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结膜瓣移盖术联合瓣下垫片术治疗穿孔性真菌性角膜炎

赵东卿;王印其;孙秉基;张月琴;贺燚;李家臣

关键词:真菌性角膜炎, 结膜瓣, 垫片
摘要:目的 探讨一种治疗穿孔性真菌性角膜炎的新手术方式.方法 回顾性总结自体结膜瓣移盖术联合异体部分板层角膜或巩膜瓣下垫片治疗穿孔性真菌性角膜炎17例的治疗效果.结果 随访6~18月,平均11月,一次手术达到封闭角膜穿孔并治愈真菌性角膜溃疡13例,真菌复发或结膜瓣融解再次穿孔4例,一过性眼压升高10例.术后视力较术前有一定提高.结论 该手术具有取材方便、封闭穿孔、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等优点.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相关文献
  • 针刺分离术联合丝裂霉素C球结膜下注射治疗包裹性囊状滤过泡

    目的 通过针刺分离术联合滤过泡旁注射丝裂霉素C(MMC)治疗小梁切除术后包裹性囊状滤过泡.方法 21例小梁切除术后并发包裹性囊状滤过泡的患者行针刺分离术后,滤过泡旁注射MMC,随访观察眼压和滤过泡形态.结果 治疗前平均眼压为29.77±3.76 mmHg,治疗后为18.95±5.49 mmHg,P<0.01.治疗后Ⅰ型滤过泡5眼;Ⅱ型滤过泡12眼;Ⅲ型滤过泡4眼.结论 用此法治疗小梁切除术后包裹性囊状滤过泡有显著效果.

    作者:翟洪;刘援;耿新洁;刘成魁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鼻内窥镜下应用丝裂霉素C治疗慢性泪囊炎

    目前,在鼻内窥镜下行鼻腔泪囊造漏术治疗慢性泪囊炎已成为较广泛的手术,但由于造孔处易因肉芽组织和瘢痕而造成术后再阻塞,作者在鼻内窥镜下行鼻腔泪囊造漏中应用MMC,保持了新泪道通畅,现将1996年至1998年所作的40例49眼总结分析如下:

    作者:文慈华;姚媛贞;张林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PRK与LASIK治疗单纯性近视术后散光的分析

    目的 探讨PRK与LASIK治疗单纯性近视术后产生散光的原因及变化规律.方法 对屈光度-1.25D~-8.00D的单纯性近视385眼分别行PRK(201眼)及LASIK(184眼)手术,随访1年.结果 PRK与LASIK术后散光度逐渐减小或消失.术后各时期平均散光度PRK组均大于LASIK组,1周、1、3月有显著性差异(P<0.01),6、12月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PRK术后产生散光主要与角膜的损伤修复反应有关,而LASIK主要与手术并发症有关.

    作者:郭宁;陆文秀;齐颖;李志辉;牛波;王钢;安伟丽;孟玉玲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翼状胬肉切除结膜瓣绕转巩膜裸露术的疗效观察

    翼状胬肉(以下简称胬肉)目前仍以手术治疗为主,作者自1996年以来采用胬肉切除结膜瓣绕转巩膜裸露的手术方法,治疗89例102眼,疗效满意.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徐方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伴僵直小瞳孔的外伤性白内障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目的 探讨伴僵直小瞳孔的外伤性白内障摘出和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方法、技巧及并发症处理.方法 对13例13眼上述的白内障采用虹膜切开法完成白内障摘出和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结果 术后矫正视力0.1者1眼,0.2~0.4者5眼,0.5~0.6者4眼,0.8~1.0者3眼.术后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采用虹膜切开法完成伴僵直小瞳孔的外伤性白内障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安全可靠的.

