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宏;马芙蓉;古雅兰;董云鹏
目的 对2002~2005年北京同仁医院住院的全耳再造Ⅰ期术后病例,进行新切口设计方案的Ⅱ期立耳手术46耳进行讨论.方法 全身麻醉后,沿耳轮外8 mm处做皮肤切开,分离耳轮皮层,保留再造耳廓支架表面的软组织层,于耳轮背面切口处分离皮肤至耳轮外缘,并使分离后的皮肤向后延伸并缝于耳背部之软组织.结果 手术病例均达到耳轮光滑,耳廓皮肤不肿,血运好,三角窝和舟状窝明显,耳廓后沟明显.结论 此手术切口及缝合方法的改进更加符合患者对人工耳廓的美学要求.
作者:郑雅丽;郭继周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从解剖学角度探讨颅中窝径路人工耳蜗植入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对19侧成人尸头行局部解剖学研究,辨认岩浅大神经和面神经管裂孔并将其作为解剖标志,暴露骨性耳蜗基底转距离颅中窝底近的部位,即耳蜗基底转表浅部.测量①耳蜗基底转表浅部与颅中窝底板间距离;②耳蜗基底转表浅部到面神经膝状神经节内缘距离;③耳蜗基底转表浅部到岩浅大神经距离;④耳蜗基底转表浅部到面神经迷路段距离.结果 由颅中窝底板到达耳蜗基底转表浅部,其间未遇到任何重要结构.耳蜗基底转表浅部在颅中窝底板下的平均深度为3.03(3.03±0.97) mm;耳蜗基底转表浅部到面神经膝状神经节内缘平均距离1.68 (1.68±0.33) mm;耳蜗基底转表浅部到岩浅大神经平均距离1.72 (1.72±0.39) mm;耳蜗基底转表浅部到面神经迷路段平均距离1.77 (1.77±0.50) mm.结论 颅中窝径路人工耳蜗植入时进行耳蜗造孔是可行的,有手术操作空间,对于特殊病例该径路可供替代选择.
作者:陈宏;马芙蓉;古雅兰;董云鹏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纠正鼻腔中部病变对改善慢性鼻炎鼻呼吸的疗效.方法 对71例慢性鼻炎患者鼻腔中部病变黏膜及异常解剖结构针对性矫正治疗.采用糖精法进行鼻黏液纤毛传输功能测定,从主客观两方面对患者进行症状和体征计分,并疗效评定.结果 术后半年有效率98.5%,手术后鼻黏液纤毛输送率较术前显著加快(P<0.01).结论 纠正鼻腔中部病变能有效解除慢性鼻炎患者临床症状,恢复鼻腔正常生理功能.
作者:许心茂;柴茂文;牛传贵 刊期: 2007年第07期
腺样体肥大可为一种病理现象,多见于儿童,常合并有慢性扁桃体炎、分泌性中耳炎和鼾症等,一经确诊,应尽早施行手术治疗,我们1998~2006年分三个时段,分别采用腺样体刮除术、鼻内镜下腺样体微波消融术和鼻内镜下腺样体刨削术治疗腺样体肥大各40例,取得满意疗效,报道如下.
作者:曹保刚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研究原发性咽旁隙肿瘤的临床特征、诊疗方法、手术并发症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1994年1月~2005年12月收治的135例原发性咽旁隙肿瘤病例.结果 本组病例共包括24个病种,以神经源性为多见(72.6%),其次为涎腺来源的肿瘤(15.6%),其他类型少见(11.8%),其中良性121例(89.6%),恶性肿瘤14例(10.4%).135例患者中,132例进行了手术治疗,其中常用的手术入路是颈侧切开.11例手术的良性肿瘤患者中,4例术后局部复发.至随访期末,14例恶性肿瘤患者中5例(35.7%)死亡,5例患者带瘤生存(35.7%),4例患者无瘤生存(28.6%).结论 咽旁隙肿瘤较少见且多为良性,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咽旁隙的良性肿瘤手术效果良好,恶性肿瘤预后较差.
作者:申卫东;黄德亮;王嘉陵;武文明;杨仕明;戴朴;布荣发;王春喜;周涛;韩东一 刊期: 2007年第07期
小儿气管异物是耳鼻咽喉科常见急症,少数病例可出现Ⅳ度喉阻塞[1],这种情况非常危险,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正确的抢救极易导致死亡.
作者:徐国刚;张清俊;尚小领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免疫抑制剂环磷酰胺是否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治疗先天性自身免疫性感音神经性聋.方法 同种粗制内耳抗原免疫雌性豚鼠,在妊娠期间给予免疫抑制剂环磷酰胺预防,对于未给予免疫抑制的母鼠所产子鼠给予环磷酰胺治疗,观察实验动物内耳听觉功能和病理形态学变化.结果 同时给予免疫抑制的母鼠及其各自所产子鼠均未出现明显的听觉损伤和内耳病理改变;出现听觉功能障碍和内耳病理变化的子鼠经环磷酰胺治疗后,其听觉功能有所提高(主要为低频区).结论 环磷酰胺可有效地预防母体内针对内耳组织特异性自身免疫反应所造成的子鼠先天性感音神经性聋,但疗效有限.
