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琳娜;李俊
随着角膜缘干细胞研究的深入,对由角膜缘部受损、功能不良或角膜缘微环境异常等造成的角膜病变有了更深的认识.本文就角膜缘干细胞的基础研究进展(尤其是标志物及微环境方面)及角膜缘干细胞缺损治疗方法(自体、异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培养的角膜缘干细胞和口腔黏膜上皮细胞植片移植等)的临床效果和存在问题进行综述.
作者:李霞;朱志忠 刊期: 2009年第02期
巩膜表面敷贴放射治疗是治疗葡萄膜黑色素瘤的一种近距离放射疗法,肿瘤局部控制率、转移率以及患者生存率与其他疗法相比并无差异,但能保留眼球并维持部分视力,对正常组织及全身损伤较小,安全且疗效可靠.治疗预后受肿瘤大小、位置、退行速度、生长方式、敷贴剂量率、放射性核素的种类、敷贴器放置的精准度、敷贴器的形状以及患者年龄等多种因素影响.
作者:周金琼;魏文斌 刊期: 2009年第02期
随着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研究的深入和进展,许多研究结果表明人眼中透明质酸的含量失衡,可使房水滤过阻力增加,眼压升高;CD44分子与透明质酸之间相互作用的失调,可引起小梁网细胞丢失、死亡,影响小梁网细胞内环境的稳定,并且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数量减少、活性下降以及视野缺损存在一定关联.透明质酸还可能通过影响基质金属蛋白酶的分泌,参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发病.
作者:郭茂生;吴瑜瑜 刊期: 2009年第02期
匍行性脉络膜炎是一种罕见的双眼慢性进行性脉络膜炎症,易反复发作,主要侵犯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和视网膜色素上皮.常见于中青年人,男性略多于女性.根据眼底表现可分为视盘周围型匍行性脉络膜炎、黄斑型匍行性脉络膜炎、广泛型匍行性脉络膜炎.视力的预后主要取决于病灶是否累及黄斑中心凹、旁中心凹以及是否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膜.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自身免疫、感染因素、血管病变有关.眼底自发荧光、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及吲哚青绿血管造影对病灶的位置、大小及活动性的评估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本病少见、病程隐匿进展,目前仅从小样本中观察到使用免疫抑制剂和烷化剂能较好地控制病情,稳定视力,但治疗方法的有效评估需要大样本长期随访,因此尚需要多中心随机临床试验证实,才能确定佳的治疗策略.
作者:蒋莉;黄时洲 刊期: 2009年第02期
von Hippel-Lindau(VHL)综合征是一类表现为全身多器官肿瘤或囊肿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VHL综合征在眼部的病变主要表现为视网膜毛细血管瘤.目前对VHL综合征及其眼部病变的发病机制和临床方面做了大量研究,本文就有关VHL综合征及其眼部病变的基因研究、临床分型及表现、临床诊断和治疗现状进行综述.
作者:杨艳;孙心铨 刊期: 2009年第02期
体外培养人角膜内皮细胞的成功和人角膜内皮细胞永生系的建立,充分肯定了角膜内皮细胞的增殖能力.细胞周期蛋白的研究证明角膜内皮细胞只是停留在细胞周期的G<,1>期,而不是退出了细胞周期;年轻人角膜内皮细胞增殖性强于老年人,角膜周边部内皮细胞的增殖性强于角膜中央;众多因素参与调节角膜内皮细胞的增殖,抑制因素主要为接触抑制及转化生长因子-β,促进因素主要为细胞因子(EGF、FGF、NGF)及细胞外基质.人角膜内皮前体细胞的成功分离、鉴定及培养为治疗角膜内皮失代偿提供了美好前景.
作者:陆琳娜;李俊 刊期: 2009年第02期
手术后失明是非眼科手术尤其是体外循环手术、俯卧位脊柱手术以及头颈部手术的一种严重并发症.该并发症近年来引起了眼科及其相关学科的关注.术中失血、低血压、贫血、俯卧位、视神经解剖和生理的个体差异等多种因素均可能与此并发症相关,但其确切的病因有待进一步探索.本文就非眼科手术术后失明的临床概况、病因和预防作一综述.
作者:古玲玲;王爱忠;江伟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相对于传统硅油,比水重的硅油在理论上具有许多优势,尤其是在伴有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下方视网膜脱离的治疗中.近年,三种新一代的重硅油,Oxane HD,Densiron 68和HWS46-3000开始应用于临床,已显示出较好的眼内耐受性,提高了手术成功率,为临床治疗难治性视网膜脱离增添了有用的工具.本文对这三种重硅油的物理性质、临床疗效和术后并发症等进行比较,逐一论述.
作者:陈之轩;王方 刊期: 2009年第02期
遗传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类疾病是人类的主要致盲眼病之一,目前尚无有效阻止病变进展和恢复视网膜功能的治疗方法.此类疾病的后结果是感光细胞不可逆的凋亡.阻断感光细胞走向凋亡的进程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在大量的体内外实验中发现,很多神经生长因子对遗传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类疾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其中睫状神经营养因子保护感光细胞、延缓感光细胞凋亡的作用颇受关注.本文就近年来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对视网膜色素变性疾病中感光细胞的作用研究作一综述.
作者:郑奇君;李平华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眼肌型重症肌无力(OMG)是重症肌无力的一种局限形式,仅累及眼外肌、上睑提肌和(或)眼轮匝肌,表现为复视、上睑下垂和眼睑闭合无力.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是OMG一线治疗的佳选择,皮质类固醇对减少和减轻症状有效.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与类固醇相比,较为安全且有极好的耐受性.对于胸腺切除术治疗仍存在争议.在发病的初两年内进展为全身型重症肌无力(GMG)的比例高,早期治疗可能减少其向GMG转化.
作者:俞宁;谢炳均 刊期: 2009年第02期
高度近视是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的高危因素.受高度近视因素的干扰,早期轻度的青光眼症状,常被误认为视疲劳或近视加重而被忽略.由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症状不明显,就诊时通常已是晚期.本文对高度近视合并POAG的眼底改变,从视神经纤维层厚度、视盘改变、视盘周围脉络膜损伤及早期检查方法进展四方面作一综述,为提高高度近视中POAG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
作者:曹倩;袁援生 刊期: 2009年第02期
本文综述了房水外流传统通路上各部位的解剖和生理特征及其对房水外流阻力的影响,认为Sehlemm管内壁及其下的邻管小梁网组织是产生房水外流阻力主要的部位,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传统小梁切除手术和新兴的非穿透性手术的基本方法和相关降眼压机制.
作者:朱静吟;叶纹 刊期: 2009年第02期
视网膜脱离是主要的致盲眼病之一,其发生机制纷繁复杂.目前研究认为光感受器等视细胞的凋亡在视网膜脱离预后中起重要作用.视网膜脱离视细胞凋亡的机制逐步被阐明,相关的光感受器细胞抗凋亡治疗研究也逐渐成为治疗视网膜脱离的热点.光感受器细胞的抗凋亡治疗结合现代视网膜脱离手术将是未来治疗视网膜脱离的理想模式.
作者:何满林;魏文斌 刊期: 2009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