    作者:余业明;李文新;张玉娟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肺癌前房及脉络膜转移一例

    患者,女,40岁,汉族,右眼视力下降2周,于1999年5月8日入院.视力右眼0.6,左眼1.2.右眼睫状充血(++),角膜透明,KP(+),房闪(++++),可见絮状渗出.右眼前房颢侧虹膜表面自前房角长出一肿块约3×5 mm,粉红色,边界清晰,与虹膜未见明显粘连.

    作者:张书林;赵红霞;黎铧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带虹膜隔人工晶状体植入21例分析

    目的 探讨带虹膜隔人工晶状体在合并虹膜缺损的无晶状体眼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21例角膜穿孔伤虹膜缺损的无晶状体眼行带虹膜隔人工晶状体植入.结果 随访6~15月,视力≥0.4者4例占19.1%,0.1~0.3者12例占57.1%,0.05~0.1者3例占14.3%,<0.05者2例占9.5%.结论 对复杂性眼球穿孔伤合并虹膜缺损的无晶状体眼行带虹膜隔人工晶状体植入,不仅重建眼球,同时矫正视力.

    作者:张自艳;袁援生;张艳飞;姚静瑜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眼挫伤与血清铁、锰、硒

    目的 探讨眼挫伤与血清铁、锰、硒的关系.方法 对65例眼挫伤病例采肘静脉血,用JY-70(Ⅱ)合并型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测定.并与200例正常人对照,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铁含量增加,P<0.05.锰、硒含量降低,P<0.01.结论 据含量变化,在治疗上给予补充或限制,有利于提高视力.此法简单,安全经济,有利于推广.

    作者:康润梅;罗立勤;张华;康妮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选择性前后囊联合环形撕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目的 探讨前后囊联合环形撕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技术.方法 对68例白内障施行前后囊连续环形撕囊,手法碎核并植入人工晶状体.结果 56例撕囊一次成功,10例在囊膜剪辅助下完成,2例人工晶状体前囊孔夹持.术后1周平均眼压15.31±5.6 mmHg.术后3月矫正视力≥0.5者58眼占85.3%,瞳孔区透明,无明显人工晶状体偏位或眼底异常改变.结论 前后囊联合环形撕囊植入人工晶状体,是安全有效的预防术后后囊浑浊的常规方法之一.

    作者:李一壮;刘爱萍;姚长秀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劈核技术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劈核技术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用改良的劈裂乳化技术,施行206例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术.结果 术后3月矫正视力>0.5者占96.6%,角膜中度水肿5例,轻度水肿15例,后囊破裂2例.结论 采用改良的劈裂乳化技术,使分割坚韧的晶状体核变得容易,减少了能量的应用,缩短了超声时间,提高了超声乳化摘出术的成功率.

    作者:伊琼;刘军;赵向阳;赵德万;叶青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后囊破裂的外伤性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后囊破裂的外伤性白内障的手术时机和技巧.方法 对28例(28眼)后囊破裂的外伤性白内障施行巩膜隧道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Ⅰ期后房人工晶状体植入.结果 术中玻璃体脱出前房4眼.术后矫正视力<0.1者3眼,0.1~0.4者9眼,≥0.5者16眼.人工晶状体植入囊袋内17眼,植入睫状沟内11眼.术后4眼出现瞳孔区纤维蛋白渗出,1眼人工晶状体脱位.结论 后囊破裂的外伤性白内障可行超声乳化Ⅰ期后房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作者:党锐;田骋;梁莉;王海颖;贾海妍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儿童白内障一期后囊截开及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探讨

    目的 探讨一期后囊截开对儿童白内障后房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后囊浑浊的预防作用.方法 对44例(52眼)儿童先天性和外伤性白内障采用一期后囊截开、部分切除或联合前段玻璃体切除术.术后随访3月以上.结果 出院时矫正视力≥0.5者达72%,随访显示90%术眼视轴区透明,眼底清晰可见.结论 后囊一期截开或部分切除可预防儿童白内障术后晶状体囊浑浊的发生.对于穿孔伤所致晶状体囊破孔较大者宜联合前段玻璃体切除术.

