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冬宇;王者玲;吕亚林;杨圣辉;李金陆
窝沟封闭技术作为预防乳磨牙及年轻恒磨牙牙(牙合)面龋的一种有效方法已被广泛接受.为了提高窝沟封闭的防龋作用,人们尝试对窝沟封闭临床操作进行改进.本文就近年来窝沟封闭的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陈薇;李玉晶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牙髓钙化是牙髓组织对刺激如创伤、龋病、牙周病的反应,即钙化物质在髓腔内或根管壁上的沉积;也可是增龄性变化.牙髓钙化分为结节性钙化,游离于牙髓组织或附着在髓腔壁上,另外为弥漫性钙化,严重者可造成髓腔及根管闭锁.材料和方法1.病例选择:62例患者,男性40例,女性22例,年龄26-78岁,共计70颗患牙、126个钙化根管.钙化根管评定标准主要根据曝光良好的X线片及根管治疗时的诊断,因钙化时间长短不一,其表现为髓腔密度与牙本质密度一致或髓腔密度介于正常髓腔与牙本质密度之间.
作者:刘勇;张文奎;韩培彦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牙列拥挤患者与正常(牙合)人Bolton指数的差异,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 分别选取正常(牙合)人91名和安氏Ⅰ类中重度牙列拥挤患者80名作为实验对象,年龄16-26岁,平均年龄21岁,运用昆明医学院正畸科开发的牙(牙合)模型系统测量两组Bolton指数的各项指标,将测量结果导入SPSS,将各项指标进行成组t检验.结果 正常(牙合)人与牙列拥挤患者的Bolton指数均无显著性的性别差异;牙列拥挤组的6个上前牙牙冠宽度总和、6个下前牙牙冠宽度总和、上颌12个牙牙冠宽度总和和下颌12个牙牙冠宽度总和均大于正常(牙合)组,都存在高度显著性差异,而两组的Bolton前牙比和全牙比并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本研究结果提示安氏Ⅰ类牙列拥挤患者Bohon指数与正常骀人无明显差异,但对牙列拥挤患者应关注牙量过大的情况.
作者:许艳华;徐芸;余兵;韩大江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评价翼腭窝肿瘤侵犯硬软腭术后组织缺损颞肌修复重建的效果.方法 在1998年2月-2003年1月5年,共有11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11例患者中,男8例,女3例.年龄31-68岁,平均49.6岁.11例患者均为翼腭窝肿瘤侵及硬软腭者,手术均采用改良Barbosa联合侧颞部切口进路摘除肿瘤,术中遗留的硬、软腭缺损采用患侧前和中颞肌瓣修复.结果 11例患者中,粘液表皮样癌4例,腺样囊性癌3例,骨肉瘤1例,低分化腺瘤2例,成釉细胞瘤1例.硬软腭缺损面积为30-50%,术后创面均一期愈合,肌瓣无坏死,4周后肌瓣口腔面粘膜化.术后患者进食与术前无差异,腭咽闭合无影响.结论 使用颞肌瓣修复翼腭窝肿瘤侵犯硬、软腭术后缺损是一种有效的好方法.
作者:翦新春;谢正琪;张新宇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即刻负载条件下,负载力值和负载时间对微型支抗种植体-骨界面结合强度的影响.方法 采用18只雄性大耳白兔,于上颌骨左右颊侧分别平行植入3枚微型钛金属支抗种植体.根据种植体即刻负载力值的不同,分为20 g组、100 g组及0 g空白对照组.种植后2周、4周、8周进行扭转强度实验,测量记录大扭转强度,双因素方差分析组间差异.结果 20 g力值组的大扭转强度在持续负载2周、4周和8周时均高于其余两组,且种植体与骨界面的结合强度均与负载持续时间呈正相关.结论 即刻并持续负载20 g轻力有利于提高种植体的稳定性;随时间推移即刻负载种植体可能形成骨性结合界面.
