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眼眶非骨化性纤维瘤一例

张萍;周久模;夏瑞南

关键词:眼眶, 左眼, 眼球突出, 视力下降, 眼部检查, 屈光间质, 表面光滑, 球结膜, 骨增生, 转动, 中部, 右眼, 眼脸, 眼底, 无压, 偏位, 颞下, 矫正, 活动, 患者
摘要:患者女,31岁.因左眼眶包块并眼球突出20年,伴左眼视力下降10年,加重3年,于1988年2月27日入院.眼部检查:视力右眼1.2;左眼0.1,视力不能矫正.左眼脸轻度闭合不全,球结膜混合充血(++),眼球突出稍向鼻上偏位,向颞下方转动轻度受限.眶外上缘至下缘中部眶骨增生变厚,可扪及5 cm×3 cm×1 cm肿物,其边界清楚、表面光滑、质硬、不活动,无压痛;屈光间质透明,眼底无异常.
中华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蚕蚀性角膜溃疡患者角膜基质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抗原的初步研究

    目的探讨蚕蚀性角膜溃疡患者角膜基质的可溶性蛋白、可溶性抗原及其血清中抗可溶性抗原的自身抗体变化.方法 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odium dodecyl sulfate 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 technique,SDS-PAGE)方法,检测15例蚕蚀性角膜溃疡患者板层角膜移植术切除的病变角膜及正常人角膜组织中可溶性抗原及可溶性蛋白质浓度,对蛋白电泳条带做薄层扫描定量分析;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adsorbent assay,ELISA)测定15例患者外周静脉血清中抗角膜基质可溶性抗原的自身抗体含量,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角膜基质提取液的蛋白质浓度:蚕蚀性角膜溃疡组为0.435 mg/L,正常对照组为0.645 mg/L.角膜基质提取液的SDS-PAGE检测显示:患者角膜基质可溶性蛋白在迁移率为0.92处出现一条对照组未见的蛋白条带,相对分子质量为12 000,其占可溶性蛋白总量的22.1 %.患者血清中抗角膜基质可溶性抗原的自身抗体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t=15.15,P<0.001). 结论 蚕蚀性角膜溃疡角膜基质可溶性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12 000,可能与病变角膜基质可溶性抗原有关.患者血清中抗角膜基质可溶性抗原的自身抗体含量异常升高,显示患者的角膜基质发生了自身免疫反应.

    作者:谢汉平;陈家祺;顾熊飞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压力对牛眼小梁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目的探讨压力对牛眼小梁细胞的增殖周期及凋亡相关基因bcl-2和bax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牛眼小梁细胞.按照施加压力的大小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不施加压力,实验组分别给予20、40、60及80 mm Hg(1 mm Hg=0.133 kPa)的压力,培养时间分别为24及48 h.通过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法、流式细胞仪和原位杂交技术,检测不同压力和持续时间下小梁细胞的增殖和凋亡指数,及在此条件下凋亡相关基因bcl-2和bax mRNA的表达.结果≤40 mm Hg的压力持续24 h,小梁细胞凋亡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60 mm Hg的压力使小梁细胞凋亡率显著增高.40 mm Hg的压力持续24 h后,细胞的凋亡指数虽未显著增高,但增殖指数已显著下降,bax基因表达有明显改变.≥40 mm Hg的压力持续48 h后,细胞的凋亡率、增殖指数及bcl-2家族基因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意义(均P<0.01). 结论≥40 mm Hg的压力持续一段时间后,可通过影响bcl-2家族基因抑制小梁细胞的增殖并导致细胞凋亡.

    作者:薛蔚;杜蜀华;李勇;杨业金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眼眶非骨化性纤维瘤一例

    患者女,31岁.因左眼眶包块并眼球突出20年,伴左眼视力下降10年,加重3年,于1988年2月27日入院.眼部检查:视力右眼1.2;左眼0.1,视力不能矫正.左眼脸轻度闭合不全,球结膜混合充血(++),眼球突出稍向鼻上偏位,向颞下方转动轻度受限.眶外上缘至下缘中部眶骨增生变厚,可扪及5 cm×3 cm×1 cm肿物,其边界清楚、表面光滑、质硬、不活动,无压痛;屈光间质透明,眼底无异常.

