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虚焦镜控制近视发展的临床观察

俸敏荣;刘东光

关键词:虚焦镜, 近视眼, 控制
摘要:目的观察虚焦镜控制近视发展的作用.方法门诊随机选取轻、中、高度近视患者260例配戴虚焦镜作为治疗组,年龄7~20岁,观察近视发展情况及每天配戴虚焦镜时间与疗效的关系,并与200例年龄及屈光构成相似的近视患者对照.两组病人均观察2~4年.结果戴虚焦镜组总有效率83.1%,共有140眼近视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占本组总眼数26.9%,其中屈光度增加<0.50D者52眼,0.50D~1.00D者62眼,>1.00D者26眼;对照组共有240眼近视屈光度增加,占本组总眼数60.0%,其中屈光度增加<0.50D者88眼,0.50D~1.00D者98眼,>1.00D者54眼,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05).治疗组每天戴虚焦镜1小时、2小时、3小时的疗效比较,其差异有显者性(P<0.05).结论虚焦镜有明显控制学生近视发展的作用,每天戴镜时间越长,控制效果越好.
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牵牛花综合征 (附二例报告)

    牵牛花综合征(Morning glory syndrome)自1970年Kindler给予命名并报告10例以来,国内外文献陆续也见病例报告.现将我院两例经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和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海德堡视乳头断层扫描(HRT)等检查并确诊的牵牛花综合征报告如下.

    作者:吴健芳;郭琳洁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几种儿童屈光性眼病的接触镜应用

    目的探讨各类接触镜在矫正不同儿童屈光异常眼病中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具体分析几种疑难性屈光性儿童眼病的接触镜选择、验配、使用方法,对比框架眼镜的矫正效果并观察戴镜后屈光度改变和眼部反应.结果 (1)35例(62眼)圆锥角膜(包括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患儿全部选择配戴了透气性硬性接触镜(RGPCL).RGPCL矫正视力(RGPVA)≥0.8者占70%,按轻、中、重度分组,各组RGPVA均显著高于框架镜矫正视力(SPVA).戴镜1.5年左右复查,可见部分病例近视度和散光度降低,部分视力尚有提高.(2)眼外伤术后51例(52眼),59.6%使用了软性接触镜(SCL),矫正视力>0.6的比例,框架镜25.8%,SCL 29.1%.40.4%使用了RGPCL,RGPVA0.7~0.9占23.8%,1.0~1.2占23.8%,SPVA0.7~0.9占14.3%,1.0~1.2占4.8%,并使多数病例恢复了双眼单视.(3)RGPCL对96只高度散光及高度近视眼,30只近视、散光眼,28例屈光参差矫正效果良好,RGPVA均高于SPVA,高度散光眼为显著.21例有复诊记录,近视度平均降低1.16D±0.97D,散光度平均降低1.22D±0.56D,5只眼视力提升1~2行.(4)SCL用于7例屈光参差,8只高度近视眼和22只近视、散光眼,矫正视力与SPVA相近,但明显消除了不等像视,扩大了视野.(5)低视力儿童8例(先天性虹膜、脉络膜缺损,先天性白内障术后无晶体,白化病,马凡综合征,眼球震颤,角膜白斑,高度近视,高度散光)选择配戴了加虹膜色彩的SCL和RGPCL,并配合光学助视器有效提高了功能视力,使患儿能维持正常学习和生活.全部病例均对接触镜矫正满意,未发现明显角、结膜并发症而停用接触镜者.结论充分发挥接触镜的光学矫正优势,可有效提高矫正视力,促进儿童双眼视觉功能发育,并有可能不同程度控制近视和散光发展.儿童对接触镜的接受程度与成人无异,医师与患儿及其家长密切配合下的科学使用基本可保证戴镜安全.

    作者:谢培英;王丹;杨丽娜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06年征订启事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水平冲动性眼球震颤合并水平斜视的手术治疗

    先天性冲动性眼球震颤的发病原因尚不明确,并且由于常同时存在斜视,在设计手术时有一定困难.对合并内外斜视一次手术矫正的报道较少,我院自1999年2月~2003年2月共收治56例眼震患者,均为水平冲动性眼球震颤合并内外斜视,经一次性手术治疗效果良好,报道如下:

    作者:李云英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剖宫产致泪小管断裂伤的修复一例

    常见的新生儿产伤包括局部出血水肿、神经损伤和骨折等,在眼部主要有结膜下和视网膜出血等.随着围产期保健的深入开展,新生儿产伤的发病率逐年下降.产伤导致泪小管断裂仅见国外报道1例[1],发生在经阴道生产过程中.同仁眼科中心2003年1月急诊收治1例剖宫产所致眼睑全层裂伤及泪小管断裂患儿,现将其临床表现和修复过程报告如下.

