,非梗阻性无精子症组为9 26%;严重少精子症组为4.17%;PCR-荧光探针法和PCR-电泳法检测结果完全一致结论:Y染色体AZF区与精子生成关系密切,严重少精子症或非梗阻性无精子症男性行辅助生殖技术前应筛查其微缺失情况;PCR-荧光探针法检测人Y染色体AZF区微缺失稳定快捷,结果可靠.
中国性科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临床医护工作者应重视学习和应用性学知识

    “现代性科学”作为一门边缘学科,已有100余年的历史了,然而进入我国仅仅只有30余年.但是,我国的性学研究工作者在中国性学会的组织领导下,做了大量的性科学研究工作.正如阮芳赋教授所预测的那样,以中国为首的汉语系国家“正进入并引领世界第三次人类性学高潮”.笔者在30余年的行医和接触性学的工作经历中,深深感受到将性学知识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对于提高诊疗水平很有帮助.但是,目前我国的临床医师及护理工作者重视学习和应用性学知识的状况还并不尽人意.仔细分析我们临床医护工作者已发表的性学研究论文,并不能真正将性科学观点或性学知识运用到所研究的课题当中,与性社会学、性人文学、性伦理学等方面的研究论文相比,明显欠缺较多.为此,笔者从临床医学工作的角度向广大的临床医护工作者呼吁:要重视和系统学习性学知识,并在临床实践中运用性学的相关知识分析解决问题,以提高临床诊疗水平.

    作者:徐计秀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不孕不育患者的心理问题及相关心理干预方法研究进展

    不孕不育症已成为世界性生殖健康问题,其诊断及治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患者在接受诊疗的过程中,不仅要接受各项临床检查,还要承受来自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压力,很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痛苦等负面情绪,这些情绪又通过神经内分泌等途径反过来影响助孕结局.生物-心理-社会的现代医学模式需临床医师在个体化用药的同时关注不孕患者的心理状况,必要时给予心理干预,减少患者的负性情绪,促进和谐的医患关系,提高试管助孕的成功率.

    作者:陈力;李爱斌;牛婷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双唑泰栓联合伊曲康唑治疗念珠菌性阴道炎54例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双唑泰栓联合伊曲康唑治疗念珠菌性阴道炎的临床效果,为治疗此类疾病提供参考.方法:选取108名2013年7月至2014年9在我院治疗的念珠菌性阴道炎患者.试验时将所有的患者按照随机的方式分组,其中对照组单独采用双唑泰栓进行治疗,治疗组在双唑泰栓的基础上,加用伊曲康唑,两组患者的治疗周期为1周.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经过1周的治疗,治疗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2.6%,而对照组为79.6%,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此外,治疗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比如白带增多、疼痛及黏膜充血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双泰唑栓联合伊曲康唑治疗念珠菌性阴道炎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患者的临床症状可明显改善,临床有效率显著提高,值得在临床推广.

    作者:徐旭琼;易琼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梅毒患者外周血CD4+、CD8+调节性T细胞表达的临床意义

    目的:监测梅毒患者外周血CD4+、CD8+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水平,考察其在临床的参考价值.方法:将2014年12月至2015年9月,我院收治并确诊的32例梅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Ⅰ期、Ⅱ期、潜伏期梅毒患者分别有11例、15例和6例.采用细胞免疫芯片检测(淋巴细胞CD4+、CD8+绝对数检测)技术检测并计算患者外周血中的调节性T细胞CD4+、CD8+表达水平及CD4+、CD8+的比值.并与同期就诊我科的30例非梅毒患者的相应指标数据进行比较.结果:与非梅毒患者比较,梅毒患者外周血中CD4+、CD8+细胞绝对值计数均显著下降(P<0.05);CD4+、CD8+比值显著低于非梅毒患者组(P<0.05).在Ⅰ期、Ⅱ期、潜伏期梅毒患者间CD4+、CD8+绝对值计数均值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梅毒患者外周血中CD4+、CD8+表达水平及CD4+、CD8+比值均显著降低,而在梅毒感染的不同疾病发展时期CD4+、CD8+表达水平也有着显著的差异.