    作者:张萍;周久模;夏瑞南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正常人不同类型视乳头及早期青光眼患者视乳头形态学研究

    目的探讨正常人不同类型视乳头及早期青光眼患者视乳头形态学特征,以指导青光眼的早期诊断.方法将收集到的眼底照片分为4组:正常人小视乳头组41只眼,正常人大视乳头组40只眼,正常人大或小视乳头组42只眼,早期开角型青光眼组45只眼.利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测量视乳头、盘沿、视杯面积和周围(每100)盘沿宽度.结果 (1)正常人不同类型视乳头组的盘沿宽度曲线均在下或上方形成双峰, 在鼻、颞侧形成谷底.大视乳头组下方盘沿宽,小视乳头组上方盘沿宽,鼻侧次之,颞侧窄.(2)早期青光眼盘沿宽度曲线下或上方双峰消失,其曲线低于鼻侧象限、高于颞侧象限.(3)经多因素逐步判别分析,盘沿面积加杯/盘比值的正确判断率为85.7%,以系列盘沿宽度为指标,下方偏颞侧(6∶20)和上方偏鼻侧(1∶00)两个盘沿宽度为相关,其正确判断率为90.6%.结论评价盘沿形态时应以其自身的鼻侧盘沿宽度作为标准,比较其上、下方盘沿宽度是否变窄,有利于生理性大视杯与早期青光眼的鉴别.

    作者:徐亮;夏翠然;杨桦;李建军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板层角膜移植术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板层角膜移植术治疗药物难以控制的中、浅层真菌性角膜炎的手术适应证及时机,并对其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 对临床确诊为真菌性角膜炎(病灶均位于角膜中浅层)且经抗真菌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68例(68只眼)行板层角膜移植术,观察术后角膜真菌复发率、角膜植片透明率及角膜植片免疫排斥反应等情况,并对术中取下的病变角膜组织行真菌培养、菌属鉴定及组织病理学检查. 结果 68例患者中,64例治愈,成功率为94%;随访观察6~36个月,植片全部透明,矫正视力为0.2~1.0;4例复发,复发率为6%.59例角膜组织标本真菌培养阳性,其中镰刀菌属41例,曲霉菌属8例,念珠菌属4例,青霉菌属2例,其他丝状菌属4例.61例病理切片行高碘酸-Schiff染色可见菌丝,57例菌丝均未超出病变角膜切片的深度和边缘,仅4例复发者可见菌丝达角膜组织切片全层,其中曲霉菌属3例,镰刀菌属1例.结论板层角膜移植术是一种对经抗真菌药物治疗无效及溃疡直径较大或偏中心的中、浅层真菌性角膜炎患者具有治疗和复明作用的有效术式.

    作者:史伟云;李绍伟;谢立信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晶状体后囊膜破裂时前囊膜夹持法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晶状体后囊膜大面积破裂时采用晶状体前囊膜夹持法行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远期疗效.方法对因各种原因导致晶状体后囊膜大面积破裂的白内障患者48例(48只眼),在囊外白内障摘除术中采用晶状体前囊膜夹持法一期行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观察患者的视力、人工晶状体的位置、晶状体囊膜的混浊情况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术后随访时间3~60个月.结果术后矫正视力≥0.5者39例(81.3%);人工晶状体位置稳定;无后发性白内障、视网膜脱离、继发性青光眼和顽固性葡萄膜炎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对于晶状体后囊膜大面积破裂的患者,在囊外白内障摘除术中采用晶状体前囊膜夹持法行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不仅操作简便,而且效果良好,建议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周伟;陈桂文;周奇鸣;曹晟玮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糖基化终产物对视网膜微血管周细胞内基质金属蛋白酶表达的影响

    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 MMPs)可以维持基底膜结构和功能稳定[1].Grant等[2]报告,MMPs功能异常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解视网膜微血管周细胞的丧失与基底膜增厚的关系,我们检测了MMPs在体外培养的牛视网膜微血管周细胞(bovine retinal microvascular pericytes, BRPs)内的含量,同时观察糖基化终产物(advanced glycosylation end products, AGEs)对MMPs表达的影响,旨在探讨BRPs基底膜增厚的原因.

    作者:陈百华;姜德咏;唐罗生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细胞周期素依赖激酶抑制剂P27Kip1在兔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过程中的作用

    P27Kip1是Polyak等[1]于1994年发现的一种相对分子质量为27 000的重要细胞周期素依赖激酶抑制剂,其通过抑制细胞周期素依赖激酶的活性,可阻止细胞周期进程,抑制细胞增殖.目前尚未见有关P27Kip1在晶状体上皮细胞中的表达和在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过程中作用的研究报道.我们以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作为细胞增殖指标,采用免疫组化链霉亲合素生物素复合物(strept avidin biotin complex,SABC)法对家兔晶状体皮质吸除术后不同时间晶状体上皮细胞中的P27Kip1蛋白进行检测,探讨P27Kip1在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过程中的作用.

