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张洪远;徐启苗
目的 探讨应用Medpor矫正眼眶骨折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 术前CT诊断明确的25例(25眼)眼眶骨折术中应用修剪塑形后的Medpor进行眶壁重建.结果 术后眼球突出度较术前提高1.5~5.0 mm,外观与伤前相似.术后3月后原有复视的13例中复视消失者12例(92.31%).结论 对眼眶爆裂性骨折运用Medpor板可有效矫正眼球内陷及复视.
作者:杨敏;崔红光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持续性高眼压状态下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手术特点、手术时机、手术安全性、可行性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36例(41眼)(眼压≥40 mmHg)高眼压下PACG行小梁切除术(治疗组),38例(43眼)(眼压<40 mmHg)行小梁切除术(对照组),并对两组术前后视力、眼压、滤过泡、前房、手术并发症和手术成功率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病例手术均取得成功,无明显严重并发症,术后近期手术成功率对照组明显高于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调整巩膜瓣缝线,眼球按摩和滤过泡针刺分离术联合5-Fu球结膜下注射等技术应用,两组成功率均获得提高,术后6月复诊两组的手术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有视功能者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结论 青光眼持续性高眼压下行手术治疗,不仅可缩短病程和减少并发症,而且还能取得与正常眼压下行青光眼手术治疗同样的疗效,持续性高眼压状态下的小梁切除术是完全有效的,应积极采用手术治疗,以避免视功能的进一步损害.
作者:黄胜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不同程度外伤性前房积血的治疗方法.方法 对我院自2002年1月至2007年2月收治的258例外伤性前房积血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Ⅰ级和Ⅱ级外伤性前房积血无再出血及继发性青光眼者预后较好.Ⅲ级外伤性前房积血,尤其是有再出血及继发性青光眼者预后较差.结论 正确把握外伤性前房积血的手术时机,选择好恰当的手术方法,是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
作者:王艳军;唐淑丽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螺旋CT在眼内异物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因眼内异物排查行螺旋CT检查共45例,除2例为双眼损伤外,其余为单眼病例.首选眼眶水平位扫描,必要时加冠状位扫描.扫描结果与手术结果做对比分析.结果 发现眼内异物42例(44眼),其中金属异物30例(32眼),非金属异物12例(12眼),经螺旋CT定位的眼内异物经眼科手术全部成功摘出.结论 螺旋CT扫描对眼内异物的检出及定位具有很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谢伟;吴强;王辉;付立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中眼球跟踪系统减少切削区偏中心的作用.方法 LASIK 175例350眼,术前及术后采用计算机辅助角膜地形图分析系统进行检查,根据手术前后图上的差异,测定光学切削区偏中心距离及方位,并结合术前屈光度及手术对位方式与术后偏中心距离分组进行比较.结果 350眼分为低、中度近视组(屈光度≤-6.00D)Al组(手控对位),A2组(跟踪对位);高度及超高度近视组(屈光度-6.25D~-10.00D)B1组(手控对位),B2组(跟踪对位)等4个组.按术后偏中心距离,分为Ⅰ级(≤0.25 mm)、Ⅱ级(>0.25 mm~≤0.5 mm)及砸级(>0.5 mm).偏中心距离Ⅲ级者均为手控对位组,其中A1组2.56%(2/78眼)、Bl组8.33%(6/72眼),且术后裸眼视力均低于术前佳矫正视力;偏中心距离A1、A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1、B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偏中心方位大部分位于鼻上象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583,P>0.05).结论 主动眼球跟踪系统能减少光学切削区偏中心,对高度近视患眼尤为重要.
作者:刘美光;马玉娜;李爱华;王传富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倍频Nd:YAG激光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CSC 112例(135眼).并分为两组,激光组:45例(52眼)中48眼接受了倍频Nd:YAG激光光凝治疗;药物组67例83眼接受了常规药物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后1个月的视力和视网膜神经上皮复位情况,以及激光治疗的并发症.结果 在治疗后1个月,激光组48眼中41眼的视力改善,43眼视网膜平复;药物治疗组83眼中,32眼视力改善,15眼神经上皮复位,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没有激光并发症发生.结论 倍频Nd:YAG激光治疗CSC,能较快改善视力,缩短病程,且安全.
作者:王李理;崔龙江;栾少明;靖鹏举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评比深板层角膜移植术(DLKP)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PKP)两种术式治疗圆锥角膜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我院连续收治的圆锥角膜48例48眼进行两种术式治疗,其中DLKP23眼,PKP 25眼,对两种手术疗效进行分析比较.术后随访6~24个月.术后分析佳矫正视力、植片透明情况和并发症.结果 术后矫正视力≥0.5者,DLKP 19眼(82.61%),PKP 24眼(96.00%),两组患者的术后视力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DLKP术后并发症为后弹力层皱折5眼,后弹力膜穿孔2眼,移植片排斥反应3眼(13.04%);PKP术后发生继发性青光眼3眼,虹膜前粘连5眼及排斥反应6眼(24.00%).结论 DLKP比PKP并发症少,它能减少内皮型排斥反应的发生,且术后佳矫正视力与PKP近似,DLKP为治疗圆锥角膜提供了-个更安全有效的选择.