作者:董伟达;谭长强;周红;陆玲 刊期: 2007年第07期
外耳及中耳原发性恶性肿瘤发病率低,目前关于其临床病理特征的文献资料尚不多见.
作者:邹剑;叶惠平;刘世喜;郑虹;周光耀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研究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2(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 associated factor2,TRAF2)在甲状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细胞凋亡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1例甲状腺癌(乳头状癌33例,滤泡状癌8例)以及9例甲状腺腺瘤中TRAF2的表达情况,并以7例腺瘤旁形态学正常的甲状腺组织作为对照;同时应用TUNEL检测细胞凋亡.结果 ①在正常甲状腺组织、甲状腺腺瘤和甲状腺癌组织中TRAF2均有表达,表达阳性率(灰度值)分别为47.15%(125.03±14.91)、66.67%(116.11±12.67)和80.49%(105.11±10.9),表达程度呈明显上升趋势,灰度值经统计学分析表明TRAF2在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在腺瘤及正常甲状腺组织中的表达(P均<0.001),而在后两组间的表达程度无统计学差异;②在乳头状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在滤泡状癌中的表达(P<0.01);③在正常甲状腺及甲状腺腺瘤中均未检测到细胞凋亡,在甲状腺癌组织中有少量凋亡细胞,且凋亡与TRAF2的表达程度呈负相关(r=-0.49).结论 TRAF2在甲状腺癌中高表达,抑制癌细胞凋亡,可能是甲状腺癌细胞对TNF所诱导凋亡活性不敏感的重要原因之一.抑制TRAF2的产生或活性,可能为甲状腺癌,特别是乳头状甲状腺癌的临床治疗提供一个新靶点.
作者:马亚青;李晓明;路秀英;马婧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定量确定南方某地区正常成年人上气道各平面径线及横截面积的CT测量值范围,为本地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OSAHS)的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指标.方法 对180例健康成年人(男92例,女88例,平均48.6岁)进行上气道螺旋CT扫描,应用图像软件分别测量软腭后区、悬雍垂区、舌后区及会厌后区四个平面的矢状径、横径及横截面积,软腭的长度及厚度,经统计学处理确定其正常值范围.结果 得到南方某地区正常成年人上气道四个平面的CT测量值,软腭后区各径线及横截面积小,至会厌后区逐渐增大,绝大多数人横径大于矢状径,横断面上气道呈横椭圆形、半月形及其他不规则形.结论 螺旋CT能够准确的、可重复性的测量上气道的径线及横截面积,观察上气道的解剖形态,建立南方地区正常成年人上气道CT测量值范围,对于本地区OSAHS的诊断及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蒋奕;郑小华;叶果;郭强;饶中和 刊期: 2007年第07期
气管切开是建立人工气道的常用途径之一.对于下颈椎即第3~7颈椎之间的完全性脊髓损伤者有可能由于呼吸肌麻痹而造成呼吸困难,肺部痰液无法咳出,导致呼吸衰竭.
作者:龚龙岗;罗艳;刘武科;李莹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外伤性假性动脉瘤引起顽固性鼻出血的临床诊断思路.方法 选择16例外伤后假性动脉瘤病例,男性12例,女性4例,年龄16~41岁,平均25.4岁,回顾性分析该组病例鼻出血的临床特点.结果 该组病例1例死亡,其他患者行血管造影栓塞治疗后均痊愈出院.患者自入院到通过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明确诊断为假性动脉瘤相隔时间短为3天,长为15天,平均为4.5天,患者均有多次行前后鼻孔填塞病史,填塞的次数少1次,多达5次,平均2.5次.结论 外伤后反复大量鼻腔出血患者如行前后鼻孔填塞止血效果差,应尽早行DSA检查,明确有无假性动脉瘤存在,诊断明确后行血管造影栓塞治疗.尽可能避免盲目多次的前后鼻孔填塞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同时也可有效避免因延误诊断造成假性动脉瘤破裂致患者出血死亡的可能.
作者:余得志;邱建新;沙群;杨见明;陶冶;曹卫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X线修复交叉互补组1 (X-ray repair cross complementing group 1,XRCC1)基因多态性与喉癌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病例组和对照组设计,选择40例喉鳞状细胞癌病例和140例体检正常的健康人对照,两组间年龄和性别进行匹配,运用聚合酶链-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and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技术分析DNA修复基因XRCC1c.399多态性.结果 病例组中携带XRCC1c.399位点Arg/Gln(杂合型)及Gln/Gln(突变型)基因型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与Arg/Arg(野生型)相比较,携带XRCC1C.399Arg/Gln及Gln/Gln基因型个体发生喉癌的危险性升高了3.50倍(OR=3.50,95%Cl=1.39~8.84).结论 XRCC1c.399多态性可能与喉癌遗传易感性有关联,XRCC1c.399位点Arg→Gln的突变将导致喉癌的发病风险升高.
