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晓晴;黄祖烽;杨筱曦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更昔洛韦治疗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AIDS)合并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 CMVR)患者的疗效。方法收集2005年10月至2014年10月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收治的24例(24只眼)经全身治疗后眼底病变继续进展的AIDS合并CMVR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给予玻璃体腔注射更昔洛韦治疗,治疗前、后行视力检查、裂隙灯显微镜检查、间接眼底镜检查、眼底彩色照相检查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FFA)检查。随访6个月,观察患者的视力、眼底血管和视网膜的变化情况。结果在全部24例(24只眼)患者中,治疗前视力<0.1者有16例(16只眼),其中视力为无光感1例(1只眼),视力为眼前手动3例(3只眼),视力为眼前指数3例(3只眼),0.02~0.1者9例;视力为0.1~0.5者5例(5只眼);视力>0.5者3例(3只眼)。治疗后视力<0.1者有9例(9只眼),其中视力为无光感者1例(1只眼),视力为眼前手动者1例(1只眼),视力为眼前指数者3例(3只眼),视力为0.02~0.1者4例(4只眼);视力为0.1~0.5者9例(9只眼);视力>0.5者6例(6只眼)。治疗前眼底检查,全部24例(24只眼)患者均可见患者视网膜上大片融合性的黄白色视网膜坏死灶,边界模糊,伴有大量渗出及出血(见图1A)。所有患者均未伴有视网膜脱离。治疗后眼底检查,在全部24例(24只眼)患者中有6例(6只眼)患者视网膜出血及渗出吸收,眼底病变区域机化萎缩(见图2A),临床治愈率为25.00%(6/24)。6例(6只眼)患者视网膜出血及渗出减少,病变区域视网膜部分萎缩,其中1例(1只眼)患者好转后复发,好转率为29.17%(7/24)。11例(11只眼)患者眼底病变无好转,占45.83%(11/24)。治疗前,FFA检查可见全部24例(24只眼)患者病变区域强荧光渗漏,伴有视网膜血管闭锁及大面积毛细血管无灌注区(见图1B)。治疗后,FFA检查可见全部24例(24只眼)患者中,有6例(6只眼)患者视网膜出血与渗出已完全吸收,病变区视网膜萎缩、瘢痕形成(见图2B),占25.00%(6/24);7例(7只眼)患者眼底病变减轻,出血部分吸收,视网膜及血管渗漏情况明显减轻,占29.17%(7/24)。11例(11只眼)患者FFA检查结果与治疗前大致相当,无明显好,占45.83%(11/24)。所有患者均未发生视网膜脱离,治疗及随访6个月过程中亦未出现其他相关并发症。结论玻璃体腔注射更昔洛韦治疗CMVR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作者:邵玲;杜敏;付淑凤;闫淑;胡彩平 刊期: 2015年第06期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CSC )是一种自限性眼科疾病。虽然部分患者3~6个月内不需要任何治疗即可自愈,但仍有部分患者,病程迁延,久病不愈。还有些患者病情反复发作,终成为一种长期带病状态。患者症状视病情轻重可有轻度至中度的视物变暗,视力下降,可伴有视物变形、变色,症状经久不退,严重者遗留永久性视功能损害。 CSC 在眼科临床中,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关于它的发病机理、检查方法以及治疗方面的研究,在眼科界早已广泛开展多年并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步。尤其近年来,有学者提出了关于CSC发病机制的新理论,包括脉络膜功能失调理论(脉络膜高渗透理论)、视网膜色素上皮功能失调理论(弥散理论)对CSC进行了较好的诠释。在此基础上,相关的治疗研究也广泛开展,并取得了可喜的进步。本文中笔者对近年来业内关于CSC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的研究结果进行综述,旨在促进业内从发病机制入手展开对应的治疗研究,尤其期望在减少 CSC 的复发的治疗方法上有所突破。
作者:刘雪霞;周国宏;师燕芸;李果 刊期: 2015年第06期
患者女性,57岁。因“右眼视力下降半个月”,于2014年7月15日就诊于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眼科。既往病史:心脏病病史8年,否认糖尿病、高血压病史;否认传染病史、外伤史。4年前于外院施行右眼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眼部检查:右眼视力0.2,矫正视力0.8;左眼视力0.8。右眼眼压14 mmHg (1 mmHg=0.133 kPa),左眼眼压17 mmHg。右眼结膜无充血,角膜透明。前房深浅正常,房水清晰。瞳孔圆形,直径约3 mm,对光反应灵敏。散瞳后检查可见前囊直径约5 mm,近圆形;撕囊区边缘增生纤维化并与人工晶状体前表面贴附紧密,人工晶状体在位居中,囊袋周边可见胶冻样物质,晶状体与后囊膜之间可见半透明样液体填充(见图1)。散瞳后眼底检查模糊,未见明显异常。左眼查体未见明显异常。
作者:刘欣;董宇晨;邹贺;赵梅生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观察角膜绷带镜在结膜瓣以穹窿为基底的小梁切除术中的适应症、应用时机与方法以及临床效果,从而评估角膜绷带镜在青光眼疾病中的治疗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3月至2015年9月江苏省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收治的32例(38只眼)青光眼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在接受结膜瓣以穹窿为基底的小梁切除术后即刻配戴角膜绷带镜,于术后7~14 d时取出角膜绷带镜。对患者进行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及荧光素钠染色检查,记录患者的自觉症状、眼红指数及结膜瓣切口愈合情况,评价角膜绷带镜的安全性和效果。手术前及术后7d患者的舒适度和眼表综合分析情况以均数±标准差( xˉ±s)的形式表示,并采用配对t检验的方法进行比较。手术前及术后7 d患者的疼痛程度按照0.5级、1级和2级分为3个等级,以眼数和百分比的形式表示,并采用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的方法进行比较。手术前及术后7 d患者荧光素角膜染色的情况以眼数和百分比的形式表示,并采用χ2检验的方法进行比较。