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豚鼠分泌性中耳炎前后咽鼓管的组织形态学变化

马兆鑫;陈旭辉;李明;黄平;曹奕;蔡建峰

关键词:肺表面活性剂, 中耳炎, 伴渗出液, 咽鼓管
摘要:目的研究肺表面活性物质对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作用,为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探索新的途径.方法采用灭活的肺炎链球菌鼓室内注射,建立豚鼠分泌性中耳炎的动物模型,鼓室内注射肺表面活性物质1周后检测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反应阈的变化,观察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前后咽鼓管黏膜光镜和电镜下的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豚鼠鼓室内注射灭活肺炎链球菌悬浮液5 d后:鼓室积液,鼓膜浑浊,光锥消失,ABR平均(±s)反应阈由正常对照组的(14.0±3.1)dB提高至(45.0±5.7)dB;豚鼠咽鼓管黏膜层增厚,黏膜面有无结构的红染物覆盖,纤毛排列紊乱.经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1周后:鼓室积液减少或消失,ABR平均反应阈由(45.0±5.7)dB降低为(23.5±6.3)dB.t检验分析,造模组与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组反应阈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1);豚鼠咽鼓管黏膜层变薄,纤毛排列较整齐,朝向鼻咽侧.结论肺表面活性物质对豚鼠分泌性中耳炎有治疗作用.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低分子量多肽基因多态性与变应性鼻炎相关性探讨

    本研究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了69例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 AR)患者及100例健康人低分子量多肽(low molecular weight peptide,LMP)基因的频率,以探讨LMP基因在AR发病中的意义.

    作者:李敏雄;张建国;陈观贵;陈盛强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颈侧清扫术与颈根治性清扫术治疗声门上型喉癌的疗效对比

    目的对比颈侧清扫术(lateral neck dissection,LND)与根治性或改良根治性颈清扫术(radical neck dissection,RND)在治疗喉癌声门上型颈淋巴结病理阴性(pN0)患者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头颈外科治疗的喉鳞状细胞癌声门上型pN0患者.对照的两组患者分别是39例1980年3月~1996年12月之间采用根治性或改良根治性颈清扫术治疗的患者(RND组);45例1997年1月~2001年12月之间采用颈侧清扫术患者(LND组).结果 LND组5年颈部淋巴结转移率为2.3%,RND组5年颈部淋巴结转移率0,无统计学意义(P=0.347);两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是97%和94%,无统计学意义(P=0.613).但是,LND组与颈清扫术有关的并发症显著的低于RND组(6.7%和38.5%).此外,LND组较RND组缩短了11 d平均外科住院时间(28 d和39 d).结论与根治性或改良性颈清扫术相比,采用颈侧清扫术并不影响pN0喉癌声门上型患者的肿瘤治疗效果,但却减少了损伤,降低了并发症,缩短了住院时间.

    作者:张彬;徐震纲;唐平章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蜗后性听力减退29例病因分析

    目的探讨蜗后性低频听力减退的发病原因.方法复习1988~2002年29例原因明确的蜗后性低频听力减退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听力学检查结果.结果头部外伤、听神经瘤、周围神经病、遗传性聋、多发性硬化和脑干疾病均可表现为蜗后性低频听力减退,其共同的特点是:低频听力减退,诱发性耳声发射正常或至少在部分频率正常,不受对侧噪声抑制,引不出镫骨肌反射,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异常.结论以耳声发射正常和ABR异常为主要特征的听功能障碍是一组症状群,可为不同病因引起的听神经和(或)听性脑干病变的表现,建议对这一组听力学表现称之为蜗后性低频听力减退.

    作者:韩维举;顾瑞;于黎明;郑杰夫;周娜;曹菊阳;王莉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喉全切除气管食管分路发音重建的防误咽术

    目的观察喉全切除气、食管分路发音重建防误咽术的效果.方法 1991年10月~2001年5月对79例T3、T4喉癌患者喉全切除术中行气、食管分路发音重建防误咽术,在食管前壁和气管后壁做一个长约0.8~1.2 cm发声口,同时保留环状软骨宽度1.2 cm,长度2.0 cm做成软骨黏膜瓣防误咽檐,气管膜部向前外与皮肤缝合,做成防误咽斜度.结果 79例患者中有71例患者获得良好发声,71例患者中有65例防误咽成功,6例失败.65例患者随访1年以上,均无误呛.79例患者术后T3、T4期3年生存率分别是66.7%(14/21)和64.9%(24/37).T3、T4期5年生存率分别是6/10和50.0%(10/20).结论气、食管分路发音重建防误咽术能有效地防止误咽.