    作者:宁宏;赵平;张劲松;宋敏;李海燕;石树敏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先天性色觉异常患者的彩色视觉诱发电位改变

    目的初步探讨彩色视觉诱发电位(visual evoked potential,VEP)检查在临床应用的可行性,为临床诊断色觉异常提供新的方法.方法 应用计算机软件技术,制作4种翻转棋盘格作为视觉刺激模式,包括黑-白翻转棋盘格(对比度为95%)和等亮度红-白、绿-白和红-绿翻转棋盘格(饱和度为100%).棋盘格大小为25′视角,翻转频率为0.8 Hz.用多导程视觉电生理记录仪记录正常组30例色觉正常者和异常组13例先天性色觉异常者4种视觉刺激模式的瞬态VEP图形.结果正常组4种视觉刺激模式VEP P1波潜伏期由短至长依次为红-白、黑-白、红-绿和绿-白,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VEP P1波振幅由高至低依次为黑-白、红-白、红-绿、绿-白,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其中红-白、红-绿、绿-白3种视觉刺激模式间VEP P1波振幅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异常组VEP P1波潜伏期和振幅4种视觉刺激模式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其中以黑-白翻转棋盘格刺激模式的潜伏期短;红绿色盲和绿色盲患者对绿-白翻转棋盘格刺激无反应.正常组与异常组VEP P1波比较,4种视觉刺激模式的潜伏期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黑-白翻转棋盘格刺激模式的振幅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红-白、绿-白和红-绿翻转棋盘格刺激模式的振幅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彩色VEP检查可为临床诊断色觉异常,尤其对于红绿色盲和绿色盲提供依据;目前彩色VEP检查尚缺乏定性和定量结果.

    作者:刘虹;郭静秋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北京市顺义县50岁及以上人群中青光眼患病率和正常眼眼压的调查

    目的调查北京市顺义县≥50岁人群中青光眼的患病率和正常眼的眼压.方法 1996年9~11月,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在顺义县调查了5 555人,除进行视力和一般眼部检查外,还进行了有关青光眼的检查,如询问青光眼家族史和发作史,测量前房深度和眼压,眼底检查时观察视乳头有无青光眼性改变.结果 4 880人完成了有关青光眼的检查,受检率为87.85%.青光眼的患病率为2.07%,其中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病率为1.66%,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病率为0.29%,继发性青光眼患病率为0.12%.各种类型的青光眼患病率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64.00%的青光眼患者视功能有一定程度或严重损伤.双眼盲比例为16.00%,均为≥60岁的患者.单眼盲、双眼低视力和单眼低视力的比例分别为17.00%、23.00%和8.00%.正常眼的眼压均值为(13.53±2.20) mm Hg(1 mm Hg=0.133 kPa),随着年龄增长,眼压有下降趋势.结论 就青光眼的患病率和青光眼患者的视功能而言,青光眼是严重的致盲眼病.≥50岁人群中,正常眼的眼压均值比预想值低.在这些人群中筛查青光眼时,应将正常眼压上限值降低至18 mm Hg.

    作者:赵家良;睢瑞芳;贾丽君;Leon B.Ellwein;降丽娟;张承训;孙国强;张红;宋学峰;毛进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读第5版《眼科学》有感

    作者:李志强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手术矫治小睑裂综合征

    1994年3月至1999年4月,我院采用改良的Y-V内眦成形术、额肌瓣悬吊术及外眦开大术等多种术式联合矫治小睑裂综合征21例,取得满意疗效,现将手术方法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1)对象:收集本院小睑裂综合征患者21例(42只眼),其中男性15例,女性6例;年龄4~16岁,平均8岁.5例男性患者有2代家族遗传病史.

