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推拿联合腾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病临床效果分析

韩啸

关键词:推拿, 腾药, 膝关节骨关节病
摘要:目的:观察推拿联合腾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病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治膝关节骨关节病患者35例,给予推拿联合腾药治疗,观察临床效果及安全性.结果:痊愈22例,显效8例,有效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2%.随访时间6个月,均无复发.结论:推拿联合腾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病能够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复发率低.
中国社区医师杂志相关文献
  • 人性化服务与管理在妇幼保健工作中的作用

    目的:研究人性化服务与管理在妇幼保健工作中的作用.方法:在妇幼保健工作中推广人性化服务与管理,分析人性化服务与管理在妇幼保健工作中的作用.结果:贫血20例(1.47%);产妇乙肝表面抗原阳性54例(3.51%);剖宫产12.99%;无死亡病例,无孕产妇不良分娩事件;新生儿质量不佳4.93%,分别有低出生体重儿、巨大儿以及早产儿,围产儿死亡率17.96%;5岁以下儿童保健总人数7666例,身高体重检查结果不良0.94%,贫血儿童0.64%,未见中重度贫血.结论:人性化服务与管理措施的实施,可有效提高妇幼保健工作质量,提高孕产妇分娩质量,减少孕产妇不良事件与新生儿不良事件,整体提升儿童的健康水平.

    作者:卫艳红 刊期: 2018年第17期

  • 妇产科手术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观察

    目的:探索妇产科手术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收治妇产科手术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30例,给予病灶切除术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符合Ⅰ期愈合标准.随访1~3年,未出现复发及恶变患者.结论:根据查体和典型症状可确诊妇产科手术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采用手术治疗效果较好.

    作者:曹娇华 刊期: 2018年第17期

  • 新生儿第一次乙肝疫苗注射后3~6d产生的乙型肝炎表面抗体调查研究

    目的:探讨分析新生儿第一次乙肝疫苗注射后3~6d产生的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方法:收治年龄3~6d的婴儿2659例,出生3 h之内接种乙肝疫苗.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情况,对新生儿乙型肝炎表面抗体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新生儿在接种乙肝疫苗之后,无抗体率0.68%,低抗体率66.57%.对影响新生儿乙型肝炎表面抗体因素进行分析之后,结果显示,与母亲乙肝表面抗原和母亲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有关.结论:针对胎龄>32周,母亲乙型肝炎表面抗体<100 mIU/mL以及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呈阳性的新生儿在首次注射乙肝疫苗之后,其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滴度比较低,需要加强监测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滴度.

    作者:尹加忠 刊期: 2018年第17期

  • 左旋甲状腺素片治疗妊娠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效果评价

    目的:探讨左旋甲状腺素片治疗妊娠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的疗效.方法:收治分娩妊娠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80例,分两组.对照组使用常规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左旋甲状腺素片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效果以及剖宫产和新生儿低质量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29%.研究组剖宫产率和新生儿低质量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妊娠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时,在常规饮食干预的基础上加用左旋甲状腺素片治疗具有更高的治疗效果,且可降低剖宫产和新生儿低质量发生率.

    作者:尤丽 刊期: 2018年第17期

  • 推拿联合腾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病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观察推拿联合腾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病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治膝关节骨关节病患者35例,给予推拿联合腾药治疗,观察临床效果及安全性.结果:痊愈22例,显效8例,有效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2%.随访时间6个月,均无复发.结论:推拿联合腾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病能够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复发率低.

    作者:韩啸 刊期: 2018年第17期

  • 微创介入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护理分析

    目的:探讨微创介入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收治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06例,分析患者术前、术中、术后相关护理方法.结果:206例患者都手术成功.术后感染3例,感觉障碍1例,肢体瘫痪0,腰椎间盘再次突出0.疗效优秀率98.54%.患者对治疗效果和护理质量都感满意,无任何医患纠纷发生.结论:科学、有效的护理方式能有效保证患者治疗和康复效果,消除患者紧张、恐惧的心理,提高治疗满意度.