    作者:康健;柴丽;于广久;庞永刚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豚鼠分泌性中耳炎前后咽鼓管的组织形态学变化

    目的研究肺表面活性物质对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作用,为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探索新的途径.方法采用灭活的肺炎链球菌鼓室内注射,建立豚鼠分泌性中耳炎的动物模型,鼓室内注射肺表面活性物质1周后检测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反应阈的变化,观察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前后咽鼓管黏膜光镜和电镜下的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豚鼠鼓室内注射灭活肺炎链球菌悬浮液5 d后:鼓室积液,鼓膜浑浊,光锥消失,ABR平均(±s)反应阈由正常对照组的(14.0±3.1)dB提高至(45.0±5.7)dB;豚鼠咽鼓管黏膜层增厚,黏膜面有无结构的红染物覆盖,纤毛排列紊乱.经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1周后:鼓室积液减少或消失,ABR平均反应阈由(45.0±5.7)dB降低为(23.5±6.3)dB.t检验分析,造模组与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组反应阈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1);豚鼠咽鼓管黏膜层变薄,纤毛排列较整齐,朝向鼻咽侧.结论肺表面活性物质对豚鼠分泌性中耳炎有治疗作用.

    作者:马兆鑫;陈旭辉;李明;黄平;曹奕;蔡建峰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红霉素干预对离体人鼻息肉嗜酸粒细胞凋亡基因表达的影响

    目的本实验探讨人鼻息肉组织中嗜酸粒细胞凋亡基因的表达以及红霉素干预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0例离体人鼻息肉组织中嗜酸粒细胞凋亡基因的表达,及15例经红霉素干预后(外植块培养)的离体人鼻息肉组织中嗜酸粒细胞凋亡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鼻息肉组织Bcl-2表达5%(2/40),Bax表达65%(26/40),Bcl-xL表达40%(16/40),Fas表达90%(36/40).与下鼻甲黏膜相比,Bax和Fas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5).经红霉素干预后,鼻息肉组织Bax表达明显上调(93.3%,14/15),与单纯用RPMI1640培养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Bcl-xL 和Fas表达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Bax可能是鼻息肉组织嗜酸粒细胞凋亡抑制机制中有意义的调控基因,红霉素可增强Bax的表达,是促进嗜酸粒细胞凋亡因素之一.

    作者:唐隽;李源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黏附分子在实验性变应性鼻炎鼻黏膜中的表达

    变应性鼻炎迟发相反应阶段是以嗜酸粒细胞为代表的大量的炎性细胞的浸润而导致的慢性炎症,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VCAM-1)、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在嗜酸粒细胞等炎性细胞的黏附、浸润到黏膜炎症区域起着重要作用[1].本研究观察实验性变应性鼻炎鼻黏膜中黏附分子的表达.

    作者:余洪猛;臧朝平;郑春泉;王德辉;张重华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肿瘤转移抑制基因KAI1在喉鳞状细胞癌中表达的研究

    目的探讨肿瘤转移抑制基因KAI1在喉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之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84例原发性喉鳞癌(primary laryn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PLSCC)、27例喉癌前病变不典型增生(laryngeal precancerous lesion,LPL)、10例声带息肉(vocal cord polyp,VCP)和10例正常喉黏膜(normal laryngeal tissues,NLT)石蜡标本组织细胞中KAI1 mRNA的表达.结果 NLT、VCP、LPL和PLSCC 4种组织中KAI1阳性表达的积分吸光度值(±s)分别为(136 206.8±36 675.5)、(133 674.5±42 858.5)、(90 368.8±25 701.9)和(67 880.6±28 189.5),其中NLT组和VCP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t=0.142,P>0.05),NLT组和LPL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t =4.281,P<0.01);PLSCC组中KAI1表达普遍下调,且病理分化G1-2组阳性表达水平高于G3组;T1-2病变组高于T3-4组;颈淋巴结NO组高于N1及N1以上组;临床Ⅰ-Ⅱ期组高于临床Ⅲ-Ⅳ期组(P值均<0.01).KAI1表达与患者性别无关(P>0.05).结论 KAI1低表达在喉鳞癌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可望作为喉鳞癌早期诊断、评估肿瘤细胞侵袭转移潜能及患者病程发展阶段的指标之一.

    作者:吴祖良;吴正虎;郭星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鼻内镜下Hummer切吸器治疗先天性后鼻孔闭锁一例

    患者女,7岁.因自幼张口呼吸、双侧鼻塞、嗅觉丧失,于2000年11月18日入院.患儿自出生后双鼻不通气,流白黏涕,嗅觉丧失,张口呼吸,哺乳困难,吮奶或闭口时呼吸困难加重,张口啼哭时症状明显缓解.查体:鼻中隔居中,双侧下鼻甲不大,双下鼻道后端狭窄,有大量的脓性物堆积.CT示双侧后鼻孔有骨性及软组织样密度影封闭,左侧重(图1),后鼻孔与鼻咽部不通.