    作者:王政;陈桂香;谢德雍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自制眼科手术用应急灯

    由于偏僻地区供电得不到保证,作者将额镜与充电式多用应急灯联合,经临床应用,较为满意.1.应急灯制作:(1)材料:额镜一个,充电式多用应急灯一台(市场有售),双股电线1 m,剪刀,502速粘胶,绝缘胶布.

    作者:武彦铎;孙彦良;曹炳仁;王利华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羟基磷灰石植入术后活动义眼制作

    自1985年美国Perry首先将羟基磷灰石植入材料应用于临床研究,以其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及易于成形、钻孔等特点而成为理想的人工植入材料之一.特别是其配合一体化铨钉及活动义眼的制作,使效果更佳.不仅使义眼活动度好,而且减轻对下睑的压力,减轻对结膜的摩擦.

    作者:朱健;庄静宜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人工晶状体脱位的预防和处理

    白内障摘出(ECCE or Phaco)并IOL植入手术,在诸多并发症中,IOL脱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对其处理方法各不相同.一般资料:自1986年~1998年采集的病例,其来源:本中心、山东、唐山、广州、天津市及新加坡.共10例10眼,年龄6~78岁.平均年龄50.2岁.女2例,男8例.

    作者:季建;孙慧敏;张红;汤欣;李筱荣;袁佳琴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Nd:YAG激光后囊切开与人工晶状体损伤

    目的 探讨Nd:YAG激光后囊切开术治疗人工晶状体后发障时避免或降低人工晶状体损伤的方法.方法 对46例(49眼)人工晶状体术后的后发障应用激光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术后18%的病例出现轻度人工晶状体损伤,其治疗能量均在2~4 mJ.结论 对于人工晶状体后发障病人早期行激光后囊切开,低能量即可完成且无损伤.对于囊较厚需要提高能量时应避开视轴中心,能量控制在4 mJ以内可以避免人工晶状体中、重度损伤.

    作者:邹吉新;郑蕾;徐少凯;张立军;张繁友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内直肌边缘切开合并肌联合术治疗麻痹性内斜视

    目的 观察肌联合术治疗麻痹性内斜视的作用.方法 25例麻痹性内斜视应用内直肌边缘切开术减弱拮抗肌力量,应用外直肌与上、下直肌联合术加强麻痹肌.结果 术前第一斜视角+30.375°(+66.25△),术后1周残余度数+6.25°(+12.15△),残余以内斜<10△为良好,良好率为88%.外转范围5.57±0.535°.结论 外直肌与上、下直肌联合术可使眼球有一定的外展功能.

    作者:董敬民;曹木荣;马跃伟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眼部橡胶带反弹伤37例临床分析

    用橡胶带捆孔、固定物品,因滑脱或断裂引起反弹,击伤眼部,常造成严重眼外伤及并发症.现将我院1985年至1995年10年间收治的37例作一临床分析.

    作者:孙磊山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B型超声波检查在眼外伤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评价B超检查在眼外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350例眼外伤B超检查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350眼中阳性表现错综复杂,其中玻璃体病变326眼、外伤性视网膜脱离60眼、眼内异物35眼等.结论 B超扫描对眼外伤的检查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在屈光间质浑浊或疑有眼内异物时更是简便有效而必不可少的,明显优于光学检查及传统的X线定位法.

    作者:梁素云;徐承慧;罗勤;李音;潘晓燕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爆裂性眼眶骨折10例临床分析

    爆裂性眼眶骨折系指眼前段遭受巨大致伤物撞击,致使眶内压骤然升高,眼眶薄弱部位骨壁断裂,眶内容物嵌入骨折处,引起复视、眼球隐没、眼位改变、眼球运动障碍等一系列临床表现的特殊类型眼眶骨折,通常发生在眶下壁和内侧壁[1].

    作者:韩姬;邢健强 刊期: 2000年第02期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