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立权;卢亦成
目的 观察精氨酸-甘氨酸-天门冬氨酸-丝氨酸(Arg-Gly-Asp-Ser,RGDS)肽对半导体倍频激光诱导的棕色挪威(BN)大鼠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形成的抑制作用.方法 选取27只BN大鼠通过半导体倍频激光(波长为532 nm)眼底光凝方式建立CNV模型,另取3只BN大鼠作为正常对照.激光功率、光凝斑直径和曝光时间分别为525 mw、50μm及0.05s.光凝后立即将27只模型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9只(18只眼).分别为大剂量治疗组、小剂量治疗组和对照组,各组每只眼每天玻璃体腔内注射RGDS肽300、100和0μg,各组给药均持续7 d.激光光凝后14 d各组大鼠均行眼底照相观察、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吲哚氰绿眼底血管造影(ICGA)检查.每组选取1只大鼠(2只眼)视网膜标本用透射电镜进行毒性观察,8只大鼠16只眼球标本分别行FITC-右旋糖酐标记脉络膜巩膜铺片新生血管定量分析和组织病理学光镜、免疫组化观察,以评估RGDS肽对CNV的抑制效果.结果 光凝后14 d对照组、小剂量治疗组、大剂量治疗组3组FFA检查中发现荧光渗漏且ICGA检查证实CNV充盈的光凝斑所占百分率分别为69.4%、57.8%、38.9%.脉络膜巩膜铺片新生血管定量分析及组织学切片观察结果显示大剂量治疗组、小剂量治疗组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形成与对照组相比均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一定剂量的RGDS肽能抑制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生长,并呈剂量依赖关系.透射电镜结果提示玻璃体腔内注射RGDS肽对大鼠视网膜毒性不明显.结论 RGDS肽可以抑制实验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形成,有望成为防治CNV的一种有效方法.
作者:何花;张虹;王志涛;赵春明;项楠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光学区大小对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近视后眼高阶像差的影响.方法 将接受LASIK治疗的近视者236例(461只眼)分为高、中、低度近视组,每组根据激光切削光学区直径不同(5.75、6.00、6.25和6.50 mm)分为Ⅰ~Ⅳ亚组.术前和术后6个月用波阵面像差仪测量眼的像差.用方差分析和q检验分析手术前后各组内不同亚组间在瞳孔直径为4.00、5.00、6.00mm时眼总高阶像差、水平彗差、垂直彗差和球差的差异.结果 术前各组内不同亚组间眼高阶像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各组内不同亚组间眼总高阶像差和球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较大光学区亚组低于较小光学区亚组.高度近视组在不同瞳孔直径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度近视组在瞳孔直径为6.00mm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瞳孔直径为6.00mm时,高度近视组各亚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度近视组在Ⅰ、Ⅳ亚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内不同亚组间水平彗差和垂直彗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光学区大小影响LASIK治疗近视后眼总高阶像差和球差,较大光学区组低于较小光学区组,在治疗高度近视时影响更加明显.
作者:程振英;褚仁远;周行涛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了解婴幼儿条栅视力的发育情况.方法 采用电脑控制的闭路式强化优先注视(COPL)系统,以普查的形式进行条栅视力检查,分析本系统与方法的可靠性、成功率及599例2~72个月的正常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的视力发育趋势.结果 所有年龄组2次检测结果均表现出良好的可重复性;此检查方法成功率较高,可达90%以上,体现了COPL系统的强化优先注视的优势.检查中2~12个月和42~72个月的幼儿配合较好,12~42个月的幼儿处于好动状态,配合率略低,但也远高于以往文献报道;随幼儿年龄增加,其条栅视力亦逐渐增加.通过散点图估计发育趋势线图,可见出生后12个月的幼儿视力提高显著,之后条栅视力稳步上升,30~36个月视力变化相对趋于平缓,36个月之后的条栅视力发育进入平台期.结论 应用电脑控制的COPL视力检测系统对学龄前幼儿条栅视力检查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可有效地应用于学龄前婴幼儿视力发育的研究,了解不同年龄段条栅视力发育的快慢及其发育成熟的年龄和可以发育的高程度.
作者:施明光;蒋丽琴;周纯 刊期: 2006年第09期
有效提高眼内屈光手术视觉质量是该类手术临床应用的前提.视觉质量是一个综合因素,与手术安全性、人工晶状体材料与度数计算、眼球相关参数测量和心理物理感知等有关.本文就此类手术的视觉质量及其相关因素分析进行述评.