    作者:陈秀梅;张庆泉;文真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女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临床特点

    目的了解女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sleep apnea-hypopnea syndrome,SAHS)患者不同于男性的症状及多导睡眠图特点.方法比较男女SAHS患者之间及不同病情严重程度女性患者的症状、多导睡眠监测记录.结果女性患者平均(±s,以下同)年龄(51.1±11.2)岁大于男性(43.9±10.1)岁,平均体块指数与男性差异无显著性.不同病情严重程度女性患者发生重度打鼾的比例差异有显著性.女性患者平均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38.7±32.5)次/h较男性(51.6±27.5)次/h为低,其中平均呼吸暂停指数(23.2±27.1)次/h较男性(41.8±27.4)次/h低,平均低通气指数(15.6±15.0)次/h较男性(10.3±10.8)次/h高.男女患者非快速动眼期氧减指数差异有显著性,男性高于女性.结论女性SAHS患者年龄大于男性,病情较男性为轻,与肥胖无明显相关,非快速动眼期发生动脉血氧饱和度下降较男性更少.

    作者:叶京英;王小轶;韩德民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原发性颈段气管癌的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原发性颈段气管癌的手术治疗途径与经验.方法 1997年1月~1999年4月手术治疗6例原发性颈段气管癌,手术切除肿瘤后,采用气管端端吻合、颈前肌皮瓣+胸舌骨肌筋膜瓣、带蒂胸锁乳突肌肌骨膜瓣及胸大肌肌皮瓣修复气管缺损.病理类型:腺样囊性癌3例,鳞状细胞癌2例,腺癌1例.2例鳞状细胞癌患者术后放射治疗剂量为60 Gy.结果 6例患者分别在术后23 d~3个月拔除气管套管,无术后并发症.随访3年以上,除1例鳞状细胞癌患者术后2年死于肺转移,其余5例患者呼吸、发音良好,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未见复发,气管管腔黏膜光滑.结论手术治疗颈段气管癌可以一期切除肿瘤,根据缺损不同采用气管端端吻合或自体组织移植如颈前肌皮瓣+胸舌骨肌筋膜瓣、带蒂胸锁乳突肌肌骨膜瓣及胸大肌肌皮瓣重建气管.

    作者:潘新良;雷大鹏;许风雷;张立强;刘大昱;解光;栾信庸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创刊50周年纪念会后三思

    数十位老中青编委和200余位耳鼻咽喉科同仁们参加了在长沙举办的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创刊50周年纪念会.人才济济,人声鼎沸,举酒高歌,热烈庆贺并缅怀老中青编委们的丰功伟绩.他们艰苦耕耘,无私奉献的精神,激励着我们团结奋斗,勇往直前.一定要把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办得更好,以便为我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继续做出贡献.

    作者:王直中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变应性鼻炎患者外周血4种细胞因子和黏附分子的检测

    新研究表明变应性鼻炎发病与Th2型细胞免疫反应有关,Th2型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IL-5和IL-10等,主要促进B细胞增殖并分化,分泌特异性抗体,介导体液免疫和Ⅰ型超敏反应.

    作者:马未央;陈科达;张立煌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儿童复发性喉乳头状瘤样病变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儿童喉乳头状瘤样病变(juvenil recurrent laryngeal papillomatosis,JRLP)的治疗方法及儿童复发性呼吸道乳头状瘤(juvenile onset recurrent respiratory papillomatosis,JORRP)与小儿喉尖锐湿疣(infantile laryngeal condyloma acuminatum,ILCA)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1994年3月~2002年3月诊治的44例JRLP的临床资料.结果 44例中普通组织病理学诊断为ILCA 28例,JORRP 16例;采用斑点杂交和聚合酶链反应检测人乳头状瘤病毒阳性率达42/44.JRLP患儿平均初诊时间1.6岁,平均手术次数5.3次,平均手术间隔期2.4个月;在总共233次手术中,各种并发症总发生率为3.9%.目前,长期缓解18例,正在随访的有11例,失访10例,死亡5例.手术加有治疗目的的气管切开(延长手术间隔期)和手术加中药两种治疗方式效果较好.JORRP和ILCA存在广泛的共性.结论深入研究JORRP和ILCA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临床意义.应尽量避免用气管切开术来缓解JRLP所引起的喉梗阻,手术加有治疗目的的气管切开术和手术加中药治疗两种治疗方式值得进一步探讨.

