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病例患者男,33岁.因骑摩托车摔倒致枯树枝插入双眼6小时,于2009年5月12日凌晨1:40急诊入院.入院检查:全身情况良好.前额眉间至鼻梁及双眼内眦部见一巨大树枝存留(图1,2,3).双眼睑高度肿胀,眶压高,睁眼困难,左侧面部见血迹,异物主体位于前额眉间,成3个分支,前额部分支仅在皮肤外,右侧分支刚刺入右眼内眦眼睑结膜表面,左侧分支由内眦部向下进入左眼眶.
作者:王桂芳;刘国惠;张艺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眼挫伤后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的临床表现.方法 对68例(78眼)眼球挫伤行眼底血管荧光造影检查.结果 视网膜震荡43眼中33眼FFA表现为视网膜动脉静脉稍迂曲、黄斑区点状透见荧光.10眼FFA表现为低荧光,无荧光渗漏.视网膜出血8眼FFA表现出血区荧光遮蔽.脉络膜裂伤9眼FFA表现为血管下方弧形弱荧光、造影晚期呈高荧光.黄斑孔6眼:其中板层孔4眼,FFA未见异常荧光;全层孔2眼FFA显示为黄斑区圆形透见荧光.视神绛挫伤12眼FFA表现视盘毛细血管扩张及渗漏,晚期呈强荧光;其中1眼视盘灌注时间晚于视网膜中央动脉灌注.结论 眼底血管荧光造影能及时准确地了解眼球挫伤后损伤部位和程度,为指导临床诊疗提供依据,应作为眼球挫伤的常规检查.
作者:高军;苏九妹;刘金茹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的多平面重组及表面遮盖重组技术对眼眶外伤手术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 76例眶部外伤手术前后,分别用多层螺旋CT对眶部进行常规轴位扫描,扫描图像数据传至工作站后处理,利用工作站软件作多平面重组及表面遮盖重组图像.结果 在多平面重组图像上较好地显示了眶壁骨折和眶周及眶内软组织的改变.表面遮盖重组图像直观、立体地显示了眶部周围软组织及骨性结构的表面全貌.结论 螺旋CT的不同图像重组方式在眶部外伤改变的显示上各有其优点,针对性应用有助于临床手术前的诊断更准确和手术后的评价更全面.
作者:徐冶敏;韩永顺 刊期: 2010年第03期
1 病例患者,女,36岁.因双眼高度近视22年,于2007年8月20日就诊于我科.检查:右眼0.04,矫正-16.00 D=0.6;左眼0.O1,矫正-22.00 D=0.25.前房深度分别是3.78 mm和3.63 mm.眼部及全身检查无手术禁忌.行双眼虹膜夹持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眼力健公司生产的Verisyse虹膜夹持型人工晶状体).
作者:刘太祥;罗鑫;李海祥;祁艳芳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泪囊鼻腔吻合术后再阻塞的鼻内窥镜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 对22例泪囊鼻腔吻合术后再阻塞者在鼻内窥镜下施行泪囊鼻腔造孔术,术中造孔处应用典必殊眼膏.结果 20例溢泪症状消失,泪道冲洗通畅.2例溢泪症状减轻,泪道冲洗通畅.有效率100.00%.结论 本术式操作简便、损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是治疗泪囊鼻腔吻合术后再阻塞的良好方法.
作者:罗德芳;吴晓强;胡超前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非穿透小梁切除联合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治疗青少年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36例(44眼)青少年性青光眼行非穿透小梁切除术联合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术后随访18月,观察患者眼压、视力及滤过泡情况.结果 术后眼压控制良好,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视力均不低于术前.在术后各期随访中42眼(95.45%)表现为功能性滤过泡..结论 非穿透小梁切除联合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治疗青少年性青光眼效果良好.