    作者:杨少武;高广胜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屈光度数回退的原因分析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 LASIK)后屈光度数回退的原因.方法将250例(408只眼)近视患者(-6.00~-15.00 D)按屈光度数分为A组194只眼(-6.25~-10.00 D)和B组214只眼(-10.25~-15.00 D)行LASIK,记录术后视力、屈光度数、角膜厚度和角膜激光切削区直径,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术后平均随访时间1年.结果 (1)A组:正常术眼(术后屈光度数<-1.00 D) 173只眼(89.2%),术前平均角膜厚度为(549.5±31.5) μm,术中平均激光切削直径为(4.96±0.35) mm,术后屈光度数为+0.50~-0.75 D;回退术眼(术后屈光度数≥-1.00 D) 21只眼(10.8%),术前平均角膜厚度为(547.5±37.0) μm,与正常术眼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术中平均激光切削直径为(4.64±0.41) mm,与正常术眼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术后平均屈光度数为(-1.33±0.58)D.(2)B组:正常术眼136只眼(63.5%),术前平均角膜厚度为(560.9±30.9) μm,术中平均激光切削直径为(4.51±0.28) mm,术后屈光度数为+0.50~-0.75 D;回退术眼78只眼(36.5%),术前平均角膜厚度为(538.0±31.0) μm,与正常术眼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术中平均激光切削直径为(4.22±0.34) mm,与正常术眼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术后平均屈光度数为(-1.99±1.01) D.结论 LASIK可有效治疗-6.00~-15.00 D的近视.术中激光切削直径小者和高度近视术前角膜厚度薄者术后易出现屈光度数回退.手术技术和激光治疗程序的不断改进,将有助于提高LASIK的预测性,避免屈光度数回退现象发生.

    作者:廉井财;张琼;叶纹;周德佑;王康孙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实验性近视眼巩膜金属蛋白酶活性分析

    近视的致病原因复杂,其临床特征性改变为眼轴长度增加和眼球体积增大.近年来文献报道近视眼的组织病理改变主要与巩膜的主动生长和重新塑形有关,与结缔组织生长相同,其包括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不断合成和降解的过程[1].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 proteinuse,MMPs)属于锌内肽酶,在ECM的代谢调节中具有重要作用[2].我们通过对实验性近视眼巩膜中MMPs活性的测定,探讨了MMPs与近视的关系,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袁燕;刘扬;李小明;易明望;管志华;蔡小军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青光眼防治工作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青光眼是位列全球第二的不可逆致盲性眼病[1].据世界卫生组织与Qurgley的资料提示,至2000年,全球约有6 680万患者罹患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angle glaucoma, POAG)或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close-angle glaucoma, PCAG),600万患者罹患继发性青光眼.

    作者:葛坚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体外培养牛眼虹膜色素上皮细胞维生素A代谢相关蛋白mRNA的表达

    目的评价体外培养牛眼虹膜色素上皮(iris pigment epithelial IPE)细胞的维生素A代谢功能.方法采用酶辅助的显微分离法和培养新生牛眼IPE细胞,Trizol 一步法提取总RNA。根据Genbank中维生素A结合蛋白(retinol-binding prtein ,RBP)和细胞内视醛结合蛋白(cellular retinldehydebinding protein,CRALBKP)的相关系列设计特异引物,对其mRNA的表达进行逆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chain reaction reaction ,RT-PCR)检测.结果传2代牛眼IPE细胞中提取的总RNA完整、无降解.RT-PCR检测结果:RBP及CRALBP的mRNA在培养的牛眼IPE细胞中均有表达.结论牛眼IPE细胞具有与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相似的维生素A转运和代谢功能.

    作者:李毅斌;孙葆忱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非穿透小梁手术术中和术后早、中期并发症及疗效分析