作者:张晓艳;吕婴;王邦康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琼脂印模材料对不同聚合度铸造桩适合性的影响.方法 黄铜模拟标准尺寸的上中切牙牙根10个,依根管聚合度0°和6°分为两组.用琼脂印模材料制取根管印模,灌注模型,模拟临床制作铸造桩,玻璃离子水门汀粘固后,从标准件外围定位沟处横向剖开,将横剖面置于扫描电镜下观察,以粘固剂厚度为观察指标,进行测量.结果 聚合度0°组的粘固剂厚度平均值为35.22±3.05μm,聚合度6°组的粘固剂厚度平均值为29.09±5.52μm,两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用琼脂印模材料制取根管印模时,聚合度6°组的标准件铸造桩适合性优于聚合度0°组.
作者:刘利霞;郑东翔;高卫民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病例1:患者女54岁,因牙周病拔除左下第一磨牙,离体牙发现近、远中颊根为扁根,近中舌根狭细弯曲.开髓后发现有5个根管口,分别开口于5个根尖孔.其中近中颊有2个根管口,开口于2个根尖孔(图1,2).
作者:高荣寰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伴放线放线杆菌的粘附特性及茵毛结构基因flp-1的遗传多样性对菌株粘附活动的影响.方法 检测不同孵育条件下5种flp-1基因型临床分离菌株和光滑型菌株的粘附活动.结果 临床分离菌株的粘附量随菌液浓度,孵育时间的增加而增加.flp-1基因型Ⅱ型菌株的粘附量高于其它4型菌株,光滑型菌株的粘附量低于临床分离菌株.生理温度下菌株粘附数高,低温下明显降低.厌氧条件和有氧条件下的粘附量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伴放线放线杆菌临床分离菌株的粘附存在时间和菌量依赖性,并要求一定新陈代谢活性,粘附效率在氧浓度改变时没有明显变化.伴放线放线杆菌表型影响菌株的粘附作用.不同flp-1基因型菌株粘附能力存在差异,Ⅱ型菌株粘附能力强.
作者:刘冬宇;王者玲;吕亚林;杨圣辉;李金陆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透明质酸钠在治疗颞下颌关节绞锁中的应用,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方法 对颞下颌关节结构紊乱引起的颞下颌关节绞锁的36例患者(36侧关节),采用关节上腔注射方法,注入透明质酸钠.通过测量患者治疗前后的张口度、侧向运动度以及关节区绞锁的数据化测定,判定临床疗效.结果 32例患者张口度明显改善,达正常水平,仅有4例患者疗效不理想.治疗前后张口度、侧向运动度以及绞锁的数据化测定值均有显著差异(P<0.001).结论 颞下颌关节上腔注射透明质酸钠能有效治疗因颞下颌关节绞锁出现的临床症状,该方法操作简单,便于推广.
作者:徐天舒 刊期: 2008年第06期
本文结合文献综述和作者的临床研究概括阐述了眼眶骨折的早期手术适应证、术前常规检查和CT诊断;介绍了眼眶骨折继发眼球内陷的发生机理和相关研究;描述了解剖重建眼眶、定量矫治眼球内陷的技术方法和发展动态.
作者:张益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筛选口腔鳞状细胞癌和癌前病变细胞中与氧化应激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探讨氧化应激损伤与口腔癌发生的相关性及其作用机理.方法 采用核酸微阵列技术,对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株Tca8113、KB及口腔癌前病变细胞株DOK细胞的基因表达谱进行比较研究,检测、筛选口腔鳞状细胞癌中与氧化应激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结果 与氧化应激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有28条.与氧化应激关系较密切的差异表达基因有9条,如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合成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硫氧还原酶及硒蛋白等.另外,细胞角蛋白17、细胞角蛋白10及细胞角蛋白7在Tea8113和KB细胞中表达明显增高.结论 氧化应激损伤可能通过某种信号通路引起细胞角蛋白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口腔鳞状细胞癌的发生.氧化应激损伤可能与口腔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作者:汤晓飞;张辛燕;张敏;孙正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全口无牙颌患者应用种植固定修复后的咬合力分布特点.方法 选择15例全口无牙颌 应用种植固定修复的患者作为实验组,15例具有天然牙列的实验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咬合力测定仪(FPD-705)测定口腔内的咬合力以及前牙区、双尖牙区和磨牙区的咬合力分布情况,分析咬合力重心位置的变化.结果 种植组全牙列咬合力明显低于天然牙列,磨牙区咬合力也明显低于天然牙列,但是双尖牙区咬合力明显高于天然牙列,咬合力重心位置明显前移,左右牙列咬合力均衡.结论 全口无牙颌应用种植固定修复后,双尖牙区承担了更多的咬合力.