    作者:杨静;孙兆伟;张渝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18例不典型梅毒的误诊分析

    目的:总结探讨易误诊梅毒病例的临床和病理诊断线索.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梅毒患者的临床皮疹特点和病理特征.以实验室梅毒血清学指标RPR/TRUST阳性,TPPA阳性为确诊指标.结果:本研究共18例患者入选,其中男性17例,女性1例;小年龄22岁,大80岁,中位年龄30.5岁.16例患者皮损对称分布(16/18),全部患者均有外阴受累(18/18);9例患者行皮肤病理检查.病理特点为间质性炎症浸润(3/9)、内皮细胞肿胀(8/9)、表皮突不规则增生(8/9),空泡化模式(4/9)、浆细胞浸润(9/9)、富含胞浆的淋巴细胞浸润(9/9)、棘层中性粒细胞浸润(2/9)、苔藓化浸润(3/9)、表皮银屑病样增生(6/9).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9/18).结论:梅毒皮损常对称,性交部位常受累.病理上以出现内皮细胞肿胀、表皮突不规则增生、浆细胞围管性浸润、富含胞浆的淋巴细胞浸润等特征为主.

    作者:王涛;袁柳凤;梁思;徐晨琛;周细平;吴丹;张涛;郑和义;刘跃华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探究血清β-HCG及孕酮浓度在未破裂异位妊娠患者中的动态变化特点及意义

    目的:探究与分析血清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亚体(β-HCG)及孕酮浓度在未破裂异位妊娠患者中的动态变化特点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自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60例未破裂异位妊娠患者作为试验组,选取同时期的60例正常宫内妊娠孕妇作为对照组,分别测量两组孕妇血清β-HCG与孕酮,对比48h内β-HCG的增长率及孕酮水平,比较β-HCG、孕酮及二者联合检测异位妊娠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结果:试验组β-HCG入院时浓度、入院后浓度、浓度增长率及孕酮浓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8.89,P<0.05;t =8.67,P<0.05;t =9.23,P<0.05;t =10.56,P<0.05).联合检测与β-HCG单独检测相比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均明显增高,具有统计学意义(x2=4.35,P<0.05;x2=5.56,P<0.05;x2=4.98,P<0.05).联合检测与孕酮单独检测相比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均明显增高,具有统计学意义(x2=5.34,P<0.05;x2 =5.21,P<0.05x2=5.09,P<0.05).结论:异位妊娠孕妇β-HCG、孕酮浓度均明显低于正常宫内妊娠孕妇,且β-HCG与孕酮的联合检测未破裂异位妊娠具有早期、敏感、高效的特点,诊断未破裂异位妊娠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与应用.

    作者:陆婕;周丽仙;朱洁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阴道镜诊断、阴道镜活检与阴道镜超高频电波刀在子宫颈上皮内瘤变诊断中效果对比研究

    目的:探究与分析阴道镜诊断、阴道镜活检与阴道镜超声高频电波刀在子宫颈上皮内瘤变诊断中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120例门诊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均在我院接受阴道镜检查、阴道镜活检与阴道镜LEEP,对比阴道镜拟诊分别与阴道镜下宫颈活检、阴道镜下LEEP活检结果及阴道镜图像特征对C1N的诊断价值.结果:阴道镜图像特征拟诊CIN Ⅰ的敏感性明显高于CIN Ⅱ及CIN Ⅲ,具有显著差异(x2=22.87,P<0.05;x2=5.29,P<0.05;).阴道镜图像特征拟诊CIN Ⅰ的特异性与CIN Ⅱ及CIN Ⅲ相比有明显差异(x2=5.52,P<0.05;x2 =15.58,P<0.05).阴道镜拟诊与阴道镜下LEEP活检符合率分别为CIN Ⅰ(68.66%)、CIN Ⅱ(44%)、CIN Ⅲ(61.9%)及浸润癌(100.00%).阴道镜拟诊与阴道镜下宫颈活检诊断符合率分别为CIN Ⅰ (71.64%)、CIN Ⅱ(52%)、CIN Ⅲ(28.57%)及浸润癌(28.57%)阴道镜下LEEP活检与阴道镜下活检的CIN Ⅰ及CIN Ⅱ诊断符合率相比均无明显差异(x2=0.15,P>0.05x2=0.32,P>0.05).阴道镜拟诊同阴道镜下LEEP活检的CINⅢ及浸润癌诊断符合率较同阴道镜下宫颈活检的符合率相比均明显偏高,具有显著差异(x2=4.71,P<0.05;x2=7.78,P<0.05).结论:阴道镜在诊断子宫颈上皮内瘤变中具有重要的应用,阴道镜LEEP活检较单独阴道镜活检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值得推广与应用.