作者:刘平;王艳青;王新;薛春丽;李红艳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研究辅酶Q10对紫外线所致角膜上皮细胞光损伤防护作用.方法 36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阳性对照组与辅酶Q10治疗组.紫外线连续照射24 h建立角膜上皮紫外线光损伤模型.治疗组于光照前3周每天辅酶Q10灌胃.观察角膜组织病理学改变并用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凋亡相关基因蛋白Bcl-2、Bax、Fas和FasL的表达,进行细胞计数与统计学检验.结果 正常对照组角膜上皮可以见到Bcl-2、Fas和FasL的阳性表达,很少见到Bax的阳性表达.阳性对照组和辅酶Q10治疗组均可以见到Bcl-2、Bax、Fas和FasL的表达.与正常组比较,阳性组Bcl-2表达阳性的角膜上皮细胞数显著减少,Bax表达阳性的角膜上皮细胞数显著增多(P<0.01);治疗组Bcl-2、Bax表达阳性的细胞数与正常组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而阳性组Fas和FasL表达阳性的角膜上皮细胞数明显增多(P<0.01),治疗组Fas和FasL表达阳性细胞数明显少于阳性组(P<0.05).结论 辅酶Q10通过上调Bcl-2的表达,下调Bax、Fas和FasL的表达,能够阻抑凋亡过程和细胞的死亡.
作者:苟春风;李丽;刘勤;张月梅;黎小军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白内障合并角膜病者的佳手术治疗方式.方法 对36例(36眼)白内障与角膜病同时存在并需行穿透性角膜移植及白内障摘出术的患者.Ⅰ组11例角膜白斑或溃疡、穿孔,病变区直径≤5 mm,采用先白内障囊外摘出及人晶状体植入术,半年后再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Ⅱ组15例角膜的病变区直径>5 mm采用穿透性角膜移植与白内障摘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手术(简称三联术).Ⅲ组10例行穿透性角膜移植,1年后再行门内障囊外摘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随访观察时间6~20个月.结果 33例(91.67%)术后裸眼视力比术前有提高,植片成活率Ⅰ、Ⅱ、Ⅲ组分别占100.00%、86.67%和90.00%.好矫正视力达0.8.Ⅰ、Ⅱ组患者术后屈光度差异大,平均球镜值(4.75±3.15)D,平均散光度(2.89±1.75)D,Ⅱ、Ⅲ组出现角膜内皮失代偿共3例.结论 依据角膜病变情况,采用分次手术或三联术都能很好恢复视功能,分次手术有更高的安全性和治疗效果.
作者:尹永湘;贾乃伟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通过对眼外伤相关资料及致伤因素的回顾性分析,为眼外伤的预防方向和重点提供依据.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426例(442眼)眼外伤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伤者以21~50岁的青壮年居多(273眼,占61.76%),男性大于女性(4.59:1);致伤因素以金属碎屑、石块碎屑、玻璃及木棍致伤居首位(48.12%),其次为拳脚击伤、爆炸伤及车祸(35.21%)等;受伤部位以角膜穿孔伤、巩膜裂伤居前位(89.20%).结论 眼外伤是眼科住院患者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后果严重.应加强预防.对眼外伤要及时有效的处理.降低眼外伤的并发症.
作者:马雪英;亢泽峰;李凌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眼科与颌而外科联合手术治疗颧-眶复合体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我科与颌面外科联合手术治疗颧-眶复合体骨折25例,随访5月至1年,平均8个月,从眼球突出度、眼球活动度、复视、张口受限程度及咬合关系5个方面进行观察.结果 以上5个方面均有了明显的改善.结论 联合手术治疗颧-眶复合体骨折是有效的手术治疗方案.
作者:王义军;张沧霞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研究小鼠角膜上皮机械性创伤再上皮化过程炎性细胞迁移、血小板聚集的动力学特征.方法 计算小鼠角膜2 mm上皮缺损创面改变;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角膜基底细胞分裂和中性粒细胞、血小板、γδT细胞及巨噬细胞迁移特征;电子显微镜观察角膜上皮细胞形态学、基质PMNs和角膜缘血小板的变化.结果 创伤后24 h基本再上皮化,96 h基底细胞恢复正常;伤后18 h和30 h分裂细胞达峰值;PMNs迁移峰为12 h和30 h,血小板聚集峰于12 h;γδT细胞的两峰为6 h和24 h,MΦ两峰滞后为24 h和42 h.结论 角膜上皮创伤修复过程分3期.基底细胞分裂增生和PMNs、MΦ以及γδT细胞迁移呈双相式;早期PMNs迁移与血小板聚集同步.
作者:陈毓东;C.Wayne Smith;李志杰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评价虹膜烧灼联合小梁切除,自体巩膜条翻转进入前房引流治疗新牛血管性青光眼的疗效.方法 回顾22例(22眼)虹膜烧灼联合小梁切除及自体巩膜条翻转进入前房引流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病例.结果 术后3月~2年20例眼压控制在10.94~19.55 mmHg.结论 虹膜烧灼联合自体巩膜条进入前房引流小梁切除疗效理想.