    作者:王挥戈;林心强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前针孔手术缝合器的临床初步应用体会

    传统的手术缝合时所用的缝合针及钳式持针器在对深部及狭窄的部位缝合时,操作难度大.为此我们设计了前针孔手术缝合器(国家专利号:ZL02270186.9),并应用于临床,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作者:张丽君;张月琴;高举;曲玲;樊忠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喉乳头状瘤患儿血清人乳头状瘤病毒11b病毒样颗粒抗体检测及意义

    目的制备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11b型病毒样颗粒(virus like particles,VLP)检测儿童喉乳头状瘤(juvenile larynx papilloma,JLP)患者血清抗HPV11bVLP抗体,探讨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 方法采用重组杆状病毒昆虫细胞系统制备HPV11bVLP.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方法检测46份复发性儿童喉乳头状瘤患儿不同发病时期的血清和20份健康对照组的血清抗体.将标本分5组:A组:健康对照(20份);B组:发病1年(15份);C组:发病2年(15份);D组:未复发1年(8份);E组:未复发2年(8份).结果A、B、C、D、E各组血清抗体吸光度(A)值平均(±s)分别为0.073±0.035;0.120±0.049;0.137±0.057;0.518±0.122;0.557±0.144,B、C、D、E各组与A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未复发组(D+F组)和复发组(B+C组)间A均值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意义(t=14.90,P<0.000 1).两组年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6.250±1.693和3.227±1.453;t=6.767,P<0.000 1).结论 HPV感染的JLP患者血清能产生抗HPV抗体,疾病发展和预后与血清抗病毒中和抗体水平密切相关.HPV11bVLP及血清抗体检测可用作HPV感染的相关免疫学研究.

    作者:陈波蓓;赵孔南;刘晓松;许燕;陈小芳;王秀娣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核因子кB 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及白细胞介素6在鼻息肉组织中的表达

    目的探讨核因子кB(nucler factor кB,NF-кB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s, iNOS)和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 IL-6)在鼻息肉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取鼻息肉组织59例并以20例鼻中隔偏曲患者下鼻甲(inferior turbinate, IT)黏膜组织作对照,分别采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NF-кB mRNA,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iNOS、IL-6的表达及分布.结果①NF-кB mRNA、iNOS和IL-6主要定位于NP上皮细胞、间质中的炎性细胞、部分腺体和血管内皮细胞;②三者的阳性表达率(54.24%、62.71%和64.41%)和表达强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10%、20%和15%),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③NP组织中存在着多量的嗜酸性粒细胞及嗜中性粒细胞的浸润明显高于IT组织(P<0.01).结论①NF-кB、iNOS、IL-6可能参与了NP局部微环境的炎症反应;②嗜酸粒细胞及嗜中性粒细胞参与鼻息肉中炎症的发生与发展,以NF-кB作为药物作用靶点,深入研究NF-кB调控机制,可能有助于开拓新的炎症反应的治疗途径.

    作者:张华;苏时务;郑艳;王莉;马旭东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努力提高头颈肿瘤临床基础研究水平

    本刊以往发表了许多临床研究方面的文章,有老一辈专家的经验总结和中青年专家的论文,对于推动我国头颈肿瘤及相关疾病的诊断、治疗发挥了应有的作用.近年来不少有关头颈肿瘤临床基础研究方面的文章发表,从不同侧面对头颈肿瘤基础研究中的一些热点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人类基因组计划已进入后基因组时代,如何应用到头颈肿瘤及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工作中,以期降低发病率,提高治疗效果,每个临床医师和基础研究工作者责无旁贷,也是时代的要求.路还很长,任务艰巨,从事头颈肿瘤临床和基础研究的同事们应有清醒的认识.

    作者:赵清正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骨骼肌束一期修复面神经缺损

    目的探讨骨骼肌作为一种非神经材料在修复面神经缺损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2例面神经鞘瘤患者,在完成肿瘤切除后,切取患者颞肌,修剪成与缺损神经直径相当、长度相同的骨骼肌束,经250 W微波持续120 s干热变性处理后,行神经-肌肉端端吻合,一期修复面神经缺损.结果经术后2年随访,面肌功能恢复满意,临床电生理有明显反应,按House-Brackmann评分标准面肌功能为Ⅰ~Ⅱ级.结论干热变性骨骼肌修复面神经缺损具有较好效果,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高志强;张连山;葛平江;李豫鲁;王辉;刘稳;李奉荣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鼻息肉组织中丙二醛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检测

    有研究表明鼻息肉产生与细胞因子和炎性介质刺激有关.自由基损伤在炎性疾病发生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在炎症过程中自由基产生与清除失衡,可导致细胞毒性和组织不可逆损伤.我们检测了鼻息肉组织中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活性的改变,以探讨氧自由基损伤与鼻息肉发病的关系.

    作者:伍伟景;葛圣蕾;唐青来;谢鼎华;贺湘波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主管: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