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春燕;秦路;常建民
调节性T细胞是一群独特的免疫调节细胞,具有免疫抑制作用,日渐受到关注.它们与自身免疫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自身免疫病的治疗上也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就近年来对调节性T细胞的研究情况及调节性T细胞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作者:黄懿;牛秀珑;王金龙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慢性湿疹病因比较复杂,易反复,特别是掌跖角化性湿疹,治疗上较顽固,经久不愈.我们应用中药煎洗联合外用澳能乳膏治疗,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魏芳;张义秀;陈自学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我科自2002年5月-2003年12月,应用必伏凝胶(联苯苄唑)联合自制中药癣净灵泡脚治疗足癣70例,疗效显著,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所选病例为我科门诊患者,均具有典型临床足癣的皮损特征,皮损多表现为红斑、丘疱疹、鳞屑、浸渍、糜烂、苔癣样变等,有不同程度的瘙痒,真菌直接镜检阳性.
作者:汪文 刊期: 2004年第03期
颜面再发性皮炎好发于春秋季节,多见于青中年女性,颜面表现为潮红斑片,上附有细薄白色鳞屑,有轻度瘙痒,多数患者有反复发作及过敏性疾病史.笔者在从事中医皮肤工作20多年的经验中总结,自拟清热脱敏汤,从2000年8月-2002年10月用自拟清热脱敏汤内服,外搽黄芪霜(成都日用化工品厂生产,生产批号:[89]卫妆准字16-XK-005),治疗颜面再发性皮炎,能收到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作者:陈明;张聪;信玉琼 刊期: 2004年第03期
多发性跖疣是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引起的足底良性赘生物,数目多,分布范围广泛,顽固难治.我们于2002年1月-2003年10月采用中药煎水浸泡法治疗多发性跖疣35例,疗效确切,现报道如下.
作者:严月华;吴伟伟;盛晚香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研究过敏性皮肤病患者斑贴试验结果及临床意义.方法对254例湿疹、56例慢性荨麻疹、28例特应性皮炎患者进行斑贴试验检测.结果三组患者中阳性率较高的致敏原有四种物质相同,分别为硫酸镍、重铬酸甲、卡巴混合物、芳香混合物;特应性皮炎组阳性率(64.29%)明显低于湿疹组(79.92%),慢性荨麻疹(76.79%)与湿疹二组阳性率之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过敏性皮肤病患者阳性率较高的致敏原具有相同性;硫酸镍、重铬酸甲、卡巴混合物、芳香混合物具有较高的致敏性;斑贴试验主要用于检测外源性变应原,特应性皮炎的病因可能以内源性为主;接触性过敏原可以引起接触性荨麻疹;斑贴试验阳性致敏原常是引起面部湿疹、手湿疹的致病因素.
作者:刘春玲;程少为;兰东;张秀英;佟春光;曹梅;何焱玲;陈懿德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对育龄女性痤疮患者进行临床及实验室观察,以与青春期痤疮相区别,使其在临床治疗上更有针对性.方法观察61例患者临床症状、性激素水平,按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拟定治法、方药,总结其临床疗效.结果61例中内分泌检测呈紊乱状态,垂体激素明显降低,卵巢激素低龄组睾酮增高,高龄组雌二醇增高.中医辨证结果:低龄组多以肺胃实热为主,高龄组可分为脾胃湿热、脾虚肝郁证和脾虚食滞、肝肾阴虚证.结论育龄女性痤疮与青春期痤疮在内分泌改变方面确有不同,呈紊乱状态.经中医辨证用药治疗,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作者:杨慧敏;张景龙;张广中 刊期: 2004年第03期
尖锐湿疣(CA)是由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所致的增生性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性传播疾病(STD).目前对本病治疗方法很多,但复发率较高.本文就我科近2年来就诊,资料完整的病例共75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45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六银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我院自2001年2月-2003年10月,应用上海康奥公司的调Q-开关钕:钇-铝石榴子石(Nd:YAG)激光器,治疗面部太田痣共228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白玫;李锦芸;翟晓葭 刊期: 2004年第03期
匐行性血管瘤是一种少见的毛细血管扩张的血管畸形,好发于女性,通常幼年起病.近笔者发现一例成年起病的匐行性血管瘤,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54岁.右下肢从下到上发疹半年,偶有痒感.患者约半年前发现右小腿部外侧发出少量红色小点,未予重视.后红点渐渐增多,并向上蔓延至大腿处.遂于2003年10月21日来我院就诊.患者既往体健,无特殊病史,本次为首次发病,无家族史.
作者:袁肖海;陆海空;王学民;乐嘉豫 刊期: 2004年第03期
隐翅虫眼睑皮炎,近年有所报道,它可散在分布,也可集中发病,2002年4月-2003年5月,我科共接诊261例,分析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261例中,男189例,女72例.年龄50 d-65岁.本组病例从春末始至整个夏秋季节均有发生,夏季发病多,雨后闷热天气尤为多见,发病高峰在5月,261例中单纯眼部损害者76例,合并结膜炎损害者4例,合并头面、颈部及全身其他皮肤损害者181例.