    作者:马文辉;曹向辉;刘芳宏 刊期: 2018年第17期

  • 黔南少数民族消化道疾病联合检测血清胃蛋白酶原和胃泌素的意义

    目的:探讨黔南地区少数民族成人血清胃蛋白酶原及胃泌素水平及与胃部疾病关系.方法:收治胃疾病患者240例,以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将受检者分为4组,同时对其血液血清进行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Ⅱ、胃蛋白酶原Ⅰ与胃蛋白酶原Ⅱ比值、胃泌素-17检测.结果:慢性萎缩性胃炎组PGⅠ表达水平低于胃溃疡组和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P<0.05),胃癌组PGⅠ表达水平显著低于胃溃疡组、慢性萎缩性胃炎组和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P<0.05);慢性萎缩性胃炎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胃溃疡组、胃癌组PGⅡ水平变化不显著(P>0.05);胃癌组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组及非萎缩性胃炎组、消化性溃疡比较,PCR比值均显著降低(P<0.05);慢性萎缩性胃炎组的G-17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胃溃疡组及胃癌组(P<0.05);非萎缩性胃炎组G-17表达水平均低于胃溃疡及胃癌(P<0.05).而苗族、布依族组与汉族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GⅠ、PGⅡ、PGR可作为胃癌的筛查检测手段,少数民族胃部疾病的PGⅠ、PGⅡ、PGR水平变化和汉族基本一致.

    作者:罗锦斌;龙瑞银;郑娟;张丹丹 刊期: 2018年第17期

  • 乙肝两对半不同模式与原发性肝癌关系的探讨

    目的:探讨乙肝患者不同的病毒感染模式与原发性肝癌之间的关系.方法:收治原发性肝癌并乙肝患者120例,检测乙肝两对半(乙肝五项),分析乙肝两对半模式与原发性肝癌之间的关系.结果:120例患者中,检测出乙肝两对半模式14种,乙肝病毒感染率显著高于没有感染的患者,其中又以表面抗原阳性占主导,其中以表面抗原阳性、e抗体阳性和核心抗体阳性(小三阳)所占比例高,显著高于大三阳和其他感染模式(P<0.05).结论:乙肝病毒感染极有可能是导致原发性肝癌的重要原因,其中乙肝小三阳感染模式患者占多数.

    作者:任宏武 刊期: 2018年第17期

  • 单孔技术在电视胸腔镜肺大疱切除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单孔技术在电视胸腔镜肺大疱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治肺大疱患者55例,均采用单孔技术电视胸腔镜肺大疱切除术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未中转开胸,术后均顺利出院.结论:单孔技术在电视胸腔镜肺大疱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显著.

    作者:王军 刊期: 2018年第17期

  • 中医疏肝潜阳法治疗甲亢合并房颤的效果探究

    目的:探讨甲亢合并房颤患者应用中医疏肝潜阳法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收治甲亢合并房颤患者7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医疏肝潜阳法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和治疗后TSH、T4、FT3结果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甲亢合并房颤患者应用中医疏肝潜阳法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

    作者:美娜·斯拉木江;王齐有;段春梅 刊期: 2018年第17期

  • 根除幽门螺杆菌药物治疗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效果评定

    目的:探讨根除幽门螺杆菌药物治疗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效果.方法:收治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90例,分两组.对照组给予单一抗抑郁药物、解痉药物、促胃动力药物治疗,观察组则给予抗抑郁药物、解痉药物、促胃动力药物联合根除幽门螺杆菌药物治疗.比较相关指标.结果:观察组功能性消化不良控制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腹胀、上腹不适以及嗳气症状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干预后观察组胃动力学监测情况、症状积分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抑郁药物、解痉药物、促胃动力药物联合根除幽门螺杆菌药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应用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各项症状,缩短疗程,改善胃动力,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安全、有效.