作者:瞿佳;吕帆;王勤美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调节和辐辏的关系在迟发性近视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机制.方法 本研究对象为34例在校大学生,其中包括11例正视者和23例迟发性近视者(-2.00~-6.00D,迟发性稳定性近视者14例、迟发性进展性近视者9例).眼动参数测量包括远、近距隐斜、调节反应、调节性辐辏及正、负相对调节,对每组的反应性、计算性AC/A等眼动参数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迟发性进展性近视组的反应性AC/A明显高于正视组或迟发性稳定性近视组(P<0.05),而计算性AC/A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高需求时(3.00 D视标),正视组的调节反应A均明显高于迟发性进展性、稳定性近视组(P<0.05);远近隐斜、正相对调节的各组资料均服从近似正态分布(P>0.05),迟发性近视组和正视组的远、近隐斜及负相对调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迟发性近视组的近隐斜较正视组有内隐斜倾向,迟发性近视组的正相对调节其绝对值显著低于正视组(P<0.05).结论 调节、辐辏及其相互作用在迟发性近视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反应性AC/A为关键参数,高反应性AC/A的迟发性近视者在近距工作时存在视网膜成像离焦倾向.
作者:王青;王勤美 刊期: 2006年第09期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9期
飞秒激光的光致分解作用允许在角膜组织内任意位置进行精确切削.可用于角膜基质内切割、制作角膜基质环植入的切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中制作角膜瓣、完成飞秒激光角膜磨镶术,是一种全新的屈光不正矫正方法.
作者:余文娟;王成;任秋实;李万荣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近视眼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OrbscanⅡ的动态变化及影响角膜后表面前突出度的主要因素.方法 216例(230只眼)近视患者,根据等效球镜屈光度分为4组,Ⅰ组:-1.25~-3.00D;Ⅱ组:-3.13~-5.75 D;Ⅲ组:-6.00~-8.88 D;Ⅳ组:-9.00~-15.75 D,采用OrbscanⅡ角膜地形图系统分别于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进行检测,取角膜厚度图、角膜后表面地形图进行动态对比分析.结果 预留角膜薄处厚度,角膜后表面屈光力及角膜后表面顶点距理想球面的距离(Diff值),术后较术前明显改变,术前与术后1个月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79,-20.63,-15.90;P<0.05).术前与术后3个月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87,-17.98,-27.26;P<0.05),表现为角膜变薄,后表面屈光力及Diff值增加,术后同一时间段不同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个月F=61.92,4.74,7.28;P<0.05.术后3个月F=64.16,5.12,21.83;P<0.05),不同时间段同一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角膜薄处厚度较术前预留薄角膜厚度在不同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角膜后表面Diff值(Y)与术前角膜薄处厚度(X1)、角膜中央厚度(X2)、角膜横径(X3)、眼轴长度(X4)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为Y=0.0941-0.000 53X1-0.000 471X2-0.0063X3+0.001 22X4(F=13.48,P<0.01).术后3个月与1个月角膜后表面Diff值的差值(Y)与术后3个月与1个月角膜薄处厚度差值(X1)、术前眼压(X2)、术后3个月与1个月角膜后表面屈光力差值(X3)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为Y=-0.027-0.000 78X1+0.002 01X2-0.0055X3(F=21.81,P<0.01).结论 OrbscanⅡ对近视眼LASIK术前患者的筛选及术后监测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但角膜测厚功能在高度近视眼LASIK术后准确性差,不宜作为再次手术的筛选标准;影响近视眼术前角膜后表面前突出度变化的主要因素为角膜厚度、角膜横径与眼轴长度;影响术后3个月与1个月前突出度变化值的主要因素为术后3个月与1个月角膜薄处厚度差值,角膜后表面屈光力差值及术前眼压.这些影响因素应作为术前筛选病例的参考指标.
作者:吴小影;刘双珍;胡生发;李晨玲 刊期: 2006年第09期
视网膜缺氧是引起新生血管的公认原因,以往大多采用高浓度氧诱导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动物模型进行研究,较少进行高浓度氧与低浓度氧对视网膜血管发育影响的比较.在视网膜发育过程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对视网膜血管的发生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本研究通过不同给氧浓度,旨在探讨高浓度氧与低浓度氧对新生鼠视网膜血管发育的影响.
作者:韩梅;孔怡淳;赵堪兴;李宁东;袁松涛;林锦镛 刊期: 2006年第09期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是20世纪中期西方发达国家儿童致盲的首位原因[1-4].近几年,ROP在中等收入国家有上升趋势[5,6].如在泰国和菲律宾的乡村,ROP并未见报告,但在有早产儿救治机构的城市,ROP则是引起15%儿童盲的重要原因[7].随着我国新生儿重症监护水平的提高,低出生体重的早产儿存活率不断上升,随之ROP的发生率亦有增加趋势[8,9].