    目的评价非穿透小梁手术术中和术后早、中期并发症及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68例(258只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按年龄、性别、病情严重程度进行匹配后,随机分为两组,一组行非穿透小梁手术联合透明质酸钠凝胶植入术(142只眼),另一组行小梁切除术(116只眼).非穿透小梁手术组和小梁切除术组患者术前平均眼压分别为(31.85±4.83) mm Hg(1 mm Hg=0.133 kPa)和(32.59±4.62) mm Hg.对两组患者的术后眼压及术中、术后3个月内的并发症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1)眼压:非穿透小梁手术组患者术后7、14 d,1、3、6个月时,平均眼压分别为(6.67±2.43) mm Hg、(11.42±2.89) mm Hg、(12.59±2.24) mm Hg、(15.45±1.82) mm Hg、(17.99±1.80) mm Hg;小梁切除术组患者眼压分别为(4.87±1.65) mm Hg、(10.48±2.38) mm Hg、(12.01±2.83) mm Hg、(15.01±2.66) mm Hg、(17.48±2.97) mm Hg.术前、后1~6个月,两组患者眼压差异无显著意义(t=1.28、1.78、1.55、1.60,P=0.202、0.077、0.124、0.112).术后7 d及14 d,小梁切除术组平均眼压低于非穿透小梁手术组,差异有显著意义(t=7.03、2.89,P<0.000 1、P=0.004).(2)视力: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视力差异无显著意义(χ2=0.135、0.151、0.024、0.076,P=0.935、0.927、0.988、0.963).(3)并发症:早期非穿透小梁手术组患者术后Ⅰ、Ⅱ级浅前房57只眼(40.1%),睫状体或脉络膜脱离66只眼(46.5%);小梁切除术组术后Ⅰ、Ⅱ级浅前房70只眼(59.8%),Ⅲ级浅前房12只眼(10.3%),睫状体或脉络膜脱离70只眼(59.8%),低眼压5只眼(4.3%);两组差异有显著意义(χ2=9.95、15.27、4.60、6.19,P<0.05).非穿透小梁手术组术后早期前房积血2只眼(1.4%),轻度前葡萄膜炎5只眼(3.5%);小梁切除术组术中玻璃体脱出1只眼(0.9%),术后早期前房积血6只眼(5.2%),轻度前葡萄膜炎9只眼(7.7%).非穿透小梁手术组有23只眼出现一些特殊的并发症(16.2%).结论非穿透小梁手术组术中和术后早、中期并发症的严重程度和发生率均较小梁切除术组少.因此,非穿透小梁手术的安全性高于小梁切除术.熟练掌握非穿透小梁手术的操作要点,可减少与手术操作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但对其远期效果和其他并发症尚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作者:王宁利;吴河坪;叶天才;陈秀琦;曾明兵;范志刚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分贝在视野检查中的概念和意义

    在计算机辅助的现代自动视野计及经典的Goldmann视野计中,光标刺激强度的设计原理及其标定术语均涉及分贝(decibel, dB)这一重要概念.尤其是现代在以Humphrey和Octopus两种自动视野计为代表的视野检查中,视网膜光灵敏度或光感觉阈的高低及视野损害程度的轻重均直接采用dB作为衡量单位,而Goldmann视野计则是联合面积大小和亮度强弱两个因素,以表示光标刺激强度.

    作者:任泽钦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永生化人晶状体上皮细胞细胞周期调控相关基因表达的检测

    目的探讨人类晶状体上皮细胞(human lens epithelial cells, HLEC)周期调控中的细胞周期蛋白E、细胞周期蛋白激酶(cyclin dependent kinase 2, CDK2)和细胞周期蛋白激酶抑制因子(cyclin-dependent-kinase inhibitor, CKI)p21基因的表达,阐明HLEC增殖和晶状体后囊膜混浊(posterior capsule opacification, PCO)的分子机制.方法体外培养永生化HLEC系HLE-B3,用二步过量胸苷阻断法进行细胞周期同步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收集不同时相的细胞提取总RNA.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PCR)方法检测细胞周期蛋白E、CDK2和p21的mRNA表达;分别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周期蛋白E和CDK2及p21的蛋白表达.结果流式细胞仪检测:HLE-B3细胞周期处于G1期,占33.5 %;S期,占46.1%;G2期,占20.4%;处于S期及G2期细胞的比例约占总数的66.5%.RT-PCR检测:可见不同周期时相的HLE-B3细胞(细胞周期蛋白E和CDK2)mRNA的表达,但在不同步化的细胞时相中未检测出细胞周期蛋白E的表达.而在同步化的S期细胞中有少许p21 mRNA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未检测出细胞周期蛋白E阳性细胞,仅可检测出少部分p21阳性细胞.Western blot法检测结果:CDK2阳性表达以S期细胞明显,G1期和G2期略低于S期表达.不同步化细胞也有CDK2的表达.提示细胞周期蛋白E、CDK2 与p21的mRNA蛋白表达不平衡.结论体外培养HLE-B3细胞周期过程中存在细胞周期蛋白E、CDK2 和p21的表达,且存在表达不平衡.细胞周期蛋白E、CDK和CKI间的表达不平衡有可能是其体外增殖细胞周期分子机制之一.

    作者:吴明星;李绍珍;曾骏文;高劲松;刘奕志 刊期: 2002年第06期

中华眼科杂志

中华眼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