    作者:张兆红 刊期: 2018年第17期

  • 医院药学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本文探讨医院药学在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中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促使医院药学服务的职能出现转换的原因是医药分家的试点工作和零加成、药房托管.医院药学未来发展的趋势一定是药师参与临床,直接和患者接触.然而现在的药学人员教育背景不适应该条件,除此之外医院重医轻药的观念根深蒂固,这就加大了药师下临床的难度.因此,应抓住机遇,做好药学人才的培养工作,同时不断提升医院药学专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作者:钱柒雷 刊期: 2018年第17期

  • 社区慢性病规范化管理对糖尿病患者的影响

    目的:探讨社区慢性病管理对糖尿病患者的影响.方法:收治糖尿病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社区常规管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社区慢病规范化管理,比较两组管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糖尿病患者实施社区慢病规范化管理有利于缓解症状,改善糖脂代谢水平.

    作者:任志英 刊期: 2018年第17期

  • 不同血液净化方式对急性百草枯中毒的救治效果比较

    目的:比较不同血液净化方式对急性百草枯中毒的救治效果.方法:收治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50例,分为两组.A组给予单纯血液灌流救治,B组给予血液灌流联合连续肾脏替代救治,比较两组救治效果.结果:A组肝肾功能、心肌酶谱以及氧合指数差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炎性反应指标显著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灌流联合连续肾脏替代治疗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可显著提高救治效果,减缓炎性反应且改善器官功能.

    作者:陈刚 刊期: 2018年第17期

  • 护患沟通技巧在门诊分导诊工作中的应用

    目的:评价护患沟通技巧在门诊分导诊工作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治门诊就诊患者110例,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的分导诊工作由经过护患沟通技巧培训的护理人员进行,对照组的分导诊工作由未经过护患沟通技巧培训的护理人员进行,对比两组门诊分导诊工作的满意度.结果:研究组分导诊工作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患沟通技巧在门诊分导诊工作中的应用能够有效提高患者满意度,有利于减少门诊护患纠纷.

    作者:李莲蓬 刊期: 2018年第17期

  • 高眼压状态下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高眼压状态下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安全性和临床效果.方法:收治保守治疗后眼压控制不佳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19例,给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观察术后视力、眼压、滤过泡、术中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眼压控制在≤21 mmHg,术后视力提高10眼.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94.73%.总有效率96.2%.术中及术后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对经保守治疗后眼压控制不佳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安全、有效.

    作者:梁裕琴 刊期: 2018年第17期

  • 正畸联合口腔修复疗法治疗先天性缺牙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口腔修复联合正畸疗法治疗先天性缺牙的临床疗效.方法:收治先天性缺牙患者48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口腔修复疗法,试验组给予口腔修复联合正畸疗法,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腔修复联合正畸疗法治疗先天性缺牙的临床疗效显著.

    作者:李奕 刊期: 2018年第17期

  • 品管圈活动在降低成人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性拔除率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成人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性拔管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通过进行现况调查、原因分析,拟定对策并组织实施.结果:成人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性拔除率由活动前的23.3%降至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不仅确保了输液安全,减轻了患者痛苦,同时提高了护理质量,降低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作者:许艳梅 刊期: 2018年第17期

  • 不同疗程阿奇霉素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不同疗程阿奇霉素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收治小儿支原体肺炎患儿68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阿奇霉素治疗5 d,观察组给予阿奇霉素治疗7 d,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临床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现咳嗽、发热、头痛、肺部湿啰音等症状的患儿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小儿支原体肺炎患儿给予>5 d的阿奇霉素治疗效果更好.

    作者:胡俊 刊期: 2018年第17期

  • 产后出血预测评分及防治机制在预防剖宫产宫缩乏力性出血中的应用

    目的:根据产后出血预测评分体系对剖宫产宫缩乏力性出血中的防治效果进行分析.方法:收治产妇200例,试验组根据产后出血预测评分进行评估,对照组未进行产后出血预测评分评估.分析两组产妇在手术过程中出血量情况.结果:试验组中产妇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同时高危和中危产妇的术中出血量、术后出血量均比低危产妇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产后出血预测评分能够对产后出血预测起到一定的作用,并且其可靠性较高.高危产妇出血量在剖宫产过程中除给予常规的防治措施之外,再给予卡贝缩宫素,可减少产妇术后出血量.

    作者:杨彩瑜 刊期: 2018年第17期

中国社区医师杂志

中国社区医师杂志

主管:中国乡村医生

主办:吉林东北亚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