结果术前患者的眼部刺激感、眼部刺痛及流泪评分分别为(0.06±0.38)分、(0.59±0.45)分及(0.18±0.39)分,术后分别为(0.53±0.22)分、(0.96±0.21)分及(0.45±0.37)分,术前与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7,6.89,4.23;P<0.05)。术前患者的烧灼感及睁眼困难评分分别为(0.04±0.29)分和(0.03±0.15)分,术后分别为(0.07±0.19)分和(0.02±0.24)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8,1.24;P>0.05)。术前疼痛为0.5级者31例(35只眼),占92.11%;疼痛为1级者1例(3只眼),占7.89%;术后7 d疼痛为0.5级者34例(37只眼),占97.37%;疼痛为1级者1例(1只眼),占2.63%,手术前、后疼痛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c=-1.02,P>0.05)。术前患者的泪膜破裂时间为(9.46±3.78)s,术后为(7.33±4.82)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7,P>0.05)。术前患者的泪河高度为(0.24±0.56)mm,术后为(0.48±0.28)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8,P<0.05)。术前患者的眼红分析值为(1.2±0.87),术后为(2.8±0.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6,P>0.05)。术前角膜染色阳性者5例(8只眼),占21.05%;角膜染色阴性者27例(30只眼),占78.95%。术后7 d角膜染色阳性者5例(5只眼),占13.16%;角膜染色阴性者32例(33只眼),占86.8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4,P>0.05)。角膜绷带镜配戴不稳脱落者1例(1只眼),眼部有异物感的患者2例(3只眼)。治疗中无显著缺氧、角膜水肿及继发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角膜绷带镜在结膜瓣以穹窿为基底的小梁切除术中的治疗是安全、有效的,特别在缓解眼部异物感、促进角膜上皮修复及结膜切口愈合方面有显著效果。
作者:陈霄雅;张雪翎;李威;苗培建;李春建;王怀洲;王宁利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术对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术后黄斑厚度的影响。方法收集2012年2月至2014年5月在河南省焦作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央医院眼科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的48例(48只眼) DR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26例(26只眼)和观察组22例(22只眼)。对照组患者常规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观察组患者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结束时行玻璃体腔注入曲安奈德。手术前、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佳矫正视力、黄斑中心凹厚度及眼压情况以均数±标准差( xˉ±s)的形式表示,并采用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的方法进行组间比较;采用配对 t 检验的方法进行组内比较。结果术前及术后1 d和1、3及6个月对照组患者的佳矫正视力分别为(0.29±0.09)、(0.65±0.26)、(0.68±0.23)、(0.73±0.21)及(0.72±0.22),观察组分别为(0.31±0.11)、(0.75±0.25)、(0.78±0.20)、(0.79±0.17)及(0.76±0.19)。两组患者的佳矫正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85,P>0.05)。对照组患者术后各时间段的佳矫正视力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67,8.05,9.82,9.22;P1<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各时间段的佳矫正视力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56,9.66,11.12,9.61;P2<0.05)。术前及术后1、3及6个月对照组患者的黄斑中心凹厚度分别为(196.46±17.92)μm、(239.04±17.36)μm、(215.57±21.10)μm及(212.89±28.77)μm,观察组分别为(193.46±20.38)μm、(194.75±16.19)μm、(190.24±17.60)μm及(192.62±21.41)μm。两组患者的黄斑中心凹厚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82,P<0.05)。对照组患者术后各时间段的黄斑中心凹厚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70,3.52,2.47;P1<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各时间段的黄斑中心凹厚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0.23,0.56,0.13;P2>0.05)。术前及术后1 d和1、3及6个月对照组患者的眼压分别为(15.40±2.11)mmHg(1 mmHg=0.133 kPa)、(15.32±2.21)mmHg、(15.23±1.93)mmHg、(16.07±2.04)mmHg及(15.48±1.89)mmHg,观察组分别为(14.35±1.81)mmHg、(16.85±3.37)mmHg、(15.73±1.82)mmHg、(15.35±1.95)mmHg及(15.78±1.73) mmHg。两组患者的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1.34,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各时间段的眼压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13,0.28,1.16,0.14;P1>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各时间段的眼压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3.06,2.52,2.01,2.67;P2<0.05)。观察组22例(22只眼)患者中有3例(3只眼)患者术后第1天眼压高于21 mmHg,经噻吗洛尔滴眼液2次/d滴眼,1周内均恢复正常,对照组无眼压升高患者。术后对照组中有4例(4只眼)患者出现有临床意义的黄斑水肿,观察组未出现。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联合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能够阻止DR患者白内障术后黄斑中心凹的增厚,降低黄斑水肿的发生率,对术后视力及眼压无明显影响。