作者:孙丽红;张春玲;郝琳娜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总结鲁西南地区眼外伤的构成,为眼外伤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鲁两南地区3家三级综合性医院2005年6月-2008年6月期间住院治疗的眼外伤的受伤原因、伤情和治疗结果等.结果 病例记载完整的眼外伤1936例,占住院总人数17169的11.27%.其中男1602例(82.75%),女334例.双眼伤67例(3.46%).平均年龄(25.3±7.4)岁.按受伤原因分析:①拳击伤421例(21.75%);②车祸伤393例(20.30%);③化学伤235例(12.14%).按伤情分析:①眼睑复杂裂伤151眼(7.54%),合并渭小管断离的.102眼;②角巩膜穿孔伤835眼(41.690%),合并葡萄膜嵌顿211眼;③前房积血481眼(24.01%);④合并虹膜根部断离87眼.按出院时视力(矫正)分析:①视力较伤前无变化220眼(11.33%);②视力较伤前下降1-3行403眼(20.82%);③视力较伤前下降4~6行554眼(28.61%);④视力下降6行以上759眼(39.24%).结论 住院眼外伤以角巩膜穿孔伤、前房积血和化学伤为主,视力预后差.
作者:李传宝;张传坤;许庆文;丁凤奎;单保生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现代生活中眼外伤的发病情况、特点及防治.方法 对1997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住256例(256眼)现代生活中眼外伤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 现代生活中眼外伤占全部眼外伤总数的11.38%,男女之比为2:1.1;18~50岁为高发组,占59.38%;致伤原因达30多种,其中以车祸(摩托车)、鞭炮多、且症状为严重,其次生活用品、动物、宠物、化妆品、体育运动、娱乐等;眼部组织受损广泛,并发症多,愈后差,致盲率15.63%.结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现代生活中的眼外伤也随之增加,加强法制宣传,安全知识及科学知识的教育非常必要.
作者:谭代荣;谢敏;向其元;于静;贾烨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评价平阳霉素局部注射治疗术后复发翼状胬肉的效果.方法 手术后复发的翼状胬肉内注射O.25%平阳霉素及地塞米松,每2周1次,共2~3次.观察治疗效果并评价治疗后近期和远期并发症及相关因素.结果 治疗有效率89.66%(26/29),术后早期普遍发生患眼酸胀不适,个别患者发生严重复视.结论 平阳霉素局部注射是治疗术后复发翼状胬肉的一种简便有效方法,但部分患者不适感较重,可发生严重并发症,应严格掌握注射部位和注射剂量以减少严重并发症.
作者:刘玥;陈彬川;秦萍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评价部分睫状体冷凝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效果.方法 对32例(32眼)药物难于控制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首先进行180°范围内睫状体冷凝然后联合施行巩膜瓣下小梁切除与虹膜周边切除,术中巩膜瓣下应用丝裂霉素C.术后处理同常规小梁切除术.随访时间6~12个月.结果 32例术后第1周眼压较术前明显降低.随访期间眼压控制良好.功能性滤过泡(Ⅰ型和Ⅱ型)87.96%,非功能性滤过泡(Ⅲ型)5.06%,薄壁滤过泡3.65%.结论 采用180°范围内睫状体冷凝联合施行巩膜瓣下小梁切除联合应用MMC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服,是一种较安全有效的综合治疗方法.
作者:田春玲;任晓冬;刘伟;魏玉斌;乔玉春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玻璃体视网膜联合手术治疗复杂性眼外伤的手术方法.方法 2006年9月至2007年9月83例复杂性眼外伤,进行玻璃体视网膜联合手术.对合并白内障影响后段手术操作者,先行晶状体切除术或晶状体超声粉碎术;合并眼内异物者,用异物镊摘出之;合并前部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者,行周边部视网膜切开,并取出视网膜下增生膜或增生条索,同时行巩膜环扎术.后根据视网膜情况行长效气体或硅油等充填玻璃体腔;无晶状体眼则视视力恢复情况行二期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12~24个月,观察视网膜复位及视力恢复情况.结果 视网膜完全复位77眼,视网膜部分复位、硅油维持眼3眼,低眼压、硅油维持眼2眼,眼球萎缩者1眼.术后视力提高者68眼,不变13眼,下降2眼.其中矫正视力0.5以上者22眼,O.1~O.4者37眼,佳矫正视力为1.0.结论 玻璃体视网膜联合手术是治疗复杂性眼外伤的理想方法,可有效保留伤眼,挽救、改善患眼的视功能.