    作者:季菲;傅君;庄文明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生殖激素水平测定对早期先兆流产妊娠预后的判断价值

    目的:总结在多种生殖激素在早期先兆流产妊娠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正常妊娠分娩者、50例先兆流产继续妊娠者及50例先兆流产难免流产者的临床资料,以正常妊娠分娩者为A组,以先兆流产继续妊娠者为B组,以先兆流产难免流产者为C组.分析三组间多种生殖激素含量差异,并探讨多种生殖激素与早期先兆流产妊娠结节的相关性.结果:三组间孕6周时P、E2及β-HCG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LH、PRL及FSH无统计学差异(P>0.05).C组P、E2及β-HCG明显低于A组及B组(P<0.05),B组P、E2及β-HCG明显低于A组(P<0.05).同时P、E2及β-HCG含量与早期先兆流产妊娠预后存在显著的相关性(P<0.05).结论:P、E2及β-HCG含量对早期先兆流产的妊娠预后有着显著的预测价值.

    作者:岳来凤;宋末兰;陈莉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与开放性手术对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性功能的影响分析

    目的:探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与开放性手术对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性功能影响性,以期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选取2013年2月到2015年2月于我院就诊的98例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成两组,对照组49例,予开放性手术治疗,观察组49例,予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观察治疗后两组相关指标变化情况.结果:对照组射精疼痛发生率为10.2%、逆行射精发生率为26.53%、ED发生率为30.61%,观察组射精疼痛发生率为2.04%、逆行射精发生率为16.33%、ED发生率为12.25%,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精量增加、精量减少上比较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3、6、12个月在IPSS评分上较治疗前评分均下降,治疗前和治疗后3、6、12个月IP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IPS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3、6、12个月在IIEF-5评分上较治疗前评分均下降,治疗前和治疗后3、6、12个月IIEF-5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IIEF-5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对患者性功能影响性小.

    作者:郭亚雄;刘安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乳酸菌阴道胶囊联合戊酸雌二醇治疗老年性阴道炎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乳酸菌阴道胶囊联合戊酸雌二醇在老年性阴道炎患者中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在我站就诊的66例老年性阴道炎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利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阴道放置乳酸菌阴道胶囊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阴道放置戊酸雌二醇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9%,显著高于对照组(81.8%)(P<0.05);两组治疗前pH值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实验组pH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性阴道炎患者在乳酸菌阴道胶囊治疗基础上联合戊酸雌二醇治疗效果理想,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陈玲;林涛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古代房中文化的文学解读

    唐代白行简的《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是我国历史上一篇珍贵的性学文献,它以大胆的笔触描绘了唐代社会形形色色的性现象,这在中国文学史上屈指可数.古代传统思想尤其是阴阳哲学思想,以及丰富性理论著作是该赋作产生的历史渊源,而唐代社会开放的风气则是此类作品出现的社会文化背景.可以说该赋实际上是对古代历史与社会性文化的文学表现与解读.

    作者:徐胜男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活血化瘀补肾中药治疗联合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患者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研究活血化瘀补肾中药治疗联合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病例来源于我院2010年5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符合诊断标准的126例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均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3例.对照组施行腹腔镜手术结合常规的西医治疗,观察组给予活血化瘀补肾中药联合腹腔镜手术治疗.比较两组病患妊娠情况、中医证候积分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CA-125、LH、FSH、E2等指标值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观察组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与痛经积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一年痛经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复发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总的怀孕率显著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活血化瘀补肾中药结合腹腔镜手术能够有效提升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病患怀孕率,显著降低疾病的复发,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叶青;孙立兰;何双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生物反馈电刺激结合盆底肌肉训练对子宫脱垂患者的临床影响