    作者:杨勋;庞秀琴;金涛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儿童近视性屈光参差眼的眼压分析

    目的为了探讨近视和眼压的关系,本文对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双眼的眼压进行了测量观察.方法对49例年龄为7~14岁、双眼屈光度差值≥2.5 D(2.50 D~6.62 D)的屈光参差者的双眼屈光度、眼压、中央角膜厚度和角膜曲率分别进行测量.结果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双眼中高屈光度眼(7.44D±2.57D)的眼压(17.18 mmHg±2.56 mmHg)与低屈光度眼(3.89D±2.41D)的眼压(17.22 mmHg±2.82 mmHg)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t=- 0.075,P=0.940).近视屈光度与眼压(r=0.040,P=0.372)、中央角膜厚度与眼压(r=0.011,P=0.808)和角膜曲率(r=0.062,P=0.166)均无相关性.结论儿童近视性屈光参差双眼的屈光度与眼压无关.

    作者:王卫群;金学民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2~4岁儿童弱视斜视的筛查及治疗

    目的探讨小年龄儿童弱视斜视的检查方法、调查患病率及治疗情况.方法对入托2~4岁群体儿童用日本尼康屈光检查仪查屈光状态,用角膜映光及遮盖去遮盖法查眼位.屈光异常及显斜者均散瞳验光,显斜者进一步行三棱镜及同视机检查.弱视患儿采用综合治疗,包括戴镜、遮盖健眼、精细作业;斜视者戴镜或手术;治疗时间6个月至18个月,平均12个月.结果弱视患病率为2.9%.斜视患病率为0.8%,其中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7例,占斜视的22.6%.弱视基本治愈率在2、3、4岁组分别为95%、78%、53%.屈光调节性内斜视治愈率为100%.结论 3组间弱视治愈率比较,P值均<0.05,差别有显著性意义,说明年龄愈小,疗效愈高.尚未认知视力表的2岁儿童即可开始弱视斜视的筛查及治疗,依从性好.

    作者:韦美荣;李树群;冯秀英;梁鸿刚;江乡;李豫荣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47例V型斜视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V型斜视的临床特征及手术矫正的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小儿眼科47例下斜肌功能亢进致V型斜视,行下斜肌后徒+水平肌手术,观察术后眼位,下斜肌功能.结果下斜肌后徒+水平肌手术对V型斜视疗效满意.结论下斜肌功能亢进是V型斜视发病的主要原因,V型斜视手术方式主要是下斜肌后徒+水平肌手术.

    作者:弭岚;李巧娴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优先注视法与婴幼儿条栅视力发育评估(续)

    三、条栅视力与认知视力发育PL法测试的是被试者可分辨的高空间频率,即resolution acuity,而我们普通意义上视力指的都是认知视力,即recognition acuity.它除了反映黄斑中心凹对物体形状的分辨外,还是经验、知识、心理物理因素的综合.临床上常用的是Snellen视力表、E字视力表、HOTV表及Landolt C.通常3~4岁以后可以进行认知视力的检查.

    作者:周纯;施明光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虚焦镜控制近视发展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虚焦镜控制近视发展的作用.方法门诊随机选取轻、中、高度近视患者260例配戴虚焦镜作为治疗组,年龄7~20岁,观察近视发展情况及每天配戴虚焦镜时间与疗效的关系,并与200例年龄及屈光构成相似的近视患者对照.两组病人均观察2~4年.结果戴虚焦镜组总有效率83.1%,共有140眼近视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占本组总眼数26.9%,其中屈光度增加<0.50D者52眼,0.50D~1.00D者62眼,>1.00D者26眼;对照组共有240眼近视屈光度增加,占本组总眼数60.0%,其中屈光度增加<0.50D者88眼,0.50D~1.00D者98眼,>1.00D者54眼,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05).治疗组每天戴虚焦镜1小时、2小时、3小时的疗效比较,其差异有显者性(P<0.05).结论虚焦镜有明显控制学生近视发展的作用,每天戴镜时间越长,控制效果越好.

    作者:俸敏荣;刘东光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周期性内斜视

    周期性内斜视是一种正位与内斜视交替出现的特殊类型斜视,它有明显的周期性规律,临床上较为少见.我院眼肌科自2000年~2004年收治5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金丽英;杨东光;潘爱珠;杨新光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视觉发育可塑性的研究进展

    人们早意识到视觉发育的可塑性,是在19世纪初运用健眼遮盖疗法治疗弱视取得成功以后.Huber和Wiesel在视觉发育方面作了开创性的工作[1],他们首先阐明了视觉剥夺影响视觉系统发育的脑内神经机制,提出在关键期内视觉发育具有可塑性,而且视功能的改变还会进一步引起视皮质相应区域的病理生理改变.近几年来,随着神经药理学、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人们对视觉发育可塑性的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深入到了分子水平.研究表明,在生后关键期内,神经元活动、神经生长因子和视觉经验对视皮层的神经连接及其功能发育都有着重要意义.