作者:陈宜;黎晓新 刊期: 2006年第09期
近10年来分子生物学领域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包括RNA干扰技术、蛋白质组学、分子图谱及纳米技术等的实际应用.生物医学与其他学科的相互交叉和促进又为生物医学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眼科领域的进展亦是如此.为了加深对某些全身疾病与眼病发生的内在联系及其治疗机制的理解与认识,笔者就与眼科研究相关的分子生物学领域的新进展予以简要综述,以供同行参考.
作者:何世坤;赵明威;陈有信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由维甲酸和海藻酸钠制成海藻酸钠-维甲酸(AGS-RA)微球药物缓释系统的动物体内外药物释放特点.方法 有机溶剂将维甲酸溶解,与1.5%的海藻酸钠均匀混合,用静电微囊发生器一次成型制作海藻酸盐-维甲酸微球;镜下观察测量微球的形态和大小,并用紫外分光光度仪测定微球的药物含量;体外释药实验则通过紫外分光光度仪和高压液相的方法测定RA的体外释放规律;体内实验则是通过玻璃体腔注入AGS-RA药物微球,利用高压液相的方法观察微球的房水药代动力学特点.结果 AGS-RA微球经测定,大小是(95.2443±8.6265)μm;药物包含量是(1.7644±0.0453)μg/mg;体外实验表明AGS-RA微球的RA药物在观察的28 d内均匀释放;房水药代动力学研究显示药物在6周内基本均匀释放[1、3 d,1、2、3、4、5、6周房水RA浓度分别是(23.79±0.15)、(33.45±0.48)、(19.95±0.79)、(21.12±0.47)、(19.65±0.35)、(20.01±0.25)、(18.24±0.27)、(18.5 ±0.68)ng/ml],仅第3天有1个释放峰.结论 兔体内外实验表明,AGS-RA微球可对药物RA起缓释作用.
作者:王凤翔;何守志;李新建;梁秋丽;陈兵 刊期: 2006年第09期
良好的抗青光眼手术方案既要有效地降低眼压,又要尽可能地减少对眼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破坏与干扰.笔者于2003至2004年在法国波尔多大学附属医院眼科学习工作期间,采用一种新型的前房引流装置ExpressTM对192例开角型青光眼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作者:李琦;I.Riss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建立角膜器官培养保存的方法、保存后角膜的特性及其用于移植的可行性.方法 选用特定的胎牛血清保存液,密闭保存36只成年新西兰兔角膜于32℃恒温箱中;在保存后1~4周的不同时间点,将角膜从保存液取出转入高渗透压的脱水液中脱水48 h备用;而后对比保存前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角膜厚度变化,并观测角膜内皮组织学特性和保存中污染情况;器官培养保存后的兔角膜做同种异体穿透性角膜移植,观测术后1周内植片情况;使用荧光标记的抗MHC-Ⅱ分子抗体标示保存后的角膜中树突状细胞,观测其分布和保存后变化特点.结果 成功建立了角膜器官培养保存方法,保存中角膜的污染率约8.3%;保存4周内的兔角膜脱水后均透明;保存第3周时,角膜后弹力层周边区有细小皱褶;保存第4周时,全角膜有明显皱褶;器官培养保存的兔角膜内皮细胞密度随保存时间延长而下降,保存4周后兔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平均下降15.7%;兔角膜厚度随保存时间延长而增加,保存第4周时,角膜中央厚度可达0.7 mm;组织学观察可见角膜内皮细胞与后弹力层贴附紧密;树突状细胞分布于角巩膜缘上皮层,保存至第3周时全部消失;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术后7 d内植片透明,无原发失败.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角膜器官培养保存方法可使保存的角膜在一定时间内维持活性,角膜的免疫原性下降.
作者:刘涛;潘志强;王立;李纳 刊期: 2006年第09期
患者男性,48岁,因自己发现双眼角膜边缘有白圈,于2005年9月20日来我院就诊.患者全身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眼部检查:裸眼视力右眼0.6,左眼0.9.双眼眼位正,眼球运动无异常,结膜无充血,双角膜周边类老年环改变,中央区基质层混浊,上皮下结晶样混浊,瞳孔欠圆,虹膜无异常(图1,2),晶状体和玻璃体透明,眼底未见异常,指测眼压Tn.
作者:高敏;孙旭光 刊期: 2006年第09期
患者男性,46岁.左眼被树枝扎伤后流血2 h,于2005年4月22日来我院就诊.入院前2 h患者因醉酒摔倒,颜面部着地被树枝扎伤,伤后患者意识丧失,左侧肢体运动障碍,尿失禁;左眼睑高度肿胀、出血.全身检查:神志浅昏迷,躁动,查体不配合;左侧上、下肢肌力为0,右侧上、下肢肌力为Ⅱ级;左侧Babinski征(+),Chaddock征(+).眼部检查:因意识不清,未查视力;左眼睑高度肿胀,皮下暗紫色淤血,可见树枝断端插入眶内,末端外露2.0 cm,横径2.0 cm,竖径1.5 cm,边缘粗糙(图1);眼球无法查视.