作者:温颖;郑东翔;张振庭;楠本直树;山田真一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检测有龋窝沟与无龋窝沟中变形链球菌的数量,初步探讨窝沟菌斑内变形链球菌数量与窝沟龋损的相互关系.方法 首先用变形链球菌制备兔抗变形链球菌的抗血清.窝沟菌斑与兔抗变形链球菌血清共同孵育后与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羊抗兔IgG进行孵育,再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扫描,获取窝沟菌斑中变形链球菌的荧光图像并分析.将牙片进行显微放射照相分析,确定样本有无龋坏,并以此结果将所有样本分为有龋组(10例)和无龋组(14例),进行有龋组和无龋组平均荧光强度和荧光图像的对比分析.结果 荧光强度分析显示,有龋组和无龋组平均荧光强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形态的窝沟,变形链球菌的平均荧光强度不同,Ⅰ型窝沟较弱,Ⅰ型窝沟与龋损对应位置与其它位置差别不大;U或V型窝沟内变形链球菌的荧光较强.在有龋的样本中,与龋损对应位置变形链球菌的荧光强度似乎较其它位置强.结论 变形链球菌存在于所有样本的窝沟内,其数量可能与窝沟的形态有关,而与窝沟是否有龋无关.
作者:马宏;李玉晶 刊期: 2008年第06期
患者,女,13岁.因1/1有间隙于2000年(8岁时)在某个体诊所进行橡皮圈关闭牙间隙.三个月后间隙关闭,但未见其橡皮圈,患者家长自认为橡皮圈脱落未去诊所检查.2005年7月因牙齿松动、伸长、疼痛来我科就诊.检查:1/1松动Ⅱ°,牙龈红肿,牙周袋3-7 mm,1/远中龈退缩约2 mm,1/1比2/2长约4 mm,牙色正常,牙髓活力测试1 / 1均为活髓.X线片显示:1/1牙槽骨吸收超过牙根1/2.1/远中骨白线模糊不清.探查牙周袋,从唇侧距龈缘3 mm处取出长约1 cm橡皮筋,随即进行牙周袋冲洗上药,两周后炎症得以控制,上牙列粘方丝弓托槽,弓丝结扎固定,定期进行牙周治疗.3个月后山松动ⅠI°,牙龈沟深度为2-3mm,牙龈红肿消退.逐步调整弓丝压低1/1使之完全复位.6个月牙齿排列正齐,1/1无松动,X线片显示有新生牙槽骨.2年后X线片显示牙槽骨已恢复近正常高度,牙色正常,牙根无明显吸收.
作者:梁丽平;刘辉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初步探讨应用双颌前徙手术治疗黄种人群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的术后效果及相关并发症.方法 选择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正颌外科中心2005年9月到2007年10月诊治的4名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均为男性.所有患者均进行双颌前徙手术治疗.术前和术后3-6个月分别进行多导睡眠图仪检查和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于术后3-6个月期间进行主观问询.结果 术后所有患者的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及睡眠时低血氧饱和度均得到明显改善,SNA、SNB都有明显增大,术后后气道间隙得到了明显的扩大,舌骨到下颌骨的距离也有所缩短.通过主观调查问卷调查,本研究中所有4名患者术后睡眠打鼾及日问嗜睡症状消失,并且对术后面型的改善比较满意.3名患者术后出现短暂的下唇麻木及颞下颌关节不适,术后短期存在的下唇麻木及颞下颌关节不适的症状基本消失.结论 双颌前徙手术是一种治疗黄种人群OSAHS有效的方法.