作者:刘水炳 刊期: 2004年第03期
带状疱疹是临床上较常见的病毒性皮肤病,多数患者早期进行抗病毒、抗炎、止痛等治疗即可痊愈.但免疫功能低下如年老体弱、营养不良患者易遗留神经痛,给患者造成很大痛苦.近10年来,笔者应用中药加穴位注射治疗老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70例,获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林琳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检测慢性荨麻疹患者和酒渣鼻患者血清中的抗HP IgG抗体.方法采用AssureTM H.pylori IgG抗体层析板测定慢性荨麻疹和酒渣鼻患者血清中的抗HP IgG抗体,并设立正常对照组.结果186例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中有121例抗HP IgG抗体阳性,阳性率为65.05%,其中有88例提示为现症感染;38例酒渣鼻患者血清中有32例抗HP IgG抗体阳性,阳性率为84.21%,其中有21例提示为现症感染;正常对照组血清40例有11例抗HPIgG抗体阳性,阳性率为27.50%.结论慢性荨麻疹组患者血清中抗HPIgG抗体阳性率为65.05%,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27.50%(P<0.01);酒渣鼻组患者血清中抗HP IgG抗体阳性率为84.21%,也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27.50%(P<0.01).
作者:洪为松;周渭珩;许爱娥 刊期: 2004年第03期
作者自拟中药清热除湿汤治疗急性湿疹十余年,临床疗效较好.于2002年10月至2004年2月,采用清热除湿汤联合外用西药对45例急性湿疹(中医辨证属于湿热证)患者进行了系统的临床疗效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姚春海;刘青云;陈少君;柏彦军;黄尧洲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我们应用5%阿莫罗芬搽剂(罗每乐)联合口服特比奈芬(兰美抒)治疗甲真菌病,并与单独口服特比奈芬治疗甲真菌病进行疗效的比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临床病例的选择2002年3月-2003年6月我院真菌专科门诊具有典型临床表现、真菌镜检和培养均为阳性的甲真菌病患者为研究对象(110例),男51例,女59例,年龄14~68岁,平均年龄36.52岁,病程2月-30年,平均5.15年.选择能客观反映病甲类型和特征的病甲作为靶甲,并对靶甲进行SCI0评分[1,2],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对照组).所有病例均无肝肾疾病史.
作者:聂振华;张宇;戴臻;李振化;刘维达 刊期: 2004年第03期
1临床资料患者,男,62岁.因间断腹泻,面部及双手背皮疹10年,痴呆、意识模糊、谵妄2年入院.患者自20岁开始饮酒,每日需饮白酒500 g,常年不断,饮酒时很少食饭菜.近10年来面部及双手背皮肤发生红斑,自觉瘙痒、灼热,日晒后加重.同时伴间断腹泻,呈稀水样便.因症状较轻,未进行诊治,皮疹可自行逐渐消退.近2年来,患者双手出现震颤,双下肢无力、麻木,并出现记忆力减退、幻觉、语言障碍,曾到外院神经内科就诊,诊为末稍神经炎、精神障碍等,应用多种治疗精神疾病的药物治疗,无明显疗效.近1年来面部及双上肢皮疹明显增多,尤以夏季为重.
作者:牛春燕;秦路;常建民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白癜风是常见的慢性、特发性、获得性色素脱失性皮肤病,临床治疗尚缺乏满意的方法.近年来报道采用窄谱UVB(311nm)(Naarrow-Band UVB,MBUVB)照射治疗白癜风,安全有效[1].我科于2001年10月-2003年10月,采用NBUVB治疗白癜风50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克英;刘栋;乔树芳;毛舒和 刊期: 2004年第03期
银屑病是一种常见并易复发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治疗困难[1].自2002年10月-2003年10月,我们运用中医辨证理论,借助智能中药汽疗仪,发挥其药力、热力和生物电场三种功能,对进行期和稳定期寻常性银屑病进行治疗观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齐岳亮;张鹏一;刘立经;周桂金;李怀梅;吴世云;杨文芳;马浩广;翁义翠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用三种方法检测泌尿生殖道沙眼衣原体,评价其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采用C-C快速法、PCR和VIDAS CHL三种方法检测150例尿道或宫颈分泌物标本.结果在150例患者中,阳性患者43例,阳性率为28.67%,C-C快速法检测的敏感性与特异性为97.67%和100%,PCR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100%和98.13%,VIDAS CHL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97.67%和97.20%.结论三种方法检测泌尿生殖道沙眼衣原体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无显著性差异(P>0.05).
作者:洪为松;周渭珩;裘新民 刊期: 2004年第03期
钟以泽教授是四川省名中医专家,国家名老中医带徒之一,笔者曾随诊钟老,聆听其教诲,现把他治疗银屑病的经验总结如下.1对病因病机的认识钟主任认为,银屑病多在正气不足之时,由外邪侵袭引起,好发于春季风温之邪盛行之际,多发于青壮年阳刚之躯,两者相搏于体内,必然化热生毒,热入血分,迫血妄行,则皮损可见红斑,热盛生风,风盛则燥,或病情日久不愈,耗伤气血,肌肤失养,则白屑层起.
作者:赵艳霞;杨慎峭;成玉 刊期: 2004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