作者:董卫红;毕宏生;王兴荣;王桂敏;潘雪梅;姜剑;蔡虹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在基层医院运用更安全实用且价格低廉的自制弹性虹膜拉钩进行小瞳孔白内障手术的可行性.方法 应用自制弹性虹膜拉钩对11例(12眼)因各种原因导致瞳孔不能散大直径小于4 mm的白内障患眼行超声乳化和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其中3例瞳孔机化膜较重,后借助维纳斯剪行放射状机化膜剪开.结果 12眼均达到了边长为5~6mm正方形瞳孔,成功进行环形撕囊和超声乳化术,术后9眼获得近圆彤瞳孔,无瞳孔撕裂.结论 在小瞳孔晶状体超声乳化术中.自制弹性虹膜拉钩同样能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但其具有易得、实用且费用低廉,适合在基层医院应用.
作者:刘建国;薄素琴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钝力所致Ⅲ区(角膜缘5mm后的巩膜)巩膜裂伤的修补技巧.方法 回顾分析31例(31眼)钝力所致Ⅲ区巩膜裂伤修补的临床资料.结果 将直肌劈开进行伤口修补8例;斜视钩协助拉开直肌修补5例;断直肌修补9例;提起前面缝线残端修补9例.随访半年,眼球萎缩6眼(19.35%);盲15眼(48.39%);视功能恢复10眼(32.26%).结论 根据Ⅲ区巩膜裂伤特点修补伤口,既能减少断直肌对眼球的再次创伤,又能彻底修补伤口,为保留眼球、恢复视功能奠定基础.
作者:姬红培;吴明星;张唯伟;李东;李晓东;蒲丽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视神经损伤后不同时期视觉诱发电位检查的刺激模式空间频率、P100波幅变化与视神经损伤再生修复之间的联系,探讨将视觉诱发电位技术应用于视神经损伤再生修复评估的可行性.方法 分析因眼外伤致视神经受损23例(29眼)的视觉诱发电位资料,实验确定刺激模式空间频率及P100波幅作为检测指标,以受检者的视力表视力为参照,记录全部受检眼的检测结果,在此基础上,分析视神经损伤后不同时期视觉诱发电位变化与视神经再生修复之间的关系.结果 一定的视觉刺激模式空间频率大小与视神经损伤冉生修复表现出一致性,P100波幅与视力水平呈正相关.视神经损伤后前3个月,再生修复跟视觉诱发电位检测结果呈现动态变化,如视力恢复、刺激模式空间频率减小及:P100波幅增大预示视神经损伤再生修复;若视力减退、刺激模式空间频率增大(或无变化)及P100波幅减小(或无变化)则提示视神经损伤严重,无明显再生修复.结论 视觉诱发电位技术可用于视神经损伤再生修复的客观评估.