作者:李阳;王兴;伊彪 刊期: 2008年第06期
在临床中常遇到四环素牙患者需要做烤瓷修复,要求修复体的颜色与口腔内余牙基本一致或近似.对于四环素牙的牙体缺损、牙列缺损患者,金瓷修复体的颜色很难做到与邻牙协调、与对侧同名牙对称[1].临床常用的VITAl6色和松风HALO19色比色板中,只有A、B、C、D 4个系列,未涵盖人群中牙齿特殊颜色的需求,目前市场尚无现成的四环素牙比色板.修复这类患牙时,医技人员需要对每位患者进行个别比色、配色,使患者就诊时间长、技术人员操作难度大、准确性及可重复性差.我们根据多年制作着色牙烤瓷修复的经验,参考四环素牙色度分布情况和临床病例配色规律,研制出深、浅2组四环素牙比色板.
作者:陈怀远;曾剑玉;邓蓉;邹石泉;耿君华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通过Delaire分析法对安氏Ⅱ类骨性错(牙合)畸形致病机制进行分析,探讨安氏Ⅱ类骨性错(牙合)畸形的颅面形态特征.方法 选择2004~2006年重庆医科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确诊为安氏Ⅱ类骨性错(牙合)患者155例,按照MP/SN和MP/FH值,分成均角组、低角组,高角组,采用改良Delaire分析法分析,获得的数据采用SAS8.2统计软件进行两样本均数差别t-检验分析.结果 三组Ⅱ类骨性错(牙合)畸形在颅、颌、面结构比例上有显著性差异,具有不同的颅面部平衡特征.结论 Delaire头影分析法直观地显示了颅底结构、颅底曲度与上颌旋转生长、关节窝及髁突、下颌骨位置改变的相关关系,对上、下颌骨位置与颅颈结合的定量描述,可揭示Ⅱ类骨性错(牙合)的致病机制.
作者:冯刚;陈新;肖水生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新型脱敏剂MS COAT治疗牙颈部牙本质过敏症的短期疗效.方法 选取息有牙颈部牙本质过敏症的患者53人,患牙82颗,随机分成MS COAT处理组和75%氟化钠甘油脱敏剂处理组(对照组),采用可视分级评价法(VAS法)评价患牙脱敏治疗前、后的敏感性,观察治疗后即刻、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的疗效.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即刻、1周、1个月、3个月时MS COAT治疗组患牙的敏感性显著降低,其VAS降低值明显多于对照组(P<0.001),即MS COAT脱敏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 脱敏剂MS COAT的脱敏效果优于75%氟化钠甘油脱敏剂,是一种临床疗效较好的治疗牙颈部牙本质过敏症的脱敏剂.
作者:范影;王怡莹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北京地区青少年对错(牙合)畸形的认知和正畸治疗的意识.方法 随机选取北京市区不同区县小学4所,中学4所.高中3所,大学4所,共发放问卷5500份做问卷调查.结果 对错(牙合)畸形的认知程度存在性别差异,女性高于男性.对错(牙合)的关注度有性别和年龄的差异,女性高于男性,初中生、大学生高于小学生、高中生.对正畸治疗的了解并不充分,虽然知道正畸治疗的积极意义,但对正畸治疗所需时间及正畸用矫正器并无更多了解.做过正畸治疗的学生中.66%的学生对正畸治疗效果满意.60%以上学生认识到错(牙合)畸形会对面部健康和将来社会生活产生不利影响.结论 不同年龄、性别对错(牙合)畸形及正畸治疗的认识存在差异,需对青少年加强错(牙合)畸形和正畸治疗知识的宣传.
作者:杜辉;白玉兴;朱红 刊期: 2008年第06期