    作者:赵春宁;胡聪;王又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先天性白内障一家系

    病例先证者(IV1),王××,男,5岁,自幼双眼视力低下,于2003年3月来我院就诊.查体:智力正常,全身检查未见异常.眼部检查:双眼视力0.08,矫正无提高.双眼间断出现水平震颤,结膜无充血,角膜透明,大小正常,前房轴深正常,虹膜色泽、纹理、光泽可.双眼晶状体中央混浊.散瞳后查眼底见视乳头略小.既往无其它疾患.父母非近亲结婚,第一胎足月顺产.家族史:祖母、父亲、一个姑姑均患有该病.初步诊断为:双眼先天性白内障.

    作者:孙莉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Leber先天性黑矇一例

    病例患儿男,5岁10个月.自出生后7个月时家长发现患儿双眼视力障碍、不能追随物体移动,畏光,经常用手指压眼球(图1),于2003年11月来我院就诊.患儿系第二胎,足月顺产,无外伤、手术史.意识清楚,发育和智力正常.父母非近亲结婚,家族无遗传病史及同样病史.

    作者:李刚;颜少明;卢成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发生继发性外斜视的相关因素及治疗

    目的研究内斜术后继发外斜视的相关因素及手术治疗.方法我们对1998-2004年在我院住院的23例内斜术后继发外斜的病人施行手术治疗并观察疗效,探讨发生原因.结果内斜视的发病年龄,是否合并垂直性眼位偏斜,弱视及调节-集合功能(AC/A)减弱是造成继发性外斜视的重要因素.外斜视矫正的效果与术前斜视角及术中眼位矫正情况相关.结论 1. 内斜术后应该进行长期的随防.2. 外直肌后徙联合后徙的内直肌前移是治疗继发性外斜视的有效方式.3. 术中5-10 PD小度数过矫可提高术后的正位率.

    作者:韩惠芳;孙卫锋;韩爱君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斜视与小儿眼科高级研讨班》通知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单侧眼球后退综合征的手术治疗

    Duane眼球后退综合征,是一种以眼球水平运动障碍为主的先天发育异常.主要临床表现为患眼外转受限、内转时眼球后退,睑裂缩小.本文仅讨论单侧需要手术治疗的情况.这类病人占眼球后退综合征的多数,其中伴有内斜或外斜者适合手术.

    作者:吕尊酉;王绍伟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儿童先天性重度上睑下垂的手术矫正

    目的报告儿童先天性上睑下垂手术矫正的效果,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价.方法本组为学龄前儿童,在全麻下手术,均采用提上睑肌缩短,前后路联合,以前路为主.结果术后双眼平视时眉弓基本对称,无提眉现象,视轴全暴露,单眼手术的儿童,睑裂开大时与对侧眼基本一致.结论学龄前儿童重度上睑下垂可以在全麻下用提上睑肌缩短的方法矫正.建议测量通过瞳孔中央垂直线上下睑缘间的距离,相关≤1~2mm或双睑裂≥6mm为成功指标,眉睑距亦可作为上睑下垂术后远期效果的判定标准.

    作者:熊全臣;王建民;权彦龙;郑玉萍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儿童钝挫伤前房出血的治疗

    目的研究儿童钝挫伤所致前房出血佳的治疗措施.方法采用双盲随机法将107例(121眼)患者分为4个治疗组,A组全身应用止血环酸,B组全身应用止血环酸+肾上腺皮质激素,C组全身应用止血环酸+局部肾上腺皮质激素眼水,D组复方托品酰胺眼水+局部肾上腺皮质激素眼水.结果全身应用止血环酸组较其他组前房出血吸收时间明显缩短,并发症明显减少,T检验P<0.01,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安静卧床,全身应用止血剂,早期避免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和散瞳剂是治疗儿童钝挫伤所致前房出血的佳措施.

    作者:刘都红;刘艳平;张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能胜性远视对青少年视疲劳的影响及治疗

    视疲劳,或称眼疲劳或眼无力,首先由William Mackengin于1843年予以描述.它主要包括视力模糊、流泪、头痛三大特点[1].实践证明,屈光不正是视疲劳的主要原因之一,并且轻度屈光不正者更易引起眼和全身的干扰症状.在临床中,我们遇到一些视力正常而视疲劳症状明显的患者,甚至有一些是青少年.

    作者:林雪;张明欣;王志荣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

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北京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