    目的:探究分析生物反馈电刺激结合盆底肌肉训练治疗子宫脱垂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5月期间到我院就诊的128例子宫脱垂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将其分为实验组65例和对照组63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盆底肌肉训练,实验组患者在盆底肌肉训练的基础上增加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观察并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盆底肌力改善情况及其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的盆底肌力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盆底肌力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的治愈率(84.6%)与对照组(68.3%)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相对于单纯采用盆底肌肉训练的治疗方法而言,生物反馈电刺激结合盆底肌肉训练治疗子宫脱垂具有更加显著的临床效果,并且治疗过程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霞;植枝福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舍尼通联合抗生素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观察舍尼通联合抗生素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 3年1月至2014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178例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患者进行实验观察,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使用单抗生素(左氧氟沙星)治疗,治疗组使用舍尼通联合抗生素的方式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慢性前列腺炎症状评分、生活质量评分、白细胞数、排尿疼痛等方面的差异结果:治疗组89例患者有42例患者治愈,24例患者显效,20例患者有效,3例患者无效,总有效率为96.6%;对照组89例患者有21例患者治愈,22例患者显效,21例患者有效,25例患者无效,总有效率为71.9%,两组间的总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舍尼通联合抗生素对于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排尿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金轶刚;陈善闻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人工流产术后恢复性生活时间与继发性不孕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研究人流术后恢复性生活时间与继发性不孕的相关性,以便指导临床患者.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间入院诊治的600例人工流产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术后恢复性生活时间将其分为三组,A组:<2周组(91例)、B组:2 ~4周组(108例)及C组:>4周组(401例),统计三组患者术后1年内发生继发性不孕的发生率,比较三组患者的相关指标,分析人流术后恢复性生活时间与患者发生继发性不孕的相关性结果:600例患者术后发生继发性不孕为60例,其中A组患者不孕22例(24.18%),B组患者发生不孕12例(11.11%),C组患者发生不孕26例(6.48%),三组患者发生术后不孕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人流术后发生继发性不孕的原因主要是输卵管阻塞(46.67%),其次是子宫内膜异位症(26.67%),再次是盆腔粘连(21.66%).人流术后继发性不孕患者性传播微生物中HPV约为51.67%,HSV-2约为43.33%,Ct则为31.67%,Uu则为36.67%、NG则为23.33%.对各变量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继发性不孕与人流术后恢复性生活时间呈负相关(r=-0.622,P<0.01).继发性不孕与性传播微生物呈现正相关(r=0.531,P<0.01).人流术后恢复性生活事件与性传播微生物呈负相关(r=-0.576,P<0.01) 结论:人流术后过早恢复性生活可能会增加性传播微生物的滋生,进而引发输卵管阻塞,导致继发性不孕建议人流术后至少4周后恢复性生活.