作者:杨渊;田禾;胡昌军;何胜;甘利燕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内镜辅助下甲状腺手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2005年8月~2006年5月我科在内镜辅助下胸骨切迹上横形1.5 cm~3.0 cm小切口对15例患者行甲状腺手术.结果 所有患者均完成手术,无1例中转开放手术,甲状腺部分切除术9例、甲状腺腺叶切除术4例和双侧甲状腺部分切除术2例.手术时间50~100分钟,平均65.3分钟,术中出血10 ml~40 ml,平均17.5 ml.无1例手术并发症,所有患者对颈部美容效果满意.结论 内镜辅助下改良小切口甲状腺手术安全可靠,具有微创、美容的优点.
作者:王朝晖;李春华;王薇 刊期: 2007年第07期
进入上世纪80年代,伴随着分子生物学等新兴学科的发展,变态反应科学也进入了高速发展的轨道.本文依照古代、19世纪、20世纪上半叶和20世纪下半叶的时间顺序,扼要介绍了变态反应科学发展历史中的重大事件.
作者:张罗;韩德民;顾之燕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家兔实验性鼻源性急性鼻窦炎上颌窦黏膜超微结构及黏液纤毛传输功能的改变.方法 健康成年雄性新西兰白兔15只,随机分为实验组(10只)和空白对照组(5只).将3 mm×5 mm×25 mm大小Merocel(R)高分子膨胀海绵置入实验组兔右侧鼻腔,并向高分子膨胀海绵中注射植入1 mlⅢ型肺炎链球菌悬液.2周后,用印度墨汁法测定上颌窦黏液纤毛传输速度.然后处死动物,取右上颌窦黏膜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其超微结构改变.结果 实验组家兔上颌窦黏液纤毛传输速度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有极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实验组上颌窦黏膜在透射电镜下观察到纤毛变性、脱落,排列紊乱,可见复合纤毛、微管动力臂缺陷、胞质突起、内质网扩张、线粒体肿胀、胞浆水肿及黏膜下层淋巴细胞浸润等超微的结构改变.结论 急性鼻窦炎上颌窦黏膜超微结构明显改变,黏液纤毛传输速度减慢,结构改变导致功能下降.
作者:卫红齐;王秋萍;李泽卿;周玫;陈伟;吴昆旻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血液学常规检测在鼻腔NK/T细胞淋巴瘤预后分析中的应用.方法 收集62例鼻腔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进行随访.对患者血液乳酸脱氢酶(lactic acid dehydrogenase,LDH)、球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hemoglobin,Hb)和白细胞数等指标进行检测.鼻腔NK/T细胞淋巴瘤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采用单因素分析和Cox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 62例患者中,男女比例约为3:1,患者中位年龄41岁.92%的患者为Ann Arbor Ⅰ~Ⅱ期,76%的患者属于国际预后指数(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IPI)低危组.治疗前身体状况评分(performance status,PS)0~1分的患者占总数的92%,贫血见于26%的患者,而53%的患者伴随有B症状.全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27个月(95%Cl:10~45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PS评分、LDH水平、IPI、B症状、Hb浓度及白细胞数等指标与预后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治疗前Hb<110 g/L,有B症状及PS评分>1是鼻腔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不良预后因素.结论 Hb浓度、B症状及PS评分可以作为判断鼻腔NK/T细胞淋巴瘤预后的参考因素.
作者:徐刚;王槐富;杜泽秀;何刚 刊期: 2007年第07期
2000年3月~2006年2月我院经鼻内镜行下鼻甲黏膜下部分切除术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73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田惜光 刊期: 2007年第07期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47岁,主诉为咽痛9个月,头痛1个月,加重半个月,于2006-06-11入院.
作者:张燕;李桂芳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研究建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鼓室硬化动物模型豚鼠的方法,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鼓室硬化的动物实验研究提供一种有用的动物模型.方法 采用小鼠腹腔连续传代3次增强毒力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采取反复中耳腔注射的方法,制备豚鼠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动物模型,了解化脓性中耳炎对听阈的影响及是否导致鼓室硬化.结果 将钙化斑及局部骨化作为鼓室硬化的标志,接种细菌后1周就可观察到中耳粘连的出现,接种后2周出现钙化斑等鼓室硬化灶,听力较对照耳明显下降.观察到硬化灶常见的部分是下鼓室,其次是鼓室上隐窝、上鼓室、鼓膜、听骨链间隙和咽鼓管鼓口.结论 豚鼠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鼓室硬化动物模型病理变化与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鼓室硬化类似,是研究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鼓室硬化较好的动物模型.
作者:薛涛;乔莉;卢连军;刘顺利;张鹏志;邱建华 刊期: 2007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