作者:张岩;马军艳;王翠;吕杰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了解糖尿病( DM )患者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干眼症相关指标的变化。方法收集2013年10月至2015年1月期间广东省湛江中心人民医院眼科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的80例(80只眼)白内障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对所有患者进行基础泪液分泌试验( SIt)及泪膜破裂时间( BUT)检测,均在正常范围;患者除视物模糊外,无其他主观不适。按是否患合并DM将患者分为实验组38例(38只眼)和对照组42例(42只眼)。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SIt和BUT变化值以均数±标准差( xˉ±s)的形式表示,并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组内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统计学方法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实验组术前3 d、术后1周和术后3个月 SIt 平均值分别为(10.58±0.89)mm、(6.08±0.63)mm及(9.63±1.03)mm,术后1周及3个月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5.43,4.31;P1<0.05)。实验组术前3 d、术后1周和术后3个月BUT平均值分别为(9.40±1.21)s、(4.88±1.90)s及(7.79±1.22)s,术后1周及3个月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2.37,5.78;P1<0.05)。对照组术前3 d、术后1周和术后3个月SIt平均值分别为(11.02±0.87) mm、(8.52±1.11)mm及(10.14±0.95)mm,术后1周及3个月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1.49,4.42;P2<0.05)。对照组术前3 d、术后1周和术后3个月BUT平均值分别为(9.60±0.73)s、(5.17±0.44)s及(7.83±0.73)s,术后1周及3个月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3.68,11.11;P2<0.05)。术后1周实验组SIt下降(4.50±1.03)mm,对照组下降(2.50±0.94)m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63,P<0.05)。术后1周实验组BUT下降(4.60±1.68)s,对照组下降(4.43±0.83)s,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0,P<0.05)。术后3个月实验组SIt下降(0.95±0.61)mm,对照组SIt下降(0.88±0.59)mm,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0.49,P>0.05)。术后3个月实验组BUT下降(1.69±0.75)s,对照组下降(1.76±0.58)s,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4,P>0.05)。术后1周两组患者均出现干眼症症状,如干涩感、异物感、畏光烧灼感、痒感、眼红、视疲劳、视物模糊及视力波动等症状。部分患者角膜荧光素钠染色(+),可见角膜上皮散在均匀分布的近圆形干燥斑。术后3个月干眼症症状逐渐消退,角膜荧光素染色(-),干燥斑消失。结论 DM会影响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早期眼表功能的恢复,对患者远期干眼症相关指标无明显影响。
作者:苗晓晴;黄祖烽;杨筱曦 刊期: 2015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6期
慢性肾脏病是各种原因引起的慢性肾脏结构和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蛋白尿、血尿、水肿、高血压、有或无肾功能下降。视网膜血管是人体唯一可以活体观察到的血管,它们属于小血管范畴,是全身微循环的一部分。从眼科医师或肾内科医师的角度来看,到目前为止,视网膜血管监测对于慢性肾病早期诊断提供的参考意义仍不理想。究其原因,糖尿病、高血压等全身系统性疾病的参与,以及视网膜血管异常的多变性使两者联系变得错综复杂。整合医学的多元化思维,使我们对于疾病认知及临床科研有了更深的思索:其一,共性是不同疾病产生关联的所在。肾小球和视网膜血管同属于微循环系统,二者微小血管的共性决定慢性肾小球疾病、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的病理变化可借助眼底组织这一特殊的“窗口”而呈现出来。其二,分化与整合是对立统一的,而整合是在分化基础上的整合。视网膜血管异常指标众多,什么是预测肾病及其功能损害的佳指标?需要将其指标细化,才有利于问题的明确。在此基础上,动物实验证实视网膜血管异常与肾病的关联性存在,流行病学研究证实这种关联在不同地域及种族的人群中可以重复,提示两者的联系可能不受环境或遗传背景的影响。其三,疾病认知不仅要考虑不同因素间的关联,更应考虑不同因素间的动态作用对疾病的影响。如患者患高血压病时,持续的体循环动脉压升高可以导致视网膜血管病变及肾小动脉硬化等靶器官损害,而微循环系统的异常又可影响到体循环血压的变化,使之进入恶性循环。循此思路,结合前瞻性队列研究,在未来有可能实现视网膜血管对于慢性肾脏病的个体化预测。
作者:黄雯 刊期: 2015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