    作者:李莉;蒋丽;吕榜权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湖州市高龄男性性生活现状调查

    目的:探讨湖州市高龄男性的性生活现状.方法:选择湖州市进行健康体检且年龄≥60岁的高龄男性827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当面咨询和问卷调查的形式展开调查.调查高龄男性终止性生活的年龄及相关影响因素,调查不同年龄组勃起功能障碍发生率,同时分析诱发勃起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结果:湖州市高龄男性终止性生活的低年龄为60岁,高年龄为84岁,平均为(69.5±6.3)岁.高龄男性无性生活率为36.8%,且无性生活率会随着年龄的上升而逐渐提高.高龄男性终止性生活受自身健康状况的下降和勃起功能障碍因素的影响.827例高龄男性勃起功能障碍的发生率为89.4%,且勃起功能障碍的发生率会随着年龄的上升而不断提高.Logistic多元回归表明,年龄、心脑血管疾病、下尿路症状、肥胖、糖尿病是男性勃起功能障碍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结论:勃起功能障碍在高龄男性人群中十分普遍,是高龄男性终止性生活的重要原因,勃起功能障碍受年龄、慢性疾病、下尿路症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作者:彭福生;杨荣华;汤建儿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化疗与放化疗对Ⅰb-Ⅱa期子宫颈癌术后有危险因素患者预后的影响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分析化疗与放化疗对Ⅰb-Ⅱa期子宫颈癌术后有危险因素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妇产科收治的行子宫颈癌手术治疗且有术后有危险因素的Ⅰb-Ⅱa期子宫颈癌患者共105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辅助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化疗组(51例)和放化疗组(54例),随访观察分析其1年不良反应情况及3年、5年盆腔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和生存率.结果: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放化疗组3年盆腔复发率为1.85%,远低于化疗组的15.69%,其3年生存率为98.15%,明显高于化疗组的82.35%;其5年盆腔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分别为3.70%、5.56%,远低于化疗组的21.57%、19.61%;其5年生存率为85.19%,明显高于化疗组的74.51%,上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放化疗治疗可改善Ⅰb-Ⅱa期子宫颈癌术后有危险因素患者预后、提高生存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陈燕;陈小刚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三种不同术式治疗子宫息肉疗效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分析宫腔镜下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子宫息肉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为临床疾病诊治提供一定理论依据.方法:研究对象为于2013年2月到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子宫息肉需手术治疗的患者共165例,按入院时间先后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各55例,其中A组行宫腔镜下刮匙定点刮除术,B组行宫腔镜直视下以环状电极电切息肉基底部,C组术式同B组,术后辅以安宫黄体酮治疗.观察三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天数、术后异常出血例数、术后月经情况及随访患者疾病复发情况.结果:三组患者首诊时均经记录年龄及病程时长等一般情况,三组患者在年龄、病程、月经量、息肉数目及宫腔深度上相比均无明显差异(P均>0.05).刮匙定点刮除术组患者手术时间平均为(19.9±1.2) min,术中出血量(33.8±2.4)mL,平均住院时间为(7.4±1.1)d;与其他两组相比,均明显偏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密切关注所有患者病情,刮匙定点刮除术组患者阴道异常出血3例,发生术后闭经4例,术后月经减少8例.环切术组患者发生阴道异常出血l例,发生术后闭经2例,术后月经减少4例.辅以用药组患者发生阴道异常出血0例,发生术后闭经l例,术后月经减少l例.总的并发症发生率A组显著高于B、C组(P<0.05),而B、C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病例术后定期随访,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常规进行B超检查,结果显示三组复发人数分别为14例、2例和1例,刮匙定点刮除组复发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宫腔镜下环状电极环切术及术后辅以药物治疗的方式治疗子宫内膜息肉优于宫腔镜下刮匙定点刮除术.

    作者:吴阳春;段丽平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门诊女性性传播疾病患者治疗情况调查分析及健康宣教对策研究

    目的:通过调查门诊女性性传播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治疗情况面,分析门诊女性的性病防治认知特点,为制定针对性更强的健康宣教对策提供依据.方法:通过由专业人员设计的《性病患者流行病学特征调查问卷》对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女性性病患者进行调查,分析患者性病知识水平与患者一般资料、治疗情况以及性病知识的来源的关系.并通过得到的结果制定相应的宣教对策.结果:门诊女性性病患者的性病知识得分与患者户籍性质、学历、年龄、收入水平不同而显著不同,同时性病知识水平越高,患者治疗依从性也越高,心理压力越小.结论:需要规范性病知识获取渠道,加强性病预防知识普及工作,同时正确引导性病治疗,多管齐下,增加患者和健康人的性病预防和治疗认识水平,降低性病的传播风险.

    作者:范淑静;李爱明;谢彩霞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薄芝糖肽加微波治疗尖锐湿疣的疗效及对患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目的:探讨薄芝糖肽加微波治疗尖锐湿疣的治疗效果及对患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0月至2014年11月来我院治疗尖锐湿疣的患者9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单独采用微波法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基础上加用薄芝糖肽共同治疗.结果:观察组尖锐湿疣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7.78%高于对照组尖锐湿疣患者治疗总有效率82.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尖锐湿疣患者复发率为12.50%低于对照组尖锐湿疣患者复发率22.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观察组尖锐湿疣患者CD3+水平(68.05±5.39)%、CD4+水平(40.05±4.26)%、CD8+水平(1.95±0.18)%高于对照组尖锐湿疣患者CD3+水平(64.79±5.15)%、CD4+水平(33.41±6.82)%、CD8+水平(1.40±0.1 1)%,且观察组尖锐湿疣患者CD4 +/CD8+比值(21.11±2.90)低于对照组尖锐湿疣患者CD4 +/CD8+比值(23.62±4.8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薄芝糖肽加微波治疗尖锐湿疣能有效的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减少复发率,改善细胞因子水平,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叶莉华;王泉江;林飞燕;范秀红 刊期: 2016年第06期

中国性科学杂志

中国性科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性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