作者:周鑫;张玲莉;周亦武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重度开放性眼外伤手术后,尝试性硅油取出失败的原因.方法 对因重度开放性眼外伤而行玻璃体切除、≥270°视网膜切开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手术治疗后,符合尝试性硅油取出条件的16例(16眼)施行了硅油取出手术.通过回顾性复习首次修复和二期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记录,结合硅油取出手术中对眼底和睫状体状况的观察以及手术后眼部的检查结果,分析硅油取出手术后的结果和低眼压发生的原因.结果 7眼(43.75%)硅油取出手术后眼压为O~3.OmmHg并出现低眼压性眼部损害及明显睫状体原发性和继发性损伤;1眼失随访,6眼再次硅油填充或义眼台植入手术.9眼(56.25%)硅油成功取出,手术后眼压4.8~14.OmmHg,且无低眼压性眼部损害,无睫状体原发性损伤或较轻,术中见继发局限性损害,矫正视力为数指~O.6.结论 对可尝试性硅油取出的重度开放性眼外伤患者,硅油取出后低眼压及低眼压性眼部损害的发生率高达43.75%.大面积视网膜的缺损、睫状体的原发性损伤和继发性损害是此类伤眼硅油取出手术后低眼压及其眼部损害发生的两个主要原因,而睫状体的严重受损是此类伤眼须再次硅油充填和丧失眼球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者:石磊;张远霞;姚毅;王志军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开放性眼眶骨折沿原创口Ⅰ期微钛板坚固内固定术的手术方法并评价其临床效果.方法 除外严重的眶颅复合伤,对21例(21眼)开放性眼眶骨折,先行眼眶螺旋CT检查并行螺旋三维CT成像重建眼眶及眶周影像及明确骨折处.术中以充分暴露骨折线为原则,在清创的同时,将原外伤创口顺延扩大或不扩大,术中植入微钛板并坚固内固定.其中一例合并下眶壁塌陷,术中植入羟基磷灰石骨板.结果 21例均达到I期愈合,观察3个月,并行CT检查,未发现感染或微钛板排斥、脱落,眼眶成形效果好、无明显眼功能障碍.结论 微钛板坚固内固定眼眶骨折手术简便,同定效果可靠.是眼眶骨折的一种理想治疗方法.开放性眼眶骨折I期手术沿原创口入路是可行的同时也是经济的.
作者:张招德;王萍;林雪松;黄丽娟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Medpor材料骨折修复术治疗眼眶爆裂性骨折的效果.方法 采用Medpor材料充填,修复眶壁骨折区,比较手术前后复视程度、眼球运动和眼球突出度.结果 148例术后复视消失,眼球运动良好,眼球突出度改善,术后无不良反应.结论 Medpor用于眼眶爆裂性骨折修复手术,手术安全,方法简单,疗效可靠.
作者:郭健华;李明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新型弹性开放襻前房型人工晶状体(ACIOL)植入的术后并发症,评价其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研究ACIOL植入术43例(43眼),随访期为8月至7年.其中30例行白内障摘出联合前段玻璃体切除及I期ACIOL植入术,13例无品状体眼行Ⅱ期ACIOL植入术.结果 34例术后佳矫正视力≥O.3,眼压术前平均为(15.08±4.61)mmHg,末次随访时为(15.63±3.72)mmHg(P>O.5).术后早期并发症:高眼压12例,角膜水肿10例,前房积血10例,瞳孔变形5例,术后晚期并发症:继发青光眼1例,角膜内皮失代偿1例,无1例出现视网膜脱离.结论 新型弹性开放襻前房型人丁晶状体植入术对于无囊支撑的无晶状体眼是一种较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但需严格掌握适应症并注意手术技巧.它长期置放于前房内,对角膜内皮的影响有待进一步观察.
作者:汪迎;李辉;张凯;黄静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对显微镜下泪小管断端吻合加逆行置管术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 在手术显微镜下寻找泪小管断端及吻合,用泪道再通管从鼻腔内进管,经下泪道到上泪道,留管于鼻腔内.结果 拔管后随访1年.69例中冲洗泪道通畅者67例,随访期末治愈65例,治愈率94.20%.结论 泪道再通管逆行置管术常用于泪道阻塞或泪小管炎者,由于其手术操作简单,术后不影响外观,提高了患者的医从性,临床效果良好.
作者:金霞;曹嘉英;余腾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结膜下注射AMD 3100对小鼠角膜碱烧伤血管新牛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碱烧伤法诱导小鼠角膜血管新生(CNV)形成.在碱烧伤后当天,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在球结膜下注射AMD 3100 5 μg(10 μL)和生理盐水(10 μL),每日1次,连续用药7d.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不同时间点角膜炎症指数.病理组织学检查观察炎症细胞数量,并采用免疫组化检测角膜组织微血管密度.结果 实验组在碱烧伤后不同时间点的炎症指数、炎症细胞数量和微血管密度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AMD 3100可有效抑制12 CNV,可能与减轻碱烧伤后炎症反应有关.
作者:彭亮红;柳林 刊期: 2010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