作者:王宏;张洪远;徐启苗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评价Nd:YAG激光治疗泪道阻塞的疗效.方法 对460例(483跟)泪道阻塞患者均采用Nd:YAG激光手术治疗.结果 术后随访6月以上,泪点闭锁10眼治愈10眼(100%);泪点闭锁合并泪小管阻塞3眼,治愈2眼,好转1眼(100%);泪总管、泪小管阻塞169眼治愈145眼,好转5眼,有效率89.35%;鼻泪管阻塞263眼治愈240眼,好转5眼,有效率93.16%;慢性泪囊炎38眼,治愈9眼,好转5眼,有效率36.84%.483眼总治愈率为84.06%,总有效率97.58%.结论 泪道激光治疗泪道阻塞具有无痛苦、损伤小和疗效好等特点,值得推广.
作者:高亚林;陈风月;沈萍;张峻岭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采用巩膜隧道刀切取的自体带结膜瓣的角膜缘移植片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52例(60眼)采用翼状胬肉切除和自体带结膜瓣的角膜缘移植的翼状胬肉的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术后随访6~12月,观察术后角结膜植片生长情况,供区创面修复时间及翼状胬肉复发情况.结果 供区创面修复为7~10 d,角结膜植片生长良好.2眼复发,复发率3.33%.结论 采用巩膜隧道刀切取的自体带结膜瓣的角膜缘移植片能有效地降低翼状胬肉术后的复发率.
作者:赵勇洁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双层巩膜覆盖羟基磷灰石义眼台植入方法的效果和注意事项.方法 对38例(其中眼球破裂伤28例,眼球萎缩5例,巩膜葡萄肿4例,角膜溃疡穿孔1例),由同一手术者进行眼内容摘除和羟基磷灰石义眼台双层巩膜覆盖植入.术后随访6~24月.结果 所有患者均无结膜裂开、义眼台感染或义眼台暴露,安装义眼片后,义眼活动良好,仿真效果满意.结论 双层巩膜覆盖羟基磷灰石义眼台植入术对眼外肌及眶脂肪的损伤较轻,并发症少、恢复快,是比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作者:杨晓慧;曹木荣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低视力的原因.方法 对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3印例(392眼),根据我国低视力诊断标准,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进行检查,分析术后低视力的原因.结果 术后低视力的主要原因是:角膜水肿、晶状体后囊浑浊、屈光不正、前房纤维素性渗出以及其它原因.结论 术前严格检查,认真筛选病例,A/B超检查及所需人工晶体度数计算细致准确,术中尽量减少无效超声时间,冲洗皮质尽量干净,手术操作稳,轻,准,尽量减少对周围组织的损伤,对低视力的高危患者,更要加倍慎重.
作者:侯俊红;王治国;王巧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分离性垂直斜视(DVD)的有效的手术方法.方法 对36例(56眼)DVD根据不同情况设计手术.双眼DVD不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者,且上斜程度相等者行双眼上直肌等量后徙术;双眼上斜程度不等者行双眼上直肌不等量后徙,或先行上斜明显眼手术,改期行另眼手术;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者行下斜肌断腱并转位术合并上直肌后徙术;单眼DVD仅行单眼手术;单眼弱视明显先行弱视眼手术.合并水平斜视者尽可能同时完成,否则先矫正水平斜视,6个月后矫正DVD.结果 47眼疗效良好(83.92%),8眼好转(14.28%),1眼无效(1.78%).结论 对不同类型的DVD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均收到比较好的疗效.
作者:田秋燕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分析摘除眼球的病理学分类以进一步探讨眼球摘除的原因.方法 对本院2001年1月~2007年8月病理室存档的146例眼球摘除病例进行临床分析及组织病理学分析,并分析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是否相符合.结果 眼内肿瘤107例,占分析病例的73.29%,包括:视网膜母细胞瘤59例,脉络膜黑色素瘤28例,其它肿瘤20例.除肿瘤外尚有:感染性眼内炎9例;眼球萎缩8例,其中外伤性眼球萎缩7例,巩膜炎致眼球萎缩1例;眼球破裂伤5例;角巩膜葡萄肿5例;Coats病2例;其它10例,共占分析病例的26.71%.临床诊断与病理学诊断相符者135例,占92.47%.结论 眼内肿瘤是眼球摘除的首要原因,多见于儿童的视网膜母细胞瘤,其次是成人的脉络膜黑色素瘤,这是眼球摘除两大重要的原因.
作者:李晓华;魏秋彩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儿童先天性自内障的疗效观察.方法 年龄2月~6岁先天性白内障70例108眼随机分为两组.A组,术中用白内障抽吸联合后囊环形撕开及前部玻璃体切除术;B组仅用白内障抽吸联合后囊环形撕开术.术后观察12个月.结果 A组后发障发牛率为21.82%(12/55),B组为47.17%(25/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后囊环形撕开联合前部玻璃体切除术能明显降低儿童先天性白内障后发障的发生率.
作者:孙立新;胡丕清;张键;余德成;李玲;高建萍 刊期: 2008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