作者:刘景祥;李燕伟;闫东君;苗壮;李守志 刊期: 2006年第09期
任何原因引起泪膜(质和量)和眼表面的异常均可引起干眼症,严重者可导致视力明显下降而影响工作和生活.目前临床治疗干眼症常采用泪液替代和尽量维持泪液在眼内存留时间的方法.这些属于被动性增加泪液法.环孢素A、泪点栓塞、自体颌下腺移植术等均有一定的疗效,但也存在不足.理想的治疗干眼症的方法应既无创伤又能促进泪腺主动分泌泪液.中医的针刺疗法正符合前述两点.针刺治疗干眼症的相关文献报道较少[1-6],多数为临床研究,而探讨针刺治疗干眼症机制的研究很少.
作者:龚岚;孙兴怀;马晓芃;赵耐青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调查江苏省南通市城市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群盲和低视力的患病率及其原因.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新城桥街道14个社区中的8个,并对所有60岁及以上人群进行检查.分别检查小孔视力和日常生活视力,应用裂隙灯显微镜和直接检眼镜等仪器检查受检者外眼、眼前节及眼底等情况.正式调查前先进行预试验.结果 共检录3352人,受检人数为3040人,应答率90.69%.按小孔视力和世界卫生组织视力损伤标准,双眼盲和低视力患病率分别为1.35%和1.84%,其中女性分别为1.92%和2.33%,男性为0.66%和1.24%;盲和低视力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致盲和低视力的首要原因为白内障.按日常生活视力和视力损伤标准,双眼盲和视力损伤的患病率分别为1.58%和13.59%,其中女性分别为2.10%和15.98%,男性为0.95%和10.66%;盲和视力损伤的患病率亦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致双眼盲的首要原因亦为白内障.结论 南通市60岁及以上城市人群盲的患病率低于华北、华南及西部地区.女性与文盲的盲和低视力患病率分别高于男性与非文盲.南通市城市人口中致盲的主要原因依次为白内障、眼底异常、屈光不正及角膜瘢痕或混浊等.
作者:李琳;管怀进;周激波;石海红;荀鹏程;顾海雁;解正高;陈钦进;孙建权 刊期: 2006年第09期
哺乳动物视神经损伤后不能成功再生,除了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再生能力低下外,与中枢神经系统中存在抑制微环境密切相关.少突胶质细胞产生的髓鞘相关抑制分子是构成这种抑制微环境的重要成分.目前已经鉴定的抑制分子主要有Nogo、髓磷脂相关糖蛋白及少突胶质细胞髓磷脂糖蛋白,他们通过同一受体复合体转导抑制信号.通过阻滞抑制分子及其受体或改变神经元的内在状态,可以克服抑制分子的抑制作用,促进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轴索再生,为人类视神经损伤修复带来希望.
作者:吕立权;卢亦成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微型角膜刀法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Epi-LASIK)与乙醇浸润法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LASEK)对角膜基质细胞的影响研究.方法 5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编号,其中48只(96只眼)随机一只眼行Epi-LASIK,另一只眼行LASEK,余2只(4只眼)未进行手术,作为对照组.采用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标记(TUNEL)法观察角膜基质细胞的凋亡情况、Ki-67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免疫组化和免疫印迹法测定角膜组织α-SMA蛋白来观察角膜基质细胞的增殖与向肌成纤维母细胞转化情况,进行计数与半定量分析,对haze形成影响进行分析.结果 Epi-LASIK与LASEK术后角膜基质中均有较多的TUNEL阳性细胞出现,在术后24 b达高峰,LASEK术后1周内细胞凋亡情况较Epi-LASIK明显(t=3.63、7.80、4.34、2.95,均P<0.01).术后1周基质Ki-67阳性细胞表达增高,72 h时达高峰,两组在1周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1、5.85、5.09、5.59,均P<0.01).α-SMA阳性细胞在术后1周明显出现,3个月时仍有较高表达,在术后1个月时阳性细胞数达高峰,α-SMA蛋白表达量的情况与α-SMA阳性细胞数变化一致,均提示LASEK术后增高的情况较Epi-LASIK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7、7.19、6.73,均P<0.01).结论 Epi-LASIK较LASEK有着更少的角膜基质细胞凋亡、更弱的增殖以及向肌成纤维母细胞的转化,提示Epi-LASIK较LASEK有着更轻的haze反应几率.
作者:陈冲达;周行涛;戴锦晖;褚仁远;胡敏;于志强;周浩;瞿小妹 刊期: 2006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